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安县土籍、客籍村落比例及深圳民系比例
正月望后四日,俗谓天穿日。土人作“馎饦”,以针线缝其上,祷于天,谓之“补天穿”。
[注]:望后四日指正月十五后的四日,即正月十九。文中的“土人”,指的就是本土藉的村民,亦即广府村民。切勿误解作畲族、瑶族、苗族的“土人”。“馎饦”亦即现时深港一带广府村民的一种食品,称作“薄撑”或“薄餐”(参看图2)。馎字的右边是尃字而不是専(专)字。
↑【图2】笔者家中正月十九的祭祀仪式。与《嘉志》所载“土人作“馎饦”,以针线缝其上,祷于天……”无异。祭祀品有针线、尺、剪刀、薄撑、蒜苗。寓意用尺子量度天孔之大小,再用剪刀裁剪出薄撑,再以针线缝合,谓之“补天穿”。[图中的薄撑的卖相见笑了]
↑【图5】《嘉志》“学制之客籍学额”载:“按,新安自复界(1669年)以来,土广人稀,奉文招军田客民。或由江西、福建,或由本省惠、潮、嘉等处陆续来新承垦军田并置民业……嘉庆七年,奉旨另设客籍学额,岁试取进文武各二名,科试取进文学二名……”。
↑【图6】《嘉志》记录功名者的页面(摘录部分)。绝大部分为土籍广府村落人士。而客籍的,只有梁锦新(客籍五都二图人)与彭恩源(客籍)二人(红框),且梁、彭二人为何方人士,亦语焉不详,只说“五都二图人”,不说明是何村何里人士。此与土籍功名者的详细记载“曾XX…新桥村人…锦田人…向南村人…岭下村人…隔岸村…龙跃头人”等形成明显对比。
——————以下开始数据分析——————
《嘉志》共记载村落857条。
按地域分布:
《嘉志》载村落共857条。其中,在现今深圳地区539条,占比62.89%;在现今香港地区284条,占比33.14%;在现今东莞地区33条,占比3.85%;在现今珠海地区1条,占比0.12%。
而龙岗五镇区域,时属归善县管辖,不属新安县。
按土籍、客籍划分:
《嘉志》载村落共857条。其中,本土村落(即广府村落,下同)582条,占比67.9%;客籍村落(即客家村落,下同)275条,占比32.1%。
(一) 深圳地区按土籍、客籍划分:
《嘉志》所载位于深圳的村落共539条。其中,本土村落374条,占比69.4%;客籍村落165条,占比30.6%。
(二) 香港地区按土籍、客籍划分:
《嘉志》所载位于香港的村落共284条。其中,本土村落181条,占比63.7%;客籍村落103条,占比36.3%。
(三) 东莞地区按土籍、客籍划分:
《嘉志》所载位于东莞的村落共33条。其中,本土村落27条,占比82%;客籍村落6条,占比18%。
(四) 珠海地区按土籍、客籍划分:
《嘉志》所载位于珠海的村落共1条。其中,本土村落0条,占比0%;客籍村落1条,占比100%。
↑【图7】《嘉志》土籍、客籍村落数量比例示意图。浅红色为本土村落,浅褐色为客籍村落。非常明显地看到,无论在全县范围内,还是在深圳范围内、在香港范围内,土籍(广府)村落占过半数。本图中,在全新安县(含深圳、香港、部分东莞等地),广府村落与客家村落之比约为68:32。而在今深圳区域内,广府村落与客家村落之比约为69.4比30.6,接近七比三。[注:这个时期,龙岗五镇不属于新安县]。[本人制图]
土籍村落按地域分布:
《嘉志》所载的本土村落共582条。其中,有374条在今深圳境内,占比64.3%;有181条在今香港境内,占比31.1%;有27条在今东莞境内,占比4.6%。
客籍村落按地域分布:
《嘉志》所载的客籍村落共275条。其中,位于深圳165条,占比60%;位于香港103,占比37.5%;位于东莞6条,占比2.2%;位于珠海1条,占比0.4%。
各区镇土籍、客籍村落分布情况(区域板块按2000年来叙述):
(一)《嘉志》所载位于深圳的村落共539条。其中:
(1)位于南山区63条,其中55条为本土村落,其余少数8条为客籍村落(均位于西丽北部:白芒、长岭皮、谢山头、麻冚、大冚、三坑等)。这与现时广府、客家村落分布情况完全一致。
(2)位于宝安区新安、西乡29条,其中24条为本土村落,其余少数5条为客籍村落(均位于铁岗水库西北部一带:黄金洞、龙门、黄麻埔、簕竹角、蔗园莆等)。这与现时广府、客家村落分布情况完全一致。
(3)位于宝安区福永镇12条,全部为本土村落。这与现时村落分布情况完全一致。
(4)位于宝安区沙井镇39条,全部为本土村落。这与现时村落分布情况完全一致。
(5)位于宝安区松岗镇37条,全部为本土村落。这与现时村落分布情况完全一致。
(6)位于宝安区公明镇48条,基本全部为本土村落,只有1条客籍村落:渭江。客籍渭江在公明红星村弘源寺之南的威冈山(考即渭江山),已不存。这与现时情况完全一致,现时公明镇全是本土村落。[客籍渭江村已不存,而现时公明客籍的红星村是石岩水库原麻布村的水库移民]。
(7)位于宝安区光明3条:木墩、龙溪(新陂头)、楼村田尾(圳美),全部为本土村落。[现时光明客籍村白花洞原为东莞县管辖,不记在《嘉志》]。这与现时村落分布情况完全一致。
(8)位于宝安区石岩镇28条,其中只有5条为本土村落(田心、三祝堂、水尾围、黄家庄、浪心),其余23条全为客籍村落。这与现在石岩情况大体一致,但有偏差:目前石岩只有一个广府行政村——浪心(包括浪心、水尾围、黄家庄三自然村),与《嘉志》所载无误。唯有田心、三祝堂,据查,操客家话,不讲本地话(广府方言),究竟是否因被周边客籍村落同化所致而成为客家村落,待查。
(9)位于观澜镇6条(当时观澜大部属东莞管辖,所以村落数目少),其中5条为客籍村落,只有1条为本土村落(竹村)。这与现在观澜情况一致。另,位于深圳中部有4条村,疑位于观澜,其中2条为本土村落(和宁墟、培风墟),另有2条为客籍村落(莆上村、莆上围)。
(10)位于龙华镇27条,其中只有9条为本土村落(白石龙、清湖、龚村、上芬、廓吓、缘分等),其余18条为客籍村落。这与现时情况基本一致。
(11)位于布吉镇24条,全部为客籍村落。这与现在布吉情况完全一致(坂田南坑村是广府村,但《县志》无载)。
(12)位于平湖镇8条,其中7条为本土村落,只有1条为客籍村落(木古)。这与现时平湖的情况完全一致:平湖现时只有2条客籍村落(上木古与木古分支新木),其余全是本土村落。
(13)位于福田区38条,全部为本土村落。这与现时福田情况完全一致(上下梅林虽有客家人,但均是清末从东莞与惠州迁过来的)。
(14)位于罗湖区50条,其中37条为本土村落,其余少数13条为客籍村落(均位于草埔、莲塘、东湖一带:草埔、大望、新田仔、企墈头、上下坪、大坑塘等)。
(15)位于盐田区22条,其中只有2条为本土村落(大梅沙、小梅沙),其余全为客籍村落。这与现时情况一致。
下面探讨一下大鹏三镇(葵涌、大鹏、南澳)。
在《嘉志》中所载的位于现时大鹏三镇的本土村落,现时均操大鹏话。大鹏话到底属于粤方言还是客家方言,学者有不同见解。大鹏话既似广府的莞宝方言(围头话、本地话),又像客家话。因其地与归善县(惠阳县)接壤,广府客家交融,形成独特语言。若要依据其语言将其土籍村落分辨到底是广府村还是客家村,笔者观点认为:位于大鹏三镇的土籍村落属于广府村落。因为,广府方言与客家方言的最大特点是,广府称我为“我(ngo)”而客家称我为“厓(ngai)”。而代词(我、你、他)在语言中是最稳定的、不变换的(除非语言消亡)。而大鹏话,正是称我为“我”而不是为“厓”。这说明,大鹏话的底层是广府方言,后融入不少客家词汇语与发音,而形成大鹏话。亦即是说,大鹏三镇的操大鹏话的土籍村落(57条),计入广府村落。
(16)位于葵涌镇28条,其中9条为本土村落(溪涌、上洞、下洞、官湖、葵涌、沙鱼涌等),其余为客籍村落。这与现时情况应基本一致(是否有类似于石岩田心村的情况,未核实)。
(17)位于大鹏镇43条,其中25条为本土村落,其余18条为客籍村落。这与现时情况应基本一致(是否有类似于石岩田心村的情况,未核实)。
(18)位于南澳镇30条,其中23条为本土村落,其余7条为客籍村落。这与现时情况应基本一致(是否有类似于石岩田心村的情况,未核实)。
《嘉志》其余尚有未明具体位置村落十来个,在此暂不详述。
龙岗五镇当时不属新安县,《嘉志》无载。
(二)《嘉志》所载位于东莞的村落共33条。其中:
《嘉志》时,塘厦三镇(塘厦、凤岗、清溪)有33条记在《嘉志》内。其余的则记在《东莞县志》内。此处只讨论记于《嘉志》内的村落。
(1)位于东莞塘厦镇23条,均为本土村落。这与现时情况完全一致:现时塘厦只有一个客籍村落——龙贝岭,其余均为广府村落。而龙贝岭在嘉庆年间属东莞,不记在该《嘉志》内。
(2)位于东莞清溪镇8条,其中只有2条为本土村落(谢坑、珠园莆),其余为客籍村落。这与现时情况应该基本一致:在清溪,谢坑等少数村是广府村落,其余大部分是客籍村落。
(3)位于东莞凤岗镇2条,均为本土村落(长表、竹山下,均属凤岗雁田村)。这与现时情况完全一致:凤岗雁田为广府村落。
(三)《嘉志》所载位于香港的村落共284条。其中:
(1)位于北区71条:
(1.a)北区上水区乡事委员会地域(以下简称“乡事会”)17条,其中14条为本土村落,其余3条为客籍村落(蕉径、莲塘、坑头)。
(1.b)北区粉岭区乡事会10条,其中8条为本土村落,其余2条为客籍村落(丹竹坑、鹤薮)。
(1.c)北区打鼓岭区乡事会16条,其中12条为本土村落,其余少数4条为客籍村落(香园、禾径山、凤凰湖、平洋)。
(1.d)北区沙头角区乡事会28条,其中只有2条为本土村落(黎垌),其余26条全为客籍村落。
可见,在北区已知的67条村中,土36,客35,土、客村落平分秋色。上水、粉岭、打鼓岭以土村为主,而客村集中在沙头角乡事会。这与现时村落民系情况完全一致。
(2)位于元朗区69条:
(2.a)元朗区新田乡事会7条,全为本土村落。这与现时村落民系情况完全一致。
(2.b)元朗区厦村乡事会10条,全为本土村落。
(2.c)元朗区屏山乡事会15条,全部为本土村落。
(2.d)元朗区锦田乡事会3条,全为本土村落。
(2.e)元朗区十八乡乡事会21条,绝大部分为本土村落。只有1条客籍村落(水蕉)。
(2.f)元朗区八乡乡事会13条,6条本土村落、7条客籍村落(横台山、上下輋、马鞍岗、长埔等,基本位于山区)。
可见,在元朗区69条村中,以本土村落为主,共61条。客村只有8条,多在八乡山区。这与现时村落民系情况完全一致。
(3)位于大埔区51条:
(3.a)大埔区大埔乡事会35条,14条本土村落(文氏泰亨村、邓氏大步头及林村乡内数个本土村落),21条客籍村落(林村乡内就有客籍村落10个,基本位于山区)。
(3.b)大埔区西贡北约乡事会16条,15条为本土村落(仅位于西贡北约十四乡内就有11条)。只有1条客籍村落(荔枝庄)。
可见,在大埔区51条村中,土29,客22,土、客平分秋色。西贡北约乡事会以土村为主,而客村多在大埔山区。这与现时村落民系情况完全一致。
(4)位于沙田区13条:7本土村落,6条客籍村落(九肚、沙田、黄竹山、大水坑等)。这与现时村落民系情况完全一致。
(5)位于屯门区12条:7条为本土村落(屯门、广田围、新丰围、子屯围、莆塘下、小坑村等),5条客籍村落(沙井头、大榄、扫管笏、田富子、花香炉)。这与现时村落民系情况完全一致。
(6)位于西贡区20条:
(6.a)西贡区西贡乡事会13条,9本土村落,只有4条客籍村落(烂泥湾、大湾、大脑、中心村)。
(6.b)西贡区坑口乡事会7条,全为客籍村落。
这与现时村落民系情况完全一致。
(7)位于离岛区19条:各乡事会共有14条本土村落,5条客籍村落(大蚝、横朗、白芒、东涌岭皮围、杯凹等)。这与现时村落民系情况完全一致。
(8)位于荃湾区9条:只有1条本土村落(青龙头),其余均为客籍村落。这与现时村落民系情况完全一致。
(9)位于葵青区:2客(葵涌、青衣)。这与现时村落民系情况完全一致。
(10)位于新九龙及九龙各区14条:
(10.a)深水埗区3条:2土(长沙湾、深水莆)1客(长沙湾)。
(10.b)黄大仙区4条:全为本土村落(衙前、蒲冈、牛池湾等)。
(10.c)九龙城区5条:全为本土村落(九龙寨、九龙仔、古墐、二黄店、土瓜湾等)。
(10.d)油尖旺区2条:全为本土村落(尖沙头、芒角)。
可见,在九龙、新九龙区域,除了长沙湾,其余全部是土籍村落。这与现时村落民系情况基本一致(因许多村落已消失,无从稽考)。
(11)位于港岛各区4条:
(11.a)湾仔区2条:全为本土村落(黄泥涌、扫管莆)。
(11.b)南区2条:全为本土村落(香港、薄凫林)。
可见,在香港岛区域,全部是土籍村落。这与现时村落民系情况基本一致(因有些村落已消失,无从稽考)。
如果按《嘉志》的记载,土籍的村涂上浅黄色,客籍的村涂上浅红色,制一张地图,其土籍、客籍村落的分布是这样的:
↑【图8】《嘉志》土籍、客籍村落分布示意图。浅黄色为本土村落,浅红色为客籍村落。非常明显地看到,土籍(广府)村落大部分位于平原,客籍(客家)村落位于山区。而龙岗五镇,1958年前尚属归善县(惠阳县)管辖。[本人制图]
这样,就初步能了解:广府板块与客家板块之比为12:11,即 52:48,广府居多。
而如果,将大鹏、南澳的本土村落划成客家,则广府板块与客家板块之比为10:13,即 43:57,客家居多。
当然,这采用“赢者通吃”的方法只是让大家有一个直观的大概了解,具体人数之比要详计。
据此,可以清楚明末至今深圳市的广府、客家比例:
康熙迁界前,新安县基本上全是广府人,即10比0;
嘉庆时,新安县广府与客家之比约68比32,其中位于深圳区域内的广府与客家之比约69比31,即大约7比3;
民国时,宝安县广府与客家之比约7比3(沿袭清代);
1958年后,龙岗五镇划入宝安县。宝安县广府与客家之比变成约52比48(若大鹏三镇土籍村落算广府) 或 43比57(若大鹏三镇土籍村落划入客家)。这两个比例数据应该也与现时广府、客家的真实比例相当。
若要本文下一个结论,一句话:只能说五十五十。
若点击后不能链接,请扫描文末二维码后进入查阅:
日后展望编写:
《真假茅洲河》
《连载:新安县地名逐个考释 (山)(凹、径)(海、河、岛)(津渡与桥)(营、塘、汛)(景)》
《新安县驿站重考》
《康熙迁海“元年划界”划了一条什么样的界》
《新安县东宝片方言研究与记录(特点)(分类)》
《梅蔚山何在》
《康熙<东莞县志>村落考释》
学术交流与咨询:电邮:41266829@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