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尔滨医科大学
其他
提升就医体验在行动 | 不负信任守护健康 哈医大六院用爱点亮患者就医之路
结合学校深化能力作风建设要求,哈尔滨医科大学党委对各附属医院在提升诊疗服务质量和患者就医体验上做出明确要求“以患者为中心改善医疗服务”。学校党委指导各附属医院回应患者关切,结合实际实施多项举措,让诊疗技术更过硬、便民措施更得力、患者满意度更高,切实解决人民群众看病就医的急难愁盼问题。学校将陆续在官网、官微展示各附属医院的便民措施、医患暖心故事。哈医大六院自建院以来,始终坚守“患者至上”的服务理念,着力打造有温度的医院、有关爱的医护和技术过硬的医疗。患者的肯定,是对医者最大的鼓励。近日,在哈医大六院妇科病区出现了温馨的一幕,前来复查的宋女士、王女士为妇科病区的医护人员各送上一面锦旗,分别写着:“大医精诚,德医双馨”“除病痛医术高超,保健康医德高尚”以表达对科室全体医护人员的精湛医术和周到服务、贴心关怀的感激之情。不久前,40岁的宋女士,因子宫肌瘤入院手术。入院时,该患者肌瘤已达13cm,自己在小腹处就能摸到皮球大的硬物,加之糖尿病、肥胖症等合并症状,若选择开腹手术切口大,术后出现切口愈合不良的可能性较大、风险高。为了利于患者恢复、减轻疼痛,即便手术可操作空间狭小、难度较高,韩毅敏主任团队经过充分评估后,决定给予腹腔镜下子宫肿物切除术。住院治疗期间,韩毅敏主任及管床医生王欢时刻关注患者病情,耐心细致解答患者及家属疑问,在妇科病区医护人员们的精心治疗下,术后一周左右便达到了出院标准。出院时,医护人员反复讲解注意事项、叮嘱复查时间,并将自己的私人联系方式告知患者,细心周到的服务让患者及家属倍感亲切、温暖。53岁的王女士因“阴道反复不规则流血、流液3月余”到医院就诊,门诊行宫颈病理活检术,确诊为“鳞状细胞癌”,肿块大小达到38毫米。得知这个结果的王女士十分焦虑,为了安抚患者的情绪,王鹏宇医生多次到病床前讲解病情及相关治疗方案,耐心解答患者提出的疑问。在医护人员的暖心陪伴和细致的诊疗下,患者顺利接受手术。手术后,在妇科手术快速康复指南的指导下,联合护理团队精准地护理,王女士很快康复出院。出院当天,她激动地说:“非常感谢医护人员的精心照顾和治疗,让我对生活有了新的希望!”温暖的故事持续发生,精湛的技术守护每位患者。医院不仅专注医疗技术更注重人文关怀,让来院治疗患者既诊病也疗心。哈医大六院将始终秉承“不忘初心,服务患者”的宗旨,让高质量、有温度成为医院的诊疗服务品牌,为龙江百姓享受全方位全周期健康医疗再立新功!来源:哈医大六院编辑:赵欣妤审稿:刘冬悦
其他
提升就医体验在行动 |“医”路温暖 用爱守护 哈医大肿瘤医院为外地贫困患者提供免费住宿
结合学校深化能力作风建设要求,哈尔滨医科大学党委对各附属医院在提升诊疗服务质量和患者就医体验上做出明确要求“以患者为中心改善医疗服务”。学校党委指导各附属医院回应患者关切,结合实际实施多项举措,让诊疗技术更过硬、便民措施更得力、患者满意度更高,切实解决人民群众看病就医的急难愁盼问题。学校将陆续在官网、官微展示各附属医院的便民措施、医患暖心故事。为解决患者看病难、看病贵的问题,哈医大附属肿瘤医院坚持以患者为中心,不断优化服务,着力提升服务品质,于今年3月正式开放医院南区,为外地贫困患者及家属提供免费住宿,多措并举缓解患者的就医压力。肿瘤治疗是一个长期的过程,交通、住宿等生活费用对于异地就诊的困难家庭来说是一笔沉重的负担。“我是从外地过来看病的,昨天乘着医院班车去南区办理了免费住宿,省了一笔住宿费用,还免得我们来回跑,真是太方便了。而且住宿环境很好,有护士值守,住起来很安心。”正在接受治疗的王大伯高兴地说,“在这里,我们感受到了像家一样的温暖,更加坚定了与病魔战斗的信心。”医院南区免费住宿对象为外地贫困患者及家属,有住宿需求的患者在接诊医生判断符合住宿条件后,携带科室指定派驻人签署的派驻单,到外科楼一楼咨询办理入住、预约免费班车,到达哈平路166号哈医大肿瘤医院南区,凭身份证即可领取房卡。温暖举措显爱心,优质服务暖人心。哈医大附属肿瘤医院用实际行动诠释了“医者仁心”的真谛,用暖心服务践行了“以患者为中心”的理念,切切实实为患者办实事、办好事,让患者及家属省钱、省事、省心,在就医过程中感受到守望相助的力量。未来,哈医大附属肿瘤医院将通过更多的方式去帮助更多患者,提升患者就医体验,让百姓看病更便捷、服务更有保障。来源:哈医大肿瘤医院编辑:贾思媛审稿:张珈宁
其他
季勇教授团队揭示蛋白质巯基亚硝基化修饰在主动脉瘤/夹层中的关键作用及机制
2024年2月15日,我校寒地心血管病全国重点实验室季勇教授团队首次揭示了Septin2的巯基亚硝基化修饰在调控巨噬细胞功能及主动脉瘤/夹层中的重要作用及机制。研究成果论文《S-nitrosylation
其他
国庆特辑|哈医为您唱一首盛世赞歌!
喜迎国庆巍峨的华表让风云共舞迎接东升的太阳雄伟的天安门让挺拔的身躯披上熠熠荣光鲜艳的五星红旗让历史瞬间凝聚成宏伟画卷国庆星耀华夏,盛世贺迎华诞祖国用慷慨激昂的气势尽情地涂染十月的华章在世界东方筑起一座不朽的丰碑在辉煌纪元绽放无比璀璨的光芒晨曦吹散薄雾为碧绿屋檐戴上金冠喜庆的灯笼高挂与瓦红砖墙交相辉映朗朗空中迎风飘扬的红旗讴歌祖国波澜壮阔的历史航程生于北国满载希望的哈医追随祖国奔腾不息的时代浪潮热烈庆祝新中国成立74周年!以青春之名,书写清澈热爱以心中红星,献礼盛世中华开学典礼上,国旗升起,行注目礼全场师生唱响高昂的国歌胸怀医学报国之志、爱国爱民之情一袭白衣,一腔誓词,一身使命“为祖国医药卫生事业的发展和人类身心健康奋斗终生”是哈医为祖国母亲献上的“盛世赞歌”中最诚挚动听的一句“歌词”浴血立国,淬火强国。百年前的你们沿着那一线曙光,在迷雾与黑暗中坚定方向、斗志昂扬;百年后的我们迎着那一抹暖阳,在希冀与光明中茁壮成长,追逐梦想。居安思危,不忘初心,身着戎装视绷带为军枪,把担架作战车硝烟弥漫的战场上医者风采屹立不朽九州华章,千秋信仰,朝朝日月载青史万古流芳;江河沧浪,星烁云漾,朗朗乾坤铸雄关寸土无疆!泱泱华夏的脊梁毅然挺立于东方,神采飞扬的大地上再次萌发了腾飞的希望。放心吧,我们的党、我们的祖国,全体哈医人时刻准备着,请您庄严检阅!文字:俞露摄影:唐华
其他
哈医金课 |《药理学》
01课程目标药理学(pharmacology)是研究药物与机体(含病原体)相互作用及作用规律的学科。药理学是一门非常重要的应用学科,它既是基础医学和临床医学之间的桥梁,又独立于基础医学和临床医学之外。药理学知识涉及基础和临床的各学科,同时又为临床用药和治疗提供药物支持和用药指导,同时药理学研究又为基础研究的各学科提供新的技术和方法。本课程着眼于具体药理学学科问题和临床问题,侧重实际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每一个知识点均可独立成节,又与其他知识点互相关联。本课程与目前网上现有网络课程如网络精品课、微课等既不冲突又非重复,可与这些课程相互补充,同时具有更强的针对性和应用性,帮助学员更好地系统学习药理学知识。人卫慕课《药理学》以建立优质教育资源为目标,立足于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理念,立足于药理学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化,立足于学生知识、能力、素质的同步培养,立足于医药文化与知识的全社会推广,铸造哈尔滨医科大学优质数字化教育教学品牌,促进优秀教学团队和人才的成长。02课程团队情况介绍2016年由杨宝峰院士牵头,授课团队汇集海军军医大学、山东大学、大连医科大学国内四所知名医学院校药理学教学领域工程院院士、国家级教学名师、长江学者、国家杰青、优青、龙江学者等46名专家、教授作为课程主讲教师,共同录制了人卫慕课《药理学》课程。该课程全面展现我国药理学科研领域进展及著名药理学家风采,以发行量过百万册的国家级规划教材为课程蓝本,着力体现教材的思想性、科学性、启发性和适用性。杨宝峰院士是国家规划本科教材《药理学》第六、七、八、九版主编,长学制教材《药理学》第二、三版主编,研究生教材《基础与临床药理学》第二、三版主编,先后两次荣获国家级教学成果二等奖,2011年被评为国家级教学名师,2019年荣获人民卫生出版社20年突出贡献奖,2020年荣获黑龙江省高等教育教学成果一等奖,黑龙江省高等教育教材建设特等奖。哈尔滨医科大学药理学为国家重点学科,科技部与黑龙江省共建生物医药工程国家重点实验室培育基地、心血管药物研究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国家自然基金创新群体基金项目,其教学团队为国家优秀教学团队、承担国家级精品课程、国家“双语教学示范”建设项目、国家精品资源共享课、国家精品在线开放课程等国家级教学项目,为人民卫生出版社国家级规划教材《药理学》第6~9版主编单位,在教学和科学研究方面处于国内领先地位。▲杨宝峰院士主讲《药理学总论》▲教育部青年长江学者潘振伟教授主讲《镇痛药》▲中组部万人计划青年拔尖人才张勇教授主讲《帕金森治疗药物》03课程建设情况人卫慕课《药理学》课程以《药理学》第八版为蓝本,全项目共涉及理论教学40个章节共181个知识点,总时长1150分钟,内容覆盖全书重难点。在重点、难点和学科发展热点的讲授中,加入大量的动画、视频等元素,使记忆深化,同时在语言上尽可能用熟悉的文字进行介绍,促进学生记忆。对每一章节的内容设置了相关的考核问题,加深理解记忆的同时,考查学生的知识掌握情况,设置讨论环节增加了师生、生生互动,在与现阶段科研进展密切联系的领域,增加科普知识和科研进展介绍,体现对学生全方式个性化培养。
2021年5月15日
其他
哈医金课 | 国家级一流本科课程——《公共场所生物恐怖袭击卫生应急处置关键技术虚拟仿真与模拟》
01课程目标进入21世纪,人类面临的公共卫生安全风险与日俱增,特别是随着全球政治、经济的不稳定以及社会冲突和矛盾的不断深化,使得生物恐怖事件不断发生。人群密集场所的生物恐怖袭击正日益成为威胁各国政府、社会稳定和健康发展的心腹大患及最严重的公共健康安全威胁,亟待各国政府和社会建立完备的应对系统,并培养大量具备相关应急反应知识和应对技能的一大批专门人才。本实验虚拟项目正是基于我国公共卫生教育发展与完善、人才培养及社会需求出发,以培养具有公共卫生安全及应急管理专业岗位胜任力为目标,坚持“以学生为中心、以社会需求为导向、注重学科交叉与融合、培养学生实践技能与综合能力为出发点”,按照“能实不虚、虚实结合、以虚补实”的原则,突出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对中卫生应急处置关键技术为核心,采用人机交互、模拟、动画及语音识别等计算机技术,以“公共场所生物恐怖袭击事件”为实验切入点,对公共场所情境下的生物恐怖袭击事件应对处置中的“个人防护技术、公共场所污染区消毒技术、病原微生物采集、包装、隔离技术”进行虚拟仿真与模拟,以解决现实社会中公共卫生应急管理专业化的综合型人才匮乏、卫生应急处置人员能力不足的瓶颈问题。02课程团队情况简介该实验项目主要团队成员由5位长期从事卫生应急管理教学、科研和社会实践的教师组成,其中教授2人、副教授3人。项目负责人吴群红教授: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哈尔滨医科大学卫生管理学院院长,国家卫健委突发事件卫生应急管理专家,国家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负责人、国家级教学团队负责人、黑龙江省重点学科及领军人才梯队带头人,省重点高端智库首席专家。中国社科院兼职博导,澳大利亚Latrobe大学客座教授、国际IAEM亚洲区副理事长、中国预防医学会社会医学及卫生管理分会副主任委员等10余项学术职务。担任《中国卫生经济》、《中国卫生政策》、《Global
2021年5月13日
其他
哈医金课 |《神经病学》
01课程目标神经病学是研究神经系统与肌肉疾病的病因、临床表现、诊断、治疗及预防的一门临床医学学科,是医学领域中重要的学科分支,其内容复杂具有挑战性。通过“线上+线下+临床”三位一体的教学模式,学生线上掌握神经病学疾病理论知识,线下病例讨论培养临床思维,临床实践提升岗位胜任力,最终培养学生成为具有扎实的神经病学的理论知识;一定的临床思维能力、临床实践能力、岗位胜任力;具有医学人文、卓越医生情怀,树立奉献意识且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医学人才。02教学团队教学团队由神经病学教研室主任、教学主任等老中青三代优秀教师组成。团队成员都工作在教学、临床一线,有丰富的教学和临床经验,并多次获得国家级、省级、校级多个奖项,主持省级教学课题多项,发表教学论文十余篇。课程负责人李国忠教授:哈医大一院神经内科主任、教研室主任,主任医师,教授,博士生导师,省级重点学科(专业)后备带头人。主要科研方向为脑血管病及神经免疫。主持国家自然基金4项,省部级课题10余项,发表SCI收录及核心期刊论文百余篇。荣获黑龙江省科学技术奖一项;省医疗卫生新技术应用奖四项;省第三届“知识产权杯”高校发明创新竞赛三等奖一项;哈尔滨医科大学新技术成果奖二等奖一项;省政府科学技术奖二等奖一项;国家知识产权局实用新型专利一项。现任中华医学会神经病学分会委员;省医学会神经病学分会主任委员;中国医师协会神经内科医师分会神经感染性疾病专业委员会;中国卒中学会脑血流与代谢分会常务委员;中国卒中学会第一届委员会理事;东北地区神经病学学术交流会议副主任委员;省康复医学会神经康复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中国老年保健医学研究会心脑血管病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等。团队成员:姜宏佺,哈医大一院神经内科疑难病科主任医师,副教授,硕士生导师,医学博士,美国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UCLA)博士后。哈尔滨医科大学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主要从事脑血管病及肌萎缩侧索硬化(ALS)的研究。发表SCI收录论文十余篇。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青年项目;黑龙江省优秀青年基金;省博士后启动基金等多个科研课题。荣获黑龙江省科学技术奖,自然科学类二等奖(第二位);省医药卫生科学技术奖自然科学类一等奖(第二位);首届黑龙江省高校教师教学创新大赛暨首届全国高校教师教学创新大赛(龙江赛区)一等奖;全国第五届医学(医药)院校青年教师教学基本功比赛一等奖;省级、校级多个教学比赛奖项;首批国家级线上线下混合式一流课程、黑龙江省线上线下混合式一流课程第二主讲教师;哈尔滨医科大学青年教学能手、优秀青年教师等多项荣誉。赵敬堃,神经病学博士、博士后,硕士生导师,副主任医师,副教授,哈医大一院神内三副主任。研究方向为认知障碍和缺血性脑血管病。发表SCI收录论文5篇(第一作者或通讯作者)。主持多项省厅级课题。曾在2016年获得黑龙江省康复医学会“优秀康复医师”;2018年获得哈医大一院优秀教师。温世荣,女,哈医大一院神经内科,副主任医师、副教授,神经病学专业博士、医学博士后,硕士研究生导师。主要从事脑血管病、认知和运动障碍的研究。发表SCI收录论文3篇。主持黑龙江省归国留学基金一项,教育厅课题一项,参加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一项。曾获得哈尔滨医科大学优秀医务工作者、院优秀医务工作者、住院医师心中好老师等称号。赵秀丽,哈医大一院神经内科,副主任医师,副教授,硕士生导师,神经病学博士,生物学博士后。主要从事头晕/眩晕类疾病的诊治及脑血管疾病的研究。发表SCI收录论文及国家核心期刊论文多篇;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青年基金资助项目一项;主持或参加省厅级及院级课题多项。曾获哈医大一院优秀科研工作者、优秀教师等称号。03课程建设本课程前身为国家精品资源共享课,在2016、2017级临床本科等多个轨道开展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获得国家级线上线下混合式一流课程、黑龙江省精品在线开放课程、黑龙江省线上线下混合式一流课程。目前,经过教学团队的不断努力最终建成:线上自主学习掌握基本理论,线下病例讨论培养临床思维,临床实践提升岗位胜任力,“线上+线下+临床”三位一体的《神经病学》教学新模式。04课程特色与创新(一)理念创新秉承以学生发展为中心、岗位胜任力为中心、开发学生潜力为中心,结合神经病学的内容特点,将课程思政、医学人文贯穿教学全过程,做到润物细无声。(二)模式创新线上线下混合式课程有利于理论知识的学习和掌握,但对临床实践指导意义不足。该课程增加了临床实践部分,解决了重理论、轻能力的问题。以病例为基础的教学法贯穿教学全过程,建成“线上+线下+临床”三位一体的医学教学新模式。(三)技术创新VR虚拟现实技术:神经病学内容抽象复杂,VR模拟患者的症状,让学生更真切体会患者的临床表现和病痛,可以提高学习兴趣,更好的掌握疾病的临床表现。“学习通”平台:线上自主学习视频知识、完成习题、课前预习、讨论、作业、考试等内容;线下课堂可以应用签到、随堂自检、投票、选人等功能;实习可以应用直播、讨论病例等。微信平台:可以实现师生、生生间的实时互动,构建良好的师生、生生关系。05学生评价自课程开设以来,受到了学生的欢迎。在线上课程中大家积极反复自主学习,在留言区留下自己的足迹;线下课程中学生认真听讲,积极发言,与老师积极互动。在临床中,总是带着满满的求知欲,接触患者,与患者交流,并且积极参与病例讨论。在问卷调查中显示:94%的同学喜欢混合式教学模式,可以提高他们的自主学习能力、临床思维能力等综合能力,得到了同学们的一致好评。来源:教务处编辑:高铭雪审稿:梁昱芊
2021年5月10日
其他
哈医金课 |《外科学:腹腔镜手术模拟系统在外科手术教学中的应用》
01课程目标基于腹腔镜手术模拟系统的教学新方式发挥快速提升学生腹腔镜操作能力的作用。通过人体解剖视觉重现和力学反馈技术,模拟清晰逼真的手术视野和真实器械操作手感,可按要求设置多种训练模块和手术场景,为学生提供高仿真的学习和训练环境,从而有效的提升学生腹腔镜手术的综合实践能力。02教学团队教学团队由长期从事《外科学》一线教学的5名教师组成。另有辅助教师4名。项目负责人孙备:二级教授、主任医师、博士研究生导师。哈尔滨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外科学教研室主任、普外科主任、肝脾外科教育部重点实验室主任。中华医学会外科学分会常务委员、中国研究型医院学会胰腺疾病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中华医学会外科学分会胰腺外科学组全国委员、中国医师协会胰腺疾病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中国医师协会外科学分会常务委员、黑龙江省医学会胰腺外科分会主任委员。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首批“全国高校黄大年式教师团队”、“国之名医·优秀风范”称号、卫生部全国青年岗位能手、黑龙江省杰出青年卫士、首届“龙江名医”“龙江工匠”、黑龙江省高校课程思政建设教学名师奖。▲孙备教授03团队成员谭宏涛,教授,硕士生导师。哈尔滨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外科学教研室副主任。教育部国家级精品资源共享课程《外科学》核心成员。薛东波,教授,博士生导师。哈尔滨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外科住培基地教学主任。黑龙江省高校课程思政建设示范课程《消化系统疾病》核心成员。孟庆辉,副教授,硕士生导师。哈尔滨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普外科教学主任。黑龙江省高校课程思政建设示范课程《消化系统疾病》核心成员。郭庆峰,研究员。哈尔滨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教务部副主任。长期从事教学管理和教学研究工作。▲全国高校黄大年式教师团队04课程建设情况哈医大一院外科学教研室教学团队曾荣获国家级教学成果二等奖、国家级精品资源共享课程、国家级教学团队、国家教学名师、黑龙江省高校课程思政建设示范课程。▲教育部国家级虚拟仿真实验教学项目证书(一)▲教育部国家级虚拟仿真实验教学项目证书(二)05课程特色与创新(一)教学理念坚持以“动手能力”培养为核心的教学理念,根据模拟训练培训设备特点,以动手能力培养为核心确定教学培训内容,把学生操作能力、思维能力、合作沟通能力确定为模拟仿真技能实验中心的主要内涵,把模拟培训与理论学习紧密相结合,使学生通过虚拟模拟设备培训与理论授课,真正提高医疗技能动手操作诊治能力。▲学生在哈医大国家级虚拟仿真实验教学中心接受腹腔镜技能培训(二)教学内容腹腔镜手术操作及手术技能的模拟教学符合当今外科专科化、微创化、精准化的发展趋势。(三)教学方式方法教学原则:“模拟操作教师指导为主,理论授课为辅”。理论授课:①学习目标的医学理论知识;②实现学习目标的临床医疗设备简介及主要诊疗技术原理说明;③学习目标的操作技能理论要求和操作步骤注意事项;④学习目标操作的适应症、禁忌症等。实际模拟操作:需按照以下基本步骤进行学习,①对模拟设备操作过程中的注意事项进行学习;②对即将进行的模拟训练操作按照系统提示进行资料阅读,明确操作目的与操作步骤;③在模拟设备上进行模拟教学视频或临床真实操作视频观看;④在教师指导下进行模拟操作;⑤操作结束后仔细阅读系统出具的操作评估报告。▲团队教师谭宏涛教授指导学生进行虚拟腹腔镜操作(四)开放运行虚拟仿真实验教学中心其开放性受众群体广泛,涵盖如下有医疗技能训练需求的群体:临床医学本科生(生产实习)、临床医学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学员、专科医师培训学员、低年资专科医师、进修医师等。发展展望:虚拟仿真实验教学中心发展是坚持国家政策,以住院医师及本科学生教育培训为基础,在本院优势学科及教学特点下,积极探索一整套完善成熟运转流畅的虚拟仿真实验教学体系。以微创腔镜手术为主要教学特色,举办各种主题不同的虚拟仿真实验教学活动及交流会议,为本地区的医疗人才梯队建设增速。▲学生在哈医大国家级虚拟仿真实验教学中心接受手术机器人技能培训来源:教务处编辑:胡云祥审稿:王一湉
2021年5月6日
其他
哈医金课|《消化系统疾病》
01课程目标通过消化系统疾病的学习,巩固基础知识,掌握消化系统疾病的基本理论和基本技能,注重医学生临床思维能力和创新精神培养,把课程思政、医学人文精神、表达沟通能力培养与专业课教育有机融合,为后续的毕业实习和住院医生培养奠定扎实的基础。要求学生通过器官系统整合式消化系统疾病的学习,掌握基本诊疗流程,熟悉消化系统常见疾病和急重症的诊疗原则,融合基础医学知识、临床相关知识、临床基本技能、预防康复知识,围绕疾病全过程、健康全周期,建立大健康观、大卫生观诊疗理念,培养具有医德医风高尚、专业技术精良、思想政治坚定,同时能独立思考和发现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具有创新精神和一定创新能力的未来医生。02教学团队课程负责人姜洪池教授,是国家级教学名师,教育部首批“全国高校黄大年式教师团队”的带头人,全国劳动模范,获首届中国医师奖。教育部高等学校临床医学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学科评议组委员,中华医学会外科学分会常委,北美外科学院院士,俄罗斯太平洋国际医科院院士。近五年来指导博士12人、硕士9人,每学年担任多个轨道的理论课教学任务;先后主编《外科学》《普通外科学》《中国脾脏学》《腹部创伤学》等国家规划教材或著作,副主编《消化系统疾病》等国家级规划教材;获国家级教学成果二等奖1项;《外科学》获得国家级精品资源共享课和精品视频公开课,并获中华医学会第八届全国医学教育技术优秀成果奖二等奖2项。课程团队其他成员,均为长期工作于临床一线的,具有丰富教学经验的优秀教师。课程团队在前期开展外科学普外部分课程时,深入合作,团队配合意识强,能够负责任地教导各年级医学生。经过多年的整合及优化,本课程逐步得到精简和完善,并加入创新性的内容,将更好地服务医学生,为中国医疗卫生事业培育更优质的人才。03课程建设情况本课程前身为外科学普外部分,2006年我院开始筹备以器官系统为基础的课程整合,2008年在2005级临床七年制开始实行。把普外科的消化系统部分疾病、消化内科疾病、胸科食道疾病、传染病的消化系统疾病、儿科的消化系统疾病、急诊急救医学的消化系统疾病有机融合,精简10%学时,初步形成了消化系统疾病的课程整合模式,并在后来的教学实践中不断完善。随着近年来教学理念的不断更新,相继又增加了临床思维课即病例讨论课、临床技能课和试题分析课,结合以病例为基础的教学模式,首创消化系统疾病的“器官系统整合式”毕业实习模式,共同组成了消化系统疾病的临床教学模式。【课程与教学改革要解决的重点问题】(1)传统教学中同一系统学科间横向联系不足;(2)同一疾病在不同学科讲授的内容重复弊端;(3)技能教学与系统疾病教学不同步的弊端;(4)重视知识传授、轻视技能教学、忽视临床思维培养、课程思政、人文教育、立德树人欠缺;(5)缺乏学习过程的评价与反馈;(6)考核形式单一,一张试卷决定成绩;(7)教师集体备课不够,教学水平参差不齐,教学改革推进缓慢。【课程内容与资源建设及应用情况】(1)把普外科的消化系统部分疾病、消化内科疾病、胸科食道疾病、传染病的消化系统疾病、儿科的消化系统疾病、急诊急救医学的消化系统疾病有机融合、精简后,形成消化系统疾病整合教学新模式。(2)增设临床思维课、临床技能课、试题分析课。(3)建成国家级临床技能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包括腹穿、胃管、三腔两囊管等专科技能教学。(4)建成国家级虚拟仿真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开放腹腔镜虚拟仿真系统教学,2018年获得国家虚拟仿真实验教学项目(虚拟仿真金课)。(5)《外科学》获得国家级精品资源共享课程和视频公开课。(6)消化系统毕业实习模式获得临床医学专业认证专家的好评,尤其我院消化内科与普外科共楼层的建设模式,得到一致认可。【课程内容及组织实施情况】(1)组成消化系统教师团队,加强教师培训,提高教学能力;(2)组织理论课、见习课、技能课等多种课型的集体备课;(3)组织教学改革项目研究团队,积极推进课程整合、临床思维培养、课程思政、创新精神培养、临床技能教学等教学改革的研究与实践;(4)积极建设精品资源共享课、在线课程、虚拟仿真课程,实现互联网+临床医学教育模式;(5)组织多种形式的教学督导反馈机制,有效促进教学工作优质高效完成。【课程成绩评定方式】(1)多元化考核模式:对学生学习效果评估也改变为采用多元化考核方式,按照理论考试(含技能)占70%,平时成绩、技能操作成绩、实习评价成绩分别占10%的比例,计入课程分数。(2)形成性评价形式:加强反应学习过程的随堂测试、课前测试、DOPS、Mini-CEX等形成性评价方式。评价结果不计入课程分数。【课程评价及改革成效等情况】(1)消化系统疾病的课程已经应用11年,完成了3000余名学生的授课任务,学生对消化系统疾病教学满意率达到90%以上。(2)学生获得全国医学生临床技能竞赛总决赛一等奖、获得莫斯科奥林匹克金色技能竞赛大赛银奖等。(3)普外科两次在中国医师协会外科年会和住培高峰论坛上做单病种教学查房现场示范。(4)2016年参编人民卫生出版社第一版《消化系统疾病》,姜洪池教授担任副主编。(5)“腹腔镜虚拟仿真实验教学项目”获得2018年国家级虚拟仿真金课。(6)《外科学》获得国家级精品资源共享课程和视频公开课。(7)消化系统毕业实习模式获得教育部临床医学专业认证专家的好评,尤其我院消化内科与普外科共楼层的建设模式,得到一致好评。04课程特色与创新(1)构建了消化系统疾病的课程器官系统整合模式。(2)注重理论联系实际,实施了“以病例为基础的临床理论课和见习课教学模式”。(3)建立了消化系统疾病教学新模式,包括临床思维课(病例讨论课)、临床技能课、试题分析课三项特色课等多种模式。为国内同类教学改革领先水平,具有示范意义。(4)实行系统课集体备课模式,把相关专业教师根据理论课、见习课、特色课、技能课分类进行集体备课,达到统一授课内容、教学方法的目的,有效保障教学质量。(5)建立消化系统模块毕业实习模式,把普外科、消化内科、传染病学放在一个模块进行实习,得到了临床医学认证专家的高度认可,适合在全国推广。(6)把形成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有机结合,形成了消化系统形成性评价模式和多元化考核模式。(7)适应现代信息技术与临床医学教育教学深度融合的新形势要求,应用了虚拟仿真实验、虚拟金课和在线开放课程。05学生评价本课程目标设定准确,遵循教育发展规律和学生的成长规律,能够关注学生的认知和个性发展,重视学生的学习效率,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课程结构科学合理,有特色,有科学合理的大纲要求,充分开发利用校内外资源,贴近学生日常生活;课程实施的方法科学,课程内容的选择适应学生发展需要。来源:教务处编辑:王欣宇审稿:景威
2021年4月29日
其他
哈医金课 |《营养与食品卫生学》
01课程目标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增强其主动学习的积极性以达到深度学习的目的;培养具有创新精神的预防医学人才;提高学生实践能力和沟通交流能力,实现个体化教学;培养应对社会和全球公共卫生需求的复合型预防医学人才。02教学团队课程团队隶属于国家重点学科“营养与食品卫生学”,团队由10位教师组成,其中教授5位,副教授5位。团队成员中有“万人计划”国家教学名师、国家百千万人才工程入选者、国家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国务院特殊津贴获得者、全国优秀科技工作者、全国教学名师、龙江学者特聘教授、哈尔滨医科大学教学名师、哈尔滨医科大学公共卫生学院院级魅力教师。课程负责人及团队成员长期从事教学和教学管理工作,具有丰富的教学经验,并开展过一系列的教学改革活动,积累了很多宝贵的经验。课程团队引领了我国《营养与食品卫生学》教学、人才培养及教学研究的发展方向。近五年编写各类教材3部,参考书6部,获教学课题8项,发表教学论文8篇,荣获教学成果8项,各类荣誉29项,其他成果7项。▲项目负责人:李颖李颖,女,教授,博士研究生导师。哈尔滨医科大学科研处副处长(主持工作),哈尔滨医科大学中俄医学研究中心食物、营养与健康研究所副所长,营养与食品卫生学教研室副主任兼任卫生检验学教研室主任。“国家级百千万人才工程”入选者,“国家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省高校“师德先进个人”,省“长江学者后备”,省“杰出青年科学基金”,“龙江工匠”,省“优秀科技工作者”获得者,教育部学科评估专家,中国营养学会常务理事,营养与组学技术分会主任委员,省营养学会副理事长兼秘书长;主持国家自然基金重点项目、“十一五”科技支撑计划课题、农业部重大专项课题、全军后勤科研重大项目课题、省重大专项等,获得课题总经费1400余万元。发表科研论文156篇,获省政府科技奖励自然类一、二等奖(第一完成人),教育部科技奖励一等奖(第二完成人)等科研奖励9项,获国家发明专利3项。目前已培养博士、硕士研究生共计65人。承担本科生、硕士研究生、七年制和留学生等多个层次学生的教学工作。出版著作25部,其中主编国家规划教材《食品安全监督与管理》和副主编国家规划教材《营养与食品卫生学》《卫生学》。作为主编和主讲人《营养与食品卫生学》课程获得“国家级线上金课”,作为主编《食源性疾病的调查处理》获得“省级虚拟仿真课程金课”,作为主讲人获得“省级线上和线下混合式教学金课”。作为课题负责人承担了“十二五”“十三五”省高教规划课题、高教学会教学课题3项;发表教学论文9篇。获全国高校微课教学比赛二等奖,省高校微课教学比赛二等奖,省高等教育教学成果二等奖等教学成果14项。▲项目指导:孙长颢孙长颢,男,教授,博士研究生导师。现为哈尔滨医科大学副校长,国家重点学科营养与食品卫生学科带头人,国家高层次人才特殊支持计划领军人才,国家百千万人才工程入选者,国家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国务院特殊津贴获得者,全国优秀科技工作者,龙江学者特聘教授。兼任中国营养学会副理事长,教育部高等学校公共卫生与预防医学类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中华预防医学会公共卫生教育分会副主任委员,全国医学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指导委员会委员等学术兼职。研究方向为慢性病的人群流行病学和分子营养学研究。在国内最早提出分子营养学概念并创立分子营养学的理论体系;最早将代谢组学技术引入营养学研究领域;系统地研究了生命早期营养对成年后慢性病发生的影响。主持国家863重点项目、国家科技支撑计划、科技部重大慢性非传染性疾病防控研究、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1项)等国家级课题,累计科研经费2829万元;已在Cell
2021年4月24日
其他
哈医金课 | 《心电图基础与临床》
心电图(ECG)是临床最常用的检查手段之一,也是初步诊断心血管系统疾病的最简单、最经济、最安全的无创性方法,应用广泛。心电图检查对各种心律失常、心肌梗死及急性冠状动脉供血不足的诊断有决定性意义,协助临床诊断、治疗和病情观察,如判断有无心房和(或)心室增大、心包疾患、慢性冠状动脉供血不足与心肌病、药物作用及电解质紊乱情况等。动物心电图描记也是观察动物生命体征和心血管功能表现的重要指标和常用技术。心电图是医学本科学生必须掌握的重点和难点内容;也是执业医师考试必须掌握的内容。01课程目标通过《心电图基础与临床》虚拟仿真项目的学习,学生不仅可以掌握心电形成原理;心电图描记方法,导联安装位置;常见动物正常、异常心电图表现;人正常心电图表现,临床常见异常心电图表现;而且有助于学生掌握心电图测量与分析方法,能根据各类心电图诊断标准诊断临床常见异常心电图,提升学生心电图分析与诊断的识图能力和高级思维。同时培养学生精益求精的科学分析精神,严谨、细致的科学作风和临床素质。02教学团队课程负责人:金宏波,教授,哈尔滨医科大学机能学实验教学中心主任。兼任中国生理学会理事;中国病理生理学会理事,中国病理生理学会机能实验工作委员会副主任委员;黑龙江省生理科学会副理事长、秘书长,生理科学实验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主持省高等教育教学改革课题三项。参与教育部、卫健委规划教材编写等四十余部。发表SCI论文十余篇。主持2020年首批国家级一流本科课程一项,省线上线下精品课程一项。
2021年4月21日
其他
哈医金课|《循环系统疾病》
01课程目标哈尔滨医科大学为建设国内一流、国际有影响的研究教学型医科大学,遵循医学教育规律,构建了器官系统整合式临床教学模式。“循环系统疾病”课程面向的教学对象是临床医学专业学生。课程按照循环系统对多学科课程进行优化整合,以培养学生医学岗位胜任力为导向,以造就符合“新医科”要求的卓越医学人才为目标,通过课程学习,学生应达到的知识目标:系统掌握循环系统疾病的基本知识;能力目标:熟练进行循环系统疾病相关技能操作,建立疾病诊疗的临床思维;素质目标:具备较好的临床分析、持续学习、科研创新、团队协作、医患沟通能力以及较高的医学人文素养。02教学团队教学团队主要成员由长期从事循环系统疾病教学科研的教师组成,其中教授2位,副教授2位,讲师1位。课程负责人:于波教授:二级教授、主任医师、博士生导师,美国心脏病学院院士。现任哈医大二院心血管病医院院长兼心内科主任;哈医大二院内科学教研室主任;中华医学会心血管病学分会副主任委员;中国胸痛中心认证工作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心肌缺血教育部重点实验室主任;黑龙江省内科学及心血管内科学科带头人。荣获全国卫生计生系统先进工作者,全国模范教师,首届国家名医高峰论坛“国之名医-优秀风范”奖。第八届中国医师奖、中国研究型医院杰出中青年人才奖、黑龙江省劳动模范,黑龙江省优秀中青年专家,龙江学者特聘教授。牵头“国家重大科研仪器研制课题”1项,“十三五”国家重大慢病重点专项项目一项,承担和参与多项国家重大课题;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课题5项,其中重点项目1项;荣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一项、省心血管疾病诊疗创新研究团队“头雁”,获中华医学科学技术奖一等奖1项,获华夏医学科技奖一等奖1项,教育部二等奖1项,省级奖7项;发明专利7项。发表文章338篇,其中SCI收录197篇;主编专著1部,牵头及参与行业内指南、共识制定10项。团队成员:吴健教授:主任医师,教授,博士研究生导师;哈尔滨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心脏康复中心主任、心内科病区副主任;中华医学会心血管病学分会心脏康复学组委员中国康复医学会心血管病专业委员会委员;黑龙江省康复医学会心血管病康复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省普通高等学校新世纪优秀人才;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3项,共发表27篇SCI;获得省政府科技进步奖二等奖两项。主要负责循环系统疾病课程中心力衰竭的教学任务。张毛毛副教授:主任医师,副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中华医学会心血管病学分会精准心血管病学学组委员;中国研究型医院学会心血管介入学专业委员会心衰学组委员;AHA认证BLS及ACLS导师;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3项,近3年发表一作/通讯作者
2021年4月12日
其他
哈医金课 |《护理学基础》
01课程目标《护理学基础》是护理学专业的基础课程。课程组遵循“以人为本,全面发展,突出特色”的宗旨,以学生为中心、产出为导向、持续改进为出发点,契合岗位发展、社会需要与人才培养特色,在重能力、强知识基础上强调对学生价值观的引领。通过该课程,学生能掌握护理学基础理论,熟练30余项护理技术操作,整合所学知识,建立一个立体交叉的知识网络,形成现代护理观;能具备自主学习、团队协作、沟通表达能力等;能具备深度分析、大胆质疑、敢于创新的高级思维与解决临床问题的综合能力;同时培养学生的责任心、同情心、爱心等“大医精神”,将价值观引导于知识传授和能力培养之中,使学生具备较高的道德修养,形成以维护和促进人类健康为己任的专业价值观。02教学团队课程组由13名理论教师,60名实践教师及80名临床导师构成,师资力量雄厚。课程负责人:逄冬,从事临床护理工作19年、护理教育17年。兼任中华护理学会内科专委会青委等多项社会职务。近十年一直致力于《护理学基础》的教学改革与实践研究,课程获国家级、省级线上线下混合一流课程。主编人卫视听教材6部,参编人卫教材4部,专著2部;研发虚拟仿真项目1项;建设网络课程三门;主持省级课题12项;发表SCI3篇、核心期刊20余篇;曾获全国本科护理青年教师讲课大赛三等奖;全国护理本科生技能大赛一等奖指导教师。曾获中华医学会教育分会优秀成果奖3项;人卫慕课在线课程与教学资源奖3项;校教学成果一等奖1项。曾获黑龙江省优秀护理管理者,哈医大青年教学能手、优秀教师、优秀本科生导师、优秀医务工作者。03课程建设2008年评为省级首门护理本科精品课,2011年在护理学院平台开设线上课程,先后引进PBL、CBL、TBL、翻转课堂等教学模式,2015年开展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2016年课程组完成系统的线上课程在学习通平台上线,2019年在人卫慕课平台上线,课程曾获哈医大教学成果一等奖。为契合教学改革,课程组参编人卫社规划教材、主编视听教材,主持开发虚拟仿真系统等,教学资源获多项奖励。课程设计思路:成绩评定方案:04课程特色与创新(一)“双师型”教师团队助力实践教学课程组均是“双师型”教师,拥有丰富的教学经验和临床经验,结合临床发展需要,实时丰富与扩展课本知识内容,及时更新与教学相关的前沿技术,使授课内容与临床实际无缝连接,实现书本知识与实践知识相统一。(二)教学设计调动学生学习效率课程组逆转教学设计思路,以社会与岗位需求为导向,以提升学生综合能力为核心,以促进学生课堂积极性和参与性为动力,以信息技术为翘板,并巧妙运用临床观摩、PBL、CBL、TBL、小组授课、情景模拟等多元化的教学模式,进行综合教学设计,创设一个多维度、立体化的“课堂”。实现教学设计与教学目标相统一。(三)隐性课堂深固学生学习效果依托学院导师制优势,帮助学生尽早了解自己未来的工作,实现早临床、多临床、反复临床的目的。此外,借助第二课堂活动,动员学生课堂理论学习向校内外实践活动外延,切实增强与巩固学生学习成效,让学生知识、能力和素养得到协调发展。达到课程教育与创新创业教育相统一。(四)多元评价体系透视学生综合能力课题组在教改过程中,以教促研,构建并完善翻转课堂等多种考核评价体系,引进OSCE考核模式,综合考量学生临床思维和素质培育情况,发现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和短板,为教学改革提供依据,促进科学研究与教学改革相统一。05社会影响与学生评价近5年来,该课程得到了大学督导及学生的一致好评,学生满意度99.43%,全学院排名第一,课程负责人多次被评为“最受学生喜爱教师”,课程在学院多次组织教学观摩,在大学多次进行教学改革会议交流。线上课程有四十余所学校选学,学习者对线上授课内容给予高度认可和赞扬,尤其是30余项护理技能操作,更是成为全国多所院校学习的标杆内容,并有多项操作被全国高等学校护理学类专业“十四五”规划教材数字化教材采用。来源:教务处编辑:高铭雪审稿:梁昱芊
2021年4月8日
其他
哈医金课 |《病原生物学实验》
01课程目标病原生物学实验作为临床医学的专业课程,在教学中秉承伍连德博士“赤诚爱国、自强创业”和中国红军卫校“政治坚定、技术优良”的精神,坚持哈尔滨医科大学“木直中绳、博学载医”的原则,通过应用现代技术手段和策略,解决病原生物学和临床病原相关疾病实际问题,培养学生成为能解决临床复杂问题和有批评性思维、创新能力的医学人才,树立“由重治疗,向预防、康养延展”的大健康观念。具体如下:①掌握细菌、病毒、寄生虫的病原学检查程序以及生物安全防护;②提升病原学专业技术操作能力,通过对综合性实验的案例问题以及设计性实验中未知病原相关问题的自主实验探索,结合现有的课外科创优势,提升批判性思维,加强解决复杂医学问题的能力,提高科学研究能力,提升生物安全问题的应对能力;③培养学生在面对医学难题时能大胆探索、严谨论证、勇于创新。总之,该课程是关于生物安全与感染防控、病原体感染的病原学诊断,以及病原体感染与传染的应对能力的医学专业课程。通过学习该课程,使学生在知识、能力、素质、品德等方面得到提升。02教学团队教学团队由长期从事病原生物学及其相关研究的5位教师组成,其中教授2位,讲师3位。课程负责人钟照华: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微生物学会医学微生物学与免疫学专业委员会委员、中国教育国际交流协会国际医学教育分会副理事长、中国药理学会来华留学生医学教学分会副主任委员、黑龙江省医学微生物学学科后备带头人、黑龙江省医学会病毒学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黑龙江省微生物学会常务理事、黑龙江省生物工程学会理事。国际免疫学杂志、国际病毒学杂志、微生物与感染等学术期刊编委,以及15个国际学术期刊审稿人。从事肠道病毒感染的机制研究,发表学术论文146篇,其中SCI索引论文62篇。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人才培养项目1项,参与2项。出版教材与著作46部(主编2部,副主编5部),其中,包括主编实验教材《病原生物学实验》;参与编译《医学教师必读——实用教学指导(第5版)》;获得国家级教学成果二等奖2项,省级教学成果5项。03团队成员04课程建设情况课程组引入探索性学习模式,围绕问题开展个性化学习和探索。学生掌握学习和探索的主动权,教师作为指导和辅助。目前实验项目包括4个综合性实验、3个(自主探索)设计性实验和3个生物安全演练项目。综合性实验中以案例引出临床问题,由学生自主设计实验方案进行探索。在设计性实验中,针对科学问题开展实验设计和探索。针对乙肝病毒患者的血清和核酸标本,用基因重组蛋白质或单克隆抗体,建立安全有效的模拟临床标本。本课程立足大学生创新实验室,支持在校学生的科创与学术实践,该资源为实验课程内的实验探索提供了方法学和实验器材等方面的支持。共发表论文50篇,包括SCI论文25篇。团队教师直接指导学生大创项目20项、科技竞赛奖项18项,包括获得“挑战杯”全国一等奖、全国大学生基础医学创新论坛暨实验设计大赛二等奖4项、二等奖2项、三等奖1项。2018年主编教材《病原生物学实验》,同步编制了教师用书,指导教学设计。课程于2020年获得国家级线下一流课程称号。05课程特色与创新1.重构课程结构,强化综合和设计实验,实现课堂教学的“高阶性、创新性”引入研究性学习(research-based
2021年4月4日
其他
张亭栋教授荣获首届以岭整合医学奖
▲视频直击大会会场4月28日,2019中国整合医学大会以岭整合医学奖颁奖典礼上,我校附属一院87岁的张亭栋教授同陈竺院士一道接受大会表彰,荣膺首届以岭整合医学奖。▲张亭栋教授、陈竺院士接受大会颁奖经中国整合医学研究院理事会理事、学术委员会委员和中国工程院医药卫生学部院士提名产生有效候选人,再由中国工程院医药卫生学部七名院士组成评审委员会评审决定,将第一届以岭整合医学奖颁发给张亭栋教授和陈竺院士,以表彰他们在世界上首先发现并应用三氧化二砷,成功治疗急性早幼粒细胞型白血病。他们在中医与西医整合、基础与临床整合、医学与药学整合、研究与开发整合方面作出了世界性的、开创性的杰出贡献。▲张亭栋教授与陈竺院士、樊代明院士合影张亭栋教授是我校应用三氧化二砷治疗白血病科研团队的代表,其发明的亚砷酸注射液治疗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总有效率超过91%,治疗的白血病患者最长存活期达46年,居世界领先水平。他跨越了中西医学研究理念的鸿沟、打破了研究手段的壁垒,与合作者用现代医学的方法发现三氧化二砷使之成为今天全球治疗M3型白血病的标准药物之一。张亭栋教授和陈竺院士两个团队的重大科学发现彰显了中西医整合的宝贵价值和强大生命力。▲杨宝峰院士接受大会媒体采访“今天张亭栋教授和陈竺院士获奖,我觉得这是对科技界的一种认可,也是千百万科技工作者的荣誉。三氧化二砷的发现提示我们中医中药是一个伟大的宝库,如今三氧化二砷的发现在全世界广泛使用,拯救了无数白血病患者的生命。在科研工作中,我们要敢为人先,要有顺向思维和逆向思维的思想,还要有锲而不舍的精神和团队的精神,这样我们才能在研究中有所发现,有所创新,造福人类,报效国家。”杨宝峰院士在接受采访时说。2019中国整合医学大会以“贵在整合,难在整合,赢在整合”为主题,由中国医师协会、中国医师协会整合医学分会、中国抗癌协会整合肿瘤分会等10个全国性学术组织或机构联合主办。来自全国的80余名院士、百余名医学高校校长、千余名各级医院院长等逾万人参加此会。历经五年发展,全国整合医学大会影响力不断提升,并在今年首次颁发以岭整合医学奖,以此来表彰在整合医学领域的杰出贡献者。文字:迟沫涵
2019年4月28日
其他
【哈医说】国庆,我信守着对你的每一个承诺
身为即将毕业的学生,考研大军的一员,2014级卫生监督的张绮学姐没感到有特别“孤独”的感觉。临近考试,日子还和往常一样,按部就班地完成好自己的学习计划,每天都期待着遇见实现梦想的自己。
2018年10月1日
其他
【招生咨讯】原来你是这样的哈医大!
坐落于祖国北陲松花江之滨的哈尔滨医科大学,校园绿树成荫,红柱碧瓦间高楼耸立,仿古与现代风格交相辉映,彰显了博学与高雅的校园环境,是一所具有悠久历史和光荣传统的高等学府。哈尔滨医科大学是由原哈尔滨医科大学(我国医学先驱伍连德博士于1926年创建的哈尔滨医学专门学校,1938年改名为哈尔滨医科大学)和原兴山(现鹤岗市)中国医科大学第一、二分校(其前身为中国共产党于1931年在江西瑞金建立的中国工农红军卫生学校)组建而成。Harbin
其他
学校召开新增学位点审核工作暨学位点合格评估工作部署会
最后,袁重胜副校长在总结中希望各学科认真贯彻学习杨宝峰校长讲话精神,推进我校新增学位点申报工作和学位点合格评估工作平稳有序进行。
2017年6月2日
其他
{转}2016,感动中国的9张医护照片
2016年即将过去,这一年的医疗界不平静,有感动也有争执,但在种种喧嚣之上,更多的是这个行业与生俱来的救死扶伤的特性,就好像下面这9张照片,像9道霞光,给我们带来光亮和温暖。
2016年12月12日
其他
【健康】含糖饮料:甜蜜的隐形杀手
来到超市看到的很可能是货架和冰柜里摆满了花花绿绿的饮料,让人患上了深深的选择恐惧,这些饮料大多喝起来酸甜可口,但它们的营养价值如何?对于我们的身体又有怎样的长期影响呢?今天就来了解含糖饮料的故事。
2016年12月11日
其他
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交流发言摘编
党的十八大以来,北京市认真学习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和批示精神,着眼于巩固马克思主义在高校的指导地位、办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大学,全面加强北京高校马克思主义理论学习研究宣传,取得了积极进展。
2016年12月10日
其他
【要闻】地病中心主任孙殿军研究员担任中华医学会地方病学分会第九届委员会主任委员 高彦辉研究员当选为候任主任委员
中华医学会地方病学分会第九届委员会换届会议日前在广西省南宁市召开。地病中心主任孙殿军研究员担任中华医学会地方病学分会第九届委员会主任委员,高彦辉研究员当选为候任主任委员。
2016年12月9日
其他
习近平: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
习近平指出,思想政治工作从根本上说是做人的工作,必须围绕学生、关照学生、服务学生,不断提高学生思想水平、政治觉悟、道德品质、文化素养,让学生成为德才兼备、全面发展的人才。
2016年12月8日
其他
【提醒】岁末年初,教育系统这件头等大事很!重!要!
◎危险化学品安全方面,重点开展对学校剧毒、易制毒、易制爆试剂采购、储存、使用、废弃物处置等环节的专项整治工作,严格落实防火、防冻、防爆、防泄漏、防中毒等安全措施。
2016年12月6日
其他
【健康】家里有个吸烟的人?这8种花可以帮你吸走烟气!
"吸烟容易戒烟难",抽烟的人体会不到吸二手烟的痛苦。特别是家里有孕妇小孩的,二手烟的危害实在大。今天给大家推荐8种花,可以有效吸收抽烟造成的有害气体,以及在冬季养护这些花的好方法。
2016年12月2日
其他
【“医人一世界”校园人物志 08期】——何坚
季节辗转,摇曳岁月深处的冷暖,掬一抹秋日暖阳,温润时光;拾一枚岁月的浅笑,静守内心安然;那些随着秋叶飘落的情怀,便是这一季最美的眷恋。那些随着夕阳逝去的过往,便是他与医大的故事……
2016年12月1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