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彩集锦|第八届中文母语教学线上论坛
10月21日,由外研社与启明星学校联合主办的第八届中文母语教学线上论坛成功举办。本届线上论坛以“经典传承·创新引领”为主题,吸引了来自全国各地百余名中文母语教师、教研员以及对中文母语教学感兴趣的社会人士参与。
7场讲座围绕融合课程的实施与评估设计、IBDP新课程“文学与表演”、跨学科视角下的创意读写、大单元差异化教学、经典作品的文学价值等主题展开,为中文母语教师提供了道术结合的教学趋势分析、教学思路启发与教学示范指导。
精彩回顾
左右滑动查看更多
从IBDP新课程“文学与表演”谈起
苏媛
北京君诚学校执行校长
苏媛老师的分论坛围绕IBDP新母语课程“文学与表演”展开,通过分享“文学与表演”课程的设置思路、评估方式和理论参照等内容,帮助一线中文教师了解国际母语课程的新动向,进而开拓视野、拓宽教学思路。
IBPYP阶段鼓励超学科学习,不同学科的教学会围绕六大超学科主题展开,但并不会刻意向学生介绍是哪一个学科的知识,不同学科之间的区别没有显著的标志;IBMYP阶段强调跨学科学习;IBDP则注重单学科学习,将学科知识的学习向纵深推进,“文学与表演”课程就是一个体现。
两个学科的交叉不一定会产生一个新的学科,但一定会产生一种新的学科视角和理解,也就是跨学科理解。
“文学与表演”课程旨在使学习者通过接触文学文本、分析和表演戏剧文本以及将非戏剧文本转化为表演的学习过程,获得发展跨学科技能和表演技能的机会。其中,非戏剧文本的转化最能体现这门课程的跨学科属性,因为它要求学生理解关于文学学科和表演学科的知识并进行知识的整合,学生需要理解原文本的文本特征和作家选择,并以小组合作的形式完成文本的转化,这种转化是单学科学习无法实现的。
国际课程与国家课程的融合探索
陈冰梅
香港汉基国际学校中文教师
在不同教育体制内的中文母语教学日趋融合的背景下,陈冰梅老师结合个人多年的教学经验,对国家课程和IBMYP课程的规范及要点进行解读,同时以《边城》的阅读课程设计为例,对比介绍了国家课程体系与IBMYP课程体系下的各教学环节异同,详细讲述两种课程融合实施的可行性与操作方法,并基于参与老师的课程实践,展开行之有据、富有启发性的互动与探讨。
上有教学,下有评估。
“当厨师尝到汤的味道时,那是形成性评估。当客人尝到汤的味道时,那是总结性评估。”其实教学过程也是在做一碗汤,在过程中不断地进行调试,我们的教学最终也就呈现出来了。
IBMYP课程主要注重知识技能和概念,不同的学生用不同的学习方法,在探究的过程中要注意你用什么样的方法教给了学生、学生形成了什么样的学习习惯,这是教师在潜移默化中渗透的。
中文差异化教学的实施策略与研究
何立杏
启明星学校小学部副校长
孙秋新
启明星学校小学部中文教学指导
“中文差异化教学的实施策略与研究”分论坛由何立杏老师和孙秋新老师主讲。何老师分享了差异化教学实施的原则及路径,介绍了启明星学校中文课堂实施差异化教学的实践。孙老师则结合具体课例,从学习内容、学习过程、学习产出、学习情境四个方面讲解语文单元整体差异化教学案例及实施策略,帮助老师们提升差异化教学能力。
有趣的、形式多样的分组可以让学生在与不同的同伴交流中受益。老师们也可以根据学习内容的需要进行同质或异质的分组。在分组的过程中,可以为小组分配不同的角色,比如主持人、计时员、记录员、发言人等,让每位学生都为自己的学习负责任,从而更加主动地参与到学习中。
差异化教学的课堂管理强调学生和老师自我的反思与调整,比如大家一起遵守制定的公约与行为期待。当课堂管理遇到问题时,教师除了要明确奖惩,还要提供一定的“脚手架”,如行为记录表或行为反思表,鼓励学生自己监管自己的行为,从而确保学生最终能融入课堂并主动学习。
教师要清楚教授些什么、这个概念是什么。老师的语言要简洁、准确、明晰,另外要通过一些可视化的方式把关键性的要点记录下来,这样学生在进行小组活动或者独立学习的时候可以随时找到想要的资料来支持学习。
对学生的作品要依据标准进行评估,要按照作品的不同类型采取不同的评估方式,实现整体评估与分项评估的结合。
从输入到输出
——打通母语课堂上阅读与写作“二脉”
季建莉(Cherry Ji)
新加坡英罗教育课程总监
季建莉(Cherry Ji)老师的分论坛首先通过“迁移理论”“共同要素理论”等对课题进行了理论溯源,分析了读写结合的教学目标,进行样例学习策略举例,进而提出读写其实不应“分家”,两者相辅相成的教学设计更能达到1+1>2的效果。季老师围绕阅读教学中的写作技能训练,介绍了“以写促读”的策略,围绕写作教学中的阅读鉴赏,介绍了“以读促写”的策略。最后,季老师带领大家按照“概念统领”“确定读写结合点”“设计教学步骤与活动”等步骤,设计了具有普适性的“读写融合的单元框架”,助力老师们打通阅读与写作教学之间的“任督二脉”。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年版)》中明确指出“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在母语课堂上,到了高中阶段或者是到了更高一个等级的时候,那更多的就应该体现在人文性上,也就是刚才大家所选择的“综合素养”的问题。如果只考虑应试,课堂可能就会缺乏吸引力和感染力。
我一直认为大家要做一个思考型的老师,我们教语文、教中文,我们要去思考,我为什么要这样做?不是说我在教育学院,别人怎么教我,我就怎么教,或者说我曾经的老师怎么教我就怎么教。我们今天面对的是新的学生,我们所在的是一个新的世纪,我们拥有自己的课堂,那我们为什么要这样教?我还可以怎么教?什么样的教法是更好的?所以老师们要回过头去看,这样的一个课题的理论支撑是什么?这个理论是有道理的吗?而不要盲目地去做任何一件事。
我们应该静下心来去思考,因为我们都是作为知识的传播者,所以我们本身要去反思,要带着研究的眼镜去观察,不管是什么课题。
通过“以读促写”的策略,可以引发学生产生写作兴趣,“当你对你所写的内容充满热情时,你的文字也会充满生命”,例如我会通过歌曲或短视频等,引导学生发表自己的观点。“有独立思考的能力和勇气,是人生中最重要的技能之一”,我会鼓励观点表达,这也是“以读促写”的重要作用。
跨学科视角下的创意读写融合课程
秦秀贞(Trish Qin)
绍兴博雅学校小学部校长
秦秀贞老师联合张恒、鲁紫晗两位老师以“诗意地成长,创造着长大”为题进行了跨学科视角下创意写读融合课程的案例分享。秦老师指出IB体系下教师角色的多元性,提出应当在阅读和写作中呵护、引导学生的好奇心。张恒老师基于一年级单元探究的实施,介绍了绘本阅读、思维导图、视觉艺术脸谱、情绪盲盒等多个读写整合课程的实施方法。鲁紫晗老师分享了高年级学段《小淘气艾伯特》整本书阅读过程中多个创意方法并展示了孩子们天马行空的创作成果。案例丰富多彩、可操作性强,令参课老师们受益匪浅。
孩子们的好奇心值得我们在语文学科的阅读和写作中去呵护、去引导。
古典诗词凝聚了我们的民族思想和文化精神,经典古诗的吟读可以为孩子的成长赋能,引导他们形成高尚的情操和美好的品德,也可以成长为他们的底色。
在真实的教学过程中,不管我们的理论多么的高大上,当我们在面对学生这个有感知力的鲜活的个体时,一线老师更需要做到的可能是如何使我们的理念落地。
作为一线老师,应当以不变应万变,融合各种崭新的理念,去摸索去尝试,看看哪些真正适合我们的孩子。
促进学习的评估设计思路与案例
——以IBMYP中文学科为例
黄萤雪
北京知名双语学校年级组长
黄萤雪老师的分论坛结合自己的实际教学课例,展现了从课程设计之初到评估完成的全过程,不仅完整展示了评估设计的思路,还呈现了学生在这一过程中的收获,对老师们的评估设计具有极强的参考意义。
评估的形式既要兼顾多样化的形式,也要考虑形式上的纵向衔接,前者包括平衡口头交流、书面交流与视觉交流形式,平衡文学与非文学形式,平衡传统和新颖形式;后者要同步考虑“新课标”的要求和DP要求之间的衔接。
从学生的角度看,评估在考察形式、技能、重点等方面的不同,能使学生清晰地了解到个人的长板和短板,而且不同的评估能展现出学生的不同特长和兴趣,学生从中能够得到自信;从教师的角度看,有效的评估能够挖掘出学生的兴趣、能力和爱好等,从而更好地支持学生未来的发展。
评估任务最好能为学生提供真实情境(authentic situation),一方面有利于学生将所学知识和实际生活建立起联系;另一方面,也有利于学生从中获得灵感,更好地完成任务。
从中外交流视角解析《红楼梦》的文学价值
暜航
《红楼梦》研究专家
暜航老师的分论坛由《红楼梦》的基本信息介绍切入,引用大量例子对书中的传统技艺与审美艺术进行解读,并在此基础上探讨了《红楼梦》为何能成为反映东西方文化交流的成果。讲座中,暜老师列举了原著中的大量事例,引经据典,内容详实,帮助老师们了解《红楼梦》的文学价值与思想内核,为相关教学提供启发。
《红楼梦》作为古典名著,体现了清朝前期东西方文化交流的成果,在国际交流日益频繁的今天,《红楼梦》折射出的中外文化的相互影响,对当今国际文化交流具有启示意义。
诗歌在《红楼梦》中有什么作用?一方面,它跟人物性格是有关的,过去讲这叫“按头制帽”,人物是什么特点,就给这个人物写一个什么特点的诗歌,并不是随便安排的。另一方面,诗歌也为后面的故事情节进行了铺垫。诗歌在《红楼梦》中是不可或缺的,这就是书中“文备众体”的一个体现。
对于《红楼梦》的教学,要“学活”“教活”,不要过于死板,不要茫然地去寻求那些所谓的捷径,最好的捷径就是读好《红楼梦》的原著,这才是值得学生去学习、温习的。有些网络信息,尤其是那些过网络化、过娱乐化的,是应该远离的,我们应该提醒学生。
就高中生整本书阅读的要求而言,学生首先需要把握《红楼梦》的整体脉络和一些基本的观点,重点把握一些经典的桥段和一些人物关系等。如果学有余力,不妨再特意了解一下与《红楼梦》相关的文化现象。
学员反馈
苏媛老师讲得非常具有系统性!非常感谢苏老师的精彩讲解!
陈老师说得真好,在了解其他多元文化的基础上建立对自己国家的文化自信。
我觉得陈老师讲得很全面,也很有借鉴性,可能根据各个学校具体的课程安排可以做出调整。比如我的学校分配给中文课的时间比较少,我们就不能那么全面地顾及到方方面面,只能选几个点来作为目标。
谢谢何校长和孙老师的分享,干货满满,案例分析特别详细,有些环节甚至可以“拿来即用”,特别实用,感谢!
谢谢何老师和孙老师细致的分享!差异化教学对个性化学习很有帮助~
谢谢季老师,学习到很多!三个多小时孜孜不倦的热情分享,您辛苦啦!
学术追星成功,第二次在外研社听季老师的讲座啦!老师的讲座总会结合真实的教学案例,逻辑清晰,气场十足,讲话也幽默风趣,听完意犹未尽!今天关于“读写结合”的分享,也给我个人的研究带来了新的启发,期待我们下次再“聚”~
和一年级的孩子互动学习竟然可以有这么多妙点子,学习了,非常实用,谢谢秦老师!
沉浸式教学经验分享太棒了!诗歌的能量确实是“其义自见”的。
谢谢张老师、鲁老师的分享!感受到了两位老师从事教师职业的幸福感,感动~
国际学校的中文课程既要足够扎实,能够保证学生在DP阶段的高强度输出,也要保证IB的概念驱动。讲座给我了不少启发,谢谢黄萤雪老师!
我一直以为文言文教学需要学生掌握文言字词语法等知识,所以可能也给学生施加了不少压力,您的分享让我很受启发,谢谢黄萤雪老师!
暜老师真是博览群书,向您学习!
讲解引经据典、举例信手拈来,整场讲座听下来意犹未尽,实在有意思,马上就去读《红楼梦》原著,谢谢暜老师!
回放观看方式
https://upwyx.xet.tech/s/47Yw0J
本活动通过“小鹅通”平台进行。
已购用户点击报名链接或扫描报名二维码即可观看直播回放。
未及参加直播的老师,也可以随时加入学习,回放同样精彩。
有效期至2024年10月31日
活动反馈
第八届中文母语教学论坛已圆满结束,为使接下来的课程更具有针对性和实用性,我们邀请您参与活动反馈,关于中文母语教学,您在实践中有哪些教学困惑或者最期待得到哪方面的指导?欢迎大家在评论区留言~更多精彩内容,请持续关注“外研社国际汉语”微信公众号~
中文母语教学论坛
中文母语教学论坛由在中文母语教学领域深耕多年的贡明(Grace Gong)老师于2016年发起创办,旨在为不同教育体制下从事中文作为第一语言教学工作的老师搭建交流沟通的平台,通过深度的教学分享和互动交流推动中文母语教学的实践与创新。自发起至今,论坛已走过七个年头,累计参会人员2万余名,开设了100余场分论坛,汇集了众多不同教育体制的名师参与分享,已成为全国性的具有影响力的大型中文教学交流活动。
新形势下,为持续帮助中文母语教师及有志从事相关职业的准教师们紧跟前沿教学理念,提升教学技能及专业素养,中文母语教学论坛形成了兼顾集中学习和碎片式学习的“年度论坛+月度讲座”组织模式。2021年12月,中文母语论坛携手外研社推出了“首届中文母语优秀教学案例征集活动”,力求在年度论坛及月度讲座的基础上,为中文母语教师搭建一个日常的教学分享平台。活动得到中文母语教师的踊跃投稿,优秀教案已通过“外研社国际汉语”微信公众号陆续发表。
中文母语教学优秀教案
往期精选
1 | |
2 | |
3 | |
4 | |
5 | |
6 | |
7 | |
8 | |
9 |
编辑 | 郭佳佳 李文雅 杨立梦 何纯洁(实习)
美术编辑 | 杨立梦
原创稿件,转载请注明来自微信订阅号:外研社国际汉语
欢迎分享与转发
关注我们
微信公众号
教学资源网
教师发展课程
点击“阅读原文”了解更多论坛动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