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加还是不加?SSRI剂量与疗效和耐受性的相关性|喜点评· 第 15 期

医脉通 医脉通神经科 2019-06-30

导读

《喜点评》医学项目足于领域前沿研究,并邀知名专家/一线临床医生分享精彩见解,旨在为国内精神/神经内/心理科同仁搭建桥梁,实现研究成果向临床实践的转化。

 

本期《喜点评》,我们邀请到了吉林大学第一医院神经内科 邓方副主任医师、哈尔滨市第一专科医院心理科 徐佳主任医师、大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心理科 张文娣主任医师,针对一项探讨SSRI剂量与疗效和耐受性的相关性的研究进行点评。

 

目前,5-HT再摄取抑制剂(SSRI)已成为抑郁症(MDD)的一线治疗手段,但此类药物的最佳治疗剂量仍未明确。美国精神医学学会(APA)实践指南指出:“如果可以耐受副作用且尚未达到药物剂量上限,则优化药物剂量是合理的第一步。” 该基于II级证据的建议,表明增加抗抑郁药剂量是“基于中等临床证据级别的” 。

 

既往Meta分析研究结果显示,抗抑郁药物在治疗剂量范围内,剂量反应曲线平坦(≥100mg丙米嗪当量, 100 mg丙咪嗪≈120 mg舍曲林≈100 mg 氟伏沙明≈20 mg 帕罗西汀/氟西汀≈33.3 mg西酞普兰≈16.7 mg艾司西酞普兰);另一方面,随着抗抑郁药物剂量的增加,不良事件发生率则呈上升趋势。另有Meta分析纳入了针对MDD患者的4项固定剂量及4项剂量递增试验,旨在探究SSRI的药物剂量反应;结果显示,SSRI的剂量与治疗反应之间存在微弱的正相关关系,提示SSRI的剂量反应曲线可能不同于其他抗抑郁药。

 

为进一步明确SSRI治疗MDD 时的量效关系,JakubovskiEwgeni等开展了一项Meta分析,共纳入40项研究、10039名受试者,收集了治疗反应、全因停药率及副作用所致停药率等数据,并进行了分析。


研究结果显示:


1. SSRI剂量与治疗反应曲线(图1)


治疗时间对治疗反应具有显著影响[log(周+ 1)= 0.23(95%CI:0.13-0.33; p <0.0001)],剂量和时间之间存在显著的相互作用[0.0007(95%CI:0.0001-0.0013) ; p = 0.0196)]。更高剂量的SSRI与更强的治疗反应相关。


图1 剂量对SSRI纵向反应曲线的影响

 

2. SSRI对抑郁症状改善程度的影响


(1)SSRI剂量(丙米嗪当量)与抑郁症状改善程度显著相关(β=0.00053,95%CI 0.00018–0.00088,Z=2.98,P=0.0029)。


(2)剂量范围为200-250 mg丙米嗪当量时,SSRI对抑郁症状的改善效应最强。


(3)当将SSRI剂量作为特定的剂量类别而非连续变量进行研究时,剂量与抑郁症状改善程度之间仍存在显著相关性(亚组差异检验,χ2=54.4,df=3,p<0.001)。

 

3. SSRI对耐受性的影响


(1)较高的SSRI剂量与较低的全因停药率之间存在轻度但具有统计学意义的相关性(β−0.00093,95%CI−0.00165–(−0.00021),Z−2.54,P=0.0110)。


(2)较高的SSRI剂量与较高的副作用所致停药显著相关(β=0.0020795% CI 0.00071–0.00342,z=2.98,p=0.0028)。

 

综上,该研究提供了支持临床指南的证据:更高剂量的SSRI与更强的疗效有关;剂量范围为200-250 mg丙米嗪当量时,SSRI的疗效最佳。在疗效更强的同时,高剂量的SSRI也降低了耐受性,但高剂量SSRI的总脱落率降低,或可归因于其更强的疗效。

 

文献索引:

Jakubovski Ewgeni,VarigondaAnjali L, Freemantle Nicholas, et al. Systematic Review and Meta Analysis:Dose Response Relationship of Selective Serotonin Reuptake Inhibitors inMajorDepressive Disorder[J]. Am J Psychiatry. 2016; 173(2): 174-83.


(专家按姓氏首字母排序,排名不分先后)



本项研究是发表于美国精神病学杂志的Meta分析,立意于明确5-HT再摄取抑制剂(SSRI)治疗抑郁症(MDD)时的量效关系,切中临床治疗需求。研究者们开展的分析共纳入了40项研究、10039名受试者,收集了治疗反应、全因停药率,以及副作用所致停药率等数据,并进行了统计分析。研究结果为支持临床指南(“如果可以耐受副作用且尚未达到药物剂量上限,则优化药物剂量是合理的第一步。”)提供了证据。


基于我的临床经验,在治疗剂量下抗抑郁效果欠佳时(即一种抗抑郁药足量治疗2~4周仅有部分应答或无应答时),则首先考虑优化治疗,即增加抗抑郁药的剂量。如:在临床上西酞普兰、舍曲林等SSRI类药物加量后,效果都有进一步提高,且副作用增加不明显,患者可以耐受。原因在于,这些药物本身副作用较轻微,故不仅提高疗效,而且不增加患者因不能耐受而中断治疗的可能。


然而,如果在SSRI加量后治疗效果仍不理想,通常可采用增效治疗或者是换用不同种类的抗抑郁药。增效治疗包括联用非抗抑郁药或不同种类的抗抑郁药。SSRI与非抗抑郁药合用,最常选用的是小剂量奥氮平或丁螺环酮等。这种增效方案对于伴有失眠和焦虑的患者效果较好,往往可以很快减轻痛苦,提高患者的依从性;对于伴有失眠的抑郁患者,也常常联合使用不同种类抗抑郁药方案,比如联合使用西酞普兰和阿戈美拉汀。对于SSRI加量后仍无明显应答的情况,也可以考虑换用不同种类的抗抑郁药。

 

 


本项研究讨论了更高剂量的SSRI与抗抑郁疗效之间的关系,为支持临床指南(“优化药物剂量是合理的第一步”)的提供了证据,也是研究的精彩之处。


临床工作中,普遍存在由于药物见效缓慢即更改治疗方案(如中途调剂、更换药物种类或联合治疗)的现象。本研究所得结论为临床医生提供了很好的启示作用,即在药物未达到说明书最高剂量时,可通过加量来寻求更好的疗效。另外,研究还指出了剂量范围为200-250 mg丙米嗪当量时,SSRI的疗效最佳这一理念,这对于指导非线性药代动力学药物的使用具有现实意义。


本研究也存在不足之处,即由于没有具体药物的临床对比和分析,不能客观、无偏倚地反映出剂量和疗效之间的关系。如SSRI类抗抑郁药舍曲林符合线性药代动力学特点,而帕罗西汀则具有非线性药代动力学特点,这可能会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结果的可靠性。未来的研究中,如能将6种SSRI类药物进行对比,则会更具说服力和临床指导意义。


在抑郁症治疗方面,我有以下几点体会:


(1)在明确诊断的前提下,首选用药至关重要。对此,临床医生需要综合评估药物的疗效与不良反应,区分患者的类型,并根据患者自身偏好进行选择;

(2)知晓药物的有效剂量是一个范围,需根据不同患者的个体差异进行个体化治疗;

(3)选药后不要轻易更换,医生和患者都要保持耐心;药物疗效的观察需达到足够的时间,并尽量达到药物说明书上限。

(4)如需调整用药方案,则往往遵循以下顺序:如疗效不佳且未达上限,则会将药物加量;如已达上限但仍疗效不佳,则会先加用增效剂治疗;如增效治疗效果不佳则会考虑更换药物;如换药无效则采取联合治疗。


总之,在临床中,SSRI类抗抑郁药西酞普兰、舍曲林和帕罗西汀均有增量治疗的实践。需要注意的是,当出现SSRI类抗抑郁药加量后仍疗效不佳时,临床医生需注意评估患者是否因共病或家族遗传等问题影响了疗效,如此综合考虑才能使患者收获最佳的治疗效果。



本项研究最大的亮点在于样本量大,数据分析的结果说服力强,为临床医生在使用西酞普兰或其他SSRI类抗抑郁药物治疗时的有效剂量或脱落剂量方面有临床指导意义。


西酞普兰、艾司西酞普兰、舍曲林在临床加量后,均可达到相对良好的治疗效果。比如,西酞普兰起效后,在20-40 mg逐渐增加剂量的过程中,由于副作用造成的脱落比例很小,患者一般都可以耐受。而本研究中提到的最佳疗效的约60-80 mg西酞普兰用量(200-250 mg丙咪嗪当量)实际很少涉及,理论上按照剂量滴定效应,治疗效果更好的结论是成立的,同时因药物不良反应而脱落明显的情况也是存在的,因此研究具有前瞻性,对临床医生开展科研具有启发意义。


临床上,面对药物加量后疗效不理想的情况,可以采用其他辅助药物(如非典型的抗精神病药物)起到增效剂的作用。如果仍耐受性差,可能考虑换药。

 

【第14期】真实世界数据:哪些抗抑郁药较少诱发肝损伤?

【第 13 期】HIV感染者的抗抑郁之选

【第 12 期】柳叶刀21种抗抑郁药Meta分析

【第 11 期】儿童使用抗抑郁药的心血管风险

【第 10 期】SSRI对抑郁患者自杀风险的影响

【第 9 期】SSRI联用抗凝剂不升高出血风险

【第 8 期】多重躯体症状与抑郁焦虑复发

【第 7 期】抗抑郁药为卒中患者带来意外惊喜

【第 6 期】妊娠期抗抑郁药剂量是否需调整?

【第 5 期】汉密尔顿抑郁量表喜提新证据

【第 4 期】癫痫共病抑郁的诊断与治疗

【第 3 期】抑郁症的神经心理学及神经影像学

【第 2 期】阿尔茨海默病伴激越的治疗

【第 1 期】晚年生存意志与抑郁症风险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