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装饰》杂志2019年第12期介绍
艺术设计月刊
--
2019年第12期
1958年创刊/总第320期
清华大学主办
清华大学美术学院承办
【主编方晓风“写在前面”】
很多事物都需要经过时间的积淀来检验其具体的价值和意义。在首都国际机场壁画落成40年后的今天,我们再来看这批作品,可能会有一些更清晰的认知。机场壁画在当年引起了非常大的反响,它不仅是美术界的一件大事情,也是中国改革开放进程中非常有象征意义的一个里程碑。当时,机场壁画作为一个重大项目,其整体决策是由中央直接做出的。这个项目的试验性是在领导们意料之中的,虽然是放在机场这样一个公共空间当中,但当时的机场还是一个小众场所,是在一个适度范围内进行的探索和尝试。
围绕机场壁画产生的一些分歧和异议并没有动摇高层领导的决策,《泼水节——生命的赞歌》只是一个更为突出的典型。表象层面的争议,其背后体现的是在更深层次的思想认知层面上的碰撞和冲突。那批艺术家充分把握住了这次试验的机会,机场壁画呈现出来的整体面貌并不是对任何单个作品的评判所能够概括的,每一件作品都有其强烈的个性特点。这不仅体现在绘画的风格技法上,也体现在工艺、材料等方面,是一次内容丰富、题材多元、视角多维的实践探索。即使放眼全世界,也是一次很少见的全方位的创新探索。
我们要特别感谢张仃先生,他作为项目牵头人和组织者,有着非常开阔的眼界和宽广的胸怀。他并不是单一地只推崇某类样式、风格,而是博采众长,给不同风格类型的技艺、材料以充分展现的机会,成就了一次相当全面的探索和尝试,使这批艺术家在之前一段历史时期被压抑的创作激情得以爆发出来。回望这些高水平的艺术作品,虽然已时隔40年,但它们的艺术价值依然被广泛认可,这个现象值得今人反思。这批作品的艺术价值到底在哪里?有两个很明显的特点直到今天依然为世人所公认:一是这批作品对于中国传统审美文化的继承和发扬,有着鲜明的中国特色;二是这批作品又有着很强烈的时代气息,它没有拘泥于传统,是在中西审美体系中融会贯通的产物,呈现出了令人惊叹的艺术效果。
那么,在这种融会创新中,灵魂性的主轴是什么?这也是值得我们今天思考的一个重要问题。所谓“中西结合,传统民族精神的现代化呈现”,原则好讲,但在具体操作实施中如何呈现并不容易。在这批作品中,艺术家们对“装饰性”概念都有着非常深刻的理解和准确的把握,成为这一大型公共艺术创作实践融会中西、贯通古今的核心主轴。在不同的历史时期,“装饰性”的讨论从不同角度被压制,“装饰”的概念甚至被污化。今天回头来看,装饰性的确是中国传统审美当中的一个重要特征,也是我们重要的文化基因,具有更为深远的美育价值。当装饰性的题材、技法应用到公共空间中,便激起了大范围的社会反响,得到广泛的文化认同。
机场壁画是改革开放进程中一次非常重要的文化事件。回顾这段历史,今人能够从中汲取到的价值意义,一方面在于创新的勇气和胸怀。只有在更为开阔的视野下,将不同的优秀成分进行碰撞组合,才会有新的成果呈现出来。当时的这批艺术家很单纯,他们抓住这次难得的机会尽情施展才华,是艺术家赤子之心的展现,惟其单纯,所以炽烈而绚烂。另一方面是对美的探索需要有更为开放的格局,只有在更加开放的环境里,传统的价值才能得到更大程度的显现。这也是我们今天讨论文化自信时所要认真体会的一个重要方面。
又到岁末,回望之后更要前瞻,来日方长,中国文化正在实现新的崛起,机场壁画的经验是我们继续前行的重要参考。祝全国的同仁们在新的历史阶段,创造出更为优秀的成果,不忘初心,砥砺前行。
特别策划
首都机场壁画40年
栏目主持:周 志
1979年9月26日,首都国际机场候机楼壁画及其他美术、设计作品举行落成典礼,这是新中国成立以来首次由国家主导的大型公共空间的壁画创作项目。40年后,在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之际,清华大学美术学院主办的“首都国际机场壁画文献展”作为“国家·民生——清华大学美术学院创作成就展”的专题展览在学院展出。为此,学院专门成立了“文献展”筹备小组。在筹备过程中,团队采访了近30位当年参与壁画创作的前辈先生和参与者,他们不仅讲述了当年亲历壁画创作过程的细节,还提供了大量当时壁画创作的珍贵的手稿、照片及实物资料等。
在10月28日举办的“首都国际机场壁画文献展”研讨会上,更是汇集了当年机场壁画的创作者、参与者及亲属,以及各界专家学者们济济一堂,讲述当年的历史。为纪念机场壁画落成40周年,以本次文献展和研讨会的内容为基础,本刊推出了特别策划专题“首都机场壁画40年”。此次专题所呈现的大量学术成果和口述历史资料,必将成为后世研究者的重要参考。最后,在组织整理这些历史材料的过程中,有一点感受无比鲜明,那就是:当时所有参与者对张仃先生无一例外地尊崇、敬仰与缅怀,无论是他博大精深的艺术造诣、虚若怀谷的待人态度,还是敢做敢当的责任意识。其实,更重要的还有在他这些不凡的个人魅力背后所隐含着的深邃睿智的眼光和理想。在看似题材林林总总、风格差异多样的壁画作品的背后,隐含着他对中国艺术“装饰性”问题的深刻理解。而更重要的,还有那些被他挖掘出来推向前台的中青年艺术才俊。正是这些个性突出、创作风格迥异的创作者,成为撒向祖国各地的艺术的种子,进而改写了中国的整个现代艺术史。让我们再次向张仃先生致敬!(周志)
◆ “首都国际机场壁画文献展”研讨会纪要
编辑整理:周 志
编者按:为庆祝新中国成立70周年,纪念首都机场壁画落成40周年,由清华大学美术学院主办的“首都国际机场壁画40年文献展”于9月30日至11月7日在清华美院举行。2019年10月28日下午,1979年机场壁画的创作者、参与者及亲属,美术界专家学者,清华大学美术学院师生及媒体嘉宾100余人相聚清华美院A区大厅,共同缅怀前辈,追忆往事,继承精神,开启未来。以下为本次研讨会纪要整理。因篇幅所限,略有删节,且未经发言者审核,在此致歉。此外,此次研讨会上殷双喜与张敢两位教授的主旨发言因在本专题中另文刊载,在此略去。
◆装饰与现代性——回望首都机场壁画
殷双喜
内容摘要:首都机场壁画的现代艺术风格特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点是艺术语言的多样化,表现为形式与材料的多样化;第二点是首都机场壁画具有丰富的人文历史内涵;第三点是首都机场壁画具有装饰与象征的现代意义;第四点是首都机场壁画将构图与空间环境相结合,突出了壁画的本体语言特征。本文又针对“壁画是象征还是写实?”“壁画是人文还是装饰?”两个问题进行了思考和辨析。
◆中国现代艺术的转捩点——重估首都机场壁画的影响
张 敢
内容摘要:机场壁画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第一次由国家委托的大型壁画创作工程。本文主要围绕着三个方面对其重大意义展开论述:首先,机场壁画打破了新中国成立以来,特别是“文化大革命”时期艺术为政治服务的状态,题材的选择更为自由和丰富多彩,涵盖了如神话题材、民间传说、民俗节日和自然风光;其次,艺术风格和材料的多样,具有装饰性和平面化的表现语言取代了占统治地位的现实主义表现手法;第三,这次大型的公共空间的壁画创作也掀开了中国公共艺术的新篇章,具有重要的启蒙价值和意义。因此本文认为,机场壁画对中国现代艺术的发展具有重要的启蒙作用,称其为中国现代艺术的转捩点实不为过。
◆ 壁画与公共艺术的新使命
郗海飞
内容摘要:自1979年开始,以首都机场壁画群为主要标志,艺术家们开始了新时期的壁画艺术创作。首都机场壁画以及随后产生的“装饰艺术”的理论与实践,在中国20世纪80年代近于荒芜的艺术生态中,的确起到了艺术启蒙的作用。但它突出的历史作用、自身的复杂性和局限性,绝不是“装饰”一词所能诠释与涵盖的。今天,作为直接反映与体现公民文化愿望、引领公共文化走向的壁画艺术以及公共艺术,已不仅仅是为了装饰城市空间而存在,而是更加密切地关注社会和民生,更加关注城市公共文化建设与发展,关注人们的精神与文化诉求,承担起了复兴优秀文化传统、表现当代文化精神、构建国家文化的重要使命。
◆ 改革开放的“艺术先声”:论首都国际机场壁画的创作与价值
郭秋惠
内容摘要:首都机场壁画是中国改革开放初期解放思想、屹立国门、面向世界树立新形象的艺术象征。本文以笔者参与策划的“首都机场壁画文献展”、创作团队访谈和清华大学美术学院档案为基础,系统分析首都机场壁画的创作语境、创作性质;梳理其创作范畴、创作团队和既民主又集中的集体创作方式;论述其多元题材、多样风格及其对建筑空间的适应探索与局限突破;总结其稿酬问题和价值影响。
◆ 无名的奉献——张国藩、冯梅先生访谈
采访:崔彦伟、周爱民
整理:赵毅平
编者按 :张国藩教授(1933—)是首都国际机场候机楼二楼贵宾休息厅陶板刻线喷釉拼镶壁画《民 间舞蹈》的主创者。他和冯梅教授(1935—)不仅是生活上的伴侣、工作上的同事,也是事业上的 合作者和艺术上的同行者。他们在中央工艺美院执教三十多年,从艺五十余载,毕生从事艺术教育 事业,桃李满天下。以下为两位先生的采访录音整理。
◆生命的赞歌——袁运生先生访谈
采访:崔彦伟、周爱民
整理:田 君
编者按:袁运生(1937—),江苏南通人。1962年毕业于中央美术学院油画系董希文工作室,1979年参加首都机场壁画创作,为机场候机楼二楼西北一厅(东壁)壁画《泼水节——生命的赞歌》的主创者。现任中央美术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以下内容根据袁运生教授的采访录音整理。
◆ 艺术是真正的净化——肖惠祥先生访谈
采访:崔彦伟、张京生
整理:赵 华
编者按:肖惠祥(1933—),湖南长沙人。1958 年毕业于中央美术学院,曾先后在山西艺术学院、湖南师范学院、中央工艺美术学院任教,现定居美国。1979年参加首都机场壁画创作,为候机楼二楼西北一厅(西壁)陶板刻绘壁画《科学的春天》的主创者。以下内容根据肖惠祥教授的采访录音 整理。
◆ 民族精神新坐标,文化发展新起点——楚启恩先生访谈
采访:周爱民、张京生
整理:李 拓
编者按:楚启恩(1933—),生于青岛。擅长壁画、中国画、水彩画。1956年考入中央工艺美术学院,就读于壁画专业,师从张光宇、张仃、祝大年等教授。1961年毕业后,先后任教于安徽艺术学院、合肥师范学院、安徽师范大学、山东工艺美术学院,现为山东工艺美术学院教授。1979年,受邀参加首都国际机场大型壁画群的组织、创作工作。协助张仃先生担任候机楼二楼东餐厅(东壁)《哪吒闹海》重彩壁画的主要绘制工作。以下内容根据采访录音整理。
纸上展览
栏目主持:赵 华
◆ 装饰艺术的探索 ——首都国际机场壁画文献展撷英
编辑:赵 华
内容摘要:在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之际,清华大学美术学院主办的“首都国际机场壁画文献展”作为“国家·民生——清华大学美术学院创作成就展”的专题展览,在学院展出。1979年9月26日,首都国际机场候机楼壁画及其他美术、设计作品举行落成典礼,向新中国成立30周年献礼,这是新中国成立以来首次由国家主导的大型公共空间的壁画创作项目。
首都国际机场壁画及其他美术创作,由中央工艺美术学院时任院长张仃先生总负责,以学院师生为主体,集合全国数十位美术家及工艺产区的技术人员,通力合作完成。包括重彩壁画、丙烯壁画、陶瓷壁画、陶板刻绘壁画、油画、漆画、贝雕画、玻璃装饰画等,共计完成50余件作品,体现出艺术风格多样、材料表现丰富、工艺制作精湛的特点。
海外动向
栏目主持:李 拓
◆ 冈特·兰堡:海报设计的视觉诗人
[美] 师明杰(Richard B.Doubleday)
翻译:黄山
内容摘要:本文要探讨的是一位杰出平面设计师冈特·兰堡(生于1938年),以及他对20世纪末德国现代海报中概念形象的把控。当认识到传统表述式插画已无法与时俱进后,二战后欧洲的设计师们开始再次创作表述性图像去表达概念与深层视觉构想。随着科技昌明,摄影及移动图像开始承担起文案类的角色,平面图也逐渐变得更具表现力和象征性。特别是平面设计师们从20世纪的很多设计思潮中得到启发,创造了极具个性的独特技法去进行个人表述,让美术与视觉传达相互交织,使两者间的分别逐渐模糊。一位叫冈特·兰堡的德国艺术家在这场运动中应运而生。这位平面设计师吸收了思想性原则,通过摄影、物件及实物堆砌去表达现代平面设计里的内涵与诗意。从60年代初到90年代,兰堡通过使用蒙太奇、拼贴图和机械摄影技法重新创造了交流性的图像。这位图形诗人通过将物件融合和固化,将图像打碎并分离,以及创造意想不到的视觉素材和令人难忘的图像,来解决视觉传达上的问题。如题所示,本文将探讨兰堡的作品是怎样完成的,以及为什么富有诗意的独特性使他在二战后几十年的新图像制作征途中大放异彩。
第一线
栏目主持:萧 冯
◆像河流一样坚持——韩湛宁访谈
周 志
内容摘要:韩湛宁,著名平面设计师,深圳亚洲铜设计顾问有限公司创始人兼创意群总监。曾任深圳市平面设计协会秘书长、“平面设计在中国”展执委会秘书长、汕头大学长江艺术与设计学院教授等职,曾设计过2011年深圳世界大学生运动会申办标志,并获得过德国红点奖“Best of theBest”大奖、美国印制大奖金奖、全国书籍设计艺术展览金奖、GDC“平面设计在中国”展银奖等国际国内的上百项大奖。同时,他热心设计推广与设计教育事业,组织、举办众多设计比赛、展览、讲座等活动,并且出任多家机构顾问和比赛评委。从山西到深圳,从文学到设计,这位著名设计师的个人历程向我们呈现了30年来中国设计怎样的发展面貌?近期,本刊编辑赴深圳对韩湛宁先生进行了采访。希望通过对韩湛宁学习与工作经历的回望,思考并探询一个个体在时代大潮中所应追求的以及所应坚持的东西。
《装饰》2019年第2期“延展动画”
《装饰》杂志2019年第3期“非遗新一代”
《装饰》杂志2019年第4期介绍“文化·旅游”
《装饰》杂志2019年第6期介绍“毕业设计·信息设计”
《装饰》杂志2019年第7期介绍“城市家具”
《装饰》杂志2019年第8期介绍“设计奖项“
《装饰》杂志2019年第9期“清华美院学科建设”
《装饰》杂志2019年第10期介绍“设计研究:回顾与反思”
《装饰》杂志2019年第11期介绍“人工智能与创新设计”
《装饰》杂志欢迎您的来稿
E-mail:zhuangshi689@263.net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清华园清华大学美术学院A431 中国装饰杂志社编辑部
电话:010-62798189 010-62798878
邮编:100084
官网:http://www.izhsh.com.cn
建议邮件 书信亦可
在微信中回复“投稿”即可获得投稿须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