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北民族研究

其他

《西北民族研究》2024年第1期(总第124期)目录

《西北民族研究》2024年第1期(总第124期)目录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研究中宣部“首批哲学社会科学期刊重点专栏”中华民族共同体研究需要观念更新李大龙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话语体系的多维论析乌小花
2月29日 下午 5:07
其他

《西北民族研究》2023年总目录

译人类学研究典范与异例:羌族田野的例子王明珂迈向一个“和而不同”的全球社会——一种面向于世界未来的文化转型人类学的新探索赵旭东道地化的产业发展与在地化的生计表达——凉山彝族村民如何参与地方发展?冯
2023年12月30日
其他

《西北民族研究》2023年第1期(总第118期)目录

译人类学研究典范与异例:羌族田野的例子王明珂迈向一个“和而不同”的全球社会——一种面向于世界未来的文化转型人类学的新探索赵旭东道地化的产业发展与在地化的生计表达——凉山彝族村民如何参与地方发展?冯
2023年2月15日
其他

《西北民族研究》 2022年总目录

艳民族地区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的地方性实践——以东乡县布楞沟村为例马仲荣人口与发展我国少数民族人口生育及其影响因素分析——以壮族、回族、满族、维吾尔族、藏族、蒙古族为例李建新
2022年12月26日
其他

范可||现代体育运动的兴起与若干相关社会理论

本文发表于《西北民族研究》2022年第6期(总第117期)作者简介范可,中央民族大学民族学与社会学学院特聘教授,厦门大学社会与人类学院讲座教授。基金项目本文为国家社会科学基金一般项目“体育人类学学科体系与基础理论研究”(编号:19BTY006)的阶段性成果。文章摘要本研究将现代体育运动的兴起视为一种“脱嵌”。在人类历史上,任何称得上体育运动的活动或者游戏都是作为仪式或者其他社会文化存在的构成之一而存在的,社会理论有助于理解这一过程。埃利亚斯和布迪厄是对体育有着较为深入研究的社会理论家。埃利亚斯将现代体育的兴起视为文明进程的组成部分,认为现代体育的兴起在文明进程的许多方面都扮演了重要的角色,在国家政治的视野里,体育比赛对于降低社会出现政治性动乱的风险有帮助,它实际上成为文明人在严格规则之下宣泄其自然本性的管道。布迪厄将现代体育这一社会现象的崛起视为理性化的过程:体育运动首先出现在专门培养贵族或者其他社会精英家庭的子女的学校中,比赛和竞争性游戏开始有了各种规章制度,成立运动协会等;随着体育运动扩展到学校之外,各地也竞相成立体育组织,建立起更为严格的规章制度和奖惩制度。布迪厄提醒注意的是,现代体育能成为相对自治的王国,是与客观社会经济条件分不开的,市场化的资本主义制度必然导致体育运动以及各种为之服务的能动者的产生,其生产和再生产过程,如同一个运作着的经济体。关键词体育人类学;现代体育运动;“脱嵌”;社会理论;埃利亚斯;布迪厄体育人类学是社会文化人类学的一个领域,是人类学家对体育的研究。中文的体育人类学其实就是英文的sport
2022年12月8日
其他

王铭铭 文玉杓 大贯惠美子 || 东亚文明中的山

作者简介王铭铭,北京大学社会学系教授。文玉杓,韩国韩国学中央研究院教授,韩国文化人类学学会会长。大贯惠美子,美国威斯康辛大学人类学系教授,日本学国际研究中心访问教授。对中国之山的几个印象
2022年6月19日
其他

崔明德 王硕 || 十六国时期各民族共创中华的形式及路径

十六国时期,各政权虽未能完成整体统一,但大多实现了局部统一。如汉赵政权鼎盛时“其地东不过太行,
2022年6月11日
其他

孙九霞 罗意林||跨越时空的旅游“新村民”:他者的数字化自我呈现

跨越时空的旅游“新村民”:他者的数字化自我呈现1作者简介孙九霞,中山大学旅游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罗意林,中山大学旅游学院硕士生。2基金项目本文为国家社会科学基金艺术学重点项目“乡村振兴战略中的文旅发展和城乡融合研究”(编号:21AH016)的阶段性成果。3文章摘要数字化社交媒体已经嵌入大众的日常生活,为乡村旅游目的地的形象塑造与宣传提供了便利。本研究借助自我呈现理论的概念框架,采用网络民族志和实地调研相结合的方法,以边村的一位“新村民”ZH为个案,分析其在微信朋友圈中呈现的内容与特征。文章透过ZH在数字世界中建立的目的地形象,对比讨论了虚拟与现实中旅游村的实际错位和具体关联。研究发现,兼具局外人、驻客、东道主多重社会角色的旅游企业主移民已然成为旅游村落的新主人,ZH在微信朋友圈中选择性地建构并呈现着追求精致积极生活的理想自我、致力于融入社区的应然自我和积极谋发展的现实自我,折射出有别于城市生活节奏、民风淳朴的乌托邦式旅游村落形象。但在某种程度上,数字世界中的旅游村落形象具有一定的超真实性,与现实形象具有互构性,两者并非完全一致。4关键词旅游村;旅游移民;数字化;自我呈现一、问题的提出发展乡村旅游是我国促进乡村振兴的关键战略之一。许多地方政府、旅游企业、社区居民纷纷借助大众媒体,积极言说各自眼中的旅游村落,渴望抓住乡村旅游兴起的时机,将绿水青山转变为金山银山。绿水青山遍在,要让一个村子脱颖而出,实现“引流”和“引资”,就需要一定的转换路径和催化机制。实践证明,发展乡村生态旅游是凭借可持续的生态资源获得收益的可行路径,而网络媒体中独特的人和事往往能够吸引游客、带来收益。因短视频爆火的网红丁真及其家乡理塘县就是典型案例;浙江乡村的民宿主也因营销其生活方式与生活品质,享受了“生态+互联网”的红利。自媒体技术打破了时空界限,使“自我”成为数字世界中被广泛凝视的客体,随之将孕育了个体的村落推向世界舞台。对潜在游客而言,借助他者的视角,原本“缺场”的乡村在自媒体中得以更具象化地凸显。但既有旅游研究更关注游客自拍及其网络分享行为,关于目的地居民、旅游从业者在社交媒体中自我呈现的研究相对缺乏。实际上,旅游营销和目的地形象建构的活动已经渗透到东道主的日常生活当中,他们在私人社交平台上尽情建构和展示着一个“对象化的自我”,甚至将自己打造成旅游吸引物,同时也可能因不同自我的差异甚至对立而感到不适。因此,东道主如何凭借“自我”来展现乡村的人和事,又如何影响乡村旅游的发展,尤其值得研究。“自我呈现”(self-presentation或presentation
2022年5月15日
其他

姚大力||河西走廊的几个古地名

作者简介姚大力,复旦大学历史地理研究中心教授、博士生导师。文章摘要汉文明在向外拓展的历史过程中,留下了许多经“汉语化”修饰的当地语地名。本文试图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对河西走廊的“张掖”“甘州”“祁连”“焉支”等几个非汉语地名进行讨论,并从文本与文献比较的角度,追溯“阏氏”“焉支”与“胭脂”这三个原本各有所指的不同词语,是如何经过从西晋至隋唐时人的一再附会与推绎,最终被认定为拥有共同来源的同义词的。关键词河西走廊;古地名;文化交流河西走廊从先秦至西汉前叶,一直属于汉文明尚未到达的地域。汉武帝时,汉军从那里逐走匈奴,于其地建置酒泉、武威郡,嗣后又从中分置敦煌、张掖二郡。四郡范围内的大多数地名,都极有可能是用汉字音写的当地原有称谓。所谓“汉字音写”,就是把若干个分别与源词各音节发音相近的汉字组合在一起,用来记录往往不止一个音节的各色外来语的发音。例如“浮屠”“佛陀”就是对印度古语中的Bud-dha的音写;而“佛”字所记录的,则是Buddha一名传播到中亚各地时的变体Bod、Pod或Pot(]shok-pang)之郡名。它粗看像一个纯汉语名称,其实很可能是东伊朗语*Saka
2022年4月22日
其他

王明珂||历史与神话:一些认知性探讨

作者简介王明珂,“中研院”(台北)历史语言研究所特聘研究员。文章摘要本文探讨历史、神话这两种社会记忆与叙事模式的本质,两者的异同,以及它们与人类社会的关系。在介绍一篇诠释学文章与一部符号学著作对此主题的论证与分析逻辑之后,本文以一些实例说明,如何用由多点田野调查发展出的文本与情境比较法,解读文献与口述中的历史、神话与神话性历史。最后本文强调,为了认识社会本相,不为一些偏颇观念所欺,将复杂的学术逻辑化为简单易懂的认知方法实为重要。关键词神话;神话与历史;神话与现实我们自幼便听闻或读得一些神话与历史。年岁稍长,我们习得更多的历史,也常与他人讨论或争辩历史,而逐渐远离神话。可以说,个人之社会化过程相当重要的一部分便是在社会中习得历史,认识历史的真实性与神话的虚构性以及两者的区分。然而我们是否真的认识历史与神话?是否真的了解社会?在这两个问题上,至少我们应部分存疑,原因十分简单。首先,社会化的个人,完全融入社会而成为社会整体的“分子”,个人既为社会所塑造,因而认识社会之难便如置身庐山之中而难察其完整面貌。其次,社会以历史与神话塑造社会化的个人(我将在后面说明),许多社会人之间的互动形塑社会,人们自然相信历史的真实性与神话的虚构性而难以认识它们的真实面貌。在这篇文章中,我基于自己过去从事的田野调查与文献研究,探讨及说明历史与神话这两种社会记忆与叙事模式的本质,两者之异同,以及它们与人类社会的关系。我将列举出一些具体的例子,说明历史与神话如何在人们的意识中与无意识下,影响个人的社会性与社会现实情境。为了快速进入深度探讨,我先介绍与此主题有关的两项研究(对我而言,属于“他学科”):一为保罗·利柯(Paul
2022年4月6日
其他

黄子逸、张亚辉||试论葛兰言中国研究的比较方法

作者简介黄子逸,厦门大学人类学与民族学系博士生。张亚辉,厦门大学社会与人类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基金项目本文为国家社会科学基金一般项目“川甘青地区传统藏族社会的亲属制度和基础政治结构”(编号:21BMZ003),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学与人类学研究所创新工程课题“中国西南地区少数民族传统村落保护与区域发展影像民族志研究”(编号:2019MZSCX007)的阶段性成果。文章摘要本文基于法国学者葛兰言的中国研究文本,具体介绍其研究中比较方法的应用,探讨其对于中国研究和人类文明发展研究的贡献。葛兰言从社会节奏、社会发生和婚姻联盟等角度对先秦中国人与古日耳曼人、北美印第安人、古阿拉伯人进行对比。他从广泛的比较研究当中确定早期文明社会共通的总体特征,弥补了中国早期研究资料的不足,发现先秦中国文本的社会学意涵,为人类文明发展研究提供了中国史的材料依据。关键词葛兰言;人类学方法;政治发生学;社会节奏;夸富宴;契约与联盟马塞尔·葛兰言(Marcel
2022年3月31日
其他

周星||中国民族政治学八十年

作者简介周星,日本神奈川大学国际日本学部教授、博士生导师。本文是作者为参加“中国社会科学论坛(2021)”之“现代民族国家与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国际会议暨纪念杨堃先生诞辰120周年座谈会”而撰写的。本文在此座谈会上得到了周少青教授和张继焦教授的点评,谨此致谢。文章摘要本文是对中国民族政治学这一门学科学术史的综述。民族政治学在中国已有80年的发展历史,它不仅形成了初具体系的学科体制与专业规范,还积累了很多重要的学术成果。本文对始于20世纪40年代初期的边政学、初创于20世纪80年代末期至90年代初期的民族政治学,分别进行了较为系统的学术史梳理,阐明两者各自的时代大背景与基于多民族国家的社会现实而产生的课题意识;还进一步对21世纪初期中国民族政治学学科建设的进展与成就展开了详细论述,对近20年以来中国民族政治学的主要成就作出必要归纳,指出在中国存在着“复数”的民族政治学的研究路径以及它们各自在研究中国民族政治相关问题时所分别具有的学术性价值。关键词民族政治学;边政学;民族理论与民族政策;学科建设一、引
2022年3月22日
其他

民间文学的学“术”问题

作者简介施爱东,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研究员。文章摘要科学研究是一种以常规研究为主、有特定操作规范和写作程式的社会生产活动。学术研究中的“问题优先”原则、“结论先行”原则是常规研究的要求,也是科学革命和理论发明的基本前提。民间文学的研究生培养本该“学”“术”并重,但我们往往重视理论知识的传授而忽视科学研究的方法论教学,战略目光长远而对学生的战术训练不足。民间文学缺乏先天学科优势,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浪潮中又错失政策红利,时代留给我们的或许只有学术自救。一方面,必须借助常规研究保有学术市场的基本份额,但止步于常规研究的学科是没有前途的,所以,另一方面还得激发青年学者的学术想象力,通过学术革命实现积极的代际传承,突破理论建设瓶颈,促进学科发展。关键词民间文学;科学哲学;研究范式;研究生培养;问题意识;理论建设21世纪已经走过了20年,可是,民间文学研究生教育中最大的问题依然是“概论教育”与“概论思维”。我们将民间文学的基本特征、审美特征、体裁特征,民间文学与社会生活的关系,民间文学与作家文学的关系,民间文学的传播变异特征,历史上存在过的各种民间文学理论,包括田野调查的方法和意义都一五一十地传授给了研究生,还指导研究生去阅读各种各样的民间文学作品,开列了长长的理论阅读书单;可是一进入论文写作,多数研究生的论文依然是“学术史+田野报告”的大综述,各种理论只是作为概念标签穿插于文中。研究生学到了许多关于民间文学的知识,可是并没有掌握科学的研究方法,可谓“有学而无术”。19世纪以来,科学事业迅猛发展,学科分支越来越细,每一个学科都发展出自己领域的核心理论、概念、术语;专业门槛越来越高,学科隔阂越来越明显,学科范式的约束力也显得更加强大。但是,我们虽然在教科书中介绍了许多民间文学的学术流派,却很少为研究生提供研究范本,也很少进行方法论教学;对于研究生来说,教科书上怎么说就怎么听,无法鉴别也无从模仿,很难将抽象的理论说教融入具体对象的研究实践,更谈不上创新性发展。基于民间文学学科建设的目的,本文将从常规研究(继承)和学术革命(创新)两个角度入手,讨论民间文学研究的方法论问题。一、常规研究就是“做应用题”所有的现代职业中,科学研究被认为是最具创造性的职业。但事实上,科学研究也有高度收敛的一面,每一位科学工作者都必须基于既有的专业知识,使用能够为学科共同体成员所理解的专业语言,来阐释自己的思想和观点。传统和规范是科学研究的入门基础。相对稳定的研究范式是学科成熟的主要标志。研究范式是经由学科共同体多数成员认可并据以展开研究的工作模式,包括一整套基本观念、理论工具、专业术语以及提问方式和“解题”方式,体现为一批示范性的、具有较强可操作性的经典学术成果。“由于把注意力集中在小范围的相对深奥的那些问题上,范式会迫使科学家把自然界的某个部分研究得更细致更深入,没有范式的指导这样做,将是不可想象的。是否遵守既定的研究范式,是学科共同体识别一篇论文是否专业的主要标准。我们在日常的项目成果评审中,常常以“写作规范”乃至“行文老到”来称赞一项成果,言下之意是该成果的基本观念合乎学科传统,概念使用准确,语言表述恰当。写作规范是学科共同体对于学术写作的基本要求,即使天才般的发明发现,也必须基于传统、规范的学术表述。那些非传统、不规范的表述方式,无论是否反映真知灼见,都会被视作不具有专业常识,很难为同行所容忍和接受。年轻学者只有首先习得“写作规范”,才能有效地融入学科共同体,这个过程往往是通过模仿导师和前辈学者的优秀成果来完成的。范式教学就是将这些优秀成果作为研究生学习的示范案例,“授人以渔”。导师的成果越是杰出,导师的方法越有可操作性,学生越容易上手,这是“名师出高徒”很重要的一个方面。我们可以从顾颉刚给《国立中山大学语言历史学研究所周刊》作者的一封指导信中,看看他是如何“授人以渔”的:研究“《庄子》里的孔子”我意可照下列次序做去:
2022年3月7日
自由知乎 自由微博
其他

麻国庆||公共记忆与中华民族共同体认同

作者简介麻国庆,中央民族大学民族学与社会学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基金项目本文为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大项目“中国岭南传统村落保护与利用研究”(编号:17ZDA165)的阶段性成果。文章摘要中华各民族在长期的交往交流交融过程中形成的中华民族的公共记忆,是理解中华民族共同体认同的重要基础。文章通过分析相关个案,阐述了从个体记忆到各民族集体记忆与各民族共同体认同,再到现代中国社会的公共记忆与中华民族共同体认同的路径与机制。从公共记忆的视角出发探讨中华民族共同体认同的形成过程与机制,可以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实践和中国的民族研究提供一个新的思路。
2022年2月27日
其他

巫新华、韩子勇||昆仑、天山与天命的文化一致性

#作者简介巫新华,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研究员。韩子勇,中国艺术研究院党委书记、院长、教授。#摘要“昆仑”“天山”的词义均与天有关,二名的含义一致,应该都是天山,而早期“昆仑”这一名称逐步向中国西部集中,逐渐成为西域大山的泛称。同时,“昆仑”“天山”有着明确的天命意涵,因而昆仑与天山的命名很可能都受早期中国天命观思想的影响。#关键词昆仑;天山;天命;西域;文化一致性昆仑是“帝之下都”,“百神所在”,是“天下之中”。文献记载的古代中国许多先祖、先王,如伏羲、炎帝、黄帝、嫘祖、帝尧、帝舜、大禹等多与昆仑有关。最早记录“昆仑”一词的是先秦典籍,以后历代对昆仑的关注就一直是人文热点。但历代典籍所反映的“昆仑”
2021年5月18日
其他

郝亚明||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的三个维度

作者简介郝亚明,贵州民族大学特聘教授。基金项目本文为北京市社会科学院智库重点项目“北京在中华民族共同体构建中的地位和作用研究”(编号:BZK-2020ZDB-03)的研究成果。摘要对于共同体而言,要素重叠、纽带联结、功能依存是其形成与维持
2021年4月11日
其他

汪晖||民族研究的超民族视角——跨体系社会及中国化问题

作者简介汪晖,清华大学人文学院教授,中文系、历史系双聘博士生导师。文章摘要本文围绕有关中国化的命题,梳理了学术界的有关争论,用跨体系社会及其运动吸纳并尝试进一步发展“多元一体”概念,重新界定中国社会的“一”与“多”。作者指出:作为一个跨体系社会,中国是一个将他者的痕迹内化为自身要素,同时又保持独特生机的生生不息的包容性、统合性的文明。但也因此,跨体系社会是与跨社会体系相互关联、相互界定的。关键词超民族;跨体系社会;中国化如何理解多元一体的中国及其历史形成是当代中国历史研究和民族研究中的重要问题。在这一问题上,需超越“汉化”与“少数民族化”的二元史观,对作为历史进程的中国化重新解释。从1938年毛泽东在《论新阶段》一文中提出“使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具体化,使之在其每一表现中带着必须有的中国的特性,即是说,按照中国的特点去应用它,成为全党亟待了解并亟须解决的问题”的论述以来,中国化一直是现代中国历史,尤其是中国革命、社会主义建设和改革的一个重要命题。在这一文章中,毛泽东批评了中国共产党内的“洋八股”“空洞抽象的调头”和教条主义,建议“代之以新鲜活泼的、为中国老百姓所喜闻乐见的中国作风和中国气派”。换句话说,毛泽东提出的中国化是针对共产党自身及其推动的运动而言的。在英文或西方语言中,“中国化”概念与“汉化”概念难以区分。这是因为很大程度上,在近代欧洲民族主义知识的影响下,西方的“中国”概念也被打上了族裔民族主义的印记,以致这一并不含混的中文概念一旦被译为其他语言,就极易被等同于“汉化”概念。例如,“宗教中国化”概念在译为外语时,就容易被外国人误读。然而,不仅作为中国宗教的藏传佛教不存在“汉化”问题,而且其他宗教也不存在近代文明论和民族主义知识意义上的“汉化”问题,而只存在这些宗教及其实践如何适应中国社会生活从而具有中国特点亦即中国化的问题。宗教的中国化意味着中国社会包含着不同类型的宗教生活,宗教在传播过程中又产生了如何适应中国社会生活的问题。宗教实践内嵌于中国不同地区和族群的日常生活世界,如果将近期提出的促进宗教的中国化命题等同于促进宗教的“汉化”命题,就会产生误导。因此,超越族裔民族主义的概念框架,重新界定“中国化”概念,对于理解作为跨体系社会的中国具有重要意义。跨体系社会何谓“跨体系社会”?我在此对以往论述略作归纳:跨体系社会,指的是不同文化、不同族群、不同区域通过交往、传播和并存而形成的相互融通的社会形态。混居地区的家庭、村庄和城乡社会常常包含着不同的社会体系(族群的、宗教的、语言的、宗族的等等),以致我们可以说这些体系内在于一个社会、一个村庄、一个家庭甚至一个人。在历史编纂学中,以一个族群、一个宗教或一个语言共同体作为叙述单位是西方民族主义新兴时代的常见现象。但如果这些族群、宗教和语言错杂地存在于一个区域、一个村庄、一个家庭,那么,这一叙述方式就可能造成这一复杂关系自身的删减、夸大或扭曲。对我而言,“跨体系社会”就概括了这样一些独特的、常常为现代知识忽略或简化的历史现象,也因此提供了一种重新描述这些现象的可能性。“多元一体”概念简明扼要地概括了中国和人类社会的一个根本特征,其出发点和描述方法集中于族群、民族与国家的关系。“跨体系社会”概念则强调中国社会的交融混成和一体的内在多样,并不限于民族或族群范畴。“在资本全球化条件下,‘跨’这个前缀已经被用滥了,它代表着一种超越民族、国家、区域等等传统范畴的趋势和动向。‘跨体系社会’与此不同,这一概念中的‘跨’是以一系列的文化、习俗、政治、礼仪的力量为中心的,经济关系只是镶嵌在上述复杂的社会关联中的交往活动之一。”在西方,现代资本主义的跨国家、跨民族、跨区域活动是一种将各种文化和政治要素统摄于经济活动的力量,由经济不平等所产生的社会分化的常见形态是阶级和阶层的分化、区域的分化,而在一些国家或区域,也可能扭曲为族群的阶层化或阶层的族群化,进而成为以族群
2021年4月9日
其他

●《西北民族研究》2021年春季刊(总第108期)目录

为《西北民族研究》的读者提供最新的刊物信息
2021年2月5日
其他

《西北民族研究》2020年总目录

生命时长还是生命质量?——凉山州B县HIV/AIDS感染女性抗病毒治疗的地方性构建
2020年12月31日
其他

●《西北民族研究》2019年夏季刊(总第101期)目录

重构统一多民族国家:新中国成立前后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的历史脉络
2019年5月27日
其他

●季芳桐:回族文化的根本性特征

这里以一些个案证明上述观点。笔者曾经作过东部地区流动人口,尤其东部地区流动穆斯林人口的调查研究[7]。在调研中发现,从改革开放以来,尤其2002
2018年4月13日
其他

●袁剑:国运的镜子——近代中国知识视野下的阿富汗形象变迁

这里所描述的是一个多世纪之前的阿富汗,这个在不同历史时期和地缘背景下具有不同面相的中国陆上邻国。该国如今在诸多媒体中往往被贴上“帝国坟墓”的标签,其战争与混乱特质成为当代公众认知的一般性基础。
2018年4月12日
其他

●万建中:现代民间文学体裁学术史建构的可能高度与方略

世纪中国民间文学体裁学,与其说是为了实践某种书写路径,不如说是为了寻求改写原有套路的可能性,为了进一步检讨中国现代民间文学各门类的知识谱系及思索一些关键性问题提供参照或奠定思考的基础。
2018年4月11日
其他

●丁宏,李如东,马文婧:西北穆斯林社会稳定机制研究——基于“瓦哈比运动”对回族伊斯兰教影响的调研分析

答:没有到国外去,因为我们那个时候老阿訇年龄都比较大,自己培养一批年轻阿訇。然后呢,老阿訇也就老了,清真寺需要教长,然后在清真寺就任教长,就没有时间出去。就是这样的,一个清真寺到一个清真寺去执教。
2018年4月10日
其他

●王铭铭:社会中的社会——读涂尔干、莫斯《关于文明概念的札记》

进入社会现象内部并针对这些现象本身进行研究,……注意避免将这些现象悬置在空谈之中,我们总是将社会现象与一个特定的基础相联系,这一基础就是人类群体总是占据地理学上可以表达的特定空间板块。(35—36
2018年4月9日
其他

●王建新:伊斯兰教中国化路径再考——宗教文化类型分析法述要

王建新.民族宗教学视域中的宗教民族志研究[J].西北师范大学学报,2017,(1);王建新.论宗教民族志的本土经验[J].北方民族大学学报,2015,(2);王建新.宗教民族志的视角、理论范式和方法
2018年4月8日
其他

●马千里:“一带一路”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清单编制策略——以保加利亚社区文化中心为个案

No.00808/Bulgaria,http://www.UNESCO.org/culture/ich/doc/download.php?versionID=22437,2017-06-10.
2018年4月4日
其他

●姚慧:重建丝绸之路在东西方学术交流中的话语意义——《美国民俗学刊》“中国和内亚活形态史诗”专号述评

本文系国家社科基金青年项目“口头传统视阈下藏蒙《格萨(斯)尔》史诗音乐研究”(批准号:16CZW068)的阶段性成果,同时是中国社会科学院登峰战略优势学科建设“中国史诗学”年度项目成果。
2018年4月3日
其他

●王明珂,马戎,田耕:当代都市人的社群认同与认同危机

您是社会学的博士,想请教一下,您在美国读博士期间,您感觉到华人这个群体在美国的社会,社群认同与社会的融入状况以及存在的问题是怎样的?现在中国掀起留学归国的热潮,尤其2016
2018年4月2日
其他

郝苏民▉2018年新春:新征程·奋斗·创新

普天同庆由衷祝福的心意皆因:白雪飘飘迎玉犬,祥瑞浓浓漫赤县。
2018年3月21日
其他

《西北民族研究》2018年春季刊(总第96期)目录

重建丝绸之路在东西方学术交流中的话语意义——《美国民俗学刊》“中国和内亚活形态史诗”专号述评(姚慧)
2018年3月16日
其他

《西北民族研究》2017年冬季刊(总第95期)目录

19世纪末至20世纪初中国近代波斯认知的生成与演变——以清末民国时期国内报刊的记述为例
2017年12月13日
其他

●《西北民族研究》2017春季卷目录

中国‍民族学学‍科设置‍叙史与学科‍建设的思考——兼谈人类学的学科地位(上)(郝时远)
2017年2月22日
其他

王铭铭:《无始无终——阿尼玛卿转山记》序

贝莉的《无始无终——阿尼玛卿转山记》,涉及到的当然还是一个背包族的行走,但这一行走含有别样的意味,它涉及到作为外来于一个文明的“异类”,如何通过跟随文明的承载者前去他们的圣地从而抵达另一个境界。
2016年9月2日
其他

杨圣敏:历史上维吾尔族与突厥及土耳其的关系

回纥人操突厥语。在蒙古草原、准噶尔盆地和南西伯利亚,凡属于丁零、高车、铁勒、突厥、回纥等联合体的部落都操突厥语,只是在不同地区和集团间有方言的差别。在语言学上,把这种语言称为阿尔泰语系突厥语族语言。
2016年8月29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