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航空航天大学

其他

重磅!南京航空航天大学扬子江校区正式奠基!

2024年10月16日上午,南京航空航天大学扬子江校区奠基仪式在南京市江北新区举行。南京市委常委、江北新区党工委书记陆卫东,浦口区委副书记、区长王国平,江北新区、浦口区相关部门负责人,我校全体在校校领导、党委常委、校长助理及各院级党组织书记、学院院长,相关职能部门负责人出席奠基仪式。副校长吴启晖主持奠基仪式校长姜斌宣布《南京航空航天大学关于江北新区国际校区更名的通知》。他表示,为突出校区地域特色和文化认同,统筹“一校四区一港”办学布局协调发展,经学校研究审议,并报工业和信息化部同意,决定将江北新区国际校区更名为扬子江校区,并作为南京航空航天大学新校区加快建设。校党委书记甄良在致辞中表示,扬子江校区的建设是学校实现“一校四区一港”办学布局的重要一环,也标志着校地合作进入新阶段、达到新高度。自2018年南航与江北新区签署战略合作框架协议以来,江北新区和浦口区高度重视扬子江校区建设,提供了全环节帮助、全方位支持、全过程保障,取得了一系列扎实成果。他指出,学校将高起点、高标准、高质量建设好扬子江校区,集聚高层次的教育资源、高水平的科研团队、高素质的创新人才,深度服务江北新区“打造发展新质生产力重要阵地”第一方阵排头兵和推进中国式现代化浦口新实践,为谱写“强富美高”新江苏现代化建设新篇章,为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贡献更多智慧和力量。陆卫东表示,希望新区与南京航空航天大学以此次扬子江校区奠基为契机,共同投身发展新质生产力火热实践,推动南航优势学科与新区主导产业深度融合,打造新兴学科交叉拓展和校地融合发展的示范;共同打造国际化办学特色品牌,发挥南京自贸片区创新要素齐全、产业生态完备、优质人才集聚等优势,推动双方各项工作的国际化进程不断迈上新台阶;共同建设高品质校园示范样板,构建开放包容、生机勃勃的大学校园和公共空间,将扬子江校区打造成为南京江北新区这座青春友好型城市的靓丽名片。江北新区、浦口区领导和学校参会校领导、党委常委、校长助理共同为扬子江校区奠基培土并合影留念。扬子江校区简介南京航空航天大学扬子江校区位于南京市江北新区核心地带,隔江相望河西CBD,临近南京江心洲长江大桥,东侧为南京农业大学滨江校区,西侧为科研设计用地,南侧为配套商业及商住用地,北侧为城市快速路横江大道,交通便利,环境优美。扬子江校区总体规划设计方案扬子江校区鸟瞰图校区占地近400亩,规划总建筑面积36.34万平方米(其中地上32.34万平方米,地下4万平方米),包含学院教学楼、国际联合实验室、综合楼、学生宿舍、食堂、图书馆、风雨操场、体育场馆、国际学生交流中心及附属用房等,建成后可容纳师生4500余人。未来的扬子江校区将面向世界科技前沿和国家战略需求,围绕低空经济、集成电路、人工智能、直升机、无人机、装备制造等领域推进校地融合,建设成为我校新兴学科交叉先导区、校地融合发展示范区、国际合作育人拓展区。素材来源丨江北国际校区规建办、发规处图片拍摄丨唐宇明值班编辑丨文浩琦、朱璐责任编辑丨王伟、彭丽出品丨晓南晓航工作室审核丨王晖、李秀龙求分享求点赞求在看
10月16日 下午 5:35
其他

今日立夏丨在前沿攻关中推动学科屡攀高峰

夏早日初长,南风草木香今日8时9分51秒我们迎来夏季第一个节气立夏时至立夏,草木葱茏万物从此皆长大处处呈现出热闹繁荣的景象春争日,夏争时立夏后,气温升高,雷雨增多农作物进入生长旺盛的季节让我们在充满生机与活力的节气里一起走进电子信息工程学院电子科学与技术学科繁盛生长的发展之路按下起始键从零摸索、电科建设启征途我校“电子科学与技术学科”,起源于1960年设立的航空无线电系,学科在初建立起,一切都是从零起步,60年代,就已经面向专业学生开设了天线、发送、接收、雷达等课程,为了能够快速拓展师资力量,航空无线电系还选拔了一些在校生作为预备教师。62级无线电系学生入学四十周年聚会学科高度重视理论学习,当时的理论基础相对薄弱,无线电系就派师生外出学习最新理论知识,专业课程就这样丰富起来。在当时艰苦的办学条件下,举全系之力建设实验室,为师生提供实践操作的实验课程,以更好满足教学所需。70年代起,学校就开设了《信号系统与控制》《数字电路》等基础课程,随着数字技术的不断发展,课程体系也在持续更新中,80年代,《线性控制系统》《数字信号处理的硬件实现》等一批新课开设,进一步促进了电子类课程的建设与发展。为了推动学科发展,即便科研经费不甚充足,还是斥巨资添置了矢量网络分析仪、微波信号发生器和频谱仪,为科研工作提供了重要支撑。学院举办第一届全校嵌入式系统竞赛在多年的发展中,电子科学与技术学科实力逐渐增强,1993年,“电磁场与微波技术”二级学科获硕士学位授予权。1996年,“电路与系统”二级学科获硕士学位授予权。2001年,本科专业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开始招生,发展成为国家重点支持和发展的专业,入选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江苏省品牌专业、江苏省卓越工程师计划。2003年,“物理电子学”二级学科获硕士学位授予权。实力的不断累积,为学科奠定了扎实的基础。2005年,“电子科学与技术”学科获批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近年来,学科紧密围绕学校航空、航天、民航特色,服务国家重大战略需求开展人才培养、师资队伍建设、科学研究和社会服务。2022年,入选“十四五”江苏省重点学科,并在中期评估中获评“优秀”。开启加速器跨越前行、师资引育强根基随着时代的发展,社会对电子科学与技术学科的需求也愈加强烈,学生就业前景广阔,是就业市场争相抢夺的对象,但这也为学科师资的储备带来了巨大挑战,特别是2000年到2004年期间,师资流失严重。“师资是学科发展的重要因素,必须要下功夫引进高层次人才”,电子信息工程学院教授周建江说到,为解决师资短缺问题,为学科发展储备足够的动力,学校和学科想尽一切办法扩大教师队伍、提升师资质量。首先是向内探求解决办法,开设信息类师资班,选拔优秀的硕士毕业生作为紧缺师资留校工作,现任电子信息工程学院的副院长李茁2004年硕士毕业后作为紧缺师资留校工作,“毕业时,大部分同学都选择去企业工作,当时企业待遇非常高,对应届生的吸引力很大”,李茁说到,出于对教育事业的热爱,选择了留校工作至今。与此同时,学科不断向外寻求优秀人才,引聘了国内外多所知名高校教授,为学科发展持续注入新的活力。“争抢人才是一场持久战,需要投入大量时间、精力”,2010年开始担任院长的周建江求贤若渴,时常为了引进人才四处奔波。在学院的不懈努力下,师资力量逐渐壮大发展,也为人才培养奠定了重要基础。2010年,中国工程院院士贲德担任学院院长,在他的指导下,学院坚持机制创新,全面打造引育留用全链条人才工作体系,实施的人才倍增工程成效显著,近五年来,获全国青年五四奖章1人、江苏省“十佳研究生导师”1人,新增
5月5日 上午 8:35
其他

成功发射!南航持续助力中国航天

2024年4月25日20时59分长征二号F遥十八运载火箭搭载神舟十八号载人飞船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点火发射约50分钟后神舟十八号载人飞船与长征火箭成功分离进入预定轨道航天员乘组状态良好发射取得圆满成功!!!飞船入轨后,将按照预定程序与空间站组合体进行自主快速交会对接,神舟十八号航天员乘组将与神舟十七号航天员乘组进行在轨轮换。神舟十八号航天员乘组:指令长叶光富(中)、李聪(右)、李广苏(左)目前,空间站组合体已进入对接轨道,工作状态良好,满足与神舟十八号载人飞船交会对接和航天员进驻条件。神舟十八号任务是我国载人航天工程进入空间站应用与发展阶段的第3次载人飞行任务,是工程立项实施以来的第32次发射任务,也是长征系列运载火箭的第518次飞行。任务主要目的是:与神舟十七号乘组完成在轨轮换,在空间站驻留约6个月,开展空间科学与应用实(试)验,实施航天员出舱活动及货物进出舱,进行空间站空间碎片防护装置安装、舱外载荷和舱外设备安装与回收等任务,开展科普教育和公益活动,以及空间搭载试验,进一步提升空间站运行效率,持续发挥综合应用效益。九天圆梦南航人始终助梦航天在南航校园里处处可见“航天”元素4月24日,中国航天日当天央视《新闻联播》报道了我校御风园和航天教育教学基地的航天日主题开放日活动央视新闻频道《新闻直播间》报道我校航天教育教学基地面向中小学的航天日开放参观活动除了举办航天日开放参观活动学校还举办了航天嘉年华活动扮演航天工作者、用卫星地图寻宝、体验FPV穿越机操作、用天文望远镜遥望宇宙……丰富多彩的活动眼前一亮的航天日主题美绘都为南航校园增添了“极目楚天
4月25日 下午 11:38
其他

探秘南航航天馆,走进那些珍贵馆藏背后的故事

1970年4月24日,中国第1颗人造地球卫星东方红一号发射成功,拉开了中国人探索宇宙奥秘、和平利用太空、造福人类的序幕。以此为标志,2016年4月24日设立“中国航天日”,旨在大力弘扬航天精神,科学普及航天知识,激发全民族探索创新热情,唱响“探索浩瀚宇宙、发展航天事业、建设航天强国”的主旋律,凝聚实现中国梦航天梦的强大力量。今天4月24日是我国九个“中国航天日”这一天,是对中国航天人无限梦想和不懈追求的致敬是对天外世界无尽探索的赞歌▲
4月24日 上午 11:31
其他

南航在行动!绿色科技催生绿色未来!

在蔚蓝的宇宙深处有一颗脆弱而美丽的星球她是大自然的杰作是生命的摇篮,是灵魂的家园它就是我们赖以生存的家园——地球今天是第55个“世界地球日”我国的宣传主题是“珍爱地球
4月22日 下午 4:15
其他

今日谷雨丨他们在新的起点繁茂成长

今日21时59分33秒我们将迎来谷雨节气“谷雨春光晓,山川黛色青”作物新种,雨润百谷万物生长,蒸蒸日上此时的气温开始逐渐升高降水也频繁了起来谷物收获了雨水的滋养期待着一场春的繁茂谷雨,是向万物生机的进发让我们一起聆听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院/人工智能学院/软件学院软件工程学科一路走向壮大的奋斗故事积淀深厚,学科建设稳扎稳打我校软件工程学科起源于
4月19日 上午 8:16
其他

国家“安” 万家“全” 让我们共护安澜!

2024年4月15日是第9个全民国家安全教育日今年是习近平总书记创造性提出总体国家安全观十周年今年全民国家安全教育日主题为“总体国家安全观·创新引领10周年”这十年岁月静好,人间向暖这十年坚守不渝,耕耘不辍平凡的面孔背后总有不平凡的坚守
4月15日 下午 2:40
其他

权威发布|南京航空航天大学2024年高校专项计划招生简章

为深入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认真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关于有力有效推进乡村全面振兴部署要求,按照《关于做好2024年重点高校招生专项计划工作的通知》(教学司〔2024〕2号)要求,2024年我校将继续开展高校专项计划招生工作。★
4月12日 上午 8:04
其他

一金四银,南航学子在国际赛事上实现历史性突破!

Class)飞行单项冠军、综合成绩亚军左右滑动查看微型组(Micro
4月10日 下午 6:46
其他

一“研”为定!下个路口再相遇

跨越无数日夜在“研”途中的我们探讨争论过科研难题共同拼搏过体育竞赛一起品味过南航美食携手走过每一条道路伴着校园里烂漫的春樱都化作名为"青春"的意象写入人生的下一章人生海海
4月3日 下午 12:12
其他

点赞!大三本科生在国际顶级会议上发表论文!

近日,我校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院/人工智能学院/软件学院(以下简称“计算机学院”)大三本科生郑思哲的一作论文被人工智能与计算机视觉领域国际顶级会议录用,本科生在行业顶会上发表论文,在高校并不多见。近年来,学院本科生发表高水平论文的数量逐步提升,让我们一起走进高水平论文发表背后的故事,探索一流本科人才培养的经验。敢于迈出第一步大二时,在计算机学院教授秦杰的课上,郑思哲得知了“图像风格迁移”这一新兴领域,一下子激起了他的兴趣,课后自主查阅了众多资料,兴趣越发浓厚,正在他发愁如何让“兴趣”走向“研究”时,看到了计算机学院副教授高攀在大学生科创平台发布的研究方向,正是与图像风格迁移有关,对这一研究心心念念的郑思哲选择加入高攀的队伍,开启了系统化研究之路。“论文写作之初,一些专业术语和地道说法都很难把握。最开始投稿时,论文未被录用,会有点受打击。”论文撰写工作困难和挫折必不可免,投稿时的“不予录用”更让郑思哲感到受挫,就在他觉得这篇论文可能就要止步于此的时候,导师鼓励他进一步精进文章、优化模型,冲击更高的平台。高攀指导郑思哲在多方的努力下,郑思哲重振旗鼓,这一次,他们选择向更高的平台CVPR发起冲击,最终论文被顺利录用。这是郑思哲的第一篇学术论文,勇敢迈出的第一步,让他终于叩响了进入科研的第一扇门,过程中的反复打磨让他切身感受到科研的严谨,过程虽然曲折,但也让他尝到了科研的甜头,“看到自己的研究有了成果,也更坚定了我未来的科研道路”。努力与指导缺一不可当被问到如何发表论文,郑思哲表示,自身的努力和导师的指导缺一不可。本科生的课程相对较多,开展科研工作,需要额外投注更多的时间、精力,“平衡好学习、科研之间的关系”,是郑思哲在有限的时间里让效率最大化的“秘诀”。课堂上,郑思哲保持高度专注,课上的认真听讲既为他打下了扎实的专业基础,也为他课后省下了很多二次学习的时间,空余出来的时间,郑思哲一头扎进自己感兴趣的科研领域,进行实验和论文的准备。在冲击顶会论文的过程中,仅靠个人努力是远远不够的,本科生的学术思维的培养、科研水平的提升都离不开导师在背后的悉心指导,从问题抽象、模型建立、公式推导直到实验论证,秦杰和高攀两位导师在实践指导中,定期开展研讨,紧扣每个细节,力争做到完美。导师带领学生参加学术会议本科阶段的科研探索也让更多学子选择继续留在学院,跟随导师走向更广阔的学术天地。2023年7月,计算机学院大三学生冯越在发表高水平论文后,毅然选择直博本校、继续跟着导师开展科研工作,他在谈到未来的职业规划时表示“在导师的悉心指导下,我感受到了科研的乐趣,希望有一天能够攀登更高的学术高峰,为计算机相关领域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推广“可复制”的经验高水平论文的发表,在计算机学院不是“个例”,仅在去年7月,计算机学院就有3名本科生,相继在计算机视觉顶级国际会议、多媒体顶级国际会议发表一作论文。在顶会发表论文数量增加的背后,学院的本科生人才培养又有着怎样的推动作用?早在2015年,学院就实行了本科生导师制,本科生导师共有三重角色:第一是生活导师,主要负责学生的日常管理;第二是学业导师,对学生的学业问题进行辅导和答疑解惑;第三是学术导师,为学有余力并对学术感兴趣的学生开展指导。学术导师指导学生学术导师由师生双选产生,教师发布自己的研究方向、科研题目等内容,大二下学期或大三上学期的学生根据兴趣进行选择,同时,教师根据个人学术方向和学生基础进行筛选。学术导师帮助学生初步培养科研素养,引导学生以精准的逻辑解答审稿人提出的问题,鼓励学生对想要研究的方向、行业进行整体把握,启发学生从国际化、前沿角度看待问题。如今,拓展学术视野,已经成为参与学术导师制的师生共识。这一制度一经实施,就取得了良好的成效。2018年,学院大三本科生谢明昆就在AAAI
3月27日 下午 7:46
其他

不止3·15,一直守护你!

今天是“3·15”国际消费者权益日面对权益受到侵害你是否经常陷入无奈、自认倒霉?在南航,有这样一个团队在师生权益受损时挺身而出南航法律援助中心就是师生身边维权的有力后盾南航法律援助中心2013年,南航人文与社会科学学院成立了南航大学生法律援助中心。该中心以法学专业师生为参与主体,旨在为校内外大学生提供法律服务。2017年,南航教职工法律援助中心正式筹建,与南航大学生法律援助中心合称为“南航法律援助中心”。南航法律援助中心成立以来,始终秉持“普法、援助、用心、尽责”服务理念,不遗余力为全校师生搭建法学实践教育特色平台,也为校内师生和周边社区等提供公益性法律服务。南航法律援助中心形成“1+1+n”综合型援助服务平台一个法律援助实体工作室接待到访咨询的师生一个“i南航”线上咨询平台多个社区、街道等校外服务点如今,“有法律问题找法援”已经成为师生共识晓南也邀请到了专家们和法援团队师生一起听他们的“维权”建议高志宏第六届江苏省优秀青年法学家江苏省人民政府法律顾问人文与社会科学学院院长南航法律援助中心主任全国“两会”胜利召开,从“新质生产力”到“高质量发展”,从“人工智能+”到“投资中国”,习近平总书记在参加江苏代表团审议时强调“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消费市场建设和消费者权益保护对促进经济高质量发展、激发消费活力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作为消费者维护合法权益而言,一是增强个人消费权利保护意识,有权利观念和维权理念;二是知晓维权途径,在日常生活的不同消费场景下,通过协商、投诉、调解、诉讼等途径用法律维权;三是理性看待消费和维权,理性消费,理智判断,在权利范围内保障自己的合法权益。当然,在全面恢复和扩大消费的当下,广大经营者也应依法诚信经营,共同促进消费市场的健康发展,这是提振消费信心、释放消费活力的基础保障。田宏江苏天煦律师事务所主任律师南京航空航天大学校友会副会长站在律师的角度来说,应积极引导消费者在权益受损时利用法律武器保护自身利益,遵循正当程序进行维权。律师在帮助消费者维权的过程中,应当提倡多元化的矛盾解决机制,充分利用现有的多元解纷平台,如在线调解、人民调解委员会等,帮助消费者与商家搭建沟通桥梁,促成双方达成和解协议,身体力行,践行“小事不出村、大事不出镇、矛盾不上交”的枫桥精神,帮助消费者降低维权成本,提高效率。在必要时,律师可代表消费者启动司法程序,向人民法院提起民事诉讼,坚决捍卫消费者合法权益。高飞玄武区人民法院综合办公室主任、一级法官南京航空航天大学2009届硕士毕业生“3·15”国际消费者权益日具有深远的法治教育与实践意义。它不仅是集中曝光侵害消费者权益案例、严惩不法行为的重要时刻,更是弘扬社会主义法治精神、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法律文化的生动课堂。法官在“3·15”期间的工作,不仅仅是审判个案,更是倡导全体公民形成消费者权益保护的社会共识,引导广大消费者做社会主义法治的忠实崇尚者、自觉遵守者和坚定捍卫者,与全体人民共同营造一个尊重消费者权益、彰显公平正义的法治化消费环境。司法机关也将积极推动多元化纠纷解决机制的应用,不断创新发展新时代“枫桥经验”,引导消费者通过调解、仲裁等方式妥善处理消费纠纷,减少诉累,增进社会和谐。李亚楠南航法律援助中心学生志愿者作为一名法律援助中心的志愿者,在特殊的节假日往往会接收到有关消费纠纷的众多问题。今天恰逢第42个国际消费者权益日,同学们要增强安全消费、文明消费、维权消费意识,增强反诈意识,树立良好的消费观念,消费过程中如遇到价格欺诈、收费陷阱、霸王条款等情况时,要妥善保存消费过程中的相关凭证,通过及时拨打12315电话等维权途径维护自身正当的合法权益。必要情况下,也可以依法向人民法院提起诉讼以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我们要提升消费维权能力和维权保护意识,加深对相关法律、法规的认知和理解,共建安全健康、和谐有序的消费环境。面对维权,应该怎么做?晓南也为大家准备了维权实操tips一起收藏起来!部分素材来源于网络在“3·15”来临之际南航法律援助中心开展了系列专题活动欢迎有需要的你前来咨询维权较真一小步法治前进一大步让我们一起用法律的武器维护自己的权益!素材来源丨人文与社会科学学院、南航法律援助中心值班编辑丨冯雪、王心悦、韦怡俊责任编辑丨王伟、彭丽出品丨晓南晓航工作室审核丨王晖、李秀龙求分享求点赞求在看
3月15日 下午 12:37
其他

今日,“数”你最美!

提到3月14日你会想到什么呢?这是一个最接近π的节日国际数学日今天,和晓南一起走进数学、领略数学之美吧!国际数学日
3月14日 下午 2:23
自由知乎 自由微博
其他

今天,致敬闪闪发光的她们!

今天是第114个“三八”国际劳动妇女节学校开展了第二届“南航巾帼十杰”评选表彰活动巾帼花开别样红
3月8日 上午 7:48
其他

点赞!她们是了不起的南航“巾帼团”!

百舸争流千帆竞,巾帼花开别样红。在“三八”国际劳动妇女节到来之际,江苏省妇女联合会、江苏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公布了2023年度江苏省三八红旗手标兵、江苏省三八红旗手、江苏省三八红旗集体名单,我校大学生就业创业指导服务中心获评江苏省三八红旗集体荣誉称号,这是我校首次获得该奖项的集体荣誉,充分展现了我校女教工的时代风采和精神风貌。就创中心团队负责全校每年8000余名毕业生的就业创业指导服务工作,现有教职工7人,女性占比100%,是一支爱岗敬业、奋勇争先、敢于拼搏的“娘子军”。近年来,面对严峻的就业形势,她们不断创新思路,攻坚克难,全力保障毕业生高质量充分就业。团队先后获评教育部首届“基层就业卓越奖”、“感动南航”年度人物团队、校“三亮三创”作风建设示范科室等荣誉。接下来就让我们一起了解南航就业“巾帼团”的故事吧~我们多走一步,学生就能少走弯路!促就业、稳就业,开拓岗位是关键。近年来,就业形势愈发严峻,为了给学生提供充足优质岗位,就创中心团队不再只满足于“牵线搭桥”,而是主动出击,宣讲推介“不停歇”、校园招聘“不打烊”。她们冲锋在前,连续20年开展“国防企业面对面”实践活动,持续巩固拓展国防主体就业市场。深入开展“访企拓岗促就业”专项行动,“名企有约”等活动,围绕“长江经济带”“一带一路”等重点区域千方百计开拓就业渠道,积极引导学生服务国家战略。她们抢抓校园招聘“黄金期”,加大线下招聘活动力度,每年积极对接30多个省市每年入校招聘,确保“岗位天天有、专场周周开,优质岗位供给源源不断”。近年来,南航的就业岗位供给增幅明显,近3年入校招聘单位从3000余家增至4500余家,为毕业生提供岗位数从7万增至10万个。每年组织招聘活动1000余场,平均每个学生有10个以上的岗位可供选择,80%的学生在两个月内就能在校园招聘会上找到满意的工作。毕业生总毕业去向落实率超95%,研究生去向落实率持续稳定在99%以上。调研显示,用人单位对我校就业工作的满意度达97%,愿意再次进校招聘比例为99%。就业季的早6点到晚10点加班无休是工作常态,但她们用对学生的爱,诠释了坚如磐石、韧如蒲苇的南航就业人。以我专业,为你求职之路保驾护航!“老师,考研和就业,我该怎么选?”“老师,你觉得我适合什么工作?”“老师,我怎么能获得理想的offer?”......面对学生求职的困境和压力,她们直面病灶解难题,以高质量、精准化的就业指导助力学生走稳求职路。每年组织千余课时生涯教育授课,为学生一对一提供就业创业政策咨询、简历修改、职业方向指导等,为学生修改简历2000余份。为了提升学生就业竞争力,团队打造数十期“职前学堂”,邀请政府部门、行业大咖等校内外专家为学生答疑解惑,将每一个优秀的南航学子“扶上马,送一程”。连续17年开展“职业素质训练营活动,打造330个实践项目,覆盖面100%,学校连续18年在江苏省职业生涯规划大赛中获得“特等奖”、“最佳组织奖”等荣誉。“打铁还需自身硬”。团队成员勤修内功,深耕生涯教育17载,搭建了“全程化多路径”的职业生涯教育体系,让南航的生涯教育工作始终走在全国高校的前列,学校成为全国为数不多的同时获评“全国高校就业创业金课”和“全国高校职业生涯咨询特色工作室”的高校之一。团队成员主持参与国家级、省市级课题20多项,多人入选全国高校毕业生就业创业指导委员会委员、全国高校就业创业指导教师培训特聘专家、“创响江苏”创业指导专家团、省职业指导师等,参与国家级、省市级就创业活动指导,每位老师都成长为就业创业工作的“专家能手”。一起努力,让学生到祖国需要的地方去!“为党育新人,为国铸重器”是南航的使命担当,就业工作不仅仅承担着学生的就业指导服务,更承载着推动就业实现“学生愿望、学校希望、国家需要”这三者有机统一的光荣使命。为实现这一目标,推动学校就业工作高质量发展,团队凝聚校友、企事业单位等社会力量,常态化举办“军工大讲堂”“我在基层创事业”“毕业生职场说”等活动,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增强学生的行业情感和使命担当,积极引导学生服务国家战略、到基层建功立业。近年来,我校就业学生中,90%以上的毕业生前往长三角、长江经济带、一带一路、西部地区等重点区域就业,42%毕业生服务“强富美高”新江苏建设,60%以上毕业生主动奔赴三航领域和国民经济主战场干事创业。面向中国航空工业集团、中国航空发动机集团、中国商用飞机有限责任公司等国防单位输送人数位居国内高校首列,《光明日报》头版、中央电视台、学习强国等媒体先后报道了我校优先、重点、持续为国防现代化建设输送高素质人才的举措和成效。迈向新时代,奋斗新征程她们将以更加紧密的团结更加顽强的奋斗为推动毕业生高质量充分就业助推学校“双一流”建设持续奋斗!素材来源丨校工会、学生工作处值班编辑丨柴雨婷、董俊峰、唐楚涵责任编辑丨王伟、彭丽出品丨晓南晓航工作室审核丨王晖、李秀龙求分享求点赞求在看
3月7日 下午 9:50
其他

追“锋”的路上,南航人一直在行动!

今天是第61个全国学雷锋纪念日,也是第25个“中国青年志愿者服务日”。在南航校园里,雷锋精神代代相传。近日,在由共青团江苏省委、省委社会工作部、省文明办、省民政厅、省青年志愿者协会举办的“青春志愿行
3月5日 下午 4:40
其他

雨水,他们在春风化雨中蓬勃生长

“雨水洗春容,平田已见龙”今日12点12分58秒我们迎来了24节气中的第二个节气雨水春始属木,然生木者,必水也故立春后继之雨水獭祭鱼,候雁北,草木萌动在春寒料峭中细听花开的声音雨水,是春天的使者,是生命的源泉春风解冻,散而为雨水为万物注入生命力世界悄然苏醒焕发勃勃生机在充满希望的雨水节气在春风化雨的温暖中让我们拥抱自然的韵律感受大地的滋养共同走进工商管理学科齐心协力在时代浪潮中踔厉前行的故事抢抓机遇在时代浪潮中乘势而起南航是国内较早建立工商管理学科的高校之一。上世纪80年代,在改革开放的浪潮下,随着经济高速发展,各类企业对管理人才的需求大幅增加,学校积极响应社会需求,主动面向经济主战场,开始探索工商管理学科的建设。1984年,凭借前瞻性的眼光和敏锐的市场洞察力,学校在管理工程教研室(原机电工程系506教研室)的基础上成立了管理系。起初,管理系的主要学科方向偏向于工业工程和管理工程。但随着国家经济转型和快速发展,社会亟需大量企业经营管理方面的人才,南航管理系紧扣经济社会发展需求,不断拓展新的“长板”,积极面向大中型企业领导干部开展工商管理知识的培训。在此基础上,为了进一步拓宽发展路径,管理系开始着手申报工商管理一级学科学位点。“改革开放以来,南航工商管理学科抓住机遇,经历了从无到有、从小到大的辉煌发展历程,形成了完备的学科体系。”经济与管理学院教授刘益平说到。2000年和2003年,企业管理、技术经济与管理、会计学相继获批硕士学位授权点。2007年,获批工商管理一级学科硕士授权点,并自2000年开始,依托管理科学与工程博士点培养博士研究生。目前,工商管理一级学科下设企业管理、会计学、技术经济与管理3个二级学科。经过几十年的发展,南航工商管理的学科力量、师资力量等各方面都得到了显著提升。2021年,工商管理、会计学2个专业获批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工商管理被遴选为“十四五”江苏省重点学科。在全国第四轮学科评估中,工商管理学科进入B档,排位在全国前20%,在与240所高校的激烈竞争中进入前50位。教学相长在深耕教育教学中茁壮成长工商管理学科早期以教学为主,但在发展起步阶段,师资力量相对薄弱。学院认识到当时最重要、紧迫的问题就是壮大师资力量。为此,学院采取内培与外引相结合的方法,在短期内有效解决了这一问题。一方面学院将大量教师送出去学习培养,加快现有教师的成长速度。刘益平回忆到,1982年本科毕业留校工作的他,工作四年后就被送到北航的研究生班进修。像他这样被“送出去”学习的老师还有很多。正是这一举措,让工商管理学科的师资质量在短时间内得到提升。另一方面学院注重人才引进,从高校、企业等引进了一批既有管理理论功底又有管理实践经验的人才,很快就形成了一个相对强大的师资队伍。在师资相对充足之后,工商管理学科进一步寻求更广阔的发展路径。他们将培训送到企事业单位,主动服务地方经济发展。当时,学校面向社会开设了很多管理类培训,通过开展培训,老师们不仅提升了理论水平,还与优秀的企业领导干部近距离接触,更深入地了解行业管理现状与难点,丰富实践经验,从而不断优化知识体系,真正做到了教学相长。开展工商管理专业自评估工作1992年,南航工商管理学科在江苏省已有了一定影响力,被国家经贸委指定为大中型企业领导干部工商管理知识的培训点,短短几年时间内为航空、航天、民航及江苏大中型企业培训了千余名中高层领导干部,为行业和地方经济发展作出重要贡献。“这是一个‘双赢’之举,对老师和学科来说,是一次次难得的锻炼,对地方经济的良性发展也具有很好的助力作用。”刘益平说。工商管理学科是一门应用性很强的学科,教师们始终保持行业敏锐性,经常深入企业开展调研,并以实际问题为导向开展教学工作。在人才培养上,注重培养学生的知识应用能力,要求学生前往企业实习实践、参加创新创业类比赛等,鼓励他们在实践中深化知识和技能。近年来,指导学生在“挑战杯”“互联网+”等系列全国大赛中的获奖人数高达30余位,一批优秀学生入围全国大学生年度人物、江苏省十大杰出青年、全国大学生自强之星标兵等。江苏省研究生工商管理案例大赛决赛顺利举行工商管理专业2006年被评为江苏省特色专业,2009年被教育部、财政部列为“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重点建设项目,MBA、MPAcc专业学位先后于2006、2016年开始招生。近20年来,出版教材二十余本,产生了广泛的影响,如刘益平老师主编的《会计学》(第二版)入选“十一五”国家规划教材,胡恩华老师主编的《企业战略管理》入选“十二五”国家规划教材,并被数十所高校采用。聚焦“三航”在服务经济社会发展中壮大特色进入新世纪后,工商管理学科更加注重内涵发展,不断加强科研力量,围绕国家和地方重大战略需求,产出了一系列科研成果。工商管理学科面向军民融合与“三航”企业战略管理、技术创新与运作管理、人力资源管理与组织行为、数字营销管理、财务管理与公司金融等研究方向,建成了航空产业发展战略研究中心、军民融合产业发展研究中心、国防经济与科技研究中心等一批高端智库,以及江苏省人力资源发展研究基地、数字人才研究中心等一批省部级平台,相关政策咨询建议也被行业部门与地方政府广泛采纳。近五年,工商管理学科承担国家社科基金重大招标项目1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1项,国家社科基金重点项目1项,其它国家级项目10余项,5篇案例获得全国“百优”案例。特别是长期服务于江苏省及长三角航空战略规划,主办人力资源管理等系列高层次学术会议,构筑学术高地,学科声誉不断提升,有效推动工商管理特色学科建设。学院应邀参加2023年AMBA&BGA拉美年会学院应邀参加2023年AMBA&BGA亚太年会未来,工商管理学科还将继续深耕“三航”特色,注重教学与科研并进,不断培育产业精英、贡献工商新知,为国家和地方经济发展贡献南航工商力量!从改革开放中应需而生的工商管理学科,为经管学院学科建设和专业学位教育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在创建“航空航天民航特色鲜明的世界一流大学”和“根植于中国土壤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一流经管学院”征程中,也一定会焕生机、强特色、攀高峰!——经济与管理学院党委书记
2月19日 上午 8:50
其他

立春,他们在春的气息中孕育勃勃生机

“立春,春气始而建立也”今日16时26分53秒我们将迎来立春节气天气下降,地气上腾天地和同,草木萌动春的气息潜藏在日渐温润的空气里孕育在等待返青的草木中是月也,东风解冻,蛰虫始振敛伏一冬的生机与活力逐渐唤醒鱼上冰,獭祭鱼,鸿雁来让我们在林木初萌、花枝孕蕾的声音中聆听光学工程学科凝聚合力在协同交叉中特色发展的故事厚积薄发,从基础研究中坚实起步从上世纪80年代起,南航就已经开设了光学工程相关课程,这为光学工程学科的建设打下了扎实基础。1996年,国家启动光学工程一级学科申报与建设工作,南航凭借着先前积累的基础与优势,成功申报了光学工程学科硕士点。从此,光学工程一级学科正式落地南航。光学工程学科最初由理学院应用物理系负责建设,与物理学的二级学科光学协同发展。物理学院院长刘友文教授说:“学科前期注重基础研究,为学科在应用研究方面积累了深厚的实力。”2002年,师生在光学工程研究实验室开展科学研究优秀的生源是促进学科发展的重要因素。2005年,为谋求长期发展,进一步扩大生源,申报博士点成为光学工程学科一个至关重要的任务。然而,博士点申报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当时已经受聘为光学工程学科特聘教授的刘友文回忆到,那段时间自己正在国外学习,但是为了相关申报材料的准备,中途三次回国进行研讨。校内兄弟学院也给予了很大帮助,可以说,当时是凝聚了全校之力,历经近一年的努力,最终于在2006年,成功获批光学工程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之后,为了吸引更多优质生源,2006年,当时的理学院决定开设光电信息科学与工程本科专业,2007年开始招生。2012年,光学工程学科获批设立博士后科研流动站。至此,该学科建设了本—硕—博—博后全流程的培养体系,这也为人才的聚集和师资的壮大奠定了坚实的基础。经过20年的不懈努力,2016年,光学工程获批江苏省重点学科。突出特色,在协同交叉中快速发展2019年,学校在进行有组织学科建设的背景下,将光学工程一级学科从理学院调整至航天学院,由航天学院牵头建设。时任院长叶培建院士亲自抓光学工程学科及实验室建设,为光学工程学科的建设与发展进一步凝聚了力量,也为光学工程一级学科的发展确立了新的发展目标。自此,光学工程学科依托行业背景,面向国家重大需求,聚焦重点学科方向,努力以国家重大型号为牵引,着力建设航空航天民航特色鲜明的光学工程学科。2018年,理学院光学工程、数学、物理学科与能源与动力学院相关学科开展理工融合工作研讨突出“三航”特色,“多学科协同交叉”就是应有之义、必由之路。这也最终成了南航光学工程学科最显著的特征。路元刚教授2015年来到南航理学院工作,是跟随光学工程学科从理学院转到航天学院的教师之一。他切身感受到,光学工程学科迄今取得的重要发展,离不开各学院之间的联动合作。“这是一门融合了物理学、电子科学与技术、材料科学与工程、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等多学科知识的学科。”为了强化“多学科协同交叉”在人才培养上的作用,光学工程学科注重加强对学生开展多维度知识的传授。通过召开课程体系建设研讨会,深入讨论课程体系结构、课程设置和课程之间内容衔接,成立课程建设小组,确定课程大纲、授课内容,建立了更加切合学科发展需要的课程体系。目前光学工程学科共开设了11门研究生核心课程和12门任选课、实验实践课程和企业课程。课程设置注重充分发挥学生的能动性,培养学生自主探索的能力。近年来,学科各专业研究生生源充足,博士研究生双一流高校生源比例69%,硕士研究生双一流高校生源比例52%。2019年,“长空学者”论坛工程科学领域(光学工程)分论坛为了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光学工程学科向来重视实验室建设工作,建有“空间光电探测与感知技术”“深空星表探测机构技术”工信部重点实验室;面向航天遥感与光学载荷设计的需求,与航天五院五〇八所联合申报国家级重点实验室;与其他学科共建雷达成像与微波光子技术教育部重点实验室、纳智能材料器件教育部重点实验室两个省部级重点实验室。创新驱动,在服务重大任务中砥砺前行光学工程学科始终注重创新驱动,历经多年发展,形成了“遥感科学与技术”“空间光电探测技术”“光电成像与测试和光电功能材料”等研究方向。围绕空间探测与感知领域的关键技术,提出了目标时-空-谱融合特征提取、耦合光场特性传输计算和痕量特征表征等技术;研制了机载光电探测载荷成像性能测试系统、预警/突防系统性能评估平台,取得了一系列国内外先进的技术成果,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2项和国防科技进步一等奖1项。近年来,光学工程学科始终坚持需求引领发展,服务国家重大任务。针对光电检测与功能材料研制技术难题,发现了微纳尺度下拓扑边界态等新物理效应,揭示了材料光电特性新机理,研制了光纤传感、激光防护系统,制备了新型热控光学涂层和光电晶体。相关成果应用于空间可展开天线研制、火星探测等任务中。学生向叶培建院士展示科创作品通过与光学工程与信息、计算机与控制等学科开展广泛深入的交叉研究,提出了光学载荷在轨状态监测方法,建立了光学成像链路仿真系统,解决了多源异构遥感数据联合反演、海量遥感大数据自动处理等关键问题,成功应用于天基预警卫星、月球/火星/小行星探测、下一代静轨高分辨率成像卫星等多个型号任务。在人才培养上,光学工程学科立足航空航天民航和国防军工的行业特色,培养光学工程领域具有创新能力、实践能力、国际视野的高素质建设者和开拓者。毕业生受到用人单位的广泛青睐,大多就职于高校、研究所以及华为、中航工业等高科技公司和国防军工单位。在未来发展中,光学工程学科将持续擦亮“三航”特色,继续产出更多服务国家重大需求的关键成果。\
2月4日 上午 9:56
其他

大寒节气,岁月流转中聆听学科发展故事

年之终,岁之始今日22:07:08,我们将迎来二十四节气之末的大寒大寒这一年我们用二十四节气讲述着南航学科的故事镌刻着学科发展的足迹将温暖凝结成光和大家一起走过属于南航的春夏秋冬今天,让我们一同回顾一年的岁月流转对旧日似水流光挥手告别对来年春暖花开浪漫告白立
1月20日 上午 11:28
其他

激励创新研究,这个全国重点实验室项目面向青年学生!

2024年1月9日,航空航天青年学生学术论坛暨青年学生项目评审会议在南京航空航天大学明故宫校区顺利举行。本次论坛由航空航天结构力学及控制全国重点实验室主办,航空学院承办,能源与动力学院、自动化学院、机电学院、材料科学与技术学院、航天学院、物理学院、通用航空与飞行学院及长空学院等协办。航空航天结构力学及控制全国重点实验室主任、南京航空航天大学党委书记单忠德院士、国际知名力学专家卢天健教授、航空学院院长魏小辉教授、科研院王云平副处长,以及实验室班子成员、学生项目指导教师、特邀嘉宾等出席了本次论坛。论坛开幕式由袁慎芳教授主持,论坛学术报告分别由仇虎教授、彭瀚旻教授主持。此次论坛是航空航天结构力学及控制全国重点实验室首次设立青年学生项目,得到全校广大师生的积极响应,共收到91份项目申请书。经专家初评,30个项目入围,项目负责人受邀参加本次论坛。开幕式上,航空航天结构力学及控制全国重点实验室常务副主任高存法教授在致辞中指出,航空航天结构力学及控制全国重点实验室设立该青年学生论坛,目的是培育青年学生科学素养,激励创新研究,构建高质量的人才队伍,为高质量基础研究人才队伍提供“源头活水”。卢天健教授代表指导教师发言,他指出,青年学生只有广泛阅览国内外的相关文献并写出综述才能准确把握科研的方向。在做研究的时候,要多交流、多合作,要实事求是,理论联系实际,从国家的目标需求出发,做前沿性的多学科交叉研究。希望同学们努力学习成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中坚力量。张奔腾代表学生发言,他表示青年学生项目为同学们提供了展示青年风貌、锤炼学术能力、提升科研素养的平台,参加论坛的青年同学要坚定敢为人先的创新自信,坚守科研诚信、科技伦理、学术规范,在实现我国航空航天科技高水平自立自强的征程上立大志、明大德、成大才、担大任,以青春与智慧贡献国家。单忠德感谢同学们积极参加航空航天青年学生学术论坛暨青年学生项目。他指出,举办航空航天青年学生学术论坛和设立青年学生项目旨在用心用力践行好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勉励精神和关于青年工作的重要思想,更好提高人才自主培养质量,培养拔尖创新人才。希望以青年学生项目为契机,更好赋能学生成长成才,提升学习能力、创新能力,引导广大青年学生为高质量发展多作贡献;凝心聚力推进新型工业化,产生更多新原理、新方法、新工艺、新装备、新材料,推动发展新质生产力;大力营造科技创新文化氛围,为青年学生成长搭建更好的平台、更大的舞台,培育学生创新的动能、创新的习惯、创新的爱好,教育引导学生会学习、会创新、会做事、会做人,加强颠覆性变革性技术攻关,更好实现人生抱负和人生价值,为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贡献更大智慧。最后,他叮嘱大家要提高安全保密意识,做好实验室安全、保密、意识形态等工作,共建和谐幸福校园。评审专家组讨论、手机投票航空学院博士研究生
1月17日 上午 11:28
其他

创新工场启用!产学研深度融合赋能教育科技人才一体化发展

1月3日,我校产学研深度融合赋能教育科技人才一体化推进研讨会在将军路校区创新工场一楼大厅召开。江苏省科技厅、全国26家行业单位、16所兄弟高校相关领导,校领导和两百余名师生代表共同出席大会。大会由校长姜斌主持。校党委书记单忠德院士代表学校党政领导班子和全体师生员工向各位领导专家表示热烈欢迎,向大家长期以来对学校的关心支持和指导帮助表示衷心感谢。他指出,创新工场聚焦成果展示、专创融合、交叉研究和产教协同的职能定位,旨在不断深化拔尖人才培养机制改革,提升学生学习能力、创新能力和发展能力,着力打造学校拔尖人才培养的创新特区、创新创业教育的实践平台、科教产教融合发展的示范窗口、红色文化传承的重要阵地,实现共建共享共用共赢。希望以此次会议为契机,瞄准国家战略急需、行业变革急需、区域发展急需,进一步深化校企校地战略合作,加强有组织的人才培养,积极探索构建更多产教科教协同育人新机制新模式,培养更多卓越工程师,着力构建更多校企协同育人联合体和发展共同体,为扎实推进新型工业化,大力发展新质生产力,为强国建设和民族复兴作出新的更大贡献。江苏省科技厅二级巡视员赵扬威表示,江苏省科技厅与教育厅共商一体推进教育、科技、人才发展的思路举措,在推进有组织的基础研究、培育高水平的科技人才队伍、建设高能级的创新平台、完善高效协同的技术转移转化生态等方面加强协同联动,促进教育、科技资源信息共享、平台共建、成果共推。他希望,借助研讨会提供的平台,进一步促成高校与企业的深度合作,通过产学研合作赋能江苏创新发展。中国航空研究院研究生院党委书记王明峰表示,南航作为航空工业集团的长期战略合作伙伴,多年来一直在前瞻性研究、重点学科建设、高端人才培养等方面与航空工业有着密切的合作,希望通过航空工业国家卓越工程师学院与南航的共建,做好工程硕博士的联合培养,切实提高航空领域卓越工程师的自主培养能力,有力支撑祖国航空科技人才中心和创新高地建设,为早日建成航空强国共同贡献力量。副校长施大宁详细介绍了学校紧扣“航空航天民航”特色,推进“产教融合、科教融合、专创融合”,培养社会栋梁和工程英才的创新人才培养理念和创新工场的成果展示、专创融合、交叉研究和产教协同的职能定位。用我校服务国家重大战略工程中的“南航担当”,激发学生投身国防军工的情怀,厚植爱党报国的政治底色;瞄准“三航”需求,构建PI制创新创业人才培养体系,将专业教育与创新创业教育深度融合;以兴趣为导向,开展学科交叉的前瞻性创新研究,实现本硕博贯通培养;吸引符合“新基建”“军民融合”等国家重大发展战略的优秀企业入驻,构建产教协同育人的紧耦合新机制,实现学校人才培养和企业发展的双赢局面。王明峰与施大宁共同签署关于卓越工程师培养的合作备忘录。赵扬威、王明峰、单忠德、姜斌及学校相关领导共同启动南京航空航天大学创新工场。\
1月8日 下午 7:33
其他

小寒节气丨擦亮“三航”特色,航宇学科穿越时光、高速发展!

“小寒连大吕,欢鹊垒新巢”今日4时49分09秒我们迎来了小寒节气风雪时节至,腊梅悄然开梅花凌霜傲雪,自强不息学科建设与发展亦是如此在这暗香浮动的季节里让我们共同聆听航空学院姚卫星、无人机研究院吕庆风两位老师的讲述通过“先进飞行器设计与无人机系统”这一学科方向领略航空宇航科学与技术学科的发展故事历史厚重在艰苦探索中起步向前作为南航一直以来的优势学科,航空宇航科学与技术学科的历史最早可追溯到1952年建校之初。“老一辈教授的水平都很高”无人机研究院教授吕庆风说到。航宇学科的创建者中,有共和国首架飞机制造特等功臣张阿舟,中国第一架无人靶机研制主持者范绪箕,直升机学术泰斗王适存,航空发动机专家张世英、彭成一,空气动力学专家杨岞生、戴昌晖,航空制造专家程宝蕖等在相关领域作出突出贡献的教师。这批教师为航宇学科的发展奠定了坚实深厚的基础。1985年高机动靶机庆功团队合影然而,谈到航宇学科创业之初的情景,吕庆风满是感慨:“起步是艰难的,一切都从零开始摸索”,他表示即便当时拥有一大批高水平教师,无人机研制的过程,仍然是一场艰苦卓绝、不屈不挠的探索。作为我国率先开展无人机研制的单位,南航敢为人先,从1958年起,就开展了超音速靶机研制;1964年,接受“长空一号”靶机研制任务后,克服了一个又一个挫折,破解一个又一个难题,终于取得了丰硕的成果,在国内率先自主研制了高空高速大型靶机和中程高速无人机系统,为飞行器设计积累了丰富经验。在前辈们的艰苦奋斗、接续努力下,航宇学科各方向特色鲜明、齐头并进,始终在发展赛道上处于领先地位,发展优势突出、综合实力强劲。1981年飞行器设计、航空宇航推进理论与工程二级学科获首批博士、硕士学位授予权;1988年飞行器设计二级学科成为我国首个飞行器设计国家重点学科。2007年航宇学科成为我国首批三个航空宇航科学与技术国家重点学科之一。育人有力走出一大批国之栋梁高水平师资队伍是培养优秀人才的前提。航宇学科建设初期,就集聚了一大批富有经验的教师。多年来,航宇学科的师资队伍不断壮大,已经形成了一支由院士领衔的高水平师资队伍。拥有直升机旋翼动力学、发动机先进进排气技术、难加工材料复杂结构的精密微细制造技术、智能材料与结构等科技创新团队,师资队伍特色鲜明,为高水平创新研究提供了良好基础。“工程实践能力的培养至关重要,实践是科研创新之源。”航空学院教授姚卫星说到。航宇学科向来注重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建校初期,教师们在加强理论知识传授的同时,还要求学生前往工厂实践。这一优良传统在一代代相关学科的教师中接续传承、延续至今。在相关专业课程上,老师们会全程指导学生制作“小飞机”,从制作飞行器基本要求,到总体设计、制定方案再到最后的实操飞行,全流程参与后,学生会对理论知识有更为具象的认识。“到实践中去,一方面能让学生从自身出发感悟研究过程,另一方面也能对所学的理论知识有更深刻的认识。”姚卫星说到。从学科创建至今,航宇学科始终聚焦立德树人、专业建设、教学模式和创新实践等核心环节,致力于培养具备浓厚航空航天报国情怀和卓越创新能力的高质量人才。近70年来,学科已为国家输送了5万余名专业人才,培养了一大批型号总师和科学家。涌现了直-10总师吴希明,直-20总师邓景辉,C919总师吴光辉,大型水陆两栖飞机AG600总师黄领才,嫦娥四号、天问一号火星探测器系统总设计师孙泽洲,北斗三号卫星系统总设计师陈忠贵等大批国之重器铸造者。成果卓著突破一系列关键技术航宇学科随着国家需求应运而生,以数学、物理学和现代技术科学为基础,以飞行器设计、航空宇航推进理论与工程、航空宇航制造工程等专业为主干体系,对国家的航空航天事业发展、国防建设乃至社会生活的众多方面都起到重要作用。一直以来,航宇学科始终面向国家重大需求,取得了众多原创性、开创性成果。直升机方向创建了王适存旋翼广义涡流理论,发动机方向郭荣伟S弯旋流理论奠定了发动机进排气系统设计的理论基础,航空宇航制造工程方向首创了我国飞机装配容差分配理论,人机与环境工程方向多孔介质换热模型“Roetzel
1月6日 下午 12:19
其他

谋新篇开新局!南航召开本科生高质量人才培养工作会

2024年1月2日下午,我校本科生高质量人才培养工作会在明故宫校区召开。校党委书记单忠德、校长姜斌,副校长施大宁,党委副书记刘宇雷,校长助理张启钱出席会议。会议由施大宁主持。本次会议以总结2023年本科招生工作为契机,就高质量人才培养工作开展研讨。把好人才培养入口关,招生工作是关键。学生处处长王静以科学应变、准确识变和主动求变三个关键词回顾了学校2023年的本科招生工作、分析了现阶段所面临的新形势和新挑战,并对下一步工作做出了思考及规划。招生是外延,人才培养是内涵。教务处处长孔垂谦从招培联动、强化内涵、协同融合三个方面分析了如何以高质量人才培养助力招生,表示未来将统筹推进“培根铸魂”“专业结构优化”“专业内涵提升”“一师一名课”“教学管理创新”等重点工程,努力做到应需选才、因材施教,全面提高人才自主培养质量。自动化学院、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院、人文与社会科学学院、长空学院从招生组队伍建设工作、新工科建设推进人才培养工作、招生中协同联动工作、拔尖创新人才培养工作四个方面作交流发言。会上还表彰了2023年度招生工作先进个人、招生工作优秀科普专家、招生工作特殊贡献集体、本科招生工作进步集体、本科招生工作先进集体。向上滑动阅览单忠德充分肯定了学校本科生高质量人才培养工作取得的突出成绩,向所有付出辛勤汗水的师生们表示感谢。他表示,习近平总书记强调,高校立身之本在于立德树人,只有培养出一流人才的高校,才能够成为世界一流大学。学校始终高度重视本科生人才培养工作,切实把好本科生人才培养“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成长“三观”和“入口关、培养关、出口关”的成才“三关”,构建了党委统一领导、党政齐抓共管、部门协同联动、学院主体负责、全员支持参与的大招生、深培养、广就业格局,打造了知识传授与能力培养并重、价值塑造与个性发展共济的人才培养大格局。他指出,要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好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不断提升人才自主培养能力和质量,真正培养好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努力不让一名学生掉队,让南航的每一名学生成长为优秀人才,为加快建设航空航天民航特色鲜明的世界一流大学贡献力量。一是要提高政治站位,坚持为党育英才、为国铸重器,构建高水平高质量本科教育人才培养的大格局;二是要加强内涵建设,坚持以师生为本、全校一盘棋,构建多方位、立体化、深度协同的三全育人体系;三是要深化改革创新,坚持打造硬实力、提升竞争力,奏响提升人才自主培养质量的大合唱。他强调,临近期末,要时刻紧绷安全之弦,以“时时放心不下”的责任感,切实做好安全、保密、意识形态等工作,确保校园和谐稳定。2024年是伟大祖国成立75周年,也是实现学校“十四五”规划目标任务的关键之年。我校人才培养工作将继续深化内涵,改革创新,切实以更高的政治站位、更强的责任使命、更实的工作举措,全面推动本科生高质量人才培养工作再创新辉煌。本科生招生工作组成员,各学院党委书记、院长、党委副书记、分管本科教学副院长,各地区招生组组长,受表彰集体代表和个人100余位同志参加了此次会议。素材来源丨教务处、学生处责任编辑丨王伟、彭丽出品丨晓南晓航工作室审核丨王晖、李秀龙求分享求点赞求在看
1月4日 下午 6:04
其他

自强,书写出彩人生!

今天,考研的学子们在考场奋笔疾书着自己的“青春”与“梦想”在南航机电学院林逸鹏同学经济与管理学院阿伊提拉·买买提同学荣获2022年度“中国大学生自强之星”一起来听他们以自强不息书写青春、实现梦想的故事2022年度“中国大学生自强之星”奖学金推报活动由共青团中央、全国学联指导,中国青年报社、新东方教育科技集团、中国青年创业就业基金会联合开展。活动以“踔厉奋发
2023年12月24日
其他

冬至节气丨追求极致,推动仪器科学与技术学科“专精”发展

“冬至阳气起,君道长,故贺”今日11点27分09秒我们迎来了冬至节气凛冬已至,春朝可期所有的春暖花开正在前方等待着让我们共同聆听仪器科学与技术学科锚定“极致”砥砺前行勇突破的故事/
2023年12月22日
其他

共建高端数控装备联合实验室丨2023高端数控机床创新论坛成功召开!

12月19日,数控机床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第一届理事会第三次会议暨2023高端数控机床创新论坛在南京成功召开。本次大会由数控机床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中国通用技术(集团)控股有限责任公司、南京航空航天大学主办,通用技术集团机床有限公司、通用技术集团机床工程研究院有限公司、南京市六合区人民政府、江苏航浦国创复材研究院有限公司承办。在2023高端数控机床创新论坛上,中国工程院谭建荣院士、王向明院士,通用技术集团总经理、党组副书记陆益民、副总经理、党组成员贾大风、总工程师唐毅,南京市政协副主席李奇,南京市六合区区委书记周勇,校党委书记单忠德院士,副校长宋迎东,校长助理、党政办主任张启钱等领导嘉宾出席论坛。数控机床产业链上中下游,包括主要机床制造企业、上游功能部件供应商、高校科研院所和重点用户等各类创新主体60多家单位的专家学者参加会议。会议由数控机床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副秘书长樊立新主持。陆益民代表中国通用技术(集团)控股有限责任公司和数控机床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向各位专家学者的到来表示热烈的欢迎,向江苏省、南京市以及六合区对本次论坛的大力支持表示衷心的感谢。他指出,高端数控机床作为战略性、基础性的产业,是建设现代化产业的重要基础,关乎国家安全和发展大局。当前,党和国家对工业母机发展的重视程度前所未有,党的二十大将高端装备列为重点发展的战略性新兴产业,国务院国资委将工业母机排在九个重点发展的战略性新兴产业的第二位。他强调,近年来,通用技术集团举全集团之力,推动机床产业发展,加快推进战略执行,深入实施创新驱动,持续优化产品结构,始终把科技创新摆在发展全局的核心位置,加快完善科技创新体系,突破了一批高端数控机床领域关键技术,研制出了一批服务航空航天、轨道交通、汽车船舶等重点行业的高端机床装备。他指出,当前我国机床产业整体技术水平与国外先进水平相比还存在较大差距,关键核心技术仍然受制于人,高端数控机床严重依赖进口。对此,需要产业链上下游企业协同攻关,共同突破高端数控机床关键核心技术。
2023年12月21日
其他

86年,不能忘记!铭记历史,吾辈自强!

国行公祭,祀我国殇民族之痛,永不敢忘!今天是第十个南京大屠杀死难者国家公祭日86年前的今天侵华日军野蛮侵入南京制造了惨绝人寰的南京大屠杀30万同胞惨遭杀戮无数妇女被蹂躏残害无数儿童死于非命三分之一建筑被毁大量财物遭到掠夺……“卅万亡灵,饮恨江城日月惨淡,寰宇震惊”面对亡国灭种的罪恶屠刀中华儿女爆发出最后的怒吼1940年8月,华北的八路军在五千里长的敌后全线发动百团大战,连续紧张战斗了三个半月,予敌寇严重打击。这是在山西狮垴山七昼夜血战中的我军机枪阵地。新华社发在中国共产党号召和引领下全体中华儿女万众一心、共御外辱义无反顾投身到抗击日本侵略者的洪流之中血战到底、抗战到底中国人民取得了抗日战争的伟大胜利如今战争的硝烟已经散去但历史却从未远离这是2022年12月13日拍摄的南京大屠杀死难者国家公祭仪式现场。新华社记者
2023年12月13日
其他

吴日新,好样的!

期末周将至在很多研究生为了开题、论文进入“忙碌”模式的时候南航计算机学院2022级研究生吴日新忙着处理完紧急的学业、科研任务在此时住进了医院为一件“大事”做准备
2023年12月12日
其他

大雪节气丨一路动力强劲,这个学科在沉静中积淀力量!

“大者,盛也,至此而雪盛也”今日17点32分44秒我们将迎来大雪节气水汽遇冷为雪奋斗遇梦成真让我们共同聆听动力工程及工程热物理学科由起步到迅猛发展一路走来的奋进故事学科发展得好离不开每一步都追随着国家的脚步“学科发展得好,离不开每一步都追随着国家的脚步。”近90岁的刘德彰老师谈起热能工程专业建设时说道,1985年4月到5月间,根据航空工业部关于扩大专业面向(军转民)的要求和江苏省对人才培养的要求,学校于1985年在原航空发动机设计专业中分出一部分人员(以原205教研室为主)建立了热能工程专业,同年招收本科生40名,次年开始招收研究生。而热能工程专业的建设,是动力工程及工程热物理学科发展的起点。作为一个重新组建的“新”专业,意味着在起步阶段,一切都要“归零”,重新开始。专业的老师们着手制定教学计划,拟定各个课程的教学大纲,选用合适的教材,招收了专业学生后,专业课的教材编写也是亟待解决的问题,为了能够立足学生和学校实际开展教学工作,一些专业课的教材都需要老师自己编写。老师们为了提升教学能力,经常性地参加一些专业教学活动,通过与兄弟院校的交流与学习,在专业教学上也取得了持续地进步。为了扩大社会影响力,专业的老师们在省内各地举办“节能技术”短训班和节能技术讲座上百次,利用专业知识开展一些公益活动,大大彰显了专业的实用性,也极大地提升了专业的美誉度。刘德彰老师手写记录的部分专业首届本科毕业生去向为了加强学生能力的培养,为专业学生选定了相应的实习基地,学生在学到课本知识的同时,还能通过实习锻炼实践能力,1989年,专业第一届本科生毕业,很多学生都从事能源管理和设计工作,并担负起能源方面的技术领导工作。在前期专业建设打下的深厚基础上,依托在航空动力领域的研究基础和深厚底蕴,2003年获得工程热物理二级学科博士学位授予权,2011年获得“动力工程及工程热物理”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予权,2016年被评为江苏省重点学科,2019年顺利通过教育部的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予权评估,并获得了能源动力专业学位博士授权点,2021年该学科以“优秀”的成绩通过了“十三五”江苏省重点学科终期验收。目前,我校的“动力工程及工程热物理”学科涵盖工程热物理、流体机械及工程、动力机械及工程、热能工程等四个学科方向。学科发展得好离不开始终面向动力和能源领域世界科技前沿作为一门基础学科,动力工程及工程热物理的相关科学研究具有重要意义,创新一直在激活着学科的生命力,催生出新成果、新技术、新应用。在相关专业建设初期,条件是相对艰难的,张净玉老师仍然记得,自己刚入职时,还是和一群老师挤在一间教室里工作,即便条件紧张,但学校还是在实验设备的建设上投入了大量经费,这也为学科的进一步发展保障了条件。2007年左右,学科开始快速地成长,实验室数量增多,各方面更加规范,能够完成的实验任务也更多了。南航的燃烧传热实验室,在国内几个高校里遥遥领先。“很长一段时间,低压和长时稳态燃烧实验,只能在南航做。”张净玉老师回忆道。学科始终面向航空航天动力和能源领域的世界科技前沿,以创新驱动着学科的建设发展,学科的持续快速发展,离不开优良传统的代代相传。老一辈的导师纷纷为学科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高德平、郭荣伟、王家骅、陈世煊、李立国等前辈在科研上取得重大突破,获国家科技进步奖、国防科学技术奖等多个奖项。在谈到科研创新思维的训练时,毛军逵说,“我在读博期间,导师就一直在强调创新的重要性,这也促成了后来我们在科研上的不断突破。”现如今,他带领团队进行的创新设计思路已经应用于我国多种类型发动机的设计中。宣益民教授、宋迎东教授、毛军逵教授、徐惊雷教授、谭慧俊教授等一批团队成员先后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2项)、省部级一等奖(7项)等各类科技奖项40余项,2016年以来,新增千万级重大项目15项,对推动国家重大科技工程和重大型号研制作出了突出贡献。科研上攻坚克难的坚定初心一代代传承,老师们团结一心,用赤诚与奉献铺筑学科的前进之路。学科发展得好离不开始终重视人才培养、做好“传帮带”“立足高校的学科发展,最重要的是要做好人才培养”,团队始终重视教育教学的精进,“我们的教学好,那都是一点点磨出来的。”张净玉老师说道,高校教师最重要的就是育人,而教学是传授知识最重要的途径,作为一门基础学科,相关课程教学难度很大,如何将复杂的理论知识拆解,让学生能够真正搞懂其中的原理,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儿。张净玉至今仍记得,时任工程热力学课程负责人的常海萍教授,常常会在周五请年轻老师聚在一起,提出一些教学上的问题,让大家一起讨论。很多题目即便是上课的老师,也无法一下子就能解释清楚,大家就会聚在一起讨论如何用学生更容易理解和接受的方式,传递知识点,投入了大量时间在课程教学上,花了大量精力打磨课程,也让学生们迅速在课堂上打牢了专业基础。2022年,“动力系统能量高效利用教师团队”获得了全国高校黄大年式教师团队,一代代育人初心的传承,让育人成果显著,团队先后获江苏省本科教学成果一等奖,江苏省研究生教育改革成果二等奖;指导学生获得了“挑战杯”全国特等奖、“互联网+”总决赛金奖、全国学科优秀博士学位论文等各类国家级大学生科创竞赛奖100多项。2016年来,学生获得各类省级及国家级竞赛奖项共280余人次,每年50%的毕业生主动奔赴祖国军工集团、国防单位干事创业。学科发展得好离不开始终助力国家重大战略回望动力工程及工程热物理学科的发展历程,从起步到发展迅猛,与国家的顶层设计和发展需求密切相关。学科紧密结合了空天动力、能源、环境等领域的需求,致力于国家先进空天动力装备研制、能源安全和可持续发展相关领域的研究。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新的材料、新的加工工艺、新的能源利用方式等不断涌现,需要新理论和新技术支持,团队宋迎东教授带领攻克了航空发动机陶瓷基复合材料结构强度关键技术,解决了陶瓷基复合材料结构变形分析和寿命预测不准问题,实现了多项核心技术的突破。广阔的需求为学科的发展提出了挑战,但也为学科长足发展提供了广阔的空间。学科在自身发展过硬的前提下,时刻做好准备,积极抓住发展契机,2016年,我国正式实施“航空发动机和燃气轮机重大专项”,对航空发动机涉及各个学科领域的基础研究提出了突破现有技术瓶颈、探索创新理论与方法的迫切需求。围绕国家国防重大需求,牵头获批“航空发动机和燃气轮机重大专项”项目18项,突破了机体/推进系统一体化、高热负荷多层次温控、航空发动机陶瓷基复合材料结构强度等关键技术,服务了多型航空动力系统正向自主设计和关键部件定型。学科已形成一支由中国科学院院士宣益民教授领衔,长江学者、杰青、百千万人才工程、科技部中青年科技领军人才等国家级人才和各类省部级人才为骨干的高水平师资队伍,2016年以来,新增长江学者、杰青、“百千万人才工程”等国家级人才7人次、江苏省“333高层次人才培养工程”等省部级人才11人次,入选国防科技创新团队1个、国家重大型号支撑团队2个、省级优秀教学团队1个。面向国家“双碳”重大战略和能源结构低碳转型重大需求,在宣益民院士团队带领下学科在全光谱太阳能梯级耦合利用、低成本长时储能、二氧化碳再生合成清洁燃料等变革性能源技术方面取得了重要突破,近5年主持了包括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大项目1项、国家重点研发计划2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基础科学中心分中心项目在内的多项国家重大重点项目。当前,学科已经形成了“发动机进排气系统/机体一体化”“复杂高温结构动力学及动态响应”“动力系统控制及智能化”“高效燃烧与综合热管理”“清洁能源利用”5个具有显著特色和优势的研究方向,为我国航空发动机研制与高效能源利用做出了重要贡献。融媒体中心记者采访刘德彰老师南航·大雪印迹……“大雪”至,冬日寒南航校园风景从秋慢慢过渡到冬愿你在如诗如画的校园里温暖如初,岁月静好摄影丨石景山摄影丨陈钢素材来源丨能源与动力学院、党委宣传部特别鸣谢丨刘灿铭图片设计丨虞越文字丨彭丽、马硕妍、霍晨悦值班编辑丨唐楚涵责任编辑丨王伟、彭丽校对丨张一坤出品丨晓南晓航工作室审核丨王晖、成杰求分享求点赞求在看
2023年12月7日
其他

他们是优秀的中国青年志愿者!

有这样一群人他们以青春风采书写志愿篇章展现了奋进新征程、建功新时代的青春豪情让我们一起聆听TA们闪闪发光的志愿故事~近日,为集中展示新时代新征程青年志愿者忠诚于党、奉献祖国、服务人民的精神风貌,激励和引导广大青年积极践行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而奋斗,共青团中央、中国青年志愿者协会决定表彰260名第十四届中国青年志愿者优秀个人奖、100个组织奖、100个项目奖获得者。我校第23届研支团成员、艺术学院硕士研究生韩悦荣获第十四届中国青年志愿者优秀个人奖,人文与社会科学学院“法航万家”—法律援助赋能社区治理志愿服务项目荣获第十四届中国青年志愿者优秀项目奖。其中,我校在该奖项评选中首次获中国青年志愿者优秀项目奖。据悉,中国青年志愿者优秀个人奖、组织奖、项目奖评选表彰每两年开展一次,由共青团中央、中国青年志愿者协会设立,本届共评选出旨在表彰全国各行业、各领域涌现出来的青年志愿服务优秀个人、组织和项目,充分发挥先进典型示范引领作用,激励和引导广大青年志愿者大力弘扬奉献、友爱、互助、进步的志愿精神,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努力奋斗。中国青年志愿者优秀个人奖韩悦韩悦,中共预备党员,艺术学院新闻与传播专业研一学生,本科就读于南航音乐表演专业,南航第23届研究生支教团副团长,曾获第六届中国青年志愿服务项目大赛金奖、国家奖学金、江苏省十佳青年志愿者、2022年度西藏自治区向上向善好青年、第十届拉萨市五四青年奖章(集体)、西藏自治区优秀青年志愿者、江苏省大学生艺术展演特等奖、江苏省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一等奖等荣誉60余项。援爱西部,三度进藏志智双扶在平均海拔4600米的可可西里,她克服强烈的高原反应,在索南达杰保护站上进行展厅公益讲解、环境保护、藏羚羊救助等工作,致力于用科技力量为高原净土画上新风景的动力。所在团队事迹得到了央视科教频道、扬子晚报等20多家主流媒体报道。同年暑假,她在河北山区开展留守儿童入户走访工作。离别时孩子们的“真情表白”像簇簇火苗在她心中燃烧,由此埋下了一颗扎根西部、“扶贫扶智扶志”的种子。2021年,她毫不犹豫选择加入研支团,在西藏续写志愿青春故事。她扛起重任,承担起大量的教学、行政工作,教学范围覆盖全校6个年级、5门科目,累计支教500余天,教授学生400余名;团结研支团成员在西藏组织参与了“爱国主义教育”“科普知识教学”“助困帮残”等13大主题、百余次志愿服务,服务当地2万余人次。润物无声,发挥特长以文化人在支教地,她发挥音乐舞蹈特长,开设声乐、乐器等“第二课堂”特色美育课程,为千余名孩子带去丰富多彩的课程体验;利用课余时间在幼儿园、小学开展公益舞蹈教学,教授的舞蹈《承诺》登上区级汇报的舞台;她参与校内外30余场“高雅艺术进校园”“高雅艺术进社区”等公益演出活动,将家国情怀、南航精神传递给更多青年。返校后,她不忘志愿初心,组织带领700余名南航青年志愿者服务世界智能制造大会、南京马拉松、江苏省大学生艺术展演舞蹈展演等10余个大型赛会,收获了一致好评。今年9月,她受邀参与第六届“世界慈善论坛”,用专业所长传播文化艺术,赋能美育教育,讲述家国情怀。筑梦青年,坚持科技点亮梦想赓续红色基因,传承蓝色梦想。她牢记南航青年的使命担当,将学校特色与当地建设发展需求相结合,发起了“逐梦蓝天”拉萨市青少年三航科普志愿服务项目,面向8-16岁的拉萨青少年开展三航科普教育,并与拉萨团市委签订基础共建协议,建立了拉萨市内首个青少年三航科普基地,在拉萨市内开展三航科普课堂100余次,服务当地青少年14000人次。她用科技助力学生成长,用三航点亮学生梦想。当被问及“你的梦想是什么”,起初孩子们的回答是“我的梦想是长大”“我的梦想是早点下课”......相处之中,他们的答案悄然发生了变化,他们会坚定地说:“老师,我的梦想是成为一名军人,长大以后保家卫国。”听着这些回答,她更加坚定了在这片热土上挥洒青春汗水的决心。该项目受到中国青年报、学习强国、西藏电视台等媒体报道。危急时刻,奉献热血守护生命西部支教的经历,让她对志愿服务有了更深刻的理解。在家乡连云港临床用血紧张时,她与伙伴建立了连云港“大学生无偿献血志愿服务队”,累计招募当地近200名返乡大学生,为本地6个献血点提供血液知识科普、协助献血工作等志愿服务,动员当地近3000名市民累计献血40万余毫升,哪怕是在短暂的返乡期间,她依旧利用碎片的时间在家乡奉献“热血”。她深入4个街道、10个社区,累计服务20余天,为200余户家庭、700余名居民进行行程筛查以及室外街道宣传。她连续两年参与线上公益家教,为多名抗疫一线工作人员子女进行线上家教,累计进行50余天、240余小时的教学工作。中国青年志愿者优秀项目奖“法航万家”—法律援助赋能社区治理志愿服务项目法航万家团队致力于打造法律援助赋能社区治理的青年公益品牌,团队从基层调研出发寻找全方位满足社区治理需求的新路径,以社区法律治理三大需求——人员专业化、项目多元化、服务系统化为切入点,探求全链条、精品化社区法律服务。三年来,号召、组织1800多名志愿者投身基层服务,深入全国各地社区100余家,开展服务2500余次,被人民日报、新华网等47家中央级、省市级媒体累计报道200余次,获得30余项国家级、省市级荣誉奖项,得到团中央、省委领导高度肯定。全链条服务,反馈法律需求团队依托“启航计划”,专注普法服务,通过流动普法服务和招标项目服务两类服务扩大公益影响力;依托“护航计划”,专注法律援助服务,为社区居民提供精细化法律援助服务。同时,团队还打造了集需求发布、服务接单、评价反馈为一体的社区服务线上小程序;建立线下法律援助工作站,实现高校志愿者定点值班,确保社区居民的法律需求能第一时间被知晓、被解决。目前,团队已完成300余次法律咨询服务、72项法律案件。多渠道资源,赋能社区治理团队充分整合、利用校内师生资源与校外社会资源以满足社区多层次治理需求。在校内建立“人文学院导师库”和“志愿团队合作库”,引入2000余名专家教师、学生参与社区服务,参与志愿者达10879人次。在校外建立“校友导师库”和“校外合作库”,广泛挖掘南航校友资源,与民政部门、街道社区、其他高校、基金会、社会机构5类单位开展合作,促成多方参与的社区治理联动模式。定制化服务,打造公益品牌团队为社区提供定制化服务,助力青年公益项目品牌化。以儿童、青年、老人三大群体为服务对象,打造“三色课堂”——儿童·蓝色课堂、青年·红色课堂、老人·金色课堂,定期在18个定点社区开展普法宣传、法律培训、情景剧表演等活动900余场;开展流动普法服务、养老帮扶、医疗防范、环保解读特色主题活动以及讲座、表演、手工、墙绘、手册等多元形式服务460余场。不啻微茫,造炬成阳深耕不辍,履行致远南航青年始终用奉献诠释大爱以青春书写担当他们将以实际行动书写新时代的雷锋故事在社会服务领域挺膺担当、无私奉献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凝聚青春力量素材来源丨校团委值班编辑丨韩悦、唐楚涵、孙千瑶责任编辑丨王伟、彭丽、杨珂珂校对丨张一坤出品丨晓南晓航工作室审核丨王晖、成杰求分享求点赞求在看
2023年12月6日
其他

这个寝室,全员直博!

宿舍四人全员直博两人入选南航本博计划进入院士团队两人直博清华大学累计获得50余项荣誉校长特别嘉奖、十大杰出青年学生、园丁励志奖学金一等奖……在学校2023年“标兵宿舍”的答辩舞台上有一个学霸宿舍他们亮眼的成绩吸引了全场师生的眼球赢得了阵阵惊叹这就是B9-202宿舍一起走进长空学院2020级长空创新班张奔腾、孙骏程、潘晨亮、徐琦泊听听他们的宿舍故事吧张奔腾直博南京航空航天大学航空学院担任长空学院长空创新班团支部书记。曾获“全国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江苏赛区二等奖”、“江苏省大学生力学竞赛一等奖”等竞赛奖项;获“校园丁励志奖学金一等奖”、“校百佳青年学生”等校级荣誉十余项。以第一作者发表国际会议论文1篇,授权国家发明专利1项。直博加入胡海岩院士团队。孙骏程直博南京航空航天大学航空学院获南京航空航天大学学业奖学金,南京航空航天大学优秀学生奖学金;获发明专利一项;校运动会排球新生杯亚军。直博加入郭万林院士团队。潘晨亮直博清华大学航天航空学院曾获“SAE国际航空设计竞赛一等奖”、“中国国际飞行器设计挑战赛一等奖”、“国际力学竞赛(亚洲赛区)特等奖”、“江苏省大学生力学竞赛特等奖”等竞赛奖项;获国家奖学金、江苏省优秀共青团员、校长特别嘉奖、校十大杰出青年学生等荣誉。徐琦泊直博清华大学生物力学与医学工程研究所担任长空学院第一届、第二届学生会主席团成员。曾获国家奖学金、“全国周培源力学竞赛二等奖”、“江苏省大学生力学竞赛特等奖”、校长特别嘉奖、“校范钦珊力学教育教学奖学金”等奖项与荣誉,在国际权威期刊EML上发表一篇论文。“满格”学习力在各自赛道发现更好的自己“在教研室、在自习室、在做实验……”这是在宿舍群中经常发生的对话,他们也被称作“行踪难测的宿舍”,一投入学习、科研就忘了时间的四人,经常互相提醒“回来早点休息”。专注扎实基础课程学习的四人,锻造了满格的“学习力”,宿舍平均绩点达到了4.1,绩点4.5以上课程87门,从国家奖学金、校长特别嘉奖到园丁励志奖学金一等奖,100%奖学金全覆盖。这样的高强度学习,同学们经常称他们是“卷王”,但他们却说“我们不会想着卷别人,每个人都在各自赛道上发现更好的自己”。作为长空学院创新班的学生,他们的学习难度和强度非常大,宿舍同学经常在学业上互相帮助,针对难点,他们会一起理清学习中不会的难题,互相分享自己的见解,接触到有用的学习视频、简单高效的软件大家也会第一时间发到宿舍群里共享。“努力也是互相‘传染’的,宿舍中的潘晨亮同学从大一开始就保持了很高的绩点,渐渐的,我们的学习节奏也慢慢被他同化了”,徐琦泊说道。“我是通过农村专项计划进入南航,所以一开始在学业上会比较吃力”,回忆刚组建宿舍那会儿,张奔腾说道,自己很快就被宿舍的学习氛围带动起来了,一起学习总是好过于“孤军奋战”的。在舍友们的带动下,张奔腾的绩点也提升至4.4,并获得优秀学生奖学金一等奖。“满格”创造力在科研中挖掘创造的潜能从大一起,宿舍四人就开始在学术导师的指导下,尝试各类科创实践活动,而真正尝到科研的“甜头”是在一次课程上。2022年7月,在《工程创新实践》课上,任课教师让学生们在一天时间里设计一套无人机识别与控制飞行算法。这时摆在团队面前的有两个选择,一是选择做简单的设计,可以拿到基础分,二是从零开始设计,选择具有挑战性的难题,需要承担在一天内完成设计并测试的时间压力,如果实验失败,那么一切都化为乌有。经过一小时的讨论,宿舍四人还是选择挑战难题,一直到晚上8点才完成算法设计部分。正当四人满怀自信以为设计成功的时候,实验上却出了问题,无人机并没有按照设计想法飞行,于是他们从算法到通信各个环节逐个排查,直到凌晨,他们才完成试飞,并取得了圆满成功,小组也因此获得了最高分。这次成功尝试的经历让他们更加感受到了科研的魅力,除了在课业学习上不断突破自我,宿舍四人都不约而同地参与了科创比赛,从高等数学竞赛、周培源力学竞赛,到SAE国际航空设计大赛等高水平创新竞赛,宿舍成员累计斩获国家级16项,省部级16项等50余项奖项;人均主持或参与3项创新训练项目,在国际权威期刊EML发表论文一篇,ICDVC国际会议发表论文一篇,申请两项发明专利均已授权。在这个过程中,他们将理论应用于实践,不仅锻炼了动手能力,还找到了科研的乐趣,找到了自己的更多可能性,正是这些能力进阶的积累,为他们搭建起了踏上博士之路的台阶。“满格”发展力在各自热爱的领域怒放青春这是一个有创造力、有行动力的宿舍,他们追寻热爱,发挥所长,在科研、学生工作等领域绽放光芒。潘晨亮是宿舍中不折不扣的“科研达人”。高考后,一心只想学飞行专业的他坚定选择长空学院,在大学期间,他在各类飞行器设计、航空模型锦标赛等竞赛斩获佳绩。“有时候他在实验室里顾着陪他的‘航模’宝贝,凌晨了都没意识到该回宿舍休息了”,孙骏程说道。徐琦泊是执行力强的“学习先锋”。日均10小时的学习时间,严谨完备的知识笔记,雷打不动的作息计划是他的日常写照。他瞄准世界科技前沿,致力于纳米力学、人工智能、航空航天领域的交叉复合研究,一篇量子力学与传统力学交叉的论文发表至国际权威期刊EML。张奔腾是勇于担当的“公益达人”。在迎接校庆70周年时,他组织“传承金陵文脉、献礼七秩问天”社会实践团队,跟随非遗传承人历时二十多天制作刺绣作品。同时,张奔腾还从青年人的视角出发,为遗址保护及线上平台开发献计献策。孙骏程是开朗阳光的“体育代表”。学习之外,运动是他消解压力和沉淀内心的最佳方式,并作为成员在新生排球杯上取得佳绩。“运动让我不会时刻保持一个很紧张的状态”,孙骏程说道,“我也喜欢叫上舍友一起锻炼,慢慢大家都喜欢上了运动”。“包容”是他们宿舍的相处之道。“要并肩作战,团队的力量才是最强的”,徐琦泊说道,“在课外,我们四个也是最好的搭档”。宿舍四人都热爱音乐,靠着萧、吉他、萨克斯、小提琴四种乐器的默契配合,宿舍摇身一变就变成一个“奇妙乐队”;因为孙骏程热爱运动,他们慢慢变成了运动搭子,在完成学习科研任务后,他们总会相约在乒乓场、操场一起锻炼,切磋球技。宿舍有时候难免也会有些小冲突,他们则常常以开玩笑的形式说出来,互相理解、互相包容、互相支持,让他们走的更团结、更有力。在前段时间刚落幕的本科生答辩周,徐琦泊作为候选人参与校长特别嘉奖答辩,孙骏程、张奔腾又恰逢结课考试,于是潘晨亮作为代表参加了标兵宿舍答辩。“大家总会时不时遇到一些难题或者时间排不过来,大家互相之间都会理解,信任和支持就是我们最大的底气”,潘晨亮说道。如今成功直博的四人都在继续系统进行专业学习以最好的状态迎接博士阶段的学习在南航的四年里他们找到了未来的前进方向来自长空学院B9-202的他们将继续誓当“国之重器”的追梦人传承红色基因,追逐蓝色梦想!素材来源丨学生处、长空学院、党委宣传部文字丨杜选平、胡笑语、李御值班编辑丨周璇责任编辑丨王伟、彭丽校对丨张一坤出品丨晓南晓航工作室审核丨王晖、成杰求分享求点赞求在看
2023年12月3日
其他

“创”以南航丨全方位领跑,这支团队“南航制造”!

“创”以南航开栏的话为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人才工作会议上的重要讲话精神,大力实施新时代人才强校战略,推动建设我校“五十百千人才工程”,加速加力建设高层次人才队伍,学校自2021年起建设“百强创新团队”,旨在激发团队承担大项目、构筑大平台、产出大成果的发展潜力,自“百强创新团队”前两批次建设以来,已经涌现出一批代表性成果。今日,南航官微特别推出“‘创’以南航”专栏,展示“百强创新团队”心怀“国之大者”,坚持“四个面向”,在高素质人才引育、高水平科学研究、高质量社会服务上做出的突破与创新。生生不息的创造源于源源不断的创新,未来,专栏将持续深度报道南航在跨越发展中涌现出来的领跑型团队、原创性成果、拔尖型人才……引领更多师生在教学、科研、学习中走在时代前沿、奔赴世界领先,产出更多开创性成果。在南航,有这样一支团队初心不改深耕在“为国铸重器”的科研战线用科研攻关的执着和爱岗敬业的坚守传递了制造强国的事业理想三十余载坚守在“为党育英才”的教育一线用日益精进的教学和倾心倾力的教育诠释了传道授业解惑的师者崇高他们勇于攻坚,在难题前持续发力他们敢于争先,在激流处奋勇向前他们勤于耕耘,在成绩前笃行不怠他们就是南航百强创新团队——由中国科学院院士朱荻领衔的南航“特种能场制造技术创新团队”不跟风研究热点国之所需就是心之所向“每个人的科研生命是有限的,应当把有限的时间投入到解决国家重大需求的科研实践中去”,这是团队负责人朱荻院士常对学生嘱咐的一句话,在团队中,几乎所有老师在确定研究方向时,都会经历慎重的考虑与反复的研讨,在科研这条道路上,团队从来不是一味追求发展的速度,而是追求发展的质量。博士毕业于大连理工大学的杨晓龙,2020年加入团队后,在选定研究方向迷茫时,团队负责人朱荻院士对他进行了悉心指导,“要结合南航特色,瞄准航空航天领域前沿技术,选好契入点,持续深入地开展研究工作”,朱院士的叮嘱他始终记在心里,开始规划自己的研究方向,围绕航空航天迫切需求,开展微纳功能结构设计与特种能场制造技术研究,在Nano
2023年11月28日
其他

南航“长空论坛”,在“宁”启“航”

··123412345········123456······点击左下角“阅读原文”,预约报名参加南京航空航天大学2023“长空计划”学科群论坛!素材来源丨人事处责任编辑丨王伟、张一坤校对丨彭丽出品丨晓南晓航工作室审核丨王晖、成杰求分享求点赞求在看
2023年11月27日
其他

小雪节气,定格南航秋日的醉人美好

久雨重阳后,清寒小雪前今日22时2分29秒我们将迎来小雪节气最近的天气回温仿佛又回到了秋天一起站在初冬时节将秋景慢慢回放一帧帧定格记忆里温存的南航醉美金秋吧!秋,是淬炼了多彩后的“丰沛”秋天一个颜色层次丰富的季节有未褪去的绿有微染上的黄也有热烈似火的红秋在夏与冬的过渡地带晕染上了更多彩的颜色秋,是镶嵌在温暖上的“光芒”秋风吹黄了御风园边的梧桐叶它又携来桂子的清香撩起砚湖的水波为整个校园镀上了一层金色的光芒秋,是装点了滤镜后的“画境”寒风将秋叶揉进清雨里才感深秋,小雪倏然秋挥一挥衣袖我们尚未来得及作别就在校园里遇到了最美的风景秋,是蓄积着生命力的“生长”草木用生长的声音在最美的秋日里展现沉甸甸的生命力争相绽放出属于他们的风姿秋,是浓缩了光景后的“积淀”秋的步履轻盈一片叶子就可以为校园添一缕俏皮活泼的气息秋意在不同的视角中又有了不同的美感秋,是积攒了活力后的“充实”趁着天气尚温暖去操场酣畅淋漓地跑一跑去霁虹桥上痛痛快快地吹吹风去樱花广场舒舒服服地散散步吧小雪既至冬的脚步已然不再遥远但是轻盈飘逸的秋一定在你心中留下了深深的烙印恰如“一年好景君须记最是橙黄橘绿时”秋,把美好装入了一花一草一叶秋,把律动传递给一景一人一物让我们将这秋景装入心间珍藏这份专属的秋日美好素材来源丨党委宣传部图片丨石景山、郭东泽、陈钢、王骏寅、庄智星、王豪、王明阳、安宇佳、黄莹莹、叶恩慈、王勇、周琦雯、赵雅玥、徐静瑶、王瑛琦、王露莼、胡笑语、宋超、周梓豪、袁弘阳、周禹宸、傅铭楷、郝英杰、高得森、杜渝州、韦晗、高庄文、郭明鑫、戴有恒、李锦玉、李海鑫、谢科(排名不分先后)文案丨彭丽、裴韬、高思源值班编辑丨裴韬责任编辑丨王伟、彭丽校对丨张一坤出品丨晓南晓航工作室审核丨王晖、成杰求分享求点赞求在看
2023年11月22日
其他

今日立冬丨他倾力绘就法学学科发展画卷

“醉看墨花月白,恍疑雪满前村”今日0时35分23秒我们迎来了立冬节气凉意倏至、霜雪虽冷但笃毅前行的脚步不会停歇干事创业的炙热初心不曾改变今天
2023年11月8日
其他

江海同频共潮生!五年来,南航一直在行动

今天,11月5日第六届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在上海开幕国家主席习近平向第六届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致信五年前的这一天2018年11月5日在首届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上习近平总书记宣布支持长江三角洲区域一体化发展并上升为国家战略2019年12月1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了《长江三角洲区域一体化发展规划纲要》纲要指出长江经济带发展战略深入实施为长三角一体化发展注入了新动力推动长三角中心区一体化发展引领长江经济带开放发展南航地处长三角一体化和长江经济带高质量发展的区域中心,具有得天独厚的区位、资源和政策优势。近年来,学校强化开放合作,抢抓长江经济带和长三角一体化高质量发展等重大机遇,围绕高质量发展主题,推动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紧密衔接,构建全方位、广领域、超深度、高水平的产学研合作新机制、新模式,打造一批“人才共育、项目共担、机构共建、合作共赢”的创新发展联合体和共同体。2020年3月,我校依托以创新为核心,教育为中心,育人为重心的长江教育创新带,牵头建设“智能航空器设计与制造”人才培养与科技创新合作体。2021年12月18日学校主办了长江教育创新带科教产教融合发展大会积极探索产学研深度融合的新机制新模式服务支撑长江教育创新带建设更好赋能高水平人才培养和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开幕式上,在教育部、工信部、民航局、江苏省和南京市领导的见证下,南京大学、东南大学、南京航空航天大学、航空工业成飞等26所重点高校、领军企业代表共同签署《共建长江教育创新带科教合作体倡议书》。2021年3月4日,发起成立全国先进复合材料技术与装备创新联盟2021年12月4日,举办2021年长三角碳中和高峰论坛2021年12月10日,成立江苏无人机产业创新联盟2021、2022年连续开展两届南航科教产教融合创新周2021-2023年,连续三年举行“智能航空器设计与制造”长江教育创新带博士生创新发展论坛2022年6月27日,与常州市人民政府、江苏省产业技术研究院签约共建“长三角碳纤维及复合材料技术创新中心”2022年8月6日,我校举办2022中国(南京)长江低空智联网建设与无人机应用高峰论坛2022年8月31日,由我校无锡研究院运营建设的先进技术成果长三角转化中心无锡分中心揭牌成立2022年11月8日,天目湖校区南区建设启动暨天目湖碳中和技术研究院签约揭牌仪式在溧阳市举行2023年6月6日,举行长江教育创新带文化大讲堂启动仪式,邀请到长江沿线20位博物馆馆长走进南航2023年6月8日,航空航天产学研创新融合发展大会暨南航国际创新港推进会在南京举行校长
2023年11月5日
其他

今日霜降丨他带领南航马克思主义学科驶入发展“快车道”

“九月中,气肃而凝露结为霜矣。”今日00点20分39秒我们迎来了霜降节气霜降时节,万物毕成天气渐冷,初霜始现这是秋到冬的过渡也是收敛锋芒、蓄势待发的转机在这气温变化迅速的时节一起聆听马克思主义学院张文煜教授带领南航马克思主义学科驶入学科发展“快车道”的故事张文煜从小就对学习有着浓厚的兴趣,在高中文理分科时,张文煜选择文科专业,1961年考取安徽大学政治系哲学专业,1978年恢复研究生招考后,张文煜选择继续深造,考取了安徽大学哲学专业硕士研究生。1982年春张文煜研究生毕业论文答辩在研究生期间,张文煜撰写的毕业论文《马克思的异化劳动理论及其向唯物史观的过渡——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研究》在《中国社会科学》杂志社内部刊物上发表,并受到著名伦理学家、时任华东师范大学校长周原冰教授的赞赏:“我认为此文属于高水平一类的论文”,后论文又发表于《马克思主义哲学史论集》。这给当时的张文煜很大的鼓舞,“更坚定了当时不断深入学习马克思主义的信念”,张文煜说道。张文煜研究生毕业论文与伦理学家周原冰教授的评语聚力平台搭建推动学科发展“加力”研究生毕业后,张文煜在淮南矿业学院马列主义教研室任教,破格被评为副教授,1988年调入南航任教,1993年晋升为教授。“在当时教研室的共同努力下,专业建设稳步提升”,张文煜说道。1994年,南航正式成立人文社会科学学院,张文煜于1996-1998年担任人文学院常务副院长。在张文煜等一众老师努力下,为南航的马克思主义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在大家的接续奋斗下,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于1998年获“马克思主义理论与思想政治教育”硕士学位授予权,2006年获“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博士学位二级学科授予权,2010年获“马克思主义理论”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予权,2015年获批“江苏省重点学科”,马克思主义学科获得了快速发展。张文煜和毕业研究生合影学校高度重视马克思主义学科发展。2015年,思想政治教学研究部正式更名为马克思主义学院,成为学校直属的独立建制二级单位。“十三五”以来,学校将马克思主义学院作为重点学院、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作为重点建设学科、思政课作为重点课程持续加强建设。在全校上下的共同努力下,经过持续建设,形成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思想政治教育、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中国近现代史基本问题研究等四个稳定的学科方向。目前,学院在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学术交流、社会服务、师资队伍等方面取得显著成效。实行集体备课助力人才培养“加速”“不管学什么专业,都要掌握马列主义理论的基本,而且要会应用,否则就会迷失方向,所以教师怎么讲好课很重要”,张文煜说道。为了汇聚老师们的集体智慧,在交流碰撞中激发教学的灵感,早在90年代,马克思主义教研部就开始实行了“集体备课”制度,“老教师会针对教材重难点如何讲解,以及案例选取等给新老师提供建议,新老师也会结合自己的研究提出看法”,张文煜说道。“教学和科研分不开,教学离开科研或者科研脱离教学,两者都难以深入发展”,在科研之余,张文煜总会琢磨如何更好地讲好课。“将课堂变得有意思”也是张文煜对自己的要求,他表示,“只有课堂变得生动了,理论就会变得生动,当学生爱上了一门课,想不学好都难。”张文煜教授“如何评价课堂教学”讲座在集体备课会上,张文煜渐渐凝练出了自己对于一堂好课的见解:首先是要看教学内容是否恰当,其次就是看教学有没有感染力,教学手段是否恰当,能否运用到启发式教学和研究性教学。“老师讲的内容,不是书上照搬来的,而是我们眼前所见的、正在发生的”。很多已经毕业的学生,都对张文煜的思政课堂念念不忘,“一些看上去很枯燥的理论,张老师总能找到最新的时事串联上,让我们的理解更深入了”。集体备课的优良传统也延续至今,马克思主义学院各教研部每学期都会召开不少于五次有主题、有分析、有结论、有推广的“四有”集体备课会。其中,针对教学热点难点课题,会邀请教师提前研究准备,现场以15-20分钟微课展示形式分享,并进行现场同行评议。这种方式对于提升教学质量效果明显,学院教师受益良多,青年教师也得以快速成长起来。传帮带、老带新教学水平提升“加快”从张文煜就职以来,关爱新教师、新老传帮带就是学院的优秀传统。队伍建设要引进人才、留住人才、培养人才。“教师切忌理论不扎实、理解不深入”,张文煜注重引导教师深入实际、扎根现实,“自己真正弄懂吃透,才能做到深入浅出”。学院还多次组织新老教师深入红色景区游学,引导新老教师有更深入的思考,“走过周总理走过的地方,坐过毛主席的书桌,那种感觉还真是不一样”,张文煜说道。2006年纪念中国工农红军长征胜利70周年座谈会“老带新”是马克思主义学院一直坚持的理念,张文煜认为,“老带新”工作是加强教师间沟通、提升新教师教学水平、促进学院发展的得力举措。“我们也会把新教师当作学生一样来关爱”,张文煜说道,“最重要的是要做到联系实际,教导新教师要把基本原理讲成生动道理,把有意义的课程化为有意思的课堂。”不断增强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思想性、理论性和亲和力、针对性,力争把思政课打造成有高度有深度有温度的“金课”。从任教起就对马克思主义专业教学充满了热爱的张文煜,在2003年退休后到2018年,选择继续从事教学督导工作。十五年的督导工作经历,让张文煜心中非常具有使命感,将自己的教学经验传授给年轻教师,在督导过程中,帮助更多老师站稳讲台,这也让他非常具有成就感。“要正确处理‘督’‘导’‘学’三者之间的关系”,张文煜对督导工作有着自己的独到见解:“学”在先,在教学中要避免思想老化;其次是要做好“导”和“督”,正确处理督导与广大教师的关系,保持督导工作“爱要更严,严中有爱”,对教师做力所能及的帮助和关爱。马克思主义学院的督导交接会让张文煜感到欣慰的是,近年来,马克思主义学院的发展越来越好,学院不断转变教学理念、创新教学模式,涌现出了越来越多深入人心的思政教师。“全国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徐川,立志于把有意义的事情做得有意思;“最美教师”何畏,用信仰之光照亮学生的前行道路……马克思主义学院以学科建设为牵引,以师资队伍建设为支撑,以教学研究为灵魂,日益成为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教学、研究宣传和人才培养的坚强阵地。如今,张文煜教授已经退休,但他一直保持着学习习惯,关注着南航马克思主义学院的发展,仍是青年教师的“良师益友”。他信任马院的每一位老师,可以将手中的担子笃定地交出去,期待着学院变得越来越好。融媒体中心记者采访张文煜老师南航·霜降印迹……夜来霜降
2023年10月24日
其他

追忆南航名誉校长丨纪念钱伟长先生诞辰110周年

30年前一位耄耋老人说:“从今天起,我也是南航的一员了”一直关心、指导、牵挂着南航发展的他就是钱伟长先生他是“中国近代力学之父”创办了我国第一个力学研究室还参与了新中国第一部宪法的起草周恩来总理将他与钱学森、钱三强赞誉为“三钱”2010年度《感动中国》十大人物颁奖词这样形容他从义理到物理,从固体到流体顺逆交替,委屈不曲荣辱数变,老而弥坚这就是他人生的完美力学!无名无利无悔,有情有义有祖国今天是钱伟长先生的110周年诞辰上午10点在上海大学举行了纪念钱伟长诞辰110周年暨“伟业流长”发展论坛校党委副书记陶勇受邀参加活动活动前陶勇一行参观了钱伟长纪念馆、上海大学校史馆等场馆深入了解、深刻缅怀钱伟长先生致敬钱老伟大的一生关于他的南航年华有关他的南航记忆都深深地印刻在了南航人的心中追溯钱老与南航的相遇相识便可发现“双向奔赴”的每一步都早有渊源钱老用一颗炽热的心一缕温暖的光一双有力的手关心着南航、陪伴着南航深情注视南航发展他说“时时感受到她跳动的脉搏”“我对航空航天事业,对南航是很有感情的”,建校50周年之际,钱伟长在南航校史的序言中写道。思绪飘回1956年,那是钱伟长第一次与南航结缘。1956年10月,他同两位外国学者一起到南航参观访问,钱老来校访问那天,秋高气爽,学校师生自带方凳或小马扎,早早地集中在明故宫校区大操场迎候钱老作报告。“钱老那时四十来岁,神采奕奕,学识渊博,口才极佳,没有讲稿,一口气讲了两个多小时。”南航前党委书记刘明浚印象很深刻,当时,他还是南航大二的学生,在听了钱老的讲座后,他心情激动不已,提笔在日记上记下了这难忘的一刻:钱老的报告内容极其丰富,从空中讲到海底,从沙漠讲到河流,他的语言生动、诙谐有趣。那天,钱伟长语重心长地告诫现场的学子们,向科学进军不是向纯理论进军,研究科学并不是要远离社会实践,而是要与社会需求、国家需求密切结合起来,要理论联系实际才行。而这样的缘分却没有中断,1993
2023年10月9日
其他

今日寒露丨他带领英语学科走出南航特色

“九月节,露气寒冷,将凝结也”今日21点15分23秒我们将迎来寒露节气寒露节气,秋意渐浓此时,是天气凉爽向寒冷的转折每一颗携来秋日气息的露珠都折射着光芒与锐利一起聆听外国语学院建院首任院长吴鼎民教授开拓创新带领英语学科走出南航特色的故事三次教改,焕发大学英语新面貌“外语专业设立初期,我就来到了南航”,1988年,南航设立了英语专业,研究生毕业后的吴鼎民看到这一消息后,就来到南航参加面试,1989年顺利进入南航工作。来到南航前的吴鼎民,已经有过高校英语教学的经验,因此踏入南航没多久,他就投入到了英语专业和大学英语公共课教学中。他在大学英语的教学管理中,不同的时期都面临着不同的困难,吴鼎民带领团队破解了一个又一个难题,带来了一次又一次的飞跃。彼时,南航学生的英语基础相对比较薄弱,90年代初期,南航学子的英语四级统考通过率相对较低,当时学校就提出,必须要将全校学生的英语水平提升上去,这个重任就落在了外语系。吴鼎民带领老师开会当时大学英语教学部的老师数量相对较少,面对全校的英语教学,每个老师的教学任务都很重,“几乎每个老师一学期都要负责四、五个班的精读、泛读和听力三门课。”吴鼎民说道,这样的上课模式不仅对教师的消耗非常大,学生的成绩也因为教师的水平有差异而参差不齐,“这时候,我们就提出了‘建立一个科学的大学外语教学模式’”,吴鼎民带领大家大胆创新,颠覆了以往的课堂教学模式:让每个老师负责自己擅长的教学内容,以“大、中、小班相组合”的方式开展教学。在新的教学模式下,老师们可以展现出自己最高的水平,每个学生都能见到多名教师,博采众师之长,享受到最优质的英语教学。除此之外,吴鼎民还带领骨干老师们办了多场英语学习的讲座,通过讲座拓展学生英语学习的知识面,不仅提升了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还教会了学生学习英语的方法。在进行改革后的第一年,南航学生的四级通过率提高了26%,得知这个消息的吴鼎民感到非常惊喜,这种惊喜对他来说既是“出乎意料”也在“情理之中”,“那时候我们大外教学部经常开会研究,老师们想方设法把自己的所学更好地教给学生,看到成效如此显著,我们知道,这条路没走错。”
2023年10月8日
其他

秋分|65年前,他立志填补南航计算机的空白

“秋分客尚在,竹露夕微微”今日14时49分46秒我们将迎来秋分节气昼夜均而寒暑平,是为秋分农谚说:“一场秋雨一场寒”自2018年起国家将秋分定为“中国农民丰收节”今天,在秋雨落下的滴答声里让我们共同聆听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科创始人之一沈学馗老师立志填补空白、带领学科“丰收”的故事一纸通知,让他走上了计算机之路1954年,正值国家第一个“五年计划”实施,大量需要技术人员之际,沈学馗高考后第一时间填报了南航,希望早日成为为人民和航空事业服务的专业技术人才。初入南航,沈学馗在飞机电气设备安装及试验(原五专科)就读。1956年,南航改制建院,沈学馗转入航空特设系(原四系)电气专业,加强了理论课程的学习,打下了良好的基础。1958年7月,即将毕业的沈学馗和同学们一并等待分配,一纸通知改变了他的人生——前往中国科学院计算技术研究所,参加第三期计算数学与电子数字计算机训练班学习。训练班的教师包含清华、北大、科学院和电子工业领域的知名学者,代表了当时国内最高的学术水平。在这之前,沈学馗从未与计算机打过交道,相当于重新学习。“当时我们没有任何思想负担,这是国家需要,该学什么就继续学什么。”1958年9月14日,沈学馗和南航其他专业的5位老师一同来到中国科学院计算技术研究所报到。之后的一年学习,他们不分寒暑,日夜苦读,立志要填补南航计算机的空白。中国科学院计算技术研究所训练班第五班全体学员留念(四排右六为沈学馗)1959年,南航设立解算装置专业,是全国最早设立计算机专业的高等院校之一。回到南航的沈学馗担任机载计算机教研室主任,负责专业的教学与研究。玉带河边,他们蓄力待发专业新建,机载计算机教研室只有7位老师,肩负着教学与科研的双重任务。从制定教学计划到课程设置,从自编教材到课堂教学,全靠这支组建不久的队伍。沈学馗和大家根据外出进修的听课笔记或阅读参考图书资料自编讲义,先后开出教学计划中的所有专业课程。为了上好《晶体管原理》课程,沈学馗白天给学生上课,晚上阅读俄文原著,掌握解算装置技术的最新发展内容,再补充到课程里面去。随着数字系统的发展,专业老师们又开始琢磨从模拟系统到数字系统的AD/DA转换器,自学后再自编讲义,讲述给高年级的学生。除了理论教学,在编制教学计划过程中,专业老师们重视实践教学,想尽办法筹备脉冲技术、基础计算机原理等课程的实验。专业教学逐步完善了起来。南京航空学院1977届电子计算机专业毕业生合影(三排右五为沈学馗)正当专业建设取得长足发展之际,国家经济建设进入调整期。1962年9月,根据上级部门关于专业调整的意见,撤消计算装置专业(原解算装置专业)。但考虑到计算机的发展前景和今后学科建设的需要,在时任副院长范绪箕等领导的安排下,保留了计算机专业教研室的建制和专业教师队伍,为我校后来恢复计算机专业建设打下了良好的基础。1961-1965年,团队为国家培养了五届近120名计算机专业人才,其中许多人已成为国内计算机学科的带头人或技术骨干。103型电子管计算机停止招生,意味着停止教学活动,但保存下来的专业队伍并没有停止前进的脚步,沈学馗和大家将精力集中到科研工作上来,将研究成果运用到国防和工业生产中来。1963年初,计算机专业教研室承担了学校大型设备103
2023年9月23日
其他

南航无人机事业的“接棒人”,他们是全国青年文明号!

9月19日,共青团中央、最高人民法院、国家发展改革委、工业和信息化部等23家全国创建青年文明号活动组委会成员单位联合印发《关于命名第21届全国青年文明号并进行星级认定的决定》,经逐级推报、资格审查、集中评审、社会公示等程序,评选出“第21届全国青年文明号”,其中南京航空航天大学无人机青年创新团队获此殊荣。第21届全国青年文明号名单(节选)据悉,青年文明号活动自1994年启动,是由共青团中央联合22家全国创建青年文明号活动组委会成员单位共同开展的一项具有群众性、实践性、品牌性的精神文明创建活动。此次被命名的集体,是各行各业先进青年集体的典型代表。他们具有过硬的政治素质、高尚的职业道德、高超的职业技能、优良的工作作风和突出的岗位业绩,在政务服务、商业服务、社会服务、科技创新、工程建设等各行业领域开展了一系列有形有效的主题实践活动,为推动行业发展、促进青年成长、弘扬文明风尚作出了积极贡献,集中展现了新时代中国职业青年的昂扬风貌。时代赋予青年责任青年报以拼搏奉献无人机青年创新团队以责任与担当融入激昂的青春坚守南航无人机人的初心和使命与祖国同行向前下面跟着晓航一起看看他们的故事吧第21届全国青年文明号无人机青年创新团队无人机青年创新团队由无人机研究院和南京长空科技公司各专业口的青年骨干以及部分在读研究生组成,承担了多型无人机等国家重大工程任务。团队研发的军民两用无人机多次参加重大演习任务和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多型军贸无人机先后出口南亚、西非、中东国家。团队已经成为国防科技、国际无人机装备领域的重要科技创新力量。党建领航,巡卫长空扬国威。团队依托青年大学习、青马工程等平台,衔接外场临时党支部和团支部、青年突击队,深入学习领会习近平总书记关于青年工作的重要思想和关于科技创新的重要论述精神。面对中程高速无人机研制周期长、技术难度大的挑战,青年队员以实验室为家,将大漠深处的试验场当作苦练本领的战场,攻克了高速无人机一系列关键核心技术。文化铸魂,急难险重我先上。团队在重点项目推进和重大节点保障过程中,广泛组织青年突击队、开展岗位践诺示范、举办主题党日团日活动,入选首批江苏省党建工作样板支部培育创建单位。团队传承“航空报国、贡献国防”的优良传统,在戈壁大漠、大海之滨战严寒酷暑、斗风沙大浪,完成多项重点型号的技术攻关、生产调试、试验试飞等任务,勇趟南航无人机产品走出国门、参与国际竞争的先锋通途,用实际行动践行“为党育英才,为国铸重器”的使命担当。竞赛创优,接力奋斗建新功。团队以参加全省现代国防重点装备研发项目“三比三保”劳动竞赛激发创新创效创优,曾先后获“全国先进基层党组织”“全国高校科技工作先进集体”(2次)“江苏青年五四奖章集体”“江苏省工人先锋号”“江苏省五一劳动奖章”“感动南航年度人物”等荣誉,相关事迹被新华日报、江苏电视台、南京电视台等多家媒体广泛宣传报道,成为众人瞩目的“科技创新高地”和“青年文明高地”。负重奋进、开拓创新、团结协作、顽强拼搏。南航是我国最早开展无人机研制的单位之一,从1958年开始无人机技术研究至今,成功研制“长空”“翔鸟”“鸿雁”“飞鹰”“锐鹰”等多个系列的无人机系统,逐步形成了从高速到低速、从定翼机到旋翼机、从高空到低空、从无人机到有人机、从金属材料飞机到复合材料飞机的系列产品的研制能力。建校以来,南航人以一型又一型开创性的无人机型号为国家装备事业发展添砖加瓦,为学校国家一流学科建设发挥了重要作用,成为国内无人机研究重镇之一。★
2023年9月21日
其他

今日白露丨走进施大宁与南航的“寻物探理”

“秋风何冽冽,白露为朝霜”2023年9月8日5点26分31秒白露节气如约而至白露是反映自然界气温变化的节令表示天气转凉
2023年9月8日
其他

刚刚,《新闻联播》报道南航师生热议习近平总书记回信精神!

刚刚,《新闻联播》报道了我校师生热议习近平总书记给中国航发黎明发动机装配厂“李志强班”职工的回信航空宇航推进理论与工程专业博士生张玉琪:习近平总书记勉励我们要坚定航空报国志向,对我们是莫大的鼓舞和鞭策。我们团队正在围绕实现飞行器的宽域、高速、高机动等目标,持续开展科研攻关。我们一定努力攻克更多关键核心技术,为建设航空强国、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积极贡献力量。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9月1日给中国航发黎明发动机装配厂“李志强班”职工回信,对航空发动机研制工作提出殷切期望。回信内容如下:\
2023年9月4日
其他

《中国社会科学报》头版头条刊发校党委书记郑永安文章:以主题教育推动高校高质量发展

今日(8月28日)《中国社会科学报》头版头条刊发我校党委书记郑永安文章《以主题教育推动高校高质量发展》以主题教育推动高校高质量发展郑永安建设教育强国,是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战略先导,是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基础工程,事关新时代新征程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全局。高等教育在教育强国建设中承担着龙头作用,高等学校是实施高等教育的主体。在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主题教育工作会议上,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在推动学习贯彻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走深走实上下功夫”,“努力在以学铸魂、以学增智、以学正风、以学促干方面取得实实在在的成效”。高等学校开展主题教育,必须坚持不懈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铸魂育人,坚持和加强党对高等教育工作的全面领导。要把主题教育作为重要政治任务抓紧抓实,不断增强广大干部对党的创新理论的政治认同、思想认同、理论认同、情感认同,坚持以学铸魂、以学增智、以学正风、以学促干,以落到实处的主题教育成效推动高校高质量发展。以学铸魂,坚持胸怀“国之大者”习近平总书记在广东考察时深刻指出:以学铸魂,就是要做好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深化、内化、转化工作,从思想上正本清源、固本培元,筑牢信仰之基、补足精神之钙、把稳思想之舵。崇高的理想,坚定的信念,是保持党的团结统一的思想基础,是我们共产党人需要不断铸牢的精神支柱和政治灵魂。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什么好,归根到底是因为马克思主义行,是中国化时代化的马克思主义行。我们党自成立时起,就明确把马克思主义作为指导思想,把共产主义作为远大目标,把实现中国人民当家作主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作为己任。百余年来的历史和实践证明,我们党坚持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走出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这一指引中国发展繁荣的正确道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由之路。我们必须始终坚持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信念、对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信心。在两个大局深刻背景下,高等教育要想国家之所想、急国家之所急、应国家之所需,树牢“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初心使命,坚持和加强党的全面领导,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南京航空航天大学作为一所有着鲜明行业特色和国防底色的高校,具有与生俱来的红色基因。七十多年建设发展中,一代代南航人始终胸怀“国之大者”,坚决扛牢“为党育英才,为国铸重器”的责任担当,通过接续奋斗、砥砺奋进,实现了办学历史上四次重大跨越,累计为祖国培养输送了19万余名高级专业人才,已经成为重要的国家战略人才力量和科技力量。对于南航而言,坚持服务国家的崇高追求就是学校在高质量发展中不断铸牢的理想信念。
2023年8月28日
其他

处暑逢秋丨他为南航交通运输工程学科奠基立业

“四时俱可喜,最好新秋时”今日17时1分6秒我们将迎来处暑节气处,止也时至处暑暑气散,清风起有这样一位学者多年在飞机监测和故障诊断领域深耕作为南航载运工具运用工程学科带头人从零起步、奋力开拓为交通运输工程学科奠基立业一起来了解民航学院左洪福老师与学科创立发展的故事吧1993年,中国民用航空总局和中国航空工业总公司在南京航空航天大学共建成立民航学院90年代初期,正逢中国民航事业快速发展,1993年,中国民用航空总局和中国航空工业总公司在南京航空航天大学共建成立民航学院。1995年,民航学院领导班子调整,一个问题摆在学校领导面前,由谁来分管学院的科研管理、学科建设工作?考虑到机械工程系(现机电学院)的左洪福在航空发动机故障诊断方向积累了丰富的教学与科研经验,学校将其调到民航学院担任副院长。左洪福与民航结缘的故事,还要从5年前的一次“毛遂自荐”说起。左洪福教授从机械到航发故障诊断1989年,机械工程博士毕业的左洪福来到南航,进入机械工程系机械原理及零件教研室,成为一名青年教师。1990年,入校第二年的左洪福参加了在西北工业大学举办的动力传输年会,毛遂自荐争取到了第一项科研课题——发动机磨擦监测系统,与飞机打起了交道。5年的时间里,左洪福克服经费紧张、器材不足、实验时间缩减等困难,争分夺秒,保质保量地产出了科研成果,成功监测预报了飞机发动机早期磨损类故障。1995年,该成果通过中国航空工业总公司鉴定,多项技术达到国际先进水平,经国际检索查新,为国际上最早的文献研究成果,1996年获中航总科技进步二等奖。经某型号研制和某改型研制采用,及时预报了轴承、齿轮等故障。之后,左洪福继续对民航发动机开展磨损故障监测技术研究,于2000年获民航总局科技进步一等奖。1996年获中航工业总公司科技进步二等奖2000年获民航总局科技进步一等奖1995年4月,左洪福来到民航学院。他的研究领域也从机械学、磨擦学向航空发动机故障诊断、民航安全与可靠性方向发展。从零基础到建设完备学科体系民航学院初建,学科从零起步。研究专业建设方案、讨论课程计划、整合科研项目、组建教研室,左洪福和同事们经常一起工作到半夜。在缺少师资、缺少实验室的情况下,左洪福充分发挥不同学院之间的资源与人才优势,联合开办新专业。“当时联合办专业,得到了全校支持。比如飞机与发动机专业,由民航学院主要负责,与动力工程系、飞行器系联办。”在全校支持办学的背景下,民航学院迎来了重大的发展机遇。1995年,国家正式启动“211工程”,民航学院有交通运输、安全工程2个学科入选重点建设项目监测评审序列(全校共7个)。左洪福联合飞行器系(现航空学院)、动力工程系(现能源与动力学院)、自动控制系(现自动化学院)、电子工程系(现电子信息工程学院/集成电路学院)等单位的几位学科带头人,共同承担安全工程建设项目,协同攻关,圆满完成了项目检查。迎接“211工程”考察——考察滑油磨损分析实验室民航学科迎接”211工程”建设项目检查与此同时,学科的人才培养体系也迅速建立起来。1998年,交通信息工程及控制、交通运输规划与管理、载运工具运用工程共计3个二级学科硕士点设立,学院招收了首批硕士研究生;2000年,高德平、左洪福等教授牵头申报的载运工具运用工程获评二级学科博士点;2001年,第四届全国交通运输领域青年学术会议在南航召开;2003年,在第九次学位授权审核中,南航获批新增交通运输工程一级学科博士点和博士后流动站。从2个本科专业到“本—硕—博”完备的民航人才培养体系和交通运输工程学科体系建立,仅用了5年时间,建设速度在全国高校交通运输领域内位居前列。载运工具运用工程学科早期的硕士论文答辩(右三为左洪福)2000年依托载运工具运用工程学科培养博士生2003年依托交通运输工程学科培养博士后“在民航学院,就要干民航的事。”左洪福始终关注行业动态,参加各类重点项目30余项,为民航事业的发展贡献力量。2003年,左洪福带领团队参与国家首架按照国际民航规章自行研制、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民机型号ARJ21飞机研制项目,成为民航学院首个型号相关的校企合作项目。2003年3月,中航商用飞机有限公司与学校联合成立RMS工程技术中心。左洪福以“维修工程”为突破口,带领团队参与ARJ21飞机维修大纲技术等型号研制工作。得益于长期以来型号任务中的维修工程与技术研究,以及健康管理技术与预测维修理论的探索创新,左洪福于2009年获得民航科技进步一等奖,2021年获得民航协会科学技术一等奖。2003年,中航商用飞机有限公司与学校联合成立RMS工程技术中心2009年获民航科技进步一等奖2021年获民航协会科学技术一等奖2017年12月,左洪福和时任自动化学院院长姜斌教授、航空学院袁慎芳教授共同带领团队申请到民航重点实验室——民航飞机健康监测与智能维护重点实验室,这是南航首个民航局的重点实验室。2021年,实验室以良好成绩通过了民航局绩效考评。2017年民航重点实验室申报,左洪福(前排站立者)代表实验室向民航局专家汇报“艰难方显勇毅,磨砺始得玉成。”谈及学科建设能在短时间内获取的瞩目成绩,左洪福表示,“学科的起步得益于全校的支持,让我们有了高起点;而学科的持续高速发展,人才培养和科研创新是关键。”从“把脉问诊”到“护航育才”在左洪福看来,从事航空器健康监测与智能维护方向研究,就如同当“飞机的医生”。左洪福深知飞机状态监测、故障诊断与健康管理的重要性,一门《航空维修工程学》的本科课程,他坚持上了二十多年。课上,他常结合自己参与各类项目的研究实例,向同学们强调飞机的全生命周期管理,不断提高同学们的认知能力。“民航学院大部分学生毕业要到民航行业去,一定要了解飞机的可靠性、维修性、安全性,及时把握住飞机的故障,这是生存的需要。”
2023年8月23日
其他

立秋丨将一生献给祖国的核事业——南航核学科创始人陈达院士

“一叶枕蝉鸣,天地藏秋意”今日2点22分41秒我们迎来了立秋节气落叶知秋微风徐来秋天是适合思念的季节七年前的夏秋之交一位慈祥的长者带着师生无限的思念永远地离开了我们今天让我们伴随秋风一起追思著名核科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南京航空航天大学教授陈达的学科故事我校主题教育调研团在施大宁副校长的带领下,来到马兰烈士陵园,祭奠陈达院士逝世七周年,并为全体马兰英烈献花。顶天立地,献身国防的使命担当“我学的是核科学,就应该到搞核研究的地方去,边远不边远,无所谓。我完全是国家培养出来的,我不去最艰苦的地方,谁去?”从清华大学毕业后的陈达决心把所学的知识奉献给生他养他的祖国,也从此开启了“干惊天动地事,做隐姓埋名人”的漫漫人生征途。靠着扎实的专业知识和理论计算功底,青春时期的陈达在环境恶劣的西北戈壁先后完成了原子弹和氢弹的(核爆诊断)分析工作。自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至今,我国进行45次核试验,陈达共参加41次,为我国核试验技术发展作出了杰出贡献。在军队单位工作期间陈达向朱光亚汇报科研工作进展2001年5月,陈达从西北核技术研究所调至南京航空航天大学材料科学与技术学院工作,当时的材料科学与技术学院正处在发展初期,教职工仅有50多人,办公和实验场地分布在明故宫校区的各个角落,有在6号楼、8号楼的,有在小河边的复合材料教研室、焊接实验室的,还有在城墙边的无人机大厂房里的,学科建设和办学基础都相对薄弱。学院领导班子担心陈达会“嫌弃”,怀着忐忑的心情向陈达汇报家底后,他不但没有因简陋、落后的现状而有一丝抱怨,反而还不断地鼓励大家凝心聚力,集思广益,共同突破困局。2001年12月21日,一纸通知书,一封庆贺信,一场祝贺会,让南航校园沸腾了,著名的核科学家,南京航空航天大学的陈达教授,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这时,许多国内知名大学纷纷向陈达提出优厚的待遇条件,希望他能前去任教,面对着这些唾手可得的丰厚待遇,陈达表现出一贯的冷静,“我经常说做事先做人,你们引进了我,我是不会离开南航的,也不会离开材料学院!”在学院举行的庆祝会上,陈达非常激动地表示,自己一定要在核学科建设方面创出业绩,使南航的研究工作落到实处,为南航建设成为世界一流大学贡献自己的力量。陈达、学院领导与骨干教师座谈学科和专业建设来到南航后,陈达一直在思考,如何能够推动学科更好更快地发展,首先就是需要发展的空间。2003年一个偶然的机会,学院得知江宁校区(现将军路校区)西南面还有一块地学校尚未规划,陈达立即和学院党政班子一起去现场进行了实地考察。在实地来回走了许多趟,经过仔细的丈量,并深入分析了与外部环境及南边住宅区的位置关系之后,陈达高兴地说:“如果学校同意的话,这块地用来建设材料学院大楼和辐照中心是完全合适的!”在随后的半个月中,陈达院士带着老师们一起完成了材料学院大楼和200万居里Co60辐照中心的方案论证工作,建设方案得到了学校通过。学院师生得知学校同意建设材料学院大楼和辐照中心的喜讯后都非常激动,南航材料科学与工程系的李士嘉主任、李顺林主任、周建初教授等老一辈材料人的梦想终将要实现了!“在大家兴奋、激动的时刻,我们心里都非常清楚,如果不是陈院士,这个梦想的实现可能要延后很多年!”时任学院院长的陶杰说道。陈达与核技术系教师讨论学科专业建设工作2005年11月全院正式搬迁到新材料大楼,学院在设系建院二十周年庆典中,筹划了一个盛大的新楼启用仪式。正是由于新建了材料大楼,加之陈达院士和院党政班子积极呼吁,先后争取到校学科建设经费,购置了大量的材料分析、制备仪器和设备。不少退休老师如林祥丰教授、蔡承姀老师当看到新买的扫描电镜、透射电镜、X-射线衍射仪时都流下激动的眼泪!也正是由于新建了材料大楼,学院的人才引进工作也开展得卓有成效,先后引进了力虎林、徐重、沈鸿烈等特聘教授在内的50多位教授、副教授和博士,师资队伍数量翻了一番,并迅速成为材料学科发展的一支骨干力量,对学院的快速发展起到了十分重要的推动作用。谋之深远,亲力亲为的专业建设来到南航后,陈达就一直在思考发展方向,他认为,“现代医疗水平,不仅显现于传统人体医学的进步,更是医学物理、图像、信息等高端产品等理化知识学科交叉运用的集中反映。”经过多方调研和深思熟虑后,陈达确定了核科学与医学的交叉研究方向。2001年学校正式成立了核医学研究中心。2003年开始招收第一届应用物理学(医学物理方向)本科生;同年,也获批了核技术及应用二级硕士点,次年开始正式招收硕士研究生。考虑到医学物理涉及到光、声、电、磁、热和核等多门学科,2004年,在陈达院士的倡导下,成立了医学物理系。虽然第一届本科生只有25名,但陈达院士为了这些学子的课程计划、实验安排、未来就业等事务四处奔波,联合国内同行专家先后向教育部以及时任卫生部部长吴仪国务委员上书关于医院设立医学物理师岗位、高校设立医学物理本科专业的建议。陈达在工作上干劲十足、不知疲倦,让大家都敬佩不已。他一手抓学科发展,一手抓专业建设。2007年,上级部门要求南航、哈工程等部属高校积极为我国蓬勃发展的核能行业培养人才。陈达经过认真调研,审时度势,为核学科搭建平台、开辟新的教学领域,决定保留医学物理作为科研方向,并加强核专业人才培养;同年,核技术本科专业得到了主管部门的批准。南航建立了全国第一个“医学物理系”,这个工作意义深远。2007年5月核医学物理系更名为核科学与工程系;同年6月核技术及应用学科获批国防特色紧缺学科,核技术专业获批国防特色紧缺专业。为了解国内核电行业对专业学生的需求,陈达亲自奔赴各地相关单位考察。陶杰还记得,一次陪陈达院士去秦山核电站参观访问交流过程中,当了解到国内第三代核电站的建设发展规划后,院士兴奋地说:“我们每年招两个班的核技术专业是无法满足市场需求的!”随后的发展事实也验证了陈达当年的判断。陈达以其深厚的核物理功底和广阔的学术视野,促进了学院材料学科与核学科的交叉融合。2012年材料科学与技术学院在已获批材料科学与工程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的基础上,自主设立了“核技术与材料工程”二级学科博士点。经过短暂几年的发展和融合,2014年“核能安全与材料工程”获江苏高校重点序列学科建设资助,这对于我校核科学与技术学科来说无疑是一个跨越式的发展,也是一个具有里程碑意义的学科交叉融合成果。这一时期,材料科学与技术学院老师们积极推进与核电工程密切关联企业的产学研合作,承担了数个江苏省重大成果转化项目,在陈达院士的推动下,促成了材料科学与技术学院一科研团队与中兴能源装备有限公司的深入合作。正是基于与江苏省多家核电企业的合作成果,学院顺利获批了江苏省发改委的核能装备材料工程实验室。2016年,学院一项科研成果“核岛用高性能关键金属构件精密塑性成形技术及装备”获江苏省科学技术奖一等奖。这些成绩的取得是与材料学科和核学科的交叉融合分不开的!甘为人梯,薪火相传的育人情怀为了促使团队可持续发展,陈达还不断为师资队伍建设和人才引进工作奔走。只要他一得到优秀的候选人简历,就第一时间通知时任院长的陶杰,两人迅速见面、商议引进事宜。由于当时全国核科学与技术专业培养的学生数量十分有限,加之国内核电人才急需,这些单位所开出的条件十分丰厚,看好的人才一个个中途都被吸引过去了,使得陶杰颇感沮丧。但是,陈达从没有灰心,只是对人才引进工作更加重视了,在极其困难的环境下亲力亲为,用他的人格魅力先后成功引进了十余位青年才俊,为我校核学科、核专业的发展奠定了人才基础。陈院士非常重视材料科学与技术学院青年教师的发展,由于人才引进工作突出,一大批青年才俊纷纷加入学院,这就给职称评审工作带来了很大的压力。在学院基层评审中,陈达勇挑重担,连续多年担任院职称评审组组长,他审阅材料仔细认真,评审过程公平公正,不偏不倚,带领评审组成员在参评的候选人中遴选出合适的人选推荐到学科组。由于准备充分,工作做得仔细,推荐出去的人选最后通过评选的比例都很高。有一年学院有多位教师晋升了教授,评审会场上,陈达和陶杰高兴地将手紧紧地握在一起,这是一个难忘的时刻!陈达院士为学生授课陈达院士手写的备课笔记陈达积极投身于研究生培养和青年人才培养。2003年起,学院先后开始招收涉核专业的本科生和硕士生,2005年,年近70岁的陈达院士亲自给研究生上专业课《应用中子物理学》,2007年又给本科生开设了专业课《核反应堆物理分析》。
2023年8月8日
其他

为低碳赋能!南航刘向雷教授获评首届“工信杰出青年”

海外成才后主动放弃国外高薪取得博士学位的第二天就飞赴祖国来到南航投身变革性能源技术研发
2023年8月2日
其他

炽热大暑丨他用灼热的初心,为管理工程系的发展夯基

“大暑至,万物荣华”今日9点50分15秒一年中最炙热的时节大暑节气如约而至大暑是一年中温度最高的时节“大暑不暑,五谷不起”暑气难熬,但却孕育着成熟万物因暑热而奋发争长在南航经济与管理学院有一位90多岁的老者作为管理工程系的首任系主任李建康用灼热初心与奋斗精神见证了南航管理科学与工程学科从最初组建到不断壮大的过程蹚出一条从无到有、从有到优的路让我们伴随着经济与管理学院退休教师李建康的歌声一起走进他的学科故事吧从“被动”选择到“主动”深耕1931年,李建康出生在天津,他从小就认真好学,家里人一直支持他完成学业。1952年,李建康毕业于清华大学机械工程系,当时刚开始实行工作分配制度,李建康怀着一腔投身国家建设的热情,交上了一张空白的志愿表,选择了无条件服从安排。“当时想要把选择的机会留给更需要的人,我相信自己无论去哪儿,都能干好工作。”李建康自信地说道。李建康服从分配,来到了哈尔滨。当时的生活条件极其艰苦,他刚开始住的地方是一个厨房,厨房里的墙上还有一个大洞。10月的哈尔滨,天气已经开始转凉,挂在屋子里的毛巾都结上了冰,人只能瑟缩在屋子里睡觉。后来才搬到了小平房里,一群年轻人挤在一起睡。在哈尔滨工业大学待了二十多年,1973年,因为专业建设的调整,需要将一批相关专业的老师分配到其他高校,李建康又走到了人生的岔路口。“当时面临着再分配,有些老师担心分配的地方太远,我从不担心,完完全全把我这个人交给了党和国家。”就这样,李建康来到了南京,开启了与南航的缘分。来南航没多久,李建康就投入到了工农兵学员的课程教学中,当时的教材紧缺,他就自编教材。由于扎实的研究功底,李建康担任年级组长,后来,随着最后一届工农兵学员毕业,学校开始着手组建工艺教研室,将发动机工艺、仪表工艺等专业进行合并发展,李建康担任了教研室主任。李建康一心扑到了教研室的建设中,白天要忙行政工作,只能在晚上开始备课,每天都是工作到深夜12点多,周末也要忙于工作。这样持续了一段时间后,制造工程系从发动机系独立出来,成立了5系(机电学院的前身),李建康担任系副主任,分管教学工作。李建康一直处于连轴转的忙碌中,且从未放松过对自己专业的深耕。“我的专业是我立身的根本,只有自己学的好,才能教好学生”。李建康在科研上主动拥抱新技术、新形势,做了很多创新性工作,七十年代后期,他对计算机辅助制造、成组技术和计算机辅助工艺设计进行了深入系统的研究;承担863的课题,获得科技部的科研成果一等奖;1990年被航空部授予“科研先进工作者”。1994年被载入世界工程界名人录Who's
2023年7月23日
其他

小暑骄阳丨从零起步,终身学习,他与航空雷达共成长

“倏忽温风至,因循小暑来”今日16点30分29秒伴随着温热的夏风小暑如期到来有这样一位老师走进南航六十七载一步一个脚印不断学习,开拓进取创建航空雷达实验室助力信息与通信工程学科发展今天,让我们一起倾听电子信息工程学院/集成电路学院退休教师戴明桢将终身学习践行至今的故事五年学习三个专业,从南航学生到预备教师1956年,为响应国防工业建设的需要,南航从南京、苏州、常州等地提前半年选拔招收了一批高三学生,于春季入学,称为“春季班”。2月14日正月初三,
2023年7月7日
其他

今日夏至丨他用时光酝酿极致的爱,助力南航机械学科热烈绽放

日北至,日长之至,日影短至,故曰夏至昼晷已云极,宵漏自此长今日22点57分37秒我们将迎来夏至节气岁逢夏至,一年过半盛暑来临,一切都热烈又繁盛至者,极也南航就有这么一位教授他曾担任南航校长也是追求极致的学者与南航相遇的五十多年来他一直为学科发展建言献策让我们一起来了解南航老校长、机电学院教授朱剑英助力机械学科发展的故事“国家的需要就是我的志愿”1937年,朱剑英出生在江苏省南通市,从小就看到了日本侵略者的罪行,“一个国家要想不受欺负,必须强大起来。”这个念头深深地印在了年幼的朱剑英心里。从小学起,朱剑英的学习就非常努力,虽然家境贫寒,但家里人仍然竭尽所能支持朱剑英读书,1949年新中国成立,朱剑英也步入了中学,怀着对天文学和数学的热爱,他将北京大学数学系和南京大学天文系作为自己心仪的志愿。高中时,朱剑英一直在朝着自己志愿目标努力,临近毕业时,班主任的一番话,让他毅然放弃了个人志愿,“现在,国家需要发展国防,在南京成立了华东航空学院。”班主任征集大家的意见,即便心中仍有对“天文学”和“数学”的热爱,但朱剑英仍旧毅然决定去华东航空学院,“那时候,国家的需要就是我们的志愿,所以我就将个人兴趣放在了第二位。”在填报专业志愿时,朱剑英选择了航空发动机系。1955年,朱剑英进入华东航空学院学习。1956年,华东航空学院西迁西安,后更名为西安航空学院。之后西安航空学院与西北工学院合并为西北工业大学。图为西北工业大学61级研究生班同学毕业合影,第二排左四为朱剑英1960年本科毕业后,朱剑英留校工作,1961年,西工大成立了第一个也是全国首批研究生班,朱剑英被选拔到研究生班学习深造,3年后,研究生毕业的他继续留校工作,1970年,西工大的一批教师随同直升机专业集体调入南航,自此,朱剑英调入南航航空工艺系(现机电学院前身)工作,开始了与南航超过半个世纪的情缘。朱剑英介绍,南航的机械工程系(现机电学院前身)是从建校初期的三专科和六专科——飞机制造专科和航空机械加工专科发展起来的,虽然是专科起步,但是师资队伍强大,集聚了云铎、程宝渠、张幼桢、余承业等一大批优秀的教师,这些优秀的前辈,对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他们对教育的热爱、对科研的执着,都让我印象深刻。”优秀的前辈引领,强大的师资积累,给机械学科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要多走出去看看,在国际前沿做研究”“机械学科的发展,不仅要在国内抢先,还要在国际领先。”抱着这样的想法,朱剑英一直想去国外学习先进经验。1980年5月,朱剑英被挑选去英国克兰菲尔德理工学院(如今的克兰菲尔德大学)做访问学者。图为朱剑英在克兰菲尔德大学与郭荣伟老师的合影初到英国,朱剑英就被“扔”到了实验室,那时候的他,不仅不认识实验室的人,还从未见过实验室的很多仪器,感受到发展差距的朱剑英感觉自己来对了,“想尽一切办法在英国多看多学,这样才不枉此行。”在不断接受新鲜事物的过程中,朱剑英也迎来了工作机会,他在学校组织的面试中表现出色,得到了“访问教授”的职务头衔,被安排指导研究生。虽然有很多没有见过的实验仪器,但是,在西工大和南航接受的严格的基础技术训练,让朱剑英打响了名声,当时,克兰菲尔德大学需要画一张加工图,朱剑英表示自己就可以加工,周围传来了惊叹声,“中国来的教授很厉害,什么都能干”从此在学校传开了,也正是因为这件事,朱剑英开始意识到,南航的机械学科基础教育、特别是实践基础,是非常扎实的,他既自豪又高兴。图为朱剑英在克兰菲尔德大学的校内机场参加全英小型飞机航展在克兰菲尔德大学工作和进修期间,朱剑英帮助指导了一名博士生、两名硕士生,学校系主任希望朱剑英能够留下来,继续指导研究生,并允诺给他每月6000英镑的教授级工资,“我愿回国带研究生。”朱剑英坚定地说道,婉言谢绝了留在英国任教,他急迫地想要回到南航,将他所学传授给学生。在英国做访问学者的经历,让朱剑英认识到,“要想走向世界,学好英语是重要条件”,回国后,他主动要求开设了科技专业英语课程,在他的英语课堂上,不仅有学生,还有教师。在自身持续努力下,朱剑英可熟练应用英语、日语、俄语、德语阅读科技文献。朱剑英非常注重国际交流,鼓励学校师生出国深造,要求师生们学好外语,积极参加国际学术活动,广交学术朋友。1989年,担任学校校长的朱剑英带领着机械、航空宇航、控制等专业的教授和外办主任前往前苏联访学,与莫斯科航空学院、列宁格勒航空仪表学院、喀山航空学院、古比雪夫航空学院等高校建立了良好的合作关系,并派遣了多名教师前往这些大学合作进修。“不仅要抓好机械学科基础,还要积极探索交叉学科研究”为了培养博士生导师,南航制定了博士生副导师制度,朱剑英作为张幼桢教授的博士生副导师,协助指导张幼桢教授名下的博士生,1984年经学校批准,朱剑英由讲师直升到教授职称,很快就经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批准,成为了博士生导师。同年,朱剑英担任南航航空制造工程系(现机电学院前身)主任,1987年,朱剑英任南京航空学院院长。早在90年代,朱剑英便在南航机械工程系(现机电学院前身)成立了机械电子工程教研室和机械电子工程研究所,担任了教研室主任和所长,指导博士生在所里结合企业和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的研究课题开展了科研学术活动,从研究所走出了众多优秀的学子。朱剑英不仅重视机械学科的发展,还非常重视基础学科的发展,我校开出了博士生高等工程应用数学课程,1983年,他主动教授了研究生班级的模糊数学课程,该课程已教第九遍,听讲博士生已逾千人,许多学生已用所学的数学方法解决了研究中的问题。对于基础学科研究越深,朱剑英越是感觉到对机械学科的发展有诸多助益,朱剑英与国外两位教授合作,将模糊数学引进机械制造学科,进行了交叉学科结合的科学研究,并在CIRP的年刊上发表了研究论文。英国克兰菲尔德理工学院机器系统设计系的系主任Pat
2023年6月21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