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全球金融中心与君无缘,皆因修行太深
上海,全球金融中心与君无缘,皆因修行太深
忘了自己,忘了别人,忘了时代,会遇见未来的金融?能预见金融的未来?
——小城不小说前面已写了“香港,全球金融中心与君渐行渐远,且行且珍惜”“深圳,全球金融中心与君三步之遥,三思而行”,想必大家已经熟悉了我的套路,不会放过上海、北京。今天先从“修行太深”的上海开始。
全球金融中心指数(GFCI)将金融中心划分为全球金融中心、国际金融中心、国家金融中心、区域金融中心和专业金融中心五类。关于这部分内容参见“香港”“深圳”两篇文章。
目前,可称之为全球金融中心只有伦敦和纽约,上海虽然连续多次在全球金融中心指数(GFCI)中排名第五,但注定与全球金融中心无缘,只能屈居国际金融中心之列。
原因吗?我想也不过是“索取太多,忘了自己”“虹吸效应,忘了别人”“战略误判,忘了时代”……皆因修行太深!
忘了自己,忘了别人,忘了时代,会遇见未来的金融?能预见金融的未来?
2018年,上海金融业规模增速有所放缓,但国际金融中心建设的步伐却更快了,重心更是从速度规模,转向了质量效益。2018年,上海市实现金融业增加值5781.63亿元,比上年增长5.7%。过去多年,上海金融业规模持续快速增长,成为上海经济越来越重要的“顶梁柱”。
2018年末,上海金融业数据如下(详见图1、图2、图3):
银行业方面。截至2018年12月末,上海银行业总资产15.4万亿元,同比增长4.6%;各项存款余额9.9万亿元,同比增长5.5%;各项贷款余额7.4万亿元,同比增长9.9%;不良贷款率0.78%,在全国处于最优之列。
证券业方面。截至2018年12月末,上海共有境内上市公司287家。2018年,上海市金融市场交易总额达到1645.78万亿元,比上年增长15.2%。上海证券交易所总成交额264.62万亿元,比上年下降13.6%。2018年上海期货交易所总成交金额81.54万亿元,比上年下降9.3%。中国金融期货交易所总成交金额26.12万亿元,增长6.2%。银行间市场总成交金额1262.83万亿元,比上年增长26.6%。上海黄金交易所总成交金额10.66万亿元,增长9.2%。
保险业方面。截至2018年12月末,上海保险业总资产7868亿元,同比增长6.1%,全年保费收入1406亿元,赔款与给付支出582亿元,全年累计为全社会提供风险保障2496亿元。
综上,可见上海已经当之无愧为国际金融中心。
2019年1月,中国人民银行、国家发展改革委等8部门联合印发《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建设行动计划(2018—2020年)》,提出到2020年,上海基本确立以人民币产品为主导、具有较强金融资源配置能力和辐射能力的全球性金融市场地位。
《行动计划》描绘了未来上海国际金融中心的“6+1”格局,即建设“六大中心”,并形成“一个系统”:
一是建设全球资产管理中心;
二是建设跨境投融资服务中心;
三是建设金融科技中心;
四是建设国际保险中心;
五是建设全球人民币资产定价、支付清算中心;
六是建设金融风险管理与压力测试中心;
围绕“六大中心”加快与国际接轨,建设金融法治高地、金融制度创新高地和金融人才高地,形成国际一流的优良金融生态系统。
显然,这不是上海金融的力量,这些只是梦想,举全国之力构筑的梦想。相比来说,第十届陆家嘴论坛(2018)上海市委书记李强的的讲话“第一,上海具有强大的金融基因。”“我们将通过三省一市的共同努力,打造功能互补、优势叠加、特色鲜明的长三角金融集聚生态圈,并以此来助推上海国际金融中心的建设。”更能凸显上海金融的力量。
我们可以从上海金融发展史进一步印证“上海具有强大的金融基因”。
上海的金融业已经有几百年的历史,清朝乾隆时期,上海的钱庄已经成为了独立的行业并且具有相当的规模,据史料记载,从1776年到1796年上海有钱庄一共106家。现代银行的发展是在上海被列为了对外通商口岸之后,为了适应对外贸易、商业、现代工业的发展而逐渐建立起来的。最早的是在1847年在上海开设的英国的丽如银行,之后的英国汇丰、德国德华、日本正金、法国东方汇理、俄国道胜、美国花旗等等银行先后在19世纪末、20世纪初在上海设立分行,到1949年上海解放的102年间,英国、法国、德国、俄国、日本、美国、比利时、荷兰、意大利九国一共在上海设立过68家银行。
但是,我们却找不到数据来支撑、论证“打造功能互补、优势叠加、特色鲜明的长三角金融集聚生态圈”,所以“助推上海国际金融中心的建设”也就无从谈起。
所以,打造上海国际中心成了上海的梦,而不是长三角26城市的梦。
我们不要忘记,纽约、伦敦之所以称之为全球金融中心,一在于其自己国际金融中心的地位;二在于其周边区域金融中心、专业金融中心的崛起;三在于其顺应了历史的发展。
“功能互补、优势叠加、特色鲜明”同时暴露了上海金融发展面临的三大问题“索取太多,忘了自己”“虹吸效应,忘了别人”“战略误判,忘了时代”。
“2018年,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建设步伐加快,上海金融法院获批成立,原油期货成功上市,中国人寿上海总部、建信金融科技等总部型功能性机构落户,人民币跨境使用范围进一步拓展。”“又一家副部级金融机构设立上海总部”“中国远洋海运集团总部落户上海,大力推进国际航运中心建设”……
显然,这不是市场在推动上海国际金融中心的建设,而是行政的力量,或者说是政治的需要。
当我看到这些描述时,真的有点替上海惋惜,中国已经有了一个“北京国家金融中心”,不再需要另外一个“上海国家金融中心”。显然上海忘了自己的“金融基因”,忘了金融的“市场力量”。
“虹吸效应”,即核心城市、中心城市、大城市、具有优势地位的城市,能够将周边城市、中小城市和小城镇的资源要素吸引过来。
2016年5月,国务院通过了《长江三角洲城市群发展规划》,长三角城市群由“两省一市”扩至“三省一市”,目标是到2030年建设成和世界五大城市群(美国东北大西洋沿岸城市群、北美五大湖城市群、日本东海道城市群、欧洲西北部城市群、英国中南部城市群)并肩的世界级城市群。
2018年,长三角26城国土面积21.17万平方公里,人口1.5亿,GDP总和约为17.8万亿元人民币,已经成为第六大世界级城市群。
图4给出了长三角GDP过万亿的上海、苏州、杭州、南京、无锡、宁波6个城市的GDP、金融业GDP及占比情况。可以看出,苏州、杭州、南京、无锡、宁波五个城市的GDP是上海的2倍,但金融业GDP却略小于上海。
长三角26城,所在的“三省”金融业增加值占GDP比例,浙江省不足7%,江苏省仅为8%,安徽省不足7%,而上海却高达17.69%。
长三角26城,除上海之外可以称之为区域金融中心、专业金融中心的可以说是“零”,这也是一个奇怪的现象。“温州金融改革实验区”已经没有消息,“宁波国家保险创新示范区”发展空间有限,还有……,想不起来了。
长三角26城,唯独上海占尽了“天时、地利、人和”,所以“打造功能互补、优势叠加、特色鲜明的长三角金融集聚生态圈”显然是一句空话。
“上海作为长三角城市群的核心城市,目前正在抓紧进行国际经济中心、金融中心、贸易中心、航运中心以及科创中心的建设。”显然,上海没有给25城留下太多的金融发展空间。没有25城的金融发展,无法助推上海从国际金融中心跃升全球金融中心。
《上海市城市总体规划(2017-2035年)》提出,加快推进国际经济、金融、贸易、航运、科技创新“五个中心”建设,努力把上海建设成为卓越的全球城市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国际大都市。
以国际航运中心与国际金融中心为例,提出了打造“航运保险中心”。2017年,上海船舶和货运险保费收入37.12亿元,全国占比25.05%,全球占比1.89%;上海保险市场2017年保费收入1587.10亿元,航运险保费占比2.34%;所有这些数据显示,这些无法支撑上海成为航运保险中心。
再以国际航运中心与国际金融中心为例,显然这是香港、新加坡的成功经验,但是此一时彼一时,时代已经发生了变革。航运中心已经发生了变化(中国从北向南有大连、天津、上海、厦门、广州、香港六大国际航运中心);金融中心也已经发生了变化,未来金融的关键在于对“新科技+新经济+新社会+新文明”下“新金融”的理解。
……
上海要建五大中心,长三角25城要做什么,一定是自说自话。切记,金融是协同的,是发展的,是市场的。
忘了自己,忘了别人,忘了时代,这样的修行太深。
所以,关于上海国际金融中心的未来,关于上海全球金融中心的设想,对的错的,都会逐一得到验证。正如阿摩司·奥兹在《爱与黑暗的故事》所说的那样,“我们需要谈论现在与未来,也应该深入谈论过去,但有个严格条件:我们始终提醒自己我们不属于过去,而是属于未来。”
至此,关于上海全球金融中心的设想告一段落,关于上海国际金融中心的发展我还在不停的反思,也在不停的纠结,也在不停的思索,是结束亦是开始。我们的头脑总是在回顾过去,在构思未来,却很少安心于现在。但对于悟道者而言,忘了自己,忘了别人,忘了时代,这样的修行太深,我道行太浅,无法理解。
数说保险文章
......更多请关注小城不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