翟崑:推进区域国别学规范性发展
作者:刘越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网-中国社会科学报
立足当前开展规范性发展
《中国社会科学报》:您参与了区域国别学的学科设立工作,现阶段区域国别学的学科建设进展如何?已取得哪些成果?
《中国社会科学报》:立足当前,您认为区域国别学下一步的发展方向是什么?
《中国社会科学报》:您认为在推动学科规范性发展的过程中,应重点考虑哪些因素?
翟崑:谈到这个问题,就不得不回归区域国别学学科最初的设立背景,而这也是推动学科前进的最大动力,即区域国别学作为自上而下设立的交叉一级学科,“其重要使命在于服务国家战略”。我认为,这也是规范性发展中应首先考虑的因素。
此外,对于新兴学科来说,学科起步阶段需要“定调子”,所以规范要严、门槛要高。《学科专业简介》中对区域国别学的要求,兼具指导性和概括性意见。在具体实施中,除了坚定“服务国家战略”,还应兼顾四个方面。第一,能够教授对象国语言以及满足交叉学科跨学科、大交叉的要求,但在此并不作具体要求,以给学科发展提供最大限度的包容空间。第二,通过田野调查等方式推动在地化研究。第三,鼓励高校高度重视打破学科壁垒,设立区域国别学研究机构,而非简单的“拼盘式”设计。第四,注重对既能做基础性、学术性研究,又能做应用性、政策性研究的“双能”高端人才的培养。
归根结底,我们鼓励高校和科研机构在不跳出这一框架性文件范围的基础上,改革创新、大胆尝试、灵活变通,充分服务于国家战略和需求,推出一批有分量、有影响的学术成果。
预计还需五到十年发展期
《中国社会科学报》:《学科专业简介》提出,区域国别学作为交叉学科,要在“现有学科各自边界之外的空白处生长出新的知识点,发展集成出新的知识体系”。您认为这一知识体系的主干是什么?哪些是必不可少的部分?
翟崑:尽管区域国别学有着很长时间的研究传统,但从“学科”意义而言,仍处于发展的初级阶段。作为一门独立的一级学科,发展集成性的知识体系是区域国别学作为学科发展的基本任务。因此,区域国别学建设和发展需要保持长期定力、长期眼光,在未来五到十年中将学科基础做扎实。
目前,有不少重量级学者已经着手构建区域国别学理论和方法,并发表了不少重磅文章,起到很好的带头作用。我比较乐观地认为,这只是个开端,未来几年,关于区域国别学的理论构建和知识产出将会有较大发展。
而从区域国别学的交叉学科定位来看,知识体系的构建不能局限于传统学科范畴,比如将其视为人文学科、社会科学或者自然科学类,而是要强调交叉,尤其是注重人文社科与自然科学的“大交叉”。具体到知识主干,从一般意义上讲,我认为应系统建立关于区域国别学历史、理论、应用共三大板块的知识体系。
《中国社会科学报》:一级学科的建设离不开二级学科的支撑,如何理解《学科专业简介》中就区域国别学的学科范围提出的六个框架性二级学科?
翟崑:《学科专业简介》提出的是原则性和指导性意见。这些内容在设置时经历了较长时间的反复讨论,充分考虑了跨学科性、包容性,具有一定共识性。因此,相关单位在设置二级学科时应充分参照,并结合学校优势和特色,实现一般性和特殊性的结合。
《中国社会科学报》:尽管现阶段区域国别学还处于初步发展阶段,但从学科发展意义而言,学科自身的发展逻辑必将推动学科日臻完善。在这一过程中,您认为判断一门学科真正意义上的成熟有哪些重要指标?
翟崑:我认为,判断一门学科真正意义上的成熟,首先在于其能够进入主流的学科建制和体系之中。一方面,能够因其学术成果的分量被兄弟学科和其他学科所接受并认可;另一方面,能够打通从招生到就业的流程,使学科以其自身的魅力和价值得到社会的认同。而从学科自身发展意义而言,一门学科的真正成熟在于与之相匹配的知识、理论、方法、实践的系统性、体系化、整体性建设,这也是学者持续努力的方向和目标。
- END -
本文内容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
往期精彩-研究分享
✧ 马场公彦 | 日本式中国研究的误区:“无中国的中国观”是如何产生的?✧ 乌克兰危机对“一带一路”的地缘政治经济影响✧ 朝吉:蒙古国网络汉语教学中的短视频作用✧ 田正:日本对外经济合作与经济安全政策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