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剑的角度

其他

【观点】宜适时调整M1统计口径

王剑著:《回归本源:我眼中的互联网金融》互联网金融也是金融,不能脱离金融学原理。本书从金融学原理出发,坚持金融服务实体的初衷,从金融业务的本质去理解互联网金融。本文发表于《中国银行保险报》2023年12月28日
2023年12月28日
其他

【随笔】消失的M1:不是空转,是不转

本文为金融业研究方法探讨。本文不是证券研究报告,不构成任何投资建议,涉及个股也仅为举例或陈述事实之用,不代表我们对他们的证券或产品的推荐。具体投资建议请参考我们的研究报告。王剑,CFA今年以来,M1增速显著低于M2增速,这个引起了大家关注。至于背后的原因,众说纷纭。对于这类研究,我们需要避免“宏大叙事”式的归因,而是应拆开M2结构的细节,看看各类细项的变化,然后再结合业界的草根调研,来找到真相。如果做不到这一点,光对着数据就开口说话,以数说数,那么就会陷入“技术分析式”的宏观分析。M2主要划分为流通中的现金(M0)、M1-M0、M2-M1-非银存款和零售货基、非银存款和零售货基四部分。其中,“M1-M0”是企业活期,“M2-M1-非银存款和零售货基”是企业定期加上个人存款,这两部分加起来又称一般存款。读完上面这一段话肯定心乱如麻,那么还是看图吧:如果是空转,一般会体现为非银存款大增。因为,一种较为典型的空转行为是:企业拿到贷款资金,间接用于购买资管产品(按规定,不能直接用贷款资金拿去买),企业的这笔存款(计入M1)就会变成资管产品在银行的存款,计入非银存款。资管产品开始将资金用于投资,如果在二级市场投资,比如从另一投资者手中将证券买过来,钱就去了对手方那里,一般也在非银存款(除非对手方将资金从保证金账户中取出来)。因此,空转往往表现为非银存款的大增。如果企业拿贷款资金间接炒股(二级市场投资),也是同理。企业存款会变成保证金存款,这个也计入非银存款。如果企业(或者它购买的资管产品)拿资金进行证券一级市场申购,那么钱就去了证券发行企业那里,形成企业存款,也就不会形成非银存款。这时,既然钱去了发行企业,就不能叫空转了,而是支持实体的,只不过中间多了一两道“中间商”(借款企业或资管产品)。所以,典型的空转,会体现为非银存款增加(当然,空转形式非常多,还有其他方式,就不一而足了)。那么我们来看下近年的M2结构:先看非银存款,近年保持在10%左右,非常稳定,并没有发现空转大增的局面。当然,空转肯定是存在的,只是说它的程度没有大增。再看2015-2016年,空转最严重时,非银存款占比达到过12.5%(2015年7月)。后来随着严监管,占比有所回落。当然,非银存款占比也并不全是空转,还体现了这几年资管新规执行之后,资管行业获得了大发展,非银存款占比自然是不会回落的。M0占比是逐年下降的,原因很容易理解,随着电子支付越来越方便,用现金的人少了。这几年占比回落最明显的,就是企业存款(活期和定期占比均下降),而占比提升最明显的,是个人存款。企业和个人之间发生了啥?对于这个问题,我们在4月份报告中,有一项更为详尽的分析:存款大增,仍待信心提振:2023年1-4月实体部门资金运转这个报告的核心内容,就是这个表:几个图表能说明白的事,我们就不要弯弯绕绕。顺便说一下,我们之所以分析1-4月,是因为3月末的数据是季度末银行抢业绩做报表,数据有一定的扭曲。1-4月会正常一些。今年1-4月,我国实体部门(指企业和个人),通过贷款获得了11.26万亿元的资金,然后通过发债、财政净支出等也能获得一些资金,但金额不大。这11.26万元贷款中,9.67万亿元是企业贷款,个人贷款增加得很少(个人贷款主体是按揭,今年按揭投放得少)。也就是说,今年1-4月,注入实体的资金,主要是注给企业的(发债、财政净支出也是企业主)。这些钱注入实体,最终总在存在某人的存款账户、投资账户或手持现金中的,不能凭空消失。最后这些的存放位置,却主要是个人存款。1-4月注入实体的14万亿元资金,其中8.7万亿是形成个人存款的。其中,9.9万亿元还是定期存款,说明活期存款是下降的。这事就意味深长了。今年1-4月,金融、财政等向实体注入的资金,主要是注入企业的,先形成M1。企业通过发工资、购买货款、分红等形式,将资金支付给个人,个人形成了存款(不再体现为M1,仍在M2中)。这就是M2和M1形成剪刀差的核心原因。按往年,个人存款不会形成这么大积淀,因为个人会通过消费、投资的形式,存款又会转移给企业,存款回流企业,于是M1和M2保持一个合理比例。所以,今年M2与M1的偏差,主因不是“空转”(空转当然肯定存在),而是“不转”:个人拿到钱,不再消费投资。至于原因,则又回到今年很热门的话题,居民的储蓄倾向:我国居民存了好多钱:缘由和影响所以,实体资金运转的反义词不是空转,是不转。正好比,爱的反义词,不是恨,是不爱。
2023年11月23日
其他

【国信银行】存款大增,仍待信心提振:2023年1-4月实体部门资金运转

居民风险偏好边际提振三、企业部门:民营企业投资意愿不足3.1
2023年5月22日
其他

【国信银行】2022年金融数据详解:经济触底反弹迹象明朗,复苏开启

四季度企业中长期融资进一步改善,但中长期贷款对企业债券形成明显替代2.2
2023年1月30日
其他

【国信银行】我国居民存了好多钱:缘由和影响

S0980518070002分析师:田维韦
2023年1月9日
其他

【国信金融·深度】远东宏信:“金融+产业”综合服务提供商

2021年PB是合理的,约合分部市值202-239亿元,对应2021年静态PE4.1-4.9x。6.3
2022年11月28日
其他

【国信银行】利率市场化后美国银行业负债变迁

第一,没有利率上限。银行参照货币市场利率自行决定MMDAs定价水平,可以提供高于传统存款产品、更为市场化的利率。MMDAs利率与货币市场基金利率相当,高于一般储蓄存款利率。■
2022年7月21日
其他

【随笔】不怕挤兑的现代商业银行

什么是挤兑银行挤兑(run
2022年7月3日
其他

【国信金融·深度】美国资本集团:长期主义信仰

差异性:资本集团员工个人之间的奖金差额非常大,这是根据个人的贡献而定的。当个人表现卓越、为资本集团创造收益很高时,奖金就更高。每一项投资决定都对未来四年的收入多少有着直接影响。■
2022年6月15日
其他

【随笔】小微业务的真谛:带一本书去旅行

王剑,CFA本文为金融业研究方法探讨。本文不是证券研究报告,不构成任何投资建议,涉及个股也仅为举例或陈述事实之用,不代表我们对他们的证券或产品的推荐。具体投资建议请参考我们的研究报告。一、旅途中的阅读银行做小微企业业务(主要指贷款,当然也包括为小微企业提供的其他金融服务),一直是个热门话题。我们曾经花了很多时间精力去学习了解那些银行是如何做小微的,把很多技术研究了一遍,甚至还跑到村里去实地看了下他们怎么做事的。最后发现,一线员工如何展业,以及行里如何管理这些团队,这些具体操作层面的事情,实在不是什么秘密。很多做小微的银行出过书,几乎是把自己的内容全盘托出的。想了解具体做法,可以参考。比如我手上就有几本:《浙江民泰商业银行考察》《小而美——一家小银行的逆势破局之道》以及最新出版的:
2022年6月9日
其他

【国信银行·深度】常熟银行:小微战略下沉转型初具成效

盈利预测的敏感性分析由于市场利率波动频繁,因此净息差对预测影响不确定性很大,我们进行如下敏感性分析:06估值与投资建议我们采用绝对估值和相对估值两种方法来估算公司的合理价值区间。6.1
2022年6月8日
其他

【国信银行·深度】银行信用风险分析:框架与模型

投资建议本文提出了一个银行信用风险评价思路,并据此建立了一个简易的银行信用风险评价模型。模型运行的效果和稳定性均较好,可以有效筛选出高风险银行。投资者可以在我们模型的基础上按需扩展。■
2022年6月2日
自由知乎 自由微博
其他

【随笔】银行业:想不内卷,得有一技之长

王剑,CFA正文上市银行2022年一季报已经披露完毕,整体情况其实还可以,很多银行交出了不错的业绩(详情请参见我们的个股点评和行业综述)。但是,如果再进一步探究,我们能发现一些更深层次的问题。简单地讲,就是整个行业明显更“卷”了。一、样本说明首先,我们先将全行业的银行划分为以下几大类:1、六大行2、8家全国性股份行(招商银行、兴业银行、民生银行、浦发银行、中信银行、平安银行、光大银行、华夏银行)3、7家城商行(北京银行、南京银行、宁波银行、江苏银行、贵阳银行、上海银行、杭州银行)4、6家农商行(江阴银行、苏农银行、无锡银行、张家港行、常熟银行、渝农商行)5、行业中的其他金融机构(数据来自于轧差项,即全行业数据减去前面27家银行,包括绝大部分中小银行。暂称“其他银行”)前四类暂统称为“上市银行”(其他银行中也有些已上市,但由于上市时间短,我们需要较长的时间序列,因此暂未纳入)。然后样本城商行、农商行是不能代表整个子行业的,因为它们是各自子行业中的佼佼者。我们通过观察几个数据,来看看这些银行近几年的处境。二、存贷款增长率首先是最简单的,看这几类银行的存款、贷款增长率。以下是各类银行的贷款增长率(较上年末):城商行、农商行的贷款增长率一直较高,这是因为它们规模相对小。而六大行由于基数高,其贷款增长率原本长期低于中小银行的,但近几年,其增长率与中小银行的落差明显收缩。到2021年,其贷款增长率已经超过了股份行,与其他银行接近。而到了2022年一季度,六大行的贷款增长率已仅次于城商行。也就是说,不知不觉中,六大行的贷款已偷偷发力了。存款这边也出现了类似的现象。2019-2020年,六大行的存款增长率是行业中最低的。但是,到了2021年,六大行先是追上了股份行。到了2022年一季度,六大行的存款增长率与股份行的优势进一步拉大。农商行、城商行的存款增长率依然较高,但主要是由几家特别优势的农商行、城商行导致的(暂时没有全部农商行、城商行的子行业的数据,下次找到数据后再补充),并不能代表行业情况。能够一定程度上反映中小银行整体情况的是其他银行,其2022年一季度存款增长率快速回落。显然,存款端,六大行的优势也显示了出来。三、存贷款增量市占率但光使用增长率,无法区别规模的影响。比如一些中小银行,基数低,增速快。我们改为观察“增量占比”,也就是各类银行在存款、贷款市场上“增量市占率”,每一期全市场的贷款增量中,各类银行各占多少。我们后文用“增量市占率”。使用期末余额的市占率理论上也能得出同样的结论,但由于银行业基数太大,每期的期末市占率变化不是特别明显,因此使用增量市占率。先看贷款:这个趋势相对清晰:六大行的增量市占率近几年是逐年上升,2022年一季度已经超过50%了。而股份行的增量市占率缓慢下降,2022年一季度仅12%。城商行、农商行的占比非常稳定(但占比很低,因为这些银行规模小),其他银行的占比也是下降的。六大行在贷款市场上的攻城掠地已经非常明显了。再看下存款这边:存款的增量市占率的波动较大。近几年六大行存款的增量市占率震荡上行,2022年一季度创下62%的高位。股份行的增量市占率是下降的。城商行、农商行的占比是上升的,它们的表现也非常不错。其他银行波动较大,2021年占比上升,但2022年一季度大幅下降,可能有一些特殊原因(比如2021年之前中小银行通过发力互联网存款抢存款,但2021年开始受到监管部门的治理,2022年就玩完了,存款回流大中型银行)。可见,在存款市场的拼抢上,六大行也是表现不错。值得指出的一点是:不同银行的存贷款增长率有不同的季节性特征。比如年初存款从企业回流个人,零售业务占优的银行存款表现好,二季度开始个人存款流向企业,对公业务占优的银行存款会好起来。因此上面2022年一季度的数据仅供参考,不能简单线性外推至全年。最后小结一下:从近年(尤其是2022年一季度)的行业竞争来看,六大行的市占率是在上升的,说明他们在拼抢贷款、存款客户方面体现出了优势。此外,纳入样本的这几家城商行、农商行表现也不错,因为它们是各自子行业的佼佼者。大部分股份行、其他中小银行情况就不够乐观了,市场份额在丢失,尤其是股份行颓势明显。四、原因分析接下来分析下原因。近几年,受疫情、经济下行等因素影响,个人和企业的信贷需求是走弱的,这基本上是肉眼可见的事实了。但大中型银行家数还是那么多,他们的放贷任务量甚至是增加的(政策当局多次表达要保持信贷合理增长)。那么问题就很明显了:供给是增长的,需求是回落的,显然,供需更加失衡。但是,供需失衡这种压力,不会均匀地砸到每一家银行头上,而是行业内部竞争更加内卷,行业参与者会去拼抢剩下的需求,而这时候会体现出不同银行的优劣势(市场需求一片大好时,反倒体现不出来)。所以六大行就是在这样的环境中胜出的。其原因,也不难探究。首先,经济下行的时候,差一点的企业因为没啥生意机会,会先退出融资,而相对优质的企业还会继续融资。因此,总需求减少,但剩下的企业可能质量会好一些。最优质的企业往往是大行的客户。2022年一季度,由于债券市场利率较低,很多优质企业改去发行债券融资了,这也分流了一部分贷款需求。这会加剧行业内卷。此时,大行具有资金成本更低的优势,因此可以用价格手段去争抢一些优质贷款客户。而中型银行是最直接面对大行的这种竞争的,因为我国很多头部股份行其实规模也不小了,他们的客户跟大行客户的重叠程度在慢慢增加,于是就不可避免地卷在一起了。但在价格上,股份行实在没办法和大行相比。而一些中小银行,在这样的大形势下依然保持较好的存贷款增长和业绩增长,主要是因为它们通过找到自己的细分领域,成功避开了全行业的内卷,或者确实自身有一些独特的优势。比如说小微金融(包括小微信贷,也包括给小微企业做一些其他金融服务),只要足够下沉,就与大行的普惠金融业务错位,就一定程度上能够减少内卷程度(完全避开内卷也不可能)。有些银行则是扎根中西部,银行竞争也弱一些。因此,需要寻找到适合自己的利基市场。我国目前有4000多家银行,大部分是非常小的小银行,在绝对实力面前,让它们去和大中型银行正面硬刚,是很不现实的。但是,我国市场空间足够大,通过找到自己合适的战略定位,并且坚持战略定力,打造起本领域内的业务能力,还是完全有办法在如此内卷的行业中找到自己的一席之地的(从这个角度讲,它们可能比大型股份行还好过一些,因为凭大型股份行的体量,已经很难找到利基市场了)。而如果找不到这样的差异化定位,则中小银行可能会在未来面临巨大的战略风险。引用拙作《王剑讲银行业:基本逻辑与分析方法》中的一句话:我国中小银行近几年在信用风险、公司治理风险方面进行整治之后,下一课题可能就是战略风险,如果没能找到合理的差异化定位,而陷入跟其他大大小小的银行的同质化竞争,那么银行经营仍有可能会走入穷途末路。在未来,我们有可能会看到,一些没找到差异化优势的中小银行关张大吉。不是因为它们在资产或治理上有重大风险,而纯粹是因为:被卷死了。所以,研究半天,我们得到的是一句非常朴素而实在的道理:人要有一技之长,才能有立足之地。
2022年5月8日
其他

【随笔】再回周期:自上而下的银行股投资框架

王剑,CFA最近翻出一篇旧报告,关于如何在经济周期中去把握银行股行情。这样的报告每隔一段时间就会被用到一次,一般是在经济周期拐点变化时。如果不是拐点,只是在周期趋势中,那么用不到这个内容。《为何我们看多银行股:基于行业景气度与估值的分析》报告发布于2018年10月23日,这也是图中竖的直线这个位置。此后银行指标涨幅不大,但部分个股涨幅巨大。首先,我们先整理出一个分析框架。先用净利润增速来代表银行的行业景气度。那么影响净利润增速的关键指标,又包括资产规模增速、净息差变化、资产质量变化这三大核心指标。其他非息收入、业务及管理费等,也会影响净利润增速,但是这些指标占总收入的比例常年不变,因此不用特别关注。值得提醒一下的是:因为我研究关注的是净利润增速,因此上面的三个核心指标,研究的也是增速(或变化值)。我们不是特别关注净息差、不良率的绝对值,这是因为绝对值和净利润增速间无绝对关系。然后要寻找影响资产规模增速、净息差变化、资产质量变化这三大核心指标的宏观变量。其中最重要的是货币政策,当然也包括其他宏观政策,但最重要的可能以货币政策为主。这三个核心指标的分析方法是相对成熟的,我们不作详细展开。净息差主要受货币政策影响,但其变化滞后于货币政策(利率有个传导的过程)。我国利率体系比较复杂,贷款一般基于LPR定价,存款则基于法定基准利率,同业业务的利率则跟随货币市场利率。央行会通过各种货币政策工具调节这些利率,从而影响银行的资产、负债利率。政策利率的变化不会立即反映在银行报表上,因为有个重定价过程,银行每半年会发布重定价结构表,有助于我们跟踪重定价速度。资产规模增速受货币政策影响,当然也受其他因素影响(比如2017-2018年严监管政策导致资产增速回落)。而对于一些大型银行而言,资产规模增速直接参考M2增速即可。资产质量变化取决于借款企业的偿债能力变化。注意,偿债能力又取决于两个变量:(1)企业杠杆水平,也就是企业还债的压力;(2)经济形势,这影响企业的现金流。注意,这里大家很容易忘记第一个变量,只关注第二个变量,因此会得出“经济下行会导致银行资产质量变差”这种正确的废话。因为如果企业杠杆水平不高,那么即使经济下行,对资产质量也没啥影响。其中,企业的现金流又包括两方面:一是营收,这个取决于宏观经济。二是再融资能力,这个又取决于货币政策等(比如2011年,货币政策收紧,导致浙江中小企业资金链断裂)。可见,宏观政策(其中最重要的又是货币政策)是最核心的驱动。但货币政策又和宏观周期交织在一起。宏观周期引发央行的货币政策操作,货币政策操作又反过来影响了宏观周期变化。因此,最终的最终,我们得跟踪宏观周期变化。因此,一个自上而下的分析框架已经整理出来了,如下:如果按此框架,那么有几步工作:(1)首要是判断经济周期变化。但这一步已经难倒大部分选手了,可经济周期确实又是最重要的变量。(2)然后,政策当局会根据宏观周期调整宏观政策取向,这政策的拐点不容易判断,但宏观政策方向一旦确定,是能够维持一段时间的。(3)然后,再从宏观政策去预判三大核心指标,则相对更容易一些。正如前文提到的:资产规模增速是相对容易的,全行业参考M2增速,其他银行则也会有自己的年度工作计划,不是什么秘密。净息差的预测也相对容易,因为它滞后于市场利率变化,并且有比较清晰的重定价期。资产质量相对难一点,需要跟踪企业杠杆水平和现金流情况,比如我们定期跟踪的工业企业利息保障倍数。(4)最后,从净利润增速到股价,又是非常头疼的一点。因为,我们的研究还有一条令人绝望的发现:银行股估值的变化,领先于净利润增速的变化!领先幅度大概1-2个季度。以下是近十几年的一个回顾。图中PB是滞后两个季度的,就刚好和净利润增速高度匹配。也可以看下近五年的情况,结论也是类似的:也就是说,我们研究半天净利润增速,最后发现是研究了一个滞后指标,用它是不可能预测估值变化的。市场是聪明的,市场是有效的,估值变化领先于报表上利润的变化。这背后的原因,大概是:投资者是基于对未来的预期做出投资决策,但市场中最领先的一批人看到一些信号,使他们相信后续经济、政策会有拐点,从而将导致银行股景气度回升之前,他们就早早动手买入了。(当然,他们也有看错的时候,买入了,然后后续情况证明景气度没起来,然后就又跌回去)沿着这个情况再想下去,意味着我们面临着一个超级任务:要想判断接下来1-2个季度的板块估值走势,我们需要预判未来3-4个季度的行业景气度变化趋势。这怎么做得到呢?没有任何讨巧的余地了,只能硬上:通过专业、扎实、勤奋的宏观经济研究,尽可能去预判宏观经济变化。这其实是宏观分析师的活儿……然后,紧紧跟踪市场的预期,或者说,去“预期市场的预期”……当然,市场也不是瞎预期的,他们也是根据经济、政策等方面的信息去预测未来的经济。这不就是策略分析师的活儿吗?最后,这个分析框架修正为:简言之,图中上半部分是宏观分析师的活儿,下半部分是策略分析师的活儿,两部分加起来,就是我们银行分析师的活儿……大家说,一个看银行的分析师,有没有可能把宏观、策略、行业、个股的活儿全干好呢?路道阻且长,大家共勉。
2022年4月22日
其他

【国信银行】覆水难收:中外央行是如何“印钱”的?

Facility)、延长期限计划和再投资政策(Maturity
2022年4月10日
其他

【国信银行·深度】中小银行财富管理:业务分析及海外案例

UITs等。美西银行财富管理服务客群包括个人及家庭、私营企业主、国际客户、企业高管、超高净值客户、制定团体退休计划的公司(Group
2022年2月22日
其他

【随笔】央行数字货币会动摇银行业商业逻辑吗?

注意,银行发行广义货币时,不是把自己持有的准备金(基础货币)发给居民,而是凭空签发广义货币。只要当持有存款的居民来向银行提款时,银行才会动用准备金,把准备金(基础货币)交付给居民。
2019年11月2日
其他

【观点】财政货币平衡分析精要(下)

本号为中国人民大学国际货币研究所(IMI)官方发布平台,重点关注货币金融理论、政策与战略问题。每日发布IMI独家观点与理论述评,分享市场热点与权威解读。
2019年8月27日
其他

【观点】财政货币平衡分析精要(上)

本号为中国人民大学国际货币研究所(IMI)官方发布平台,重点关注货币金融理论、政策与战略问题。每日发布IMI独家观点与理论述评,分享市场热点与权威解读。
2019年8月26日
其他

【深度】并轨!详解利率市场化的进程与影响

前言利率市场化这一话题有多老?20年前我们上大学,就在谈这个话题。而且,我们上大学之前,我们的老师们就已谈这个话题谈了10多年了……或者更长。他们已有了丰硕的成果。2014年,在存款利率即将最后放开管制的阶段,我们还发布过报告《最后一枪》。结果,这最后一枪确实在2015年打出去了,但是,存款利率的市场化形成机制并未成熟,利率双轨率局面形成,我们又面临利率并轨的任务。
2019年4月15日
其他

【随笔】票据套利到底揩了谁的油?

但是,现在同业业务被视为不务正业,同业负债不允许超过总负债的1/3,哪怕同业负债比存款便宜,也必须拉存款。因此,虽然存贷比不再是非硬性考核,银行依然钟爱一般存款,给客户经理下达了很重的拉存款任务。
2019年2月21日
其他

【深度】为何我们看多银行股:基于行业景气度与估值的分析

要我们此前发布的个股深度报告着重从长期角度剖析一家银行,而不太注重行业短期周期性变动的影响。本篇报告则着眼于短期纵向分析,讲述我们对银行板块估值走势的分析预测方法。■
2018年10月23日
其他

【随笔】金融大表哥的流动性宝典(下):理解社融

商业银行全称是存款货币银行,意思是能够经营存款的银行。具体经营的方式,已经体现在上集对二级银行体系的介绍中。我们再简要重述下。一家银行先从央行获得100元再贷款,拿到了100元基础货币,存放在央行。
2018年8月2日
其他

【随笔】金融大表哥的流动性宝典(中)

但现实中的调节比理想状态要复杂一些,主要是一些摩擦因素存在,导致政策效果传导出现淤堵。而且,理财产品兴起之后,也一定程度上加剧了流动性管理的难度,加大市场流动性波动,成为了监管整治的对象。
2018年7月11日
其他

【随笔】金融大表哥的流动性宝典(上)

什么是钱,这似乎是个很深刻的问题。但是,你未必正确理解你深深爱着的那些钱。大家务必记住,信用货币时代,钱就是债权,就是欠条。它跟一般等价物没什么关系,历史上曾经有过关系,也可能自始自终就没有过。
2018年6月28日
其他

【随笔】你们这么弄,我的货基怎么办?

按此逻辑,将来利率市场化彻底完成之后,货币市场利率与银行存款利率会接近,利差缩小,货基的吸引力也将随之下降的。比如,我国流动性最为宽松的时候,货基收益率也非常低。
2018年4月29日
其他

【随笔】我们用半年时间等来了一匹稍显温和的狼

资管是“代客理财”,不是表内业务。但长期以来,业内却通过刚性兑付,把它做成了表外的又一家银行。这是个沉疴已久的老问题了。银监会很早就开始整治,但一直效果不佳。可能是手腕还不够铁吧。
2018年4月28日
其他

【观点】资本占用:银行债转股的痛点

整体来看,第一种方向看起来最合理,也最有可能落地,但仍未解决债转股时的资本占用问题。我们认为,适当延长处置期乃至取消处置期,并针对特定企业的股权降低风险权重,是下一步政策变动的可行选项。
2018年4月12日
其他

【观点】未来之门:大资管竞合格局(大资管分析之四)

(4)信托:信托传统上以非标债权为主,也涉及各类其他资产。理论上,信托公司能够提供的资产类别最为广泛,几乎任何资产均可由信托管理,也正因为如此,反而使其所擅长的资产类型不那么突出。
2018年3月25日
其他

【随笔】拨备与不良的背后

关于拨备的基础知识,请见本公共号2016年2月17日的《银行拨备之谜》(可点击打开链接。当时有新闻称,监管当局正在考虑降低银行拨备覆盖率要求)。本文不再重述,仅提下文中要点:
2018年3月7日
其他

【随笔】银行业乱象咋就那么多?

银监会在《答记者问》中详细阐述了这个文件的背景、思路和内容(请大家务必认真阅读学习),基本上把我们这些市场分析人士的分析工作做完了。我们苦苦琢磨还能为大家写点什么。
2018年1月14日
其他

【集锦】扼守闸门:货币史诗2007-2017

但是,当时经济动能有所不足,对于企业家来说,因为没有好的投资方向,银行也还是不太敢给企业们放贷。因此简单降低融资成本,并不必然带来投资复苏,这有点类似于流动性陷阱。经济的复苏,仍然有待新的动能带动。
2018年1月4日
其他

【图说】破兑之路:大资管分析之三

因此,虽然还是买理财,但理财的资产投向还是会有调整,原来的非标、信用债占比可能下降,仍然得处置资产。然后,会增持一些利率债或高等级信用债等。所以,理财的资产还是得处置调整,市场还是免不了一些波动。
2017年12月8日
其他

【随笔】黑市永存——非正规金融原理

于是,“正规金融—灰市—黑市”的分野出现了。遗憾的是,没有一个国家能够把边界推到足够远,让正规金融服务覆盖全体国民,哪怕金融体系最发达的美国也做不到。
2017年12月3日
其他

【集锦】非标之惑:大资管分析之二

根据大资管新规的定义,标准化债权是指“在银行间市场、证券交易所市场等国务院和金融监督管理部门批准的交易市场交易的具有合理公允价值和较高流动性的债权性资产”(具体细则还将由人行会同监管部门另行规定)。
2017年11月28日
其他

【图说】刚兑之痒:大资管分析之一

换言之,放贷的风险、收益是由银行承担的。银行是承担风险同时享受了回报。为防止银行风险过大,监管层对银行施以各种严格监管,包括不良率、资本充足率、存款准备金率、流动性等各种指标,束缚着银行的手脚。
2017年11月21日
其他

【研报】正本清源:大资管文件解读

一行三会一局2017年11月17日联合发布《关于规范金融机构资产管理业务的指导意见(征求意见稿)》(后文简称《意见》),目的是规范金融机构资产管理业务,统一同类资管产品监管标准,有效防控金融风险。
2017年11月20日
其他

【随笔】央妈的板子:大资管的逻辑、问题与监管

然后,我们再做一个大胆的假设,就是大家都没通过层层嵌套来加杠杆、绕投向,那么是不是就没有问题了?也不是。资管业务的发展(哪怕100%合规),会对金融统计、货币政策产生影响,这就是第三个问题。
2017年11月17日
其他

【图说】金融去杠杆一周年庆

央行拆杠杆行动持续了1-2个季度后,债券市场利率持续上行,很多原本准备发债的企业,不堪利率过高,很多取消了发行,有些转向银行申请贷款,还能接受不低的利率。银行惊喜地发现贷款定价上升了。
2017年10月25日
其他

【随笔】台湾银行业小史

除台湾银行外,台湾土地银行、第一商业银行、彰化商业银行等,也是这一时期改组或合并成立的。同时,随国民党政府迁台的交通银行、中国银行、上海商业储蓄银行等,也先后在台复业,它们构成了台湾最初的银行体系。
2017年9月28日
其他

【图说】大表哥手绘金融去杠杆

但银行业一般不用资产负债率,因为这个指标不考虑资产的风险(资产负债率相同,但持有资产的风险水平不同,那是很不一样的)。如果考虑了银行不同资产的不同风险,就会出来一个风险加权资产。
2017年9月10日
其他

【图说】央妈是如何印钱的?到底什么是人民币?

现金流通量下降是大势所趋,各种新兴支付(本质都是人民币的凭证的支付)正在兴起,也值得鼓励。但是,与此同时,你不能拒收现金,尤其是纸币,这是法律的明文规定。
2017年8月10日
其他

【图说】大表哥手绘债转股及不良资产管理

债权人觉得强制收回的话只有约30元,还不如让企业再试试看,说不定将来还能收回更多。债转股是一种典型的企业重组方式(当然,并非只有不良了才能重组,问题企业还没形成不良,也可重组以改善企业经营)。
2017年8月9日
其他

【随笔】央妈的板子:大资管的逻辑、问题与监管

然后,我们再做一个大胆的假设,就是大家都没通过层层嵌套来加杠杆、绕投向,那么是不是就没有问题了?也不是。资管业务的发展(哪怕100%合规),会对金融统计、货币政策产生影响,这就是第三个问题。
2017年7月5日
其他

【研报】百年耕耘:农商行深度报告

全部类别的银行净息差均是负贡献,但农商行仅为-7%,其他类别银行均超过-15%,这显示出农商行在客户存款和贷款定价上的绝对优势。然后,农商行非息收入增长对盈利增速仅贡献1%,显著低于全行业。
2017年6月18日
其他

【集锦】银行同业业务去杠杆(《中国金融》2017.11)

这整个过程可以被形容为“涝旱急转”。在这一政策作用下,长达近两年的货币市场偏宽松时期终结,银行杠杆、错配投资的空间被压缩,也就是解决了前述委外投资加杠杆的三大条件中的第一个前提。
2017年6月9日
其他

【研报】给你一篇最透彻的金融去杠杆报告(基于银行视角)

换言之,银行向企业提供了约150万亿元的资金投放,但其中只有表内的120万亿元,和通过非银部门投放的28万亿元中的一部分,是有合格的资本管理的。其余大部分表外理财,和一部投放非银,却未严格资本管理。
2017年5月8日
其他

【研报】算一算,监管风暴对股市、债市、信用市场的影响(银行监管系列之三)

同业SPV投资的底层资产以自营非标、债券为主,分别影响信用市场和债券市场(同业投资于股市的极少听说,因此对股市的影响可忽略)。但在银行报表上,有两个问题导致想精准划分自营非标与债券数据是极其困难的:
2017年4月24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