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他
情怀与发展,真的是对立关系吗?
Metro Bay 地铁大湾区
批注
|图:Nampou
|文:GGvsQQ、liuzhongren、和平西桥张学友
Metro Bay批评的
是畸形的、失控的、“逢拆必反”的所谓“情怀”
而不是根深于广州市民心中、真正的人文情怀
1. 署前路站拆迁范围并非禁止建设区域。虽然可能有一定的历史价值和情怀记忆,但是在广州市政府科学严谨的“保护建筑分布图”中,我们可以看出专业权威方面对该片区的定性,因此小范围拆迁、为城市建设让步,随后复建融入历史风貌区之中,是可取的。
2. 署前路拆迁范围内部分老房屋居住环境恶劣。依庙前直街征拆范围居民所述,该处房屋基本靠两根主梁硬撑,地面沉降、墙体倾斜开裂,非常危险,因此居民非常希望能够拆除旧楼、回迁新楼,这对于广州城建和这些居民们而言也是双赢的结果。
3. 在规划方案中,未来10号线署前路站与1号线、6号线东山口站换乘,能够显著减轻体育西路等地铁站的换乘客流压力。且换乘站越多,10号线的通达性越好、整个广州地铁线网越完善,意义重大,署前路站应该建设。
4. 部分非理性声音对署前路拆迁范围、历史情结等夸张放大,掀起舆论狂潮,直接忽视、淹没了原住民的心声。同时,在不实地考察实情、不了解具体拆迁范围、不详细调研历史价值高低的情况下,不分青红皂白将老城区与历史保护直接划等号,更是不珍视历史、不尊重历史的做法。若决策因之退避,“按闹分配”之口一开,往后的各项城市更新项目前途恐将更添迷雾,“老城市,新活力”的宏伟目标横遭掣肘,而最大的受害者将是向往更好生活、却被所谓保护人士忽略的老区人民。
5. 情怀和建设本身也并非是对立关系。实质上,我们所珍视的人文情怀,不仅仅在于老旧建筑本身,而是在于街区营造的生活气息。建筑不论新老,经历时间的沉淀,都会被附上千丝万缕的记忆联结;建筑承载的记忆与文化的存续,也并不会因载体的逝去而轻易灭失,只待新的载体将飘散的联结重新聚合。地铁站建成后,原址复建的建筑依旧会成为人们生活气息的载体,人文情怀也将由此延续下去。
6. 真正的“历史记忆”更多在于人心,而非实体建筑。武汉的黄鹤楼、南昌的滕王阁,其实都是上个世纪80年代重建的“新楼”。然而,它们并没有因为不再是唐代留存下来的那栋,就丢失了一切“历史记忆”和“文化情怀”。相反,它们依旧能够让人想起往昔的大唐风采,依旧符合人们对古代诗文的印象,而且更加气势磅礴,更加展现着古代的繁荣气韵,成为了各自城市的著名地标。如果庙前直街拆除后,新的建筑能够更好地融入当地的氛围、更好地体现广府历史文化、更好地承载周边的回忆,照样能够引起广州市民对于历史记忆和东山情怀的怀念与感慨。
- 往期精彩回顾 -
深度 | 被“情怀”绑架,广州老城区将何去何从?谈10号线署前路站征拆困境
航拍 | 穿行于闹市,见证此繁华——俯瞰广州地铁10号线最新进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