查看原文
其他

历史|杭州佛教缘起

冷晓 云林志工 2024-03-19
杭州佛教缘起

佛教源于古印度,传入中国后受到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与儒道诸家互相激扬、融合,产生了各种流派,成为中国文化不可分割的部分,且对中国哲学、文学、科技、艺术、中外交流以、政治、经济等产生过重要而深刻的影响。中国佛教主要有三大类:一是汉族地区流传的汉语系佛教;二是蒙、藏、裕固族等地区流行的藏语系佛教;三是云南傣族、崩龙族等少数民族地区流行的巴利语系佛教。中国佛教既有大乘、又有小乘,是流派最全、语种最全的佛教。佛教文化包括有丰富的典籍、文物、石窟、寺院、佛塔、碑林、字画等。中国佛教既是北传佛教的中心,也是佛教文化的世界中心之一。



佛教于汉代由印度传入我国中原地区。最初的传播者大多是中亚各国和印度僧人,史书一般称为“天竺僧人”,亦称“胡僧”、“西僧”。传说西汉哀帝元寿元年(公元前2年)佛教就开始传入我国。东汉明帝永平七年(公元64年)遣使蔡愔等人赴西域求佛法,在月氏遇到来自天竺的摄摩腾和竺法蓝,便迎入中国,当时用白马驮载经像而归洛阳,次年建寺,称白马寺。


江南佛教肇始于三国东吴。此前,佛教重地一直在长江以北。东吴立国后成为江南经济文化中心,佛教才开始南移过江,或由海上从西域传入,故有“三国时佛教重镇,北为洛阳,南为建业”之说。建业即今南京,富春人孙权在这里创建吴国。当时北方群雄逐鹿,烽烟四起,唯有江南较为稳定,引来北方流民和僧侣,使佛教从中原东移传入江南,这就是古人所云:“经来白马寺,僧到赤乌年”。

《高僧传》记载有安世高因“关洛扰乱,乃振锡江南”。《出三藏记集》亦载有支谦“以汉末沸乱,南度奔吴,从黄武至建兴中所出诸经凡数十卷。”同时,由于东吴发展航海事业,开通南洋诸国直达大秦(古罗马),通过贸易交往,促进了文化交流,带来了不少西域高僧,如达摩等。国外有学者认为:“佛教自印度向中国传播是和两国间贸易的活跃相应的。”他之所指为北方丝绸之路,而东吴时佛教传入则与拓展航海和海上丝绸之中有关。据唐代义净《大唐西域求法高僧传》列举的由海路去印度取经的中国僧人就有三十多人,占其所录去印度取经者总数的半数以上。


除政局稳定,航路通畅外,东吴政权对佛教的宽容扶持也起了很大作用。支谦到建业后,“吴王孙权闻其博学有才......拜为博士使辅导东宫,甚加宠秩。”支谦与名士韦昭共辅东宫,使佛学与儒学交融,故后人称:“名僧名士之相结合,当滥觞于斯日。”而康僧会于赤乌十年(247年)入吴后,孙权召见,“大为叹服,即为建塔,始有佛寺,故号建初寺,名其地为佛陀里,由是江左大法遂兴。”建初寺的兴建也就成为江南佛教流播的一个历史标志。在此同时康僧会还曾到过会稽,同当地士人陈慧等注释佛教经义,他们在东吴弘扬佛法,对杭州佛教流传有一定影响。



东晋时,南方佛教中心除庐山东林寺外,还有东晋王朝首都建康(今南京)的道场寺。当时迦维罗卫的佛陀跋陀罗住道场寺和名僧法显等共同译经;在此同时,慧严和慧观也在建康东安寺著《无生灭论》等。此时,一些印度和西域的高僧相继东游,有的就在这里卓锡修行。正如古人所说:“道人卓锡名山,路绝岩头未易攀”。而菩提达摩于南朝宋末泛海来我国,由广州到建康,与梁武帝面谈不契遂去北魏,在嵩山少林创立禅宗,成为我国佛教禅宗初祖。东晋时,慧远则在庐山东林寺立“莲社”,有123人参加结社,发愿往生西方净土,经隋唐时期道绰、善导等倡导,又诞生了净土宗,开始流传杭州。


古时杭州,原系海湾,灵竺山区,滨临江海,莽莽山林,常有“白猿”、“仁虎”出没(《灵隐天竺诗集序》)。当时结庵林野,十分简陋,不成规模。西晋末,有名僧自中原东游,来杭建寺兴教。其中著名的有支遁和慧理。



支遁(314-366年)俗姓关,陈留(今河南开封)人,约于晋愍帝建兴二年(314年)出生于佛教徒家庭,自幼流寓江南,在东晋京城建康与社会名士王濛等结交,后隐居余杭山专心研究《道行般若》等佛教经典,曾受大书法家王羲之邀往会稽灵嘉寺,后迁石城(新昌大佛寺)建栖光寺,最后又隐居余杭山,对杭州佛教颇有影响。


慧理,为西印度僧人,东晋咸和初在杭卓锡结庵,接连兴建一批寺院。咸和元年(326年)建灵鹫寺、咸和三年(328年)建灵隐寺、咸和五年(330年)建翻经院(即下天竺寺)。据《灵隐寺志·开山卷》称:“慧理连建五刹,灵鹫、灵山、灵峰等,或废或更,而灵隐独存,历代以来,永为禅窟”。又据清康熙《杭州府志》卷三十二《寺观》载:与呼猿洞相对的永福寺,旧分上下二寺,灵隐山麓的下天竺寺也为慧理首创;据称,慧理在杭先后建有十寺(其名不详)。



东晋时,除临江建寺外,也有人在深山林野垒石为室,苦志修行。如宝逵刹利禅师曾在武林山(今杭州灵隐)结庐修禅。在升平年间(357-361年)寓居西天目山的竺法旷在远游求法后返回天目,辟石室修持禅法,名闻京师建康,晋简文帝、孝武帝等或召见,或以师礼相待。


南北朝时,门阀士族大力提倡佛教。当时南齐的竟陵王萧子良、梁武帝萧洐等都是虔诚的佛教徒,并将佛教奉为“国教”,于是出现了“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的景象。这时的钱塘县(杭州古名)为南朝属地,不少人也在江边林中纷纷建寺,主要佛寺有:南齐建武间(494-498年)普正大师于包家山接壤处创建的下天真寺;南齐时(479-502年)僧人昙超在玉泉创建的净空寺,并在此说法参禅(宋理宗时题寺名为玉泉寺);齐梁间,宝常禅师自汴(今河南开封)云游来浙,见西马塍望佛桥林深地僻,在此插竹为“精蓝”,即后来的东林寺;梁天监间(502-519)钱塘人朱异舍宅为寺,在江涨桥创建众安寺(宋治平初改为化度寺);梁绍泰元年(555年)有僧人在淳佑桥东北建建国寺,即后来的相国寺;梁天成元年(与绍泰元年同年)邑人鲍侃在祥符桥舍宅为寺,建发心寺,唐贞观中改称为众善寺,唐中宗神龙三年(707年)改名龙兴寺,号称“方圆九里”为当时规模最大的寺院。陈天嘉初(560年),有僧人在孤山建永福寺(即宋时的广化寺),俗称孤山寺,建寺次年寺僧在寺内植桧两枝,称陈朝桧。当时在杭州郊县也已建有一批寺院,如梁大同初(535年)富阳之西建有国荣寺(即永宁寺);晋永康年间(300年)在余杭镇西北建有大禄寺,据称该寺创建年代比灵隐寺还早;梁大同年间(535-546年)在临安之西建有竹林寺(宋时改海会寺)。南朝帝王对西天目山名僧甚为尊崇,僧人法匮于齐永明七年(489年)圆寂,齐武帝萧赜曾亲临为其设供;梁武帝萧洐多次筵请西天目名僧慧集进京说法,后为历代王室所效仿。



灵隐寺初创之时,十分简陋,规模也较小。直至南北朝时梁武帝赐田扩建,在杭州寺院建设史上才首具规模。与南朝相反,北周武帝时(566-578年)曾宣布废佛,下令僧徒还俗,焚烧佛典,将寺院充作公产,使北方佛教遭受了一次打击,但对南方影响不大。


隋朝统一中国,结束了南北纷争。隋文帝改变周武帝的废佛政策,推行佛教,巩固其政权,下令修复毁废寺院,允许人们出家,令各户出钱营造经像,并任命僧官弘佛,还竭力主张南北佛教合流。隋炀帝笃信佛教,广兴寺宇,度僧尼,延聘名僧讲法,请天台大师智顗为他授菩萨戒,自称“菩萨弟子”,对智顗尤为尊敬,为天台宗的广泛流传提供了有利条件。当时,除印度名僧宝掌来杭在中天竺创建道场外,圣达贞观法师就曾到天台山参谒求法,并精通经、律、论“三藏”,在下天竺扩建翻经院,成为杭州传播天台宗第一人。


这时,杭州已有了一批寺院,虽规模不大,仪制不具,却为后来杭州佛教的流传和发展奠定了基础。


1




往期回顾


疫情防控

抗疫|慈心善行济世间;同舟共济抗疫情

抗疫|八愿祈福文:祈愿疫病早除、国运昌隆、世界安宁

抗疫|面对疫情  如何安顿身心

抗疫|佛教徒如何战胜新冠肺炎

抗疫|国务院通知:暂不开展聚集性宗教活动


通告通启

通启 | 杭州灵隐寺2020年“结夏安居•共修华严”推迟举行


新闻动态

新闻|清明节杭州灵隐寺为大众抗疫诵经祈福  为牺牲烈士和逝世同胞降半旗深切哀悼


方丈言教

方丈言教|结夏安居  共筑清凉(上)

方丈言教|结夏安居 共筑清凉(下)

方丈言教|解说《地藏经》

方丈言教|生命无常


佛教梵呗

梵呗祈福|唱诵《心经》


皈依学处

常识|什么是皈依?

学处|皈依的目的是什么

学处|皈依的利益是什么?

学处|参加皈依的注意事项

学处|皈依必须知道的几个问题


佛教常识

常识|佛法僧三宝

常识|丛林寺院

常识|寺院建筑

常识|寺院清规
常识|寺院佛事


佛教呗器

▲常识|佛教呗器——钟

▲常识|佛教呗器——鼓

▲常识|佛教呗器——磬

▲常识|佛教呗器——木鱼

▲常识|佛教呗器——铃铎

常识|佛教呗器——铛铪


佛化生活

佛化生活|十种吉祥之法(上)

佛化生活|十种吉祥之法(下)

佛化生活|生病与探病

常识|在家佛教信徒的生活轨范

佛化生活|佛教对寿命的看法


菩提学处

学处|正信而不迷信

学处|怎样远离过度睡眠——《佛说离睡经》解读

学处|读经的六种益处


撰文|冷晓

图片|一叶

美编|慧容

责编|妙莲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向上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