侃见财经

其他

四川“锂王”,两年身价跌没255亿!

万事万物,皆为周期。新能源风口过后,产业链上游的锂矿巨头业绩率先扛不住了。2024年一季度,天齐锂业直接送上了一份“暴雷”的财报。4月23日,天齐锂业发布一季度业绩预告,预告称,预计公司一季度净亏损36亿元至43亿元,同比由盈转亏,去年一季度公司净利润为48.75亿元。面对这份巨亏的财报,天齐锂业解释称,受锂产品市场波动的影响,公司锂产品销售价格较上年同期大幅下降,锂产品毛利大幅下降;公司重要的联营公司SQM第一季度业绩预计将同比大幅下降,因此公司在本报告期确认的对该联营公司的投资收益较上年同期大幅下降。受此影响,4月24日,天齐锂业A股一字跌停。近两年,随着碳酸锂价格的断崖式下跌,导致了锂矿巨头们的盈利能力持续走弱,一季度天齐锂业净利润暴跌亏损的同时,其股价也没能绷住,从最高位算起,期间累计跌幅超过了71%。若按照持股比例计算,天齐锂业股价自高位算起,其创始人兼董事长蒋卫平的财富累计蒸发超过440亿元。与蒋卫平一样悲惨的还有赣锋锂业创始人兼董事长李良斌,因为锂矿价格的下降,李良彬江西首富的宝座也被晶科能源实控人李仙德“夺走”了。当下,锂电产业正进入到了残酷的下半场淘汰赛阶段。目前,全国锂电行业已进入产能全面过剩时代,新一轮淘汰赛已至,据不完全统计,目前已有近20家上市企业宣告进军锂电失败,或是撤资锂电回归自身主业,或是停产、破产等。天齐锂业一季度业绩已经释放了相关信号,这也预示着今年该行业的竞争或将更加激烈。新能源风口逐渐过去,车企的产能也逐渐过剩,碳酸锂的价格经过一年左右断崖式下跌,作为行业的龙头的天齐锂业,直接面临业绩及股价的双重“暴击”。根据资料显示,天齐锂业主营锂矿资源的开发、锂精矿加工销售以及锂化工产品的生产销售。碳酸锂价格暴跌,直接影响到了公司的收入。在业绩层面上。自2022年其净利润达到惊人的241.25亿之后,2023年天齐锂业的净利润就断崖式下跌至72.97亿;今年一季度,其业绩更是突然巨亏,这也意味着随着行业进入下行周期,企业正在面临巨大的业绩经营压力。值得注意的是,2022年电池级碳酸锂价格一度触及63万元/吨,但到了今年年初,碳酸锂期货价格跌破了10万元/吨的区间,累计跌幅超过80%。有机构预测,未来两年,电池级碳酸锂价格将维持在10万元/吨左右。业绩的崩塌之下,其股价也未能“幸免”。如果从最高位算起,天齐锂业股价跌幅超过了71%。市值蒸发超过了1700亿。若按照持股市值计算,天齐锂业股价下跌期间,其创始人兼董事长蒋卫平(控股股东天齐实业持有公司25.37%的股份)的财富累计蒸发超过440亿元。此前,胡润研究院发布2024年全球富豪榜,四川“锂王”蒋卫平以325亿的身价,位列全球富豪榜第745位。而根据2022年胡润百富榜,蒋卫平身价为580
4月26日 下午 5:02
其他

深度|茶百道上市,一次“低估买入确定性”的机会!

新式茶饮巨头,即将登陆资本市场。近日,四川百茶百道实业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茶百道”)开启了招股,并将于4月23日以“2555”为股票代码在港交所主板挂牌上市,将成为“新式茶饮第二股”,也将成为近3年来第一家成功登陆港交所的新茶饮企业。据悉,茶百道本次IPO发行价为17.5港元/股,预计募资规模为25.86亿港元,或将成为今年以来香港市场最大规模的首次公开募股。据招股书显示,2023年茶百道一共卖出10.16亿杯奶茶,门店总零售额达169亿元。根据弗若斯特沙利文的报告,按2023年零售额计,茶百道在中国现制茶饮店市场中排名第三,市场份额达到6.8%。结合招股书及其IPO定价,不难发现,即将成为登陆资本市场的茶百道,基本具备了投资者最看中的几大投资属性:高成长性、高盈利能力、低估值。首先,从财务数据来看,茶百道仍处于高速成长阶段。据最新披露的招股书显示,2021—2023年,茶百道的营业收入分别为36.44亿元、42.32亿元、57.04亿元,2022年、2023年的营收增长分别为16.1%、34.8%,复合年均增长25.1%。更重要的是,茶百道的盈利能力处于行业前列。据招股书显示,2021—2023年,茶百道的毛利率分别为35.7%、34.4%及34.4%。这使得,茶百道早早实现了盈利,且净利润正持续增长,成长属性十足。据招股书显示,2021—2023年,茶百道的经调整净利润分别为9.00亿元、9.67亿元、12.58亿元,净利润率为24.7%、22.8%、20.2%,净利润年复合增长率为21.6%。按此增长速度保守预计,2024年度茶百道净利润将达15.3亿元,以此次IPO发行后市值(237亿元人民币)计算,其发行后市盈率仅为15倍。按照机构的预计,2025年预期市盈率仅为12.8倍。这也意味着,茶百道刚上市便具备了“高成长性、高盈利能力、低估值”的属性。众所周知,连锁新式茶饮品牌未来的成长性很大程度取决于其未来门店数量的增加。茶百道以四川为中心,向沿海地区方向辐射,目前,公司的门店已覆盖全国各大省市。据财经网报道,茶百道海外店店主在社交平台透露,截至2024年2月29日,茶百道门店数已达到8274家。而茶百道在此前更新的招股书中披露,截至2023年年底,茶百道门店数量为7801家。意味着,茶百道在今年年初两个月时间内新增约473家新店。由此可见,茶百道仍在迅速扩张,未来的成长性可期。当前,作为“新式茶饮第一股”的奈雪的茶,在港股的日子并不好过。如果从最高位算起,截至目前,奈雪的累计跌幅已超过85%,市值蒸发超过284亿港元(约合人民币262亿元),最新总市值仅剩38.76亿港元。但将茶百道与奈雪的茶进行多个维度对比,不难发现,二者的经营模式、盈利能力、增长潜力等完全不同,茶百道或许被严重“错杀”、低估。首先来看,二者的经营模式,奈雪的茶主打自营,而茶百道则是以加盟模式起家。众所周知,加盟店模式的优势在于其扩张速度。据公开数据,奈雪的茶作为已上市的高端茶饮品牌,截至2023年5月,仅有不到1200家门店。而茶百道的门店数量现已超过8000家,并正在向“一万家门店”的目标冲击。同时,为了给予顾客良好的第一印象及保持各个加盟店的产品质量,茶百道建立了严格的加盟商准入标准。公司成立了茶百道职业技能培训学校,拥有140多名专职讲师,通过线上及线下的培训方式,提供从初期到成熟期全周期专业培训。此外,截至2023年12月31日,公司拥有567人的区域督导团队,平均每月3次至4次的频率对加盟店进行常规巡检,以确保门店的食品安全、产品质量、门店卫生等方面符合要求。得益于加盟管控、品质稳定且产品创新力度大,茶百道的会员复购率远高于行业平均水平。截至2024年4月5日,茶百道的注册会员人数超过1.03亿名,2023年第四季度的活跃会员人数为2040万名,2023年第四季度的会员复购率为35%。另据弗若斯特沙利文的数据,2021年至2023年的闭店率分别为0.2%、1.1%及2.3%,远低于行业平均水平。更重要的是,加盟模式具备轻资产、高周转、高效率等优势,正是凭借着加盟模式,茶百道能保持营收高速增长的同时,还能保证稳定的盈利能力,且净利润稳健增长。对比二者的财报,不难发现,茶百道的营收构成主要为销售货品及设备、特许权使用费及加盟费收入;而奈雪的茶的主要营收则来自直营门店销售、瓶装饮料。其次,茶百道的盈利能力远远超过奈雪的茶。据奈雪的茶披露的财报显示,2021年至2023年,公司营收分别为42.97亿元、42.92亿元、51.64亿元,增速明显放缓;经调整净利润分别为-1.45亿元、-4.61亿元、0.21亿元。而茶百道2021年至2023年营收分别为36.44亿元、42.32亿元、57.04亿元;经调整净利润分别高达9.00亿元、9.67亿元、12.58亿元。这也说明了,两家新式茶饮巨头的经营模式的优劣。其三,茶百道与奈雪的茶在产品方面也存在着巨大差异。复盘奈雪的茶的产品路线,不难发现,其产品战略摇摆不定,从最早的芝士果茶,到中间强调“一口好茶一口软欧包”,发力布局烘焙,到现在又重新聚焦茶饮。对比之下,茶百道的产品战略则是一直坚定做好茶,现已形成“杨枝甘露、茉莉奶绿等五款产品”为核心的经典产品矩阵。另外,茶百道的产品创新力度也明显大于奈雪的茶。据招股书,2023年,茶百道开发出250多款产品,并推出48款新品。公司的产品主要可分为经典茶饮和季节性茶饮及区域性茶饮。经典茶饮由一系列标志性产品组成,如杨枝甘露、豆乳玉麒麟、招牌芋圆奶茶、茉莉奶绿及西瓜啵啵等。其四,奈雪的茶与茶百道的用户定位、主攻地域也不一样。奈雪的茶的门店主要开在超一线、一线城市CBD的核心地段,门店面积较大,且采用昂贵的装修,导致门店成本居高不下,核心消费者是都市白领,产品定价非常高,一度叫板星巴克,这也导致产品成本高昂。相比之下,茶百道的第一家门店开在学校附近,面对的是消费力有限的学生,因此茶百道主攻新一线、二、三、四线及低线城市的购物中心、居民区的黄金地段及学校附近,主打性价比,经典茶饮的平均售价仅为13.9元。在诸多优势之下,上市之后的茶百道,大概率具有更确定性的增长势头。综上所述,茶百道营收增速十分亮眼的同时,净利率、财务指标、经营模式等纬度都远超同行,且市场份额也做到了行业第三,未来的增长空间仍然可期。如此看来,茶百道大概率将会是一家优质的上市企业。因此,茶百道的上市,大概率给二级市场的投资者提供了一次“低估买入确定性”的入场好时机。其实,从行业层面来看,茶百道未来成长的确定性也可以得到保证。据弗若斯特沙利文,中国的饮品店市场规模随着人们的生活水平提高而逐渐加速扩张,由2018年的1360亿元增至2023年的3839亿元,年复合年增长率达到23.1%。其中,新品茶饮店主要包括现制茶饮店及现制咖啡店。现制茶饮店行业的市场规模由2018年的805亿元增至2023年的2473亿元,年均复合增长25.2%,其市场份额从2018年的59.2%提高至2023年的64.4%。可以预见,中国新式茶饮市场规模仍在快速攀升,预计到2028年将增至5385亿元,市场份额达到63.4%。按不同城市等级划分,现制茶饮店在新一线城市、三线城市、四线及以下城市快速扩张,市场规模分别从2018年的164亿元、163亿元及214亿元增至2023年的397亿元、716亿元及735亿元,年均复合增长率分别为19.3%、34.4%及28.0%。而仍保持高速增长的新一线城市、三线城市、四线及以下城市正是茶百道的核心区域,优势较大,未来大概率仍可以保持成长性。
4月20日 下午 4:07
其他

突然下滑!全球光刻机巨头,一夜跌没1968亿

全球光刻机巨头阿斯麦,业绩也撑不住了!4月17日,光刻机巨头阿斯麦发布了2024年第一季度财报。财报显示,公司一季度销售额为52.9亿欧元,同比下降22%,环比下降27%;净利润为12.24亿欧元,环比下降40%。这份下滑的财报发布后,阿斯麦的股价应声而跌。截至当日收盘,阿斯麦股价大跌7.09%,市值蒸发超过272亿美元,约合人民币1968亿。众所周知,阿斯麦是全球半导体产业链最重要的巨头之一,其旗下公司所生产的EUV光刻设备被誉为现代工业皇冠上的明珠。作为半导体行业的核心设备制造商,阿斯麦在芯片行业内有着无可替代的地位。据悉,目前全球芯片企业所生产最高精尖的芯片所需的EUV光刻设备,均来自于阿斯麦。因此,其业绩的下滑对于全行业而言,均有着一定的负面影响。此外,今年一季度阿斯麦的新增订单额为36.1亿欧元,远低于市场预期的51亿欧元。而2023年第四季度,阿斯麦的订单金额为91.9亿欧元,创出了新纪录。这个数据意味着,阿斯麦一季度订单金额下降超过了三分之二。有分析认为,阿斯麦的最新财务结果并不是许多投资者所希望或预期的数字。在经历了去年四季度的爆发式增长之后,由于其不规律性,第一季度的订单金额预计会减少,但它们的下降幅度比预期更糟,并且可能是一个潜在的警示信号。阿斯麦首席执行官Peter
4月19日 上午 8:35
其他

周鸿祎最赚钱的“生意”,曝光!

互联网的尽头,不仅仅是广告,还有网贷。作为互联网行业的吸金的“神器”,每一家大型互联网公司的背后,都几乎涉足了网贷生意,作为互联网行业的最赚钱的生意,大家的约定俗成,并不会明面上大肆宣传,大多是将该项业务隐入“尘埃”。甚至与原有品牌,进行切割。此次,我们用三六零来穿透互联网企业背后,这个公开的秘密。2022年,三六零交上出一份巨亏的财报,这是三六零借壳回A以来的“首亏”。2023年三六零的业绩并没有回正,尽管这一年三六零已经拥抱了大模型概念,并且发布成为了其主要方向。股价的“脱敏”,源自于对业绩的“较真”。翻阅财报,我们发现自2019年之后,三六零的业绩就一直处于下滑的状态。反映在资本市场,跌跌不休就是最好的诠释。拥抱大模型之后,三六零的股价短期之内,走出了三倍的走势,周鸿祎随之与妻子胡欢离婚,一石激起千层浪,由此还诞生了一个新名词——“技术性离婚”。长久以来,虽然周鸿祎一直打着互联网安全的旗号,但三六零公司赚钱的核心一直都是互联网广告。除了互联网广告,他赚钱的生意还涉及的网贷,尽管其一直都想“隐匿”这家网贷公司,并且两次为该公司改名。作为最赚钱的生意,周鸿祎不能将其摆向“桌面”,但他的外衣,则必须含AI量最高。面对市场的变化,再加上PC端投放占互联网广告市场的比例不断下滑,三六零主营业务并未“着急”进行转型,但在宣传方向上,周鸿祎已转向了大模型。3月20日,三六零发布了360安全大模型3.0。360集团首席科学家兼360数字安全集团CTO潘剑锋宣称,该产品在多个专业任务效果上超过GPT4。而超越GPT4已经是不少企业的“执念”,但是在操作方面,搜狗创始人王小川曾表示,我们和GPT的差距,至少有两年。当下,很多企业的大模型并不赚钱,或者说绝对不会成为赚钱的主力。实际上,从三六零的财报来看,其赚钱的核心从来都不是宣传的安全或者大模型。在我们看来,周鸿祎有两个保护色,第一是安全,第二是大模型。而他最赚钱的生意,一是互联网广告,二则是网贷。互联网广告的营收持续下滑,没能阻挡周鸿祎赚钱的步伐。其财报显示,截至2022年底,三六零公司49.47%的收入仍由互联网广告及服务提供,而受公司互联网广告及服务收入减少影响,自2018年三六零收入达到峰值后公司的收入就呈现明显的下降趋势。而作为互联网最早的一批玩家,周鸿祎深知互联网广告的局限性,借壳回A之前,其就已经想好的对策。互联网贷款业务作为公司“摇钱树”,奇富科技这张牌他很早就已经打出。相关资料显示,奇富科技的前身为360金融,经过了两度更名之后,奇富科技逐步淡去了“金融”以及“360”的标签。周鸿祎在奇富科技的股权占比为12.23%。对比周鸿祎的其他生意,奇富科技(网贷)挣钱能力,真的太强了。2024年3月中旬,奇富科技公布了2023全年业绩。财报显示,2023年奇富科技实现营收为162.9亿元,同比下降1.59%;净利润为42.85亿元,同比增长6.96%;净利润率为26.2%,较2022年上升2%。从营收规模来看,奇富科技已经远远超过三六零,从盈利规模来看,其已经完成了对三六零的接力,成为了周鸿祎最赚钱的工具。财报还显示,2023年,与奇富科技合作金融机构达157家,促成3040万人成功借款,其总撮合及发起贷款规模为4758亿元,同比增长15.37%;年末贷款余额为1865亿元,同比增长14.07%,复贷率突破90%,为91.6%。值得注意的是,2023年奇富科技用户也有显著的提升,财报显示,截至2023年12月末,奇富科技的潜在信贷需求消费者达到2.35亿名,同比增长12.8%。周鸿祎的造富机器的背后,是庞大的金融机构和借款人。值得一提的是,网贷的背后除了庞大的用户规模,还有高的离谱的贷款利息,那么奇富科技的利息究竟有多高?根据相关数据显示,奇富科技最高年利率可达23.735%。去年10月至12月,奇富科技发起、促成的贷款平均IRR,为21.3%。这里要说明的是,“贴线放贷”并不是奇富科技一家独有,据不完全统计,京东金融、度小满、携程金融等互联网平台最高都可以到年化23%。相比于正常银行4%左右的贷款利率,这些网贷放贷利率尽管不超过24%,但依旧高的离谱。根据统计显示,过去三年,奇富科技为周鸿祎以及合伙人赚了140亿元。4月8日,周鸿祎上了他的第二节免费课直播,主题是《企业如何拥抱
4月15日 上午 8:24
其他

“弃子”,水滴筹?

大部分互联网企业的盈利,本质还是流量的变现。当行业的商业模式发生变化之后,用户规模不再成为估值的核心指标,企业就要开始快速进入盈利阶段,以维持比较高的估值。进入2023年之后,绝大部分互联网企业开始收缩战线,并且主动地砍掉了不少创新业务,告别了烧钱模式。例如我们熟知的美团、快手等现象级互联网企业,都已经进入了稳定的盈利阶段。一方面这是由市场环境决定,另外一方面则是当行业规模受限之后,获取用户的难度会几何倍的递增。因此不少企业开始缩减创新业务规模,加强核心业务的变现。3月26日,水滴公司发布了2023年第四季度财报以及全年财报,财报显示,2023年第四季度,公司营业收入6.59亿元,归母净利润5906万元,利润环比增长60.7%。据悉,这是水滴公司连续八个季度实现盈利。从全年来看,2023年水滴公司实现营业收入26.31亿元,归母净利润1.67亿元。但值得注意的是,相较于2022年,水滴公司营收小幅下滑6.11%,归母净利润则下滑了72.48%。对于净利润的大幅下滑,该公司并未在财报中特别说明。侃见财经认为,水滴作为一家互联网保险公司,其并未比其他互联网公司更为特殊,此前流量产品水滴筹等项目,本质还是流量的变现,这也是水滴公司从上市之前就强调自己并非是公益公司的原因。从水滴公司的财报来看,其营收的核心分为三大部分分别为保险、众筹以及其他。从营收占比来看,保险的确占据了营收的主要份额,但是众筹业务作为巨大的流量入口,绝对不能被忽视。当下,水滴公司的股价距离上市时的最高点已经跌去了90%以上,市值蒸发超过39亿美元,约合人民币282亿元。尽管水滴公司跌幅巨大,但是作为一家成熟的互联网保险公司,在拥有巨大的流量入口之后,保险业务实际上的营销成本会递减,这点水滴公司的财报也足以说明。那么,连续盈利的财报是否说明水滴公司已经摆脱了亏损的阴霾,未来将会走向持续盈利的正轨呢?大部分对水滴公司的认知,都停留在了水滴筹的层面。之所以大众会对该公司有这样的认知,主要是和水滴公司的商业模式有关。2016年,水滴公司上线了水滴筹产品,当时经过互联网的裂变,“行网络众筹+互助”的模式快速成为了企业的流量入口。在这一基础上,2017年水滴公司迅速推出了保险商城,并且跑通了平台用户到消费变现的环节,拿下了最早一批下沉市场的潜在健康保障用户。按照水滴公司的商业模式,水滴筹、水滴互助以及保险,形成了稳定的导流、沉淀、变现三角模式。其中,通过爱心捐款的水滴筹利用社交裂变式传播,恰好解决用户的流量问题,重要性可想而知。从水滴公司的财报当中,我们可以清晰的看到,水滴筹对于水滴公司有多么重要。根据财报显示,自2016年上线至2023年底,累计有约4.5亿用户通过水滴筹向超过310万名患者捐赠626亿元。也就是说,水滴筹至今依旧还是水滴公司的流量入口。但值得注意的是,水滴筹上线至今并未盈利,根据财报显示,2023年水滴筹的运营亏损约2.46亿元,亏损幅度有所收窄。收窄的原因是,自2022年4月水滴公司开始收取一定比例的众筹服务费。该部分2023年的收入为1.627亿元,同比增长4.4%。当然,这款产品上线之后,也曾遭遇过很多问题。早在2022年8月,有媒体曝出水滴筹大病筹款链接存灰色链条,背后筹款中介抽成最高达70%。对于媒体报道,水滴筹当时作了紧急回应,间接确认了这一消息的真实性,但把这类行为定义为恶意推广,由与平台无关的第三方商业组织运作,为筹款人提供不正当筹款方式的服务。自此之后,水滴公司也加强了对资金的监管,2023年10月,水滴筹还面向社会招募“平台监督员”,邀请更多公众参与业务规则研讨及资金审核,对筹款全流程进行监督。但由于问题频发,侃见财经认为,水滴筹的流量生意未来则会越来越难做。财报发布之后,高盛发布研究报告称,面对复杂多变的外部环境,水滴公司积极减少对第三方渠道获客的依赖,转而专注于对现有用户的深耕转化,这使得运营成本大幅下降。同时高盛的分析师也认为,水滴公司需要调整产品组合,发力重心向长期产品转变,以保持可持续的利润增长。换句话说,如果还不能及时从公益的产品中抽离,未来一旦监管趋于严格,对于水滴公司的冲击将会非常之大。水滴公司创始人沈鹏曾在采访中坦言,“公众把我们当公益组织,是比较大的误解。”言外之意,水滴公司的商业模式并非公益而是保险。当然,沈鹏的说法不无道理,但是很难服众。水滴公司上市之后,其股价就一直跌跌不休,其中市场担心的一个重要方面就是来自于监管方面的因素,另外一个方面则是这种模式很容易将公司推向负面的漩涡。事实证明,市场的担心也确实发生了。水滴互助最终关停了,而水滴筹也由于各种负面消息,也受到了很大的影响。为了对冲上述问题给公司带来的影响。2022年6月,水滴公司成立了翼帆医药,试图切入医疗赛道。从水滴公司的动作来看。该公司的管理层显然也意识到了流量是一把双刃剑,于是他们在医疗赛道的布局,就显得及时且必要了。而翼帆医药作为水滴公司进入医疗行业的一个触点,的确为该公司打开了新的方向。财报显示,截至2023年底,水滴公司累计招募超过6900名患者,参与超890个临床试验项目;2023年第四季度,翼帆医药与167家药企和CRO合作,环比增加32家。财报显示,2023年全年,该板块的收入为1.005亿元,同比增幅为69%,快速增长的营收,已经成为了公司的第二增长曲线,但该公司目前依旧处于亏损状态。此外,其业绩报告还显示,2023年该公司实现首年规模保费71.09亿元,全年收入达23.4亿元,全年经营利润达到5.28亿元。也就是说,通过此前的流量转化,水滴公司的保险业务基本已经进入稳定期。根据相关数据显示,截至去年年底,水滴平台向客户提供1357款保险产品。丰富的产品供给也提升了续保率,去年第四季度水滴保续保率超过95%。也就是说,水滴公司的基本盘已经稳固,只是水滴筹方面依旧存在着较大的政策风险。侃见财经认为,水滴公司想要摆脱过去的形象,需要进一步深化保险业务,同时需要加强新业务的拓展,截至2023年12月31日,水滴公司持有的现金及现金等价物和短期投资合计为33.93亿元,且稳定的盈利足以支撑水滴公司稳妥的转型。只是水滴公司以及沈鹏需要注意,公司的困局依然存在,水滴筹作为公司的流量入口,再也经不起较大的负面新闻,这把“双刃剑”已经完成了某种使命,因此沈鹏也应该适时找到新的替代方案,继续拓宽公司的流量入口。
4月6日 上午 9:53
其他

地产业呈现积极变化,优质房企探索发展新模式

地产行业在经历三年残酷的大洗牌后,终于迎来一些积极变化。2023年开始,为稳定国内房地产市场预期,全国各地便开始出台一系列利好政策。这些政策既有优化土地供应结构、放宽房企融资限制等对供给端的支持,也有包括降低首付比例、调整房贷利率、放宽城市限购等对需求端的激励。截至当前,北上广深以及部分核心二线城市,均已推出了相关的楼市松绑政策,为地产开发投资提供一定支撑的同时,大幅降低了居民置业门槛和置业成本。尽管年初房地产市场各主要数据同步仍有一定下滑,但考虑到今年春节假期人员大范围流动、去年整体高基数以及政策落地需要时间等原因,房地产市场的变化或远比大家看到的情况要更加乐观。实际上,供给侧的数据已经出现一些改善。国家统计局最新公布的数据显示,今年1-2月,国内房地产开发投资降幅在连续一年扩大后,首次转为收窄。一些机构和专家认为,房地产开发投资降幅收窄,是行业边际改善的信号,随着支持政策的持续加码落地,将促进房地产市场平稳健康发展。今年初开始,各地的城市房地产融资协调机制已经加速落地。有媒体报道,多家房企已有多个城市项目纳入当地住建局融资“白名单”,为保交付、稳民生提供有力保障,正有效改善房企的信用预期。据悉,目前全国已有31个省份312个城市建立了城市房地产融资协调机制,报送“白名单”项目6000多个。其中,82.8%是民营企业和混合所有制企业的项目。近日,有关房地产市场政策优化的重要会议仍在继续,有望进一步打开楼市宽松的空间。当然,政策出台更多起到的是调控和推一把的作用,治标但并能不治本。于房企而言,公司的内生发展变化,才是帮助自身度过寒冬的关键。当下,国内房地产市场供求关系正从“高负债、高杠杆、高周转”的总量供给模式,朝着供需结构匹配、层次清晰、价格稳定的方向实现自我修复和转型升级,行业也已从增量时代迈向存量时代。目前,市场有部分言论认为,人口问题或将带来房地产市场长期需求增长空间的收缩。但存量之下亦有增量,横向对比美、日、韩83.3%、92.04%、81.46%的城镇化率分,国内66.16%的城镇化率仍有较大的提升空间。城镇化率的提升空间,将带来住房需求的结构性变化。人口不断向大城市流入,高能级城市和主打改善的人群,将会是住房市场的最大增量。根据贝壳研究院的数据,未来5-10年房地产市场的新房增量需求中枢大约在10亿平方米左右,需求总量规模仍然较为可观,特别是一二线核心城市的住房需求仍有增长空间。因此,面对供需结构的新形势,想要实现高质量的发展,房企应积极转型,找准契合房地产市场发展的新要求、灵活调整投资及债务情况、提升回款及资金管理质量,保证各项业务的持续造血能力。事实上,国内已经有部分存量、优质的房企积极求变,勇闯产业寒冬,步入发展新阶段。这些房企的普遍特点是开发投资更加聚焦,债务水平持续降低,业务结构向现金流更好的非开发业务拓展。以近期央企招商蛇口披露的财报来看,相较于过去一味求规模,公司的经营逻辑已然转向利润、质量、效益、转型、品质等多维度提升能力。例如,在拿地上,公司更加聚焦,重点围绕一二线核心城市,在“强心30城”“核心6+10城”的投资金额占比分别达99%和88%,其中在北、上、广、深的投资占公司全部投资额的51%。与此同时为确保公司整体经营的稳健,公司持续拓展了资金流动性更好的资产运营、城市服务一类的非开发业务,去年相关业务分别同比增长了40.58%和12.37%,有效保障了在行业下行期公司的抗风险能力。无独有偶,龙湖集团的财报中,也出现了类似的变化,公司的销售和投资精力均聚焦在核心高能级城市,去年地产合同销售在一二线城市的占比达95%,累计新增的31幅新地,均分布在深圳、上海、广州、成都、杭州、苏州等一线及强二线城市。此外,公司非开发业务也展现出了较强的活力,其运营、服务业务实现的经营性收入,覆盖股息及利息的倍数增至1.55倍,并在核心权益净利中的贡献占比达到60%以上,持续改善盈利结构,已成为龙湖集团利润企稳、重回增长的重要引擎。去年,龙湖集团财务总体保持健康,经营性现金流全面为正,在手现金604.2亿,有息负债持续下降,平均借贷成本4.24%,平均借贷年限7.85年,净负债率55.9%,现金短债倍数为2.25倍,均处于行业内较好水平,为公司的内生性发展提供了较好的支撑。总体来看,中国地产行业在经历了数年调整后,正在逐步走向稳定。政策的持续优化、房企的自我调节,或有望共同推动市场信心的恢复,为地产行业带来更健康、更高质量的发展。
3月28日 上午 9:02
其他

狂飙512%!超级大牛市来袭,投资利器曝光!

全球掀起的人工智能(AI)狂潮,推动美股市场上演了一波科技股大牛市,令全球投资者不断见证历史。2023年至今,英伟达股价累计飙升511.9%,Facebook母公司Meta
3月21日 上午 11:14
其他

手握1363亿!雷军,不慌

雷军为年轻人造了一辆“保时捷”。但保时捷在国内,也卖不动了。3月19日,小米集团发布了2023年第四季度财报以及全年财报。不出意外,这份财报比较的靓丽。根据财报显示,2023年第四季度,小米集团营收为人民币732亿元,同比增长10.9%;经调整净利润为人民币49亿元,同比增长236.1%。从全年来看,2023年小米集团实现营收人民币2710亿元,同比减少3.2%;经调整净利润为193亿元,同比增长126.3%。从季度来看,小米营收开始止跌回升;从年度来看,小米集团营收继续下滑。对于小米而言,虽然净利润大幅提高,但处境仍不乐观。拉长时间线来看,小米集团营收下滑非常明显,其2021年营收为3283.09亿,两年时间营收下滑573亿。值得注意的是,2023年小米手机业务收入为1575亿元,对比2022年的1672亿元,同比减少了5.8%。从整体营收占比来看,手机依旧是小米集团的核心,但手机业务的萎缩,已明显地影响到了集团业绩的增长。早在三年前,雷军曾在发布会上坚定的说道:“我们决定正式在产品和体验上旗帜鲜明地对标苹果,向苹果学习,在未来一段时间里一步步超越苹果。”不仅如此,他还定下了手机销量三年成为全球第一的目标。三年时间转瞬即逝,按照目前小米手机的销量,其成为全球第一可能性已微乎其微。也就是说,雷军定下的目标,基本已成泡影。但当下,更为棘手难题并不来自手机板块,按照新能源汽车行业的竞争状况,留给雷军以及小米汽车的时间,并不算多。化腐朽为神奇,是雷军的拿手绝活。营销上的成功,让雷军屡战屡胜,包括此次SU7的价格,也是吊足了大众胃口。雷军曾说过,手机公司一旦下滑就是一条不归路。为此,他曾解释过,整个手机工业高度依赖于全球供应链和全球产业链,一旦走下坡路,墙倒众人推,所有的资源和紧缺的东西都没了。2016年,小米集团站在了“悬崖”的边上,因为小米手机销量同比下滑36%。面对危局,雷军的反应非常迅速,不仅火速更换了供应链负责人,还四次前往三星总部,为此前供应链团队的傲慢致歉。行业的上升周期,很快让小米化险为夷,同时,也将小米推上了一个新的台阶。于是在2018年,小米集团成功上市。但上市的成功并不意味着新的开始。上市当天,破发的股价让雷军丢尽了面子,为了躲避媒体的采访,他甚至躲进了港交所的杂物间。深谙人心的复杂,雷军为了不让一众投资人失望,当众立下了一个目标,让在上市首日买入小米公司股票的投资人赚一倍!这个目标,终于在2021年港股的牛市中,得以实现。雷军又一次,在运气的加持下,维持了自己的人设。但是雷军以及小米的管理层很早就意识到了手机市场天花板的困局,因此雷军也在上市之后,战略上逐渐放弃了“小米硬件综合净利润率永远不会超过5%”的承诺。冲击高端化,是一场不得不打的硬仗。2020年,小米发布了小米10,借此打响了冲击高端化的战役。不得不说,当时雷军这一决定十分明智,小米10
3月20日 上午 9:32
其他

突然暴雷!100亿神秘富豪,出事了!

又一“神秘富豪”栽了。一纸公告,将安徽百亿富豪推上风口浪尖。近日,A股上市公司国光电气、思科瑞同时发布公告称,公司实控人、董事长张亚的家属收到永清县监察委员会签发的《留置通知书》,张亚被实施留置。这则“暴雷”公告也在二级市场引发轩然大波。公告第二天,国光电气、思科瑞分别暴跌18.8%、14.2%。截至目前,国光电气、思科瑞的总市值分别为69.2亿元、33.2亿元。在2023年胡润百富榜上,张亚、周文梅夫妇以100亿元财富排在第585名。除了国光电气、思科瑞以外,张亚旗下的正和兴电子还是另一家上市公司——振华风光的二股东。尽管浸淫市场多年,但张亚的背景神秘,行事风格也格外低调,鲜少对外发声,为数不多的公开信息显示,张亚现年55岁,祖籍在安徽蚌埠。3月12日晚间,国光电气、思科瑞同时发布公告称,公司于2024年3月11日收到公司董事长张亚家属通知,张亚家属收到永清县监察委员会签发的《留置通知书》《立案通知书》,张亚被实施留置。截至公告披露日,公司未收到有权机关向公司发出的关于前述事项的任何文件。对于实控人被实施留置后的相关职责与公司经营,上述2家公司均表示,公司目前主要生产经营管理情况正常,已对相关事项做了妥善安排。具体来看,国光电气实控人之一、董事长张亚在留置期间暂时无法履行董事长职责。根据《公司章程》规定,由副董事长吴常念代为履行公司董事长的相关职责。思科瑞则表示,该公司拥有完善的治理结构、内控机制及专业的经营管理团队,已对相关事项做了妥善安排,公司的日常经营管理由公司专业团队负责。尽管上市公司努力试图将利空影响缩小,但二级市场仍非常担忧,3月13日-14日,国光电气、思科瑞股价分别暴跌22%、18%。公开资料显示,张亚1969年出生,硕士研究生学历,2000年10月至今任深圳市正和兴电子有限公司执行董事、总经理;2018年5月至今,担任成都国光电气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2017年8月至2020年5月,任成都思科瑞微电子有限公司执行董事;2020年6月至今,任成都思科瑞微电子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那么,张亚突遭留置的影响到底有多大?据悉,留置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监察法》规定的一项调查措施,是监察机关在调查过程中,对涉嫌严重职务违法、职务犯罪的被调查人,以及涉嫌行贿犯罪或者共同职务犯罪的涉案人员,在其住处、单位、或者其他有关地方采取的,要求其配合调查的措施。被留置人员有可能面临刑事指控和相应的法律制裁。有律师表示,从法律角度讲,被实施留置代表着相关当事人可能因为涉嫌违法或犯罪行为而被监察机关采取留置措施。值得注意的是,在所有工商资料中,张亚都未曾牵涉任何司法案件,公司也未披露任何关于留置的具体细节。突遭留置,也将张亚推至舆论中央,引发了诸多关注,其资本版图也逐渐浮出水面。目前,张亚对外直接投资的存续公司数量达10家之多,间接投资的存续公司更是多达50家,主要集中在四川、广东。且张亚在资本市场的影响力也不可小觑,除实控国光电气、思科瑞外,张亚手中还握有科创板上市公司振华风光的股权。2022年8月,振华风光科创板上市,张亚控制的深圳市正和兴电子有限公司(以下简称“正和兴电子”)为振华风光股东。2023年三季度末,张亚持有振华风光19.66%股权,是继中国振华电子集团有限公司之后,振华风光第二大股东。值得一提的是,正和兴电子或许是张亚“商业帝国”的开始,该公司创立时间最早,成立于2000年,主营电子产品、计算机配件的购销。有报道称,张亚创业路上的第一桶金或许就是来自深圳的电子产品行业。据天眼查APP显示,2007年,正和兴电子注册资本由50万元涨至300万元,同时业务范围新增“投资兴办实业”;2010年,该注册资本进一步增至500万元。值得注意的是,正和兴电子于2016年、2017年经历了2轮融资,后一轮融资引入了深圳市属唯一的国有资本运营公司——深圳资本集团。可见其在深圳的影响力之大。需要介绍的,国光电气是一家老牌军工国企,最初是“一五”时期国家156项重点建设项目之一,一直承担雷达、尖端武器等国防重点工程配套产品的研制和生产任务,主要客户都是中国各大军工集团及下属的科研院所。另外,张亚控股的思科瑞也是一家军工企业,业务主要聚焦国防科技工业的半导体和集成电路、电子信息领域,公司拥有开展军用电子元器件可靠性检测服务的相关资质。公司的主要客户包括,军工集团下属企业以及为军工企业配套的电子厂商;可靠性检测服务涉及的主要军工集团包括,中国航天科技集团、中国航天科工集团、中国航空工业集团、中国航空发动机集团、中国船舶重工集团、中国船舶工业集团、中国兵器工业集团、中国兵器装备集团、中国电子科技集团、中国电子信息产业集团等。众所周知,进入军工行业不仅需要资金实力,更需要有重要的人脉资源。在国光电气、思科瑞的《招股书》中,对张亚介绍并不多。但从其资本运作的痕迹不难看出,张亚与多地政府、国资都保持紧密的合作关系。2018年前后,张亚先通过增资入股思科瑞,后成立新余环亚用于收购国光电气。值得注意的是,张亚买入的成本非常低,其收购国光电气时的价格仅8.2元/股,后者上市后股价一度飙升至百元以上,最低也没有低过50元/股。2004年,国营四四三五厂进行企业改制,张亚也现身其中,作为资本方参股。至2015年,张亚实缴出资额仅900万元,便获得了44.1%股份。直到2017年,张亚选择抛售股权,出售价格高达3.95亿元。
3月18日 上午 9:11
其他

暴跌70%!“鸡尾酒第一股”暴雷,董事长突遭留置!

近日,中国最大鸡尾酒母公司百润股份(002568)突然公告称,收到陕西省汉中市南郑区监察委员会签发的关于对公司董事长、法定代表人、总经理刘晓东先生个人因涉嫌行贿而被立案调查并留置的通知书。这一消息公告后,资本市场一片哗然,百润股份遭猛烈抛售,公告次日暴跌9.77%。截至最新收盘,百润股份股价报19.95元,相比巅峰期(2021年2月18日),累计跌幅已超70%,最新总市值为209.41亿元。对于刘晓东遭留置调查一事,百润股份在公告中表示,公司控制权未发生变化,除刘晓东外的公司其他全部董事、监事、高级管理人员均正常履职,公司生产经营及管理情况正常,上述事项不会对公司正常生产经营产生重大影响。但市场资金对刘晓东的突然出事,却显得格外紧张。要知道,刘晓东是公司绝对的灵魂人物。同时,刘晓东还是百润股份的第一大股东,持股比例高达40.54%股份,其弟刘晓俊持股3.68%。以最新收盘价计算,刘晓东兄弟二人的持股市值接近100亿元。2023年,56岁的刘晓东凭借170亿元身家,位列《2023胡润全球富豪榜》第1346名。在商业领域,刘晓东一直保持神秘与低调的风格,百润官网、官微等,均未见到刘晓东的更多个人信息。据公开资料介绍,刘晓东出生于甘肃兰州,起初是个卷烟厂工人,上世纪90年代初南下深圳做起了烟草行业的上游——香精生意。1997年,刘晓东与合伙人共同出资成立上海百润香精香料有限公司,公司业务比较简单,主要客户就是兰州卷烟厂。商业嗅觉敏锐的刘晓东在2002年盯上了鸡尾酒的生意,成立了巴克斯酒业公司,开始专门研究预调酒。2011年至2015年上半年,中国鸡尾酒市场突然爆发,RIO借助大量营销推广以及渠道下沉,最终实现了对冰锐的反超,成为国内市场第一。2014年6月,刘晓东作价55亿元将RIO锐澳鸡尾酒的股权卖给了上市公司百润股份,后者成为了A股“鸡尾酒第一股”。此后的2年,中国鸡尾酒市场遭遇寒冬,导致百润股份业绩全面恶化。2017年,刘晓东大刀阔斧,推动改革,产品、包装、口味全面升级,推出核心单品“微醺”系列,邀请周冬雨做代言,举公司之力砸钱推广,主打“一个人的小酒”的消费场景,戳中了年轻消费者的痛点,借此打开了市场。2018年-2021年,百润营收从10.45亿元增长至22.85亿元。2021年,微醺产品贡献RIO的50%以上。由此可见,刘晓东无疑是是百润股份至关重要的人物,甚至凭一己之力引领过鸡尾酒的消费潮流。据财报显示,2023年前三季度,百润股份实现收入24.57亿元,其中预调鸡尾酒收入21.7亿元,收入占比达到88%,同比增长55%。为了进一步提升业绩,刘晓东还在2023年下半年启动了产能扩张,正计划筹资约20亿元加速扩产,且进入威士忌等新业务。突如其来的“黑天鹅”,无疑打乱了百润股份的战略布局。百润股份的公告发布得太突然,一时间在坊间引发诸多猜想。关于刘晓东被留置的原因,百润股份的公告并未披露太多细节。据公告显示,刘晓东的《留置通知书》的签发单位是,陕西省汉中市南郑区监察委员会。侃见财经翻看上市公司财报发现,无论是刘晓东的履历,还是百润的业务范围,均未与汉中市南郑区发生关联。据公开信息显示,百润股份业务中有占比9.9%香精香料业务,而汉中南郑区则建有卷烟厂。因此,市场有声音猜测,刘晓东被留置调查可能与百润股份涉及的烟用香精业务有关。香精香料是百润股份上市起家的业务,百润股份曾在回应投资者提问时确认了这一点,不过表示,这部分业务占比较小。不过,对于立案调查一事的具体原由,仍有待官方信息进一步披露。需要指出的是,留置并不意味着刘晓东有罪,这仅是一种调查手段,只有在调查结束后,经过法定程序,才能确定是否有罪。被立案调查并留置,意味着被调查对象因涉嫌职务违法或职务犯罪,且监察机关已掌握部分违法事实及证据,但需要进一步调查重要问题。根据监察法实施条例,监察机关调查公职人员涉嫌职务犯罪案件,可以依法对涉嫌行贿犯罪、介绍贿赂犯罪或者共同职务犯罪的涉案人员中的非公职人员一并管辖。非公职人员涉嫌利用影响力受贿罪的,按照其所利用的公职人员的管理权限确定管辖。根据相关法律规定,留置的期限一般为3个月,特殊情况下可延长一次,但总期限不得超过3个月。如果留置调查结束后,刘晓东涉嫌行贿罪最终被调查定性,则无法继续担任董事长,对于上市公司无疑是重大利空消息。管理层的动荡,或许只是“鸡尾酒第一股”的风险点之一。翻开百润股份的财务报表发现,部分核心经营指标,似乎并不乐观。首先来看,存货。据财报显示,截止2023年三季度末,百润股份的存货高达7.42亿元,同比大增91%,创出历史新高。需要指出的是,鸡尾酒的存货与白酒有非常本质的不同,后者是越存越香,越存越值钱,而鸡尾酒只有18个月的保质期。意味着,持续大幅攀升的存货,对于百润而言无疑是巨大隐忧。从宏观层面来看,当前百润股份还面临两大隐忧。其一是,中国鸡尾酒市场规模很小,天花板不高。据公开数据显示,全球预调酒零售市场规模从2007年的216.56亿美元增至2021年的400亿美元。其中,中国市场规模仅仅30亿—40亿元。意味着,鸡尾酒在中国仍旧是一个小众市场,天花板或许不会太高,这无疑限制了百润增长的想象空间。其二是、鸡尾酒市场的门槛比较低。鸡尾酒是一种大众消费饮品,口味变化非常快,且生产技术门槛低,不像白酒需要时间、品牌的沉淀。此前,白酒、饮料巨头曾纷纷跨界杀入鸡尾酒市场,其中,古井贡酒推出预调酒“佰色”,五粮液推出“德古拉”中式预调酒,百威推出“魅夜”......一众资本涌入,一度导致国内鸡尾酒行业遭遇重创,百润当年罕见遭遇1.47亿元的亏损。未来,行业内不排除再度掀起价格战的可能。
3月2日 上午 10:16
其他

苹果宣布,放弃造车!雷军发文,非常震惊

苹果,最终还是放弃了造车计划。据媒体援引知情人士报道,苹果正打算放弃酝酿了近十年的电动车项目—Titan计划,将大部分员工将转岗到AI部门。这就意味着,苹果或将彻底放弃造车计划。据悉,项目的近2000名员工大为惊讶,如果该消息属实,那么意味着苹果在造车项目上十年的功夫以及数十亿美元的投入将全部付诸东流。该消息传出后,苹果股价由跌转涨。对于苹果放弃造车马斯克第一时间发表了看法,他在他的推文中发了一个致敬的表情和一支烟的表情。理想汽车董事长也很快发布了一则他的看法,他认为苹果放弃造车,选择聚焦人工智能是绝对正确的战略选择,时间点也合适。对此李想还给出了自己的判断,他认为:第一,做成了toC的人工智能,苹果会成为一家10万亿美金的企业;人工智能输了,苹果会成为一家1万亿美金的企业。人工智能会成为所有设备、服务、应用、交易的最顶层入口,苹果的必争之战。第二、做成了汽车,大获成功,苹果会增加2万亿美金的市值,但是汽车大获成功的必要条件仍然是人工智能。汽车的电动化是上半场,人工智能才是决赛。手机延展的人工智能是比特,汽车的人工智能是原子,人工智能横跨数字世界和物理世界。人工智能成功的三个必要条件:人才、数据、算力。实际上,自特斯拉踩中风口之后,不少企业都跃跃欲试跨界新能源,且随着消费电子的不断走弱,大批的手机厂商也将新能源汽车视为第二赛道。不过,从当下的结果来看,新能源汽车赛道并不是所谓的完美赛道,尽管规模很大,但是作为重资产项目,做起来也并不容易,且很吃现金流。侃见财经认为,苹果之所以放弃造车计划,一方面是因为可能产出比不对等,第二可能是因为市场竞争非常充分,此时放弃其实并不算晚。对于苹果放弃造车,雷军发文表示,非常震惊。随后他继续发文称,苹果退出造车后,苹果用户选购智能电动车,小米SU7
2月29日 上午 9:04
其他

2000亿市值灰飞烟灭,被打回“原形”!暴风中的李宁,亟需新故事

“国潮一哥”李宁,开年走得并不顺利。2月19日,A股迎来了龙年的首个交易日,也是港股龙年的第四个交易日。在这一重要时点,港股上市的李宁股价却重挫8.61%,直接遭遇“开门黑”。虽然最近几天股价有所反弹,但在龙年以来,李宁股价却依旧下跌了超过3%。过去两年,李宁股价不断走低,截至2月27日收盘,李宁股价报收20.6港元/股,总市值仅为514亿港元;和2021年9月的最高点106.764港元/股相比,如今李宁的股价已经跌去了八成,堪称“骨折价”;市值更是缩水超过了2200亿港元,折合人民币超过了2000亿。五年前,一阵国潮风让李宁这个国产运动品牌“乘风而起”,业绩和股价双双迎来暴涨。然而,随着国潮风口的过去,李宁也快速跌回了原形。从目前来看,国内运动品牌都在往多品牌、多品类方向发展,安踏靠着收购已经晋升为国际运动巨头。而收购频频失利、在国潮风上的李宁,又该如何突围?2018年,国内突然掀起一阵的“国潮风”,席卷了整个服装行业。李宁,无疑是这阵国潮风背后最大的赢家。作为第一个现身纽约时装周的中国运动品牌,带着“中国李宁”亮相纽约时装周的李宁一举成为国潮风的代表,关注度直接“拉满”。根据媒体统计,在纽约大秀落幕当天,“李宁”的微信指数暴涨700%;同年,“中国李宁”系列服装销量超过550万件,鞋品销量超过5万,表现相当亮眼。两年后,国潮的风口逐渐过去,但没想到突然出现的“新疆棉”事件,却让李宁再次热了起来。根据Euromonitor数据,在“新疆棉”事件爆发前的2019年,Nike和Adidas在中国运动服饰市场市占率达到37.6%,而安踏、FILA、李宁、特步的市占率之和为25.8%;到了2022年,Nike和Adidas的市占率降至28.2%,而安踏、FILA、李宁、特步的市占率上升至35.2%。很显然,“新疆棉”事件爆发后,以李宁为代表的国货再次吃到了红利。在这两次风口的推动下,李宁的业绩和股价双双迎来大涨。业绩方面,2018年李宁的全年营收为105.1亿,净利润为7.153亿;到了2022年,李宁的营收已经增长至258亿,净利润则增长至40.64亿。4年时间,李宁的营收实现了翻倍增长,而净利润则翻了5倍有余,对于纺织服装这样的传统行业,这样的业绩增速已经相当不容易。股价方面,2018年李宁的开盘价不过4.477港元/股,最低甚至一度来到过3.527港元/股。但在事件的驱动下,李宁股价持续走高,到2021年9月股价上涨至最高的106.764港元/股,不到5年时间股价翻了约30倍,市值突破2500亿港元。然而,这种借助外部因素得来的“爆发”,显然不会有太强的持续性。进入2022年以后,李宁的业绩增长便开始陷入停滞,到2023年更是出现增速下滑的情况。根据李宁披露的财报数据显示,2023年第三季度,李宁的销售额增速从二季度的10%—20%的双位数增长,下降至个位数增长。很显然,没有了风口之后,李宁“飞”不起来了。而在股价方面,截至2月20日收盘,李宁股价报收19.2港元/股,总市值为496.2亿港元;和2021年9月的最高点106.764港元/股相比,如今李宁的股价已经跌去了八成,市值更是缩水超过了2262亿港元,折合人民币超过了2000亿。对于李宁而言,想要重新焕发动力,那就必须找到“新故事”。其实,李宁也并非不清楚,最近几年李宁也一直在主动“造故事”,但最终都以失败告终。回看过去几年,李宁第一个造的“故事”是高端化。实际上,自从亮相纽约时装周后,李宁便开始不断提高产品价格,例如李宁旗下的“悟道2-ACE-韦德之道”,普通款均价从899涨至1700元,乐高款则一度达到了5000元。根据浦银国际统计的数据显示,目前“中国李宁”平均吊牌价为700—800元。2021年推出的高端品牌“LI-NING1990”,平均价格在李宁原系列产品的1.3倍以上。对比之下,李宁的产品价格已经高于耐克、阿迪达斯。虽然提价后,李宁的业绩确实有过短暂提升,但高昂的价格却离“国货”这一品牌定位越走越远。当消费者看到李宁价格飙升后,开始用行动投票,李宁也逐渐“卖不动”了。根据财报数据显示,2020—2022年,李宁的存货分别为13.46亿、17.73亿和24.28亿,存货呈现出逐年走高的态势。在2023年上半年,李宁的存货仍高达21.2亿,库存压力依旧很大。在高端化失败后,李宁又打起了国际化的主意。2020年,李宁第一大股东非凡中国收购香港本土品牌堡狮龙的控股权,随后在2021年被整合为潮牌bossini.X,向休闲服饰领域拓展;2022年初,非凡中国收购意大利奢华品牌Amedeo
2月28日 下午 2:54
其他

暴涨400%!终于扭亏,傍上AIGC,美图彻底翻身?

“变美”的生意,并不好做。作为“美图秀秀”以及“美颜相机”的母公司,美图公司的主业一直都没能给公司带来丰厚的回报。对于手握巨量用户以及流量的美图,这是一道难题。2018年,上市两年的美图,悄然开始转型。从“变美”的生意到社交,美图开启了无边界扩张模式。其将手机业务交由小米负责研发、生产、销售和推广,将美图美妆APP交由寺库投资的美妆电商TryTry运营。十年间,美图从一家只有一款产品的轻资产公司变成一家涉足手机研发、电商运营多元化公司,但这样的转型并未给美图带来有效的突围,反而让公司陷入持续亏损的泥潭。到底该如何盈利,成了美图管理层最头疼的问题。剖析美图的财报我们不难发现,美图商业化同大部分类型公司一样,几乎都是靠着巨量的流量做着广告生意。细分之下,其收入一共分为四大板块:第一,在线广告;第二,VIP订阅及影像SaaS(软件即服务);第三,互联网增值服务;第四,IMS(达人内容营销解决方案)及其他。其中,美图公司最大的收入来源就是在线广告,这种模式的弊病,三六零公司有着切身的感受,同时又不能轻易舍弃,但互联网广告较多始终会影响产品的体验,最终会导致用户用脚投票,从而进一步影响公司战略发展。但与盈利的三六零不同,美图在2021年之前一直处于亏损的状态。统计显示,2017年至2021年,美图总的亏损额度接近20亿。持续的亏损下,股价的暴跌似乎也是标配,统计显示,美图公司自2017年最高位23.03港元/股,用了五年时间一路暴跌至2022年的最低0.63港元/股,跌幅超过96%,市值蒸发超过了1000亿港元,约合人民币920亿元。但自2022年10月之后,美图似乎找到了自己的盈利之路,企业搭上了AI的便车,从当下来看,似乎美图的答案终于有解了。手握流量曾是美图最大的底牌。2016年上市的两个月,美图发布了一款面向年轻人的社交产品,在流量为王的时代,吸引更多的用户,便是产品最大的价值之一。当时,虽然美图并未盈利,但是美图秀秀、美颜相机以及美拍都是现象级的产品,在此背景下,美图手机也收获了一众年轻爱美的女性。扩张之下,资本市场也没有吝啬,上市之后的短短四个月,美图的市值就突破了千亿港元。遗憾的是,美图的高光时刻并未持续多久。战略上的滞后,让美图始终慢对手一步。因庞大的流量并未转化为用户存留,仅仅一年时间,其社交软件就被迫放弃了。2017年,字节跳动旗下的抖音、火山小视频,以及快手逐渐成为综艺节目赞助商常客,但曾经在市场上领先的美拍始终未曾露面。直到2018年,抖音、快手已经吃掉了美拍相当大的份额,美图才决定投入重金参与其间。但这并没能让美图转危为安,甚至让自己的处境更加危险。2018年,美图亏损超过了8亿,其中2亿元是赞助真人秀综艺节目,毫无意外的是这些钱几乎都打了水漂。到了2018年年底,美拍月活跃用户数已经从一年前的近1亿跌至不足4000万,对于依靠线上广告收入的美图而言,这几乎是灭顶之灾。于是自2018年开始,美图开始收缩战线,快速优化。作为一个颇具流量的明星公司公司,仅用了两年多时间,就击碎了所有的光环。2021年,跌入谷底的美图登上了热搜。起因是该公司高调宣布,购买了4000万美元的以太币和比特币,约合人民币2.6亿元。随后,美图公司前董事长蔡文胜在朋友圈发文称,美图公司继续布局区块链。蔡文胜表示:“总要有人第一个吃螃蟹。”美图董事会也认为,这能向投资者和利益持份者表明集团接受技术革新的抱负和决心,从而为进军区块链行业做好准备。对于美图的选择,市场并不买账,但这一次经历,意外的让美图抓住了AI的机遇。2023年,当AI的风口吹向全球之后,美图也靠着AIGC(生成式人工智能)重新获得了市场的关注。根据统计显示,自2022年10月起,美图公司的股价从0.63港元/股,一路暴涨至4.19港元/股,涨幅超过了650%。不仅如此,抓住AI大模型这次机遇之后,美图的业绩也开始扭亏,重新获得了资本的认可。1月21日,美图发布盈利预告,预告显示,根据非国际财务报告准则,截至2023年12月31日止年度,公司的经调整净利润为3.30亿元至3.70亿元之间,同比增长约200%至230%。值得注意的是,美图业绩的增长主要由于会员订阅收费的影像与设计产品业务收入的增长。参照2021年之前的盈利结构,我们可以清晰的看到,广告业务的占比正在减少,会员订阅收费业务则在增加。根据此前发布的2023年中期业绩报告显示,数据显示,截止2023年6月美图已经有了720万VIP用户,同比增长44%,付费渗透率达到2.9%,而新增付费用户主要源于AI带来的影响。由此可见,美图以往手握用户、流量而不盈利的情况正在改变。2023年6月,吴欣鸿接替蔡文胜成为美图的新任董事长,其掌舵之后,美图的重心则明显的侧向了AIGC。吴欣鸿上任当月,美图一口气发布了7款AIGC驱动的新产品。近期,美图又又发布了MiracleVision4.0版本,主打AI设计与AI视频。根据吴欣鸿公开的数据显示,MiracleVision已为174.5万电商用户提供服务,累计生成AI商品图1.04亿张。在AI的加持下,美图的战略似乎已经清晰,其股价表现也相对强势。截至目前,美图公司的市值为113亿港元,较最低点依旧涨幅仍超400%。如果美图能够抓住这次机遇,继续深耕AI,那么未来重回高点并非难事,但算力的问题,美图应该重视起来了。
2月22日 上午 10:49
自由知乎 自由微博
其他

暴跌90%,186亿灰飞烟灭,90后亿万富豪,跌麻了

Keep的噩梦,还未结束。暴跌还在继续。2月9日,港股上市公司Keep再度暴跌27.5%,年内跌幅达到了73.5%。如果从最高位算起,该公司半年内跌幅超过了90%,市值蒸发超过了203亿港元,约合人民币186亿元。上市半年如此大的跌幅,Keep公司到底发生了什么?根据财报显示,Keep公司基本面并未发生重大变化,公司商业模式等方面也未出现明显的变化,之所以会出现如此大跌,侃见财经认为,主要因为三个方面:第一,市场大环境问题以及流动性问题;第二,解禁。实际上,这几年因为解禁而下跌的港股上市公司并不在少数,此前上市的百果园,解禁当天跌幅超过了30%,一个月内跌幅超过了53%。根据相关资料显示,百果园上市之后,大多数时间日成交都不足1000万港元,而Keep的情况也大抵如此;第三,公司商业模式的问题。从营收结构来看,目前Keep主要营收分为三大板块,分别为自有品牌运动产品、会员订阅及线上付费内容、广告及其他。其中以自有品牌运动产品为主,占比约为二分之一,而会员订阅及线上付费内容也占据了大约二分之一的营收。Keep上市之前,如何扭亏一直是这家公司的难题。直至上市前夕,Keep的亏损问题才得以解决,至于是否会持续盈利,还需要时间去验证。根据财报显示,2021年其亏损高达惊人的29.08亿元,到了2022年其净亏损就大幅减亏至1.05亿,且2023年上半年盈利就达到了11.95亿,相比之下,其营收方面却没有出现如此大幅的增长。除此之外,Keep毛利率的下滑也是资本市场担忧的问题,根据其财报显示,2020年至2022年,Keep的总体毛利率从45.1%下降至40.7%,降幅较为明显。因此从上述的角度,Keep是否能够继续经受市场的考验,还需要时间去去伪存真。众所周知,Keep的创业故事来自于其创始人王宁的个人经历。2014年,即将大学毕业的王宁通过自己的摸索,三个月成功的减掉了50斤,在这种“成功”的经历下,他有了创业的想法。同年11月,这个计算机系的毕业生就开始写下产品的“第一行代码”,然后上线运行。Keep发布之后,其就很快的获得苹果App
2月12日 上午 9:17
其他

壕掷6亿,美国买地!“网游教父”陈天桥,时隔九年浮出水面

富豪的尽头,是地主。沉寂已久的“网游教父”陈天桥,再度“出现”在大众视野之中。根据中国基金报消息,陈天桥在美国俄勒冈州有一片19.8万英亩(约合80127公顷)的林地。据悉,这片林地是2015年陈天桥从Fidelity
1月11日 上午 9:35
其他

2亿元,难倒山东前首富

一则公告,将山东前首富以及他的泛海系又推上了风口浪尖。1月4日,*ST泛海公告称。公司控股股中国泛海计划自2023年9月5日起4个月内通过二级市场集中竞价的方式增持公司股份,计划增持金额为1亿元—2亿元。截至2024年1月4日,上述增持计划期限届满,中国泛海因实施上述增持计划合计增持公司股份1100股,合计增持金额为2889元。这则公告掀开了泛海系的遮羞布,也将“隐匿”的卢志强再度曝光在大众视野当中。而在此之前,还有一则关于股票可能退市的公告。2023年12月27日,*ST泛海称,截至2023年12月27日,公司股票收盘价连续20个交易日低于1元/股,已触及《深圳证券交易所股票上市规则》第9.2.1条规定的交易类强制退市情形,公司股票可能被深圳证券交易所终止上市交易。泛海系之所出现如今这样尴尬的局面,这是疯狂杠杆下的必然结局。目前的泛海系,已经到了危险的边缘,而缺钱已经是一种常态。*ST泛海在公告中也解释了不能继续增持的原因,就是因为中国泛海自身资金压力及融资渠道不畅等因素导致了增持计划未能按期完成。当然,泛海系以及卢志强的困局,实际上从2020年就已经出现苗头,并且愈演愈烈,直至无法收场。那么,卢志强是怎样一步步将自己推入深渊,泛海系又是如何突然之间大厦倾倒的?如果只看前半段,大佬卢志强的发家史,妥妥是一部励志的奋斗史。1985年,时任潍坊市技术开发中心办公室副主任的卢志强,弃官经商,创办山东通达经济技术集团公司,进入了教育和培训行业。经过了一段时间发展,卢志强敏锐地察觉到了地产未来的前景,于是他果断入局,杀入了地产领域。1988年,卢志强凭借此前在基层官场积累下来的人脉,其从北京一家信托公司借来500万元开始进入房地产行业,并赚到了第一桶金。也是这一年,中国泛海控股集团正式成立,注册资本高达40亿,由此他的事业开始由山东走向全国。此后的卢志强,人生仿佛开了挂一般。1994年,卢志强成立光彩事业投资集团有限公司,并因此结识了联想的创始人柳传志,在柳传志的介绍下,卢志强加入了大佬云集的泰山会,为自己积累起更广的人脉。到了1998年,光彩事业投资通过收购上市公司南油物业,借壳上市。这是卢志强商业之路的一个重要里程碑。2020年,中国一家民营银行民生银行上市前夕,卢志强又突击以1.6元的代价取得了其1.3亿股的股权,成为该银行前十大股东。一层一层地加持,卢志强更大的野心显露无疑,一个庞大的金融帝国雏形也开始显现。再后来,卢志强增资黄河证券成为其第一大股东,然后将该证券改名民生证券;然后其发起成立了民生人寿保险,完成民生担保、民生典当的组建;2012年,趁着政策允许,卢志强又成功地拿下了信托的牌照,一个“全牌照”的金融帝国就此诞生。在杠杆的加持下,神秘的卢志强以及他的金融帝国,步伐越来越大,而他旗下的泛海系和民生系在金融圈名望显赫,因此外界称为“大佬背后的大佬”。2015年6月,泛海的股价一度涨至19.49元/股的高位。这一年,卢志强以830亿元财富,成为当时的山东首富。然而,万事万物皆为周期。曾经用过的杠杆,最终也是催命的毒药。2020年,金凰珠宝的假黄金案将民生信托卷入其中,“民生系”的暴雷,很快就传导到了泛海系。因为缺少了“民生系”这个金融板块的输血,再加上自己本来造血能力就不强,泛海系的资金链困境就很容易暴露。根据资料显示,到2020年上半年,泛海控股的资产总额超过3000亿元,旗下全资及控股公司多达14家。为了减轻压力,泛海控股选择了“卖身自救”。而这一动作最早可以追溯到2019年,当时泛海控股将旗下北京泛海国际项目及上海董家渡项目的部分地块,以148.87亿元的价格出让给了融创中国。但这并未解决泛海控股的问题。到了2021年1月,泛海控股又以10.06
1月9日 上午 9:10
其他

市值缩水超4800亿!比亚迪,股价不配业绩

比亚迪完成了对特斯拉的首超,这是一次里程碑事件。12月份,比亚迪销量达34.1万辆,全年累计销量302.44万辆,比亚迪顺利完成了年销300万的目标,这是新能源汽车时代的一次超越。对比亚迪而言,这是一个值得纪念的时刻,对于比亚迪的合作伙伴来说,这也是大丰收的一年。据媒体报道,达成了300万的销量的目标之后,王传福豪掷约20亿元给达标的经销商“发红包”,将按照每辆车666元的标准对,对达标的经销商进行奖励。比亚迪的销量数据的亮眼,是一个不争的事实,但与之相左的是比亚迪的股价。在销量公布之后,出现了高开低走的走势,最终收盘跌幅为2.73%。根据侃见财经统计,这并非是近期偶发状况,近一年以来,随着比亚迪销量的走高,业绩越来越好,但股价却没有跟上业绩的步伐,反而出现了一定幅度的下跌。截至1月5日收盘,比亚迪股价报收192.68元/股,总市值为5609亿。与2022年7月的最高点357.61元/股相比,比亚迪的股价已接近腰斩,市值缩水超过了4800亿。那么,市场究竟在担忧什么?对于比亚迪而言,过去的2023年是收获颇丰的一年,尤其在销量方面。根据统计,2023年比亚迪全年的累计销量为302.44万辆,自10月份以来已连续3个月月销超30万辆。那么,月销30万辆是一个什么概念?以今年卖得最好的造车新势力理想为例,其全年的销量为37.6万辆,也就是说,比亚迪12月的销量就已经非常接近理想汽车全年的销量;与传统车企相比广汽集团相比,该集团预计全年销量为250万辆,也就是说,比亚迪已经实现了弯道超车。在销量的推动下,2023年比亚迪的业绩也实现了大幅的增长。截至2023年前三季度,比亚迪累计实现营收为4223亿,同比增长57.75%;实现净利润为213.7亿,同比增长129.47%。据悉,过去的2020—2022年,比亚迪的净利润分别为42.34亿、30.45亿和166.2亿,三年净利润合计为238,99亿。换而言之,2023年前三个季度的净利润已经跟过去三年相当了。从利润率数据来看,具有规模效应后比亚迪的利润率数据也有明显的提升。截至2023年三季度,比亚迪的毛利率来到了19.79%,净利率则为5.29%,这是近几年来比亚迪利润率数据最高的一个三季度。拉长数据来看,目前正是比亚迪的鼎盛时期。不过,虽然销量暴涨、业绩大增,但比亚迪的股价却走出了相反的走势。截至1月5日收盘,比亚迪的总市值为5609亿。与高点相比,其市值则缩水约4800亿。造成比亚迪股价跌跌不休的原因,侃见财经认为有两个方面:市场因素;机构抛售。以巴菲特旗下伯克希尔为例,自2022年8月首次宣布减持以来,截至12月巴菲特旗下伯克希尔·哈撒韦公司已经累计减持比亚迪股份13次,持股比例从19.92%下降到8%以下。从机构持仓家数来看,截至2023年三季度比亚迪的机构持仓家数为376家,和去年同期的672家机构持仓相比大幅减少了296家,和去年四季度的1314家机构持仓相比,则更是减少了938家,机构减仓的态度十分明显。作为全球新能源汽车头部企业,比亚迪虽然销量“爆表”,但并非没有隐患。先从销量而言,2023年比亚迪的销量突破了300万,但“赚钱”能力还需提升,盘点比亚迪的收入结构,其大部分销量则都来自于低价车型,当然这也是市场结构所决定的。具体来看,300万的销量中,售价最低破9万的秦系列销量最高,全年销售
1月7日 上午 11:22
其他

“闪崩”,跌破1800亿,格力电器的新能源之战,不被看好?

董宇辉事件最终以免去孙东旭,提拔董宇辉为东方文旅集团副总裁这样的一个结果落下帷幕,东方甄选也在这次风波中重新认识到了主播以及粉丝的力量。俞敏洪也通过这件事情明白了在粉丝经济中,个人IP的重要性。尽管事情已经结束,但是关于职场的讨论问题还在发酵。而孟羽童离职的事情也再度被推上热搜,不仅如此,不少网友也将她和董宇辉进行了比较,还总结了不同家庭出身最终做出的选择。当然,孟羽童问题也再度得到了董明珠的回应。12月14日,董明珠怒斥孟羽童登上微博热搜。在一段格力电器大学生的入职仪式当中,董明珠再度提起了孟羽童。她在视频中表示,时我看她很勤奋,我希望她能够成长起来,所以我说你在我的身边当秘书。当秘书连一个文都写不出来,我不知道是什么秘书。接着,董明珠又表示,借助我们的平台变成了一个网红,已经在公司起到了不好的作用。我们来了数千名大学生,没有人有这种机会。我们不能容忍这样的人在格力电器,所以就把她开除出去。12月18日晚,董明珠在直播中再度谈及孟羽童时表示,“不叫用错人,是她自己的选择吧,人生的道路是自己选。人生价值观是她自己定的,你选择做什么样的人是你自己决定的。现在很难说五年后是什么样。”随着该事件的进一步发酵,董明珠今年三月在采访中建议立法对员工跳槽行为收取培训费的内容也再度被扒出,并且上了热搜。对于董明珠的观点,不少网友认为,其工作思维老式。也有不少年轻人认为,不接受画大饼,只看实际获得的报酬。也有专家表示,工作就是为了赚工资。侃见财经认为,在当下的职场关系当中,不存在所谓培养不培养一说,本质上是一种合理的等价交换,因此,董明珠的说法显然站不住脚,在没有竞业协议的基础上,员工自由跳槽是个人的权利。当然,面对复杂的环境,格力电器首先要做的就是完成多元化,以保证自己的市场竞争优势,以免和同行差距越拉越大。12月20日,格力电器开盘后突然“闪崩”,单日跌幅超过了7%,市值蒸发超130亿,最终收盘价格为30.8元/股。实际上,今年以来相较于美的集团,格力电器的表现并不算好,目前格力电器的市值与美的集团市值越拉越大,前者只有后者的二分之一左右。一方面是,市场整体需求放缓,对于白色家电企业的影响是一个既定的客观事实。另外一方面则是多元化的问题。当然,最近几年由于美的集团的多元化比较成功,从而使得美的集团的竞争优势比较明显。而格力电器由于核心业务一直都是空调,且在多元化道路上一直进展不顺,所以这两年资本市场的表现并不算好。本次大跌,也是市场的选择。消息面上,12月19日,格力电器发布公告称,拟通过受让12名交易对方合计持有的格力钛约2.71亿股股份(占格力钛总股本的24.54%)的方式增持格力钛,交易作价约10.15亿元。格力电器董事长董明珠持有的格力钛股份不参与本次交易。公告还表示,本次交易完成后,格力电器将控制格力钛总股本72.47%的表决权,其中直接持有格力钛55.01%的股份,并通过表决权委托安排,拥有董明珠持有的格力钛约1.93亿股股份对应的表决权(占格力钛总股本的17.46%)。而这则消息,也被解读为格力电器股价闪崩的诱因。本次大跌之后,格力市值跌破1800亿关口,并且放出了巨量,成交额接近39亿元。自五年前开始,董明珠就开始了多元化布局。不管是手机业务还是造车业务,董明珠都看到了格力电器多元化的紧迫性和必要性。但因为各种原因,格力电器的多元化进程并不顺利。因此,自2022年开始,董明珠又开始进行了渠道改革。在渠道的改革过程当中,她认识到了直播的力量,也挖掘了王自如和孟羽童。在节节攀升的直播成交额面前,董明珠对于渠道改革的决心也是更加坚定。为此,她不惜和曾经的坚定的盟友决裂。不过从业绩来看,格力渠道的改革还算比较成功,前三季度接近10%的净利润增长也说明了董明珠渠道改革的重要性。但是相比于庞大的基本盘,渠道改革只能解决一段时间的问题,长久来看多元化是一个绕不开的难题。从财报来看,格力电器的业务占比当中,空调的营收就占据了70%以上,这个营收结构对于格力而言,显然十分不合理。拆分格力的营收结构来看,除空调之外,其主营业务还包括,工业制品、绿色能源、生活电器、智能装备以及其他业务。当然相比于空调业务,其他业务占比依旧较少,但是其工业制品以及绿色能源尚属于有竞争优势的一类。在被问及格力新能源时,董明珠解释称,格力的新能源不是技术不行,是前任老板的管理不行,现在新能源做了几十个亿(营收),之前窟窿太大,有几十亿的窟窿。综合而言,格力电器的动态市盈率仅有6.47倍,已经严重被市场低估。但对于被低估的格力电器,市场似乎也并未买账。其股价也一跌再跌,几乎吞噬了今年以来的所有的涨幅。侃见财经认为,格力电器需要在多元化的进程中发力,最好是在最近几年能突破多元化的困局,如果在这个节点没能有所突破,未来格力和美的之间的差距有可能会越来越大。
2023年12月21日
其他

暴跌63%!“早教第一股”崩塌,董事长突然辞职

A股“早教第一股”,深处漩涡之中。近日,“早教第一股”美吉姆(002621)突然被推上了“风口浪尖”,关于“董事长跑路”、“大规模关店”、“家长维权”等消息持续发酵,引发热议。据最新公告显示,董事长马红英已辞职。值得注意的是,马红英出自“中植系”,曾就职德勤华永会计师事务所有限公司,中国免税品(集团)有限责任公司,中植企业集团有限公司。在其辞职之前,美吉姆爆发了一场内斗大战,双方分别是资本方“中植系”、公司创始团队。内斗的同时,美吉姆的经营也正在陷入困境。据财报显示,2020年至今年三季度,美吉姆累计亏损达12.7亿元。对于业绩下滑、巨亏的原因,美吉姆表示,受美吉姆各中心阶段性、永久性闭店影响。截至2023年三季度末,美吉姆签约的早教中心数量较去年同期净减少了149家。据美吉姆发布的最新公告,公司董事长马红英女士已于近日辞职,辞职后不在公司及下属公司担任任何职务。对于辞职原因,公告中只提到“个人原因”。这则公告披露前夕,关于“马红英跑路”的消息闹得沸沸扬扬。11月29日,美吉姆公告称,公司通过电话、微信等方式,均无法与马红英取得联系。与马红英家人沟通,尚不确定无法与其取得联系的具体原因。随后,网络上出现了大量关于“董事长失联”、“美吉姆宣布破产”、“美吉姆总部已跑路”的消息。面对凶猛的舆论危机,11月30日,美吉姆国际早教官微紧急发布“致关注美吉姆的社会各界人士的一封信”,信中表示,目前美吉姆各职能部门稳定履职,各个条线工作正常运转,美吉姆总部仍将致力于为会员家庭提供持续升级的课程和优质服务,为各家美吉姆中心提供全方位的支持。12月8日,美吉姆再次紧急发布声明,谴责目前网络上的虚假言论,也表明了目前美吉姆运营稳定的信念。美吉姆似乎有意想要打消大众的疑虑,试图挽救口碑形象。截至12月15日收盘,美吉姆股价报3.37元,年内累计跌幅达22%,相较于2022年3月高点,累计跌幅更是达到63%,最新总市值缩水至27.7亿元。据公开资料,美吉姆(MyGym)早教品牌诞生于美国,2008年,曾在IBM、HP等公司工作的刘俊君,取得了美吉姆品牌在中国的授权,成为美吉姆在中国的主加盟商,并于2010年起在北京、上海、广州等城市陆续成立美吉姆早教中心。高峰时期,美吉姆一度在全国开了548家门店。2018年,美吉姆登陆A股,成为“早教第一股”,一度名声大噪。值得注意的是,随着马红英的突然辞职,美吉姆背后的“中植系”逐渐浮出水面。据悉,马红英曾在中植企业集团有限公司任职,2021年12月,“中植系”掌门人解直锟去世,马红英的名字还出现在其“治丧委员会”名单中。就在前不久,“平安北京朝阳”发布《情况通报》称:“近期,北京市公安局朝阳分局依法对‘中植系’所属财富公司涉嫌违法犯罪立案侦查,对解某某等多名犯罪嫌疑人采取刑事强制措施。”而就在马红英失联、辞职前夕,美吉姆一度爆发了一场激烈的内斗大战。大战的一方为马红英背后的“中植系”,另一方则是以刘俊君、王沈北等人为首的创始成员,双方的持股比例分别是30.18%、7.01%。“中植系”向股东大会提案,调整刘俊君第六届董事会董事等职务,并提议提名金辉为独立董事。随后,刘俊君立即“反击”,提交了一份调整马红英董事职务的临时提案。最终在11月16日的股东大会上,有关刘俊君职务调整的提案通过,而马红英职务调整的提案未通过。12月3日,美吉姆宣布,解聘刘俊君的总经理职务,解聘后,刘俊君先生不再担任公司任何职务。同时聘任金辉为总经理。就此,创始人刘俊君被踢出局,“中植系”获得阶段性胜利。据公告显示,刘俊君持有美吉姆1648.65万股,占公司股份总数的
2023年12月18日
其他

深感惭愧,又暴跌97%,市值仅剩3261万美元,贾跃亭已“穷途末路”

消耗完市场的信任,市场就只能用脚投票了。而贾跃亭,目前遭遇的反噬,也是资本市场对于失信者的最好的“惩罚”。目前,市场已经对贾跃亭以及其旗下的法拉第未来失去了兴趣,不管其财报如何、FF
2023年11月19日
其他

突然宣布:破产!温州神秘富豪彻底败了,号称“服装大王”

又一知名品牌崩塌。近日,如意集团公告,子公司温州庄吉服饰有限公司(简称“温州庄吉”)的债权人以不能清偿到期债务且尚有挽救价值为由,向浙江省平阳县人民法院(简称“平阳法院”)申请对温州庄吉进行破产重整。值得一提的是,温州庄吉是中国知名服装企业,曾被列入中国民营企业500强、温州市企业50强榜单,公司年产值达30亿元,并拥有400家门店的销售渠道,曾被评为“中国服装十大影响力品牌”。庄吉背后的如意集团,也正面临巨大危机。2018年以来,如意集团业绩持续下降,2023年前三季度营收3.09亿元,同比下降46%,净亏损6297万元,截至三季度末,总负债达18.7亿元。截至最新收盘,如意集团的最新股价报6.9元,相较于2022年12月的高点,累计跌幅达53%,最新总市值仅剩18.06亿元。谈到温州庄吉,自然离不开其背后的传奇人物——郑元忠,是商界的风云人物,号称“服装大王”,身家一度超13亿元,一度跻身胡润中国富豪榜。近日,如意集团(002193)公告称,控股子公司温州庄吉的债权人以不能清偿到期债务且尚有挽救价值为由,向平阳法院申请对温州庄吉进行破产重整。对于温州庄吉的破产重整,如意集团在公告中表示,法院裁定温州庄吉进入重整程序,温州庄吉将依法配合法院及管理人的工作,并依法履行债务人的法定义务。公司将积极参与配合重整工作,保证重整工作的顺利推进。值得一提的是,温州庄吉是中国知名服装企业,其旗下的“JUDGER庄吉”品牌由郑元忠于1993年创办,核心目标群为35-55岁都市精英男士,主打高端轻正装的新商务男装,一套定价在3000到4000元左右,最高的可达一万元。2011年,温州庄吉曾被列入中国民营企业500强、温州市企业50强榜单,公司年产值达30亿元,并拥有400家门店的销售渠道,曾被评为“中国服装十大影响力品牌”。凭借庄吉,郑元忠获得了十大风云浙商、中国十大工商英才、省劳模等荣誉称号,成了商界的风云人物,身家一度超13亿元,跻身胡润中国富豪榜。其实,温州庄吉并非如意集团创立的,其创始人为温州神秘富豪郑元忠。作为温州商人的郑元忠,具备非常强的商业野心,在温州庄吉的服装主业做大做强后,决定跨界杀入造船业,2006年成立了庄吉船业,并投入巨资。万万没想到的是,庄吉船业成立后的第二年,全球爆发金融危机,造船业遭受重创。庄吉船业遭遇大量订单取消事件,银行业嗅到了风险,决定以退款保函向庄吉船业索赔3.36亿元,直接导致庄吉集团陷入资金链困境。2013年,庄吉集团旗下包括服装、造船、房地产等资产因此被拆解重组。2014年3月10日,如意集团旗下公司出资1.28亿元,买下了“庄吉”商标及生产设备、服装库存,成为庄吉公司的控股股东,持股比例为51%。“卖身”后,温州庄吉一度“咸鱼翻身”。2015年至2018年期间,温州庄吉累计实现营收达10.38亿元,超额完成了收购时的业绩承诺。然而,好景不长。2020年以来,中国消费观念迅速转变,消费降级成为主流趋势,高端服饰行业遭受剧烈冲击。与此同时,庄吉的品牌老化,商务男装消费力迅速下行。一系列负面冲击之下,温州庄吉迅速崩塌。如意集团在2023年半年报中披露称,受市场、经营情况等影响,温州庄吉订单量不足,无法支撑温州庄吉正常生产运营,自2022年下半年,温州庄吉就陆续停工。在半年报中,如意集团并未明确作出温州庄吉的下一步发展规划。随后,债权人苏州市苏侠纺织品有限公司以不能清偿到期债务且尚有挽救价值为由,申请对温州庄吉进行破产重整
2023年11月17日
其他

突然看空,汇丰“背刺”特斯拉,下调超35%!什么信号?

坚定的看好特斯拉并且重仓持有,是“木头姐”凯西·伍德一战成名的关键。风口来时,猪都能飞上天,风口过后,摔死的都是猪。2021年年底,特斯拉涨至414.497美元/股的高位之后,便开始了长达一年多的下跌,跌幅最高超过了70%。作为全球新能源汽车的龙头企业,特斯拉在获得高估值的同时,也点燃了全球车企做多新能源汽车的决心。但是,新能源汽车并不是无限扩张,制约其新能源汽车最主要的因素就是渗透率。一众传统车企和新能源车企可能没有意识到,新能源汽车渗透率的提升如此之快,仅仅用了两三年时间,市场就从一片蓝海变成了红海。当逻辑和风向变了的时候,受伤最深的其实是投资人,凯西伍德也不例外。统计显示,仅2021年,木头姐旗下基金ARKK净值的最大回撤幅度接近45%,而同期纳斯达克指数的涨幅却超过21%,面对市场的选择,木头姐并未选择妥协,直至等来2023年的反弹。时至今日,木头姐还是坚定地表达了对特斯拉的看好,她认为未来五年里,特斯拉比英伟达有更大的发展空间。但实际上,从今年六月开始,木头姐就一直在陆续卖出特斯拉的股票,在特斯拉公布三季报之前,其连续多日抛售特斯拉的股票,累计卖出价值已超5800万美元。面对大额的抛售,木头姐对外界回应称,这只是例行头寸调整。尽管有抛售行为,但是特斯拉依旧是Ark的头号重仓股,投资占比超过了组合的10%。当然,这也反映了市场的情绪的分化。此外,自2023年年初开始,特斯拉率先掀起的价格战,让公司的毛利率一降再降,作为当下衡量新能源车企估值最重要的指标之一,未来特斯拉能否继续保持优势,恐怕要画一个问号。一年十倍的涨幅,造就了特斯拉,也成就了马斯克。登上全球首富宝座的同时,马斯克开始了多元化布局,包括收购推特,但事实证明,目前推特公司(现改名为X)并未比收购之前估值更高。风口的力量,有时候比人强。成为首富之后,马斯克不止一次在公众场合嘲讽巴菲特没有买入特斯拉是一个错误。近期,马斯克在回应一条帖子时说到,“太可惜了,他没有投资特斯拉,当时特斯拉的市值只有今天的0.1%,哈哈。”但熟知巴菲特投资风格的人都知道,作为价值投资者的代表,巴菲特不可能持有特斯拉,因为特斯拉是一家典型的成长型公司,与巴菲特的投资理念不符。侃见财经认为,站在当下的角度,尽管特斯拉披上了科技的外衣,但其80%以上的收入依旧来自汽车板块,且不断放缓的增速以及高达63倍市盈率,对于特斯拉来说,都是不可承受之重。知名大空头吉姆·查诺斯在最近的一次采访中再次炮轰特斯拉,称尽管马斯克给这家公司披上了未来主义的面纱,但从本质上说它仍然只是一家汽车公司。查诺斯指出,特斯拉的粉丝普遍误解,将这家电动车巨头视作为一个多方位的实体——一家人工智能公司、一家替代能源企业和一家机器人公司。他还称,如果仔细研究特斯拉的业绩指标就会发现,从根本上说,特斯拉是一家拥有典型汽车行业回报率和利润率的汽车制造商。从这个角度而言,我们认为查诺斯所言并不是空穴来风,随着新能源渗透率的提升,未来特斯拉增速放缓似乎已成定局,且随着传统汽车转型新能源,新能源汽车企业的估值还会被压缩,参考全球第一大车企丰田汽车9.7倍的市盈率,特斯拉显然有些高估。当市场进入“成熟”阶段,以往的高估值都需要业绩来消化。由于需求走向疲软,看跌情绪蔓延到了整个新能源汽车市场,特斯拉作为龙头公司,市场对其早有分歧。11月9日,汇丰银行首次覆盖特斯拉即给出“卖出”评级,给出的目标价为146美元,这就意味着,汇丰银行将其股价的目标价下调超过了35%。对于下调特斯拉评级的原因,汇丰银行解释道:“我们认为交付时间表可能比市场和估值反映的时间更长,因此降低该评级。”实际上,汇丰银行之所以下调特斯拉的目标价主要还是认为,特斯拉无法实现2030年2000万辆汽车的交付目标以及1TWh储能的目标。按照三季度特斯拉43.5万辆,同比增长约27%的增速,特斯拉2023年交付的目标为180万辆,据此,汇丰银行认为特斯拉2023年交付2000万辆的可信度有待考量。汇丰银行还预测,到2023年特斯拉的销量将增长至600万辆,远低于其定下的目标。对于1TWh储能,汇丰银行也表示,这一目标几乎无法完成。华尔街见闻消息称,据推测,特斯拉的目标是到2030年实现1TWh的储能量,如果实现这一目标,根据BNEF的市场预测,特斯拉的存储量将占2030年存储市场总量的71%。当然,目前市场对于特斯拉的分歧就在于,这家公司到底是一家科技公司还是一家汽车公司。汇丰银行认为,特斯拉的估值的很大一部分与FSD、Dojo、Optimus等项目的潜力有关,而主要的汽车板块主要是与FSD(自动驾驶)发展前景决定的。汇丰认为,当下这些业务都存在着一定的不确定性。例如Optimus机器人业务,汇丰觉得其商业化仍需时间。侃见财经认为,从当下的角度而言,特斯拉的估值的确偏贵,不管对比传统汽车企业还是比亚迪等企业。当然,作为一家有前景的公司,如果特斯拉FSD、Dojo、Optimus等业务能够落地,那么其估值就能得到支撑,如果其不能达到预期,那么届时特斯拉很有可能遭遇“估值杀”。
2023年11月14日
其他

暴跌99.9%!300亿市值灰飞烟灭,贾跃亭扛不住了?称遭遇威胁

我个人收到了不公的指责甚至威胁……最近的贾跃亭在自己的微博文章中如此表示。贾跃亭造车是一个老生常谈的故事,从投资者充满希望,到逐渐用脚投票,贾跃亭一步步耗尽了投资者的希望,直至其再度走向了“危险”的边缘。贾跃亭在这封公开信中表示,“对于FF真实价值和资本市场价值严重背离的表现,我其实是最心急如焚的,对没有给所有股东和投资人带来应有的价值回报深感惭愧,我也最希望全力推动实现FF价值最大化。”FF到底有没有被低估?市场很清楚,贾跃亭自己也很清楚。“九年磨一剑”依旧卡在了量产这一步,对于法拉第未来而言,“缺钱”一直是一个关键词,直至今天,这个问题也并没有解决。成熟的资本市场不相信“眼泪”,尤其是给了机会还没有证明其价值的企业或者创业者。早在2021年7月,法拉第未来登陆纳斯达克。法拉第未来上市三天后,贾跃亭就在社交平台上透露,全球限量300台的FF
2023年10月20日
其他

暴跌6300亿!芯片巨头突然宣布:大裁员!更危险的信号曝光

美国芯片巨头突然宣布,大裁员。近日,美国芯片巨头高通公司宣布,计划在加州裁员大约1258人,波及的岗位包括,工程师、法务和人力资源等。据公司披露的文件显示,这一轮裁员将于今年12月中旬正式启动。受裁员消息影响,当地时间10月13日,高通美股股价下跌2.51%,总市值缩水至1212.6亿美(约合人民币8862亿元),相较于2022年年初,股价累计跌幅达41.5%,总市值累计缩水达860亿美元(约合人民币6300亿元)。高通公司警告称,因全球经济增长放缓,消费者在智能手机等电子产品上的支出持续疲软,预计第四季度销售额低于市场预期。并表示,可能会进一步裁员。高通公司上一次公布的全球员工总数为5.1万人。2023年以来,高通的收入、利润已连续两个季度遭遇下滑。据高通发布的2023财年第三财季(2023年Q2)财报显示,在非美国通用会计准则下,高通的营收为84.42亿美元,同比下降23%,净利润为21.05亿美元,同比下降37%。分析人士指出,这家总市值超1200亿美元的芯片巨头,在经历减库存、降价之痛后,不得不通过裁员缩减人力成本。据悉,智能手机芯片业务是高通的“第一支柱”业务,对收入贡献占比超过50%。今年4月至6月期间,手机端的收入下滑21.6%,给高通业绩带来了不小冲击。全球智能手机市场的低迷,是拖累高通业绩的主要因素之一。市场调研机构IDC发布的最新报告下调2023年全球智能手机出货量预期,预估2023年全球智能手机出货量为11.5亿部,同比下降4.7%,创下十年来新低,低于此前预测的3.2%降幅。值得注意的是,2023年以来,高通已经在全球多个办公地点进行了裁员。今年6月,美国圣地亚哥总部缩减约415名人力。另外,有市场消息指出,高通位于中国台湾的分部将在10月裁员200人左右,主要涉及产品工程、测试及验证等领域的人员,约占高通台湾总人数的11.8%。除了裁员之外,高通台湾还计划实施无年度调薪、分红打七折的节约成本措施。值得注意的是,高通在中国市场也突然传出了“撤退”信号。近日,一则关于“高通在上海将进行大面积裁员”的消息引发关注与热议。有知情人士在社交平台上发帖称,高通上海分部启动研发岗裁员,涉及Wifi等多个业务。据媒体报道,本次裁员主要集中于无线业务研发部门,补偿标准为普通员工(包含刚入职的员工)N+4,无固定期限的资深员工N+7,且没有三倍封顶限制。对此,高通官方回应称,市场所传的“大规模裁员”、“关闭办公室”和“撤离上海”等说法夸大其词。虽然公司确实计划进行裁员,但具体规模和影响范围并没有市场传言那么大。此外,高通表示,将继续在上海维持一定的业务规模,并继续与当地合作伙伴和客户保持紧密合作。根据高通公司官网,高通在中国开展业务已超过20年,在中国大陆共六个城市均设有办公室,分别是北京、上海、深圳、西安、无锡和成都,在北京和上海设立了研发中心,并在深圳设立其全球首个创新中心。另外,据天眼查显示,高通信息科技(上海)有限公司(简称“高通上海”)成立于2010年8月16日,注册地位于中国(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经营范围包括,区域网络芯片,有线、无线通信终端芯片及其软件的测试及维护等。工商注册显示,高通上海目前的参保人数为393人。对高通而言,中国是最重要的市场,没有之一。高通公司在中国拥有庞大的业务规模和合作伙伴关系。据其财报显示,高通2022财年在中国市场的营收达281亿美元,占总营收的64%;小米、OPPO、华为、vivo、荣耀等中国手机厂商以及大部分新能源汽车厂商,都是高通的客户。然而,当前的情况正在发生巨大变化。今年8月底,华为突然扔出一颗重磅炸弹,华为Mate
2023年10月17日
其他

突然暴跌!市值缩水超9200亿,刘强东的“策略”为何没奏效?

2022年11月,退居幕后的刘强东选择重新回到台前,再度执掌京东。然而,现在距离刘强东重新执掌京东已经过去接近一年时间,京东并未重新走向高光时刻。股价方面就是如此。10月13日,京东港股股价暴跌11.47%,最新股价仅为104.2港元/股,和2021年的最高点415.423港元/股相比,如今京东的股价已经“膝盖斩”,市值则缩水9800亿港元,折合人民币超9200亿。对于京东这家电商巨头,今年侃见财经已经多次进行跟踪。实际上,最近一年来京东做出过不少的改变和尝试,在经营策略上,今年京东选择重新聚焦低价,并推出了百亿补贴活动;在人事变动上,京东今年更是毅然选择换帅——上任CEO仅一年的徐冉在今年5月选择退休、集团原CFO许冉则升任CEO,不过频繁的变动并没有给京东带来新气象。从目前来看,在竞争越来越激烈且电商红利已经消退的大环境下,作为头部电商平台的京东正面临着巨大的压力,尤其是在今年主动求变后依旧没有扭转局势的情况下,京东的处境实则有点尴尬。从跌跌不休的股价中不难看出,京东的处境确实不是太好。实际上,目前京东面临的最大难题是如何找回增长的动力。从港股的财报来看,今年上半年京东实现营收为5309亿,营收增速为4.66%,增速创出近年新低;实现毛利润为774.5亿,毛利润增速为11.7%,同样也是近年新低。此前,侃见财经也曾分析过京东的半年报,认为目前的京东正处于“稳增长、保利润”的态势——虽然上半年京东实现归母净利润为128.4亿,同比增长高达827.22%,但京东的归母净利润之所以能够大涨,更多还是通过降本增效所取得的成绩,而非业务增长带来,其二季度履约、研发和一般行政的支出都继续着保持低增长。作为一家互联网企业,一旦陷入“稳增长、保利润”的状态,即意味着其已经开始陷入增长困境之中,这显然是致命的。对比另一家电商巨头拼多多,虽然拼多多上半年的营收只有899.18亿,相比京东的5000亿营收相差甚远,但拼多多的营收增速高达62.8%,增速明显高于京东,而正是业绩增速的不同,让拼多多在资本市场上有截然不同的表现。截至10月14日收盘,拼多多股价为106.1美元/股,总市值为1410亿美元,折合人民币为10301亿,而京东美股的总市值为426亿美元,折合人民币为3112亿,目前拼多多的总市值为京东总市值的三倍。对比股价表现来看,在今年中概股股价表现低迷的大背景下,拼多多的股价却依旧有30.1%的涨幅,而京东的股价涨幅为-52.27%。除了低迷的股价之外,陷入增长困境的京东还被一众投资者看衰。此前,机构野村发表报告,预期京东第三季度收入按年增长1%至2460亿元。该行估计京东零售收入按年持平于2120亿元,较市场预期的2200亿元低4%;而像摩根士丹利、麦格理都下调了京东的评级,例如摩根士丹利将京东ADR评级下调至平配,目标价33美元。对于目前的京东来说,如何找到新的增长动力才是重点,但正如开头说到——在竞争越来越激烈且电商红利已经消退的大环境下,京东想要重新找回增长的势头,并没有那么容易。其实,京东也意识到了增长的重要性。最近一年来,京东的数次变革其实都是为了找到新的增长点,尤其是重新聚焦低价、推出百亿补贴活动,这其实已经是在模仿拼多多的打法,但京东并未在意外界的评论,而是继续推动百亿补贴活动,不过这种式打法效果并不好。实际上,聚焦低价一直以来都不是京东的“长处”。过去这么多年以来,京东都是以优质的自营商品和快速的物流服务来抢占用户心智,在需要保证质量和服务的前提下,低价自然就难以维持。而现在京东重新开始聚焦低价,无疑是一种“既要又要还要”的打法,最终很可能导致优势的丧失。此外,如果京东继续大力推行低价策略,难度并不小。目前,除了主打低价的拼多多之外,其他电商平台或者短视频也都是主打低价策略,京东的竞争对手很多。尤其是抖音电商,在流量的扶持下抖音电商的很多产品都有价格优势,而原本就没有流量优势的京东想要通过低价策略在一众电商平台中脱颖而出,难度显然非常大。对于京东来说,如何发挥好物流和自营优势,相比于重新聚焦低价更为重要,若从此来看,聚焦线下零售其实是一个不错的出路。实际上,今年以来京东在线下零售方面也有不少的行动,例如先后设立了创新零售部,整合七鲜超市、京喜拼拼,甚至在几个月之前,市场还传出了京东将收购永辉超市的传闻,可见京东已经在线下零售发力了。不过,对于目前的京东来说,想要成功拓展线下零售并不容易,毕竟成功的线下零售需要完善的供应链支持,而京东并没有建立完整的供应链。此外,目前京东大部分的注意力还是放到线上,想要线上、线下一起推进,难度也不小。从目前来看,面对抖音电商、拼多多等“凶猛”的竞争对手,京东确实难以招架,跌跌不休的股价就是最好的证明。但是,跟随一起走低价策略显然不是一个好出路,京东或许更应该思考如何发挥自己的长处才行。
2023年10月16日
其他

暴增500亿身价!36岁游戏巨头创始人突然宣布,退出

急流勇退,有时候是一种勇气,更是一种智慧。近期,一则工商变更将一位80后亿万富豪推向了台前,也将这个本来不为大众所熟知的明星创业者再度放在了聚光灯下。根据天眼查信息显示,米哈游的法人和董事长由刘伟接任,蔡浩宇卸任法人和董事长职位。同时变动的还有公司的董事和监事,蔡浩宇、栾威退出董事名单。对于公司的此次人事变动,米哈游的回复是:为了适应公司未来发展需要,米哈游创始人蔡浩宇将投入更多的精力在前沿科技的研究与应用、新项目研发,以及串联国内与海外研发资源上,公司管理事务继续由米哈游创始人、总裁刘伟负责。那么,蔡浩宇是谁?刘伟又是谁?他又为什么选择在三十多岁的年纪选择退居“幕后”?对于一家千亿级的独角兽企业,蔡浩宇的行为会不会影响公司发展呢?2011年,蔡浩宇、刘伟、罗宇皓三人拿到了上海市科技创业中心大学生创业基金会“雏鹰计划”10万元的无息贷款,于上海交通大学的宿舍创立了米哈游;9月,米哈游第一款独立制作的游戏《Fly
2023年10月5日
其他

潘石屹的“阳谋”,他比许家印“聪明”到哪了?

许家印的故事已经到了结尾。并且没有续集。这似乎是一个可以预料的结局,对于恒大系而言,过往过快的扩张,似乎并没有给自己设定一条“安全线”,比起同样“高周转”的碧桂园,恒大的步子迈的更大,摔的跟头也越狠,相比之下,碧桂园手上的牌还有很多,也安全很多。目前,恒大系旗下的三家上市公司中国恒大、恒大汽车、恒大物业均已经暂停交易,对于复牌不久的三家企业而言,这并不是一个好的征兆。好在此次停牌时间并不算长。10月2日晚间,中国恒大、恒大物业公告称,公司已向联交所申请于10月3日上午9:00时起恢复买卖。但是这一切都已经不是那么重要了,未来恒大系的核心就是“保交楼”,且这是恒大系存在最重要的价值。有人曾经说过,一家企业的性格就是企业创始人的性格,在地产行业,许家印算是一个极端,他大开大合,赌性十足,涉足行业广泛,但最终很多涉足的行业都成了累赘,“大”成了许家印致命的问题。相比于许家印,孙宏斌尽管也比较激进,但是融创的核心资产大多位于一二线城市,且融创出现债务违约之前,自己就自掏腰包努力的挽救企业,如今融创债务重组基本已经完成,企业也算上岸了。相比于许家印、孙宏斌等激进的作风,SOHO中国的创始人潘石屹算是另外一个极端,他谨小慎微的性格,永远将风险放在第一位的做法,让他“笑”到了最后。的确,在企业的扩张阶段,谨小慎微的性格会制约企业的发展,但是在退潮阶段,负债率较低的企业却能大概率穿越寒冬。如果用后视镜视角来看,潘石屹的确没能在高速发展阶段让SOHO中国再上一个台阶,但是SOHO中国这些年平稳的收租也让潘石屹免去了很多“烦恼”。熟悉潘石屹的人都知道,谨慎一直都是他的标签。1992年,“万通六君子”冯仑、王功权、潘石屹等人在海南赚得了人生的第一桶金。后来,潘石屹也曾多次回忆称,自己凭着五斤桔子和一条三五烟,打开了海口规划局的大门。查阅资料他发现,当时海口人均住房面积已经到了50多平,所以潘石屹等人觉得当时泡沫较大,决定退出海南市场。北上回到了北京,并且创立了北京万通,万通走向正轨之后,潘石屹就提出了分家,为了避免尴尬,他以书面形式将自己的决定告知了其他五位。1995年,潘石屹与妻子张欣创办了北京红石实业有限责任公司(SOHO中国的前身),在两人的共同努力下,SOHO中国确定了“为人群提供创新生活空间以及时尚生活方式”的公司愿景。不仅如此,北京上海核心地区建CBD就成了SOHO中国的方向。为了项目更好的出售,潘石屹与张欣采用了与国际知名的建筑大师合作然后结合本土客户需求的方式,将SOHO中国的每一个项目都变成了地标项目。当然,为了更好的宣传自己的项目,潘石屹也曾数次往返于北京与山西,尽量的说服煤老板买他们的房子。2007年,潘石屹与张欣迎来了最高光的时刻。在张欣的运作下,SOHO中国成功在香港上市,融资19亿美元,创造了当时亚洲最大的商业地产IPO项目。当时,潘石屹也曾豪气的立下了目标,要超越万科。但在地产的大时代下,潘石屹发现高周转的模式会产生较高的负债,再加上2013年,潘石屹卷进了一场风波,从那之后他的想法就发生了很大的转变。SOHO中国也是以2013年为一个时间节点,开始由积极的扩张转向被动的防守。当然,从现在的视角来看,潘石屹的做法虽然保守,但是绝对的安全。尽管,SOHO中国错过了地产市场最好的时候。宣布转型之后,SOHO中国几乎不再扩张,而是选择不断出售物业,加大了分红。有统计显示,自2013年开始,潘石屹通过出售项目回笼的资金就达到了300亿,而且这部分资金大部分以分红的形式,进了潘石屹夫妇的口袋。不仅如此,潘石屹本人则更加的“放飞自我”,从木工到摄影再到编程最后到下厨,几乎什么好玩就玩什么,而对于上市公司,他似乎也越来越不上心了。潘石屹曾经说过,“钱我是赚够了,以赚钱为目的的事情,已经不再是我唯一的目的。作为上市公司董事长我可能说这个话不太合适,但这是我心里真实的想法。”但真正让潘石屹口碑“崩塌”就是给哈佛的两笔捐款,以及后来其子的错误言论。2020年潘石屹萌生了退意,并且想整体出售掉SOHO中国,但是没能如愿,最终这笔交易还是以失败告终。2022年9月,潘石屹、张欣夫妇双双辞职,辞职原因,其表示要“专注于支持艺术和慈善事业”。当然,潘石屹的退出有迹可循,实际上从2013年开始,就能从SOHO中国的发展中窥探到潘石屹心态的变化。而舆论的导向也加速了潘石屹的“退出”。潘石屹退出SOHO中国之后,该公司的状况显然也越来越差了。此前,SOHO中国曾在业绩中报中表示,集团可能出现交叉违约。原因是旗下的子公司北京望京搜候房地产有限公司未支付19.86亿元的土地增值税和相关滞纳金。对于如何支付这部分资金,该公司给出的方案是,继续处置若干物业。目前,虽然张欣以及潘石屹仍然是SOHO中国最大的股东,但是其管理的意愿越来越低了。当然相比于许家印,潘石屹的口碑尽管不算太好,但是资产状况良好,公司状况也比较安全、负债率相对较低。面对曾经不要让潘石屹跑了的舆论,潘石屹也曾不止一次的回应称,我的国籍是中国,我的祖籍在甘肃,我能跑到哪里去呢?从当下的角度来看,退出是潘石屹的“阳谋”,这个动作已经持续了十年之久。下一个十年,潘石屹或将“隐”去自己,也将隐去自己在行业中的影响,对于他来说,这或许是最好的结局。
2023年10月2日
其他

前妻、被分走的900多亿!许家印早已“布局”?

许家印的故事已经到了终章。不意外,但是突然。9月28日,中国恒大发布公告称,“本公司接到有关部门通知,本公司执行董事及董事会主席许家印因涉嫌违法犯罪,已被依法采取强制措施。本公司股份由2023年9月28日上午9时正起于联交所停止买卖,并将继续停止买卖直至另行通知。”这就意味着,许家印的时代落幕,靴子落地。实际上,许家印的当下的处境,早有征兆。8月21日,中国恒大公告称,公司各附属公司因应其资金需求通过恒大财富发起多个定融产品发行方案。于2021年8月,基于出现兑付困难的情况,定融产品已全面停止对外销售。根据中国恒大统计,恒大财富自发起至停售,一共涉及资金约921亿元。截至2022年12月31日,未兑付本息分别为410亿、340亿。当时有业内人士称,这并不是一个好征兆,可能意味着恒大财富后续无法兑付。9月16日晚间,深圳市公安局南山分局发布案情通报。通报称,近期,公安机关依法对恒大财富杜某等涉嫌犯罪人员采取刑事强制措施。9月18日,中国恒大发布公告,恒大财富为公司间接全资附属公司,恒大财富的相关人员被依法采取刑事强制措施,不影响公司经营运作。当时,有媒体猜测许家印或许已经难以独善其身,只是没想到故事的结局会如此之快。9月27日,彭博社消息称,许家印本月初已被中国警方带走,正在指定地点监视居住。然而,时隔一天该消息就被证实。侃见财经认为,对于恒大而言,许家印可能已经无关大局,后续的保交楼依旧会顺利进行,他个人结局已经注定。许家印曾说过,“我可以一无所有,但恒大财富的投资者不能一无所有。”在2021年9月的“恒大财富专题会”上,许家印曾明确的表示,要确保所有到期的财富产品尽早全部兑付,一分钱都不能少。他还在会上宣称,兑付过程中,一定做到公平公正,不允许任何人搞特殊化,以前没有发生过、今后也绝不会发生,要按既定的兑付方案千方百计争取比计划提早兑付。实际上,从现在来看,这只不过是许家印的说辞,实际上,他早已开始做债务隔离了。8月16日,曾有媒体称许家印已经离婚。对于许家印离婚的传闻,当时恒大的回复是,不清楚,没有消息。只不过,有媒体发现,8月16日中国恒大补充披露的2021年以及2022年财报,这两份财报均未提及丁玉梅身份,只是用“丁玉梅女士”或“丁玉梅”代指。而翻阅中国恒大此前的财报,则明确的提及丁玉梅为“许家印教授的配偶”,并在财报中以“许太太”一词代指。有媒体指出,港股上市公司对称谓有着严格的要求,丁玉梅称谓的变更就意味着两人已经离婚。所以,当时媒体就有此猜测。根据腾讯新闻消息,丁玉梅在得知内地有企业家因许家印被边控后,随即买了机票离开香港。在此之前,她一直在香港协助有关机构进行恒大集团的债务重组事宜。由此可见,该消息属实。不过,对于许家印“技术性”离婚,有业内人士称,如果是技术性离婚,显然已经太晚,因为即便是现在离婚,婚内产生的共同债务依旧需要双方共同偿还,因此离婚无法达到债务隔离的目的。侃见财经认为,可能事实并非如此。根据21世纪经济报道消息,此前恒大集团累计分红分掉了900多亿,而这部分分红则是由许家印、丁玉梅分别100%控制的英属维尔京群岛和开曼群岛的离岸公司,通过中国恒大拿到了大部分的分红,并在出险前后转移到境外,而通过“技术性离婚”的操作最终落到丁玉梅的口袋里。”这就意味着,或许许家印的资产“隔离”已经成功,其“前妻”丁玉梅也已经成功撤退。恒大系的问题,许家印或许早已清晰。所以,自2020年开始,许家印就已经开始布局。只不过对外“投资”,许家印并未收手。到了2021年,恒大的问题已经非常突出。许家印当时给恒大开了一味“药”,原则上十年内不买地,也不贱卖土地。除此之外,恒大未来十年将全面实现现楼销售,房地产的规模也要从去年的7000多亿,十年内下降至2000亿左右,并且十年内恒大要从房地产转向为新能源车。其妄想用新能源来拯救恒大,现在看来只不过是一个“烟雾弹”。2022年刚开年,许家印就在2022年保交楼新年开工动员大会上表示,何时候都不能贱卖公司的资产,要注意防范资产处置过程中存在的漏洞,不能依靠贱卖资产去清偿债务,否则资产卖光也很难还清债务。许家印当然清楚,不能贱卖资产。因为当时恒大可能已经资不抵债,如果当时引起挤兑,恒大系的问题可能暴露的更加彻底。所以,对于当时的许家印来说,这是不允许的,因为很多“布局”尚未完成。而中国恒大因为财报问题停牌,或许也给了许家印一点“喘息”的机会。2023年7月,中国恒大终于发布了财报,这份姗姗来迟的财报,揭开了很多谜团,也让恒大负债彻底曝光在了大众面前。对于恒大的负债,大到难以处理,复杂的债务结构更是让市场目瞪口呆。其中,因其自身“会计处理变更”导致以前年度收入调减高达6643亿元,让市场震惊到“麻木”。据21世纪经济报道,许家印所涉及的问题很可能跟多个罪名都有关联,非常复杂,可能需要相当一段时间才能厘清。红星新闻也表示,许家印被采取强制措施和恒大财报里“消失”的6643亿元不无关系。当然,对于许家印本人而言,目前结局已经注定。这些年被分走的900多亿或许也已经“平安”的落地,丁玉梅或许已经从中抽身,只是苦了恒大的投资者,还要继续讨债。
2023年9月29日
其他

暴跌80%!贾跃亭的“惊天魔术”,玩不下去了

普通人最怕耗尽希望。企业家最怕耗尽信用。自乐视开始,贾跃亭就一次又一次的掏出了“狼来了”的剧本,以至于到今日,九年磨一“剑”。贾跃亭依旧没能向市场交出一份满意的答卷,法拉第未来也没有真正意义上的实现规模化量产。一次又一次的“跳票”,耗尽了市场的期待,也耗尽了投资人的耐心。为了能让法拉第未来继续苟延残喘,贾跃亭把能想的招全想了一遍,而这一次他将目光盯向了公司的股价。妄图用一场数字的游戏,给自己增添融资的砝码。然而这场“惊天的魔术”,没能奏效,贾跃亭又一次搬起了石头,砸了自己的脚。资料显示,8月28日,法拉第未来完成了普通股80合1股之后,当天法拉第未来跳空低开24%,短短半个月时间,法拉第未来跌去了59%。如果从8月初算起,法拉第未来更是跌去了80%。对于市场用脚投票的结果,贾跃亭以及管理层没有进行及时的反思,反而发布消息称,公司管理层正在采取措施来保护公司的利益。但他们注意到了一系列可疑的活动,认为这些活动似乎是有组织的,旨在通过散播虚假信息和操纵市场情绪来损害公司的估值。为了解决这个问题,法拉第未来还计划进一步调查,并采取措施来应对任何被认为是市场操纵或传播虚假信息的活动。该公司称,如果发现任何非法做空、其他市场操纵或虚假信息,公司还打算采取可用的法律行动。与此同时,法拉第未来还呼吁股东和投资者保持警惕,以防范市场操纵行为,并建议他们在做出投资决策时进行全面的研究和尽职调查。侃见财经认为,市场从来不信数字的游戏,一家有价值的公司短期内有可能被低估,但绝不会一直被低估。在“生态化反”的大循环下,造车可能是不可或缺的一环。2014年,妄想打通顶层生态的贾跃亭,将目光瞄向了造车。那一年,李斌刚拿到雷军和刘强东等圈内大佬的投资意向准备成立蔚来汽车,李想还在汽车之家担任总裁,何小鹏也刚刚卖掉了UC,在享受游艇生活中探寻未来新的道路。从这个角度,有时候不得不佩服贾跃亭的眼光。当时,贾跃亭飞到美国之后,就联合前特斯拉高管Nick
2023年9月17日
其他

大败局,暴跌超75%!千亿扫地巨头“神话”破灭

业绩大降、股价暴跌,“扫地茅”科沃斯最近处境不太妙。8月26日,科沃斯披露了2023年上半年财报,营收和净利润都不太理想。具体来看,今年上半年科沃斯实现营收为71.44亿,营收增速为4.72%;实现净利润为5.841亿,净利润增速下滑33.4%,很显然,增收不增利以及营收增速放缓都是科沃斯绕不开的问题。受到业绩不及预期的影响,最近科沃斯股价也出现了连续下跌。统计显示,从最高位算起,两年时间科沃斯的股价已惨遭“膝盖斩”,跌幅超过了75%,市值缩水超过了1000亿元。实际上,科沃斯之所以会出现当下的局面,或许在其选择发展路线时就已经注定。当下,科沃斯正面临着多重困扰。一方面,其自身缺乏核心护城河,经营状况堪忧;另一方面,扫地机器人市场的竞争变得越来越激烈,美的、格力等家电巨头纷纷入局。在“内忧外患”的情况下,科沃斯还有什么底牌?1990年,一位法国商人找到了钱东奇所在的贸易公司,提出希望从中国进口吸尘器。在跑遍了全国各地的吸尘器工厂后,钱东奇最终和五家工厂签订出口合作协议,正式做起了吸尘器出口的生意;随着生意越做越大,钱东奇在1998年创立了实体企业泰怡凯,专门代工制造吸尘器,而这正是科沃斯的前身。由于代工业务不可避免地都会逐步陷入比拼成本和劳动力的“价格战”当中,代工厂的地位只会越来越低,思考再三的钱东奇决定建立自主品牌,选择了进入当时国内还没有太大市场的扫地机器人行业,并组建了一支代号为“HSR”的团队,专门研究吸尘器与机器人的结合;2006年,在经过几年时间的研发之后,“科沃斯”品牌正式成立。2009年,科沃斯正式推出了自己的首款扫地机器人产品——地宝730。根据资料显示,这款产品的上市发布会是在北京国家会议中心召开,作为一款扫地机人,地宝730的核心卖点却并非清洁能力有多强,而是“全球第一台会说话会跳舞的家庭扫地机器人”,可见当时科沃斯的产品并不成熟,距离真正意义上的扫地机人也有很远的距离。2011年,钱东奇撤掉了原有的吸尘器代工业务,开始向扫地机器人方向全面转型。由于当时国内还没有太多的扫地机器人企业,科沃斯相当于进入了一片蓝海市场,发展极为迅速;2016年以后,扫地机器人开始逐渐火热起来,但此时的科沃斯已经完成了渠道布局,据媒体统计在2020年时科沃斯的市场占有率高达80%。吃尽了行业红利的科沃斯,最终在2018年成功在主板上市,成为A股市场的“扫地机器人第一股”。上市后,科沃斯股价表现并不算太好。但是随后的疫情给了科沃斯一个风口,2020年科沃斯股价爆发,从最低点14元附近一路上涨至2021年最高的250.71元,股价涨幅接近17倍,市值在最高峰时也一度超过了1000亿,凭借着超强的股价表现,投资者给其冠上了“扫地茅”的称号。然而,等到风口逐渐过去,科沃斯的众多“缺点”开始暴露,这个从代工起步的扫地机器人“一哥”迅速跌落神坛。一家公司的发展历程和经营理念,对其未来的发展方向影响深远。而从贸易起家的科沃斯自然也是如此。扫地机器人作为一个极其讲究技术的行业,研发驱动无疑是推动企业向前发展的主要动力,然而科沃斯在研发投入比例却并不算高。根据财报显示,2022年科沃斯的销售费用高达46.23亿,占成本总额的比例达到了34.7%;而其研发费用仅为7.44亿,还不足销售费用的五分之一,占成本总额的比例也仅有5.3%,费用投入的权重上研发跟销售相差甚远。作为对比,同为扫地机器人上市公司的石头科技2022年的销售费用为13.18亿,占成本总额的比例为24.7%;研发费用为4.886亿,占成本总额的比例为9.16%。虽然都是重营销、轻研发,但石头科技的情况明显比科沃斯要好。在对外宣传时,科沃斯一直声称自己是一家高科技企业,“核心科技”、“研发”、“机器人”等标签更是长期贴了在科沃斯的身上。但从实际的研发投入来看,如此低的研发投入占比让科沃斯的科技标签很难站得住脚;横向对比来看,其实科沃斯更像是一家传统的电器制造企业而非高科技企业,财务结构上跟小熊电器有着几分的相似。此外,由于走的是“贸工技”路线,科沃斯也没有太多核心技术可言,很多重要技术都是通过购买获得的。据媒体报道,清洁技术作为扫地机器人的核心,科沃斯的清洁技术是向iRobot购买了一项Aeroforce
2023年9月3日
其他

赢麻了!市值逼近万亿大关,二季度净赚131亿,发生了什么?

当“低价”成为关键词,拼多多则成为了最关键的“赢家”。8月29日晚,拼多多发布了2023年二季度财报,财报显示,拼多多第二季度总营收为522.807亿元,同比增长66.3%;净利润为131.081亿元,同比增长47%;调整后净利润152.694亿元,同比增长42%。拼多多的各项财务数据,均超出了市场预期。受此影响,拼多多连续大涨,市值突破1300亿美元至1314.9亿(约合人民币9547.88亿元)。实际上,进入2023年以来,围绕电商一共有两个词:第一,低价;第二,中小商家。不管是马云对于阿里系电商的调整,还是刘强东对于京东的调整,本质都是围绕着“低价”展开的。对此,马云甚至预言,未来的机会在淘宝,而不在天猫。相比于京东和阿里,“低价”一直都是拼多多的核心,因此拼多多不用大费周章地去进行各种调整,只需要顺着自己的节奏就能收获不错的成果。而财报似乎也印证了上述观点。根据财报显示,二季度拼多多的销售及营销费用为175亿元,占总收入的比重为33%。相较于一季度的43%,下降了约10%左右。因此,从财报判断,拼多多的补贴力度并未提高。电话财报会议上,拼多多管理层将此次拼多多业绩上涨归结于,消费复苏下拼多多通过618促销活动,刺激了消费需求。实际上,拨开财报的迷雾,我们会发现,拼多多的收入主要包括在线营销服务和交易服务收入。二季度拼多多在线营销服务收入为
2023年9月1日
其他

300.98%!百度的“反转时刻”,来了?

押注人工智能多年的百度,等来了自己的“反转时刻”。8月22日,百度披露了2023年的半年报。根据财报显示,今年上半年百度实现营收652亿,同比增长12.3%,其中二季度营收为341亿,远超市场预期;上半年实现净利润110.3亿,同比更是大幅增长300.98%。在互联网经济持续低迷的大环境下,百度的这份半年报已经非常亮眼。而受业绩大增的影响,近几个交易日百度股价持续拉升,截至8月25日收盘,百度港股报收122.8港元/股,近4天股价已大涨7.62%,表现相当强劲。对于百度而言,这份财报背后的意义并非只有营收和利润提升那么简单。曾几何时,百度也是互联网领域的巨头之一,但由于过早开始钻研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技术,百度错失了移动互联网时代的机会,被后来居上的美团、字节等公司超越,而如今人工智能逐渐兴起,押注人工智能多年的百度终于等来了属于自己的风口。作为人工智能领域的巨头,百度能否趁着风口回到曾经的位置?上半年业绩大增之后,百度下一步又会走向何方?作为PC时代的互联网巨头,掌握着国内最大搜索市场的百度也有过辉煌的时刻。然而,随着移动互联网的兴起,搜索引擎已不再是必选项,百度也因此逐渐掉队——市值不但远远落后于腾讯和阿里巴巴,甚至连美团、拼多多等后起之秀都不如,自知落后的百度选择另辟蹊径,将筹码压到了人工智能上。据报道,百度早在2013年就开始进入AI领域,在当时分别成立了百度美国研究院、百度深度学习研究院两大研究院,以及大数据实验室、硅谷人工智能实验室两个实验室;4年后,百度正式对外发布了人工智能开放平台的整体战略、技术和解决方案,开始全面向AI和人工智能方向转型,从现在回头看,当时的百度的确走在了最前端。百度在AI领域的投入有多大?答案是超过1000亿。此前,李彦宏曾在公开发言中提到,百度在人工智能领域10年间累计投入了超过1000亿元,其中核心研发投入占核心收入比例连续多个季度超过20%。此话确实不假,从财报来看,最近5年时间,百度的研发投入累计已经高达1018.7亿,投入的金额可以说是相当惊人了。不过,虽然在人工智能上投入了庞大的资源,但在今年之前百度却一直找不到发力点,本来最有机会的算法推荐都被字节跳动抢先拿走,一直到今年GPT爆发,长期在AI领域深耕的百度才终于等来了自己的爆发时刻;从股价来看,百度港股自从在去年10见底后,股价便震荡回升,到今年2月涨至166.3港元/股,66个交易日股价翻倍。根据媒体统计显示,当下的百度在AI领域已经完成了全面布局,形成了以智能云、智能驾驶、AI服务平台飞桨、百度大脑、智能音箱小度,元宇宙希壤、数字人希加加、度晓晓的全景生态,再加上今年推出的文心一言,百度已经补足了AI商业化的最后一枚拼图,而伴随着AI已经成为最强的风口,百度极其有希望成为“风口上的猪”。在AI风口的加持下,百度交出了一份亮眼的半年报——苦苦等待的“反转时刻”终于到了。具体数据方面,上半年百度实现营收652亿,同比增长12.3%,其中二季度实现营收341亿元,同比增长15%;上半年实现净利润110.3亿,同比更是大幅增长300.98%,在大环境持续低迷的情况下,这份财报已远超市场预期。拆开这份财报来看,其中确实有不少的亮点。例如传统的广告业务,本季度实现收入为264亿元,同比大幅增长14.6%,大模型给传统业务带来了新的增长动力,目前广告业务仍是百度营收的核心,营收占比超过了70%。其次则是百度的智能云业务。根据财报显示,本季智能云业务度实现营收为45亿,同比增长5%,虽然增速不高,但智能云业务已经实现连续季度盈利,而且根据IDC发布《IDC中国AI公有云服务市场份额,2022》报告显示,2022年中国AI公有云服务市场增速达到80.6%。其中,百度智能云市场份额占比第一,增速达69.7%。此外,不得不提的自然还有对百度极其重要的文心一言。据媒体报道,李彦宏在财报发布会后的电话会议中透露,目前文心大模型3.5已经得到了云客户、AI开发者和行业专家的广泛认可。今年年底,文心大模型4.0也会正式亮相。“百度是国内少数有能力做基础模型的企业。未来,企业会不断加大对大语言模型和生成式AI的投入。”对于百度而言,随着文心一言的逐渐成熟,文心一言越来越多的业务应用模式也将促使百度的业绩更上一个台阶。据百度高管披露,目前文心一言的商业模式除了为客户提供基于人工智能技术的计算基础设施之外,也在考虑向客户收取使用文心一言服务,或者像AI编码助手Comate在内等其他人工智能应用的费用。可以预见,随着未来AI应用的推广,百度这家最早向AI转型的大型互联网企业必然还会有更多亮眼的成绩。而在百度披露财报之后,其股价在最近的四个交易日里也大涨7.62%,表现也优于一众互联网企业。
2023年8月27日
其他

突然暴雷!暴跌99%,2000亿巨头崩了!“股神”大撤退

“浓眉大眼”的金龙鱼突然暴雷。近日,总市值超2000亿的“油茅”金龙鱼披露了最新财报,其中显示,2023年上半年实现营业收入1187.14亿元,同比下降0.64%;净利润仅有9.66亿元,同比下降51%,创上市以来同期新低;扣非净利润仅有0.14亿元,同比暴跌99%。分季度来看,2023年一季度金龙鱼的净利润为8.54亿元;但到了二季度,其净利润却仅为1.12亿元,为上市以来单季最低,同比暴跌94%、环比暴跌87%;第二季度的扣非净利润更惨淡,亏损了2.26亿元。与此同时,金龙鱼的毛利率、净利率均持续下行,均跌至历史低点,2023年上半年,金龙鱼的毛利率仅为4.15%、净利率仅为0.67%。这显然是一份惨烈的财报,甚至是其上市以来交出的最差的一份中报。披露后,金龙鱼便遭到资本市场疯狂抛售,8月14日盘中,金龙鱼股价一度暴跌超11%,截止当日收盘,跌幅仍高达10.1%,目前最新总市值已跌破2000亿元。拉长周期来看,自2020年10月上市至今,在2021年1月创下144.89元的历史最高价之后,金龙鱼股价便一路走低,截止最新收盘,期间最大跌幅超75%,总市值累计缩水接近5900亿元。值得注意的是,2023年10月,金龙鱼还将有48.79亿股、占比约90%的股份全部解禁;在股价持续走弱,业绩暴雷的背景下,投资者担忧巨量解禁对其后市进一步冲击。面对崩塌的股价,一度被称为A股“油茅”(油中茅台)的金龙鱼彻底跌落神坛。作为中国市场的粮油巨头,金龙鱼突然暴雷,无疑令市场大吃一惊。金龙鱼的核心业务板块主要有两部分:厨房食品、饲料原料及油脂科技。粮油的原材料是粮食,饲料的原材料也是粮食,并且粮食压榨之后,剩下的渣渣正好可以用来做饲料,所以说,金龙鱼的两大核心业务非常契合。金龙鱼业绩暴雷的原因主要是,这两块业务出现了问题。据财报显示,2023年上半年,金龙鱼的厨房食品的整体利润同比下降,饲料原料及油脂科技产品的利润同比降幅更大。其中,金龙鱼的饲料原料及油脂科技产品毛利为-1.415亿元,而去年同期为34亿元;同期,该板块业务收入增幅最大,达4.7%,但成本增幅更大,达14.22%,导致毛利率大降8.37%,是公司总体毛利率降幅的两倍多。另外,从金龙鱼这两大产品的销量来看,2023年上半年增幅达12.79%,但公司营收却微降0.64%,意味着,金龙鱼的核心产品价格呈下降趋势。对此,金龙鱼在财报中解释称,油脂科技相关产品在行情下跌的影响下,利润空间受到挤压,使得利润同比减少幅度较大;另外,上半年国内大豆和菜籽压榨量同比有所增长,但是大豆成本较高,再加上豆油价格下跌,导致压榨亏损。对于利润下降的原因,金龙鱼在财报中解释称,厨房食品业务整体利润下降是因为较低毛利率的餐饮渠道产品销量在厨房食品中的占比提升,其中面粉业务的业绩同比下降明显,上半年小麦、面粉及副产品的价格整体下行,公司消耗前期的高价小麦库存导致业绩下滑。单纯从经营层面来看,金龙鱼与茅台相差甚远。作为A股食品行业营收规模最大的企业,金龙鱼2022年的营收规模相当于2个贵州茅台,但贵州茅台的归母净利润却是金龙鱼的20多倍。究其原因是,金龙鱼的毛利率只有11%-12%,但茅台的毛利率超过90%,而金龙鱼的净利率是3.5%-4%,茅台的净利率则高达52.68%。对比之下,金龙鱼做的是一门利润微薄的“苦”生意。金龙鱼上市之初,被外界视为“油茅”。被业界称为“民间股神”的私募大佬林园曾强烈推崇金龙鱼,其一系列操作也引发市场热议。复盘金龙鱼的历年财报发现,2020年第四季度,林园大举建仓买入金龙鱼,投资旗下2只私募基金(12号、158号)新进为金龙鱼第7、第8大流通股东。2021年第一季度,林园继续加仓金龙鱼,旗下158号私募基金小幅加仓金龙鱼,林园投资166号、24号私募基金新进前十大流通股东,私募投资12号私募基金退出。2021年第二季度,林园继续买买买,旗下166号、158号、24号私募基金对金龙鱼均有一定幅度的加仓。2021年第三季度,林园投资158号、24号、166号三只私募基金持仓未变,林园投资130号私募基金是新进前十大流通股东。怎料,金龙鱼股价持续走弱,2021年第四季度,林园旗下4只基金全线撤退,均从金龙鱼的前十大流通股东名单中“消失”。有市场人士分析称,林园可能在金龙鱼股价65元左右时,对其进行了大规模的减仓处理,认输退场。但林园从未公开回应过抛售金龙鱼的时间点与原因,因此,他究竟是被动退出,还是主动止损,或者其他什么情况,一直都是个谜。除了私募大佬以外,外资、机构股东也正在持续抛售金龙鱼。据最新披露的半年报显示,今年以来,外资(陆股通)持续减仓金龙鱼,第一季度、二季度分别减持308.05万股、64.9万股,合计减持达372.95万股。而在2022年四季度,外资合计增持金龙鱼527.41万股,当季度金龙鱼股价均价、最低价分别为42.57元、37.55元,对比来看,陆股通的这笔增持或没有赚到钱。与此同时,金龙鱼的第二大、第五大流通股股东融泽投资有限责任公司、GIC
2023年8月17日
其他

南方基金张延闽:均衡与精准的“园丁”式投资方法论

阿克曼在《栽种之乐》中所写的:花园是我们在纷乱世界的避难所,是生与死、奥秘与惊喜的传奇。花园里的四时运转,提醒我们古老的秩序。伺时而动,布局不同花期的种子在农耕基因的牵引下,在笔者的理想生活中,是有一处巨大的花园,他们每个季节都有属于当季的花朵和果实。这样时间流转,生活浪漫且充裕。然而到现在这个园子依然处于空想状态。但南方基金张延闽在投资领域做到了,他说:“我一直把这个公募基金做组合投资,比作一个园丁在经营自己的花园。我们希望无论春夏秋冬,这个花园里面都有应季的收成。这就需要在一开始布局的时候,播种不同花期的种子”。可被设计的花园——当下与未来的均衡张延闽认为,自然界里面的种子,从开花到结果,既和现实的环境也有很大的关系,也和种子自身的这个品质也直接关联。这个很像股票市场,当建立一个组合的时候,对于股票当期的表现,既和公司自身经营的周期是有关系的,也和当期的市场风险偏好以及市场的风格是有很大的关联。的确,作为一个园丁式管理者,对时机的选择,对种子的筛查,对四季轮换这种当下与未来的天时把握,不无考验着基金经理各项能力。在张延闽看来,一个理想的组合,是比如在一年中,有1/3的股票,要在当年的表现能超越市场,1/3的股票需要跟随市场,可以接纳1/3的股票表现一般但是不要跑输太多。所以,作为一个园丁,我们能做的就是时时刻刻去跟踪和观察,一方面提高选择这些种子的成活率,另外一方面要观察它的成长过程。所以我希望选出来的种子,大概都能生根发芽开花结果,他们不需要也不可能在同一时间开花,但是呢这个花园,就像我们设计的一样,一年四季,风景怡人。其实,张延闽自2015年开始,就在投资实践中,逐渐形成一套独特的选股框架,即:“胜率-赔率”策略,从胜率和赔率两个维度来构建自己的股票池,用“高胜率”的资产筑底,辅以“高赔率”的资产增加组合收益。这套方法在产品业绩上得到了印证,例如,笔者根据公开数据统计了张延闽的在管超过一年以上的产品,南方中国梦(000554)、南方积极配置(160105)及南方高增长(160106),在大幅波动的市场环境下,近3年涨幅分别为37.86%、28.22%、24.10%,同类排名分别位于前1/5、1/3、1/3。注:南方积极配置成立于2004年10月14日(张延闽从2020-05-29起任职至今),南方高增长成立于2005年7月13日,张延闽从2021-08-20起任职至今,南方中国梦灵活配置混合成立于2014年6月9日,张延闽从2020-05-29起任职至今。穿越牛熊的四时花季——精准集中的艺术张延闽反复提到,我们希望无论春夏秋冬,这个花园里面都有应季的收成。这就需要在一开始布局的时候,播种不同花期的种子。即便是挑好了合适花期的品种,那么认真挑出“花园里最靓眼的花苗”无疑就是选股了,在圈子里面,大家喜欢把这个过程叫做“翻石头”。这方面的工作量是巨大的,正如张延闽说,“翻石头这是必须得做的事情,我一直觉得作为基金经理来讲,如果没有一定的工作量,是很难引起质的变化的,这是一个基础。”笔者查阅资料显示:张延闽早在2010年就入行,是一位经历过两次市场牛熊转换的基金经理。最初,他是一名机械行业研究员,2014年10月起开始管理产品,走上了投资一线。张延闽说到,我从本科到研究生一直是学工科的。虽然是跨了行业,但这两个行业其实有非常多的相似的地方,比如做个工程师,如果你发明了一个具体的应用,解决人们的实际问题,特别有成就感。而同样做投资,如果你的假设和猜想被市场验证了,同时也能给基民带来回报,也会非常开心。但是,随着工作时间变长,我发现这两个行业其实很不一样。做科研非常聚焦目标清晰简单单纯,而做投资呢,除了科学的一面,还有非常艺术的一面。的确,对某个行业的深度理解,不断挑战基金经理的认知圈;而对优质个股的集中投入去获得更多的阿尔法,也非常考验基金经理“翻石头”的研究与选股功力。他扎实的行业均衡与个股集中能力,也在实战中得到了很好的展现。公开数据统计显示,他管理南方中国梦(000554)以来,连续出现报告期的个股共27只,,其中24只个股全部飘红。重仓股数据来源:南方中国梦基金定期报告,2023.6.30,重仓股收益来自Wind,重仓期间收益为第一次出现在重仓股至最后一次出现在重仓股期间个股涨跌幅,不作为个股推荐依据。风险提示:基金有风险,投资需谨慎。基金的过往业绩及净值高低并不预示其未来业绩表现,基金管理人管理的其他基金的业绩并不构成对本基金业绩表现的保证。投资前请认真阅读本基金合同和招募说明书等法律文件,充分了解本基金详情及风险特征,根据自身风险承受能力选适配产品理性投资。
2023年8月15日
其他

100亿富豪黄宏生的“造车梦”,急了

黄宏生“造车”有点急了。在创维汽车春季技术生态大会上,创维集团、创维汽车创始人黄宏生语出惊人:“开创维汽车,寿命延长30年,让每位车主享百岁人生。”“自从开了创维电动车,我的高血压、糖尿病等毛病都好了。”在中国电动汽车百人会论坛2023大会上,黄宏生再次震惊四座:“创维汽车的意图是,为车主提供深度睡眠与深度养生的友善条件。”一系列奇葩言论的背后是,黄宏生的“造车”大计不容乐观。以蔚小理为代表的造车新势力,销量持续增长的同时,创维汽车却还在跌跌撞撞,2022年的平均月销量尚不足2000辆。但令人好奇的是,黄宏生的新奇言论,是否能让消费者买单?黄宏生能否成为新能源汽车的“破局者”?作为创维集团的创始人,黄宏生在家电圈的名气不小,在造车新势力中,他也是年龄最高的一位创始人。现年67岁的黄宏生是有名的“彩电大王”,1988年成立创维,2000年成功在港交所主板上市,巅峰时刻,总市值一度突破200亿港元。2022年,黄宏生、林卫平夫妇以105亿财富位列《2022胡润百富榜》第590位。跨界造车,是他人生中的二次创业,也是最重要的一战。2010年底,开沃汽车成立,英文名为Skywell,不由让人联想到Skyworth(创维集团的英文名)。黄宏生造车的第一把火便是,重组“南京金龙”,拿到汽车行业“入场券”,并全面转型新能源商用车领域,涉足整车及核心零部件的研发、生产、销售。这也让黄宏生尝到了造车的甜头,据开沃汽车官网信息,核心子公司南京金龙客车制造有限公司2014年纯电动客车产销量排名全国第二,2015年-2017年排名全国第四,2018年排名全国第三,2019年排名全国第二。但新能源商用车的蛋糕太小,显然无法满足黄宏生的造车野心。2017年,开沃汽车获得乘用车准入资质,正式杀入“乘用车主战场”。准备大干一场的黄宏生,在2018年签约了30万辆产能的新能源乘用车生产基地;2019年11月,出资2亿元成立了天美汽车(创维汽车的前身)。当时,黄宏生提出的新能源战略目标非常激进,天美汽车刚刚成立1个月便宣布,首款纯电动SUV车型ET5将投放市场,未来5年内,计划发布4款新车,完成50万辆产销量。甚至有业内人士透露,创维集团的最终目标是将汽车产业做到千亿规模。然而,天美汽车的销售却非常惨淡。据交强险的数据显示,2020年上市当年,天美汽车的总上险数只有467辆,2021年前3个月,仅有206辆。遭遇滑铁卢的黄宏生,不得不放手一搏:抛弃天美汽车,全面使用创维的品牌。2021年3月,开沃汽车与创维集团签订商标转让协议,以2800万元价格获得“创维品牌”使用权;当年4月27日,黄宏生宣布,“天美汽车”更名为“创维汽车”。宣布更名的同时,黄宏生抛出了一个新目标:“汽车产业只有上市才能做大做强,我们的目标是2021年年内申报,希望2022年能够挂牌科创板”。更名3个月后,创维汽车正式发布了创维EV6,补贴后价格区间为15.28万元-24.98万元,主打中高端市场。尴尬的是,创维EV6的基本配置几乎与天美ET5一致,仅增加了少许配置。意味着,创维EV6相当于是“换标”的天美ET5,被业内质疑,诚意不足。创维EV6的销量自然低迷,2021年全年上险数仅有1670辆。黄宏生抛出的IPO计划,自然也无疾而终了。面对残酷的现实,黄宏生并为死心,甚至喊出了“1-3-3-3”目标:创维汽车已投入100亿元、未来将再投300亿元、创维汽车市值将跨上3000亿元、再奋斗30年培养杰出企业家团队。2022年4月,创维汽车再推出两款全新产品——创维HT-i及2022款创维EV6后,并定下了“2022年交付3万辆”、“销售额冲击45亿元”的目标。据创维汽车披露的数据显示,2022年全年,创维汽车总销量为2.19万辆,仅完成目标的73%,2023年1-2月,累计交付仅2664辆。但据交强险的数据显示,2022年全年,创维汽车的上险数只有5183辆,今年1-2月累计为919辆。目前看来,黄宏生的千亿“造车梦”,仍遥遥无期。面对残酷的销量,黄宏生开始剑走偏锋,频频发出惊人言论,试图给创维汽车刷一些存在感。黄宏生给创维汽车贴上的标签是:“养生”。在官方推广中,“健康”、“养生”等关键字是出现频率最高的词。据了解,创维EV6的定位便是,健康智能纯电SUV,根据官方描述,这辆车配备了主动睡眠促进技术、空气滤净系统,包括N95空调滤芯、负离子发生器、高温循环杀菌、PM2.5净化等一系列“养生”功能,实时监测生命健康指标(血压、心率等),时刻预警、守护健康,百岁人生。在公开场合演讲时,黄宏生语出惊人:“创业者的寿命平均会缩短10岁,但用了创维汽车后,将会延长30岁。”他还表示,要打造8000万创业者的健康车,因为创业者最大的挑战往往不是金钱,而是健康。黄宏生甚至现身说法,宣称:“自从开了创维电动车,我的高血压、糖尿病等毛病都好了。”除了“养生”标签外,创维汽车的另一个核心宣传点是,安全。创维汽车总裁、联合创始人吴龙八表示,将通过“4390品质战略”,在看不见的地方下功夫,带给用户看得见、摸得着、开着爽的安全驾乘体验。据介绍,“4390品质战略”是,通过4种认证体系、9大质量管理工具、单一车型整车测试不少于300万公里、全方位保障产品品质,实现交车“0”投诉。但打脸来得非常快,不久前,中汽测评公布的C-NCAP碰撞测试结果显示,在满分为五星的前提下,创维EV6
2023年7月28日
其他

淘天成立KA服务部?产业带的终局是品牌

“价格内卷”绝不是电商的终局。2023年过去一半,如果要给电商找几个关键词,“价格”一定是其中之一。“拼多多的好日子,就是我们的苦日子”这样的标题,在朋友圈反复刷屏。资产负债表衰退的话题被不断转发,加速了对电商的悲观。很多关注电商行业的人似乎无奈地接受了这一事实:虽然都知道商家被某些平台逼到了墙角,但未来的电商将会陷入无尽的价格内卷之中。只有低价,更低的低价,才能在电商的修罗场中存活。真的是这样吗?众所周知,经济学中不变的规律是,商品价格永远围绕商品价值波动。不健康的定价体系,势必不是经营长久之计。长期来看,“价格战”必然会演变成为“价值毁灭战”,低价的尽头必然是低质。从生产角度看,除非有绝对的成本优势,否则疯狂“价格战”根本无法保证利润率,如果硬着头皮打“价格战”,商家必然会选择在原材料、工艺上偷工减料。出于生存压力,商家们不得不放弃对质量的坚守,绞尽脑汁节省成本,将导致产品质量越来越差,进入恶性循环。俗话说:“谷贱伤农,谷贱伤民”。“价格内卷”之下,绝大多数商家的最优先的策略并不是把产品做好,而是如何把价格做低,某些电商平台刻意追求价格,大肆推荐低价低质产品,导致大量中小商家疯狂内卷,比拼价格,放弃商品品质与服务。最无奈的是,踏实做产品的商家,他们的品牌之路被“低价者胜出”的游戏彻底打乱,被逼无奈放弃产品至上的策略,含泪加入“价格战”之中,亦或是从刻意追求价格的电商平台出逃。低价竞争,意味着,商家不会有充足的资金投入研发、设计、品牌打造,必然会影响产品的品质。但这绝不可持续,更不是终点。我们常说集体狂热是非理性的,但集体悲观同样会遮住人们的眼睛。价格内卷论者忽视了一个简单的事实:低价不可能是无限的,供应链的利润不可能经受无尽的压榨;而流量成本的上限则是无尽的,当流量成本完全吃掉供应链利润的那一刻,产业链一定会崩塌,价格一定会卷无可卷。所幸的是,昨天的一则新闻,让普遍的悲观情绪开始消融。7月24日,侃见财经获悉,天猫二季度新入驻商家数量同比增长为75%,也超过了去年上半年新商家数量。这批天猫新商家中,成交规模突破1000万元的有近30个,突破100万元的近700个。其中有一个数据颇为亮眼,天猫新增的商家中,
2023年7月26日
其他

时代落幕,4000亿美的“新战争”,胜算几何?

80岁高龄、千亿身家的美的集团创始人何亨健,正在面临关键一战。当前,何享健正在努力扩大投资版图,试图将美的“白色家电”的标签撕下来。他这一次选择的是,新能源赛道。近日,美的集团一举包揽了旗下控股上市公司——合康新能(300048)14.73亿元的定向增发。需要介绍的是,合康新能是美的集团EPC
2023年7月22日
其他

重磅!世卫组织官宣:可能致癌!可口可乐慌了?

可口可乐的无糖可乐正在遭受巨大考验。7月14日,世界卫生组织官网宣布,国际癌症研究机构援引对人类致癌性的“有限证据”,将阿斯巴甜正式归为可能对人类致癌之列(国际癌症研究机构第2B组),联合专家委员会重申其每日允许摄入量为每公斤体重40毫克。阿斯巴甜是一种人造甜味剂,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广泛用于各种食品和饮料制品,包括减肥饮料、口香糖、明胶、冰淇淋、酸奶等乳制品、早餐麦片、牙膏和止咳药水和维生素咀嚼片等药物。目前使用阿斯巴甜的包括,可口可乐旗下的可口可乐零度、可口可乐纤维+、雪碧纤维+、芬达零卡,百事可乐旗下的百事可乐零度、百事轻怡可乐,玛氏旗下箭牌的部分无糖口香糖、薄荷糖等。据财报数据显示,可口可乐集团旗下的无糖可乐品类的经营表现非常亮眼,2022年销售额同比增长11%,展现出了巨大潜力。另外,据美团的数据显示,2022年1至10月,无糖口味可口可乐的外卖销量增速高达132%,远高于平台可口可乐产品的平均增速28%。在阿斯巴甜的“致癌风波”下,可口可乐的无糖产品或将面临巨大考验。与此同时,可口可乐的涨价风波愈演愈烈。据多家媒体报道,近日,多个终端的可口可乐都进行了不同程度的涨价,便利店、小超市以及不同商超的可乐售价都略有不同。以最常见的500ml塑料瓶装可口可乐为例,在四川成都的连锁便利店见福,可口可乐、百事可乐售价均为3.8元/瓶,收银员表示,涨价从2023年开始的。有多家便利店老板对侃见财经表示,已经听到了要涨价的传闻,但未接到涨价的正式通知。另外,在连锁超市的价格也有所上涨,红旗连锁、永辉超市的500ml塑料瓶装可口可乐售价均为3.5元/瓶,有收银员表示,是今年涨到3.5元/瓶。另外,根据比价软件显示,京东平台的自营旗舰店可口可乐各规格产品在5月以来的售价均相对上涨。在经销渠道,一位采购商表示,可口可乐工厂在上个月涨价,24瓶一箱的300ML可口可乐拿货价上涨了4元。其实,在今年2月,可口可乐就表示,2023年将继续“在全球范围内”提价,但速度会有所放缓,以应对居高不下的成本。可口可乐涨价的第一枪,在日本打响。近日,日本可口可乐装瓶公司宣布,将从2023年10月1日上调PET大包装产品的价格上调,涉及27种商品,涨价幅度为5%-16%。其中,1.5L的可口可乐将上涨30日元/瓶,约合人民币1.5元。该公司表示,这主要是由于原料和能源成本上涨。几乎垄断碳酸饮料市场的可口可乐,在全球的总销量已经逼近天花板,可口可乐的营收增长焦虑也正在被无限放大,因此,涨价成为了可口可乐拯救业绩的法宝之一。据可口可乐发布的2022年四季度财报显示,报告期内,可口可乐实现净收入为101.25亿美元,同比增长6.98%,超出市场预期的99.2亿美元;2022年全年,可口可乐营收超430亿美元,同比增长11.25%;经营利润为109.09亿美元,同比增长6%。可口可乐营收实现增长的背后,或许正是得益于提价策略。财报显示,为了转移运费、劳动力等成本上涨,可口可乐2022年四季度的平均售价上涨了12%。其实,涨价策略不止一次“拯救”了可口可乐的业绩。2018年5月,可口可乐宣布,600ml可口可乐、雪碧的终端零售价调整为3.5元/支。同时,可口可乐中国区将逐步减少零售价2.5元/罐的330ML矮罐可乐、雪碧的产能,改为零售价3元/罐的330ML高罐可乐、雪碧。而在这则涨价公告之前,可口可乐业绩遭遇了连续六年下滑,股东们已经忍无可忍。提价的效果立竿见影,彻底拯救了一路向下的业绩。据可口可乐财报显示,2019年实现营收372.66亿美元,同比增长17.1%。意味着,产品价格上调后,可口可乐坐稳了碳酸饮料市场龙头的位置,且业绩一路狂飙。虽然,涨价对于可口可乐而言,可以在短时间内刺激营收、利润等增长,一旦涨价持续透支品牌影响力,或将形成反噬效应,容易导致消费断档,进而造成虚假繁荣,伤害品牌的健康发展。其实,可口可乐涨价的原因,更多来自于上游原材料成本的压力。打开可口可乐的配料表发现,其中最主要的含量包括,水、果葡糖浆、白砂糖、食品添加剂、食用香精等。位列前三大主料之一的白糖,在2023年以来,价格持续上涨。郑商所白糖期货价格一度达到7200元上方,创出2016年末以来的新高。另外,世界糖价亦持续狂飙,美国糖期货价格一度创出11年新高,伦敦糖期货价格更是创出11年半新高,主要由于产量减少而需求反弹。如此疯狂的涨价,无疑加剧了可口可乐的生产成本。今年5月,国际糖业协会(ISO)表示,大幅下调了对2022/2023年度全球食糖的过剩量预期,对于2023/2024年度榨季,欧洲种植进度延迟、甜菜继续饱受病虫害影响;“厄尔尼诺”发生的概率增加,新季主产国产量或继续不容乐观,这意味着,全球食糖的供需平衡将进一步加剧。2023年以来,全球高温不断刷新纪录,厄尔尼诺现象的预期持续加强,市场担忧,印度、泰国甘蔗生长会受到高温干旱的威胁而大幅减产,国际糖价再次冲高的可能性正在加大。除了白糖,可口可乐的另一大难题是:阿拉伯胶。据公开资料介绍,阿拉伯胶是生产碳酸饮料所需的关键原料,能让饮料口感更好,更耐保存。可以说,没有阿拉伯胶,汽水里的气就没法好好待在里面了。它在食品添加应用方面,被称为是“魔术师”。但,阿拉伯胶却面临着全面断供的风险。一直以来,阿拉伯胶都非常稀缺,有数据显示,全球的阿拉伯胶产量有仅12万吨/年,主要集中在苏丹,供应了全球70%的阿拉伯胶且且几乎没有其他地方可以代替。当前,苏丹国内正在爆发激烈的武装冲突,据苏丹卫生部统计,自4月15日以来,苏丹武装冲突已造成3000多人死亡、6000多人受伤。联合国人道主义事务协调办公室发布的数据显示,自4月中旬苏丹冲突爆发以来,已造成约250万人流离失所。危险的地缘局势之下,全球阿拉伯胶存在非常大断供风险。如此看来,可口可乐不仅需要保证营收规模,还需要在成本大幅上涨的压力下,保证净利润,因此涨价或许更多是无奈之举。
2023年7月15日
其他

理想汽车,成功“上岸”?

一众造车新势力之中,理想汽车无疑是最具争议的新能源车企。通过“冰箱、沙发、大彩电”成功出圈的理想汽车,自诞生以来便争议不断。喜欢理想汽车的消费者,称其制造的是“奶爸神车”;不喜欢的消费者,则将理想汽车视为“韭菜车”,从分化的评价当中可窥探理想的处境。虽然争议不断,但从月交付量数据来看,热衷于“冰箱、沙发、大彩电”的理想汽车却很有可能成为第一家“上岸”的造车新势力。根据最新披露的月交付数据显示,今年6月理想汽车的交付量达到了32,575辆,同比增长150.1%,这是其首次月交付量破三万;今年上半年,理想汽车月销量持续蝉联中国新势力第一名,表现可谓相当的亮眼。回顾理想汽车的发展史,其实“蔚小理”三家造车新势力当中起步最晚的,资本实力相比于蔚来和小鹏而言也是最弱的,为什么没有先发优势也没有雄厚资本助力甚至在一开始还选错方向的理想汽车却能够后来居上?今年以来,新能源汽车市场的竞争非常激烈,大多数新能源车企都卷进了价格战的漩涡。然而,理想汽车却是“风景独好”。虽然三款在售车型平均售价都超过30万,但丝毫没影响销量。据理想汽车披露的交付量数据显示,今年6月理想汽车共计交付新车32575辆,月度交付量首次突破三万,同比增长150.1%;今年第二季度,理想汽车累计交付量达到86533辆,同比增长201.6%。需要注意的是,理想汽车上半年的交付量已经超过2022年全年的交付量,增长势头可谓是相当的凶猛了。曾经,理想、蔚来、小鹏三家车企被称为造车新势力的先行者,但从今年的交付量数据来看,理想跟蔚来、小鹏已经拉开差距。据交付量数据显示,6月份蔚来汽车的交付量为10707
2023年7月12日
其他

百威,危机四伏?

啤酒的生意,正在退潮!2019年,百威顶着“亚洲最大啤酒公司”的头衔成功在港股上市,一时之间风头无二。当下,距离百威上市已经过去了4年时间,“亚洲最大啤酒公司”的光环早已经褪去,不仅如此,增速放缓也成了不争的事实。据百威最新披露的一季报数据显示,今年一季度百威实现营收为117亿,营收增速仅为4.29%;实现净利润为20.41亿,净利润增速更是为-1.66%。从长周期来看,2019年上市之后,百威的业绩就已经开始出现滑坡。作为全球高端啤酒龙头,百威的表现的确不算太好,和国产啤酒相比,他们的业绩却明显要好一些,例如国内最大的啤酒上市企业青岛啤酒,其一季度实现营收为107.1亿,营收增速为16.27%,一季度实现净利润为14.51亿,净利润增速为28.86%,营收增速和净利润增速两项数据都要比百威要高出不少。虽然头顶“亚洲最大啤酒公司”的名头,但百威目前的处境并不乐观。一方面,目前整个啤酒行业的大环境不是太好,整体需求呈现出缓慢下行的趋势,行业龙头的百威自然首当其冲。从国内的数据来看,2014年以来我国啤酒行业的产量连续下滑,直到2018年总量开始企稳,随后就开始了长达数年的“横盘”,产量几乎没有再增长;值得一提的是,啤酒行业通常以销定产,产销率超过90%,从国内啤酒行业的产量变化来看,目前我国啤酒行业已经出现了非常明显的增长瓶颈,很难再有像2014年之前那样的爆发式增长了。此外,我国啤酒人均消费量约为24升/人,超过全球平均23.44升/人,从人均消费量来看啤酒消费也很难有大的增长。当然了,百威是一家全球性的啤酒企业,以上市公司百威亚太为例,其就包括了中国、韩国、印度等多个市场,但庞大的中国市场一直是百威亚太的重要收入来源,而在中国啤酒市场进入瓶颈期之后,百威的处境显然也不会太过乐观。另一方面,随着青岛啤酒、华润啤酒、重庆啤酒等一众国产啤酒企业的崛起,百威的行业龙头地位也受到了不小的挑战。以目前发展势头最好的青岛啤酒为例。根据财报显示,一季度青岛啤酒实现营收为107.1亿,营收增速为16.27%,实现净利润为14.51亿,净利润增速为28.86%,营收和净利润均实现了双位数的增长;再看百威亚太,一季度百威实现营收为117亿,营收增速仅为4.29%;实现净利润为20.41亿,净利润增速更是为-1.66%,很显然百威的业绩增速明显低于青岛啤酒了。当然,目前百威亚太在营收和净利润上还压着青岛啤酒一头,但如果继续维持着这样的业绩增速,可能还不用一年的时间,青岛啤酒的营收和净利润就能够反超百威亚太,其“亚洲最大啤酒公司”的地位很可能不保。或许是受到业绩的影响,今年以来百威亚太的股价表现也不太理想。截至7月7日收盘,百威亚太股价报收18.88港元/股,年内跌幅为22%,总市值为2500亿港元,折合人民币约为2306亿;再看青岛啤酒,同样也是截至7月7日收盘,青岛啤酒的股价为100.34元/股,年内跌幅为6.66%,总市值则为1369亿。横向对比来看,虽然青岛啤酒和百威两者的市值还存在着不小的差距,但今年青岛啤酒的股价表现明显要优于百威亚太。作为全球啤酒龙头百威英博的子公司,拥有超过100年历史的百威在高端啤酒领域处于领先地位。根据数据显示,目前百威在亚太地区生产及销售超过了50个啤酒品牌,包括百威啤酒、时代啤酒、科罗娜啤酒、福佳啤酒、凯狮啤酒和哈尔滨啤酒等,其中科罗娜、蓝妹、福佳白啤等都是高端品牌;近年来,百威持续在高端领域发力,其构建了独特的品牌组合,将品牌分为超高端、高端、核心、核心+、实惠五个大的类别,覆盖全面的定价区间及不同的产品类别。而在高端啤酒产品的打造方面,百威继去年推出百威大师传奇虎年限量版之后,今年1月又推出了百威大师臻藏啤酒飞兔腾跃限量版,全球限定5000臻藏席位,售价1588元,这一超高的售价曾为其引来了不少的关注。费用支出方面,近两年百威亚太的销售及分销费用明显提高。具体数据上,2021和2022年百威亚太的销售及分销费用为123.1亿和116.9亿,明显高于2020年的83.39亿;从目前来看,面对增长困境,百威选择了“死磕”高端化来破局。不过,并非只有百威选择高端化,因为高端化目前也是国内啤酒行业的主流方向。据欧睿数据显示,近几年我国低端淡啤的市场份额逐年下降,中端淡啤的市场份额微幅提高,高端淡啤的市场份额增速较快。2011—2018年,我国低端淡啤的市场份额从61.60%下降至35.50%,中端淡啤的市场份额从27.20%增加至29.65%,高端淡啤的市场份额从11.20%增加至34.85%,从数据中不难看出,高端啤酒已经成为行业的主流方向。而在企业方面,除了百威之外国内主流的啤酒企业也都在往高端化方向发展。以华润啤酒为例,作为华润集团下属的啤酒上市公司,近年来华润啤酒也在发力高端化,据媒体报道,其在2019年与喜力正式达成长期战略合作协议,两家啤酒巨头将共建雪花+喜力的“4+4”高端品牌矩阵,其中四大本土品牌(勇闯天涯SuperX、马尔斯绿、匠心营造、雪花新脸谱)和四大国际品牌(喜力、苏尔等)的组合填补了公司在高端价格区间的空白,帮助华润啤酒在高端白酒市场更好地发力。诚然,拥有超过100年历史的百威可以讲的“故事”更多,但面对国内众多啤酒企业扎堆高端化,百威想要通过“死磕”高端化破局并没有那么容易。
2023年7月10日
其他

噩耗!江苏豪门大佬去世,“父子内斗”落幕

噩耗突然传来。胡德霖突然离世,或许意味着,江苏豪门“父子内斗”落幕。近日,A股上市公司电科院公告,公司于6月21日收到公司创始人、实控人之一胡德霖家属通知,胡德霖因病医治无效,于2023年5月3日与世长辞,享年72岁。电科院表示,胡德霖毕生兢兢业业,带领公司成为中国高低压电器检测领域的领军企业,对国内电器检测行业的发展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6月29日,侃见财经打开电科院官网发现,界面已变成黑白,首页写出了“深切哀悼电科院灵魂人物、创始人胡德霖院长”的悼念词。据资料显示,胡德霖出生于1951年生,大专学历,研究员级高级工程师,并自1993年以来一直担任公司董事长、总经理等职务,直到2019年退居“二线”。值得强调的是,胡德霖在国内电器检测领域的影响力非常大,生前曾担任多个重要专业职务,三次获得国家级技术奖项,并多次获得省部级及行业内技术奖项和荣誉。截至2023年一季度,电科院第一大股东为中国检验认证集团测试技术有限公司,持股比例为25.09%;胡德霖、胡醇父子持股比例分别为23.55%、10.30%,二者为一致行动人,是公司的实际控制人。电科院在公告中表示,胡德霖所持的公司股份将按相关法律法规办理继承手续。截止最新收盘,电科院的总市值约为38亿元,父子两人在胡润百富榜和江苏富豪榜上基本都是同列。2020年,父子二人以25亿元的财富首次登上胡润富豪榜,位列第2023名;2021年则以30亿的财富位列2122名。令人不解的是,电科院的公告显示,胡德霖去世的日期是5月3日,但电科院发布公告的日期却延迟了将近2个月之久。对此,电科院的工作人员回应媒体称,公司也是刚刚收到的消息,是胡德霖夫人(通知的)。上述工作人员表示,之前包括像年度股东大会、问询函等事宜,都有跟胡德霖联系,却没有得到回复,期间与其家人也有联系,也未得到回复。这也再度引发了外界对德霖、胡醇父子的“豪门内斗”关注与讨论。在2019年,胡德霖退居“二线”后,便将电科院交棒给了胡醇,这也成为了“父子内斗”的开始。侃见财经梳理电科院所有公告发现,2019年至2023年1月期间,电科院高管层动荡不止,董事长甚至经历了四度变更:2019年11月23日,胡德霖辞职,胡醇担任董事长;2021年1月8日,胡醇辞职,胡德霖担任董事长;2022年2月8日,胡德霖又辞职,胡醇再次担任董事长;今年1月,公司董事会免去胡醇董事长及总经理职务。内斗愈演愈烈,一度演变成为了“公章抢夺战”。今年1月12日,董事会罢免胡醇职务后,电科院立即要求胡醇返还公司公章,但胡醇一直未予以回应。今年4月,电科院无奈公告称,前任董事长胡醇一直未将公司公章、合同专用章、法人章交回,公司决定停止使用3枚印章。其实,胡德霖、胡醇父子二人抢夺公章一事,早在2022年11月就已显露端倪。据报道,2022年11月1日,胡醇要求公司一员工将这3枚印章送给他指定的人员后,便再未返还。为此,公司无奈之下将胡醇告上法庭。对此,胡醇方面公开回应称,本次事件起因为自己与其父胡德霖产生经营理念不和,董事会罢免程序等明显存在违规。电科院在回复深交所关注函时表示,董事会合法合规,并公示了罢免胡醇的三个原因:1、胡醇一直不在国内,一直未到公司办公,导致公司管理层决策效率低下;2、发给他的工作请示、函件自2022年10月以来都未予回复;3、公司经营所需的公章、法人章、合同章于2022年11月1日被他带走,影响公司业务和经营。另外,电科院2022年年报提及公司目前面临的三起诉讼案件,均由实控人胡德霖、胡醇父子的矛盾引发。胡德霖逝世后,其股权由谁继承、公司管理层是否发生变动成为关注焦点。据胡醇此前描述,因身体原因,父亲原本计划将公司的控制权让给自己。“2022年8月,胡德霖先生有意将其持有的全部电科院股份转让给本人,实现本人对电科院的全面控股与控制。”不过此后,由于病情逐渐稳定,胡醇称父亲便从股份转让、经营理念等各方面开始反悔。这一态度的变化,在电科院的公告中也得到了证实。据公告显示,2021年10月14日,由于个人身体健康方面的原因,胡德霖将其所持的所有股份对应的表决权委托给胡醇行使。2022年12月13日,画风突变,胡德霖称身体恢复,能够自行正常行使表决权,便立即决定终止上述协议,解除了与胡醇的表决权委托关系。胡德霖去世,或许意味着,电科院“父子斗”迎来剧终。不过是否会产生余波仍值得进一步观察。按照胡醇的话来说,胡德霖是野蛮发展、粗放经营的理念,将盈利放在第一位;而他的经营理念是合法合规,规范治理,可以牺牲部分经济收入,但不能承担法律风险。复盘电科院过往业绩,胡醇接棒后,公司业绩遭遇大幅下滑,营收、净利润双双下跌12.9%、47.98%。2021年1月,胡醇辞职,胡德霖重新出任董事长,电科院业绩出现了短暂回升,当年营收、净利润分别同比增长22.8%、122.4%。由于内斗加剧,电科院业绩持续受到影响。2022年以来,电科院的业绩再次遭遇“过山车”,下跌态势明显,今年一季度其归母净利润惨跌177.8%。
2023年7月2日
其他

暴涨超36000亿!这一超级富豪“逆袭”,身价大增4330亿

互联网的突围没有“终点”。在快节奏的商业环境下,不断的试错成了互联网企业的标配,一年一个风口,一个风口造就一个热点,但是回头来看,最终受益的还是身处在互联网行业顶端的企业。2021年,全球社交巨头Facebook全面布局元宇宙,为了迎合热点,扎克伯克不惜将公司改名“Meta”,并且为此耗资了数百亿美元。根据财报显示,仅2021年一年,Meta在元宇宙业务的净亏损就超过了101亿美元。巨额的亏损以及股价的“雪崩”,让Meta的股东对扎克伯格的忍耐到了极限。2022年年底,一则扎克伯格2023年即将辞任的消息,似乎让市场找到了宣泄口。消息一经传开,便在市场上引起了轩然大波,Meta的股价甚至一度出现了飙涨。在多重压力之下,扎克伯格终于意识到了自己在商业上的失误。于是开始调整战略,2022年11月,Meta开启了裁员模式,并且大幅缩减了对元宇宙的投资。开始将重心重新放在AI以及额外计算能力方面。扎克伯格也许没想到,此次战略调整能带来这么多意外的收获,并且让自己成为2023年最大的黑马。根据统计显示,Meta自2022年11月至今,股价从最低88.09美元/股上涨至最高289.79美元/股,市值飙涨超过了5100亿美元,约合人民币36771亿元,而扎克伯格本人,身价也达到了1040亿美元,重回全球前十大富豪行列,距去年年底大涨超600亿美元,约合人民币4330亿元。近期,因为Meta和Twitter之间的竞争,首富马斯克和扎克伯格在网络上掀起了“约架”。但在最终因为马斯克母亲的干涉,这场约架最终被取消。这场约架的背后,不仅仅是富豪个人之间的恩怨的体现,也代表了科技风口轮动下,企业之间微妙的关系。2021年,新能源的崛起,科技互联网的造富“浪潮”戛然而止,刚刚更名不久的Facebook更是遭到了暴击。由于扎克伯克AII
2023年6月28日
其他

破产潮来袭!留给雷军“造车”的时间,不多了

雷军刷屏了。近日,小米CEO雷军在武汉大学毕业典礼的致辞,刷屏互联网。其关于小米汽车的表态,更是引发热议,雷军表示,在51岁的时候,决定进行人生最后一次创业,也就是小米汽车。从软件到电商,再到手机,再到汽车,空前的跨度,更是空前的难度。图片来源:雷军微博同时,对当前爆火的AI,雷军认为,AI大模型带来的革命,正扑面而来。过去几个月,他也花了很多时间学习。这番表态过后,市场对小米汽车的关注度再起。从2021年,小米高调宣布10年投资100亿美元下场造车开始,到现在,距离小米汽车2024年的量产目标越来越近。按照小米的规划,小米汽车将于2024年上半年正式上市,根据市场流出的配置信息来看,小米的第一款汽车将定位中高端纯电动轿跑,推测售价为26-30万元,高配售价或将超过35万元。但从目前新能源汽车的市场格局来看,小米的第一款车或许将面临“凶多吉少”的处境。中国电动车市场竞争最激烈的价格区间正是,26-30万。除了特斯拉、比亚迪两座大山之外,自主品牌、合资品牌乃至二线造车新势力也都在这一价格区间混战、厮杀,小米汽车前途未卜。通过对比新能源车与手机市场的价格分布,可以发现,小米手机均价1151元主打的是手机市场底部的21%;而小米汽车定价26-30万,却对应着新能源汽车市场最头部的26%。这也意味着,小米汽车正在“抛弃”中低端用户,这显然与小米粉丝群体不太匹配。但距离正式上市,尚有一年时间,中国新能源车市场变化太快,小米汽车的最终定价仍有较大不确定性。雷军曾对外宣布,小米造车“将用全资的模式来干,所有的钱都是小米自己出”。这意味着,小米的汽车业务将全盘依赖集团输血。众所周知,造车是一件非常烧钱的事,以造车新势力“蔚小理”,2022年的研发投入,均超过了50亿元,最多的蔚来甚至超过了100亿元。小鹏汽车创始人何小鹏曾感慨,造车“200亿都不够花”。从新能源市场内卷的趋势来看,每年的研发投入呈现出明显的增长。那么,小米造车到底烧了多少钱?据小米集团公布的最新财报显示,2022年,小米在汽车业务上的投入为31亿元;2023年第一季度,小米集团在智能电动汽车等创新业务费用达11亿元。另外,小米汽车自建工厂的具体投入并未公布。其实,自建工厂的烧钱更为夸张。以小鹏为例,其首家在肇庆的工厂,累计投资达到了100亿元。第三家工厂落户武汉经开区,占地约1100亩,总投资约47亿元。据悉,小米汽车工厂落户于北京亦庄,一期、二期工厂年产量合计达到30万。此前雷军曾表示,小米造车两年,研发、工厂建设已经花了60亿,到第一辆车交付时,大概还要花180亿元。这也意味着,在小米汽车上市前夕,小米烧钱的速度只会更快、更剧烈。更残酷的现实是,造车回血并非易事,且周期很长。目前,新能源汽车市场中,真正意义上实现“盈利”仅有特斯拉、比亚迪。而造车新势力中,仅有理想汽车在今年一季度取得了盈利,净利润9.34亿元,实现扭亏为盈;小鹏汽车一季度亏损23.4亿元,蔚来2022年的亏损金额更是高达145.6亿元。在此前很长时间,“蔚小理”都深陷巨亏泥潭,甚至一度濒临资金链断裂的边缘。近期,零跑汽车创始人朱江明表示,在不亏本卖车的前提下,新能源车企销量达到50万辆/年才能实现盈利,达到500万辆/年才能“活得好”。可以预见的是,在未来一段时间内,小米汽车业务烧钱不止,且盈利时间点也存在极大的不确定性。这对一家上市公司而言,无疑是巨大的考验,市场与中小股东能否容忍小米的这一场豪赌?站在新能源汽车行业的角度来看,留给小米造车的时间或许也不多了。当前,中国汽车市场“内卷”愈发激烈,据瑞信报告,2023年中国将有约100款新能源汽车上市,比2022年的70款增长超过40%。近日,在比亚迪的2022年年度股东大会上,比亚迪董事长王传福提到,汽车行业已进入淘汰赛阶段,不竞争不会有繁荣,竞争才有优胜劣汰。“新能源汽车变革是一场技术革命,有核心技术企业才能活下来,如果只是简单拼装,活下来概率很小。行业机遇窗口期只有3-5年,车型、技术路线选择很重要。”王传福说。由此可断言,国内新能源汽车市场还将进一步内卷。在刚过去的2023年第一季度,我国新能源汽车的渗透率已经达到了30%,其中在最高的三月份,已经达到了35%。也就是说,3月份每卖出的3辆车中,已经超过1辆是新能源汽车了。意味着,中国新能源汽车市场已经不是早期市场,未来渗透率提升空间将越来越小。其实,中国新能源汽车行业的破产潮已经来了:6月14日,烧光
2023年6月24日
其他

全线下架!逃离美团!又一餐饮连锁品牌“忍无可忍”

又一连锁餐饮品牌“硬刚”美团外卖。近日,西北地区的餐饮品牌——魏家凉皮,突然将其门店从美团外卖全线下架。侃见财经打开美团外卖发现,截至目前,西安的魏家凉皮门店全部取消了外卖业务,仅支持到店消费。除了西安以外,侃见财经尝试搜索了其他城市,魏家凉皮的门店同样显示仅支持“到店”,外卖暂停。但在饿了么平台,魏家凉皮的外卖业务正常运营,可以线上点单,支持配送。值得一提的是,魏家凉皮在西北地区的知名度很高,据官网显示,魏家凉皮创立于1999
2023年6月21日
其他

京东618往事

作为疫情后的首个购物节,本届6.18又被称为史上最卷618。在一众电商平台之中,京东无疑是本届618中关注度最高的电商平台,理由无他——最近几个月京东一直处于变革之中,无论是近期的更换CEO还是更早之前的开启百亿补贴活动,每一个消息都能反映出京东的内部正在经历“巨变”。作为京东起劲变革以来的第一个大型购物节,本次6.18对京东来说无疑是一场“大考”,重要性不言而喻。然而,面对如此激烈的竞争,京东是否能在这一次“大考”中交出一份令人满意的答卷呢?从2008年开始,6.18购物节即将要走过第15个年头了。或许刘强东自己也没有想到,当初为了庆祝公司年中业绩而留下来的传统,如今竟会变成全网必争的促销日。6.18的历史最早可以追溯到1998年。当时,经历第一创业失败的刘强东回到中关村,拿着所剩无几的资金盘下了一个仅有四平米大小的店面,并用自己和女友的名字为店面命名“京东”,而这一天刚好是1998年的6月18日。第二年,刘强东决定将6月18日定为京东的年中总结表彰大会。除了对公司上半年的经营状况做一个简单复盘之外,在那一天,京东还会进行打折促销活动,把上半年囤积卖不掉的光盘或者设备低价卖掉;现在回过头看,虽然当时的京东做的还是线下生意,但这个“年中总结表彰大会”跟现在的6.18购物节相比已经有几分相似。2004年1月1日,京东网站正式上线,此前的光盘店开始转型为电商平台;2008年,京东模仿当时很火的“秒杀活动”,将6.18搬到了互联网上;2009年,在看到淘宝的“双十一”活动爆火之后,刘强东决定将6.18也规模化,在2010年的6.18活动中,京东的网站上飘满了全场满赠,疯狂促销、购物即返券等字样,折扣力度颇大。2013年,京东迎来了自创立以来最火爆的一年6.18。当时,京东直接把618活动从6月1日做到了30日,由于时间作了大幅延长,当年6.18销售额猛增,整个活动期销售额超过了1000亿;据员工描述,当时京东因为销售太火爆内部甚至出现了因为电量超负荷而断电的情况,后来通过临时扯电线的方式才撑过了618凌晨的高峰期。从某种程度来讲,6.18的发展史其实也是京东的发展史;而6.18的走红和爆火,其实也正是京东飞速发展的表现。2015年,在京东创立的第17年、网站正式上线的第11年,其成功在美国纳斯达克上市,成了当时国内仅次于淘宝的电商平台,而当年的6.18也再度刷新了纪录——当日下单量超过1500万单,相比去年同期增长超过100%。在看到京东6.18大火之后,淘宝、苏宁等电商平台也开始加入6.18的战场之中。根据数据统计,在2017年加入淘宝6.18战场的第一年,其销售额就达到了1537.2亿元,相当于2016年电子商务交易总额的6%,足可见6.18购物节的“威力”到底有多大,而在后来的几年里,6.18购物节已经成了主流电商平台的“混战”,销售额屡创新高。不过,随着疫情的出现,再叠加互联网流量逐步见顶,6.18购物节开始逐步走向平静。以2022年的6.18为例,京东在6.18的总成交额同比仅增长10.3%,跟2021年43.7%的增速相比已经明显放缓;而除了京东之外,另外两大电商平台天猫以及拼多多都没有公布618的具体数据,很显然,兴起了14年的6.18购物节已经变得不再热闹。实际上,近两年6.18购物节逐步走向平淡或许早已在大家的预料之中。在上面的内容中提到,从某种程度来讲6.18的发展史其实也是京东的发展史。在2020年特别是2015年之前,6.18之所以能够爆火,离不开京东飞速发展的推动;然而,当京东的发展速度开始放缓,6.18自然而然也会逐渐走向平淡。从财报来看,京东的业绩在2022年出现瓶颈,其全年营收为1.046万亿,营收增速仅为9.95%,创出了近年来的新低;2022年全年实现毛利为1471亿,毛利增速为13.95%,同样也创出了近年来的新低;再和京东在2022年的6.18所取得的成绩联系在一起,可以看到京东的6.18成绩跟其业绩其实是高度相关的。或许正是因为6.18极高的重要性,所以刚刚经历完内部“变革”的京东对于这一次6.18也是颇为重视。根据媒体报道,早在5月22日,京东便举行了主题为“多快好省与沸腾烟火气”的6.18启动发布会。对于今年的6.18,京东零售CEO辛利军表示今年京东618无论是在让利消费者的力度上,还是在让利合作伙伴的力度上,都达到了历史最高。此外,本届京东6.18的品牌主张也将回到“多快好省”,性价比将成为本次6.18的最大卖点。在面对消费者方面,除了常规的发放补贴、对拼价格之外,今年京东6.18最大的变化其实是在内容上。侃见财经此前曾对今年6.18做过深度的分析,发现今年的618京东主要以内容种草营销为打法,推出了全新的“王牌BIGDAY”,可为品牌定制专属主题活动。此外,京东还请来了“交个朋友”的罗永浩,为其直播业务“站台”。而在面对中小商家方面,今年京东为中小商家提供了丰厚的流量补贴,其推出“减负增收”大礼包,面向所有商家投入增加20%,帮助商家平均降低30%的运营成本,并实现中小微商家销售增速翻倍;而从2023年的年初开始,京东还推出了“春晓计划”,主要的目的在于扶持更多个人、个体户、工厂等特色商家在京东开店。不过,虽然京东在今年6.18可以说是投入了不少的资源,但由于其他平台都在发力,京东想要脱颖而出并不容易。实际上,除了京东之外,今年6.18对于其他电商平台也非常重要,例如淘宝天猫,这是今年阿里进行“1+6+N”组织架构调整后淘宝天猫迎来的第一次促销节;还有小红书,这是其加速商业化后的第一次促销活动。除了京东之外,其他的电商平台都想要在今年6.18中拿到不错的成绩,所以京东面临的竞争压力不可谓不小。当然,相比于其他电商平台而言,京东对于6.18更具话事权——毕竟这个活动本来就来自京东内部,也由京东发起;而至于京东能不能在这场“大考”中交出一份令人满意的成绩单,很快就会有答案了。
2023年6月18日
其他

退市,暴跌99%!“生鲜电商第一股”上演大败局

站在“悬崖”的边上,每日优鲜已经到了退市的边缘。6月13日,每日优鲜发布公告称,公司于2023年6月6日收到了斯达克股票市场上市资格部通知,纳斯达克上市资格部已决定将每日优鲜公司的美国存托股票从纳斯达克摘牌,除非公司及时要求纳斯达克听证小组举行听证会。从上市到濒临退市。每日优鲜仅仅用了两年时间。两年的时间,实际上是行业的由兴到衰的两年。两年的时间,实际上也是沧海桑田的两年。一日三餐的高频消费场景没能持续的成为流量的新蓝海。在围猎菜市场的一战中,首先败退并非一众巨头,而是通过烧钱换用户的新玩家。早在去年12月,每日优鲜曾收到过通知,称其不再满足在纳斯达克全球市场上市所需的1000万美元股东权益要求。根据相关的规则,纳斯达克批准每日优鲜延期至2023年6月5日,以重新遵守该要求,但是每日优鲜在规定的日期之内仍未达成条件,因此就有了纳斯达克上述的通知。除此之外,每日优鲜也没能在规定的时间内提交截至2022年12月31日财年的财报,而且每日优鲜在公告中也表示,无法保证审裁小组会批准公司继续上市的要求,也无法保证公司能够在审裁小组在聆讯后给予的任何延长时间内证明公司遵守了适用的上市准则。换句话说,每日优鲜被摘牌将成为大概率事件。那么每日优鲜是如何从巅峰一步步走向“深渊”的?每日优鲜还有没有东山再起的可能?每日优鲜成立于2014年,在互联网跑马圈地的大背景下,每日优鲜的“30分钟送达”模式吸引了一众资本,并且极受青睐。其投资方包括腾讯投资、老虎环球、高盛、联想创投以及浙商创投等。站在2021年的这个节点上,疫情的催化给了每日优鲜们最大的估值以及未来前景。2021年6月25日,经历了五年数轮融资的每日优鲜终于登陆纳斯达克,其IPO市值一度高达32亿美元。站在IPO会场上,每日优鲜创始人徐正略带感慨地说道:“七年前,每日优鲜诞生在望京的一座居民楼里,当时并不知道这条路能走多久,大家苦过、累过,但从没有怀疑过、退缩过,一群平凡人就这样干成了社区零售领域里的非凡事。”从当下的角度来看,非凡不非凡暂且不论,但是上市即巅峰成了每日优鲜的“噩梦”。上市当天,每日优鲜便破发,其后更是一路下跌。造成这种局面的,是每日优鲜不断地亏损,还有快速变化的市场环境。有分析师曾指出,“生鲜电商绝对不是一场比谁跑得快的游戏”,盈利和成本则是生鲜电商最大的问题。这点很快就从每日优鲜身上得到了验证。实际上,复盘每日优鲜、叮咚买菜的前置仓模式不难发现,即使依靠补贴烧钱,做大规模,再压榨供应商,但由于仓储、配送成本太高,根本无法实现盈利,也无法创造长期价值。叮咚买菜曾披露过一组数据也印证了这个观点,其每单仓储成本3.5元、配送成本6.41元,再加上租金、水电、损耗,每单的履约成本一度高达11.16元。如果再分摊销售、管理和研发费用,叮咚买菜每送一单亏损5.7元。在现金流的庞大压力下,无法造血成了压死骆驼的最后一根稻草。2022年中旬,每日优鲜的核心优势“30分钟送达”,全线关闭。且每日优鲜因为拖欠供应商货款、缺货,频频成为舆论的焦点。此时距离上市的高光时刻,仅仅只有一年时间。更为夸张的是,每日优鲜的败退如此迅速,令人猝不及防。2022年7月下旬,每日优鲜的全国门店均已关闭,极速达业务也正式关停。当时,每日优鲜的的回应是,在实现盈利的大目标下,公司对前置仓业务进行了调整,次日达和其他业务不受影响。这就意味着,每日优鲜的核心优势荡然无存,核心业务“全军覆没”。与此同时,每日优鲜大量的员工开始处于停摆或者待裁员的状态。当时有员工就表示,估计每日优鲜超过80%的员工要待岗。根据媒体消息,在关停极速达业务之后,内部的裁员就开始了。根据每日优鲜此前披露的信息显示,公司全职员工仅剩下了55名。这就意味着,每日优鲜已经到了危险的边缘。此外,根据天眼查信息还显示,近日,常熟每日优鲜电子商务有限公司新增多条被执行人信息,执行法院为常熟市人民法院、北京市朝阳区人民法院、杭州市西湖区人民法院,被执行总额超1.3亿元。而且,常熟每日优鲜公司还存在多条被执行人及限制消费令、法律诉讼、终本案件信息等。根据相关资料显示,从创立到上市,每日优鲜七年间一共进行了10轮融资,总融资额超过了110亿元。烧光百亿资金,是资本的一场“噩梦”。截至最近一个交易日,每日优鲜的市值仅剩下了438万美元,从最高32亿美元今天,仅仅用了两年时间每日优鲜市值就跌去了99%,不得不说,每日优鲜的大败退,给生鲜电商赛道敲响了一记警钟。
2023年6月14日
其他

净利润下滑72%!多元化遇阻,联想何时才能撕掉PC的标签?

曾经想回科创板上市的联想,或许没想到“研发投入比例不符”这一项因素会成制约因素。直到今天,联想的多元化转型仍然比较缓慢,外界对其印象依旧停留在PC时代,而研发投入占比较低到现在依然被“诟病”。根据联想当时递交的招股申请书显示,其在报告期内(2018-2020)研发投入分别为102.03
2023年6月13日
其他

回撤超40%!规模减少近300亿,“顶流”不灵了?

“看这收益,这个水平操盘100亿以上的盘子,是不是有点侮辱基金经理这个职业了?”上面这句略带愤怒和嘲讽的话语,来自“广发行业严选三年持有期混合A”基金吧中的一位基民之手,而这只规模超百亿的明星基金背后,操盘的正是来自广发基金的“顶流”基金经理——刘格菘。对于刘格菘的名气相信不用过多赘述,因为很多即便是没有买过基金的投资者,多少也都听过他的“大名”。不过,作为广发基金的“门面担当”,最近两年刘格菘在操作上可以说是流年不利。根据侃见财经梳理发现,今年以来由刘格菘管理的9只基金亏损普遍都在20%左右,其中跌幅最大的是广发行业严选三年持有期混合C,年内跌幅为24%,而同期沪深300指数仅下跌了0.25%,而且该基金的任职期内回报率更是只有-44%,表现颇为“惨淡”。作为基金行业中少有的“常青树”,曾经的刘格菘以犀利的眼光和灵活多变的操作而闻名,在2020年之前押中了互联网、半导体、新能源等多个热门板块,并在2019年成功拿下了收益冠军;然而,自从进入2020年以来,刘格菘的操作风格发生了明显的变化,从曾经的灵活多变逐渐变成了只会押注单一板块,收益率更是直线下滑。作为一名任职时间超9年的老将,为何刘格菘的投资风格会发生如此巨大的变化?伴随着如今新能源赛道进入下行周期,单一押注新能源的刘格菘,还有“翻身”的机会吗?昔日冠军已经“倒数”2019年,刘格菘以121.69%的收益率一跃成为了当年的基金冠军,成功为自己“正名”。到了第二年,刘格菘又打破了所谓的“冠军魔咒”,业绩排名依旧位于市场前列,凭借着出色的“战绩”晋升顶流。在拿到了出色的成绩之后,广发基金自然不过错过这个扩张的好机会。根据天天基金网数据显示,截至2023年6月4日,由刘格菘管理的基金共有9只,其中有5只基金均为2020年之后才开始任职,像开头提到的“广发行业严选三年持有期混合A”就是在2021年8月开始任职,可见在刘格菘“爆火”之后,广发基金没少在这位新晋的“顶流”基金经理身上做文章。然而,随着2020年后资产管理规模的激增,打破了“冠军魔咒”的刘格菘,却倒在了另外一个魔咒——“规模魔咒”之下。以刘格菘在广发基金管理最久、成绩最为优秀的“广发双擎升级混合A”为例。该基金在2019年三季度时的期末净资产不过8.63亿,但到了下一个季度期末净资产就跃升至68.73亿,足足翻了8倍有余;而在此后一年,随着刘格菘的名气越来越大,该基金的期末净资产继续膨胀,到2020年三季度时期末净资产攀升至195.09亿,跟前一年相比翻了超过200倍。到了2020年四季度,随着刘格菘的名气达到了“顶峰”,其管理规模也跃升至800亿,成了名副其实的“顶级”基金经理。然而,规模急剧膨胀之后,管理的难度自然也在提高,进入2020年之后刘格菘的操作风格发生了明显的变化,收益率也是急转直下。还是以刘格菘最具代表的“广发双擎升级混合A”为例,近两年该基金的收益率为-40.75%,而同期沪深300指数的收益为-27%,同类基金的平均收益为-20.64%,这表示“广发双擎升级混合A”不但大幅跑输同行,而且也比不过大盘指数。除了“广发双擎升级混合A”之外,目前刘格菘在管的9只基金今年以来全部表现不佳,表现最好的基金是广发多元新兴股票,今年以来的收益为-17.87%,排在了同类851只基金中的第842位,排名已经接近“倒数”;而表现最差的则是广发行业严选三年持有期混合C,今年以来的收益为-24.08%,排在了同类3534只基金中的第3528位,已经是妥妥的“倒数”。从目前来看,刘格菘的处境颇为尴尬——当前其管理规模仍有500亿,仍是行业中管理规模前二十的基金经理,但如此“拉胯”的成绩也引来了不少基民的声讨,而市场上也屡次传出了刘格菘不堪重负、卸任基金经理的相关消息。投资风格“急剧”变化不少人会疑惑:为什么在几年前还是收益冠军,如今却沦为了行业垫底?这背后的原因,除了上面已经提到的“规模魔咒”之外,刘格菘投资风格的急剧变化也是另外一个重要原因。根据公开资料显示,刘格菘于2006从清华“五道口”毕业,在中国人民银行工作了三年半之后进入公募基金行业,在中邮基金负责金融和地产等周期行业的研究,并逐步拓展到食品饮料等行业;2014年,刘格菘加入融通基金,并于当年12月24日开始管理融通领先成长;2017年,刘格菘加入广发基金,开始管理广发小盘成长和广发创新升级两只基金。根据侃见财经梳理发现,在2020年之前刘格菘的操盘风格比较灵活多变。虽然和任泽松、彭旭等“刀锋战士”一样都是采用高仓位、高集中度的激进型投资策略,但不同的是刘格菘会根据市场行情去调整自己的持仓方向,例如在2019年时刘格菘曾将一大半的重仓股集中怼在半导体行业上,到了2020年之后,刘格菘又将大部分的调仓到了新能源行业。在公开对话中,刘格菘也不止一次聊到行业的重要性:“最好的组合不是赚公司成长的钱,而是赚产业趋势的钱,在产业趋势快速兑现的时候,龙头公司的业绩和估值都会双升,带来戴维斯双击。”而事实也是如此,刘格菘此前之所以能取得不错的成绩,很重要的原因就在于频繁压对热点行业,而且操作足够果断——每次调仓基本都是大换血。不过,在2020年之后,随着管理规模的激增,刘格菘曾经较灵活多变的操作风格也逐渐消失,取而代之的则是一成不变地单押光伏、新能源车等多少有些“过时”的行业。还是以“广发双擎升级混合A”为例,在2020年四季度时该基金的前十大持仓还比较分散,既有锂电池龙头亿纬锂能、光伏龙头通威股份、隆基股份,也有医药龙头健帆生物、片仔癀等等。到了2021年,“广发双擎升级混合A”的前十大持仓逐渐调整到了光伏和新能源车,此时虽然这两个方向都已经在高位,但仍有一定的热度,操作也没有太大的问题;但在2022、2023年,光伏和新能源车都已经不再是热点方向,“广发双擎升级混合A”的前十大持仓却依旧没有发生变化,截至今年一季度仍是重仓光伏和新能源车,而近期大热的AI、中特估都没有看见。还有“翻身”的机会吗?从目前来看,现在的刘格菘显然已经不再是之前灵活多变的刘格菘了。随着近两年投资风格的变化,如今的刘格菘更像是一名主题型基金经理,将大部分仓位押注在新能源这个方向上。然而,从刘格菘的“简历”来看,刘格菘在新能源方向上并没有过深的研究,想要当好新能源主题基金经理难度很大。例如刘格菘旗下5只基金重仓的国联股份,在此前披露财报后就被媒体质疑“业绩造假”,但其却并未减仓;从股价来看,截至6月2日收盘其股价为49.28元/股,跟2022年11月22日的最高价131.75元/股相比已经腰斩,刘格菘旗下基金损失惨重。此外,不得不提的还有光伏龙头隆基股份。此前,侃见财经曾对隆基股份进行分析,认为伴随着竞争加剧、光伏行业迈入下行周期等诸多不利因素,隆基股份在未来很可能出现严重的产能过剩,其股价在最近一年内直接“腰斩”就是最好的证明;然而,如此明显的行业周期规律,刘格菘却并没有重视,旗下多只基金仍有不少仓位保留在隆基股份。现在回头看,由于对光伏、新能源车等行业的了解不够透彻,刘格菘的几次调仓几乎都是在高位接盘;而且,随着行业步入下行周期,选择坚守的刘格菘选择“对抗”周期,这导致旗下所有的基金亏损连连,背后的基民也同样受到了“重创”。从目前来看,如果继续坚持当前的投资风格,刘格菘想要“翻身”或许要等到下一个新能源周期的到来。但正如此前侃见财经在隆基股份中的分析所说,无论是光伏还是新能源车,普遍都是3—4年一个小周期,6—7年一个大周期,换而言之如果刘格菘想要“翻身”,那么可能需要再等待5年甚至更长的时间才行,这漫长的时间无疑是非常煎熬的。当然,基民不会给刘格菘这么长的时间,最近一年很多基民已经选择“割肉”离场。以“广发双擎升级混合A”为例,截至6月4日该基金的规模仅为90.95亿,和2020年三季度时195.09亿的规模相比已经少了超过100亿。从管理规模的变化来看,刘格菘想要靠“熬”显然不太可行,毕竟用户可等不起。推
2023年6月5日
其他

北上广深,全线关店!陈赫的火锅生意,彻底“凉了”?

又一位顶流明星的生意,垮了!近日,多家媒体报道,由知名艺人陈赫创建的贤合庄卤味火锅(以下简称“贤合庄”)在北京门店已全部关闭。其中,贤合庄在北京第一家店铺已换成巴奴毛肚火锅,位于龙湖长楹天街的门店。贤合庄在北京的大败局,或许只是一个缩影,其他一线城市的门店也已全部停止营业。其中,贤合庄的总部位于成都,目前已无正常营业的门店。另外,贤合庄在上海、广州、深圳的门店也均已停止营业。部分门店的装潢仍在,但店内已是人去楼空,一片狼藉,少部分门店已经被其他餐饮品牌接手,不再挂着“贤合庄”的招牌。据贤合庄广州加盟商提供的数据,贤合庄在广州一度拥有19家门店,包括正佳店、岗顶店、上社店、喜悦天地店、富力海珠城店等。另外,据窄门餐眼数据显示,目前全国贤合庄现有门店238家,开业中215家,其中23家暂停营业,门店主要分布在三、四线城市,当前的门店数量与高峰时相比,下降超过80%。蒙眼狂奔的贤合庄贤合庄卤味火锅是由演员陈赫、主持人朱桢、歌手叶一茜一手创立的品牌,首个门店于2015年5月在陈赫的家乡福建福州开业。但经营不善,这家门店不断传出倒闭的消息。开业当天,贤合庄的官方微博写道,很多人觉得明星开店是在玩票,不会用心经营,但是这样的情况不会发生在贤合庄,因为3位股东是把贤和庄当成自己的第二事业绝不是副业来对待,励志将“贤和庄”打造成中国明星火锅第一品牌。在陈赫站台下,贤合庄曾获得徐峥、黄渤、李宇春、高圆圆、郑恺等一众顶流明星的捧场。明星效应之下,吸引了巨大流量,贤合庄便疯狂扩张,开启全国加盟的模式,截止2021年下半年,全国的门店数量一度超过800家。根据公开报道,贤合庄对外加盟费约为40万元/家左右。意味着,贤合庄仅加盟费收入便超过3.2亿元。如此疯狂的扩张模式背后,离不开资本的运作。2019年6月,陈赫创始团队与四川至膳品牌管理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四川至膳”)共同成立成都市贤合庄品牌管理有限公司,运营贤合庄餐饮项目,双方分别持有49%、51%的股份。据悉,四川至膳是一家餐饮品牌管理公司,商业模式是,利用明星效应打出品牌知名度,让明星以创始人、合伙人的身份进行和品牌的深度绑定,从而强化明星效应。其中,宣传关晓彤为店长的奶茶品牌天然呆、以黄晓明为品牌官的烤肉烧江南,以及孙艺洲为老板的烧烤品牌灶门坎等等,背后操盘手均为四川至膳。值得一提的是,尽管北上广深全部关店,但贤合庄总部的相关工作人员对外的一致口径仍是,加盟业务并未暂停,正常对外招商。同时,侃见财经打开贤合庄的官网发现,首页仍大力宣传造势,吸引加盟商。陈赫“跑了”疯狂加盟、口碑崩塌、创始明星“跑路”,彻底引发众怒。据天眼查App的变更记录显示,2020年1月,陈赫、朱桢、叶茜(叶一茜)均退出股东行列,改由陈赫、朱桢等投资的福建贤合庄品牌管理合伙企业(有限合伙)持股。2022年5月,据国家企业信用信息公示系统显示,福建贤合庄品牌管理合伙企业(有限合伙)也退出股东行列,海南亚广丰品牌管理合伙企业(有限合伙)变更为新股东。简而言之,陈赫已退出贤合庄的股东行列。关于“陈赫退出福建贤合庄股东”的话题一度冲上微博热搜第一,当时贤合庄卤味火锅发布声明称,陈赫原本就不是贤合庄品牌的运营主体、成都市贤合庄品牌管理有限公司的直接股东。随后,陈赫退出一事被解读为“跑路”,使得贤合庄深陷负面舆论之中。与此同时,因服务态度差、食品安全等问题,消费者不再愿意为偶像买单,很多加盟商开店后一直处于亏损状态。2022年5月,大量加盟商身穿印着“惨”、“坑”字样的衣服集体拉横幅“讨债”,并质疑陈赫“割韭菜”、收取了3.7亿的天价加盟费,甚至爆料称,贤合庄存在税务问题。有传言称,贤合庄的加盟费用高达38万至55万,还要缴纳保证金和管理费等,且邀请陈赫等明星到店宣传的费用更是高达几十万。舆论压力之下,贤合庄官方紧急声明否认陈赫收取3.7亿加盟费,并声明,陈赫退股是因为品牌经营战略的调整。明星的生意,为何难做陈赫的火锅生意失败,或许只是明星餐饮创业大败局的一个缩影。近年来,由于产品品质、运营管理、服务水平等问题导致明星餐饮口碑崩塌的现象,屡见不鲜。2022年11月,明星杨坤、吴秀波和夏雨持股的牛角村被曝出北京只剩2家直营店,所属公司还曾因虚假宣传被罚款10万元。不仅如此,胡海泉作为本宫的茶的联合创始人,品牌在宣传中自然少不了艺人的加持,然而2022年6月,#胡海泉奶茶品牌偷税被罚#的话题获得了上亿的阅读量。另外,与艺人关晓彤关联的茶饮品牌天然呆也未逃魔咒,曾因特许经营合同纠纷被诉。其实复盘这一波明星餐饮热潮,不难发现,明星餐饮店“短命”的声音一直不断,大多数品牌在褪去明星“光环”后,都显露出了运营管理短板。不可否认的是,明星流量、粉丝经济的加持下,明星餐饮店都自带流量与客源。尤其是,当顶流艺人创办的餐饮店,大量铁粉都会为偶像买单,成为最忠实的消费者。但对于明星餐饮品牌而言,要想持续经营、稳健扩张,艺人自身形象、门店食品安全、服务质量等方面的管理都非常关键。稍有不慎,可能会遭到反噬。推
2023年6月2日
其他

跨过万亿美元市值的门槛

跨过万亿美元市值,英伟达突破了。5月25日,英伟达发布了2024财年第一季度财报,财报显示,Q1英伟达实现营收71.9亿美元,同比下降13%,环比增长19%,好于市场预期的65亿美元。经调整过后每股收益为1.09美元,好于市场预期的0.92美元。财报发布之后,英伟达盘后迅速拉升,次日开盘大涨24.37%,其后,英伟达一路高涨,突破万亿市值。作为一家市值突破万亿美元大关的芯片公司。英伟达此前一天暴涨的市值,等于一个AMD、两个英特尔、三个美光……英伟达能顺利突破万亿美元市值大关,一方面是市场合力的结果,它也成为了继苹果、微软、亚马逊、Meta、谷歌、特斯拉之后,第七家市值突破万亿美元的公司。英伟达的大涨,是时代造就的结果。是ChatGPT流行之后,AI应用场景丰富的体现。英伟达之所以出现“史诗级”的暴涨,是市场对于其未来预期的改变。根据预测,预计第二财季英伟达营收将达到110亿美元左右,较市场预期的71.8亿美元高53%。在英伟达的财报电话会议上,英伟达CEO黄仁勋直言,人工智能的“iPhone时刻”已经到来。英伟达2023年GTC大会上,英伟达甚至打出了“切勿错过AI的决定性时刻!”的标语,足以证明AI的决定性时刻已来。作为AI算力的关键,手握GPU算力技术的英伟达自然成为了最大的受益者,显然英伟达已经赢麻了。“顽童”黄仁勋一件皮衣、一条牛仔裤似乎成了外界对黄仁勋固有的印象。这个印象,甚至有一点刻板。黄仁勋出生在上世纪六十年代中国台湾的一个相对富裕的家庭,他的父亲是一名化学工程师,母亲是一名小学教师。在他9岁的时候,他家就决定移民美国。少年时期的黄仁勋并不是世俗意义上的“乖孩子”,而是抽烟打架样样精通,但这并不妨碍他的成长之路。1984年,黄仁勋在俄勒冈州立大学取得电气工程学位之后,又在斯坦福大学取得硕士学位。作为一个标准的学霸,毕业之后,他就一直在芯片行业里摸爬滚打,工作的单位包括AMD以及LSI
2023年5月31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