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蹊迳13 | 涂雨璇:Don’t let fear be the deciding factor

涂雨璇 StudioAlpha大巧筑人 2022-03-24


《蹊迳》专辑设立的初衷,源于对设计师这一职业的思考。建筑院的孩子们固然以标新立异为职业,但在长期奉行集体主义与中庸之道的社会里,对于幸福与成功的定义仍然单一乏味。我们的环境矢志于将所有人捶打成一个模样,而平庸的人们为了逃避真正的思考也甘愿忍受着这种捶打。到了最后,我们失去了情趣和快乐,也失去了愤怒和忧伤,成为了成功学标准的登山者。然而在我们短短的生命中,总有一些人注定无法被囚禁,面对人生的这般逻辑即便没有给他们带来光鲜的羽毛,也足以活得有滋有味。

 

那么,设计师到底可以怎样生活?《蹊迳》专辑是一群热爱设计并且有着独特经历的建筑留学生/设计师的故事集结。我们希望可以通过他们的故事分享,呈现出另外一种生活可能性。希望不同的观点、经验、设计思考可以给读者带来不一样的启发。






蹊迳》第13期专访 涂雨璇




她 是 

 /




涂雨璇





Don’t let fear 

be the deciding factor




我是涂雨璇,本科就读于东南大学建筑学院,UC Berkeley MArch 2 研究生half done, 研一暑期在西雅图Gensler实习,现正处于gap year, 在丹麦BIG实习一年。曾辅导过托福和GRE。作品集擅长使用cartoon set梳理设计概念和叙事,以及diagram和rendering的处理。在SA担任作品集一对一辅导老师。



现在的生活是怎样


东大扎实的本科教育给了我一些很珍贵的、对于建筑本质和理论的思考,但是来到伯克利之后感觉自己的思维似乎被限制在了一种Problem solving的角度,和其他同学相比发散性比较弱,而且对形式的掌控能力不足。而BIG吸引我的点在于他们用最简单的形式语言来处理最复杂的问题,但在这种简单的形式之中又不会失去idea本身的深度。所以在gap year投实习时,我把BIG列在了首位。

 

在丹麦实习,跟过三个不同的项目组,涵盖了DD,CD,SD各个阶段。BIG是一个hierachy不大明显的公司,每个人都有权利去表达,也被鼓励去质疑。这段经历对于我而言最有趣的不仅仅是设计或者技术本身,而是在这样一个比较国际化公司的环境下观察每个项目组的staffing, schedule, work flow以及大家合作的方式。比如以前在学校,因为学习是一件自己的事儿,常常有很多不合理的工作习惯。但工作之后由于client的要求一直在调整,或者是要和其他landscape/structure/big idea对接,会去想怎样把自己的工作有效优化,能够适应以后设计上的调整也能和别人更好的交流。在这里也遇到了很多对设计充满热情的小伙伴,看到了一个看似简单的结果背后有多少没有被采用的研究和探索。在BIG工作的节奏会有一定的强度,但每每workshop或者ddl结束之后都会放至少两天假。利用这样的时间去欧洲其他国家或者周边城市走走看看,和以前在书上网上见过的建筑们奔个现,也是很棒的体验。


Gensler实习生合影

哥本哈根市中心

 国外对我影响最大的一件事


说来可能有点好笑,伯克利对我影响最大的可能是一个学校门口的咖啡店(cafe strada)。刚到美国的时候我语言还有一些障碍,软件也得从头学起。再加上以前本科的学习习惯是,拿到任务书开始分析,找案例,看书,然后开始自己对着平立剖死磕,甚至把设计的过程看成了一种解题的过程。所以刚到美国的时候,很惊讶地发现这里的学生有多么依赖与人交流的力量。有一位伯克利的老师曾经对我说,美国就是一个靠语言飞速进步的民族。

 

Strada是一家每天上学必经之路上的咖啡店。这家店很小,但位于街角,有一个矮矮的隔断围成的院子,院子里散落着桌椅。每天经过这个街角,都有阳光,树影,咖啡的香气,还有同学们热烈讨论的声音。虽然只是一件小事,但确实对我有很大的鼓舞,也让我坚定了改变自己思考方式,多表达自己想法的信心。

 

伯克利的整体气氛都比较自由懒散。刚到的时候老师就告诉我们Berkeley time永远是比规定时间晚十分钟上课。而天气不冷的时候老师还常常把课堂移到楼下的小广场上或者中庭的草地上,创造一个让大家更加放松的氛围。


▲ studio答辩现场

学校的风格和特色

 

伯克利的风格可能会比较包容,各种人都能在这里找到自己感兴趣的点。整个过程基本是必选studio--optional studio--integrated studio和thesis。第一学期是必选的关于城市的studio,一般会基于San Francisco做一些有意思的讨论。和在国内上学反差比较大的地方是,国内任务书订的比较rigid, 而整个推进设计的过程大多是在技术图纸上推敲。伯克利的urbanism studio其实要求比较宽松,每个人都会以自己对城市的感受去确定后期的研究方向。但整个studio同时又很有结构,能够推动学生去进一步思考城市-建筑-城市的交互关系。

 

第二学期的optional studio就有各种奇奇怪怪的选项了。我当时选的是Big Air (充气结构建造)。这个课题着眼于设计师总是在design at arm’s length,不能够马上进入到自己所构建的空间中去获得真实的感受。而要充气结构就满足了大、快、成本低的要求。这个studio给我带来的并非是成果性的收获,更多的是思维方式的改变。比起在纸上天马行空,每一个proposal都能立马得到检验,所以在思考时,就需要考虑pattern, seam, material,assembly, 也算是对以往经验的一个补充吧。

 

设计课和必修课以外,还有一些有意思的选修课,比如理论方面有讨论看不见的城市的Drawing Cities, 动手方面有做鞋做衣服的Body Conscious Design,还有一些Real Estate方向的课可以选择。


BIG AIR STUDIO,pc to Noah Fitch

optional course: Drawing Cities

对未来的畅想

 

研一暑期在Gensler实习的时候,有一个supervisor说过一句话让我印象深刻:Don’t let fear be the deciding factor。从本科时期对空间、结构、构造的崇拜,到读研时对城市的兴趣,再到现在在BIG与形式互相折磨,我觉得建筑这条路还有很多未知的领域吸引着我。未来的路会怎么样谁也不知道,但是加州的阳光永远都在,所以去摸索,去浪费,去冒险吧。




 图文|涂雨璇



THE END



扫描二维码或点击文末阅读原文,填写留学评估,可以帮助我们更快地了解你现在的准备状态,并给予相应的建议。你所提交的信息将会严格保密。



留学评估二维码



20-21FALL建筑景观规划留学报名中

Studio Alpha 大巧筑人 | 2019 资费及服务




推荐阅读




卢睿轩 |跳入资本圈的设计师



赖冠廷 | 玩机械臂的建筑师



林心叶 |跃动的灵魂

多面的创作者


陈凌亚 | 破而后立

黄绮琪 | 设计是件感性的事儿

郁彦宸 | 从听者到行者

吴雷蕾 | 走出设计的象牙塔

李策 | CyberMonk

Amber Sun | 游走在建筑与交互间

王冠仪 | party hard,work hard


朱雨曦 | 我在霓虹国读建筑



胡浩森 | 在德国半工半读的日子




Evan Tsai

微信:mysudea

电话:15601923989

StudioAlpha大巧筑人

长按二维码咨询

点击“阅读原文”,免费留学评估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