腾冲文创

其他

岁月清欢静流年,陌上花开缓缓归

北海三月风情陌上花,岁月清欢静流年。一路花开迷人醉,陌上伊人缓缓归!沿着腾越河,顺着北海路一直走,走到北海,我们就走进了一个繁花似锦的世界。许你三生三世十里桃花,我想这也许是四海八荒天上人间最美最浪漫的情话。阳春三月,北海的十里樱花、十里桃花,在这里弥漫成一片粉色的海洋。漫步在这开满樱花、桃花的小路上,绚烂的樱花、娇美的桃花,给了大地最难以割舍的浪漫颜色,一条北海公路在十里花海的衬托下也多了几分醉人的浪漫。此时,北海的公路两边都是那灼灼盛开的美丽樱花,田野里是那一片片的桃花。一路花开,点点嫣红,簇簇娇艳,朵朵浪漫,花开成海。满树烂漫,如云似霞,花香四溢。有的含苞待放,有的已经绽开,每一朵、每一簇都那么轻盈柔和,幽香艳丽。花林里是那蜿蜒流淌的腾越河,河畔是那一树树的樱花、一树树的桃花。花树下绿草茵茵,水声潺潺
2021年4月1日
其他

腾冲中和勐蚌,春花漫山坡

是一季春来的信号,淡紫色的迎春花悄然盛开,在勐蚌大油竹坝的高山草甸中,静静的,柔柔的迎风招展着……春风,已不足以表白腾冲花开的盛景,那些红的、粉的、白的、紫的花像是相约而来聘聘婷婷的仙子,婀娜之间,便渲染了腾冲春事,只留一山的旖旎涤荡在赏花人的心中。徒步山林,总有无尽春色盛开在脚边,那淡淡的、看似纤弱的迎春花,织就了一个美丽梦境。当清晨的阳光穿透林间,洒在带着露水的花瓣上,一天的春光刚好醒来,那娇嫩的样子一朵是惹人怜爱的姑娘,一片就成了逶迤而去淡紫色的海。若说有曼妙梦境和现实重叠的地方,便就是在这里了吧。一个一个的山坡,铺满了小花,远远看去像是浮在草地上,风一吹来,摇曳成轻柔的海浪,只一眼,便让人不可自制的爱上。当紫色与深红邂逅,春风便多了一种想望。一定是不忍心迎春花与杜鹃摇手相看,便携来了深红色的花朵,落在紫色的花海中,便有了一场互诉衷情的缠绵,共同为这高山草甸增添亮丽春色。漫行于此,总让人忘却了世外的烦恼,只有眼前的景。身处于饱含着希望与生机的春天,内心充斥着满满的感动,让自己在春风里做一回无拘无束的野孩子,看花放牧,过一段逍遥自在的小生活,是多么美好的时刻啊!这里,花色交织似有千言万语,在一季又一季的风中盛开凋落,我们邂逅于她的热闹,春归寂静处,总会有值得守候的幸福。此时,春风过处,花开漫山坡。温馨提示:从腾冲城区自驾到勐蚌约30公里,需1.5小时车程,为水泥路,是越野自驾发烧友的最佳选择。腾冲—中和—大村(西边村)—勐蚌(樊家寨-打板箐-守山房-步行穿越原始林到花海)文图:屈玉蓉责任编辑:杨耿耿
2021年3月12日
其他

腾冲茶话

腾冲近年出产的乌龙茶、普洱茶冬日午后,泡上一杯家乡清茗,随手翻阅掌中新闻,看到腾冲某茶叶公司筹备数月生产之“最大紧压茶”又创一项吉尼斯世界纪录。欣喜之余,不觉记起家乡茶业发展历史,心头顿有思绪。中国是茶的故乡,国人种茶、制茶、饮茶历史已逾三千多年。腾人制茶始于明代,初以鲜叶晒干即成,以后逐步采用锅炒、日晒和炒后手工揉搓成形,提高了茶叶质量。腾冲地域广阔,山多地少,气候温和、雨量充沛,适合植茶。腾冲一带长有两、三百年的古老栽培型大叶种茶树和野生茶,便是历史印证。民国时期滇西茶马古道上的运茶队伍但在过去,腾越边地种茶、制茶并不广泛,民国以前,植茶极少,产量甚微,一般只于房前屋后、路边道旁、田头地隅、寺观庭院少量种植。腾人饮茶,仰赖邻国缅甸之大山茶、南坎茶。抗日战争时期,交通阻塞,外汇高涨,缅甸茶叶不能来腾,商家又从顺宁、镇康、勐库等处运茶来腾销售。1912年,时任小猛统巡检司的龙江人封镇国集资数万,到缅宁(今临沧)采办勐库茶种1.2万斤,于家乡窜龙成片种植。到1922年,腾冲年产茶已约2.1万斤,其中蒲窝坪(今蒲川、新华一带)产1.2万斤,窜龙产7千斤,甘露寺产2千斤,皆于县内销售。1923年,封镇国之子封维德子承父志,继续扩大茶叶种植面积。经数年努力经营,窜龙一带茶山逐渐形成,并发展至龙江西岸。至1946年,全县茶园面积达600余亩。随着茶叶大批采摘,封维德又摸索茶叶加工制作技术,并总结出一套“封家制茶法”,手工制出“封家香茗”和“窜龙茶”,深受家乡人民欢迎。50年代的采茶工人李根源先生喜见家乡茶叶生产前景光明,遂引荐封维德入宜良茶训所学习,又邀国民政府中央经济部中国茶叶公司技术专员陆澄溪(陆莹)先生到腾传授种茶、制茶技术。1941年,封维德发起创办为期两年的“腾冲茶林实业训练所”,学员100多名。其亲自编写适合腾冲实际的种茶资料《种茶浅说》,培训地方茶叶专业人才,使种茶、制茶技术得以推广。邀请陆澄溪先生讲授《茶叶历史》、《茶叶地理》、《茶叶经济》和《制茶学》等课程。学生们在陆先生指导下,赴龙江、蒲窝茶区实习,并试制成功30多个名茶品种,其中,尤以“桂香”、“乌龙”、“橙香白毫”、“雪芽绿茶”、“瓜片红”、“白毛猴”等为上品。1942年5月,腾冲沦陷,茶叶讲习所被迫停办。腾冲光复后,又于1945年,重建蒲川茶厂,成立茶叶生产运销合作社,兼收顺宁、昌宁低档茶进行深加工。并在县立职业学校开设“茶林专修班”,当年招生48人,修业一年,仍由茶叶专家陆澄溪先生主讲。这些茶叶专业人才,解放后为家乡茶产业发展做出重要贡献。50年代的制茶车间解放前,腾冲仅只加工制作绿茶。解放以后,国家组织开发山区经济,在“绝不放松粮食生产,积极开展多种经营”方针指导下,政府把茶叶生产列为振兴腾冲经济的骨干产业之一,多次掀起群众性的种茶高潮,使全县茶园面积迅速扩大。除蒲川、新华两个万亩茶园乡外,又发展至芒棒、团田、五合、上营、清水、洞山、瑞滇、马站等多个乡镇,茶叶产量大幅提升。1986年12月,经国务院农副产品出口商品领导小组批准,腾冲被列为国家茶叶商品出口基地县。到1990年,全县茶园面积已达8.7万亩,年产茶叶2.5万担,产值500多万元,调供出口8300余担,年创外汇约83万美元。为提升茶叶品质,扩大产能,1977年,在腾冲城南来凤山东侧建成“腾冲县茶厂”,属腾冲计划经济委员会主管的小型国营企业,年生产能力500吨。茶厂颜料、产品统购、统销,主产精致红茶、精致绿茶,红茶为主,故腾人多称“红茶厂”。县茶厂生产之精致红茶统属“滇红”,分功夫红茶和红碎茶两大品种,所产功夫红茶、红碎茶达到国家出口标准,交省茶叶公司拼配销往香港、伦敦、东欧等海外市场。绿茶则有“晴岚香”、“凤山绿”、“腾翠”、“春尖”、“春蕊”、“普洱茶”等,绿茶皆内销,均畅销市场。80年代腾茶寄赠远方亲友那时,绮罗、清水一带居民进城必经“红茶厂”,我们赶集归来,常于此处歇脚,小伙伴们也会溜进茶厂嬉戏玩耍,但通常不久就会被管理人员劝离。1989年,国家放开青茶收购,茶叶开放经营,集体或私人经营茶山、茶厂异军突起,产品迅速占领市场,计划经济体制下的国营茶厂受到严重冲击。90年代末,县茶厂改制破产,茶厂土地成为腾冲县城最早一批进入市场,开发商品房产区域。此外,腾冲竹筒茶、清凉山磨锅茶等都曾以其独特的魅力为家乡人民喜爱,常用招待远方来客,寄赠亲戚朋友,成为往来滇西游客之伴手礼。竹筒茶因用竹筒做工具制作而得名,主产于腾冲蒲川,具有浓郁地方特色,最初为赶马人发明,后来广为流传,被当地群众喜好,成为招待客人的佳品。制作时,先将茶叶炒揉好,塞入荆竹筒内,在竹筒上打数个小眼,以透水气。然后,将竹筒放火塘上,用温火慢慢烘干即可。其做工考究、工艺独特、饮之具有特殊芳香、滋味浓厚,回味爽口、清凉解渴,能促进消化,增进食欲。腾冲优质磨锅茶产于海拔2200米的清凉山,是传统工艺与现代科技融合,悉心研制的绿茶精品,其叶形紧结,峰苗姣好,色泽绿滑、具云南大叶种茶品质特征。冲泡后香气馥郁,滋味醇厚,止渴生津,提神解倦、延年益寿。近年来,随着国内、国际商贸发展,对高品质茶品需求扩增,腾冲又先后引种多个茶树品种,成立现代化的制茶企业,引进先进生产工艺和制茶技术,组织生产市场需求旺盛的乌龙茶、普洱茶、大叶红茶等。高档的品质、丰富的品种、宜人的口感、精美的包装、实惠的价格使腾茶在云南众多茶叶品牌中脱颖而出,成为家乡人民的心头好和到滇游客的伴礼首选,为家乡农民致富、企业增盈、财政增收和出口创汇做出积极贡献。1986年伊丽莎白女王访问昆明时饮用特制滇西茶叶文图:段生朝责任编辑:杨耿耿
2020年12月21日
其他

在腾冲,我看见万寿菊灿烂成金的样子

八月下旬,沐浴着初秋的阳光,“一方摄影”前往腾北的万寿菊花海摄影采风!阳光下,我看见——万寿菊花海灿烂成金!当车辆驶过黎贡山下的界头坝子时,连绵不断的花海花潮奔涌而来,公路沿线、赛道两侧、无边田野,一大片一大片像毡子平展开去的橘色花海,把你带进一个如诗如画的世界。万寿菊一枝枝,一簇簇,正拔蕊怒放,犹如血红晚霞,不,如烈焰沸腾,灼烧着你的眼睛,喷张着你的血脉。而一只只蹁跹而舞的蝴蝶,好似是这个橘色世界的天外来客,它的小巧轻盈、飘逸灵动,给宏大壮阔的背景添了一丝仙气。连绵起伏的高黎贡山,逶迤在蓝天白云之下,漫山遍野之中,底色是浓稠的橘色花海,绿中撒白星的是抽花扬穗的水稻,青色的是宽大如巨手擎天的烟叶,红色的是网红马拉松赛道,袅袅炊烟笼罩着的是一个个红砖碧瓦的美丽乡村!闭着眼睛也能想象得出,这么多缤纷的色彩染在一张画布上,不就是一幅堪比天工的山水田园油画!阳光下,我定格——在花海里淘金的劳动者!花海中,最美的景致莫过于劳动者。花农们戴着绘有花鸟图案的斗笠在花丛中采花,被阳光灼伤的黝黑的脸上洋溢着幸福的微笑。她们的手,厚实粗糙,犹如涂过沥青一般泛着黑光,采起花来却分外灵活,左右手上下翻飞的瞬间,一大捧橘色花朵,便飘落在蛇皮袋里。此刻,花农就是最美的钢琴大师,只有她们,才能弹奏出这般行云流水的旋律。采花的大婶看到我们拍照,腼腆地笑笑,急忙把自己隐蔽于花丛中,只看到斗笠在花间晃动行进。那一抹笑,是一首最淳朴的诗!那一抹笑,是世间最美的画!一朵朵绽放的万寿菊,盛放着花农们对新生活的愿景,一朵一朵采摘下来,去加工提炼,提炼出金光灿灿的纯金,用它铺成长长远远的致富路。在花间穿行劳动的,还有一群不是花农的人。他们男女老少,穿着入时,都戴着口罩和手套,有的还穿着雨衣。这一群人,采摘分外认真,有条不紊,尽管烈日炎炎,汗流浃背。他们的脸上,同样洋溢着丰收的喜悦,花间荡漾着他们愉快的笑声。身着五颜六色衣服的庞大队伍,在花间穿梭忙碌的身影,无疑是橙色世界又一道别致的风景线。这群特别的劳动者何许人也?原来这是市政府为确保万寿菊鲜花及时采收,促进产业健康发展,稳定群众收入,实现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而分批组织市级部门到相关乡镇,配合万寿菊采摘工作的支农大军!是传递党和政府的关怀的使者!阳光下,我捕捉—文化和梦想碰撞的美丽中国!古谚说:“上帝创造了乡村,人类创造了城市。”可过往的乡村诟病多多:垃圾围村、臭水横流、留守儿童、空巢老人、古寨凋敝、文化遗失……而城市人也仅是迷失在都市文明的钢筋水泥丛林的生物群,“望不见山水,寻不到乡愁”。农耕文化与现代文明碰撞,让美丽的大地蒙上阴影。而今,万寿菊花海铺展环绕的村庄,土地资源充足,农业产业化,农民们住在花园一样的环境中,喝着洁净的山泉水,呼吸着新鲜的空气、吃着自种的绿色食品……俨然成为美丽乡村的缩影。“花海流水人家”的乡村游,已经成为现代都市人群感悟生态之美和人文魅力的假日驿站。花田边,跑道上,有披着蓑衣扛着锄头的大步流星,也有穿着旗袍打着油纸伞的纤纤细步;有拉着如山堆积的万寿菊的三轮车突突慢行,也有奔驰宝马如风一样疾驶而过;有三三两两的阿妈背着牵着大孩二孩回家,也有一支支旅游啊徒步啊摄影啊夏令营啊的团队,往村子深处迈进……乡村文化与城市文化,因为同样的梦想,碰撞出美丽中国的璀璨辉煌!文:万菊芬图:腾冲市老年大学“一方摄影”责任编辑:杨耿耿
2020年9月12日
其他

棋盘石,一个篱笆圈围着的傈僳族古村

周末,离开喧嚣的市区,驱车来到腾冲市滇滩镇联族社区,前往棋盘石自然村。车在公路上慢慢行驶,丝丝花香沁人心脾;公路两侧整齐的篱笆似两条永远不相交的平行线,把你引向远方。篱笆之外,似曾相识的山花,清香悠悠,芬芳穿越车窗挤进嗅觉,绵绵故事,如诗如画,波涛汹涌,缠绵悠长。闭目静坐,不忍心打扰花香的造访。在涓涓清香中,抵达棋盘石寨门。走进寨门,一个天然浑成的大青石映入眼帘,上书“棋盘石”三个大字。关于棋盘石的由来,民间有许多传说。一说:“南诏王征茶山时在滇滩西北设关防守,同时也曾在东北部的姊妹山垭口设立哨卡。明宣德五年(1430年)设滇滩关时曾征调地方土人精壮作为兵勇加强姊妹山哨卡的驻防力量以防外夷。驻防官兵常在大青石上下棋,故名“棋盘石”。另一说:公元1441年,兵部尚书王骥率领大军征伐麓川。1443年,王骥派平蛮将军宫聚和偏将军邓超率偏师为先锋开赴腾北边地,在寨子东侧与外邦入侵者殊死血搏,激战中,傈僳族人民与汉军同仇敌忾,并肩作战,将敌驱出姊妹山;胜利后,宫聚命匠人在寨子东侧的大青石顶上刻一棋盘,挥剑刻下“傈汉一盘棋,边庭永固”。棋盘石寨名由此而来。还有一种说法是,“1886年1月,缅甸沦为英国殖民地后,英军触角不断伸入中国边境,他们到长槽开采铅矿炼制白银。闲暇之余,探矿工程队中的英国管理人员、工程师、化验员、矿山护卫等人无所事事,便在寨子东侧的大青石顶上用锤錾刻制一些棋盘图案,用于博弈娱乐,人们为了便于记忆矿区傈僳族村寨的名子,故叫“棋盘石”。因棋盘石傈僳族村寨有悠久的历史,2013年被列入具有重要保护价值的第二批中国传统村落名录。寨门紧邻大青石而建,融入了刀山、火海、火炬、三弦琴、箭、统帕背带等装饰标志,象征着傈僳族同胞在中华大家庭里,高举火把,团结一心,砥砺奋进。寨门的外形似一把弩,内涵傈僳族的狩猎文化和勤劳勇敢、英勇神武的傈僳族人民“刀杆敢上,火海敢闯”。村情牌上写着:“棋盘石是一个极边傈僳族自然村;位于滇滩镇北部,距滇滩集镇12公里。西北与缅甸接壤,国境线长9公里,下辖三个村民小组,140余户,800余人;海拔2130米,国土面积13.8平方千米。村民以种植、养殖业为主”。“辖区内有丰富的自然资源和旅游文化资源,主要景点有姊妹山自然风光、观音山美景、羊桥洞、春花洞、吸风洞、羊厩岩子险奇风光、长槽峡谷、螺蛳山。十八世纪英国人探矿遗址,打矿人杨安修仙飞升遗址。还有风格别具的傈僳族饮食文化、服饰文化、歌舞文化、编织文化(竹编、藤编、草编)、雕刻(木雕、石雕)、土锅酒文化、刀山火海文化等”。或许是周末,我们遇见一个小男孩则趴在青石镶砌的阶梯上做作业,远处丛林里传来傈僳族少男少女悠扬的歌声。棋盘石山寨坐西向东,背靠姊妹山,面朝螺蛳山,散落于两个缓坡山岗的,中间是一条潺潺流淌的小河,村民们依河而居。河堤两岸,绿树掩映中村庄,黛色的瓦房交错杂陈,恰似一盘杀得正酣的象棋。户与户间距较大,便于防火和采光。在一座座篱笆墙围起的清雅院落里,小黄花爬满篱笆,清风吹拂,散发着淡淡的清香,恬静淡然。厢房和正房均为一层,面楼则多为二层楼房,房内设火塘,火塘上中央吊着一个烧水的大熣(壶),下置铁三角架,火长年不熄。院落的空地上种着红花油茶、草果、花椒、泡核桃、重楼、三七等特色经济作物。漫步其间,如置身于世外桃源。村子里,随处可见簇新晶亮的篱笆,远处的篱笆墙上,喜鹊欢快地唱着情歌,村中的教堂里,基督教徒在高声吟唱,牧草地上,奔跑着小耳朵猪和牛羊……近处的篱笆墙里,一个个青涩的木瓜、黄黄的杏李从篱笆缝里挤了出来,迎接清风与阳光。抚摸着竹子扎成的篱笆墙,一种“篱落疏疏一径深,树头花落未成阴”油然而生。“篱笆不挑地不挑人,在哪儿安家,就在哪儿站成长城”。干净整洁的火山石路面遍布村寨的大街小巷,通达每户门前;独具特色、带有艺术色彩的篱笆寨墙,从村头延伸到寨尾,将整个山寨圈围起来,形成一道靓丽的风景。篱笆虽比上土基墙、砖墙、石墙的结实,但透光、通风、价廉、物美,村民们就地取材,将竹子编成春天能阻挡大风、夏天能遮挡暴雨、秋天能抵御寒霜、冬天能防范冰雪的篱笆墙;同时又能将村中那些闲游的畜禽“栅栏”起来。如果把棋盘石的篱笆墙比成“一首诗”、“一幅画”、“一曲古典的乡情乡韵”,那一定会勾起浓郁的乡愁。微风习习,蛙声鼎沸,轻轻的、柔柔的、甜甜的幽香从篱笆里飘来,醉倒了篱笆墙边静坐吸烟的傈僳族汉子。“英雄遗逝远古事,唯留白云伴酒香”。如今的棋盘石,基础设施得到大幅度改善,经济发展,能歌善舞、歌声嘹亮的傈僳族群众,在民族传统节日春节、阔时节、刀杆节、献新节中都要举办上刀山、下火海、跳嘎、三弦舞等特色文艺表演;农闲时,他们聚在一起打歌跳舞、喝酒聊天,生活多姿多彩。文:杨家寿图:张
2020年6月15日
其他

棋盘石—大山深处的世外桃源

在中缅边境腾冲市滇滩镇姊妹山麓的大山深处,座落着一个叫棋盘石的傈僳族山寨,这里环境清静优美,民风淳朴,犹如世外桃源。相传六百多年前,在这里采矿炼银的人们在村子里的一块巨石上錾下棋盘,并在此弈棋娱乐而得名。明崇祯十二年四月二十六日,明代大旅行家、地理学家徐霞客曾到此一游,并在其游记中留有记载。文图:高登泽责任编辑:杨耿耿
2020年6月11日
其他

饵丝、饵块,腾冲的别样小吃

01记忆中的“大加工”腾冲人的一天,大多是从早点那一碗饵丝开始的。这也难怪,作为主粮的一个产品,腾冲人的生活中是不能没有饵丝的,年节更是少不了它,大年初一的午餐就是吃饵丝。在腾冲,这一顿饵丝是“吃长饭”,有长长久久之意,如此,饵丝在腾冲人心里究竟占据一个什么样的位置便可想而知了。这里,就更不要说“大加工”了。曾几何时,几毛钱一碗的“大加工”,是怎样地让人垂涎欲滴,想之又想啊……
2020年1月9日
其他

和睦花开,有景入怀

岁月荏苒,匆匆流年。一个转身,落叶归根,残红碾尘,窗外,已是红花绿景。烟花岁月,曾伴我们度过了多少个意气风发的年代;紫陌红尘,又带走了我们多少锦年芳华的曾经。时光来又走,缘分不停留。绿水青山间,红花朵朵,往日的欢笑和忧伤,依旧那么真实,那么亲切。站在季节的转角,看流水光阴,轻易穿越了我们一生的沧桑。路过的人,来不及言别,早已忘了是谁;经过的事,没有存档,只能作为留白。冬来的时候,天依旧响晴,风仍然清明,而光阴的扉页上,相思不减,依然初心。岁月的变迁,抹去了许多旧痕;茶花绿叶中,那苦苦的守候,演绎着多少萍水相逢?有缘邂逅,不求常厮守,不求长拥有。只求在最美的年华里,在汹涌的人潮中,我们没有走丢。你恰好来过,我恰好正在,我们将这段相思,舞动成漫天的感动。品一口清味的茶油,读一段诗意的冬。我会与日落的黄昏,扫净落满大地的尘埃,等那踏景赏花的人。然后,将所有的风尘仆仆,所有的不舍依依,收集在一起。铺开岁月的素笺,整理初白的心事,我才知道:为自己而活,为悦己者容,青春太短,时光太匆匆,那长长的,关于茶花的故事,我愿讲,你可懂?当繁华谢却,红颜不在,当喧嚣过后,生命回归原始的纯洁,我们该不惧苍老,张开双臂,留景入怀。拥抱那一场场繁华落尽后的素颜与真实,拥抱那被岁月沉淀后的恬淡与宁静。挥手,作别秋;转身,遇见冬。于静默中回望,虽隔着一程程山水,但柔软的记忆里,那些关于茶花的故事。虽成为回不去的曾经,却常穿过时间的栅栏和熙攘的市井,牵惹着我们的心,让我们不能与之相忘于江湖。人的一生,终究是要跟老去的岁月碰杯,带着一段残缺的记忆,守着一段冷暖交织的光阴,感受着岁月柔软,风物沛然,轻轻开花,淡淡凋谢,慢慢变老。当寒风呼啸,当日落天涯,希望这岁月未老,希望这温情不改:因为一季花,不忘一季冬;因为一个人,爱上一个村……有冬要来,有景入怀,红花已开,只待君来!文:谷从虎图:李雄春
2019年12月5日
其他

“鸡枞狗”和我的“鸡枞命”

时令近处暑,雨水润万物。鸡枞雷响了以后,就到了鸡枞大量上市,可以大快朵颐的时候了。靠海吃海,沿海海味以参鲍为最。坐山吃山,滇西山珍当数鸡枞为贵。松茸、松露之类山珍新贵,纯属东洋、西洋所重,滇西腾龙出产少,乡人颇不屑一顾。松茸有股味,要么烀鸡,要么泡酒,不算待见;乡间语境里呼松露为“猪拱菌”,境况更可见一斑。鸡枞神秘,既非动物,亦非植物,属真菌类担子菌纲伞菌目伞菌科,和白蚁共生关系密切,至今无法人工栽培。至于得名,清贵州巡抚田雯在《黔书》中是这样记载的:鸡枞菌,秋七月生浅草中,初奋地则如笠,渐如盖,移晷纷披如鸡羽,故名鸡,以其从土出,故名枞。鸡枞美味,被誉为菌中之冠,清代学者赵翼任贵西兵备道时,赞鸡枞“无骨乃有皮,无血乃有肉,鲜于锦雉膏,腴于锦雀腹”。
2019年7月31日
其他

腾冲发现的历代古城考略

内容提要表地处西南边陲的腾冲,自古就是滇西边地的经济文化中心和对外交往通道。早在先秦两汉就出现了以古滇越为代表的人类文化集落。唐代中期南诏国为扩大与缅甸、印度的经贸交往,先后征服高黎贡山以西的越赕、寻传等
2019年7月31日
其他

母亲的父亲节

2017年6月18日,父亲节,腾冲,小雨!这一天,这个父亲节,对于我们全家来讲,恐怕再也没有办法忘记了……早晨起床,拉开窗帘,玻璃外的天空下着小雨,心情有些压抑,而且夹杂着丝丝不安,可能是因为昨晚的梦境吧?昨晚的梦里我梦见了大片雪山,雪山白茫茫一片,我很担心,我记得爷爷去世之前爸爸也曾经做过这样一个梦,不久爷爷就去世,我很担心,因为外公和奶奶年纪都比较大,这个梦仿佛在预示着什么。下午5:30,接到母亲电话,她说她去曲石了,探望外公,外公的身体这两天有些不好,今晚不回家了,因为正在下班途中,我正在骑着电动车,所以这一个电话,在匆忙之中,被母亲挂断了!这一天,因为是父亲节,我给父亲送去了祝福短信,却在傍晚时分,才收到了父亲简短的回复。此时,我联想到了母亲下午的电话,心中的不安越发强烈!再打电话给母亲时电话却再未接通!晚9:40,我正在看书,电话铃声在寂静的夜晚,突兀的响起,电话显示是母亲,我突然有一种不详预感,甚至有一些害怕,害怕到不想接这个电话。最终,我还是按下了接听键,接起电话,听筒中并没有马上传来母亲说话的声音,反而传来了一种很嘈杂的声音:有远处的嚎啕大哭声、也有听筒跟前母亲压抑的抽泣声,那一刻我的心突然凉了下来,难道......母亲的抽泣声渐歇,我低声问道:“外公怎么样了”?那头的母亲说道:“孩子,从今往后妈妈再也没有爸爸了。”话音刚落,电话那头的母亲号啕大哭起来。我并不知道,那一刻我能用什么样的言语来安慰电话中的母亲,也不知道能用什么样的药来医好母亲的心痛。这个父亲节,我的母亲,失去了这个世界上最爱她的一个男人。母亲啊!今后的岁月,你的心脏,将永远缺失了一个角落!人们常说,女婿如半子,我的印象中父亲和外公反而更像一对父子。更多的时候,外公有什么话也只对父亲说。这两年外公的身体每况愈下,陆陆续续住了有七八次院,只要有时间,父亲都会陪着舅舅们一起照顾外公。同病室的家属们也常常以为是外公的几个儿子来照顾。并未察觉,还有一个女婿在其中。宛若父子的外公和父亲,却在离别的这一天,留下了莫大的遗憾,父亲没能送外公最后一程,父亲中途从外公家离开了一小段时间,半小时左右,没承想,在这短短的时间之间,外公走了!也许是外公太过心疼父亲,不愿他面对最令人悲痛的时刻,可是父亲却永远留有了遗憾!幼年时我曾经听外婆说过,其实当年外公外婆并不同意母亲从曲石,嫁到“遥远的”明光,28年前的交通,明光与曲石。路途确实让人觉得相隔太远,父亲又体弱多病,可母亲义无反顾的在外婆的眼泪中出嫁了,在“苦寒”的明光安了家!最初几年外公外婆是生气的,气母亲的倔强,可后来还是向割舍不了的亲情屈服了,尽所能的给予这个小家庭帮助,不管是经济上还是其他方面。儿时的记忆中,每年母亲都会在春节过后带上我和哥哥坐上长途汽车到外婆家小住几天。我每次都很期待到外公家,虽然路途遥远,但是有慈祥的外公外婆,有温柔如水,做菜又特别好吃的四舅妈,还有两个能被我欺负的小表弟!时光匆匆,外公走了,留给我的记忆仿佛才发生在昨天!有人说:“人在离开人世后会化作星星,继续守护着所爱之人!”今晚的天空,没有繁星,但我依然相信:外公您在,变成了星星,在星空中守护着您的儿孙们,我也会在每个繁星点点的夜晚,寻找天空中的您,您牵挂的小女儿!也将由我来继续守候!只是,我的妈妈啊,你从此失去了父亲,失去了一个最疼爱你的人,每年都要过一个没有父亲的父亲节了,妈妈啊,请你坚强!以此文献给天下失去父亲的孩子!也祝愿天下所有的父母能够健康长寿!文:伯雁婷图:网络
2019年7月25日
其他

紫色花梦

一日傍晚,我和家人驱车前往曲石原乡灯光展还有传说中的紫色花海。到原乡的时候刚刚雨过天晴,夕阳西下,雨后斜阳的最后一缕余晖斜斜地挂在远处的山顶上,余光透过云儿正好打在紫色的马鞭花海里和远处的树木上,光影旖旎,就仿佛是一幅情景交融的水粉画,同时又如一首抒情诗那么优美清幽,透着梦幻般似懂非懂的浪漫,倾国倾城的风韵尽在其中,我一下子就被眼前大片紫色的马鞭花海吸引住了。为了领略它的风韵,我情不自禁地走进花海中,近近的看着花儿,马鞭花的花朵小巧清爽雅致;侧耳听听风儿与它的交流,它在风前脉脉招手,说话声时大时小;再凑近闻一闻,便有浅浅的花香萦绕。我踮起脚尖,仰着头,沐浴在其中,随后我捡起裤脚,奔跑在花海中,不想离去……因为眼前的紫色马鞭花柔柔的紫,迷眩了我的双眼,熏醉了我的灵魂,让我有别样的情愫,充满了遐想。天慢慢地黑了,灯光节的各种颜色的灯也按时亮了。在家人的一再催促下,我依依不舍地从花海里跑了出来,跟上她们的步伐,一起进入灯展区。原乡的灯光节上的灯光果然很美,但我还是喜欢天黑前的那大片的紫。想象一下,如果把灯光展上的灯都打向那大片的紫,那该有多美呀!景在眼里,藏在心里。花开花谢,逃不过的结局,但花开的季节,感觉人生便多香了几分,情便多了几分。过了多日,只要念起那一抹紫色,我一池心湖总能泛起美好的情愫,漾出几许浪漫的心怀,让我想做紫色花梦。梦想从此开始,如果梦有颜色,那么愿我的梦是紫色。在梦里,我会不惜跨越万水千山去寻找心中的那一片紫色的美好;因为在我内心深处,有一个地方是柔软的,这柔软就如同雨后的阳光、久旱的甘露;如同发现生活中的美好和感动,如同心中美好的愿望,它能让我的心灵得以放逐,浮躁得以化解,从而回归平静。为此,今生的阡陌红尘里,我会拈一袭紫香,融进我墨香熏染的岁月。我愿为了那优雅唯美的紫色,挥墨成痴,以一颗柔软的心,向上、向善、向美、向着光亮那方前进,用我的文字耕一亩心中的深情。图文:赵绍霞责任编辑:杨耿耿
2019年7月4日
其他

让艺术之光照亮脱贫攻坚之路 ——腾冲市“文艺助扶贫”活动成效初显

6月27日下午,腾冲市“文艺助扶贫”试点教学成果展在固东镇新河社区明德小学举行。参加活动的有腾冲市文联干部职工,市书法家协会、市美术家协会代表,固东镇、固东中心学校、新河社区领导及新河明德小学全体师生。此次展览共展出书画作品100余件(幅),其中有文艺志愿者们向学校赠送的书画作品,书画家们借助作品充分表达了他们对学校的祝福和对孩子们的期盼。展出的还有参加“文艺助扶贫”书画培训的学生们的习作,一笔一画间折射出的是孩子们对生活的热爱和对艺术的追求。书画艺术是中华传统文化的精粹,而孩子是我们祖国的未来,但是长期以来,由于书画教师的缺少和各方面条件的限制,导致农村很多的孩子无法接受专业的书画培训。结合“扶贫与‘扶志’‘扶智’相结合”的要求和文联系统自身情况,自2018年9月以来,在保山市文联的倡导下,腾冲市文联把扶贫挂钩的固东镇新河社区明德小学作为腾冲市“文艺助扶贫·艺术家志愿服务”活动试点,采取“送教入村”的方式,组织书法、美术协会两名骨干会员每周到新河小学义务开展书法、美术培训,通过一年时间的学习,明德小学的“小小艺术家”苗子已经在茁壮成长。举办此次教学成果展,即是对培训教学成果的一次检阅,同时也是书画艺术家们与孩子们的一次艺术交流,更是素质教育“扶志”“扶智”成果的展示。“文艺助扶贫”活动刚刚起步,没有终止,文联系统还将继续发挥力量,让艺术之光继续照亮脱贫攻坚之路。文:张婷婷图:陈爱辉
2019年7月4日
自由知乎 自由微博
其他

知否,知否?海棠依旧

人约黄昏后,月上柳稍头。晴朗的夜晚来到这里,远方都没入了记忆,只剩山下满城璀璨的灯火,汪成一片海;山上一路海棠开着,周边暗地里不时冒几声鸟语虫鸣,时光悠悠,听海棠无语,携春花秋月入梦。
2019年3月28日
其他

海棠三月

812110352@qq.com更多文创又是端午粽子飘香时酸爽腾冲风月无边,登高黎贡山散记时间太瘦
2019年3月19日
其他

又是端午粽子飘香时

早年不用高压锅时,粽子要在大铁锅中煮熟。满满一大锅粽子要煮数个小时,期间要陆续加水,轻轻翻动锅里的粽子,往灶膛里加大块的柴,熬夜守火煮粽子多数是男主人的事。后来使用高压锅,煮粽子就不太耗时、费事。
2018年6月12日
其他

酸爽腾冲

"酸爽腾冲"插秧时节,正是腾冲本地酸杨梅上市之时,早想写一篇小文把玩一下。别地的杨梅到成熟时就是甜啊,可腾冲的杨梅成熟了都还是酸酸的,腾冲这地儿薅一把草都带着酸味儿,不信看那叶子肥肥大大的就是酸浆草,掐尖去根留中间石臼里捣捣撒上点盐辣,酸味儿直扑入鼻翼,也许故土难离,多少年后家乡腾冲的酸味总能触动你酸酸的味觉神经吧。酸甜苦辣咸,酸为什么排第一,自然对于这样的问题腾冲人往往不屑于去想去答的。腾冲人蛮吃得酸的,或许有人会说吃酸嘛,捧起醋坛醋罐抱着猛灌就行了,此种喝法,粗犷有余失之情趣;或者像苗族一样做菜时无酸不成宴,此种做法,多了点小家常,却少了点小清新的文艺范儿。腾冲人的酸,不是这样的,是泛着淡淡果香的酸,譬如老酒是那种愈陈愈醇的香,经年累月的时间浸泡,方能品味出那种独特的酸爽。腾冲人对于酸老少皆宜,酷爱酸酸的感觉,一年四季无酸不成欢,酸是少男少女的最爱,腾冲往往有酸姑娘一说,渣子果从绒绒的毛都还没有褪尽的豆粒大的小青果一直吃到鸡蛋大的黄果,梅子,杨梅,木瓜,岩酸果,青柠檬,青芒果等,一年四季酸味不断,简单平常,最多配点盐辣,吃酸嘛,你懂的!和之酸爽吃酸是很讲究氛围的,田间地头,村寨巷道,广场人家,劳碌奔波后,休憩时,男男女女不约而同歇下活计就要找点酸的吃吃。东家的梅子,西家的杨梅,老张家的木瓜,逮哪样恰好吃哪样。独个儿抱一个大木瓜啃的,一般只有小孩子,大姑娘小媳妇青年男女老头老太三五个一群,七八个一伙,在一起吸嘴咂舌的,那绝对是在吃酸的,那叫一个热闹,那叫一个酸爽。有那抱了咿呀学语的孩子的小媳妇来蹭酸的,粉嘟嘟白嫩嫩的小孩眼瞅着人们吃酸时的动静,在那不停的吞咽口水,有那好事的乡人就会将酸木瓜之类切一小片放到孩子嘴里,看孩子做嘴做脸的,人们欢笑连连。什么东家长西家短,关于某某的小道消息,那个谁读书又怎么样了,某某在外打工什么怎么样了,那个谁和谁又怎么样了,人们借了这酸粘合了亲人分离的伤痛,粘合了独处的愁寂。
2018年6月12日
其他

时间太瘦 指缝太宽

从上初中起就有写日记的习惯,但每次翻看从前的日记总发现中间有时间缝隙,这次是因为考试,那次是因为学习任务多,总有这样那样的理由被耽搁了,上一篇与下一篇总有或长或短的时间间距,每每都下决心:下次不能这样了,工作后就更有过之而无不及了,时间的缝隙越来越大了!总有工作忙呀,应酬多呀,家里事多呀等等各种理由。虽然多少年来也写了好多本日记,包括烧掉的(以前的日记记录了一些小女孩的心事),但因为所有的日记时间缝隙都很大,都不太满意。也曾假想过如有人监督是不是会好一些,但这个想法无异于痴人说梦,写日记是个人的事情,写不写跟任何人无关,爱写不写,谁会来监督你!后来发展到写作也是同样的情况,本来有好的主题,好的思路,但因各种理由而耽搁,一次次灵感就这样流产了!有一天阿杜在微信空间发出“五人写作训练小组”的倡议邀请:每天抽出半个小时来写作,字数在一千余字,题材不限,每天早八点到晚十二点写好发在微信群里为准,时间为二十天。几个小时的时间阿杜的朋友圈里就有了五人积极报名响应倡议,活动第二天就开始了。第二天小关又加入进来,这样就有了六个人的“快乐写作训练营”,几个人都有类似的经历和感受,都曾努力坚持写作,然而都在与惰性对抗之中败阵下来。我都没有思考就同意参加了,我有一种找到组织的感觉,我终于找到几个志同道合的朋友一起用监督加自由的方式来写作,我都不知道我能不能一天不落的坚持20天,但我坚信我会努力!就像2017年参加“万步有约”活动,每天走一万步,连续坚持一百天,虽然平时也爱走路,但那是没有组织没有纪律,想走多少步就走多少步,完全没有章法的自由活动;活动开始心里就想着团体的荣誉,我要为团体负责,一个人不能完成任务就会影响更多人的成绩,就这样用团体的责任感和个人爱好相结合的方式完成个任务,“万步有约”我用一百天的坚持来证明我能行,一百天的时间我看到了很多平时看不到的美景,比如以前从来都不曾好好的看过头顶的这片蓝天,其时抬起头来就有看不完的风景,不同的天气,不同的时间段,天上的云朵千变万化;低下头来用心看每天都有嫩芽在吐新,每天都可以看到不同的新绿;每天都有花朵怒放,每天花朵的香味都不一样,只要你能放慢脚步,用心体会,每天会不一样的视觉享受,每一眼都是美景,每一瞥都是惊艳!现在“万步有约”活动结束了,不用完成任务了,但也形成了一个良好的步行习惯,不管多忙也会抽出一点时间来走走路看看风景。阿杜建了一个“快乐写作训练营”微信群,活动就此开始了。走路和写作也是一样,能够把每一天所看所想的东西记录下来,每天都会有不同的精彩,每天对人生都有新的感悟!人的一些习惯是天生的,与生俱来的不用培养,那是一种本能,比如吃饭、睡觉,还有很多习惯是需要去培养的,一些良好的习惯因此成为你生命中的优良品质,相信“写作”这个习惯也是由个人爱好、个人情感宣泄的需要及自觉培养等多种方式形成的一种习惯,而后成为自己的一种生活方式及生存的能力!一直写下去,可能都不会有什么成就,相信我会有一个较为丰满的人生,我的人生因此会增加许多细腻而多彩的片断。这个活动也因此让我多一些毅力来对抗懒惰,多一些知识来充实生活和生命,多一些人生感悟来丰富我的内心世界!文\邵桂兰图\张加升责任编辑:杨耿耿
2018年6月12日
其他

风月无边,登高黎贡山散记

今天读到一句话:“这个世界五彩缤纷,包罗万象,有花有海,有诗有远方,唯有努力之人方可遇见。它在山顶,在远处,没有跋山涉水的本领,就看不到前方的美景。”很有感触。恰好正是高考,于是梳理以前登黎贡山的一些记述做此散记,祝所有学子高考顺利,登上山顶,看到前方的美景。
2018年6月7日
其他

腾冲龙川江上的古桥梁

龙川江也称龙江,流经腾冲市东部的界头、曲石、芒棒、五合乡(镇)一带。千百年来,为沟通腾冲与内地的经济文化联系,人们分别在该江各个过往通道上修建了十余座不同规格、不同样式的古桥梁,形成了迄今所知滇西地区数量规模最大,结构样式最全的综合桥梁景观。这些桥梁,既有利用当地特有资源和技术修建的石拱桥、木梁平板桥、木拱悬臂桥。也有采用外来资源和技术修建的的铁链吊桥、钢索吊桥等,为我们全面了解古代腾冲乃至滇西地区的交通发展史和桥梁建筑史,提供了可靠的实物依据。1界头杨家寨“龙落桥”杨家寨龙落桥,位于界头黄家寨村杨家寨社西1公里龙川江上。桥东起杨家寨接高黎贡山北斋公房古道,向西有小路翻山通往明光,是当地黄家寨等村至明光古道上的主要过江桥梁。地理坐标:北纬25°30′58.9"、东经98°39′34.4",海拔高程1517米。桥地处江边河谷,地势平缓,气候温和,植被较密,周围山清水秀,环境优美。桥为两墩一孔木梁平面风雨桥,利用两岸崖壁支砌桥墩,上用8根当地特产的巨大楸木搭成桥面,总长16.5米、净跨13米、面宽2.3米、墩高8.65米,桥头两端各建一亭,中间用5排木柱连成风雨桥蓬,既可为行人遮挡风雨,又对桥面形成很好的保护。据桥上屋架记载,桥于清宣统二年(1910年)由当地村民集资修建,几经修缮,使用至今。现桥除少量木栏自然糟朽外,整体构架保存完好,仍为当地民间的主要过江通道。2界头顺河“通济桥”顺河“通济桥”,位于界头乡政府西南3公里顺河村西侧龙川江上。地理坐标:东经98°37′58.6"、北纬25°24′39.2",海拔高程1508米。桥为两墩一孔悬臂式木拱桥,依两岸江堤用条石支砌桥墩,其上利用杠杆原理分别将三排巨大的圆木逐层叠压,相向延伸至江心连接形成桥拱。再在拱上铺设木板、支砌屋架,形成弧形桥面和雨篷。桥总长52.5米,净跨28米、拱高7米、面宽2.4米。远远望去,犹如一道巨大的彩虹横跨于江面之上,气势十分雄伟。全桥均用当地盛产的优质楸木建造,整体结构严密紧凑,样式美观,与修建技术要求较高的传统石拱桥相比,不仅可以做到跨度大,费用省,更适合在地势低缓宽阔的江面上修建,而且桥上还建有桥亭雨篷,可为行人提供遮风避雨的有利条件,是目前滇西地区特别是腾冲北部一带最有特色的桥梁形式之一。顺河村系因沿龙川江立寨而得名,历为界头古镇向西过龙川江前往孙家坝及明光一带的主要通道。据现存碑刻记载,早在清代乾隆五十二年(1787年)就由当地乡村在此集资修建木拱桥以供通行。年久桥朽,一度改建平板木桥。民国初年,随着两岸民间交往的日益扩大,当地绅商民众乃于民国九年(1920年)再度集资重建木拱悬臂桥,以通畅济渡之意命名“通济桥”,并长期相沿维护,使用至今。2012年纳入腾冲县文物保护名录。3界头石墙木悬臂桥石墙木悬臂桥,位于界头石墙村西1公里龙川江上,为腾北古道从石墙岔固东支线过龙川江的主要通道。地理坐标:东经098°37′04.6"、北纬25°21′55.2"。海拔高程1486m。桥地处江边平坝,气候温暖湿润,土地低平肥沃。据了解,桥始建于清代乾隆年间,民国初年由当地村寨集资重修,并沿用下来。近年来,由于政府在下游新建公路石拱桥,该老桥被闲置至今。桥依两岸崖壁支砌桥墩,用当地所产的巨大紫楸圆木按杠杆原理逐层相叠延伸,形成桥拱,再在面上架设梁柱,覆盖锌皮形成风雨桥篷。桥为单孔,净跨23.7米、面宽2.85米、高于水面8.5米。整桥结构紧凑、样式美观。由于长期无人管理,缺少维护,目前部分梁架护栏糟朽严重,但整体结构仍基本保存原有的风格样式不变。2012年纳入腾冲县文物保护名录。4界头永安老吊桥永安老吊桥,位于界头永安街西1.5公里龙川江上,为腾北古道界头至腾冲段过龙川江的主要桥梁之一。地理坐标:东经98°36′33.8"、北纬25°19′32.9",海拔高程1450米。该桥地处永安平坝,两岸人烟稠密,素为腾北古道交通咽喉。记史料记载,早在元明时期,就曾由官方出资修建铁链吊桥,前后维修沿用数百年。民国二十六年(1937年)经乡贤李根源先生倡导,当地县乡多方筹资,从外地购入两条钢缆,将其扩建为现代钢揽吊桥并沿用数十年。桥我北南走向,总长60.6米,净跨44.8米,桥面宽2.3米,高于水面4.3米。1963年腾北公路通车后被下游的公路桥所取代,闲置下来。由于长期无人管理,缺少维护,桥于2007年被暴涨的江水冲塌西墩一角,有一半支架及桥揽坍塌坠入江中。5曲石野猪箐木悬臂桥野猪箐木悬臂桥,位于曲石镇北8公里箐桥村东侧的龙川江河谷上,为腾北古道自箐桥前往江东阡双一带过龙川江主要通道。地理坐标:东经98°35′59.2"、北纬25°16′18.1",海拔高程1425米。桥依两端江岸崖壁支砌石墩,墩上利用杠杆原理以五排巨大的紫楸圆木逐层叠压,相向延伸至江心,连接形成桥拱。再于其上铺设木板、支砌屋架,形成桥面和桥亭雨篷。桥总长40.65米、净跨28米、拱高12.2米、桥面宽3.3米。全桥整体结构原理和造型风格均与界头乡的顺河木悬臂桥相同,惟因地处险滩峡谷,气势较前者更为雄险壮观。野猪箐系因过去常有野猪出没而得名,其地山形夹峙,谷窄箐深,素为腾北古道从界头南下曲石过龙川江的天险要隘。据史籍记载,早在明末清初就由当地乡村在此兴建铁索吊桥以供人马通行,后在清咸同回汉战争期间被烧毁。清光绪初年,时任腾越厅同知陈宗海受命整治战后乱局,恢复发展地方经济,乃于光绪八年(1882年)捐资重建铁索桥,以成就惠民功德之意命名“成德桥”,前后沿用数十年。1942年滇西抗战爆发后,地方军民为阻止日军进攻腾北抗日根据地而主动将其炸毁。1945年抗战胜利后,为有效解决古道交通难题,恢复发展地方经济,社会各界从实际出发,利用当地木材资源丰富且相关技术比较成熟的有利条件,于1948年集资将其改建为悬臂式木拱桥,长期相沿维护、使用至今。2012年公布为保山市重点文物保护单位。6曲石向阳桥曲石向阳桥,位于曲石镇西南3公里向阳村西侧龙川江支流固东河上,为腾北古道经曲石前往腾冲城区的主要桥梁之一。地理坐标:东经98°35′13.1"、北纬25°12′37.2",海拔高程1485米。桥为两墩一孔钢缆吊桥,北—南走向,以两根钢缆加墩铆实悬吊而成,总长48.3米、净跨44.1米、桥面宽4米、高于江面7.5米。桥体结构紧凑严密,造型样式宏大壮观,为县内现存规模最大的铁索桥之一。古桥所在的向阳村一带,地势低洼,江面宽阔,早在汉晋古道形成之际,就有人在这里搭建木桥以供通行。明代初年大军开边,曾由腾冲军民指挥使司组织修建铁索吊桥,沿用数代。清初桥毁,里人于乾隆三十五年(1770年)捐资重修,并于南岸山头建龙神祠以为护佑。至清末回汉战争时又被烧毁。光绪初年,腾越厅同知陈宗海奉命整治战后乱局,恢复发展地方经济,乃于光绪五年(1873年)捐资重建铁索桥,历七年而成,时以永镇江河之意更名“镇龙桥”。新桥落成之际,云南巡抚杜瑞联为之题词“功占利涉”以示表彰。新中国成立后,为加大古桥的承载能力,腾冲县政府于1950年将其改建为钢缆吊桥,并恢复旧名“向阳桥”。之后数十年间,古桥几经维修加固,现仍为当地村民日常往来的过江通道。2012年公布为保山市重点文物保护单位。7曲石平地民福桥位于曲石镇南8公里平地村及干榨村之间的龙川江上,为高黎贡山西麓平地等村寨过江前往腾冲城区的主要通道。地理坐标:东经98°39′12.6",北纬25°104′3.7"。海拔高程1410米。该桥东岸为坪田村的石槽坡,西岸为干榨村的葛根坡,两坡间江岸虽狭窄,但江水平缓,树木葱郁,自然环境优美。据桥亭铭文记载,其地原为渡口。新中国成立后,于1952集资兴建木拱悬臂桥。桥为东西走向,两岸以条石砌墩,墩上利用杠杆原理以五排巨大的紫楸圆木逐层叠压,相向延伸至江心,连接形成桥拱。再于其上铺设木板、支砌屋架,形成桥面和桥亭雨篷,既可供人畜避雨,又对桥面形成较好的保护。桥净跨33米,宽3.6米,高于江面8米。全桥选料优良、结构坚固、样式美观。由于得到有效的维修保护,至今仍保存完好。2012年纳入腾冲县文物保护名录。8芒棒桥街龙江桥位于芒棒乡桥街村委会西侧龙川江上,东靠桥街村,西去橄榄寨驿站5公里,为元明以来保腾古道南线从潞江坝翻高黎贡山后,过龙川江前往腾冲的主要桥梁通道。地理坐标:东经98°40′55.5"、北纬24°58′29.7"。海拔高程1264米。古桥所在的桥街村一带地势低缓、土地肥沃、气候温暖湿润,自然环境较好。据地方史志记载,桥始建于元代至正年间,初为木桥,屡经兴废。明代弘治年间改在上游500米处建铁链吊桥,亦因塌方被毁。明万历四十一年(1613年)腾越知州李之仁经实地考察,又将其迁至元代旧址上重建铁链吊桥并沿用下来。清代曾五次重修,沿用不衰。民国十五年(1926年),由腾冲商会牵头捐资,将其改为铁链与钢缆混装吊桥,延用至今。桥总长70米,净跨50米,面宽2.3米,高于江面15米。目前,桥体基本保存完好,仍为当地村民往来过江的重要通道。1988年公布为腾冲县重点文物保护单位。9五合龙安桥龙安桥,位于五合乡以东4公里的畹岭村龙川江河谷上,为古代从腾冲经五合三甲街前往龙陵龙江、镇安乃至施甸等地的主要过江通道。地理坐标:东经98°40′56.54″、北纬24°51′47.34″,海拔高程1194米。现存桥梁为单跨钢缆悬索式人马吊桥。桥依两岸江堤用条石支砌桥墩,上以两组四条钢索悬吊64组吊杆铺设桥面。桥墩通高16.8米,桥体总长90.6米、净跨58米、面宽3.95米,枯水季节高于水面10.5米。据地方史料记载,龙安桥始建于清代道光末年(1850年左右),原为人工打制的铁链吊桥,后因咸同回汉战争被烧毁。之后,历经清光绪十五年(1889年)和民国四年(1915年)两次重修。1942年5月滇西抗战爆发后,地方军民为阻止日军从龙陵方向入侵腾冲而将其烧毁。战后,为恢复交通,于1948年由政府出资重修,并将原来的人工铁链吊缆改成现代的钢索吊桥沿用下来。1986年在上游修筑的钢混水泥公路桥通车后,被闲置至今。由于无人管理,缺少维修保护,目前桥面木质构件已严重糟朽,不能通行,但主体桥墩、吊缆仍基本保持完整。主要参考文献:①清光绪陈宗海修撰《腾越厅志》;②民国李根源、刘楚湘编修《腾冲县志稿》;③民国九年《顺河通济桥重修碑记》,碑现存界头顺河村委会。文
2018年6月5日
其他

五合乡帕连,一个红岩子下的村庄

仲夏的腾冲,是迷彩的,是一首淳朴的诗。在五合乡有个叫“帕连”的傣族村落静静地坐落在陇川江畔。“帕连”傣语,意为“红色的岩子”。顾名思义,“帕连”就是红岩子下面的村庄。村庄隶属于联盟社区,地处五合乡北面,东邻花寨村,南接丙弄村,西邻腊勐村,北邻芒棒镇。国土面积0.52平方公里,属龙川江流域的低热河谷地带,海拔1234米,年均气温16.5℃,全村99户398人均为杨姓。帕连寨的傣家人借助龙川江气候优势,以传统的种植、养殖业为主。登上村里古老的营盘坡,纵观整个帕连村,四周绿树成荫,竹影婆娑,与村寨相互掩映。寨前奔流不息的龙川江,村后高高矗立的红岩;村南两公里古老的三甲街,村北是如诗如画美不胜收的梯田。这里因竹木特别多,环村流淌的溪水特别清;由于远离城镇,寨子特别静;只有鸟儿的喳喳声,才显得人与自然的和谐。感谢造物主,在江山之中,造化出了这样一处佳境。据村人杨文选所撰《杨思孝老祖公定居帕连寨时间考查》一文记载:“其祖为汉族,大概于明万历年间(1580年前后)到龙江刀土司家任书办之职,土司赠与田庄……”相传,在500年前的某一天,不知是巧合还是天意,杨思孝与傣族少女雷氏在这里相遇,俩人一见钟情,就停留在这里,入乡随俗,繁衍生息。因杨思孝十分疼爱妻子雷氏,子女出生后全部归依傣族。而贤良的雷氏对丈夫只有一个要求,子女必须姓杨,杨思孝答应了。时光飞逝,桑田巨变,帕连寨像是冬眠的“桃花源”;随着岁月的积淀,逐渐发展形成如今的村庄格局。2013年被列为具有重要保护价值的第二批中国传统村落名录。2016年被确定为“云南省农村综合改革试点村”。走进丛林翠竹环绕的帕连村,几棵高大苍劲、枝繁叶茂的樟树映入眼帘,民居有序分布。帕连虽为傣寨,但受汉族建筑风格的影响较大,其建筑样式与汉族相差无几。它集山川风水之灵气,融汉傣民俗文化之特点,将皖南徽派建筑与边地少数民族杆栏式建筑融为一体,充分体现了鲜明的地方特色。民居结构严谨,由正房、厢房、照壁、天井四大要元素构成。正房多为三开间(架)、五开间(架)、七开间(架)、四合院等格局的土木结构楼房,系合院院落内的主体建筑,其面宽多为三开间,前面带走廊,明间为“堂庑”;“堂庑”是家庭议事和进行重要活动的核心空间,其功能和作用在全宅中最大,处在全宅的中心位置,故称“堂庑心”。堂庑心是家中老辈寿辰,儿孙结婚娶媳、行拜、举行新婚之礼,设寿、喜之席,宴请亲朋好友、举办红白喜事,操办祭典、婚丧喜庆仪式的场所。如:老辈人去世,除在堂庑里行丧礼之外,还要将棺木停放在堂庑里,按习俗做道场……正房两侧多为卧房。厢房建于正房前两侧,左边相对较高(左青龙),右边相对较低(右白虎),民间有“硬给青龙高万丈,不让百虎抬头望”的说法。厢房开间进深小于正房,功能为厨房、卧房或仓库、牲畜圈舍等。正房的正前方是与房屋、院落、厢房相辅相成的照壁(影壁、萧墙),既增加了房屋的气势,又烘托了住宅气氛。院落一般用火山石块铺筑,亦有鹅卵石铺就。在古老的穑树(神树)下,在风中摇曳的竹林里,在古村落群中,曲曲折折布着许多条相互贯通的巷道,巷道幽深逼仄,保留着昔日的淳朴和静谧。沿着鹅卵石与青石板铺就的巷道,在错综复杂、犹如九宫八卦的巷道里穿行,在一片散集着土基黑瓦的建筑群中,就如进入迷宫一般。在这偏居一隅的乡村傣寨,建筑如此幽深的巷道,让人感觉穿行于浮生流年。巷道的尽头(村头)隐藏着一口古井,潺潺的泉水沿着寨子不慌不忙的流淌,滋润着帕连的子子孙孙。在幽深的巷道里慢悠悠地行走,触摸着历史留下的痕迹,会让人发出思索的疑问,这布满沧桑的巷道,什么是它的载体?那些已然远去岁月,需要用什么样的语言去形容,无从得知。沿着巷道的脉络探寻,时光仿佛回到一百多年前的咸丰之乱(杜文秀起义)。据说,村民们为抵御外敌入侵,筑起了两道雄伟牢固的寨门,沿着寨边砌起了高高的寨墙,建起了营盘。因战争突发,打个措手不及,寨墙被毁,战况惨烈可想而知。而坚固的寨门一直保留到2010年前,后因村寨道路改造被拆除。抚摸着曾经的寨墙断壁,用现代人的眼光打量着周遭的一切,臆想着这里曾经发生的故事,记忆的时光深处,数百年光阴就在巷道中消失。阳光洒在布满沧桑的屋脊上,天人合一的人居环境,和睦安宁的邻里关系,热情好客的傣家汉子……不管你是本地口音还是外乡客人,只要你走在寨子中间,和善的傣家人定会邀你去家中喝上一杯茶;到家便是客,性格温和的傣家人会让你享受很高的礼仪,定要和你喝上几杯交心酒,但并不强求。喝到高兴处,傣家人还会唱起敬酒歌,跳起嘎光嘎秧舞,直至深夜,不醉不归。若是4月中旬前来帕连,赶上傣族的传统节日——泼水节,看到穿着盛装的男女老少,载歌载舞隆重庆祝节日的时候,你会忘掉一切烦恼,与这里的人们一起狂欢,过一个最原汁原味的泼水节;吃原汁原味的撒撇、火烧猪、豌豆粉等特色小吃;看最原始的精美竹编、织锦和龙川江奇石展。时光在静静地沉淀,唯有经年不变、孕育了文化、承载了乡愁的帕连村在默默注视我们。每次走进承载着厚重历史的古村,宛如行走在画中的诗意,而从未省略其内涵和历史。人文荟萃的帕连,勤劳善良,能歌善舞的村民,他们崇尚礼仪,诗书处世,重视教育,很早便开办学校,让孩子们就近上学读书;杨文举老人为让村民学到更多的科技文化知识,呕心沥血,首创读书阅览室,捐赠大量图书。帕连傣族文化展室里,陈列着非遗传承人劝自美的作品——“织锦”和生产生活用品,这些藏品,见证了帕连寨的发展过程。文/杨家寿图/陈以晓
2018年6月5日
其他

祖母的味道——松花糕

晾干后的松花糕,用小铲刀切成小块就可以品尝了。当然,地道的松花糕一定要放在洗净的芭蕉叶上。金黄的松花、绛红的豆沙、碧绿的芭蕉叶,这便是腾冲人记忆中来自祖母最初的甜蜜和醇香。
2015年9月8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