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名家专题】施仲谋——IB理念与孔子教育思想的比较

国际汉语名家讲坛 语通天下国际汉语教育科技 2020-03-13


名家专题十二——施仲谋教授

IB理念与孔子教育思想的比较





为了让大家能更深入地了解汉语国际教育领域的专业知识,小编每周会以我们名家讲坛的一位主讲嘉宾为主题向大家介绍嘉宾的一系列研究成果。本周向大家介绍的主讲嘉宾是国际汉语教育名家讲坛全球直播第十八场的主讲嘉宾——香港教育大学的施仲谋教授。






施仲谋

       

香港教育大学中国语言学系教授、系主任。曾任香港中文教育学会会长,现兼任世界汉语教学学会常务理事等职务。研究范围以汉语语言学及国际中文教育为主。专著有《语言与文化》、《语言教学与研究》、《朗诵教与学》、《中华文化承传》、《中华经典导读》、Introduction to ChineseCulture及A Japanese-Cantonese Dictionary等十多种,分别于内地、台湾、香港及日本等地出版。




施仲谋教授于北京时间2020年1月8日进行了以“IB理念与孔子教育思想的比较”为题的国际汉语教育名家讲坛第十八场全球直播。让我们从讲坛开始一起来了解一下施仲谋教授在汉语教学领域一些具体的研究成果吧!




IB理念与孔子教育思想的比较




本讲施仲谋教授以“IB理念与孔子教育思想的比较”为主题,并从前言、孔子的教育思想、IB教学宗旨、IB培养目标与孔子教育思想对比、分析及总结五个方面对其展开讨论。






在前言部分,施教授首先对IB课程即国际文凭课程进行简要介绍(如下图),并指出儒家思想在中国文化中的主导地位,进而强调在孔子学院、孔子课堂遍及全球以及很多国际学校的汉语教学多采用IB课程的大环境下,比较IB的教学理念和孔子教育思想的异同深具现实意义,并对国际汉语教学的课程、教材、教法、评估、师资培养等各方面的未来发展方向有重大的启发意义。





在孔子的教育思想部分,施教授指出儒家的“学”,不是记问之学,章句之学,乃至各种知识之学,而是“个人生命成长之学”,也即现代的“全人教育”观念。





在IB教学宗旨部分,施教授指出IB课程是一个国际化的教育体系,其核心理念是培养学生成为具有国际情怀(International-mindedness)的人。而IB学习者的培养目标如下图,是其课程理念所聚焦的部分。

施教授还以IB课程中的第三个课程The Diploma Programme Model为例,详细介绍其课程内容(如下图)和培养目标。

施教授强调IB理念中最重要的是Approaches  of Teaching and Learning(ATL),它包括六个范畴:探究式学习、概念式理解、本地化与全球化课程、同心协力通力合作、分层教学因材施教、形成性评估与总结性评估。IB还强调五项学习技能的培养即:思考技能、沟通技能、社交技能、自我管理技能和研究技能。





在IB培养目标与孔子教育思想对比部分,施教授从积极探究(Inquirers)、知识渊博(Knowledgeable)、勤于思考(Thinkers)、善于交流(Communicators)、坚持原则(Principled)、胸襟开阔(Open-minded)、懂得关爱(Caring)、勇于尝试(Risk-takers)、全面发展(Balanced)、及时反思(Reflective)这十个IB教学理念出发与孔子教育思想进行了细致、深入的对比。





在分析及总结部分,施教授指出IB的教育理念与十大培养目标与汉语教学密切相关,并强调教语言不能只教听说读写,还应注重学生各种能力的培养。因此,施教授又从探究能力,思辨能力,国际情怀,全人教育、从做中学、群体合作四个方面进行总结。最后,施教授强调汉语真的普及到世界应是在世界各国的小学初中汉语作为第二第三语言进行学习。汉语教师在语言教学的同时还应重视文化的教学,将传统思想、品德、思维等介绍给学生,从而使各国文化之间可以相互理解、包容。





想了解讲座的全部内容就扫描下方图片中的二维码进行收看吧~






施仲谋教授的研究领域涉及汉语语言学、汉语教学、中华文化等,且都取得了丰硕的研究成果。下面就让我们以2000年为时间节点,一起来学习一下施教授2000年后在对外汉语教学领域的一些重要研究成果吧!




施仲谋教授汉语教学部分研究成果



  2002年   

1





2002年,施仲谋教授发表了《轻声词和轻声词教学》一文,文章以方言地区普通话教学及汉语作为第二语言教学为立足点, 先分析了轻读和轻声的区别, 进而探讨了普通话轻声词的规范问题。文章指出轻读是语流里普遍存在的现象,是语言节奏韵律的自然变化。轻读时,如果能起区分词义、词类的作用,或者已经形成一定的规则或习惯,而非轻读不可的,便变成“轻声”。在分析了轻读和轻声的区别的基础上,将轻声词的来源分为三大类型,即:第一类,有辨别词性、区别词义作用的轻声词,一些词变读轻声可以改变词性和词义;第二类,规则的轻声词;第三类,不规则的轻声词,并对每一类进行详细分述。最后,文章根据《现代汉语词典》,并参照张询如(1957)、徐世荣(1963)、孙修章(1985)、鲁允中(1995)及吴丽萍等(2000)五种轻声词表, 采取比较严格的标准, 尝试制订了一个《普通话轻声词表》,愿教学有所依循。




  2008年   

2





香港作为东西文化交汇的国际都市,语言使用和语言教学呈多元化的发展模式。随着香港与内地联系的日益紧密, 针对本地学生的汉语教学以及众多外籍人士的对外汉语教学都有了很大发展,并已初见成效。对香港的汉语教学现状的掌握有利于更好的开展汉语教学工作,为此,2008年,施教授发表了《汉语教学在香港》一文。文章从本地学生的语文教学、普通话教学与普通话作为中文科教学语言、少数族裔的粤语教学、国际学校的汉语教学、大学外国人中文证书课程、国际交换生汉语言文化课程这六个方面对香港的汉语教学现状进行总结分析。




2009年

3





香港中小学的中国语文教学,一向较为强调语文能力训练而忽视中华文化的传承。直至1990年的课程纲要开始正式要求“培养学生对中国文化的认识”,但这方面课程纲要并没有提出具体的建议。为此,施教授2009年发表了《中华文化教学系统化探索》一文,文章探讨了中华文化教学的目标和背景,以及教学大纲如何制订,核心教材怎样编写,实验教学如何实施,研究成效如何评估,配套活动如何配合等问题,探讨了小学、中学、大学的文化教学怎样渐进化和系统化进行,如何因应不同学习阶段和不同学生的认知能力而有所侧重等问题。文章首先指明文化教学的目标,即使我们的下一代增进对中华文化的认识、反思和认同,提高批判性思维和独立思考能力,培养正确的伦理道德观念,加强对国家和民族的归属感,并为进行文化思辨、衡量传统文化对当今世界的意义奠定基础。在教学大纲如何制订的问题上,文章提出了一些初步想法:(一)中华文化教学在中、小学不必独立设科,它可以作为中国语文科的一部分;(二)研究队伍由大学相关院系教授组成,以专司其事;(三)具体大纲以顾问委员会的意见及老师、学生的回响作综合研究确定;(四)以学生为本,适切性为原则,力求符合不同学习阶段的需要;(五)以探讨问题的形式引导学生学习和启发学生思考;(六)所选知识点以学生在每个学习阶段应该掌握的为原则;(七)教学目标分认识、反思、认同三个层面,每个学习阶段的侧重点应有所区别,以配合实际情况。编写文化教材的问题上,文章指出无论是哪个学习阶段的文化教材,都应该采取以下原则:第一,文化味、生活化并重;第二,趣味性、知识性、可读性兼具。并具体提出六条原则以供参考,即(一)内容的深浅应符合学生的程度;(二)内容与品德情意的培养结合;(三)透过轻松活泼的叙述笔调介绍文化知识;(四)透过深入浅出的评论风格引导学生思考和分析;(五)图文并茂,以提高学习的兴趣;(六)采用鲜活的形式作主题介绍,使学生积极自学。在教学实验方面,文章表明为保证文化教材能适应不同学习阶段的需要,教学实验是不可或缺的,而这个实验,必须建立在一个系统化的评估基础上。因此,文章从对文化教材素质的评估和对学生学习成效的评估两部分入手介绍了具体的评估方法。在其它配套教学和大学的中华文化课程方面,文章也提出了切实可行的建议。最后,文章期望能引起海内外文化教育界先进的注意,进一步就每个阶段的文化教学作深入研究,以促进21世纪中华文化教学的全面实施,并为中华文化的复兴提出一个可行的方案 。




  2014年   

4





为全面落实香港课程发展议会关于中国语文科中华文化教学的宗旨,施仲谋教授受香港特区政府教育局委托,与香港中华文化促进中心和香港教育工作者联会携手合作,启动“中华文化教学工程”。施教授2014年发表的《中华文化教学大纲探究》一文便是对此工程下的中华文化教学大纲的编订进行的探究。文章指出“中华文化教学工程”以全面建构渐进式和系统化的文化学习大纲,让学生通过与生活相关和紧贴社会发展的知识,认识中国历史、文化的传承和变革,进而奠下文化创新的基础。在具体设计方面,文章强调中华文化教学在中小学不必独立设科,而是作为中文科的一个学习范畴,因此教学大纲必须配合中国语文课程的实施,分为四个研习阶段:(一)第一阶段 (初小),《中华经典启蒙》;第二阶段 (高小),《中华经典导读》;(三)第三阶段 (初中),《中华文化承传》;(四) 第四阶段 (高中),《中华文化撷英》。文章指出上述大纲的制订,本来是针对香港一般中小学而言;不过,一些实施国际文凭课程的学校和若干国际学校,也自愿参加实验计划,并在实验结束后,继续在校内推行下去。就教学大纲而言,以中文为母语的本地主流学校的学生和以中文为第二语言或外语的国际学生可斟酌采用类似的中华文化教学大纲。就教材内容而言,两者所采用的文化教学内容却应有所区别。如其中所涉及的品德教育、情意教育、价值观念等,都应作特别处理。文章最后强调第三部分的中华文化教学大纲,涵盖全面,典型性强,略加调整,即可作为外国学生学习中华文化的大纲蓝本,并末附了第三阶段中华文化教学大纲供参考。




  2015年   

5





在2014年发表的《中华文化教学大纲探究》一文的基础上,施教授2015年发表了《建设中华文化世纪工程》一文,详细介绍了中华文化系列教学研究的成果。“中华文化世纪工程”,以全面建构渐进式和系统化的文化学习模式为目标,为中小学各学习阶段设置中华文化教学的大纲和内容。研究分为四个阶段:初中阶段、高中阶段、初小阶段和高小阶段,文章就这四个阶段的研究成果做了详细介绍。在初中阶段,文章指出团队首先制订了一个初中中华文化教学大纲,作为整体的指导方向。并详细介绍了大纲的制定过程,最终编订出《中华文化承传》文化读物,《中华文化承传》共分3册,每册8个单元,每单元有8~10篇文章,24个单元共222篇文章。此书力求做到趣味性、知识性、文学性、思辨性与现实性兼具。为保证中华文化读物的“科学性”,选定15所中学进行教学实验研究,并定期举办培训班和工作坊,指导参与实验的教师掌握教材的编写精神、施教方法、评估方式以及如何推展活动等。研究团队并出版了《中华文化通讯》一书,并介绍了最新的文化动向,提供和介绍了学习文化的网络资源,报道了学生与文化工作者的交流心得和提供交流园地给学生发表读后感。在高中阶段,文章指出此研究在宗旨、深广度和形式方面都具有全新的元素,一方面注意与初中的衔接,另一方面从高中学生的认知能力出发,设立相应的专题,兼顾其思辨性及批判性。编订的《中华文化撷英》分上、下两册,每册4个专题,每个专题有18~22篇文章,8个专题合共156篇文章。文化读物内容的深浅程度力求切合高中学生的心智发展水平,并与品德情意的培养相结合;在介绍文化知识的同时,辅以批判性的笔触,启导学生进入文化思辨和认同的层次;文章体式则采用“评论式小品文”,以轻松活泼的评述笔调介绍文化知识,并附图片,增加学生的学习兴趣。力求做到学术性、知识性、思辨性、趣味 性兼具。研究除了拟定高中中文科中华文化学习大纲、编写文化阅读材料、培训教师和进行教学实验作为重点项目外,再以文化专题讲座、工作坊、文化考察之旅、文化热点辩论、全港文化专题写作比赛等方式全方位相配合,以引起全港高中教师和学生的主动参与,做到身体力行,从活动中推广优秀的中华文化,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并着重引导他们思考文化问题和提高思辨能力。在初小阶段,文章强调从小培养学生的诵读兴趣,以提高其文化感悟和语文能力,实为当务之急。编订的《中华经典启蒙》艺术,建基于经典、易读 、易懂、易记四个基础之上,选材经过广泛咨询,最终选定82篇代表性篇章,均来自《三字经》、《百家姓》、《千字文》、《弟子规》、《孝经》、《治家格言》等启蒙书籍以及一些千古传诵的小诗和短文,并配备名家的朗诵示范。在高小阶段,文章指出高小文化读物同样建基于经典、易读、易懂、易记四个基础之上。围绕这个模式,依据文化内涵丰富、思想内容健康、语言精练优美、易读易诵易记、联系生活实践五项原则,摘录经典原文中的片断和选取诗词韵文,稳固积累,奠定文化及语言功底。通过学校试验、评估,制作专家诵读(粤/普)示范光盘;建立数据库网站,加强互动教学;举办文化讲座,提高学生思考能力;举办全港小学中华文化写作比赛,鼓励学生的文化参与;举办全港小学读经大赛,推动思想品德教育。




  2017年   

6





汉语热的不断升温,申请到香港各大专院校学习中文的外国学生也日益增多,但香港非华语学生的中文学习仍然存在一些问题。针对这些问题,施教授2017年发表了《香港少数族裔学生中文学习对策研究》(共同作者,叶枝茵)一文。文章分析了香港中文教学的现况,并从汉语特点、课程设置、教材和社会文化环境等多个方面讨论了香港少数族裔学生相较于本地学生在中文学习上的困难。文章指出香港主流学校的中文教学,以广州话作为主要的教学语言,口语和书面语分家,高中毕业文凭试还要考核文言文,因此非华语学生在香港学习中文有许多困难。并进一步从中文的书写系统与拼音文字不同、口语和书面语的区别、欠缺中文作为第二语言的课程设置、缺乏合适的教材和工具书、缺乏词汇、缺缺乏语境和家庭支持不足、对香港的文化认识不足这八个方面进行了分析。接着,文章结合语言教学的理论与实践,在政府、学校和社会三个层面提出改进中文教学的策略,以帮助少数族裔学生更好地融入香港社会。最后,文章呼吁,教育当局应尽快制订一套供南亚少数族裔中文教学使用的“中文作为第二语言课程”的课程纲要,并据以编订合适的教材和工具书。此外,当局亦应为非华语学生的中文水平,制订清晰的指标,让课程和教材都有据可依,这样师生都能明确掌握教学的目标和要求。教学的成败,关键在教师。教师在非华语学生学习中文上担当最重要的角色,因此必须重视中文作为第二语言教学的师资培训。





如对上面研究内容感兴趣,可以下载有关文章进行学习!





国际汉语教育名家讲坛

名家专题回顾



名家专题一:





郑艳群教授专题

郑艳群,北京语言大学教授,主要从事第二语言教育技术教学与研究工作,著有《计算机技术与世界汉语教学》、《汉语教学多媒体课件设计》等。

链接:【前沿研究】新技术与汉语国际教育


名家专题二:



袁芳远教授专题

袁芳远,美国海军学院语言文化系终身教授。研究方向为汉语第二语言习得研究、课堂任务教学法、教师行动研究、商业汉语教学等。曾出版专业书籍三部、汉语教材三部、研究论文二十余篇。

链接:【名家专题】在教学环境下的汉语二语习得研究


名家专题三:





周小兵教授专题

周小兵,中山大学教授,博导,国际汉语教材研发与培训基地主任,发表论文160多篇,出版专著11部教材6种主建全球汉语教材库,含教材1万多册/种。

链接:【名家专题】周小兵——国际汉语教材库建设与教材评估


名家专题四:


储诚志教授专题

储诚志,美国加州大学戴维斯分校中文部主任,语言学系博导,美国中文教师学会前任会长,加州中文教师协会前任会长。

链接:【名家专题】储诚志——屏幕电书时代汉字教学策略的再思考


名家专题五:



张宝林教授专题

北京语言大学语言科学院研究员,博士生导师,中国语料库语言学研究会理事,中国语文现代化学会语言资源开发与应用专业委员会副理事长。

链接:【名家专题】张宝林——汉语中介语语料库的设计理念与功能


名家专题六:



陆俭明教授专题

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博士生导师,国家语委咨询委员会委员,学界誉为20世纪中国现代汉语语法研究八大家之一。

链接:【名家专题】陆俭明——语言二语教学与语言本体研究的接口问题


名家专题七:



白乐桑教授专题

法国首任教育部汉语总督学,法国东方语言文化学院博士生导师,世界汉语教学学会副会长,欧洲汉语教学协会主席,法国汉语教学协会主席。

链接:【名家专题】白乐桑——中华文化教学的问题与障碍  ——从几滴水到大海


名家专题八:



张英教授专题

北京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现任国务院侨办华文教育专家指导委员会委员,汉考国际继续教育课程及教师考试顾问。

链接:【名家专题】张英——汉语国际教育中文化教学的内涵及边界


名家专题九:



崔永华教授专题

北京语言大学教授,曾在美国、德国英国任教,著有《对外汉语教学课堂技巧》、《对外汉语教学设计》。

链接:【名家专题】崔永华——对外汉语教学研究的内容和方法


名家专题十:



张新生教授专题

英国理启蒙大学中文教授,现代语言中心主任,英国特许语言学家协会荣誉会员,欧洲汉语教学协会副会长。曾任伦敦孔子学院院长。

链接:【名家专题】张新生——汉语国际教育和汉语能力标准



小编:小真



让我们一起推动汉语国际教育事业的发展使汉语走向世界!


长按二维码关注我们



添加语通天下教研助理微信,

发送“姓名+地区+教学/研究方向”,可申请加入

“国际汉语教育互动交流群组”


长按二维码关注我们



THE

END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