垃圾工逆袭哈佛法学院:抗挫力这块“肌肉”怎么练?
关注“如妈闯美国”,鸡娃路上不孤单!
“我被哈佛法学院录取了!”
说这话的,是美国一名叫做Rehan的垃圾工人。
每天凌晨4点,他要挣扎起床去收垃圾,然后穿着散发异味的制服,坐在教室的最后一排上课,他从没想过自己会被五所大学录取,更不用说其中有3所常春藤盟校了。
△Rehan和他哥哥一起在收垃圾
01 。
穷孩子上哈佛,路上有多少绊脚石?
Rehan的求学时光,可以说是跌宕起伏,命运随随便便就会和他开个玩笑,让他失去一切回到原点。
在他8岁时,Rehan的妈妈离开了家,爸爸不久后也失业了。
Rehan说,“爸爸必须打两到三份工,才能维持生活。即使那样,有时我们也吃不饱,没有电和暖气。”
他的成绩非常糟糕,甚至被老师认为是“脑残”,并建议他参加特殊教育课程。
他想成为拳击职业选手,后来因受伤没钱治疗,梦想就这样被终结了。
然后,他第一次申请的全部大学,都拒绝了他。
一连串的打击,让他心灰意冷,于是和哥哥一起,做了垃圾工人。
他的同事们,大多是出狱的人。他们鼓励他,“你不应该属于这里,应该去上学或做其他事情。”
最后,在垃圾公司老板儿子的帮助下,他入读了马里兰大学。
本来在念大学的哥哥,为了在经济上支持Rehan安心上学,辍学全职去收垃圾。
然而这时,全家又遭受了重创:爸爸中风了。
为了付医疗费,Rehan每天清晨收完垃圾后,再去学校上课。
为了避免让同学闻到身上的异味,他每次都坐在教室的最后一排。
终于,他以优异的成绩大学毕业了,正想考哈佛法学院时,生活又跟他开了个玩笑。他病倒了,所用的医疗费差点让全家失去房子。
他非常的沮丧,但在家人的鼓励下,拖着病体,继续艰苦的学习。
终于,他以惊人的成绩通过考试,被哈佛法学院等几家大学录取,终于走出了生命的泥潭。
△Rehan收到了哈佛法学院的录取通知书
那么,支持他克服无数困难继续前行的力量,到底来自于哪里?
很多媒体都会强调“他非常努力”,努力当然不可缺,但比起其他“只有个人努力”的底层孩子,Rehan有另一种“神助之力”。
他回首自己的坎坷人生,感叹道:“我面对的每一次悲剧,都迫使我走出舒适地带。但我很幸运拥有很多人的鼓励,让我在困境中成长。”
同事们的温暖鼓励和帮助,帮做垃圾工的Rehan第一次考上大学。
家人付出的巨大牺牲,更是让他在面对重重困难时,勇往直前。辍学供他求学的哥哥就说:“你天生与众不同,你做每件事,都是最出色的”。
Rehan说,“这些鼓励,是我考上哈佛法学院的唯一原因!”也正是这种鼓励,让本不具备一张好牌的Rehan,拥有了惊人的抗挫能力。
△Rehan感谢大家的鼓励和支持,网友们纷纷称赞:“小伙子太励志了!20年后去竞选总统吧!”
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经过30 年的研究发现:面对挫折与困难,决定一个人成功与失败的关键,在于人的心理弹性能力,俗称抗挫力(Resilience),就是指一个人应对挫折的能力。
很多家长都明白要培养孩子的抗挫力,但非常容易陷入两种误区,导致孩子反而更加脆弱,非常令人遗憾。下面,我想借着Rehan的励志故事,对“抗挫力”这个经典教育话题做一番新解。
02 。
抗挫力培养的两个误区:
过度保护、人为设障
首先需要明确的是,抗挫力犹如一套个人的心理免疫系统,其实每个孩子都有,只是强与弱的区别。
有抗挫力的孩子,更乐观、勇敢,能在遇挫时触底反弹,坦然地面对人生的不快。而抗挫力差的孩子,总是会因为一点难题而无法前行:
拧不开水杯盖,哭着摔水杯;
乐高拼半天拼不上,一气之下都推一边儿去;
练曲子练不好,边弹边踢钢琴,恨不得把钢琴都砸了;
更令人心碎的,是有些孩子采取了极端措施,面对类似“考试成绩不好,会被老师父母骂”这样的情况时,孩子认为这就是“人生绝境”,所以就要结束自己的生命。
看到孩子这么“弱不禁风”,家长阵营就会出现两派——过度保护派,和人为设障派。
▷过度保护派:“有挫折,爸妈帮你全部扫清”
所以为了不让孩子伤心、哭闹,很多家长就给孩子提供更多保护,把这些困难提前一扫而空——孩子系不上鞋带,我给系;孩子不会做的题,我给做;孩子走路摔倒,我把有棱角的家具都清空。
然而,这种保护其实是一个禁锢孩子的误区。
美国一项研究表明:“受挫力”这种“肌肉”,是可以通过后天习得的。只有“经受痛苦”本身,才能让我们对抗挫折的这块“肌肉”得到成长,从而越来越强大,甚至百毒不侵。
备受欢迎的教育类书籍《如何让孩子成年又成人》中说:“童年是个训练场,孩子们在此犯错误、学习经验教训、形成应对技能和抗挫力、复原力之类的能力。”
举个我女儿的例子。
我女儿上二年级时,有一天闷闷不乐地告诉我,校车上邻座的男孩老是挑衅她,还对她说脏话。
我第一个反应是想告诉她,“你应该好好跟他谈谈,不行再跟老师讲,再不行你老娘找他老娘谈。”
不过我没说出来,还是按捺住自己、理性引导,“方法一定比困难多,要不要试试别的方法?”
她认真想了想,“要不我和旁边的人换个位置,离他远点。”
隔天放学,她很郁闷的告诉我:“我换到旁边的位置,可他还是不停的隔空吵我!”
我心里偷笑,不会是那个男孩喜欢你吧!脸上却同情地看着她,告诉她要处理这事确实不容易,鼓励她再想想办法。
于是她决定和那男孩好好谈谈。
之后,她一脸不屑地告诉我,原来他是因为无聊才那样做,真是太幼稚了!然后,她有了主意:“我看他喜欢收集游戏卡,我正好有几张,要不送他在车上玩,说不准就不会来烦我了。”
第二天放学回来,她满脸得意的看着我,“搞定了!”
原来,男孩超喜欢她送的“限量版”卡,而且两人还因为共同爱好,聊得很开心,还成为了好朋友。我激动的赞扬她,通过自己努力尝试,最后圆满解决问题。
美国两个世纪以来最年轻的首席大法官约翰·罗伯茨,在儿子的初中毕业典礼上就曾致辞:希望你们“遭遇不幸、挫败,甚至是被背叛”。其犀利的言辞背后是更为良苦的用心:抗挫力是需要用逆境去训练的,扛得住的孩子,未来才会有无限可能。
自己去经历逆境很重要,但更加需要警惕的是,挫折教育绝不是人为给孩子制造障碍。
我印象很深刻的一档综艺节目中,明星爸爸杨烁就以粗暴、凶狠的育儿态度,以及动不动就大骂、挖苦甚至侮辱的语言,吓坏了一众网友。
他解释说“这是挫折教育,这样对待孩子,是为了让他体会到生活有多难”,下面节选视频可以直接感受得到其中的窒息,难怪网友说“这不是父子,而是千古仇人”,毫无疑问他已经用力过猛了。03 。
要让孩子逆境重生,
别吝啬温暖的爱和鼓励
如果已经逃过了上面两个误区,什么才是真正的挫折教育呢?
答案很老套,但也真正有用:爱与支持。文章开头的底层年轻人Rehan,能越挫越勇考进哈佛,离不开父母和哥哥的温暖鼓励。
哈佛大学心理学家威廉·詹姆士研究发现,一个没有受激励的人,仅能发挥其能力的20%~30%,而当他受到激励后,所发挥的作用相当于激励前的3到4倍。
如果家长想送孩子一样礼物,最好的应该是让孩子知道,他无论成败,自己都会始终如一的爱他。有了爱和鼓励,孩子会增加自信和内在动力,敢于尝试困难的事,从而激发潜能。
一个很贴切的例子,是台湾著名作家林清玄的童年故事。
他小时候是个学渣,有一天,一位老师邀请他去家里吃晚餐。老师对他说了一段话,让他感动万分:“我教书50年,我用我的生命向你保证,你将来一定会成功!”
林清玄说:“听了老师这话,我的眼泪立刻掉到饺子上,吃起来连酱也不用蘸了。”
林清玄将老师视为知己,也暗暗发誓,一定要努力学习,出人头地。然而后来,林清玄发现,班上每个同学都去老师家吃过饺子,而且,老师对每个同学都用生命保证过。
但老师“拙劣”的演技,依然改变了林清玄的一生。后来,老师过世,林清玄泪如雨下,就像失去了最亲爱的人一样。
△林清玄和他写的《人生最美是清欢》书籍封面
专门研究青少年自尊心理学者Donna Hicks博士说:“我们都有一种深切的人类本质的渴望,那就是被视为有价值的生命,我们都渴望被看见、被听见、在世界上受到认可、被理解。”
这是自尊很妙的地方——当孩子被信任和鼓励时,会激发他的自尊,从而有了一份沉甸甸的责任,怕自己辜负爱他的人,因此拼命努力。
还有一个特别感人的故事,来自韩国8岁的化学天才熙雄。
他的父母是一对残疾人。妈妈是听力障碍 2 级,只能听到一点声音,主要依靠看嘴型来猜测对方的话,爸爸的情况更严重。
妈妈说:自己能够对孩子做的实在太少了,虽然听力不好,但是我会认真地听儿子说的每一句话。
有一次熙雄滔滔不绝地讲了 1 个小时的化学知识,妈妈也专注地听了 1 个小时。
在孩子终于讲完的时候,无论有没有听懂,妈妈都不忘鼓掌,称赞儿子太棒了!
当工作人员问熙雄以后想成为什么样的人,他毫不犹豫地笑着说:想成为优秀的化学家,让爸爸妈妈都开心。
父母的鼓励让熙雄觉得无比踏实,成为了他学习的最大动力。
这位天才般的孩子很了不起,更了不起的是他的父母,给予了孩子很多家长都给不了的耐心和关注。
▷多参加对抗性运动:在运动中,孩子能学习到忍耐、坚持、承受失败,并激发他面对逆境的勇气和耐力。研究表明,经常参与运动,尤其是对抗性运动的孩子,拥有更强的耐挫力。
▷适度冒险:鼓励孩子走出舒适区,例如尝试一项新运动,参加学校的比赛,或与害羞的同伴说话。如果他失败了,也只会造成很小的伤害
▷学会应对技巧:当孩子面对挫折时,允许他适度的表达情绪,如沮丧大哭。等他冷静后,教他深呼吸练习,睡个好觉,去运动,幽默自嘲等,这些对减少压力很有效。
▷抛弃完美主义:追求完美的人害怕犯错,事事精确;而有抗挫力的人,喜欢不断尝试,从错误中学习。
美国儿科协会博士肯尼斯·金斯伯格曾说:“世界充满挫折,孩子需要一颗更有弹力的心。”
父母不可能护佑孩子一生,抗挫力,才是护佑孩子一生的铠甲,让他在这个荆棘遍地的世界乘风破浪,一路向前,最终成长为最好的自己。
---END---文章首发于爸爸真棒
作者:如妈(包嫣青),明报驻纽约前记者,定居美国20年,游历36个国家,先生在华尔街工作,有9岁的女儿和一只猫。
鸡娃搞笑文
鸡娃干货
美国分裂时刻:怎样让孩子面对种族主义仇恨孩子的决策能力:我这样培养女儿的自信表达力
关注“如妈闯美国”,鸡娃路上不孤单!
别忘记点赞和在看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