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映前独家!从洛迦诺到即日公映,专访牛小雨:我和阿彼察邦可能算是兄妹

三金 HARDFILM 乘法口訣 2023-08-13

第74届洛迦诺电影节当代电影人单元并获金豹奖提名影片《不要再见啊,鱼花塘》官宣定档11月25日,该片曾获第16届FIRST青年电影展一种立场荣誉推介、入选第十二届北京国际电影节“北京展映”华语力量单元。
本片由牛小雨编剧并执导,叶子、郑圣芝主演。作为导演首部长片作品,影片以独特的视听语言和富有想象力与梦幻色彩的影像风格于海内外电影节收获一众好评。童话故事般明艳绚烂的背后,是走不出的回忆和不愿面对的离别。
乘法口诀Hardfilm在影片上映前夕,对正在规划路演计划的牛小雨导演进行了独家专访。并与MOViE MOViE影城(前滩太古里店)及全国艺术电影放映联盟专线一同联合发起了上海站特别放映活动,导演将会参加观众映后。

采访全文


采访:三金

独立纪录片工作者、策展人

Q:为什么会选择在这个时间节点上映?

A:其实我之前在FIRST映后的时候就反复提到说,期待《不要再见啊,鱼花塘》能够早日上映。就在差不多那个期间、8月左右,公映许可证正式下来了,后面去北影节也展映了一轮。

期间就一直在准备上映的事情,需要找宣发公司,还得制定一系列的宣发策略,像我今天全在忙路演的档期安排,然后最重要的是需要准备一笔钱、成本投入,再走流程申请合适的档期。所以也很感谢一路以来帮助过我的朋友们,都很不容易,也希望更多的观众可以走进电影院支持这部电影。

Q:这部影片走了很多节展,引发的广泛讨论多集中在阿彼察邦的风格上,你怎么看待自己的影像与他之间的关系?

A:确实有很多观众,包括影评人都会把《不要再见啊,鱼花塘》和阿彼察邦联系起来,甚至贴标签,我个人觉得只是有相似性,但还是存在蛮大差异的。

这样来说,一开始我电影入门的算是父亲般的人物,影响很大的是侯孝贤导演,进大学前我看了《冬冬的假期》,我瞬间被击中了,然后就刷完了剩下的作品。

他的作品是具备完整的世界观的,导演给了你一个眼睛或者方法让观众去观察电影里的周遭,于是我也受启发,然后开始关注、观察身边的人,由此发现奶奶的语言方式和生活状态其实都很有意思,包括她在内的我很多身边朋友都成为了创作素材,这算是一个始发点。

再回到阿彼察邦的话题,我私以为,他或多或少应该也是受到了侯孝贤导演的影响。因为在我的理解里,侯孝贤在亚洲地区的电影谱系里是祖师爷,接着下一辈阿彼察邦可能是一个分支,在泰国的衍生,他拥有自己独特的生存环境和感悟,像是个变种的孩子。在这个逻辑里,我或许是另外一支,更下沿、更新的那个,的确有相似的,但那是人类情感里的共性,存在的区别可能是我学动画,然后还夹杂了二次元的影响。

粗暴地来概括,这样说不一定合适,我和阿彼察邦可能算是兄妹、近亲之类的,虽然我很新人,他们也都不知道我。

而且补充一点,阿彼察邦电影里的泰国雨林其实也跟我小时候生活的环境有相似指出。物理空间上,是从家到鱼花塘,再到学校,等于和他电影一样,从人类生活的环境到原始丛林,再回到人类的领域里。这算是巧合,影片里有出现一个尼姑庵,但其实合肥不是一个宗教气氛特别浓重的地方,碰巧它就是存在于鱼花塘后面、我学校附近,这些事情说起来就会比较玄乎一点,都是缘分。

Q:从FIRST到洛迦诺界看来好像你的长片创作之路走得很顺利,能分享一下真实的历程和当初是为什么决定要做导演的吗?

A:首先,我是电影学院学动画出身的,所以在剧情片上不算严格意义上的科班。的确,这一路走来看起来好像很顺理成章,但其实过程不是很顺利,不仅是在创作这部影片上,我在人生中也面临了很多困境,甚至陷入低谷。

像我当时初中毕业就已经去北京学画画了,记得是2006年、13岁,在央美附近的培训班,针对北电的校考。那个时候望京都还是芦苇荡,房价可以想想看是什么层级,已经过去很久了。那时候跟高三的艺考生们在一起学习,过程非常痛苦,画不过,只能猛画,想着至少要追平别人。然后整个寒暑假都是在北京,在2009年,认定只考北电,失败了,也没报其他学校,就选择复读,后面进了北电动画学院。

大三期间拍了《鱼花塘》这部短片,也是叶子和奶奶演的,入围了当时影响力很大的中国独立影像展,但是我觉得作品很粗糙,压根就不敢去,而且我是学动画的,总感觉跟他们还是存在代沟,所以就当作这个事情没有发生过,只收到了个手册。当时对应的是第7届FIRST,因为有选片人是重叠的,甚至还邀请我去那边,可是真的觉得自己太烂了,不敢回复。

接着是14年毕业,工作两年里开始接活。在广告剧组画分镜,在动画剧组有上顿没下顿,15年的时候工作强度太大,腰间盘突出住院了,才真的停下来思考未来,躺了半年,那段时间就复习准备考研,非常艰辛。等于说是16年带病考上了美术学院的实验影像专业,三年里只是平常的学习,也不顺利,爷爷病倒后在17年去世了,当时拍短片《青少年抑制》最大的动因也就是这个

其实你看得出来,我两部短片也隔了四年,甚至都没有想过要去做导演。这部电影做完的时候,中国独立影像展停办了,然后去了FIRST18年主竞赛。可以说全程是被推着走,去了那边之后才决定要拍长片,过程还是因为制作很粗糙、没什么长进,跟别的工业化程度非常高的作品相比,只剩下尴尬和焦虑了。

但我的表达欲望又确实很强烈,可是如果没有完整的视听感受,观众是体验不到的,所以就下定决心要去做成熟的表达。

总结一下,18年实验室,19年决定孵化《不要再见啊,鱼花塘》,一步步推,没有任何一个阶段是很轻松、我有有信念的,都很坎坷。幸运的点在于大家保护我,我自己也保护我,没有受到太多产业上的干扰。当日,现在还是在吃这个相关的苦果,上映前焦虑的心理还是蛮重的。

Q:你有提到FIRST实验室,当时是怎么做到平衡产业属性和私人表达的?

A:新人误打误撞地总会走进一个误区,我也不能判断它到底对不对,只是站在现在看的话心境变了,我会倾向于能不用家里的钱拍就不用家里的钱拍,实在是压力太大了。我母亲之所以会愿意卖房子去给她的女儿拍一部电影,而且是在完全不了解这个行业的情况下,纯粹是为了支持我,以及她的母亲、也就是我奶奶的出演。

这在创作里属于特殊情况,因为19年3月写完的剧本,9月就开机了,融资时间太短,肯定是拿不到钱的,加上《不要再见啊,鱼花塘》的题材还很私人,我也是个处女作导演、拍的两部短片都非常粗糙,给不了投资人信心。

更直接的是,当时奶奶的身体撑不了多久,像现在她已经是只能住在医院了,20年之后疫情大家越来越穷,如果现在再去拍摄,相信会更没戏。

我觉得制片人也是非常害怕的,子剑是吃亏大王,一直坚持做这样的影片,公司都倒了。文慧一直在FIRST实验室做主管、比较清楚市场。他们无论是在剧本、拍摄、剪辑阶段还是现在都很担心,我可能会没心没肺一点,虽说对票房没有任何预期,但怎么可能呢?不说小众的问题,影院能开几家都难说,所以我们后面的计划是路演走起来,应演尽演。

Q:和公共议题相比,你认同自己的影片属于私影像的范畴吗?

A:有点小文艺风格,不能算是私影像,因为影片里虽然确实是我自己的奶奶和发小充当主要角色,但他们还是在表演状态里的,跟纪录影像有本质上的差异。可以理解成章子怡的女儿拍章子怡的感觉,不能说素人参演就是私影像。

公共议题的话,在采访前我们之前不是聊了《尘默呼吸》《当我望向你的时候》和一些相关的片子吗?其实我自己是去线下看过的,也都很喜欢,尤其是像树立那部,他才真的是私影像,并且他在不同影展放的时候,结合背景又会引申到公共议题方面,作品本身就具备包容性

而且他的作品很纯粹,我不会赞同把电影作为宣传工具或者站队工具,这就像是天平的两端都不合适,艺术性本身才是电影所应该珍视的。你关心什么事情,想说什么话,说的是不是真话、是否赤诚,能不能感染观众、帮助观众解决问题或者仅是情感上的安慰也可以。市场是需要这些作品存在的,至于说会演变成什么样的讨论这是后话、有包装的成分,但初心是好的就没问题。

Q:你的下一部的长片作品进展如何,会聚焦在什么题材上?

A:下一部长片的方向已经很明确了,剧本也写了一部分,大致是关于鱼花塘的小妖怪们长大了要离开这里,算是没头脑和不高兴的故事。因为小时候总觉得自己长大了以后会怎么样,班主任也会问你的理想,是宇航员、还是科学家,好像理想中二十岁就应该差不多硕果累累了。

但当真的长大之后,会发现生活是一塌糊涂的,现在的痛苦以前是想象不到的。我相信年轻人普遍的遭遇是慢慢变成了小时候中憎恶的人,在做一些不愿意做的事情。所以,探讨小时候的自己如何看待现在的自己,挺有意思的。

而且压抑和焦虑的情绪,也算是一种公共议题,这种共性的东西是可以让观众感受到的。为了更好地实现,我之后的制作形式会倾向于真人动画以及歌舞的感觉。我也在和别的导演合作、写科幻故事。其实科幻电影才是真正的哲学电影,是一个很严肃的创作方向。

本片由牛小雨编剧并执导,叶子、郑圣芝主演,安徽大鱼塘影业有限公司、黑鳍(北京)文化传媒有限公司出品,全国艺术电影放映联盟联合发行。

电影《不要再见啊,鱼花塘》将于11月25日在全国艺术电影放映联盟专线放映,购票链接已附于下方。让我们相遇影院,做一个梦,见一个人。

现已开票

 票价:  

● 百老汇影城 APP / 小程序:

MM500 会员:60元

- 非会员:69元

● 淘票票、猫眼等平台:73元

 往期回顾

专访陈冲杨荔钠李睿珺张律陈咏燊《雀斑公主》映后谈李玉&方励严艺家 × 董雪莹谈「炼」爱




推荐阅读

城市新浪潮青年影像展获奖名单
塔林黑夜国际电影节的华语力量
陈可辛突围,拍全世界都爱看的中文剧
达伦,你到底从今敏那偷了多少灵感
金像奖热门想让公权力认错
河濑直美的显微镜
这部戛纳入围作品称,生育意味着开除
独家:中国影视摄影师学会副会长杨述
独家:奥斯卡纪录片单元评委杜海滨
独家:FIRST竞赛入围导演李洪全、丁北辰
独家:金鸡影展创投入围导演黄欣
戛纳前线:可怕的观众惩罚系统
威尼斯前线:唯一的华语声音
北影节前线:安哲·罗普洛斯作品回顾展
多伦多前线:影评人年度十佳片单
FIRST前线:不要再见啊,鱼花塘
圆桌论坛:纪录片似乎寒枝雀静了

商务 | 合作 | 转载
请与后台获取联系方式


扫码加入影迷群



关于我们

乘法口诀Hardfilm


致力于发掘和扶持独立电影导演和青年短片影人,通过与创作者之间的交流与放映,探索新兴影像的魅力和可能。


策展:作为国内首个线上、线下同步展映的公益短片节展,城市新浪潮青年影像展试图打破放映的媒介限制,帮助作品抵达更多的观众。首届征片数量超六百余部,获香港国际青年电影节协会及青年中国行等多家单位支持,并于CathayPlay华语艺术电影平台进行线上展映,总观众规模达五千人量级,线下展映辐射北京、上海、成都、杭州、长沙等十余座城市的影迷。影展作品则在戛纳、鹿特丹、东京、莫斯科、釜山、克莱蒙费朗、奥博豪森等著名国际电影节均取得了优秀的成绩。


创作:发起夏日启航电影季,以公开讲座的形式激励青年电影人创作,特邀导师有中国影视摄影师学会副会长、《李米的猜想》摄影指导杨述,香港著名电影人、《唐伯虎点秋香》导演李力持,独立纪录片创作者、《矿民、马夫、尘肺病》导演蒋能杰等。旗下创作实体为乘法口诀电影工作室,出品电影曾获平遥国际电影展WIP发展中项目特别提及奖,入围北京国际电影节、东京国际电影节、澳门国际电影节、香港国际青年电影节、欧洲电影奖等国内外节展。


媒体:隶属于影控传媒MCN机构,相关矩阵品牌包括城市新浪潮青年影像展、在场放映、Hardfilm硬盘电影计划、乘法口诀映画、夏日启航电影季等,粉丝总数超百万。同时,团队成员以媒体及市场嘉宾身份参与过北京国际电影节、上海国际电影节、中国导演协会青葱计划、FIRST青年电影展等国内外节展。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