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他
王剑,CFA正文上市银行2022年一季报已经披露完毕,整体情况其实还可以,很多银行交出了不错的业绩(详情请参见我们的个股点评和行业综述)。但是,如果再进一步探究,我们能发现一些更深层次的问题。简单地讲,就是整个行业明显更“卷”了。一、样本说明首先,我们先将全行业的银行划分为以下几大类:1、六大行2、8家全国性股份行(招商银行、兴业银行、民生银行、浦发银行、中信银行、平安银行、光大银行、华夏银行)3、7家城商行(北京银行、南京银行、宁波银行、江苏银行、贵阳银行、上海银行、杭州银行)4、6家农商行(江阴银行、苏农银行、无锡银行、张家港行、常熟银行、渝农商行)5、行业中的其他金融机构(数据来自于轧差项,即全行业数据减去前面27家银行,包括绝大部分中小银行。暂称“其他银行”)前四类暂统称为“上市银行”(其他银行中也有些已上市,但由于上市时间短,我们需要较长的时间序列,因此暂未纳入)。然后样本城商行、农商行是不能代表整个子行业的,因为它们是各自子行业中的佼佼者。我们通过观察几个数据,来看看这些银行近几年的处境。二、存贷款增长率首先是最简单的,看这几类银行的存款、贷款增长率。以下是各类银行的贷款增长率(较上年末):城商行、农商行的贷款增长率一直较高,这是因为它们规模相对小。而六大行由于基数高,其贷款增长率原本长期低于中小银行的,但近几年,其增长率与中小银行的落差明显收缩。到2021年,其贷款增长率已经超过了股份行,与其他银行接近。而到了2022年一季度,六大行的贷款增长率已仅次于城商行。也就是说,不知不觉中,六大行的贷款已偷偷发力了。存款这边也出现了类似的现象。2019-2020年,六大行的存款增长率是行业中最低的。但是,到了2021年,六大行先是追上了股份行。到了2022年一季度,六大行的存款增长率与股份行的优势进一步拉大。农商行、城商行的存款增长率依然较高,但主要是由几家特别优势的农商行、城商行导致的(暂时没有全部农商行、城商行的子行业的数据,下次找到数据后再补充),并不能代表行业情况。能够一定程度上反映中小银行整体情况的是其他银行,其2022年一季度存款增长率快速回落。显然,存款端,六大行的优势也显示了出来。三、存贷款增量市占率但光使用增长率,无法区别规模的影响。比如一些中小银行,基数低,增速快。我们改为观察“增量占比”,也就是各类银行在存款、贷款市场上“增量市占率”,每一期全市场的贷款增量中,各类银行各占多少。我们后文用“增量市占率”。使用期末余额的市占率理论上也能得出同样的结论,但由于银行业基数太大,每期的期末市占率变化不是特别明显,因此使用增量市占率。先看贷款:这个趋势相对清晰:六大行的增量市占率近几年是逐年上升,2022年一季度已经超过50%了。而股份行的增量市占率缓慢下降,2022年一季度仅12%。城商行、农商行的占比非常稳定(但占比很低,因为这些银行规模小),其他银行的占比也是下降的。六大行在贷款市场上的攻城掠地已经非常明显了。再看下存款这边:存款的增量市占率的波动较大。近几年六大行存款的增量市占率震荡上行,2022年一季度创下62%的高位。股份行的增量市占率是下降的。城商行、农商行的占比是上升的,它们的表现也非常不错。其他银行波动较大,2021年占比上升,但2022年一季度大幅下降,可能有一些特殊原因(比如2021年之前中小银行通过发力互联网存款抢存款,但2021年开始受到监管部门的治理,2022年就玩完了,存款回流大中型银行)。可见,在存款市场的拼抢上,六大行也是表现不错。值得指出的一点是:不同银行的存贷款增长率有不同的季节性特征。比如年初存款从企业回流个人,零售业务占优的银行存款表现好,二季度开始个人存款流向企业,对公业务占优的银行存款会好起来。因此上面2022年一季度的数据仅供参考,不能简单线性外推至全年。最后小结一下:从近年(尤其是2022年一季度)的行业竞争来看,六大行的市占率是在上升的,说明他们在拼抢贷款、存款客户方面体现出了优势。此外,纳入样本的这几家城商行、农商行表现也不错,因为它们是各自子行业的佼佼者。大部分股份行、其他中小银行情况就不够乐观了,市场份额在丢失,尤其是股份行颓势明显。四、原因分析接下来分析下原因。近几年,受疫情、经济下行等因素影响,个人和企业的信贷需求是走弱的,这基本上是肉眼可见的事实了。但大中型银行家数还是那么多,他们的放贷任务量甚至是增加的(政策当局多次表达要保持信贷合理增长)。那么问题就很明显了:供给是增长的,需求是回落的,显然,供需更加失衡。但是,供需失衡这种压力,不会均匀地砸到每一家银行头上,而是行业内部竞争更加内卷,行业参与者会去拼抢剩下的需求,而这时候会体现出不同银行的优劣势(市场需求一片大好时,反倒体现不出来)。所以六大行就是在这样的环境中胜出的。其原因,也不难探究。首先,经济下行的时候,差一点的企业因为没啥生意机会,会先退出融资,而相对优质的企业还会继续融资。因此,总需求减少,但剩下的企业可能质量会好一些。最优质的企业往往是大行的客户。2022年一季度,由于债券市场利率较低,很多优质企业改去发行债券融资了,这也分流了一部分贷款需求。这会加剧行业内卷。此时,大行具有资金成本更低的优势,因此可以用价格手段去争抢一些优质贷款客户。而中型银行是最直接面对大行的这种竞争的,因为我国很多头部股份行其实规模也不小了,他们的客户跟大行客户的重叠程度在慢慢增加,于是就不可避免地卷在一起了。但在价格上,股份行实在没办法和大行相比。而一些中小银行,在这样的大形势下依然保持较好的存贷款增长和业绩增长,主要是因为它们通过找到自己的细分领域,成功避开了全行业的内卷,或者确实自身有一些独特的优势。比如说小微金融(包括小微信贷,也包括给小微企业做一些其他金融服务),只要足够下沉,就与大行的普惠金融业务错位,就一定程度上能够减少内卷程度(完全避开内卷也不可能)。有些银行则是扎根中西部,银行竞争也弱一些。因此,需要寻找到适合自己的利基市场。我国目前有4000多家银行,大部分是非常小的小银行,在绝对实力面前,让它们去和大中型银行正面硬刚,是很不现实的。但是,我国市场空间足够大,通过找到自己合适的战略定位,并且坚持战略定力,打造起本领域内的业务能力,还是完全有办法在如此内卷的行业中找到自己的一席之地的(从这个角度讲,它们可能比大型股份行还好过一些,因为凭大型股份行的体量,已经很难找到利基市场了)。而如果找不到这样的差异化定位,则中小银行可能会在未来面临巨大的战略风险。引用拙作《王剑讲银行业:基本逻辑与分析方法》中的一句话:我国中小银行近几年在信用风险、公司治理风险方面进行整治之后,下一课题可能就是战略风险,如果没能找到合理的差异化定位,而陷入跟其他大大小小的银行的同质化竞争,那么银行经营仍有可能会走入穷途末路。在未来,我们有可能会看到,一些没找到差异化优势的中小银行关张大吉。不是因为它们在资产或治理上有重大风险,而纯粹是因为:被卷死了。所以,研究半天,我们得到的是一句非常朴素而实在的道理:人要有一技之长,才能有立足之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