静晖心理

其他

成为你自己——人际动力体验团体招募组员(首开周日组)

团体成员的相遇,相交是一种缘分,在千百人中,因着相会、相知,而使我更懂得钟爱自己,也使你更勇于成为你自己。——P.J.D这是一个人际动力体验团体由6至9名组员和一名带领者组成一个圆圈犹如一个看不见的容器见证并加工投向这里的爱恨情仇
2018年8月6日
其他

那个瞬间,沉睡的自我,开始醒来

自我觉察是心灵成长和疗愈的开始,没有觉察,就没有改变。觉察是一种对此时此地正在发生的事情的非言语的感受和知觉。身体和情绪的惯有模式都是在无意识中学来的,只要这些习惯被留置在未觉察的背景中,个体就无法做出来自意识的选择。觉察可以帮人们看到自我更广阔的疆域,从而给生命带来更多的可能性。从这个意义上讲,觉察带来选择,选择带来自由。分享三个觉察的小故事。故事一
2018年7月23日
其他

“应该”的暴政,了解一下

在我们成长的过程中,常常会被各种声音告诫:比如:你应该早睡早起。你必须永远努力。你必须随时控制情感。你应该解决任何问题。遇见喜爱之物时,你不应喜形于色。化妆和打扮意味着花枝招展,你应该朴素。满足自己的需要是自私的,你应该把别人的需要放在第一位。哭泣是软弱无能的表现,即使疼痛或者难过,也不应该哭泣,更不能放声大哭。……与之相应的还有评判的声音:你长得难看、你太懒、你不够优秀、你太笨……这些声音可能来自父母、师长、权威等外在环境,犹如潜伏的内在的批评家,总是在告诉我们:你应该成为什么样的人,不应该成为什么样的人。内在批评家通常是严苛的、高标准、高要求的、不满意的。内在批评家永远不会对我们说:你现在就很好,这就够了。正因为这个声音一直都在,所以无法让我们完全地、深度地接纳自己。格式塔心理治疗中有一个词叫內摄,是指一个人不分青红皂白地全盘吸收他人(或社会环境)的观点、态度、或指令,把这些观点、态度或指令看作绝对的真理。內摄过程会导致个体持有未经思考就盲目接受的信念。内在批评家正是一个人內摄信念的集合体。
2018年6月26日
其他

自我觉察,是我们拥有的无价礼物——觉察力训练小组招募

自我觉察,是我们所拥有的无价礼物,对心理咨询师来说,更是如此。什么是觉察力?觉察力是一种体验形式,可以被宽泛地定义为:一个人对自己存在以及世界“是什么“有所察觉……一个有觉察力的人知道自己在做什么,应怎样去做,也知晓自己可以自由选择,并且自己的行为是自己的选择。(Yontef,1993:144-5)觉察力是一种对此时此地正在发生的事情的非语言的感受和直觉。它是健康生活所必须具备的基本条件和积极品质。觉察力既是人们在接触外界时吸收和成长的能量,也是自我认识、自我选择和自我创造的来源。对心理咨询师而言,觉察力既是个人成长的关键,也是做为助人者必备的一种专业能力。小组目标1. 提升咨询师自我觉察力,促进咨询师的专业胜任力。2. 培育咨询师“在场“的能力,提升咨询师的咨询效果。3. 促进咨询师的个人成长。4. 发展咨询师自我支持的能力。招募对象心理咨询师(二级、三级心理咨询师)、社工、心理健康教育教师等从业者。小组设置形式:体验式、半结构式、半开放式。人数:招募15人,满9人开组。时间:每周六下午14:30——16:30,每周1次,共12次。(遇节假日及带领者外出顺延)费用:12次共收费2400元,中途请假及退出不退费。二人同报可优惠。地址:太原市南内环街市人大附近静晖心理工作室(报名后告知具体位置)报名方式:请将姓名、手机号码发短信至13007010649,或添加微信“静晖心理”报名。带领者张静晖私人执业心理咨询师中国心理卫生协会团体专委会会员10多年团体带领、个体咨询及家庭治疗经验接受德国完形治疗学院(IGW)院长Gill
2018年5月7日
其他

网络团体 | 成为你自己——人际动力体验团体招募组员

团体成员的相遇,相交是一种缘分,在千百人中,因着相会、相知,而使我更懂得钟爱自己,也使你更勇于成为你自己。——P.J.D这是一个人际动力体验团体由8至10名组员和一名带领者组成犹如一个看不见的容器见证并加工投向这里的爱恨情仇
2018年2月26日
其他

欧文·亚隆 | 我的团体生活

数十年来,我带过许多治疗团体——精神科门诊与住院病人;癌症、失亲、酒瘾及夫妇病人;医科学生、精神科住院医师及职业治疗师——但我自己也是许多团体的成员,即使今日,已经八十好几。在我心目中,地位最高的是一个没有带领人的治疗师团体,过去24年,我们每两个星期聚会90分钟,在一个成员的诊间。我们基本规则之一是对外完全保密:团体内发生的一切止于团体。所以现在我写的这些文字,是这个团体的第一次曝光,我这样做不仅得到成员首肯而且得到他们的鼓励,大家都不希望这个团体消失。我们不是在追求不死,而是要鼓励别人也能够得到我们所拥有的活力与充实。治疗师的生活,最堪玩味的是,工作时,我们从来不是一个人,然而,我们多数人都体验过深度的孤独。我们没有工作团队——没有护士、督导、同事或助理。为缓解这种孤独,我们多数人安排与同业吃个饭或喝个咖啡,或参加个案研讨,或寻求指导或个人治疗,但对我们多数人来说,这些处方仍然有所不足。我们发现,与其他治疗师组成哥们儿般的团体并定期聚会才是真正具有充电的效果;这样的团体提供同业情谊、指导、研究学习、个人成长,以及偶尔的危机介入。我强烈建议其他治疗师也成立一个像我们这样的团体。我们这一群人的集合要回溯到20多年前,一天,伊凡·G(Ivan
2018年2月7日
其他

欧文‧亚隆 | 成为我自己:寻找名师

麦可,六十五岁,物理学家,是我最新收的一个病人。二十年前,我治疗过他,为时大约两年,之后便音讯全无,直到几天前,他寄了一封电子邮件来,说:「我需要见你,附上的文章撩起了不少往事,有好的,也有坏的。」并连结到《纽约时报》的一篇文章,说他最近荣获了一项国际科学大奖。
2018年1月31日
其他

黑塞 | 我孤独,但不以寂寞为苦

1877年7月2日出生于德国南部的施瓦本地区一个叫卡尔夫的小城。父亲是基督教新教牧师,外祖父也是传教士,曾长期在印度传教,通晓多种印度方言,黑塞的母亲出生于印度,也是一个虔诚的信徒,因而自幼在浓重的宗教气氛中长大。黑塞从七岁时开始写诗,因厌恶经院教育而逃离学校,独立谋生的时期黑塞游历许多城市,从事过多种职业。先在工厂当学徒,后到书店当店员。这期间黑塞大量阅读德国和外国的书籍,深入研究了18、19世纪的欧洲文学和哲学,为他后来的文学创作奠定了基础。
2018年1月27日
其他

说说自恋那些事儿

自恋人人有,剂量各不同。轻微的自恋有利于维护个体的自尊水平,就像营养品和保健品,是健康的自恋,意味着一个人可以追随自己的兴趣;而大剂量的自恋好比毒品,会侵蚀一个人的精神,甚至发展出严重的人格障碍,属病理性自恋。如果给自恋型人格画个像,都有哪些特质呢?自我认同自恋者只认同部分的自我,也就是夸大的自我,不能接纳完整的自我。我在另一篇文章说过,这或许是源于他从小时候总是被碎片化地看见,而不是被完整地看见。(文末有链接)他们通常富有才华、聪明、或外表出众、做事尽善尽美,这也为他们赢得了出色的成就,受人尊敬和羡慕。很多演员、艺术家、领袖都具有这样的人格特质。自恋者会夸大自己的成就、才华、财富、美貌或婚姻,需要源源不断的认可和掌声来维护。这是一个浮夸的自我形象,看起来高大上,但内在不结实,一碰就碎,这是自恋者脆弱的一面。浮夸面具后面藏着自卑的部分,以及对这个部分的深深恐惧。一旦遇上糟糕的情形,就像面具被突然揭开,暴露出真实的图景时,难以直视。所以自恋者会经常陷入自我怀疑的状态,这种自我怀疑有时候会转化到对躯体的关注,产生疑病症或者强烈的死亡恐惧。自恋者的自我认同过分依赖外界评价来维持,对外界赞美和关注的渴望是无限的,目的是为了“喂养”那个理想化的自我。当预期得不到无限的认可时,会逃避或退缩。科胡特举过一个例子,他的一个朋友在拖延中好不容易写完了一本书,但却迟迟不能交付出版,表面看是拖延症爆发,深层原因则是无法面对出版后展露的成就和获得的赞美都是“有限”的这一现实。南希·麦克威廉斯认为,这种浮夸可以是一种内心感受,也可能被投射于外界事物。比如以“排名”来衡量现实:谁是“最好”的医生?什么才是“最棒”的幼儿园?南希认识的一位女士,儿子已被普林斯顿大学录取,但她执意要让儿子念“最好”的大学——哈佛大学,费尽周折迫使儿子转学,全然不顾无论是儿子所读的专业,还是本科教育方面,普林斯顿都比哈佛更好的事实。
2018年1月5日
其他

2018,请默念自己的名字说“你好”

去关注你的呼吸这是古老的智慧给每个人的馈赠去接触你的需要去冒险打开逃避的空间去勇敢言说否认的情感去看见真实的自己去爱这样的你给自己更多的允许
2018年1月1日
其他

你爱的是理想化自我,还是真实自我?

最近被“自恋”的主题搞晕,从自卑到自大,从理想化到贬低,从图形到背景,从骄傲到羞耻……在分裂的两极之间来回折腾,今天就来聊下这个话题。自恋不是爱自己,而是爱自己的一部分。这个部分就是理想化和自大的一极,可能是美貌、财富、成功,也可能是善良、文静、幸福等等,就是那些看起来可能得到别人认可、赞赏和接纳的部分;而与之相反的部分,则会被关进牢狱,严防死守,不得释放,这是自卑和贬低的一极。说白了,自恋者只接纳自己喜欢的部分,拒绝自己不喜欢的部分,他们很难把自己当成是一个整体,通常是分裂的。这两部分的战争一直都会上演,不过有时激烈,有时平缓。当战事频繁,而这种冲突又难以被觉察、被命名、被言说、被整合时,就可能转化为躯体冲突,以疾病的方式得以表达。我小时候生活的地方,有一种文化,女孩子一定要端庄、文雅、安静。大人们在一起聊天,经常会说,你看那个女娃儿,能“沉住气、慢慢的、稳稳的”,这是表扬。再看谁家那个女娃儿“疯扯扯的”,意思是神经兮兮、不着调,这是批评。我认同了这种文化,表面上看起来很“文静”,内心里经常“疯扯扯”。有一次,我朋友A告诉我说她的女儿性格张扬,喜欢表演,爱出风头,她为此很焦虑不知道该咋整。A是一个美丽但却非常低调、贤淑,广受好评的传统女子,便期待女儿也符合她所遵守的规范。当女儿符合这个期待时,是被欣赏的,否则,就会被指责。所以,每当上台表演时,女儿的一部分体验到快乐,另一部分则会感受到羞耻。再比方,有一个少年,他从小唱歌非常好听。夏天的傍晚,他常在家人的张罗下,在巷子口的一片开阔地开演唱会,邻里老幼参与,给他鼓掌、赞美。在大家眼里,都觉得这孩子将来一定会成为大歌唱家。当他长大,考音乐学院受挫,便陷入抑郁。用自体心理学家科胡特的话说,就是他的自恋受损,夸大自体崩解了。我的格式塔治疗老师Peter在讲到自恋型人格的成因时,举过一个例子,说一个父亲和孩子踢足球时,他看到是未来的足球明星(而不是孩子这个真实的人)。当孩子表现得不够好时,父亲的反应是感受不到他,拒绝他和否认他。也就是说,当父母把目光投向孩子时,看到的是自我价值的确认(而不是孩子这个人)。这样,不管孩子是否愿意,他都会发展出父母希望的部分,并对这个部分加强,而对另一部分自我贬低。So,孩子真实的自我是不被感受到的。用格式塔的语言来说,就是他们的童年是不曾被父母完整地看到过,而是被部分地看到,一小片一小片地被看到。于是,这些未被接触到的部分就为以后的人生埋下了隐忧。从这个视角,就可以部分理解为何一些事业有成的中年人,他们聪明、富有才华、积极上进,看上去一切顺利,但却常常会有焦虑、抑郁,或者感到空虚和孤独。他们真实的存在一直被理想化的自我防御着,他们一直致力于成为最好的自己,而非真实的自己。他们知道自己内在有一片灰暗的地带是被否认和回避的,但是却很难用友好的爱的眼光来看这个部分。古希腊有个关于自恋的神话,美少年纳喀索斯爱上了自己在河水里的倒影。倒影如此俊美,但又如此脆弱,当风吹过,影子便会支离破碎。自恋者爱的不是自己,而是自己的倒影——理想化的图片。每个人都有自恋的部分,不过是在轻微和严重之间流动的连续谱,健康的自恋是有益的,而病理性的自恋则会发展成人格障碍。心理治疗大师Kernberg认为,有条件的自恋者都应该尽可能去接受心理咨询。尽管他们之中的很多人都可以很好地适应社会,获得成功,但是就算他在早年“结合智力、天赋、幸运及成功于一身,为他提供了足够多的满足感,足以弥补潜在的空虚感和厌烦感,但是还是要警惕:未解决的病理性自恋会在后半生带来毁灭性的影响。”(Kerberg,1974)自恋者走进咨询室是不容易的,这意味着他们不得不放下自己的骄傲,承认自己是需要帮助的。好在心理咨询可以帮助他们更多地认识自己、理解自己,拓展自我的疆域,发展出更多对真实自己的爱。这条路虽然漫长,但却值得期待。正如格式塔心理治疗的创始人皮尔斯所言:心灵的整合永无止境,我们一直都有机会。
2017年12月20日
其他

太原 | 此时此地 遇见你

Josselson(美国欧文•亚隆心理学院执行院长)及美中国际心理学院多位专家学习。团体治疗师核心技能培训项目,接受Walter
2017年12月19日
其他

团体治疗故事:不能感受的男人

一个很少有框架限制、能自由互动的团体将最终发展成一个全体成员参与的社会缩影。只要时间足够,每个成员将开始成为他们自己,他们将与团体互动,就像他们与社会上其他人互动一样。这样,他们就将在团体中表露他们惯有的、日常的人际关系。换句话说,随着时间推移,成员将自动地、必然地开始在团体中表现出他们适应不良的人际关系行为。他们不需要描绘或提供他们的病史,因为他们迟早会在团体成员面前把它们展现出来。而且,他们表现出的是真实行为,甚至自我报告中的不可避免的盲点也会不知不觉表现出来。个体很难报告自己的病理性格,因为病理性格存在于自我结构中,无法被清楚地意识到,团体治疗中其他成员的反馈,对个体的病理性格是有效的治疗方式。Allen,一名30岁未婚的男性科学家,寻求治疗的原因是一个界定清晰的问题:他想能感受女性所带来的性刺激。因为对这一难题的兴趣,团体成员开始寻找答案。他们探究了他早年的生活、性习惯、性幻想,最后劳而无获便着手讨论其他的问题了。
2017年12月18日
自由知乎 自由微博
其他

在团体中看见“冲突”背后的自己

认为她篡夺了自己病的最重、最散漫的成员角色,而无法容忍她,对她发怒。由于治疗师积极阐释角色冲突,加上Douglas担任了另一新角色(“改善最明显的成员”),此后两名成员才达成和解。
2017年9月10日
其他

关于团体的22个问题——给准备参加团体的你

如果下面这22条不包括你的疑问,请把在后台留言提交你的问题。哪里有团体可以参加?请看最后面。1.团体治疗可以达到什么目标?很多人在生活中感到被孤立和孤独,他们难以与人建立和维持互助快乐、有意义的人际关系。团体治疗能向个人提供一个机会,让他们:接受和提供支持
2017年8月9日
其他

焦虑是此时与彼时之间的鸿沟

葆拉•博顿曾在一次完形治疗工作坊上指出,焦虑就是兴奋受阻。波尔斯等人认为,焦虑是一种恐惧,是“人惧怕自己的勇气。”焦虑也是内心冲突——我想做,但又不敢做,因为我想象可能会遇到灾祸。可见,不能创意地表达兴奋,就会焦虑。焦虑,使人从活在当下的状态中抽离出来,沉溺于未来可能产生的不明朗后果。在波尔斯看来,焦虑就是存在于现在与未来之间的张力。我总是习惯性地收到飘忽不定的焦虑侵扰。我修改了心理学家库尔特•戈尔茨坦关于焦虑的说法:焦虑不是我们有什么,而是我们是什么。在一段时间里,难以名状的焦虑总是神出鬼没地光顾我的后背,在我心中郁结凝思。我害怕自己会做错什么,害怕事情做得不完美,害怕别人会看到我的不足。焦虑,使人把精力用于担心未来会发生什么。这种焦虑阻碍我成为我自己,诱使我落入“应该”的陷阱。戈尔茨坦指出,处于焦虑状态,正在破坏自我与世界的联系。也就是说,焦虑常常会导致混乱,使人沉溺于“想”——支配自我,却对其他刺激浑然不觉。一个焦虑的人总是沉溺于自己的表现,沉溺于环境是否安全。而觉察,会增加我们的选择,将我们从沉溺自我中解放出来。只有这时,我们才能做我们自己。我们才能活在此时此刻,才能创意地表达自己。每当我感到焦虑时,我会做“我在这里觉察到……”的练习,用以提升自己的觉察能力。这个练习帮助我在此时此地那一刻专注于自己所有的感觉。我专注于自己的身体感受到什么,看到什么,听到什么,闻到什么……我还会注意到爱自己心中涌动着什么。如果我观察到,我的思想游荡于忧虑未来或回忆过去,我就让自己停留在此时此地那一刻——只是在那里,渐渐地,我不再被焦虑所占据,我能够活在当下。限制自己的呼吸,是人使自己焦虑的主要形式。在完形治疗工作坊中,工作人员常常邀请参加者练习觉察自己的呼吸和身体感觉。在一次完形治疗工作坊中,葆拉协助一位参加者处理工作焦虑。据观察,他呼吸急促,说话很快。葆拉让他感受自己的呼吸,发现当他感到焦虑时,就会限制自己的呼吸。于是,他注意到,自己正是通过限制呼吸而使自己变得更加焦虑。于是,他选择放松、深呼吸,用新的方式面对焦虑。可见,面对焦虑时,提升自我觉察能力的方法之一就是感受自己的呼吸。
2016年1月7日
其他

完形心理 | 生活之道——觉察

佛陀说,活在当下耶稣说,不要为明天忧虑。觉察,是人性的基础,也是活出生命意义的基石。戴维·库伯是一位犹太教拉比,他曾写过一本发人深省的著作,叫作《上帝是个动词》。他在书中提出一个耐人寻味的问题——“我们每个人的生命中都有许多无价之宝。你是否曾停下来静思,你在世上拥有的最珍贵的东西是什么?也就是说,如果失去它,你的生活将会永远改变。这个‘它’究竟是什么呢?”请花上一分钟,闭上眼睛,好好想一想。“你可能会说,你与某个人的关系最珍贵。你可能会说,你和周围人的健康最珍贵。或许,你还有其他答案。不过,当你静心细思这个问题时,是否发现还有比这些更宝贵的东西呢?”自我觉察,就是我们所拥有的无价礼物!这是拉比的建议。通常,我们对觉察习焉不察。如果我们的精神恍惚,失去觉察,珍贵的关系也仿佛不存在了。如果我们不能欣赏生命的美妙,健康的身体又值几何?如果我们不能全然地觉察某人某物的存在,那人那物价值何来?的确,在我们眼中,珍宝之所以成为珍宝,唯一的理由就是因为我们觉察到它的价值。那么,什么是觉察呢?觉察,就是觉知到自己的存在——在当下一刻,我存在,我临在。人类学家贝特森曾用“休眠”一词来表示一种我们我们看到事物及现象本来面目的状态。处于昏睡状态的人游走于觉察的边缘。在这里,我与大家分享一个小故事,说明我们怎样带着觉察去生活。“我应该到哪里去找到觉察呢?”门徒向师傅求智慧。“在此!”“觉察何时出现?”“它正在出现。”
2016年1月6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