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帐号已被封,内容无法查看 此帐号的内容被自由微信解封
文章于 2021年2月19日 被检测为删除。
查看原文
被微信屏蔽
其他

舌尖与心尖上的武汉(10)--过早篇:热干面

园地作者 一枚园地lll 2021-02-19

(作者制作的热干面,本文图片为作者提供)


热干面,相比外省的面,它是独一无二的,它是武汉的标签。



武汉味道过早篇--热干面


风 | 文


我把闻名于世,但慕名而来的人却认为没那么好吃,只有武汉人爱得要命的热干面说一说吧。(想必读者们等热干面等得也着急了。)


这应该是武汉过早消费量最大的早点,每个小区门口都有,有武汉人的地方必有热干面,武汉话发音为:le干面。武汉人真的是“乐”在其中,“热”在其中。


以我被武汉公司常期外派驻扎北方、几乎走遍吃面区域的观察,得到的结论是:只要是从吃面的省份来武汉,第一次吃热干面的人,十有八九会觉得热干面很难吃,难以下咽,很失望。


没想到吧?可这是事实。


比如吃biang biang 面、裤带面的陕西人,爱刀削面、莜面的山西人,擅做炸酱面的北京人,爱吃冷面的吉林人,吃芸豆焖面、炒饼的山东人、吃拉条子、拌面的新疆人人,甚至是吃阳春面、竹升面、担仔面等等的南方人,如果不是从小吃过热干面,第一次在武汉吃热干面,他一般会莫可名状的感觉,认为热干面“不由分说”得很霸蛮。


为何?


从北方吃面区过来的人,预期想吃的是面的味道,而武汉的热干面硬,一根根一团团丝毫没有北方面类的麦香和软和,它是芝麻酱香而不是面香。


从南方吃面区过来的人,预期的不是面,而是丰富的浇头,而武汉热干面搭配的酸萝卜比起南方其它面条显得寒伧。

事实上武汉人吃热干面,是另有一套讲究标准,这是另一套体系,但武汉人乐此不疲:


1、 武汉热干面要用黄黄的碱水面做。我在疫情期间没法买到,是自己用较粗的挂面煮熟后淋冷水让它变得有韧劲,再拌上麻油,摊开,风干待用。如果是在武汉,菜场里很容易买到半成品的热干面原材料。现在,也可以上网购买,买“碱水面”回来自己做。


2、 做武汉热干面,要用到热干面专用的两个动词:掸(音同“胆”)和拌。


第一步,掸

把半加工的碱水面放在沸水里迅速过一下,有一种专用的竹篓子,不怕沸水烫也可以快速沥水。热干面在这一步加工过程里要煮熟,但时间既不能短,又不能长,怕它软塌,得留有余地让面有劲道。这个过程就叫“掸”,一般只有半分钟到一分钟之间。熟了后捞起放入碗里,和搭配的佐料掺一起。

第二步,拌

碗里的面要赶紧趁热拌匀,一边抖一边拌,拌在武汉话里念ben,拌匀也是个技术活。很多第一次吃热干面的人,要么拌不开,要么揉成一团,所以捞到碗里的热干面依然是个半成品或次品,在没蘸足芝麻酱和酸萝卜的情况下,热干面就不好吃,只有掌握了技巧的拌才会恰到好处。

从早点摊主到食客本人,都是决定你那碗热干面好不好吃的因素。这种“自己动手,丰衣足食”的乐趣,和西安羊肉泡馍自己动手掰馍一样的道理。不信你问西安人,他们都推崇自己掰得不规则泡馍比机器整齐切的碎馍更好吃,武汉热干面的拌,尊重食客自主自助,也是这样。

3、 最重要的芝麻酱一定要真实,现在好多店家用花生酱来替代,一则化不开,二则不香。只有芝麻酱,用香油拌才调和得开,这是热干面成本的大头,也是市面上热干面作假的环节。

然后就是酸萝卜丁,必需的,现在也有放酸豆角的。最后是香菜,或者小葱,有的还喜欢让老板浇一勺牛肉汤粉的红油,但地道的武汉热干面是不用加红油的,凭货真价实的芝麻酱和熟练的拌之技术,热干面就已经很好吃了。

外省人第一次吃只是端着热干面的碗,并不熟悉热干面的地道流程,所以第一次吃了后,会得出热干面有悖盛名,大失所望的结论。

而地道的武汉人,他从小吃,长大吃,离开家乡自己做着也要吃,那种梗梗的结实,那喷喷香的芝麻香在每一根面条上精神抖擞,那就是武汉精神,连拌到吃,一气呵成。

(街道渍水里气定神闲过早的武汉市民)

过去有外地到武汉的人说:武汉公交车开得都很猛,但常常看到身材窈窕,脚蹬高跟鞋的MM端着热干面唏哩呼噜,一手端面一手捏筷子吃面,连吊环都不用扶,惊得下巴都要掉下来。

我想说哎哎哎这小意思了,在武汉禁止公交地铁吃早点之前,我不仅可以飞奔上车吃热干面,不扶车栏杆吃糊汤粉都可以滴水不漏好不好?那是027(武汉区号)过早的童子功。

(作者制作热干面的流程)

思念武汉最深切的过早小吃代表,多半是置那么多干的稀的品种不顾,心心念念着热干面!热干面,相比外省的面,它是独一无二的,它是武汉的标签。

我打算用热干面做过早小吃系列的终结篇,并不是因为它最好吃才做压轴篇。而是因为,写开来越写越多,武汉过早小吃实在是写不完!

武汉的过早可以毫不重复地吃1-3个月以上,除了这十篇最具武汉特色的,我在疫情期间思念武汉,在自己家厨房能倒腾出来的,还有不一定是武汉特有,却依然在武汉早点摊上红红火火的品种,何其多,何曾写得过来!

比如江汉平原的米粑粑、荆州锅盔、恩施掉渣土家饼、各种各样的凉面、各种各样的包子(汤包、生煎包等等)、各种各样的饺子(水饺蒸饺各种馅各种口味的)、全国各地每个省的出名小吃,比如陕西的肉夹馍、河南的胡辣汤、新疆的馕、天津的煎饼果子、广东的肠粉、河北的驴肉火烧、山西刀削面等等,武汉过早几乎都有,在武汉过早吃到这些都不是问题……

过早的饮品,就有蛋酒、清酒、豆浆、红豆沙、绿豆汤、绿豆沙、酸梅汤、银耳汤、清粥、花红茶、奶茶、凉茶等等,汤汤水水五花八门,我这支秃笔哪里写得过来,我家厨房哪里能一一复制得出?我得有点自知之明,我的过早系列,只作抛砖引玉用。

武汉的过早,曾经在疫情里凄凉关闭,千百万武汉人困在楼上隔离。疫后的早点摊恢复最早,最快,在隔离栏板没撤时就有市民在栏板上挖洞递早餐了!很多大酒店和餐馆苦苦挣扎甚至是倒闭转让的时候,武汉早点摊恢复得勃勃生机。

生活再难,还得继续。

武汉疫情封城时候,有一个段子让我印象深刻:炸酱面为热干面加油、烩面为热干面加油、刀削面为热干面加油、担担面为热干面加油……几乎是面面俱到,感谢全国各地的“面”们。

“加油”这个词语跟武汉也大有渊源:

“武汉城市之父”张之洞的父亲张瑛在贵州做知府时期,从自己的俸禄里挤出钱发展当地的教育事业。为了鼓励读书,他想出了个办法,每天晚上派差役带着油桶四处巡查,发现有读书人挑灯夜读,就给他的油灯里添一勺油,并且喊上一句“知府大人给相公加油”,加油这个词就是这么创造出来的。

只是,今年的这种“武汉加油”,我再也不想听到!

武汉热干面,诚挚邀请各种“面”来武汉过早;武汉的过早系列,等着你们亲自品尝,等着你们续写佳作。

(武汉过早系列共十篇已完结,即将推出武汉菜品系列,敬请期待)



【作者简介】风,大别山人,根在武汉,现居威海。追随方方三十余年的忠实读者。一枚园地耕耘者。


(本文编辑:安然以待)




关注一枚园地,分享时代心声,共筑心灵家园。


一枚园地lll         一枚园地ll        一枚新园地

(防止失联,敬请同时关注)


谢谢大家一起帮忙点“在看”和转发,

帮助更多读者找到一枚园地的新家。


征稿:


一枚园地,我手写我心。欢迎您投稿。


投稿邮箱:yimeiyuandi@163.com

编辑微信:anranyodai(请注明“投稿”)


点击阅读更多

舌尖与心尖上的武汉(9)--过早篇:糊汤粉
舌尖与心尖上的武汉(8)--过早篇:苕面窝
舌尖与心尖上的武汉(7)--过早篇:面窝
舌尖与心尖上的武汉(6)--过早篇:欢喜坨
舌尖与心尖上的武汉(5)--过早篇:糯米包油条
舌尖与心尖上的武汉(4)--过早篇:重油烧麦和油饼夹烧麦舌尖与心尖上的武汉(3)--过早篇:糯米鸡舌尖与心尖上的武汉(2)--过早篇:豆皮舌尖与心尖上的武汉(1)--过早篇:豆丝
方方:希望你能记住水上灯
王东成教授:好人孙大午——风云在眼,良知在心
丁东:我所认识的理想主义者孙大午
孙大午被抓后,自媒体的“大午旋风”梳理
说事儿 (32) || 李辅:舌尖上的记忆
说事儿 (33) || 老师,你骗得我好苦






一枚园地III
我手写我心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