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装饰》杂志2018年第12期介绍

装饰编辑部 装饰杂志 2021-09-22

-- 艺术设计月刊 --

2018年第12期

1958年创刊/总第308期

清华大学主办

清华大学美术学院承办


 【主编方晓风“写在前面”】


可能没有一个学科像设计学科这样,学科定义和内涵随着时代的发展有如此大幅度的变化。设计是什么?设计能做什么?这样的问题一直在设计界被广泛地讨论,一方面是这个学科很年轻,确实有许多未能定型的领域,有待凝聚共识;另一方面则是因为设计与社会实践紧密相连,现实的发展不断倒逼设计界调整设计的定义。某种程度上讲,设计也是一门神奇的学科,在并不十分成熟的状态下紧随时代发展而快速成长,并在实践中以创新的思维不断推动着社会的整体进步。正是在这样的过程中,设计的边界不断扩大,设计的作用也在不断地被重新认识。


设计与造物相关,简单说就是造物之先的谋划,设计定义的变化其实也是人类造物活动不断进化的映射。在工业化大生产之前的时代,造物以手工劳动为主,讲究的是材美工巧、物尽其用,因此工艺美术的概念就可涵盖设计;及至工业化大生产时期,造物在材料、工具、工艺三个层面都有了很大的变化,技术进步使人工合成材料替代天然材料,机器的集成化生产代替了人工操作,工艺标准走向规范化和标准化,商品流通也采用了新的形式,设计如果还停留在工艺美术的阶段就无法适应造物的需求了,必须思考更多涉及管理、营销、材料开发等更多领域的问题;而到了所谓设计3.0 时代,随着人类造物能力的提升,社会的主要矛盾已不是简单满足基本需求的问题,设计的思考也必须相应地走向产业链的更前端,而不仅仅是服务于制造和流通。在这个过程中,设计始终是在对社会需求做出响应,不断在急迫的压力下扩展职能。


顺应上述的发展趋势,有预见的设计师更多地主动介入社会创新、产业创新和新产品的开发,提出了设计驱动型的创新模式,并取得了引人瞩目的业绩。正因如此,可以明显地感受到,在近半个世纪的时间里,各国政府对设计的重视和投入日益增长,已成为普遍的趋势。经济发展离不开创新,创新的路径不止一条,但设计驱动的创新在社会整体创新中所占的比重越来越高,已是不争的事实。本期《特别策划》的主题即为“设计驱动”,以典型案例的分析和研究展开,从商业模式创新、创新助力企业转型、创新产品以及创新激励等几个不同层级和方面出发,希望更为立体地展现设计驱动型的创新模式,引发更多的思考和更为深入的研究。在这些成功的案例中,我们也可以明显地感受到设计的变化,这是一个告别设计师英雄的时代,好设计不仅仅是一个漂亮的形式,这些内容也有助于我们对设计新范式的认识。设计正在开辟一个前所未有的开阔疆域,既包含了无限的可能性和极大的机遇,也面临着巨大的压力和期待,但这些都是设计无可回避的责任。


今年12 月是纪念改革开放40 周年的重要节点,中国设计的快速成长得益于改革开放。伴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化,中国设计也不断走向成熟,专业设计奖项的设立和发展就是一个方面。中国设计红星奖是国内有影响力的重要设计奖项,本期《纸上展览》特选2018 中国设计红星奖的获奖作品,作为纪念改革开放的一个内容。窥斑知豹,从本土设计奖项的优秀本土设计作品中,我们可以真切地感受到中国设计的进步,感受到改革开放的巨大成就。


又到岁末,大家在忙于总结的同时,不免瞻望前路,前路十分开阔,只待我们更加努力前行!


特别策划:设计驱动

栏目主持:田君

“ 设计驱动式创新”(Design driven innovation)是2003 年米兰理工大学教授罗伯特·维甘提(Roberto Verganti)提出的突破性的概念。他认为设计驱动式创新是缔造了新的竞争法则的第三种创新,不同于传统的两种创新方式,即借助于技术突破、实现产品性能的飞跃,借助于深入分析消费者需求以提高消费者对产品满意率的创新方式。设计驱动式创新采用颠覆性创新的方式,针对消费者赋予商品的内在意义进行创新,它满足的是消费者的深层次需求。相较于传统创新方式以迎合消费者为出发点,设计驱动式创新采用的是一种更为积极主动的引领式创新方式。它缔造了新的竞争法则,因此其产品的生命力更加持久。


近年来,随着经济和社会的发展,设计作为国家、企业和品牌的核心竞争力的地位已经深入人心,设计正处于前所未有的繁荣期。设计驱动式创新的理论和研究,逐渐受到广泛关注和认可,各行各业的许多优秀企业也都不同程度地采用了设计驱动式创新模式。但是对于设计驱动式创新如何实现,产品的内在意义又体现在哪里,设计如何从更宽广、更深入的角度来分析和应对社会、文化与科技的发展变化,学界尚未形成清晰的认识,也缺乏公认的研究范式。


基于以上背景,本期《特别策划》邀约了活跃在不同领域的设计专家、企业家和设计师,以具体深入的案例研究为切入点,细致生动地展示了其在设计驱动创新方面的探索和成果,即如何通过对现存技术和社会文化元素的创造性组合,来形成创新性的产品解决方案。其中既包括星巴克咖啡、富士胶片这样创造了举世瞩目商业佳绩的国际品牌的启示,也不乏立足中国本土的设计实践的体察。这些品牌的成功无一例外,都并不单纯满足消费者的需求,而是主动向消费者传达了一种新的理念和愿景,无不依靠其系统精细的创新流程与勤勉踏实的钻研,而他们思考的中心问题,总是离不开“如何通过设计创新,使我们的生活更美好”。


在共享经济时代,消费者对情感体验的需求远远超过了功能体验需求。创新并不是对既有需求的满足,而应该是展望未来,构建全新的宏伟蓝图,然后通过产品将这些蓝图与理念传递给消费者。希望本期专题能够引领读者进一步领悟设计创新的真谛,从而为中国设计的大发展提供更多助力。(田君)



 基于品牌提升的空间设计创新—以上海星巴克烘焙工坊为例

李致尧 、余俊杰


内容摘要:本文从上海星巴克烘焙工坊的空间设计现象出发,通过分析其具体的空间设计与品牌文化发展的关系,思考其空间设计的创新策略,总结基于品牌提升的商业空间设计创新的若干思考要点。




由内而生的设计驱动—以富士胶片的转型为案例

钱 磊


内容摘要:本文以富士胶片的转型与升级为案例,尝试从设计的角度进行研讨。展示了富士胶片在“灵魂经营”的领导人古森重隆的带领下,成功地立足于企业的核心技术能力,由内而生,发现新需求的蓝海,实现再造和复活。围绕富士胶片案例,文章也展开了对设计驱动的一系列延伸解读:如何理解设计,设计驱动背后的两个意识,设计驱动中的创造性思维及作为核心因素的人。力求呈现出范式转变的设计具有的更多可能性和适应面。




情感化设计驱动下的品牌重构与产品创新研究

—以坚果品牌设计策略为例

简如郡、张茫茫


内容摘要:随着近年来消费升级,产品日趋丰富,由此引发的激烈市场竞争使设计要素受到前所未有的重视,成为企业创造价值的核心驱动力。以情感化体验为核心的设计驱动创新型企业在中国互联网高速扩张的背景下,在管理中引入设计思维,在提升品牌价值和产品体验的过程中强调与用户的情感联络与互动。本文

通过全面研究智能投影行业中的领先企业——坚果(JMGO)的品牌重构与产品线创新历程,论述设计驱动力对企业转型的关键作用,以及设计思维驱动企业发展的方法与路径,并通过分析坚果产品在互联网语境下对用户体验的再设计,探讨情感化设计驱动创新的方法与本质。




DIA 大奖:另一种“设计驱动”的力量

卢 涛


内容摘要:设计驱动有多种方式,包括通过产品带来的“直接驱动”与通过建立对理念的广泛认知而产生的“间接驱动”。以举办国际级大奖展开广泛的活动,如产品征集、评审、颁奖示范、择题研讨、巡回展示等一系列间接的方式,驱动业内外普遍的关注、思考、效法和创新。这或许是当下我国社会相关创意设计、制造产业和市场交易等领域期待的有效方式。


“中国设计智造大奖(DIA)”就采用了这样一种设计驱动方式,通过三届的实验,在国内外设计界具有了相当的影响,并在“设计驱动”目标相关的领域取得了一些实在的成果。本文将从构建创新设计评价、转化与驱动的平台,驱动结构与作用,以及体系完善的再思考等三个方面进行阐释。




让设计成为企业的战略核心—2010 年后科技公司的崛起优势

苏 峻


内容摘要:进入到21 世纪,中国经济实力的提升和互联网技术的不断发展带动了一阵又一阵的创业大潮。和第一个10 年电商等注重平台的企业不同,2010 年以后的创业者更加注重对于产品的研究,提高了企业对于产品设计的重视,并取得突破性进展。本文通过解读小米生态链企业智米的产品线和运作模式来解读2010 年后科技公司的崛起优势。



纸上展览

栏目主持:周志


新起点,新篇章:2018 年中国设计红星奖

北京工业设计促进中心供稿


编者按:2018 年,中国迎来改革开放40 周年。中国设计在改革开放浪潮中,推动高质量发展,已经从跟跑者,变成了并跑者、领跑者,中国设计红星奖更是在推动设计产业发展中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近日,2018 年中国设计红星奖颁奖典礼隆重举行,最终评选出近400 件获奖产品,其中至尊金奖1 名、金奖8 名、银奖9 名。本期《纸上展览》栏目完整呈现了这18 件精彩的设计作品,以飨读者。





海外动向

栏目主持:李拓


保罗·汤普森博士访谈:关于伦理创业、叙利亚、莎士比亚及其他

[ 英] 保罗·汤普森 

[ 美] 苏珊·利奥托 

翻译:汪 芸 


内容简介:阿尔伯特·爱因斯坦曾经说过,所有的宗教、艺术和科学都是同一棵树的不同分支。随着当下的科技以及全球风险超越了我们的理解能力,以及人文学科的边界不断拓展,我们面临着前所未有的伦理难题。苏珊·利奥托博士相信,艺术超越了科学与宗教,成为了第三个分支,针对这些挑战给出了必不可少的见解。她认为伦理决策处于人文伦理的边缘位置,我们都徘徊在这一边缘。


我们将如何定义这样一种部分处于虚拟世界中的生活?在带着清规戒律、通过计算程序交友的时代里,我们该去哪里寻找道德准则和真理?我们将如何在民用太空旅行、设计遗传学和人工智能等未知领域中做出明智的决定?还有诸如不平等和种族主义之类原本不该、却依然介于伦理边缘的问题。带着这些问题,她采访了皇家艺术学院院长保罗·汤普森博士。





书评

栏目主持:李 拓

琳庙梵宇隐宫墙—《清代北京宫廷宗教建筑研究》评述


自汉代以来,历代宫廷转承相因,立祠设庙,建寺筑观,奉祀祖先、圣贤和各路神佛,蔚然大观,极具特色,深受历史、文化、宗教等学科的关注,但建筑界却长期忽视,缺乏专门而深入的研究。方晓风先生新近出版的《清代北京宫廷宗教建筑研究》填补了这个空白,对于相关研究领域的进一步拓展,具有不可替代的学术意义。


综合而言,《清代北京宫廷宗教建筑研究》一书在理论层面具有多重的开创性,至于其逻辑之清晰严谨,文笔之清新流畅,反成次要特色。希望此书的出版能够引起建筑界对古代宫廷宗教建筑的进一步关注,未来能有更多学者投身这一领域。


《清代北京宫廷宗教建筑研究》

作者:方晓风

出版社:辽宁美术出版社

出版时间:2018 年8 月



装饰杂志往期精彩回顾


《装饰》杂志2018年第1期"海外汉学"

《装饰》杂志2018年第2期“包装设计”

《装饰》杂志2018年第3期“《莱昂纳多》50年”

《装饰》杂志2018年第4期“设计·扶贫”

《装饰》杂志2018年第5期“社会创新”

《装饰》杂志2018年第6期“毕业设计·服装设计”

《装饰》杂志2018年第7期“技术与审美”

《装饰》杂志2018年第8期“现代博物馆”

《装饰》杂志2018年第9期“设计研究”

《装饰》杂志2018年第10期“体验·设计”

《装饰》杂志2018年第11期“设计期刊”


《装饰》杂志欢迎您的来稿

E-mail:zhuangshi689@263.net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清华园清华大学美术学院A431   中国装饰杂志社编辑部

电话:010-62798189  010-62798878

邮编:100084

官网:http://www.izhsh.com.cn

建议邮件 书信亦可

在微信中回复“投稿”即可获得投稿须知



: . Video Mini Program Like ,轻点两下取消赞 Wow ,轻点两下取消在看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