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园林》学刊·新刊导览(2023.06)丨景观感受与健康影响
本期专题
(Vol.40 2023.06丨374)
景观感受与健康影响
LANDSCAPE PERCEPTION AND HEALTH EFFECTS
(点击图片查看期刊目录)
专题学术主持人
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
副教授,博士生导师 陈筝
高密度人居环境生态与节能教育部重点实验室环境智能健康设计分实验中心负责人,上海市浦江人才,研究方向景观环境心理和健康设计。中国社会心理学会生态与环境心理学专业委员会委员、上海生态学会青年委员、中国风景园林学会园林康养与园艺疗法专业委员会委员和女风景园林师分会委员。
专题
景观感受与健康影响
Effects of Green Exposure on Health in Children and Adolescents
董楠楠 余娇*
摘要:绿色暴露是人与绿色空间积极互动的重要结果,为解决儿童与青少年健康问题提供新的契机。运用CiteSpace知识图谱分析软件对322篇Web of Science核心合集收录的相关文献进行文献计量分析,梳理绿色暴露对儿童和青少年健康影响研究的整体发展脉络。结果显示:(1)在纵向时间维度上,相关研究历经明显的阶段性特征,多数文献源于景观规划与环境资源类刊物;(2)高频发表的作者组团引导该领域的主要研究方向,文献支持机构主要来自欧美国家的众多高校;(3)在横向关键词维度上,通过共现、突现与时间线分析得出主要关键词,并从实践设计、儿童与青少年成长特点与社会属性出发,分析研究前沿内容;(4)基于研究方法与视角对相关文献进行差异性分析,总结重要的测度指标与发展层次。针对现有研究不足,为未来绿色暴露对儿童与青少年健康研究方向提供参考。
关键词:绿色暴露;儿童与青少年;健康问题;知识图谱分析;发展脉络
引文格式:董楠楠,余娇.绿色暴露对儿童与青少年健康影响研究述评[J].园林,2023,40(06):04-11.
城市蓝绿空间对居民心理健康影响的研究进展评述
Review of Research Progress on the Impact of Urban Blue-Green Space on Residents’ Mental Health
周燕 刘梦瑶 苟翡翠*
摘要:厘清城市蓝绿空间对居民心理健康的影响机制、作用路径、特征因子等对于建设健康城市、突破城市心理健康危机具有重要意义。首先对20年来城市蓝绿空间影响居民心理健康的国内外研究进行文献计量分析,梳理其发展概况、识别研究热点;随后结合文献,就蓝绿空间对心理健康的促进效益、促进机制及面向心理健康促进的蓝绿空间规划策略三个主要方向展开具体述评。发现:(1)相关研究处于快速发展阶段,国内具有较大发展潜力;研究呈现多学科交叉趋势,国外研究关注健康效益量化、机制解析等,国内研究理论与实践并进。(2)研究证实城市蓝绿空间对心理健康存在积极促进作用,提高心理恢复能力、降低环境危害暴露、促进健康行为、提升邻里满意度是主要作用路径,构建计量模型识别二者关联是主要研究范式。(3)已从绿地数量与可达性、绿地空间格局、景观要素品质与设计水平三个方面提出优化蓝绿空间心理健康促进作用的策略。(4)未来可从细化研究对象、深化定量方法、拓展研究范式、强化结果转化4个方面进一步开展研究。以期能够完善对城市蓝绿空间影响心理健康的认知,也可为促进居民心理健康的规划设计提供理论依据。
关键词:蓝绿空间;心理健康;空间特征;影响机制;中介效应;规划策略
引文格式:周燕, 刘梦瑶, 苟翡翠. 城市蓝绿空间对居民心理健康影响的研究进展评述[J].园林,2023,40(06):12-20.
自然接触健康效益的主客观测量指标荟萃分析
Subjective and Objective Measures of Health Benefits of Natural Exposure: A Meta-analysis
吴楚涵 陈筝* 张佳琪
摘要:现有研究证明自然接触能对人产生良好的健康效益,但是对健康效益的测量方法关注较少,为了验证主客观两方面健康效益测量方法的科学有效性,根据关键词索引筛选出55篇数据完整的相关文献结论并进行量化荟萃分析。结果显示:主观量表(SMD=0.294)和行为测试(SMD=0.310)的检验效果较为理想,生理指标检验相对较弱(SMD=0.173)。行为测试和生理指标已越来越多地被使用,但尚未完全替代主观量表的使用,主观量表仍然在健康效益测量上占主导地位。
关键词:自然接触;健康效益;主观量表;行为测试;生理指标
引文格式:吴楚涵, 陈筝, 张佳琪. 自然接触健康效益的主客观测量指标荟萃分析[J].园林,2023,40(06):21-27.
情绪引导的城市公园视听品质优化设计研究
——以成都环城生态区为例
Emotion-led Research for Optimizing Visual-aural Quality of Urban Parks Through Design: A Case Study of Chengdu Outer-Ring Ecological Zone
邵钰涵 林晖虎 殷雨婷*
摘要:人在环境中的情绪反馈是对所接收环境信息综合处理后的结果,其中又以视听信息作用最为显著。然而,既有研究对环境视听特征与人们情绪反馈间的复杂作用关注不足,现有成果也多停留在理论层面,较少探索以情绪为直接引导的环境视听品质优化思路。以成都环城生态区内5个具有明显视听和功能特征差异的公园为例,尝试量化描绘城市公园客观视听特征、功能特征与人们情绪反馈之间的复杂关系,据此构建情绪测算模型,为归纳以提升人们情绪为目标的视听品质设计策略提供线索。研究探索了城市公园视听品质的人本化提升路径,具象了围绕“情绪、体验、感受”等关键词展开的景观感知研究实践路径,为构建以多感官感知为基础、服务于人们景观体验提升的城市开放空间设计作出实证贡献。
关键词:城市公园;情绪反馈;视听品质;功能特征;设计干预
引文格式:邵钰涵, 林晖虎, 殷雨婷.情绪引导的城市公园视听品质优化设计研究——以成都环城生态区为例[J].园林,2023,40(06):28-37.
基于视嗅感知的校园绿地恢复性研究
Research on Campus Green Space Restoration Based on Visual and Olfactory Perception
吴晓云 黄倩 金荷仙*
摘要:随着现代社会的快速发展,大学生正面临越来越多学业、就业、人际关系等压力,校园绿地的恢复性效益受到业界的广泛关注。环境对人的恢复性过程是基于多感官体验的,目前对视觉、嗅觉景观交互体验的恢复性效益研究相对缺乏。为探讨秋季校园绿地的视觉、嗅觉景观对人体生理(心率、血压)和心理(注意力、情绪、满意度)状态的影响,以秋季校园中20处视觉景观图片作为视觉材料,以三种常见植物(沟叶结缕草(草碎)、金桂(花瓣)和银杏(果))作为嗅觉材料进行景观的视嗅交互感知实验,探究三种气味的感知评价、对绿地恢复性能力的影响以及该影响与视觉景观特征之间的关系。结果显示:(1)沟叶结缕草、金桂和银杏的气味分别被评价为中性、积极性和消极性气味;(2)沟叶结缕草气味能提高绿地降低心率的能力,提高人对绿地的满意度,三种气味均能提高绿地降低脉压差的能力,而对绿地提高注意力的能力、降低情绪纷乱值的能力有削弱作用;(3)沟叶结缕草和桂花气味对景观满意度的影响与景观的视觉质量呈负相关。基于研究结果对校园绿地中视觉、嗅觉景观的设计和管理提出建议,以期为健康支持性的校园环境建设提供参考和借鉴。
关键词:风景园林;嗅觉景观;交互感知;校园绿地;恢复性环境;景观特征
引文格式:吴晓云, 黄倩, 金荷仙.基于视嗅感知的校园绿地恢复性研究[J].园林,2023,40(06):38-45.
虚拟现实恢复性环境感知评价体系构建
Construction of Virtual Reality Restorative Environment Perception Evaluation System
李同予 冯清清 尹程程* 薛滨夏*
摘要:虚拟现实恢复性环境(Virtual Reality Restorative Environments,VRRE)的健康促进作用已在多项研究中得到证实,但对其进行定量评价的方法与成果尚不多见。为系统构建虚拟现实恢复性环境评价体系(VRRE-PES),首先,运用扎根理论质性研究方法开展半结构式访谈,归纳总结出80000字的原始纪要;其次,通过三级编码生成核心范畴并进行结构饱和度检验,构建包含VRRE安抚力、VRRE支持力、VRRE沉浸性、VRRE美学吸引力、VRRE构想性5大核心范畴和14个主范畴的评价模型;最后,进行评价模型的结构验证,各观察变量因子载荷系数均在0.6以上,说明各潜在变量对应所属题目代表性较强,适配性较好。归纳可得,VRRE-PES具有较强的科学性、精准度和可操作性,可运用该评价体系对虚拟现实恢复性环境进行精准设计,进而提升其身心复愈的效果。
关键词:虚拟现实;恢复性环境;环境感知;质性分析;评价体系
引文格式:李同予, 冯清清, 尹程程, 薛滨夏. 虚拟现实恢复性环境感知评价体系构建[J].园林,2023,40(06):46-53.
基于VR技术的不同类型公园绿地的景观偏好与复愈作用的关系研究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Landscape Preference and the Restoration Effect of Different Types of Park Green Spaces
于娜 林艺薇 高天 邱玲* 刘建军*
摘要:城市绿地对城市居民身心健康的复愈效果受绿地类型的影响,同时也受城市居民对城市绿地景观偏好的影响。为了揭示其相互作用关系,以咸阳市小西湖公园为例,基于实地调查划分6种绿地空间类型(密林草结构空间、复层结构空间、疏林草结构空间、灰色临水硬质空间、灰绿参半临水硬质空间、绿色临水硬质空间),采用VR设备为视觉载体,用虚拟现实代替实际场景,以简明心境量表(POMS)为心理复愈指标,以脑波、皮电(SCL)、血压、心率为生理复愈指标,将景观偏好作为景观感知评价工具,研究不同类型绿地的复愈性差异,并探究偏好和环境复愈作用的关系。研究结果表明:(1)不同类型绿地能够有效提升情绪状态水平并有利于各项生理指标的唤醒与复愈;(2)6种类型绿地的景观偏好水平和心理复愈效益无显著差异,但SCL和低压作为灵敏的生理指标在不同环境中的复愈效益有显著差异,灰色临水硬质空间对SCL有显著复愈作用,绿色临水硬质空间对低压有显著复愈作用;(3)心理复愈和生理复愈在短时间的环境感知中并不完全同步变化,心理上的情绪复愈仅与低压的改变有显著相关关系;(4)偏好水平与心理复愈呈显著负相关关系,单层密林草结构的绿地景观偏好得分最低,但心理复愈效益最好。研究结果以期为今后营建城市公园复愈性环境提供理论基础与参考。
关键词:城市绿地;虚拟现实;心理指标;生理指标;景观偏好;复愈性环境
引文格式:于娜, 林艺薇, 高天, 邱玲, 刘建军. 基于VR技术的不同类型公园绿地的景观偏好与复愈作用的关系研究[J].园林,2023,40(06):54-62.
压力感知与社区街道更新研究:基于跨学科方法
Stress Perception and Community Street Renewal Study: Interdisciplinary Methods
谭宇星 孟丹诚 徐磊青*
摘要:当前采用便携式传感器,探索城市空间与心理健康的关系,已经逐渐成为非介入式的研究方式。为了进一步明确可穿戴设备及相关数据分析对于社区规划的意义,提出跨学科的方法,综合环境数据分析、时空行为调研、生物传感数据收集以及质性访谈的综合性跨学科方式。研究发现1d内居民的压力随时间变化而变化,场景改变空间环境要素对居民压力的作用、声源信息改变等效声压级对压力的作用、街道场景会改变绿视率对压力的作用。最终结合居民的更新需求,建立“压力—需求”评估矩阵并识别相对压力空间分布形态,并运用建设、管理、场景识别三种方法,为面向疗愈的社区街道更新提供建议。
关键词:压力;可穿戴设备;街道空间;时空间行为;疗愈环境
引文格式:谭宇星, 孟丹诚, 徐磊青. 压力感知与社区街道更新研究:基于跨学科方法[J].园林,2023,40(06):63-73.
专栏
风景园林规划设计
基于生物多样性提升的固废消纳绿地生境营造策略
Research on the Habitat Creation Strategy of Solid Waste Consumption Green Space Based on Biodiversity Improvement
朱爱青 张浪* 罗玉兰 张冬梅
摘要:固废垃圾就地消纳形成的绿地是城市困难立地的一种类型,在此类场地进行快速生态修复和景观营建的过程中,其绿地生境的生物多样性提升对加快绿色、低碳、无废城市建设尤为重要。选择天津南翠屏公园、上海延中绿地、江苏无锡金匮公园等固废消纳绿地作为研究对象,从生物多样性角度对植物群落景观构建、竖向地形重塑和节水供应等方面进行深入研究,提出适合该类绿地生境营造的相关策略,包括植物选择及群落结构优化方法;地形坡度控制及分层构筑地形堆体的措施;结合人工智能化操控技术,多种生态技术手段并用,处理场地内部的水文平衡策略等,最终形成安全、稳固、可持续循环的再生立地生态环境。
关键词:固体废弃物;植物群落景观;生境;生物多样性;困难立地
引文格式:朱爱青, 张浪, 罗玉兰, 张冬梅. 基于生物多样性提升的固废消纳绿地生境营造策略[J].园林,2023,40(06):75-80.
自然保护地分区控制线划定及管控方法研究
——以雷琼世界地质公园海口园区为例
Study on Zoning and Control Methodology of Nature Reserve Area: A Case Study of Leiqiong Global Geopark
路青* 郭静
摘要:生态文明建设背景下,为落实对自然资源、文化遗产的保护和管理需求,国内正逐步构建以国家公园为主体的自然保护地体系。针对现状各类自然公园,亟需评估其价值,并提出方法,解决各条控制线的矛盾,综合划定分区并加以保护。在概念层面上,梳理和辨析各类控制线的功能分类、管控分区、管理机构、实施方式的异同,以及国土空间规划“三区三线”与自然保护地控制线之间的关系。具体的规划和管理中,通过安全格局途径来协调各类控制线的矛盾冲突,利用“交集、并集、补集”的协调方法,划定严格保护区、生态保育区、传统利用区、科教游憩区4类控制线,以制定分区管控方案。以雷琼世界地质公园海口园区为例,构建地质灾害、地质遗产、生物保护、水文、游憩等形成综合安全格局,协调已有自然保护地分区、国家级地质遗迹保护区以及生态保护红线,识别刚性保护和弹性利用区域,并提出相关策略。
关键词:自然保护地;国家公园;分区管控;生态安全格局;雷琼世界地质公园
引文格式:路青, 郭静. 自然保护地分区控制线划定及管控方法研究——以雷琼世界地质公园海口园区为例[J].园林,2023,40(06):81-89.
南京市江宁区横溪街道石塘人家公共空间使用后评价研究
Post-Occupancy Evaluation of Shitang Village Public Space in Hengxi Street, Jiangning District, Nanjing City
贾冉旭 王涛 汪辉*
摘要:在美丽乡村建设的大背景下,部分旅游资源充裕的乡村地区致力于引进休闲旅游业以带动乡村发展,在这类乡村中,公共空间无疑是承载游客活动的主要场地,而此类乡村公共空间的两类主要使用主体为村民和游客。以南京市江宁区横溪街道石塘人家为例,从村民和游客两类使用者视角出发,采用实地走访、问卷调查和层次分析法这一定性定量相结合的研究方式,对其公共空间进行使用后评价研究。研究发现,村民和游客对石塘人家公共空间总体上评价较高,未出现评分等级为D的公共空间,并且在公共空间品质方面未给出B以下的评级;由于使用者的目的和行为特点不同,村民和游客针对同一公共空间的评价结果有时也存在差异。最终,基于使用后评价结果为石塘人家公共空间提出相应的分级优化与提升策略,也为休闲旅游型美丽乡村公共空间的规划和发展提供理论参考和经验借鉴。
关键词:乡村公共空间;美丽乡村;使用后评价;石塘人家
引文格式:贾冉旭, 王涛, 汪辉. 南京市江宁区横溪街道石塘人家公共空间使用后评价研究[J].园林,2023,40(06):90-98.
专栏
园林空间
基于生态评价的威海市自然保护地保护空缺识别与优化
Identification and Optimization of Natural Reserve Vacancies in Weihai City Based on Ecological Assessment
姜芊孜* 刘娜 赵怡康 王玉华
摘要:国内自然保护地存在大量保护空缺,影响着自然保护地体系的总体建设。自然保护地保护空缺分析多基于生态系统服务功能评价,鲜少文献对生态敏感性进行量化分析,难以满足当前空缺分析的要求。生态系统服务功能重要性与生态敏感性评价是国内确定生态保护空间的重要途径。研究以威海市为例,基于生态系统服务功能重要性和生态敏感性评价,识别自然保护地生态空间以及保护空缺,并提出优化建议。研究结果显示:威海市生态资源优势明显,生态评价中等以上区域主要分布在自然保护地附近以及部分山区;自然保护地内的生态空间面积占比为66.3%,其中湿地公园、自然保护区内的生态空间面积占比较低;自然保护地外有497.4km2的生态空间尚未被保护,空缺区域呈现小聚集大分散的分布特征。在未来自然保护地建设与整合优化中,应对湿地公园进行生态修复和分区管控;对不适宜的自然保护区进行降级或撤销;将外部保护空缺分类分时纳入自然保护地体系。
关键词:自然保护地;生态评价;生态空间;生态系统服务功能重要性;生态敏感性;整合优化
引文格式:姜芊孜, 刘娜, 赵怡康, 王玉华. 基于生态评价的威海市自然保护地保护空缺识别与优化[J].园林,2023,40(06):99-107.
城市街道景观中“全要素”协同建设方法研究
Research on the Method of “All Elements” Collaborative Construction in Urban Street Landscape
陈荻
摘要:随着社会发展,城市街道成为城市中重要的精神文明载体,街道景观“全要素”协同建设研究意义日益突显。对街道全要素设计、街道景观绿化及海绵等方面的两大类文献进行系统分析,总结研究盲点,将“景观绿化”“城市家具与服务设施”“生态海绵”三类要素细化为数10种设计要素,区分为基本要素及拓展要素,并落实到生活型街道、商业型街道、景观型街道、防护型街道4大“空间布局”要素中去,系统梳理协同建设矛盾点,总结为单要素避让、单要素变化、双要素功能合并(共存)三类处理方法,形成各要素协同建设研究原则总表,旨在为后续的街道景观建设提供理论依据。
关键词:街道景观;全要素;空间布局;景观绿化;生态海绵;城市家具与服务设施;协同建设
引文格式:陈荻. 城市街道景观中“全要素”协同建设方法研究[J].园林,2023,40(06):108-113.
城市动物园景观设计新趋势与实践探索
New Trend and Practice of Urban Zoo Landscape Design
沈实现
摘要:随着国内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大部分城市的老动物园已慢慢进入城区范围。但受限于资金和场地,笼养式展出依然占据主体地位,缺少动物观赏以外的其他活动,而动物福利却急待提高。基于历史溯源,分析城市动物园的发展历程,研究国外城市动物园在当下的改造设计新趋势,包括综合生境设计、游线设计与多重体验、零距离展园设计、微幼动物展园设计、夜游与虚拟游览、动物福利与科普等方面。最后,总结新趋势并以杭州动物园和少儿公园的改造为例,探索国内同类城市动物园景观可持续发展的道路。
关键词:城市动物园;景观设计;新趋势;杭州动物园;可持续景观
引文格式:沈实现. 城市动物园景观设计新趋势与实践探索[J].园林,2023,40(06):114-120.
专栏
风景园林管理
印度圣林保护与管理概述
Overview of Sacred Groves Conservation and Management in India
胡斌* 葛天臣 刘晨
摘要:印度圣林源于史前的崇拜信仰,现今其保护与管理具有独特的体系和现实的可操作性,这类自然圣境保护管理体系的深层动力源于传统中的文化信仰。从文化的角度分析印度圣林的深层保护动机,探究信仰的源流;论述自古以来印度在圣林保护管理中的发展与问题;归纳现代印度圣林保护管理的相关构成;总结在印度圣林保护工作中的两大类案例,并以此为延伸,列举中国以风水林为代表的多种类圣林,并提出国内自然保护地体系中的圣林保护不足。以印度为对照,提出社区合作、权益保障、存档管理、文化宣传等建议。
关键词:印度;圣林;保护管理;自然保护地
引文格式:胡斌, 葛天臣, 刘晨. 印度圣林保护与管理概述[J].园林,2023,40(06):121-127.
国外城市公园管理经验对中国的启示
The Enlightenment of Foreign Urban Park Management Experience to China
陈艳 姜娜 王钰 孙艳芝 蔡文婷 王香春*
摘要:城市公园作为重要的绿色基础设施,其管理和服务必须适应新时代的发展需要,高效和科学的管理体制是促进城市园林绿化行业健康有序发展的根本。面对新时代公园建设管理的挑战,通过借鉴国外城市公园规划、建设和管理相关的法律法规政策、管理模式、运营维护等方面的成功经验模式,提出健全公园管理法规标准体系、推动公园管理体制改革以及实施公园财政保障制度、公园经营绩效考核等公园长效管理的启示,希望国内公园管理可以学习国外的经验并与时俱进,如适时更新规划、对接信息化管理等,以期为国内城市公园管理可持续发展提供参考。
关键词:城市公园;国外经验;法规政策;管理模式;长效管理;启示
引文格式:陈艳, 姜娜, 王钰, 孙艳芝, 蔡文婷, 王香春. 国外城市公园管理经验对中国的启示[J].园林,2023,40(06):128-134.
往期推荐
《园林》学刊·卷首语(2023.06)丨感知健康景观《园林》学刊·卷首语(2023.05)丨回归风景园林教育的本原《园林》学刊·新刊导览(2023.05)丨风景园林教育教学创新实践《园林》学刊·专题导读(2023.05)丨考问当代风景园林学本原
《园林》学刊·专题导读(2023.05)丨风景园林专业国际化教育教学发展研究
《园林》学刊·专题导读(2023.05)丨“风景名胜区与自然保护地规划”课程思政元素挖掘与教学实践
《园林》学刊·专题导读(2023.05)丨基于用户体验与自适应的风景园林简史教育游戏小程序设计研究
《园林》学刊·专题导读(2023.05)丨园林历史教学提升学生国际化设计思维的研究
《园林》学刊·专题导读(2023.05)丨走向全过程和开放式:风景园林设计课程构建思考
《园林》学刊·专题导读(2023.05)丨高校植物园教育功能的实现——以康奈尔植物园为例
《园林》学刊·专栏导读(2023.05)丨上海城市绿化建设跨越式发展的实践与思考(1993 ~2003年)
《园林》学刊·专栏导读(2023.05)丨国内乡村景观数字化保护研究进展
《园林》学刊·专栏导读(2023.05)丨风景园林近相关10本高频高影响英文期刊关键指标分析《园林》学刊·卷首语(2023.04)丨疗愈环境建设与公共健康《园林》学刊·新刊导览(2023.04)丨疗愈环境与公共健康
《园林》学刊·专题导读(2023.04)丨以绿色康养为主体的自然辅助疗法实践体系构建
《园林》学刊·专题导读(2023.04)丨疫情背景下社区花园实践与公共健康促进探究
《园林》学刊·专题导读(2023.04)丨从大学到社区:美国田纳西大学花园园艺疗法项目实践
《园林》学刊·专题导读(2023.04)丨园艺疗法体系的组成、内涵与实施应用
《园林》学刊·专栏导读(2023.04)丨基于文献计量分析的城市蓝绿空间生态效益研究综述与展望
《园林》学刊
定位:风景园林领域高质量学术刊物
定向:立足国内、面向国际
定标:服务学科学者、支撑行业发展
联系电话:021-54353667(编辑)/54352749(发行)
扫码或长按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