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业迷

其他

美团今年高增,拼多多营销收入新高,腾讯企稳……

2月的GTV增速达到了30%,3月增速会更快。而据多家券商的调研,美团到店酒旅今年Q1的GTV和运营利润率都大超预期,3月前三周的GTV
2023年3月26日
其他

再聊聊美团的到店业务和用巴菲特投资思想做企业的方式

今天美团发财报了,我还没细看,感觉还是不错的,明天再看看,不过数据的方面我也会偷懒,直接网上看看别人的总结,看看趋势图,相比数据,再详细说说吧,美团到店业务其实壁垒比想象的深厚很多的:1
2023年3月24日
其他

电商是多快好省,那本地生活平台的核心呢?

一直琢磨个问题,对零售来说,核心是多快好省,对电商平台同样要做到多快好省,那么对美团这类服务电商平台呢?对消费者来说,核心是啥呢?套「多快好省」的话,多肯定是需要的,都需要把全城全部的服务业搬上网,否则只是个半搭子,信息不完备,消费者肯定不方便。快呢?这里不谈外卖的话,要快,只能你自己住在市中心,地段好,服务才方便,这个电商平台解决不了,服务的门店全部上网即可。好呢?好的话,平台也是没办法作为的,还是把所有的门店服务搬上网了,那么不同层次的服务就都有了。省呢?这个是需要的,消费者需要服务不变,价格更便宜一些,这个服务电商平台可以贡献自己的价值,更好的信息匹配,让服务商家削峰填谷,淡季不淡,价格可以让一点,搞点浅折扣团购券,商家、消费者和平台三方都受益。但是服务电商平台没法像电商平台一样,通过大规模订单改造上游供应链,达到规模效应来降低商品成本,服务业都是靠人工,没有规模效应,短时订单多了还非常损害用户体验。所以在省这个维度上,服务电商平台能做的还比较有限,人家的租金人工等都是硬开支,要省钱,平台只能自己提升运营效率,自己对商家少收点费用,但这个也非常有限,所以呢,服务电商平台其实价格战都只是一时的,不构成长远的战略意义,无法像电商平台一样通过降价甚至补贴来推动飞轮转动,做大规模最后实现商品本身产品成本的下降。简单的价格战可以说是无效的,商家不会长久陪着你战,你平台自己也没法获得结构性的成本优势,反而规模越大、地推网络越大的先发公司会获得一定的规模优势,更能打价格战。似乎能套的只有
2023年3月17日
其他

抖音攻美团,攻到哪一步了?

抖音冲动消费多,核销率低不少抖音核销有更大的不确定性。推流式的团购是兴趣消费,偏冲动交易,相比美团更强的目的性消费,核销率要低不少。7
2023年3月16日
其他

美团这类不赚钱的公司应该怎么估值?

美团到底怎么估值,这里贡献一点思路,当抛砖引玉。美团现在利润依然是负的,是一家“不赚钱”的公司,那么就无法用一家公司的利润简单✖️估值倍数得到一个公司的估值这种方法来估值。实际上,在港股上,或者美股上,这类公司还挺多,主要分布在科技公司、互联网公司上,这类公司无法在A股上市,所以主力投资A股的朋友没遇过。1
2023年3月8日
其他

投资美团的关键15问

美团的长期成长前景如何?美团的多个业务都处于成长期,除了外卖,到店,还有美团的闪购正处于高速成长中,生鲜等业务,还有一堆探索的创新业务都在进展中,比如打车,快驴和电商等。9
2022年11月25日
其他

扣动扳机之前的最后检查清单

芒格说,聪明的飞行员永远不会忘记在起飞前核对他的检查清单,无论他拥有多么突出的天赋或多么丰富的经历。芒格在最终扣动扳机之前,使用检查清单核对来避免自己犯错,这个给我巨大的启发,其实很久之前就一直在写和收集自己的清单,今天终于整理了一个1.0的版本,还不够精简,但没关系,后面慢慢迭代。使用清单,就是为大脑搭建起一张“认知防护网”,它能够弥补人类与生俱来的认知缺陷,如记忆力不完整或者注意力不集中。清单是一个非常有用的工具,使用清单能大大降低错误率。对一个股票进行投资是一个很大的决策,尤其是投入比较重的时候,需要防止受各种短期因素的影响,尤其是不要受各种心理偏误的影响,所以这部分我也借鉴了芒格的心理偏误清单,也会收集自己容易犯的错误并列入清单。检查清单好生意:需求和增长:这家企业提供的产品或服务未来是否被客户持续需要且增长?
2022年10月23日
其他

曾看宏观买股票、买比特币,经历08年大牛市的我终于走上大道…

莫名奇妙的,这篇文章又被限制了开放留言,大家喜欢就点个赞和在看吧
2022年7月16日
其他

企业文化的迷思

企业文化不知道是不是可以定义为企业的价值观、意识形态、思维方式和行为方式。以前巴菲特说挑选股票的3个标准:好生意,好管理,好价格。段永平说巴菲特现在也把好管理,改成用好文化来替代了。企业文化这个词也确实让人略困惑。拿苹果来说,苹果做一个东西的出发点,总是要做出这个星球上最好的用户体验的产品,如果做不到,就干脆放弃。比如苹果的一个无线充电产品,因为做不到苹果满意的标准,就放弃了。苹果的这种思维方式,因为乔布斯的持续推进,就会在这个公司会占据主流,形成一种共识,但是换了一个公司,可能这个主流就不会是这么想的。我们都有种经验,假设有5个人一起讨论事,另外4个人跟你的想法都不同,那么很自然的,这4个人的声音就会占据主流,在公司大大小小的决策中,多数人的思维方式和习惯,是一股非常重要的力量。乔布斯也特别反对用销售部门来主导公司,而是永远都应该是产品来主导,公司东西卖的好,是产品好,而不是销售得好。从苹果这个案例来看,我觉得可以观察一个公司最有竞争力的软文化,如果苹果变得不再以产品为主导,而是追求卖的多,市场份额,对产品用户体验开始不上心,那就是不是一个危险的信号?也就是观察公司的思维方式和行为方式,开始偏离他最核心的竞争力的那个部分。CEO库克也提到过,他们非常小心并购,不会搞大型并购,苹果只会并购小型初创企业,就是为了保护他们的企业文化。我的理解是,如果随意并购,就会导致持有不同思维方式的人进入到公司,就会开始稀释这种「以产品为主导的思维方式」的企业文化,一旦这种占据主流,苹果就不再是那个苹果了。总结一下,我觉得企业文化是存在的,就是公司的价值观,思维方式和行为方式,通过观察公司最内核的那个部分有没有变味,来判断企业文化有没有变质。以苹果为例,对投资者而言,持续观察公司推出的新产品,从而判断它的企业文化是否变质,因为这里面涉及到他们的价值判断和选择。
2022年7月8日
其他

我从李录那get到巴菲特为什么投比亚迪……

周末看了下自己账户,美股今年到现在还-15%收益,A股也还-0.8%。这两年市场还真是惨烈。不过这些收益率是app自己显示,我并没有用excel人工统计,这里的数据可能有偏差。看我美股里的持仓,比如拼多多和bilibli,还真是风投标的占了大仓位,而A股利的腾讯、洋河、飞鹤这些,都是稳定成熟的公司,都在真金白银的赚钱,相对而言,风险要低很多,但同时收益率也会表现一般。拼多多最高点的时候,涨了10倍,bilibili也是超过了10倍,但这些公司后来跌的也很厉害,拼多多最猛的时候,接近跌了90%
2022年6月26日
其他

由茅台拒绝提高分红比例聊聊公司治理,和股权分配

在前几天6.16号茅台股东大会,现场提问环节,有股东表示希望公司提高分红的比例。对此董秘是这么回答的:“茅台从成立到现在,分红比例也好,累计分红数据也好,在A股市场上应该都是屈指可数、表现卓越的企业。茅台从分红到现在,特别是这三年,都保持了52%的比例。虽然这个比例不是资本市场上最高的,但是基本上是非常稳定,而且绝对额是在不断增大的。我们希望我们的股东能有一个更加平和的心态,来看待茅台在整个资本市场上的表现。未来茅台还会有其他的计划,会有大量的资金需求,需要强大稳定的现金流。”茅台股东大会我觉得这个话是有问题的,公司是股东的,对重大的资本支出和分红事项,不是管理层来指导股东,而是管理层听命于股东。说白话一点就是,股东想分多少就分多少,管理层照办即可。茅台快沉淀2000亿的冗余资金在账上,又没有大的项目要投入和投资的话,加大分红比例是回馈股东的最佳方式,否则那么多现金就放在银行拿那么一点利息,完全是浪费资本,找不到合适的地方投资,就应该归还股东,让股东自己去配置。当然,茅台管理层是没这个胆自己决定分红比例的,本质上,都是背后大股东的意思,管理层只是传话给小股东听而已。茅台的控股大股东是背后的国资委,茅台本质上是国企。董秘提到未来茅台还有其他的计划,会有大量的资金需求,这个即使是未来扩产,茅台也花不了2000亿,找个地方扩产,投资一点固定资产,凭茅台的实力,现在一年的利润拿出一小点都绰绰有余了,茅台本来是个不用什么太高投入的生意。所以,还是控股大股东太贪婪,小股东又无可奈何。大股东大概占64%的股份,其余36%是公众股东。大股东从几个方面从茅台这个现金奶牛攫取利润:一个是销售公司里占股5%。销售公司可简单的认为就是茅台的销售部门,初始为避消费税设置的,茅台出厂价把酒给销售公司去销售,销售公司的利润就简单了,赚的净利润,还要被大股东拿去5%,冗余资金存在财务公司,财务公司的利润又要被大股东攫走一部分。还有,给经销商的批发价是969,大股东又自己做起经销商,从969到2600左右的批发价格之间再赚一波,而且是排名前几的经销商,所以可想而知,为什么不愿意提出厂价,如果提价是按比例跟所有的股东分,单独自己赚969到2600之间的差价,这个利润都是自己的,这不香吗?大股东旗下还搞个习酒,让市场说道同业竞争多年,但也没啥大动作,据说最近可能要剥离了。这就引出来今天的主题,那就是公司治理的问题。整体而言,资本市场会对治理机制完善的公司有更高的溢价,当然,对商业模式好的公司,也有更高的溢价。公司治理到底是什么东西?公司治理就是关于钱和权的顶层制度设计,主要是针对股东和管理层来说的。公司治理机制设计的好,股东和管理层的积极主观能动性都能最大限度的发挥出来,公司的发展能得到最大程度的保证。如果公司治理机制设计得不好呢?那就是很多新闻都报道的股东内斗,管理层掏空公司,大股东大搞关联交易利益输送伤害中小股东的利益,还有的是另外一种反面,最能干得力的灵魂人物的责和权没有得到充分保障,也没有得到充分的激励,导致公司发展裹足不前,有些甚至大股东被赶出公司。好的治理机制是,让最能干的人、贡献最大的人,得到的控制权和收益权也最大,责权利都要匹配,人才才能被激励;而如果拥有最大权力的人对公司的发展不利,利益分配不公,掏空公司,胡乱投资,利益输送,不分红给中小股东,有亏损则由中小股东承担,发生了这种情况的话,公司也要有治理机制可以制衡大股东或者管理层。如果大股东或者管理层胡作非为却得不到制衡,有能力的人却没有得到充分的激励甚至被排挤,我们就认为公司的治理机制不佳,这种公司就要比较小心,至少这部分得分不能太高,即使业绩不错,那么业绩发展的好处能否落在你这个小股东身上,也要打一个大大的疑问号。比如最近热议的中远海控,爆赚892亿,却只分红139亿,又没有什么资本开支,但就是不分红,小股东联合3%的股权向董事会倡议,甚至股东大会对分红提案投反对票,也无济于事。这就是典型的中小股东和大股东之间的矛盾,中远海控是有控股股东的,不存在让职业经理人乱来的情况,但是现在就是制约大股东的手段有限,权益得不到保障。所以,公司价值是公司未来自由现金流的折现这句话是有前提的,前提就是这个赚的钱能真的到股东手上,这也就是为什么巴菲特和段永平强调好文化和好管理的原因。管理层本身是不是正直可信,以股东利益为重,这个非常重要,所以不能简单的看一个公司赚大钱了,pe低,便宜,就买入,评估一个公司是一个全盘的考量。设计治理机制不是目的,最终还是通过制度去信任人,当然,如果只有能人,但是没有制度,长久而言,出问题的概率还是相对大,因为无法保障一直有能干的人上去,机制保证了权力的制衡。所以,看公司文化,其中一部分内涵就是也要看看公司的治理机制回到开头话题,对茅台大股东一些与小股东利益冲突的方面,靠集结股权投票抗衡大股东不可能,因为大股东绝对股份就已经接近64%了,处于无可撼动的地位,唯一可以做的就是依赖外部治理机制,比如舆论监督,之前管理层要捐款当地政府修路,小股东就扬言要法律诉讼,说管理层没有得到股东大会授权,这是违法行为,后来管理层马上就撤销了这笔捐赠。当然,其他的投资者对这个事情也有不同的看法,但是就小股东制衡大股东和管理层而言,这确实算是一个小胜利,当然,管理层最终要做出这笔捐赠,完全可以召开股东大会,修改公司章程,由于绝对控股的地位,集齐67%的投票,就可以改变,这简直不要太容易。对茅台这类公司,你只能观察大股东的行为,只要吃相不是太难看,考虑他卓越的生意模式,还有A股上其他公司带来的机会成本,我估计大部分小股东也只能承受。所以投资没有绝对的完美主义,都是打分制,不是生意模式到了茅台这种才能投,也不是大股东和管理层一点瑕疵都不能有,投资就是比较,在能看懂的里面选最好的,世界不是完全的黑白,世界是灰色的,所谓的灰度认知,黑白决策。所以这也是我困惑了很久的问题,不能简单看到生意中一些问题,就打上「生意模式不好」的标签,看到公司管理层有一些问题,就打上公司管理层「文化有问题」的标签,这都是打分制,然后里面选最好的,但这个最好并不是绝对的好。我们看洋河的话,生意模式比茅台是差一点,比其他的行业的生意就不知道好到哪里去了,但是公司治理机制又要比茅台好一点。洋河本身的股权比例是大股东(国资委)、公司管理层和公众股东大概各⅓的样子,这样公众股东就有了制衡大股东和公司管理层的可能,中小股东的利益也就得到了保证,而且管理层的股权激励足够到位。洋河的管理层股权激励足够,才有了后来从一个资质平平的公司,到成为白酒企业前三甲的故事,洋河的各个方面都可以看到一个现代公司的模样,不管是分红比例,管理水平,包括积极为冗余资金寻找投资渠道等等,这个可以在前面聊洋河的一篇文章看到。所以看股东治理机制是否合理,股权比例是一个重要的维度。创业的股权设计新公司开始,股权结构设计,就是在设计公司最重要的治理结构。股权分配的好,大家精诚合作,同心协力把事情做好,这个没做好,公司很容易就干不下去了。很多初次创业的人,喜欢平分股权,这都为后来埋下巨雷。大部分时候,都是碍于面子,都是跟朋友同学一起创业,说自己应该分更多的股份,都说不出口。分配股权的第一性原理是什么呢?是贡献最大的人,最有能力认知水平最高的人获得最多的股权比例。一旦违背了这个规律,朋友甚至亲人反目,都是常见的事情。比如非常知名的中餐连锁品牌真功夫,他的创始人蔡达标和小舅子潘宇海就是股份平分,一人一半,初期潘宇海的贡献更大,但后来发明了一个解决中餐标准化的设备后,蔡达标的战略、管理和经营能力就提现了出来。两人日渐就经营中的问题出现了矛盾,最后两人的政治斗争以蔡达标被判14年收尾,真是让人唏嘘不已。关于这个案例,请看今天的第二篇推文。最大的股权应该分给贡献最大的人,但一家公司初创的时候,大家谁也不知道谁以后贡献更大,所以这里可以设计动态股权机制,大家先说好,只分配一部分股份,后期再定期讨论贡献问题,再进行二次分配剩余的股份。甚至,可以设计退出机制,以溢价回购相对贡献很一般的合伙人的股份,分配给贡献更大的那个人。当然这里需要默契,可能难免有不愉快,因为涉及到贡献的认定。还有一些方法,就是根据贡献,根据成果,一年年的释放股权,比如说有研发能力的,有带资源进来的,到一定进展给一部分。海底捞案例带来的思考海底捞的两对创始人夫妇,初始创业也是各50%股份,结果到了2007年,张勇强势提出,要求施永宏以原始股成本1000多元转让18%的股份给他,最后施居然同意了,2018年海底捞上市,当天市值945亿港币,施永宏即使转出去了18个点,剩下的股份依然还有差不多255亿港币。这个案例非常值得思考和玩味,而且,你完全可以把自己代入,假设你是施永宏,你的合伙人要你基本无偿转让股份你怎么办?或者假设你是张勇,你会不会这么强势的要求你的合伙人无偿转让股份给你?你是否开得了口?从结果上看,施永宏这么干,非常成功,也确实是大智慧。自己不做控股股东,做一个从属的位置,没有任何问题,投资最终的目的是赚钱,施永宏让张勇处于绝对控股的地位,张勇的能力更强,也确实把海底捞带到了一个更高的位置,更好的激发了张勇的积极性,从而让自己也受益。所以,这里的一个启示是,如果你的能力、贡献确实处于相对弱势的一方,把股权主动让出来给能力更强的一方,维持这个盘子,其实是大智慧,看起来短暂失去了一些,但其实得到更多。比如上面的真功夫的案例,如果小舅子潘宇海看姐夫的能力更强,于是主动让出一部分股份,让蔡达标拥有控股权,真功夫是很有可能是比今天强大得多的,也可能早上市成功了。当然,蔡达标在其中过程中,也有做的不聪明的地方,在掌权后,居然把好几个要害部门让自己的家族人员参与和把守,让潘宇海进一步边缘化。家族企业反而最后要注意不要太家族化。可能多数人初始创业,对自己处于小股东地位有点不舒服,这可能是人的本性中需要寻求人群中的重要感的本能决定的,但是完全不用这么想,谁重要就谁当老大,不同的项目,可能老大也是不同的人,你在这个项目上是小股东,也可以在另外一个项目上当老大,把事情干成,获得投资最大的回报最重要。芒格跟巴菲特合伙,就克服了自己这种心理,心甘情愿的和比小他7岁的巴菲特成为合伙人,并处于从属地位,才成就了伯克希尔帝国的投资神话。然后说到张勇,这里也给了一个重要的启示,如果你的能力更强,贡献更大,你必须提出来更高的股份占比,否则,这也是对大家长远利益不利,因为做出最大贡献的人,没有得到最多的留存利润索取权,这一定会伤害积极性,不要拉不下面子,最好的办法就是坦陈沟通,「不好意思」,「怕别人说你心贪」,「怕对你的人性发出感叹」,但都无法掩盖你内心的不平衡,时间长了,一定会出问题。当然,这里有涉及到,你觉得自己贡献更大,但是有可能这只是你的自利性偏见,所以开诚不公的定期讨论,把大家做的工作摆上台面,大家充分的考虑到别人的工作的情况,才更好评估贡献,当然,最后还谈不拢,就只能某个人出局。分配股权,还有个点是,参与经营的股东和纯财务股东,不能完全根据出资比例分配股权,最好是财务股东出资多一点,占股少一点,经营股东出资少一点,占股多点,这样才是合理的,也才能走的更长久。参与经营的人,就是把自己这份人力资本也参与了入股的意思。那些天使投资,往往出100%的资本,但只占10%-15%的比例。如果做成一个项目,钱比人重要的多,那么财务资本占比更大一些也合理,但多数项目,人的作用还是更重要一些,现在股份公司也不是要严格按出资比例来分配股份的。这其实就是人力资本和货币资本的博弈。现实生活中,很多财务股东出资后占很大的股份比例,但不参与经营,这其实有很大的隐患。总之,股份的分配比例,都是极其重要的事情,要理性和坦诚,提前学一些股份分配的知识也非常重要,大家有一些共识,就比较好沟通。公司治理里,一个重要点就是股东治理,股东治理结构的设计的重点就是钱和权的分配。股权分配有几个雷,总结一下就是:平均分配股权过早过急的分配了股份混淆股东类型:财务股东应该出资多一些,占股少一些经理治理公司治理还有个重点就是,对管理层的治理结构设计。公司做大了,慢慢的很多创始人就退居幕后,做纯粹的股东,日常经营管理交由职业经理人打理,很多上市公司甚至股权极度分散,没有控股股东,公司一盘散沙,出现问题没有一个主事的,结果CEO就获得了公司的控制权。以CEO为代表的管理团队并不完全跟股东利益一致,很多时候也出现CEO为一己私利侵蚀股东的利益。ceo给自己开天价薪酬,以公司名义买私人飞机,豪华游艇,装修奢华的办公室等,都是侵害股东利益。这种公司,在国外的资本市场上,就会遭到门口野蛮人的敲门。这个野蛮人的称呼,其实有点带贬义,但实际上“野蛮人”是有积极意义的,当没有控股股东,管理团队侵害股东利益的时候,有一些资本,就会在公开市场上买入公司股份,一旦获得足够控制权,就会入驻董事会,血洗管理层,重组董事会和重新招聘管理人员。正是因为有这种机制存在,这就给在位的管理层团队形成了很大的威慑。国外那个3G资本,就专门干这个事情,巴菲特很喜欢和他们合作并购公司。治理结构设计的目的都是为了给权力一个制衡的可能,就是万一这个实控人有问题,大家有制衡他的选项。作为股票市场的中小投资者,最好的方式,还是不要想着去制衡,最好开始就把管理团队的历史给扒一遍。唐朝分析福寿园的过程,其中一个就是看股本扩张的过程中,管理团队是不是诚实可信本分,那些在经营过程中给自己兜了太多好处,和创造的效益不对等的管理层都要小心。对管理层的治理方式,不准备展开说了,概括下主要是:1
2022年6月22日
其他

一直抄段永平作业会怎样?

段永平的水平是毋庸置疑的,而且可喜的是,他也不是什么基金经理,用自己的钱投资股票,也没什么禁忌,大部分事情都可以聊。他经常很及时的公开自己的操作,买了什么,让人很方便的跟踪到他的作业,不过今天讨论的是,这是否是一个长期稳赢的策略呢?我认为,只要段永平一直及时公布自己的股票买卖,跟着抄作业赚到钱是极大概率的事情。但是段永平公布的信息有一点不完全,那就是一般他只公布了买了什么,没有具体提到买了多少仓位,也不知道某只买入的股票已经占他多少仓位,可能老段只买了1%,但是跟随者没搞明白道理,激动的买成了全仓。买成苹果茅台全仓还没事,要是买成拼多多,这两年就很难受。此外,抄作业还有一个回报不足的风险。我们从巴菲特那知道,规模越大,受限制越多,慢慢很多股票就很难买,花费很多时间研究的公司,却只能买一挖耳勺的量,毫无意义。段永平的资金规模,至少是10亿美元这个级别了,据他早年的说法,他仓位95%都是苹果,是绝对的重仓,每个人能力圈都是有限的,一生能拥有的洞见也不会太多,要他找到下一个可以重仓买入的好机会,还能满足这么大的资金量,也非常不容易。苹果已经前面到过3万亿的市值规模,利润接近1000亿美金,这么庞大的规模,如过3万亿的基础上,再涨一倍,利润要到2000亿美金,想想也是难度不小,段永平买的早,估计赚了12倍左右,后面即使涨的少,不涨,他也无所谓,他这个级别,重点是不犯错,可以不涨,但是不能犯大错,实际上顶级高手,都是不犯错这个角度去思考的,不犯错,不能亏,最后就反而赚大钱了。所以,普通人几万,几十万,上百万的规模,在苹果现在这个不算低估的价格买入,是有可能回报很一般的。抄作业,重点是抄大佬的一个组合,按仓位比例全抄,一旦你要开始创新,抄某一个不抄某一个,很有可能就是抄歪了,一定要单独挑一些抄,那就只能自己独立思考,彻底把这个标的搞明白,自己研究这个公司,搞懂背后的逻辑,也搞明白它的风险所在,自己设置好仓位做好风险隔绝。但是,一旦到了这个程度,这就是不是抄作业了,这是你自己的作业了,你的投资决策不再依赖大佬。抄作业,还有一个风险,那就是有一天段永平不再公布他的作业了呢?这个是完全有可能的,由于并没有什么义务,也许哪天就不想在网络上公布自己的作业了,那个时候你怎么办?如果恰逢股市大跌,大佬不出来说一句话,不搞一点心理按摩,你肯定六神无主,看到自己的养老钱在市场里一点点变少,你就像热锅上的蚂蚁,顶不住就斩仓了。。。此外,我觉得只要抄作业是成功的,你很可能会形成路径依赖,因为独立去找资料分析和研究公司是一件比较枯燥的事情,大量的资料要去看,如果不是自己熟悉的公司更是如此。那些财报上又充斥着各种看不懂的财务数据,专业数据,要看懂的前提还要有相关的知识储备,这都需要大量的学习,这都是需要逆自己的人性去干的事情,但是注定了只有少部分人愿意做这些事情,在那些风雨飘摇的日子里,在那些泥沙俱下的日子里,你本来也慌,但是一看大佬,大佬还在买入!那怕毛,那我不用慌,而且这个时候,会隐约觉得自己懂了这个公司。人都是有惰性的,这种情况下,没有市场逼着自己去彻底搞懂,那就一直没有压力和动力去彻底搞懂,这会阻碍自己的真实的投资能力的提升。而从长期来看,最硬的逻辑就是自己真正搞懂了,自己搞懂,心理丝毫不慌,有钱甚至可以买一点,做出更利于自己的个性化投资决策,而不用毫米级复刻大佬,这就开始游刃有余了,而且,根据自己的情况,自己的机会成本,自己的兴趣和能力圈,创建一个让自己特别舒服的投资组合,一切尽在掌握。我以前也抄过林园的作业,就是2007年之后他出的那本书里谈到的,但是最顶级的茅台五粮液没有抄,抄的是后面的高速公路,黄山旅游这些,你去看看这些股票,走势很一般,但是林园并没有开个博客时刻同步告知他的持仓和交易,他后来全部集中在茅台上去了,我那个时候也不知道仓位配置,也不知持仓逻辑,也更看不懂公司财报,又只抄了个局部。这样的结果,可想多么悲剧。未来是不确定的,没有人能完全判断,大家都是按概率来配置仓位,最大的确定性给最大的仓位,不知道这些基础知识,很容易抄歪。而一旦你懂了,你就会按照你的能力圈自己来配置。说到能力圈的建立,最好是按兴趣来。每个人的兴趣都不同,有些公司我根本不想去研究,有些没买,但是很有兴趣研究,看这个公司的各种资料,等搞明白了的时候,有机会就可以买入了,就是这么简单。人和人都不同,所以只要自己懂了,一定会寻找自己感兴趣的,有认知优势的公司,而不是要跟别人一样,这样掌控感才最强,这才是一条可持续之路,更长远的路。最后总结一下,抄作业是可行的,但是只是作为学习的起点,不要一直依赖,尝试自己彻底搞明白自己手头的这几个公司,慢慢学习和建立自己的能力圈,走出一条自己的路,才是大道啊!看到这,没关注的关注一下,点点赞,点点在看吧~
2022年6月15日
自由知乎 自由微博
其他

为什么要选好生意模式的公司?(附美团估值补充)

美团估值后续补充前几天的文章(对美团的定性分析),提到了对美团的定性看法,还有对美团的估值分析,但是后来感觉还有一些东西没有说到,这里再补充一部分。我对美团整体的商业模式评分打70分,也给出了142港币以下的买入点,但是这个买入点是分阶梯的,也就是并不是140以下一把梭,是142以下,或者考虑到王兴的优秀,可以考虑150以下开始买。然后是每跌10%买一次,注意是150的10%,也就是150一次,135一次,120一次,105一次……这样进行,而且整体美团仓位15%封顶。如果今年到了400,我会卖一半,如果到了500,就全部卖掉,大概是这么个操作方式和价格买卖点。一
2022年6月11日
其他

2021年财报,洋河重新起飞,兼谈洋河的定性和未来增长点

给洋河的定性给洋河定性的话,洋河命没有茅台好,甚至连​五粮液和泸州老窖也比不过,具体体现就是高端基酒产能不够。优点是,洋河是白酒企业里股权结构​最好的,对管理层的激励作用最大的,是白酒行业里唯一的现代化​企业。洋河管理层和核心经销商合计持股约31%,国有股份占比约34%,公众股东占比约35%,这个比例很合理,互相形成制约和监督,治理结构最科学,管理层占有股份也有足够的量,主观能动性被充分的激发。而茅台和其他的白酒企业,管理层基本都不占什么股份,本质上管理层和公众股东的利益不一致,茅台还存在一个大股东的问题,这里就不细说了。所以起点低一点没事,但是人的积极性被充分地调动起来了,白酒企业同样要靠人的经营,高端酒产能不够没关系,优秀的管理层可以提前遇见到未来的市场需求,提前布局好产能,挖好窖池,等待窖池老熟,做时间的朋友。比如洋河目前拥有百万吨的存储基地,已经存了大概66.5万吨基酒,每年产能仅洋河和双沟就超过20万吨,不包括贵酒和梨花村和厚工坊等其他品牌产能。作为对比,可以看到茅台基酒存量26万吨,2021年实际产能约8.5万吨。而这些基酒产能是在2010年左右就做了安排,以后可预见的是,高端基酒会慢慢释放产能,实际上这两年已经开始有了这个苗头,洋河的毛利率在上涨,产品结构在上移。观察它现在的设计产能和实际产能的情况来看,洋河应该是在用最低的成本养窖。由于浓香酒的生产工艺关系,一个窖池天然的伴生出低端酒,如果不把低端酒给卖掉,高端酒可能被拖累导致整体不赚钱,但是新窖池天然的就是低端酒要产量占比很高,但是不能断掉酿酒活动,所以只能最低限度的开工。所以从这个角度来说,浓香酒的生意模式是要比酱香酒的生意模式差一点,酱香酒可以都是高端酒,并不受限于窖池,但是酱香酒的限制在地理位置——只有茅台镇那15.03平方公里的地方可以酿造出纯正口味的飞天茅台酒。说回洋河,洋河还是首个引入自动化生产线的白酒公司,引入了标准化生产理念,节约了人工。洋河2021年末共有17956名员工,其中生产人员7347人,销售人员6987人,作为对比,茅台有29971名员工,其中生产人员24868人,销售人员1056人。洋河生产人员的人数不到茅台的三分之一,而产能如果加上贵酒和梨花村等,几乎是茅台的3倍!据媒体报道:“一走进洋河的数字化生产车间,就被随处奔走的机器人吸引,在以为快要撞上它们的时候,机器人们已在1.5米外的地方自动改道……”洋河还在生产线使用机器人来提升效率,这在整个白酒行业都是首屈一指的,当然,很多白酒行业也开始学习洋河引入一些现代工业化生产,但是不愿意多宣传,主要是白酒行业喜欢讲纯手工打造的故事,万一消费者知道了白酒行业都机器自动化流水线生产了,怕是会影响销售😄洋河的广告营销能力也是最强的,当年的那个梦之蓝的广告,让很多人记住了洋河,一直到现在很多人都还觉得洋河是一个高端品牌,实际上洋河是一个中高端品牌,高端的M9和手工班一直很难买到,就是因为量很少,比较其他的白酒的营销广告,感觉白酒行业整体还在20世纪,只有洋河用了很多现代的广告玩法。白酒头部企业几乎都沉淀了很多闲置资金在账上,多数企业只是放在银行账户上吃定期利息,而洋河积极的开展投资业务的探索,并入股很多合伙企业做LP,还购买银行理财和信托,为股东赚取了更高的投资理财收益。所以从这些细节都可以看到,洋河在普遍高毛利率的白酒行业,还很注重效率,为股东创造了更高的效益,锐意进取,积极地尝试不同的品类和产品,这都是因为“人”的作用充分被调动的结果。所以,白酒现在看起来是一个主要吃老祖宗留下来的东西的行业,但是人的作用依然不可小觑,假以时日,洋河最有可能成为中国版的帝亚吉欧。最近这2-3年,洋河股价没怎么涨,大家一片看衰,但是洋河其实也是在主动求变,清理渠道库存,梳理经销商关系,升级产品,调整管理架构,给新的管理层股权激励。引用2021年财报管理层的话来说:“公司在2021年围绕高端化和品牌化战略,完成了715个SKU清理,双沟品牌全国化布局迈出关键步伐,贵酒品牌增长势头明显。对团队推行年轻化、知识化、专业化的选育用留机制,点燃二次创业奋斗激情。”总结来说就是,洋河在一个商业模式最好的行业里,摸到了一个相对不错的牌,又取得了最佳的股权结构,充分释放了人的积极主动性,在各个方面都取得了非常不错的成果。但是股权结构是核心竞争力吗?确实不是,如果其他酒厂也改制,也能释放人的主动性,但是这个很难,在错综复杂的利益关系里,白酒本来就是赚钱机器,现有的国有大股东没有去稀释股权求变的动力,所以洋河的存在就非常难得。2021年业绩2021年的业绩是个惊喜年,网上有很多人解读了这一年的财务数据,业绩增长非常扎实,主业白酒利润增长了30%至75亿。而且毛利率进一步提升,说明产品结构继续上移,渠道调整取得成功。洋河的业绩可以分为两块:白酒+投资洋河每年是把当年利润的60%分红分掉,但还是剩下了40%,其实经营根本永不到这么多的资金,但由于历史的原因,又不好大笔分掉这些闲置资金,所以洋河对这部分资金开展了投资和理财的尝试,具体来说,就是投资了一些公司的股权,购买了一些信托和理财。但这两年,环境不稳,投向地产的信托出现了一些状况,中银证券也面临股票下跌带来了投资收益的剧烈波动,洋河在2021年对投资业务进行了收缩,赎回了很多权益类的投资,改成没什么风险的银行理财收益。2021年投资收益实现了9亿,其中联合营的公司带来了295万收益,这些权益类产品波动带动了公允价值亏损了7.2亿,所以2021年全年大概实现了1.8亿的整体投资收益,而2020年实现了12亿的投资收益和12.7亿的波动收益,总计共计24.7亿的投资收益,所以投资业务来说,2021年比2020年少了近23亿的收益。这也是为什么2021年主业利润增长30%的情况下,整体净利润只增长0.34%的原因。但是从2021年末和2022年第一季度合同负债,经营现金流等数据来看,今年的增长非常有保障,主业利润到90亿实现概率非常高,投资利润实现个10亿,整体净利润超过100亿完全有可能,所以明年一股分红估计要到4元。投资业务投资业务在报表上看起来很复杂,分布在「交易性金融资产」和「其他非流动金融资产」两个科目里,还有长期股权投资。这里面按不同的分类,又有信托,理财,根据类型不同,又分为权益类资产和债务类资产,前面的列表又给出了证券类投资的情况,这里面的分类其实有很多是重合的部分,所以容易看晕,其实不用看那么细,只需要看里面公允价值波动收益最大的是中银证券即可,然后知道这些信托和理财实现了9个亿的利润,其他不用去扒那么细致。至于长期股权投资,这是完全的另外一块,都是由联合营公司产生,20-30%股权占比就会成为联合营公司,这些公司的利润也是按照持股比例列在投资收益里的。所以,会计科目里的金融资产是很复杂的,是一个难点,必须彻底搞明白,才能看懂这些报表,一旦看懂,就可以看更复杂的财务报表,比如腾讯的财报和伯克希尔的报表。主要搞懂几种类型的股权:控股子公司并表联合营按比例计入损益和综合收益小股权公允价值波动计入当期损益或者其他综合收益,利息或者股息计入当期投资收益白酒主业白酒主业似乎可聊的也不多,2021年加大了广告投放,也加大笔销售人员的收入,所以业绩才这么好。财报上的数字,要通过与往年对比,不能孤立的看,从变化和趋势中发现经营中的变化,比如这个销售人数没变多少,但薪酬却涨了60%,这就是大的变化,就可以看到公司这一年的经营情况,所以,巴菲特说过,数字告诉我们更多,不需要跟管理团队面对面,所以要深挖数字,要喜欢读数字。还有电商费用,也同比增加了57%,说明公司也非常重视电商渠道,线上的销售量也增长不错。从在建工程来看,2021年新开工了贵酒二期工程,这两年通过对贵酒重新梳理,已经是在扩建产能,并且在渠道营销上在发力了,包括包装都有重新设计,据网友反应,在很多地方也在投入广告开始发力推广了。洋河在前几年并购了贵酒和厚工坊,开始布局酱香型白酒,双沟和贵酒是接下来几年的发力重点,这是未来的增量看点,洋河还给酱香型白酒加入绵柔的风味来制造差异化,相信在洋河的运营加持下,这两品牌会更上一层楼。接下来,全国化继续拓展,数据显示省外的毛利率还高于省内,说明省外卖的高端酒更多一些。洋河的资产负债表依然简单干净,资产主要就是现金,金融理财,库存,固定资产,几乎没有有息负债。所以,以投资就是获得自由现金流折现这个第一性原理来推导,利润含金量越高的,越不需要新的资本开支的,而且利润还能继续增长公司,确实是最省心的,白酒行业完美的符合这所有的特点,用张坤的话说,一定要执着的追求自由现金流,不管你看了这个公司多少细节,最终都要回到投资的原点自由现金流来审视这家公司,看是否符合这些原则,如果发现了,就不要轻易的卖出,死死的抱紧这些印钞机,获得财富的增长😄如果这篇文章对你有启发,欢迎分享点赞点在看啊,亲们,谢谢大家。​
2022年5月3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