贞元英语:英语阅读教学中学生思辨能力的培养
编者按:
相对于语文阅读,英文阅读对大多数家长来说难度都更大,也更不明了如何操作。但和语文的学习一样,在英语学习中,也一样是得阅读者得英语。如何带领孩子开展英语阅读?本周日(7月21日)晚20:00-21:00,贞元学校的执行校长、资深英语老师冷莉莉将为大家带来线上公益讲座《如何让孩子爱上英语阅读》,各位家长千万别错过。加入方式:扫下面贞元虞姐姐的微信,让她邀你进公益讲座群!
下面是冷莉莉老师写的文章《英语阅读教学中学生思辨能力的培养》。
冷莉莉老师
一、何为思辨能力
思:根据现象分析、推理的能力。
辨:结合自己已掌握的知识和体认的价值观,对当下接收到的信息进行辨别、判断,并形成自己的观点。
二、语言(母语)与思维发展的关系(维果斯基)
1.语言发展的前思维阶段(第3周左右开始)
以情感为主的发泄功能和社交功能。无智力参与的语言。(笑声、含混不清的说话声)
2.思维发展的前语言阶段(第10个月左右)
进行机械性联系的理解和设计。无言语参与的智力。(搭积木)
3.思维与语言发展的曲线会合(2岁左右)
言语开始为智力服务,思维开始用言语表达。发现词语的符号功能,意欲学会事物的语言符号。
我曾建了两个诗集栏目,一个叫“抒情”,一个叫“助思”。为什么叫这两个名字呢?因为我再进行诗歌创作的时候,深刻地感受到,有时候语言是为智力服务,有时候智力是为语言服务的。比如“抒情”这个栏目的内容,都是我脑海里有汩汩的内容在涌动,只是需要借助词语来表达。此时,语言只是思维的一个媒介而已。而“助思”这个栏目,是我的脑海里只蹦出了一个灵感,我内在还未形成清晰的逻辑,我需要借助组织语言,来促进思考。这就是典型的语言为智力服务。
三、英语(外语)学习与思维发展的相互促进作用
1.英语(外语)学习对思辨能力的促进作用。
以英语为外语学习的人,从母语与思维发展的阶段来看,都已经进入语言和思维的交会期。一般情况下和思维交互的第一工具是母语,然后从母语翻译成英语,或者反之。
很多英语教学,目前做的事情是直接将母语翻译成英语,通过反复的机械训练,在母语词汇和英语词汇之间建立一种条件反射关系。现在大家都已经意识到那样教学的弊端,不仅严重损害孩子的创造力、记忆力、学习兴趣,而且学出来的都是死的英语。条件反射,只有在相应的条件下,才会反射,当然不可能灵活运用。举个极端的例子。比如你用花的图片(中文)教孩子学习“flower”这个词汇,使得中文“花”的概念英语词汇“flower”建议一种条件反射地关系。学生见到那个图片(中文)就会说英文flower,但是在生活中见到一朵花,却不知道该怎么用英语说,更谈不上主动说。
其实,英语学习可以像数学、物理等其他学科一样,除了获得相应的学科知识,也可以为学生的思维发展提供帮助。这就需要在教学设计时,充分考虑思维、母语、英语的关系,使得它们之间频繁的互动,而不只是母语和英语的互译。
举个简单的例子,关于如何教学生家庭成员称呼的案例。很多老师可能会通过视频或者图片或者游戏,努力在中文称呼和英语称呼之间建立一种牢固的关系。但如果整个过程不涉及任何思维活动,即使牢牢地掌握了语言知识,也会很大程度上损伤学生的记忆力、创造力和学习兴趣。尤其对于初中的孩子(外研社和人教版初中教材前三单元都会学习这部分)。课堂没有任何思维挑战,会很快让学生感到厌倦。这也是当下各个年级英语教学都遭遇的普遍问题,知识内容承载的思维含量远远低于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
那么,如何让简单的语言知识承载思维能力的培养呢?
例:如何学习家庭成员的称呼?
(1)逆向思维培养
图片里的参照物是Myself,所以才有那样的称呼。那么参照主体如果换成My father呢?所有的称呼都要变?怎么变?这就很考验人的逆向思维能力。这正是小升初阶段的孩子思维转型期:从正向思维转到逆向思维。对他们而言,认知上的挑战可以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同时又能在这样的训练中协助他们从正向思维过渡到逆向思维。
可以分析一下学生学习的过程:
①将英文译为中文
将英文称呼“father,mother…”译为“爸爸,妈妈”。
②逆向思维训练(母语思维)
参照主体由“我”换为“爸爸”,“妈妈”就会变为“妻子”,“妻子”就会变成“儿媳”。
③主动将转换后的中文译为英文
妻子译为wife; 儿媳译为daughter-in law…
④用英文回答老师的问题
经过这样的设计后,学生会非常感兴趣,因为像数学一样挑战了他们的认知。这个过程有中英文之间主动的交互(不是被动地接受刺激,然后反应)。这个过程不仅让学生充分认识了人物中英文称呼之间的关系,而且还达到了主动运用的目的。
(2)文化比较
视频中,在涉及到称呼时,都没有区分是男方的亲戚,还是女方的亲戚。这与中国的文化是完全不同的。可以给孩子们讲讲差异的原因。这就是一种基于文化了解之后的价值判断。
2.思辨能力的培养促进英语学习
(1)情感方面
有思辨的的需求,可以满足学生认知发展需求,满足意义感追求。
(2)促进母语和外语的主动交互
上面家庭成员称呼的学习案例,就很好地说明了这一点。当有思维卷入时,学生必然要主动地先从英文转换为中文,用中文思维,然后主动将中文译为英文。这个过程显著增加了学生主动运用语言的机会。
(3)一般学习能力(General learning ability)
思维深度、广度的提升会促进学生对异常现象的敏感度,总结提炼一般规律的能力,它会促进任何一门学科的学习,包括英语学习。
四、如何在英语阅读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思辨能力
1.低段绘本
低段绘本中的文字内容非常少,给人的感觉是只有对画面部分内容的简单描述,没有任何思想性的东西可以讲,更谈不上发展学生的思辨能力了。
如:My camel这个绘本,你会怎么教学生呢?
常规做法,可能是
(1)读图
(2)听故事
(3)释义(图片、声音、表情、动作辅助)
(4)词汇、语法学习
(5)复述/表演
这样一个循环走下来,学生除了会认读一些词汇外,还能获得什么?如果他的认知没有遭遇任何挑战,没有对接受的东西进行任何思考和辨析,那就是被灌输了很多语言知识。
怎么利用绘本中的信息进行思辨呢?跳出故事内在的逻辑,重新审视,就会发现,它有很多反常的地方。
通过几个不同层次的问题设置,可以引导学生对故事中的内容进行辨析和思考。
①现实中有这样的骆驼吗?和长颈鹿一样长的脖子、和鲸鱼一样大的嘴、和猫头鹰一样大的眼睛?
如果没有见过骆驼的孩子,老师可以提供真实的骆驼图片。如果见过骆驼的孩子,老师这么一提问,就会引起孩子的认知冲突。
②现实中的骆驼不是这样的,那这个故事中小男孩的骆驼怎么会是这样的呢?
这就可以引导孩子思考,这个骆驼并不是真实的骆驼,而是小男孩想象的骆驼。
③可以继续追问,为什么小男孩会把骆驼的脖子想象成为长颈鹿的脖子,而不是兔子的脖子呢?
这个问题可以辅助孩子透过表层文本,深入剖析故事人物的个性特征。
原来这个男孩之所以将自己的宠物设计为这样的形象是因为他喜欢长脖子、大嘴巴、大眼睛、能跑、能飞、能游的动物啊。这几乎是所有小孩子的特征,想把一切美好的事物集于一身。这样很快就将冷冰冰的文本,和孩子的生命打通了。
④你希望你的宠物具有什么特征呢?
这个问题可以引导孩子充分发挥自己的想象,产生输出的欲望。
以上四个层次的问题都是根据孩子的认知特征,一步步从整体到细节,从现象到本质进行分析的。这种思维挑战不仅能牢牢地抓住学生的注意力,发展他们的思辨能力,而且能很大促进语言的学习。这四个问题中的每一个问题都是紧扣故事中的核心文本内容的。老师在不断用英文提问(核心部分)的过程中,也需要学生不断地回到故事的文本中,反复阅读和揣摩,然后才能回答。这就类似于比较流行的一种说法Read to learn,而不是Learn to read.
2.中段绘本
以The New Baby 为例
这个绘本讲的是哥哥照顾妹妹的故事。哥哥开始把他最喜欢的玩具和游戏给小妹妹看,又给妹妹读自己最喜欢的故事书,甚至讲笑话、做鬼脸,但是妹妹都不喜欢。后来妈妈教哥哥如何照顾妹妹,要抱她,摇她睡觉,带她出去散步,给她抓自己的手指和鼻子,然后哥哥就知道如何照顾妹妹了。如果这个绘本教学只停留在文本言说的内容本身,而不跳出文本内容进行追问和思考,就没有充分发挥这个绘本的作用而只是帮学生机械地学得一些如何照顾小朋友的英语短语表达。
如何更好地发掘文本背后隐含的可供思辨的东西呢?可以设计如下几个层次的问题:
①为什么哥哥开始照顾妹妹时,会选择给她看自己最喜欢的玩具、游戏,给她读自己最喜欢的书呢?
因为这是哥哥最喜欢的东西。当喜欢一个人时,就想把自己最喜欢的东西给对方。无论大人还是小孩,这一点是共通的。很多人是从直觉出发,按这样的方式在和人相处,但是自己并没有意识到。在和孩子们探讨这个问题时,一方面可以将文本和学生的生活经验打通,同时也能让学生在意识层面思考和分析这种现象,一更好地理解自己和周围的关系。
②为什么妹妹不喜欢哥哥照顾她的方式而喜欢妈妈教哥哥的方式呢?
这个跟妹妹的年龄有关,故事的开篇就能找到答案。这是个新生儿,根本不可能理解和享受哥哥那些丰富的世界。她最需要的是身体上的抚触,所以当她抱妹妹,摇她睡觉,挠妹妹的时候,她很喜欢。
这个问题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故事背后的逻辑,同时对不同年龄特征的人有不同的需求,有了初步的意识。这也是学会换位思考的前提。
③你有弟弟妹妹吗?他们多大呢?你最喜欢什么?平时是怎么照顾他们的呢?
这个层面的问题就将前面两问讨论的理论问题直接应用到实际生活中,让他们更深切地体会到自己和他人的关系。在与别人相处时,不是只从自己出发,而要先考虑到对方的特征。
④根据学生们的不同回答,带他们一起梳理,照顾不同年龄段的孩子,可以用哪些方法。
以上四个层次的问题,核心依然是绘本里的主要内容,并没有在语言知识层面给孩子带来太大的困难,而只是不断地对故事中的核心知识反复思考、斟酌和运用。这样习得的语言知识才是立体的、有效的。
这也是为什么我刚才说,没有这样跳出文本的思考和交互,只能通过刺激反应模式机械地学得一些如何照顾人的词组而已。
3.教材阅读
以上是一篇游记类的文章,描述了作者从Trafalgar Square出发,途径BigBen,再从BigBen乘船到Tower of London,然后乘船返回到Station,最后返回广场的游览路线。(如图中标注的红线)如果只是沿着原文的思路走,没有任何思维含量,只是简单地将英文翻译成了自己能理解的中文,再将中文翻译成了对应的英文。
可以做如下设计:
(1)先问学生哪里可以乘船?
这个问题需要学生结合文章有限的线索和生活常识进行分析。这个问题的答案为后面自由设计路线埋下伏笔。
(2)进一步问:如果行程规定,只能游览其中的四个景点,你会如何规划行程?
这个过程学生就要考虑各个景点的特征了,是否知名?是否是自己感兴趣的方向?……这个问题学生的回答非常精彩,不仅能够主动调用教材上的知识描述行程路线,还能说出自己选择景点的原因。比如爱好历史的孩子就会选择去National Museum, 爱好美术的孩子就会选择去National Gallery. 还有孩子说对英女王居住的地方很好奇,可能就会选择Buckingham Palace.
(3)在前两问的基础上继续追问:如果游览时间只有3个小时,不够游览全部景点,你会怎么设计路线?这个环节,学生就不仅要考虑自己的兴趣爱好了,还要考虑实际距离的限制,不断进行权衡。
以上都不是一眼就能找到答案的问题,而需要调用大量的背景知识进行充分的思考和辨析,最后才能找到答案。这个过程本身就很吸引人。同时,它会让学生自觉主动地与文本不断进行互动,实现母语与外语的交互,也就是语言学习。
五、说说英语思维
现在很流行“英语思维”的说法,也有各种以此为噱头的培训方法。那么英语思维到底是什么?越过母语,直接用英语进行思维?从上面我讲的内容,应该可以看到,在外语学习的语境下,思维的第一工具必然是母语,基本不可能跳跃。有人可能说,我就让孩子反复看英文视频,孩子不用思考,就能脱口而出大段的英文,好像跳过了用中文进行思考的阶段。
这看似没有经过中文思维的转换,但它并不是英文思维,而是没有思维。这只是孩子整体地存储了大段的英文,并整体提取了,其中并没有思维含量。因而,这样学习到的东西是无法迁移到其他场景中去,也只是一种机械的记忆。
那么是否可能实现思维与英语的直接交互呢?这一点不是不可能做到,但前提是要创造机会在思维,母语和英语之间搭建可以交互的桥梁。当这样的交互变得自动化时,先从英文转换为中文,再从中文转换为英文的所需的注意力资源减少,反应时间变短,达到可以自动化时,就会出现质的变化,从而实现直接用英文进行思维。
编者按:
接下来,我们还将陆续介绍冷莉莉老师的英语阅读和英语教学,敬请留意。希望我们的介绍能让你更好地帮助孩子爱上英语阅读。对于英语阅读,您有任何问题,都欢迎和我们的沟通交流,本周日(7月21日)晚20:00-21:00,冷莉莉老师将在线为大家答疑解惑,并与大家分享《如何让孩子爱上英语阅读》。请扫下面贞元虞姐姐的微信,让她邀你进公益讲座群,与专家在线交流!
贞元课程:
小学数学 四、五年级期末总结 宋宋老师又钓鱼了 五年级小论文
英语 英语绘本教学
艺体 户外音乐节
戏剧表演:
星空教室三下《人鸦》 橄榄树教室四下《彼得·潘》 River教室五下《威尼斯商人》 小贝壳教室一下《彩虹鱼》 海螺教室七下《歌剧魅影》 《歌剧魅影》震撼出演
期末叙事:
星空教室三下 River教室五下 橄榄树教室四下 小贝壳教室一下 海螺教室七下
贞元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