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灌输“是非对错”,只会让孩子双商脱线

学堂 & 李雪 李雪爱与自由 2023-11-03

欢  迎  到  新  浪  微  博

@  李  雪  爱  与  自  由

与  李  雪  评  论  互  动


本文来自尹建莉父母学堂对李雪的访谈,提问者是学堂内容总监小猪猪。访谈很长,文末有全本访谈视频,文字版会分段陆续推送。


前一段访谈链接:《 小孩解决不了父母的苦难 》

 

 

02

 

 

孩子不是父母的许愿池



学堂:家长希望孩子没日没夜地学习,放假了更要弯道超车,比别人跑得快、学得多。



李雪:无论你希望孩子没日没夜地学习,还是今天只学习一个小时,都是逾越边界,都在妄图控制你皮肤以外的那个人的思想和行为。


你不可能控制别人,如果你强行去做,结果只有一个:损耗对方的能量。换句话说,你希望孩子在哪方面没有内驱力,就去管孩子哪方面就对了。


你希望孩子厌恶学习,一提起学习就哈欠连天,那你就天天提醒他“你一定要好好学习呀,社会竞争压力这么大,不好好学习将来就完了”。


通过你不断地期盼、唠叨,孩子学习的内驱力保证被你偷走。


举个最简单的例子,你发现家里的置物架比较乱,正想收拾一下,这时你老公走过来说:那个架子真乱呀,我早就说你该收拾收拾了,作为一个家庭主妇,你怎么能让家里这么乱呢?以后你一定要记住,乱了得及时收拾。


听他这么说,你还想收拾吗?



学堂:没兴趣了,不想收拾了,他这么烦人让他自己收拾去吧!



李雪:一开始想收拾,是你的内驱力在作用。


而当一个人不断告诉你,收拾置物架多么的应该,多么的正确,你必须多么的努力。你是不是瞬间泄气了?那你收拾置物架的内驱力哪去了?是不是被偷走了。



03



孩子为何喜欢侵扰他人



学堂:两三岁的孩子爱打人,这与“边界”和“自恋幻想”有关吗?该怎么让孩子知错且不再犯?



李雪:孩子打人分两种情况,第一种叫“自卫反击战”,别人给你一拳,你打回去,这很公平。


另一种看上去似乎是没来由的,比如,孩子看到别的小朋友就去打一下,侵犯别人的边界。


我们再来看看孩子为什么打人。大家可以去观察一下,孩子打父母,很多时候是因为父母在侵犯孩子的边界。


父母是怎么侵犯的呢 —— 父母总想借机教育孩子一下。比如,孩子摔倒了,父母借这个事教育孩子“走路要沉稳”,孩子可能一巴掌就打过去了。


父母想要控制小孩、教育小孩“如我所愿”,这个时候挨打,我想说,是您应得的。是您要去侵犯别人的边界,吸食别人的能量。


同理,孩子莫名其妙打别人,道理也很简单,这个孩子平时就总被侵犯边界呀,可能是身体上的被侵犯,经常被父母打,也可能是精神上的被侵犯。


父母可能明着侵犯孩子的边界,简单粗暴,直接数落孩子“你不许这样”“赶紧给我睡觉”“把手机给我放下”。


也可能暗着侵犯孩子的边界,比如,把自己放在非常卑微的位置,所有注意力都扑在孩子身上,为孩子服务,妄图通过“我什么都答应你”“我什么都为你做”来控制孩子的情绪。


那么,孩子在事情有一点不如意的时候,就会去打人。


因为暗着控制对孩子能量的吸食功率是最大的,会激发出孩子的愤怒,让孩子体验到黏糊不清的、永远被困在一包浆糊里的痛苦。


至于怎么解决,我举个例子。之前有位妈妈带着小朋友来参加我的工作坊,工作坊要开始了,需要小朋友离开现场,到外面去玩。孩子不肯走,把参加工作坊的人挨个都打了一下,就要来打我。


我抓住他的胳膊肘,把他按倒在地垫上,垫子很厚,我确认很安全,我对他说:我力气比你大,你来侵犯我,受伤的只能是你。


孩子站起来后一脸懵,愣了两秒钟就走了,五分钟后我已经听到他在外面玩的爽朗的笑声。


孩子的妈妈看我这么处理,惊呆了,她说他们全家从来不敢忤逆这个孩子,有一丁点不如意,孩子就会嚎啕大哭的,这次竟然没有哭,还如此的开心,为什么呢?


因为,我可能是他生命中第一个告诉他什么是现实边界的人。


他的妈妈一直在给他制造自恋幻想 —— 所有人都能被你操控,你一发脾气所有人都会听你的 —— 这种边界不清让孩子活在很黏腻的共生状态里,不知道皮肤的边界在哪,孩子是很可怜、很痛苦的。


所以,我建议父母把注意力都收回到自己身上,在确认孩子在安全环境里的时候,不要盯着孩子,不再妄图操控孩子的情绪,那么,孩子很快就能回到属于他自己的位置,充分发展他自己。



04



灌输“是非对错”只会降低孩子的双商



学堂:一些父母觉得,孩子打人了,或犯了什么错误,作为父母一定要给孩子讲清是非对错,必要时还得用打一顿的方式来惩罚,理由是“我不打你,你不会长记性,我现在不毒打你,将来社会就要毒打你”。


这种处理方式是否也在告诉孩子现实的边界呢?



李雪:我想请问一下,关在监狱里的犯人,谁不知道自己做了错事啊?如果一个人知道事情是错的就不做了,这世界上就没有监狱了。


药家鑫撞了人,为什么还要把人捅死呢?恰恰因为他有一个非常严厉的父亲,平时他有一点错,就会劈头盖脸地打骂责罚他。


所以,他觉得只要做错一点天就塌了,人生就完蛋了,既然已经把人撞伤了,事情就没有转圜余地了,那干脆捅死得了。药家鑫只是用父母平时对待他的方式,去对待那个被他撞伤的可怜人。


如果平时孩子犯了错,父母的态度是理智的、温暖的,只基于事实去处理,打碎了东西就赔偿,伤害了别人就道歉,那孩子是不是也会内化这种能力 —— 搞砸了不要紧,我承担属于我的责任。


—— 逻辑干净,不评判对错。



学堂:我注意到,当小孩来打您的时候,您告诉他“我力气比你大,你来侵犯我,受伤的只能是你”。


当孩子打了人,父母告诉孩子“打人不对,是错误行为,你绝对不能打人,妈妈现在必须管教管教你”。


请问这两种说法的区别在于?



李雪:我对小孩说的话,只告诉了他事实 —— 就像桌子是硬的,你用手砍它你会疼,这是事实 —— 我有想要控制他或改变他的想法吗?没有。


而跟孩子说“你错了”“你要长记性”“我必须管教你”是在试图教育和控制孩子,侵犯孩子的边界。如果我这样说,孩子不会走了,一定会跟我纠缠,嗷嗷大哭。


—— 我要控制他,他就要控制我,我们就纠缠黏连上了。


举个例子,如果高压线上写“不许触摸,触摸犯法”,你会不会老想摸?而如果写“高压危险,会电死人”,你还会摸吗?


—— 只告诉别人事实就好了。



学堂:面对孩子同一行为,家长可以有两种不同的处理方式,一种是告诉孩子事实,另一种是告诉孩子是非对错。


一般家长都觉得,自己最大的责任就是告诉孩子是非对错,为什么李雪老师不主张家长给孩子讲是非对错?



李雪:举例来谈,我们都知道电影院里不能大声说话对吧?


我的一位学员带她女儿去电影院,是孩子第一次进电影院。她就事先告诉孩子:因为大家都想看电影,所以我们在里面不要说话,如果你进去之后想出来,或者有什么事,就趴在耳边告诉妈妈,妈妈就会带你出来。


中途电影音效可能比较震撼,孩子趴在妈妈耳边说:妈妈,我有些害怕。


妈妈就把孩子抱出来了,出来之后妈妈对孩子说:你很及时地告诉了妈妈你的需求,这样做很勇敢。


母女俩就开心地吃小吃去了。整个过程中,妈妈没有告诉孩子“在电影院里说话是错误行为,在电影院里说话就是垃圾人”而是仅仅告知事实。


试想一下,如果父母告诉孩子“在电影院里说话是垃圾人的行为”,那么有一天,孩子遇到电影院里有人说话会怎么样呢?他是不是顿时会对人升起厌恶和评判?


他很可能会用“这种人怎么这样”的眼神看人家,这是不是很容易引发冲突?


假设孩子没有被教育过对错,遇到这种情况他可能就会对人笑一下说“这段很精彩,我想好好听”,是不是就结束了?


当你只告诉孩子事实,孩子就会拥有准确干净的逻辑能力,同时具有慈悲心和同理心。


当你不断告诉孩子是非对错,就会把孩子培养得情商低,讨人厌,经常陷入偏执,和别人发生冲突。


我们做事情时,只要发心是“别人应该怎样”“不应该怎样”,是有自恋幻想的,那么说话语气一定很难听。


脑子里没有是非对错,没有“应该怎样”“不应该怎样”的幻想,说话语气自然会平和,不带指责。



学堂:“应该”和“不应该”这两个词,是我们经常可以用于觉察自恋幻想的标识。


我想,大人们常常带着自恋幻想跟孩子互动,恰恰因为他们小时候被植入了太多是非对错的观念,导致遇事第一反应就是看对错,而不是看事实,所以表达出来也是立刻用教训人的口吻论对错,造成亲子关系及各种人际关系的恶化。



李雪:是的,其实世界上只有事实啊,对和错都只是我认为的对和错,并不是客观存在的。


活在自恋幻想中,哪怕你的“应该”和“不应该”特别高尚、特别正确,最终伤害的都会是自己。



00



全本访谈视频:育儿问题,基本是界限问题



当我们成为父母的时候,很容易成为边界不清晰、经常侵犯孩子的边界的人。很多父母很疑惑:我咋就成了这样的人?


其实,这大部分是因为我们小时候也接受过父母逾越边界的行为。所以,当我们成为父母的时候,不自觉地就成了我们父母当年的样子。


总要有一个人为侵犯边界的“代际遗传”做一个了结,也许这个人就应该是你或我,我们这一代人。



【 上 】



【 中 】



【 下 】



视频里李雪老师穿的衣服是她自己设计的:气场全开真丝香云纱棋盘格连体裤,🧡 扫码即可购买 🧡


长  ——  按  识  别  二  维  码



真 丝 香 云 纱 棋 盘 格 连 体 裤

 

 

—— 育儿问题,这场讲座说透彻了。



作者 | 李雪

心理学学者,新浪微博@李雪爱与自由。著有《当我遇见一个人》《走出剧情》《有限责任家庭》。当当、京东、淘宝、亚马逊,全平台在售。

 

公众号 | 初心心理

公众号 | 李雪爱与自由

 

编辑 | 林诗野

插图 | 摘自互联网

 

 

非常感谢来自公众号🧡尹建莉父母学堂🧡的内容总监小猪猪的提问和文本整理,提问质量特别高。



欢  迎  到  新  浪  微  博

@  李  雪  爱  与  自  由

与  李  雪  评  论  互  动




辅    助    阅    读




《 爱和寄生的区别 》



《 乱伦:身份序位的错乱 》



《 向孩子撒娇,是一种精神乱伦 》



《 遗憾不是创伤,谎言创造创伤 》



《 诚实地区别:做不到 与 不愿意



《 自信和自卑,是一对儿妄想 》



《 给孩子的“自由度”怎么把握 》



《 有爱的能力,是什么样子 》



《 没有耐心,因为没有事实 》



《 当我找不到热爱的事情 》



大 目 录  2017

大 目 录  2019


 

点开这颗跳动的心,来初心社区,看李雪直播,向老师们提问,唠唠你的人生故事。初心心理社区,咱自己的心理社区。
 

我是作者李雪,感谢你的打赏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