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他
点击上面蓝字关注我们云里编者按:本次分享2023年10月底在北京大学文研院举行的“北美中国研究的问题意识与方法探索——《学术之路:跨学科国际学者对谈集》研读会“的讨论纪要。本次活动是由本学期在北大文研院做邀访学者的云里公号主编陈利老师负责筹办,并获得了北大文研院领导和工作人员的大力支持。参与研读讨论的学者中,有本公号学术顾问委员会中的三位成员:陈利,刘遥和张泰苏教授,另外还有北大邀访学者郑小威和周雪光光等诸位教授。感谢与谈学者和北大文研院的支持!云里公号致力于促进中外学术交流和分享优质学术信息。欢迎继续关注/转发和投稿。2023年10月25日上午,“文研读书”第49期在北京大学静园二院208会议室举行,主题为“北美中国研究的问题意识与方法探索——《学术之路:跨学科国际学者对谈集》研读会”。文研院邀访学者、多伦多大学历史与文化研究系副教授陈利,新加坡国立大学李光耀公共政策学院助理教授刘遥,耶鲁大学法学院教授张泰苏,文研院邀访学者、加州大学圣芭芭拉校区历史系副教授郑小威,文研院邀访学者、斯坦福大学社会学系教授周雪光与谈。研读会伊始,《学术之路:跨学科国际学者对谈集》(以下简称《学术之路》)编者之一、多伦多大学历史系副教授陈利首先介绍了自己与多伦多大学文化与媒体研究系和比较文学中心副教授白若云共同编纂本书的缘起。在疫情期间,陈老师等学者为了促进国内外学术交流,创办了“云里阅天下”公众号。在此过程中,陈老师、白老师在其他几位学者的协助下,前后对老中青三代二十余位学者进行了学术访谈,这些访谈展示了一批优秀国际学者的学术经历和成长过程,尤其对年轻学者和学生有很大的学术价值,在互联网上反响也十分热烈,因此由商务印书馆出版,以飨读者。▴白若云、陈利编著:《学术之路:跨学科国际学者对谈集》商务印书馆,2023年接下来,刘遥老师首先从政治学角度分享了自己的看法。他认为,当代中国政治研究基本上可以沿着改革开放这个主体,粗略分为阴阳两面——阳面为比较成功的乡村改革、财政改革、国企改革等等;阴面为仍是挑战的环境问题、分配问题、群体抗争性事件等等。当然,因为中国政府始终扮演着改革中燮理阴阳的角色,中国政府治理结构等方面的研究常常会横跨阴面和阳面两个方面。此外,大部分中国政治研究还会涉及央地关系。刘老师接着总结到,在过去十年的中国政治研究中,回应式研究居多,而牵引式研究较少。大多数研究都是在回应比较政治学或者比较政治经济学的一些话题,而很少出现让研究其他地区或其他学科领域的学者来进行回应的中国研究成果。当然,这也无可厚非,总是要先和主流文献对话。最后,从研究方法来说,目前北美中国政治学研究有普遍从定性走向定量、从小数据走向大数据、从深描走向全景研究的趋势和追求。这一背景,再加上研究者所面临的职称评定等方面的压力,导致尝试跨学科研究对于当下的青年学者来说是个很大的挑战。因此,《学术之路》为困境中的青年学者提供了宝贵的借鉴。然后,张泰苏老师在线发言。他从当代法学研究的角度分享了自己的看法。他指出,西方的中国法律研究曾经远远落后于西方中国研究的其他领域,但在近十年逐渐有所改观,这与美国法学界的宏观变化有关。张老师认为,美国法学是一个学科从封闭成功走向开放的罕见例子。事实上,美国法学放弃“内卷”的过程持续了很长时间,早在百年前就有意识地开始突破法教义学的束缚,但直到30年前才迎来关键性转折。其时,美国法学院的教职评审标准开始发生改变,即在教师招聘时吸引并录用大量拥有其他学科博士学位的人;同时,美国法学界的学术评价体系也发生变化,出现了一批专业评审的交叉学科的专业期刊。两者相辅相成,令美国的实证主义法学和实用主义法学发生了质的飞跃。而美国的中国法学研究则稍稍落后于主流,大致在20年前迎来这一变革,涌入了一批拥有经济学和法学双博士学位的人才,但其中法律史研究领域仍然较为薄弱。张老师认为,美国法学界成功打破学科内卷趋势和学科间壁垒的经验能为其他学科提供借鉴,不过这一成功也与法学界本身氛围较为自由、压力相对较小有关。随后,郑小威老师开始了她的分享。在她看来,在研究中结合经验材料与社科理论是一个自然发生的现象:社科理论刺激她向史料提出问题,而对史料的分析促使她修正自己使用的理论框架。她首先从个人经历出发,介绍了中国与北美历史学训练侧重点的差异。北京大学历史系的训练注重从史料出发,精读史料,并且注重本领域内部的史学史研究,北美历史学的训练往往重视社会科学理论,并鼓励学生使用社科理论。比如,在郑老师博士期间上的一门必修课上,老师要求学生用一个自己喜欢的理论来解释一个历史现象;而当时她选择了以布尔迪厄的惯习(habitus)理论来解释太平天国期间的江南士绅的行为。基于此,郑老师提出,当前青年学者和学生的目标在于,怎样走出简单的对现代社会科学理论的“欧洲中心论”批判,从而在历史学研究中继续发挥理论的功用。接着,她结合《学术之路》的内容,通过四个例子具体说明了自己运用理论的心得。首先,就反思西方的社科理论而言,我们现在知道,当欧洲变成对外扩张的强权时,其关于世界的宏大叙事以及由此建立的现代社会科学理论也开始兴起。学者可以像陈利老师一样,在研究中抓住形成这种宏大叙事的关键时刻进行分析,由此对这种宏大叙事及理论进行解构;第二,以社会学为例,可以像费孝通先生提出的“差序格局”那样,从中国的田野中发现非常有解释力的,而且很有包容性的概念与理论;第三,以郑老师自己从事的概念史研究为例,可以通过精细的概念史研究来考察不同文明对于关键概念的不同理解并梳理出其各自特殊的政治哲学脉络,比如西方语境中的“专制”之于中国古典意义上的“专制”,从而明确看到西方概念在日常生活中取代本土概念的过程和原因;最后,以哲学研究为例,最近也出现了用分析哲学方法去重思儒家论述的新趋势。总而言之,在走出批评当代社会科学概念和理论的西方中心色彩这一步后,重要的是还要基于中国的、亚洲的经验和数据提炼出一套可以更好地理解中国社会和历史发展的概念和方法,而不是简单地排斥或拒绝理论。▴法国人类学家与社会学家布尔迪厄(Pier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