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对话叶君导演,体验流淌式的生活哲学

卡拉与小伙伴 卡拉与小伙伴 2023-10-15






4月15日,我们邀请到2002级新闻学院的叶君校友,以线上会议形式与校友们进行了【内容创作】工作领域的分享。

叶君,2002~2009就读于清华大学,是《我在故宫修文物》、《如果国宝会说话》两部作品的导演,喜欢工艺美术、儿童读物,在探索多学科交叉实验室如何真正成为可能。


分享中的叶导

<活动中的积极反馈,左右滑动查看>


会议后,应广大校友的反馈需求,我们又特别加载了一次线下一对一的采访,致力于为大家更多的挖掘叶导这座智识宝库,以下请见(按叶导特有的“流淌式”风格做对话记录分享):



生活与认知


“保下限”的认知方式


如果我们考察古往今来的生命体,一个人活七八十岁,能不经历战争、饥荒、瘟疫、重大疾病,已经很好了,这就是下限。“保下限”就是你发现了历史规律以后,不要对人生有过高的预期,这是大方针。


认知上我们可以多看历史规律和生物规律,做一些观念上的调整,认可这个规律。


所以在这样的观念基础之上,我们生活中碰到很多小小的、有趣的细节,就很容易开心。你观察小孩就是这样的,孩子能注意到生活的很多小细节,有很多快乐我们大人就体会不到,所以很多时候我们大人要向小孩学习


钱与安全感


我个人对钱的欲望没那么大

在国内,其实我们是为【不安全感】整体付出了很高的成本

我们缺的不是钱,是安全感

但是我们也要承认现实

承认我们最近200多年都处于一个不停试错的历史阶段

所以大家可以多阅读,看历史


我们也可以多看看其他文明

比如非洲、拉美、西伯利亚等不同地区的生存智慧

稍微摆脱一点“进步历史观”的思维方式

觉得“奴隶社会-封建社会-资本主义社会/社会主义社会”好像一个必然往前推进的线性发展过程

历史并不是一个这样简单线性的发展过程,我们要跳出这个思考框架

这种思维其实也潜移默化地影响着我们很多方面对于生活选择的理解

比如说,它主导着我们对待职场晋升的态度、对于子女教育的理念等等

实际上,历史可能更像一种波浪形的轨迹

或者像生物进化一样的有不可预测的一些属性


我哲学系的一个同学说到:人生其实是在处理【内】和【外】的问题

【外】就是市场啊、地理空间的改变啊、社会关系啊这种问题

【内】就是你怎么跟自己和解,怎么认知自己的问题

第二个更难

很多宗教、艺术、哲学就是讲的第二个问题

比如苏东坡,官场大部分时间都被打压得很惨

但他通过自己的字、画、文学作品给了大家很多穿越时空的感动


实际上就是要多看

【内】的问题才能解决安定的问题

整体上来说,这两种解决工具都是需要的



深度阅读理解这个世界


我的整体建议就是去【深度阅读理解这个世界

日常用语中我们有个鸡汤化了的词:叫修行

其实说的就是我这个意思,

但因为被心灵鸡汤化了,所以我一般不用这个词


深度阅读理解这个世界不光是读书

更多的在于【深度理解】

读万卷书、走万里路,还要加上思考

但一说到思考就更难了,因为大多数人没有接受过系统的思考训练,缺少方法


那么普通人如何深度阅读理解这个世界,可以通过3种基础的方式:


1、多逛书店、求助达人


多逛书店,如果没有条件的,可以每天强迫自己看半小时文章什么的,看些好的文章

如果这个人没有判断好书或好文章的能力

那就可以求助达人

达人不是说新媒体上的那些网红

而是说身边的达人

比如说,你想物色一些美食,你会去找谁?

如果你想优化穿衣打扮,你又会去找哪个朋友?

想想周围那些具有不同能力的人

找身边的达人,是一个很好的方式

这算是区块链解决方案,对吧?去中心化的思路


2、看书、看节目


我表弟高中没念完就出来工作

被社会毒打以后,加上也在带小孩

所以现在也开始了二次学习

我表弟看书看不下去,我给他推荐书他会看睡着,

所以我就给他推荐一些纪录片、动画片、电视节目,

我不会给他推荐影视剧(因为我不推荐他也在看那些电影、电视剧)


我给他推荐的纪录片就可以从衣食住行入手

这是最简单可以理解的,比如讲茶叶的、讲酒的、讲美食的

做【美食】的节目大部分没有什么深度,

我们最好找一些入口是浅显的,但往里走能有一些深度的

比如《舌尖上的中国》,表面在讲美食

实际上讲的是《舌尖上的乡愁》

这就比大部分的美食节目要更有一些内涵


讲【】的比如:《茶:一片树叶的故事》

讲【】的:前段时间有很多讲住宅改造的节目还不错,中国的、日本的都可以找来看看,日本的叫《全能住宅改造王》,国内有很多不同的版本

讲【】的:经常有讲关于汽车、自行车、古代交通的等等,具体节目一时想不起来,大家可以去搜搜


我自己其实平常看片子没有那么多,我更多是在看书


我们有时候是信息超载

你像古代,没有现在这么多的学习条件和物质的东西

但很多人写出来的东西卓越程度很高的

比如岳阳楼记、滕王阁序等等

我们大多数人虽然接触过、经历过

没有领略到作品本来的一流程度

上学的时候太小理解不了

成年人理解力到了,但被别的事情占据了大脑,不看这些东西了。


我平常都瞎看些什么书呢,随便举一些例子(只能抛砖引玉):


《数学思维》-【英】郑乐隽

《白头鹰的隐性羽毛——新编美国民俗学概论》

《最早的农人——农业社会的起源》

《丝绸之路——十二种唐朝人生》

《十五至十八世纪的物质文明、经济和资本主义》


等等,看的比较杂。


动画片好看的就太多了,不用刻意的去推荐,我们小时候看的很多动画片很经典,现在拿出来给孩子看也是完全可以的,就是国产动画片好的少一点。


我来翻翻平常看的一些公众号,关注的很多,不同阶段可能看不同的:


【果壳】是经常看的

【物种日历】是经常看的

【日本设计小站】

【书单来了】我曾经看的比较多

【先知书店店长荐书】这几年看的多

【足球带我奔跑】是研究足球的

【历史研习社】也经常看


3、生活中的观察学习


你是否了解你生活的三公里半径?

我们可以从这个角度去多看、多想

小孩子对这些东西就是很敏感的,向小孩学习

(其实这就是“行万里路”的概念,讲的是“从生活实践中来”这个道理)


我之前还有一个ppt专门讲怎么从炒菜做饭、踢足球领悟出做导演的基本原理

听上去好像是歪理邪说

但本质上真的有很多相似的成分

比如菜谱,就类似工作计划

然后材料的选择和搭配

还有制作工艺的选择:煎炒蒸煮到底选择哪一个


踢足球的话

比如A球员和B球员性格相冲,不适合放在一起

那么中间隔一个人是不是就好一点

怎么优势互补,整体效益最大化?


导演是Director,本身就是主管的意思

日语的导演就是监督的意思,大家看动画片可以注意一下

所以你看,邓老就是改革开放的导演嘛


提到“行万里路”很多人会想到旅游

怎么旅游?大部分人就是到此一游

其实还是要从提高文化修养入手



职业规划与调整


这是我自己画的一张草图,可以跟大家分享:


解释一下:


1.  左侧讲行业与企业规律


考察了国外经营百余年的同类型企业的运营与孵化模式,比如1888年成立的美国国家地理,早期是由基金赞助,是一个学会与摄影师的同盟,后面开始公司化经营,后被默多克的20世纪福克斯收购,最近和迪士尼又成立了合资企业。


第二个是日本的吉卜力工作室(出产了宫崎骏动画片的平台),最早是德间书店赞助,并成为了它的一个部门,成熟起来之后再独立运作的。


国内类似的案例基本没有,有失败案例,就不列举了。国内赚到钱的大多数人还没有进化到可以做慢火煨汤性质的工作。


国内的成功栏目倒是有一些,比如十三邀,十三邀与奔驰、沃尔沃合作,就是品牌赞助的方式来进行。


整体看起来,国内目前用冠名赞助可能还是好一些,用投资的逻辑还没有看到什么好的案例。


2.  右侧讲讲我个人想做的


我个人想做的类似于微缩版的美国国家地理、BBC自然历史部,或者NASA科学传播中心,可以详细解释如下:


- 如果是未来10年、20年的一系列项目,需要储备的资金我不知道,我瞎写了一个:几个亿(肯定估少了);


- 如果是做一个栏目,最低配置几千万应该可以,以北上广深能留住一个10个人创业团队的标准去估算;


- 如果是做一个单品,最低配置500-1000万(1年的维度);


- 图中第四项X,代表是外界找来的项目,所以可能比较随机;


- 【博物学延展】是我真正想做的东西,这是我从小对于天文、地理的爱好的延伸,其实也是我现在的爱好。基于爱好与了解我可以做很多工作,比如讲学、儿童读物、展览、游学……



Freestyle问答


:上面聊了产业运作模式,如果从内容的角度出发呢,您偏好什么?

:我不挑内容,也就是说我不挑作文题目。我觉得难的是让别人知道这个作文题目可以有这种高明的写法。


问:行业的专业人才储备怎么样?

我们需要尊重经济规律、用好经济规律。我们目前缺的是各个环节上的专业人才,包括那个拍板决定钱的流向的人,以及政府审核的人等等。


:从我们想做这些事情的人来讲,是这样的想法,但从投这个东西的人来讲,大家往往是怎么想的?投这个的目的是什么?合适的目的和逻辑又是什么?

我讲讲这些年我遇到的一些情况吧:我发现这是一个入局门槛很高的工作,可以这么理解:一个是资金的准备,一个是文化修养的准备,资金的准备虽然难,但后一个的准备更难。如果文化修养的准备比较难的话,可以适当调低一档,就是你对于行业规律的认知与理解得先到位,可以多研究有百余年内容产业运营历史的国家的经验。


:可以简单讲讲国内外模式的区别吗?

国外更多是产品逻辑,国内更多是投资逻辑,这本身是一个有风险系数的行业。

我看到知乎上有一个帖子写的挺好,大家可以看看:


:给年轻的喜欢导演、视频制作、内容创作的年轻人什么建议呢?

以NBA或足球为例,作为爱好可以大胆尝试,作为职业选择要看产业成熟度。但我们前面很多年已经把所有错误路径基本都试过了,所以后面应该好一点。过去十年看上去资金总量很多,但是很多行业都被做废了……


行业的变化其实不可预测,我们过去的经验不一定能指导未来,我感觉家长去引导也没有用,人类其实非理性的时候居多,所以他的原始动力还是会把他带到他最终去的位置,是不太可控的。生物演化这个东西我们还没有把它研究透。


我觉得清华的教育其实是非常需要一种东西去中和一下的,因为学校里面有挫败感的人很多,而且上学的时候很多同学也会有精神抑郁的情况。清华很多时候感觉比较像固态的那种东西,所以可能需要一些气态或液态的东西去中和一下吧。


:怎么看待孩子的教育和学习这个问题

“睁一只眼、闭一只眼”?就是你知道这是一个试错的历史阶段,它没有标准答案,再加上教育管理体系的各种现状,那你怎么办呢,“睁一只眼、闭一只眼”这个说的还是一种认知上的调整。


:您的“流淌式生活哲学”再给大家多一些分享吧

我看过的东西经常收藏起来,这两段我觉得非常好(记不得出处了,摘录出来的),可以分享:


还有就是欣赏生活中一些细小的乐趣,就是我说的周围3公里半径可能可以发现的东西,前几周在佛山考察,街边散步就看到些好玩儿的东西,比如:

“夫妻吵架”


“像眼睛一样”


另外,我看到一段话,总结中国人的生活哲学,觉得描述的也非常到位:

金庸小说中的儒释道三种侠客形象,基本囊括了中国人人生的各种方面。中国尽管是一个以儒家思想为主体的国家,但在每一个人身上,其实都有儒释道思想的多重影响,也就是说,中国人的人生观是立体的、多层次的。比如在一些单位,某些人觉得自己升迁有望的时候,都想立德、立功、立言,都想干一番事业,明知不可而为之,充满抱负、理想,这就是儒家精神。快到退休的时候,很多人就成了道家的信徒了,开始劝人不要太在意现实的功名,关键是要内心活得充实、自在。再往下活,再经历人生的一些变故、一些挫折,多看一些生离死别,可能佛家的思想就在他身上占上风了,他会觉得一切都是空,看穿一切。中国人的人生观是有弹性的,很少一条路走到黑。




跟叶君导演的采访最后在他与我分享的一段【丝滑篮球教父:董事长篮球】短视频中度过,特好玩儿~


总之因为叶导跟我们普通打工人的既定生活模式与状态完全不一样,因此往往这种不同mindset的跨界对话,感受非常神奇,生活启发特别大,就像他说的:“学会多元思维,和欣赏多元的生活吧”~



END


添加卡小拉老师微信

跟踪卡拉老师每一天的朋友圈教育分享

👇


卡拉与小伙伴


【卡拉与小伙伴】是深圳市首个依托于拥有资深学校管理经验的团队、致力于提升家长认知、增强家长对现代教育理解的第三方教育平台。


卡拉老师团队基于多年对国际学校与创新性公立、私立学校的观察与创校经验,成功打造了从家长认知视角出发的、系统的【现代教育通识基础课】系列,覆盖0-18岁年龄段,在【路径选择】【如何择校】【学习规划】等重点主题上具有深度研究。


服务项目:

• 卡拉老师一对一定制化教育咨询 

• 卡拉老师全景教育战略规划设计


卡拉老师

•清华大学 管理学学士 

•哈佛大学教育学院教育领导力进修认证 

•前著名双语学校创始团队、教育工作室负责人与招生总监 

•对创新型公立学校样本具有深度观察,曾参与一所特色国际化高中的创设 

•深圳某顶尖K12双语学校战略咨询顾问 


 往期推荐 





公众号算法已改

为了即时收到文章推送

记得点“”与“在看”哦~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