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新港谈枕边书
《中华读书报》2022年征订正在进行,恭请读者朋友到当地邮局订阅,或长按二维码在线订阅。
中华读书报:您成长中深受父亲的影响,听您谈和父亲的关系,感觉是融洽和睦的。比如父亲让读什么,写什么,您都会照办。您小时候对父母的意见一直是顺从的?没有过叛逆?
常新港:问到我的父亲,就先说父亲。一个男孩子的成长,受父亲的影响巨大。父亲在十八岁就离开伏牛山老家,闯世界了。他勤奋,能吃苦,承受力强。当兵,转业北大荒开垦土地,“文革”十年,遭遇不公平境遇,他都熬过来了。他当过中学老师,又在大学里担任写作教授。一个男人该经受的磨难,他差不多都品尝过了。他对生活重压的承受力,深深影响到我。对于文化的珍惜,成为父亲一生的执念。从我1966年上一年级,到1976年高中毕业,都是在“文革”中度过的。那十年,父亲对我的文化教育,从未放下。父亲的书全都在“文革”开始的第一个冬天被抄走了。书荒,是全国性的,并不是我一个人的家庭遭遇。父亲的心情再郁闷,身体再疲惫,都会问我:“最近看了什么书?”
其实,我是最不听大人话的。我是被大人看做“坏孩子”的那类人,而弟弟是典型的好孩子。“坏孩子”的名声不是白白得来的,我做过很多让父亲失望的事,但没有踏破父亲的底线,他都包容了。唯独在看书这件事上,我对书痴迷的程度,让父亲放心。
中华读书报:事实证明父亲的指导,您是终生受益。那么您对女儿有没有类似的阅读指导?看到您曾在访谈中提到,从不过问女儿的学习,但是笑予感恩您的陪伴。并且,现在她也成为作家,是不是与父母的培养分不开?
常新港:上一代人对下一代人的教育,是复杂的。家庭有异,大人的性格有异。不能说指导,只能说影响。
记得小时候,在北大荒农场的冬天,一家人都挤在大炕上,停电了。我和弟妹就在黑暗中央求父亲讲故事。父亲很会讲,故事有情节,人物有性格,叙述还有悬念。连讲三个,我们还不睡。父亲累了,就说:“你们信不信?我咳嗽一声,电就来了!电来了,都睡觉!”我们等着,父亲突然咳嗽了一声,灯果然亮了。我觉得会讲故事的人,很神奇。我女儿三岁时,去医院打点滴,过程很难熬,我就给她讲故事,一连讲了六七个故事,讲得我口干舌燥,她还等着我讲。现成的故事讲完了,我就开始胡编了。她听完,说:“爸爸胡编!”
绘声绘色地讲故事,是写作的雏形吧?我和笑予妈妈,都喜欢笑予很小的时候,给我们讲一些天真又意料之外的故事。
中华读书报:您少年时读到俄罗斯作家费定写的《城与年》,连续读了十遍,是无书可读的背景下无奈的选择,还是真的喜欢?
常新港:无书可读的岁月,我是想读每一本到手的书。读过一遍之后,里面陌生的人名和陌生的城市,带给我陌生的冲击。当没有书时,拿起它,再读一遍。每读一遍,都会加深和重新认识书中的城市和每一个出现的人物。因为读多了,书中的细节,就刻在了记忆中。当回顾自己的阅读经历时,我想说,真的很喜欢这本书。
中华读书报:您在1981年起开始发表作品,是否也经历过退稿?
常新港:80年代的写作者中,没经历过退稿的几乎没有。见到杂志社的信件,一看挺厚的,就知道是退稿。那时候,多希望杂志社寄来的,是一封薄薄的信啊!在一页纸的信中,会有短短的几行字:常新港,你的小说稿,三审已通过,定于某月某期刊发!这样的信,对于年轻的作者来说,是惊喜的礼物,远远胜过新鞋新衣服和压岁钱。
中华读书报:自80年代涉足儿童文学,您出版了百余部作品,其中有大量反映现实的生活作品。但是后来您也写了大量的幻想小说,比如《一只狗和他的城市》等。回顾四十余年的创作,您觉得经历了怎样的变化?
常新港:作家都在写作的成长中。写作的变化,是个从无意识到理性的过程。早些时候的长篇小说《青春的荒草地》《亦德的冬天》《烟囱下的孩子》等,都跟自己的经历相关,就像是在人生的操场上跑圈,绕着跑,不会轻易出圈。当写了幻想小说《陈土的六根头发》《一只狗和他的城市》《土鸡的冒险》之后,才意识到自己可以跑出操场,去野外长跑了。四十多年的写作,我会在现实题材、幻想小说、动物小说的写作中奔跑。几种小说的创作,都会有它的读者。
从另一个意义上说,是读者的呼唤,引领我出圈的。尤其是儿童文学的小读者,他们想象的世界之大,是我们拿着望远镜也看不全的。
中华读书报:您眼下正在创作的是什么小说?是否又有新的突破?能简单谈谈吗?
常新港:正在写作和修改的长篇小说是《一万种你》。我采用了一种从未使用过的方式,算不算突破?书名叫《一万种你》,但是书中并没有写一万个孩子,只写了二十几个有名有姓的孩子。他们是千万个孩子的群像缩影。这一次,我把写作的手,触碰到生活的褶皱,窥视被我们不在意的孩子们的内心“隐痛”。当生活中的角落被我们关注了,并准备写出它们时,我常常问自己:我们凭什么忽略一个孩子内心的“痛”?是我们自己忘掉了自己孩童时期的痛,只记得快乐吗?还是面对现实,我不敢提及,还是不愿意提及?写这部小说时,自己很像一个田园中忙于耕种的人,翻土、种草、栽花。我必须弯下腰,才能看清它们的模样,伸出手,才能触摸到它们带刺的脖颈。它们的出芽、盛开、它们的枯萎、它们的明天、都在土的褶皱中生息。只有拨开土层,才能见真相。
我喜欢这样的写作。
中华读书报:您最喜欢的儿童文学作品是什么?能简单谈谈原因吗?
常新港:写作四十年,读书四十年。喜欢的书很多,比方说,喜欢五六十年代出生的德国作家的作品,他们的作品反思和批判精神极强。又喜欢七八十年代出生的日本女作家的作品,她们细腻敏感的天性,让她们的作品同样细腻和敏感,令人阅读后有种夏天落雪的快感。我也特别关注90年代出生的作家作品,我想知道年轻的作家,在写什么,怎么写,为什么要这样写。
我想说的一部作品是法国作家儒勒·瓦莱斯的小说《孩子》。我记得三十年前第一次读到它时,是因为作品中语言和人物的鲜活性,它激发了我生活的内存,让我第一次有了写作长篇小说的冲动。在大学读书的第一个寒假,我缩在一间烧炉子的房间里,创作了自己的第一部长篇小说《青春的荒草地》。我和《孩子》中的主人公,在不同的年代不同的城市,看眼前的世界。
中华读书报:您有什么枕边书吗?
常新港:许多的国内国外的人物传记,都会成为我的枕边书。比方说伊藤诗织的《黑箱:日本之耻》、黄永玉的《比我老的老头》、伊利亚·爱伦堡的《人·岁月·生活》等等。我睡前的夜晚,都是这些书陪我入睡的。看传记,让我能看清历史和现实。
中华读书报:经常重温的书有哪些?为什么选择这些书?可否简单谈谈?
常新港:经常重温的书也很多。卡尔维诺的小说,乔伊斯·卡罗尔·欧茨的小说,杰克·凯鲁亚克的小说等等。读这些小说,真的是常读常新。在读的时候,我会问自己:我会这样写吗?我能写出来吗?
在阅读的时候,一个阅读者就像是一块需要水,需要阳光的田地,这些阅读到的作品,就像水一样,把你干涸和渴求的心田,填补得满满的,让自己长出新枝。
中华读书报:您为自己的学生、为自己的小孩推荐书目吗?最希望他们读的作品有哪些?
常新港:在我的阅读成长中,有人会给我推荐书目,也会寻找一些书单。问题是,有时,别人推荐给我的书,我并不喜欢。所以,我也很少给别人推荐书。真正喜欢的书,只有自己知道。如果说希望孩子们读到什么样的作品,我想说:真诚、客观、美好的书。
中华读书报:如果有机会去无人岛,您会带哪三本书?
常新港:有机会去无人岛?多久啊?如果是三天,只带一本薄薄的书就可以了。三天,大部分的时间要在岛上走一走,看看新鲜的东西。没时间看书。如果是三个月,一年,或是余生,我最想带的第一本书是《新华字典》。如果时间再长些,我还是想带《新华字典》,把里面的字,穿成有根的故事。还有一个原因,我怕忘了汉字,丢掉母语。
中华读书报:如果有机会组织聚会,您会邀请哪几位人物?
常新港:如果有机会,可以理解为假如有机会。如果能邀请现在和故去的人一同共享人间美味,我想把故去的父亲和母亲都请回来,他们是我最重要的人。有很多美味,一生勤俭的父母都没有品尝过。还有一个重要的原因,我的女儿笑予,从没见过奶奶。在她一岁的时候,奶奶病重,在北京病逝。我想对父亲和母亲说:“你们的孙女,也热爱写作!”
(栏目主持人:宋庄)
李佩甫 邵燕祥 阿来 李洱 莫砺锋 李敬泽 张抗抗 严歌苓 徐小斌 谢冕 宗璞 周大新 丁帆 毕飞宇 许子东 牟钟鉴 陈彦 格非 林希 冯骥才 马瑞芳 聂震宁 阎晶明 刘勇强 杨雨 张炜 宁宗一 刘亮程 王充闾 唐博 张庆善 叶永烈 韩少功 蒋子龙 汪涌豪 范小青 杨武能 余中先 詹福瑞 吴承学 叶兆言 鲍鹏山 王彬彬 黄霖 王立群 郦波 吴国盛 刘兵 易中天 康保成 苗怀明 江晓原 杜桂萍 赵本夫 张树铮 孔庆东 曹文轩 梁晓声 赵园 严家炎 王蒙 杨义 东西 袁隆平 朱永新 洪子诚 刘跃进 黄发有 周国平 陈鼓应 肖鹰 黄子平 孙绍振 黄源深 顾之川 邱华栋 柳鸣九 赵玫 朱向前 戴锦华 铁扬 刘文飞 赵丽宏刘醒龙 安乐哲 梁衡 钟芳玲 陈晋 温儒敏 池莉 徐贵祥 唐浩明 许钧 苏童 余华 李岩 陈众议 陆建德 王中忱 朱秀海 傅道彬 于丹 柳建伟 阎崇年 马原 杨红樱 黑鹤 汤素兰 张之路 金波
本文为中华读书报原创作品,如需转载请留言。欢迎转发到您的朋友圈。
欢迎订阅《中华读书报》
书业的风向标
学者作家的交流平台
教师学生的课外园地
编辑的案头参考
书店图书馆的采购向导
读书人的精神家园
《中华读书报》由光明日报社和中国出版协会主办,彩色对开大报,每周三出版。每期20版,15万字,单价4.5元;全年50期,总价225元。新出好书、学术前沿、文坛风云尽在其中!您可以随时通过当地邮局订阅,也可以长按下方二维码,进入订阅页面:
邮发代号:1-201
国内统一刊号:CN11-0160
咨询电话☎️:010-67078085,67078076
地址:北京市东城区珠市口东大街5号 邮编:10006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