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无睡意哲学 | 甚么是:整体先于部分 - EP13

01哲学团队 哲学园 2017-03-08

置顶哲学园  好文不错过

往期

知识论 - EP01  形而上学 - EP02  伦理学 - EP03   美学 - EP04  宗教哲学 - EP05  X的哲学 - EP06  哲学教育 - EP07   自然期待 - EP08   无知之知 - EP09  理型与洞穴 - EP10   小结: 哲学入门 - EP10'  政治与人生 - EP11  逻辑作为方法  - EP12


無睡意哲學課 

BEDTIME PHILOSOPHY

香港01哲学授权发布

原文链接:

http://philosophy.hk01.com/无睡意哲学/42421/亚里士多德:整体先于部分---EP13

甚么是:整体先于部分 - EP13

01哲学团队

逻辑和本体论可以视作亚里士多德在形上学方面的核心理论,但由于他对经验世界和自然世界非常重视,因此,在伦理学方面亚氏也并没有如柏拉图那样以灵魂不朽的超越性论述来解释道德价值。他的进路是由下至上的,是从实用性的技术,推论到道德方面的「善」与「幸福」。

 

亚里士多德的学说大部分内容都出自后人为编纂的《尼各马可伦理学》(The Nicomachean Ethics),他认为一切技艺都以某种「优良」(Good)为目的,世上存在多种多样技艺,相应地也存在多个优良的目的。我们对于事物与工具的判准在于其在达到其目的之上是优良还是差劣,例如一匹好马是指一匹驯服、跑得快、征战沙场而不乱的马。而对于我们生活处境来说,Good既是优良的性能,也同时亦是对于我们的生命是善的性质,例如战马为一国之民带来的胜利指向的是对于人民的善。在各种目的中必定存在一个最后的目的是完满而自足的,因为它本身就是「善」(Good)或「至善」(the highest Good)。

 

善的初始

 

亚里士多德虽然解释了技艺要最终要以优良为目的,但我们又该怎么理解「至善」呢﹖亚里士多德用「幸福」(eudaimonia)来诠释善的含义,所以对他来说至福就是至善。亚里士多德认为幸福是由德性和外在善组成,德性即是内在的善,是指在理性指导下,行为合乎中庸之道;外在善则指钱财、外貌以及友谊等等人生际遇。

 

但何以幸福就是合乎德性﹖这里就涉及亚里士多德对人的定义。他认为人是理性的动物,理性将人与其他事物区分开来。他又提倡功能论,认为能够把自己的潜在功能发挥出来就是「善」。而人是理性动物,人能够并应该发挥自己的理性功能就是善。德性就是在理性指导下的向善行为。而理性是一种有慎密思考的选择能力,所以在理性的指导下,任何行为都符合德性就是至德,而这就是获得至福的基本门坎。

 

德福一致和中庸之道

 

事实上,有德之人不一定能够获得幸福,但无德之人则一定不能获得幸福。在这点亚里士多德认为幸福的获得除了个人具有德性之外,还需要有外在善的配合,例如钱财、样貌以及友谊等等。若把一个长相丑陋、孤寡、出身卑贱的人称作幸福是不适合的。所以如果至善的标志是至福,而至福要透过至德和外在善的配合才能获得。亚里士多德认为德性就是中庸之道(doctrine of the mean),至德就是终生努力践行中庸之道。

 

他认为人的灵魂由理性和非理性两部份构成。理性部份的功能是选择,即如何在各行动方案中选取最切合中庸之道的行为,而非理性部分指本能和欲望,其功能是行动。合乎德性是在理性的指导和规范下,行为的表现符合中庸之道,避免过度和不及。例如勇敢是一种德性,但过之则为鲁莽,而不及则为怯懦。不过他认为有些行为根本就是恶,例如谋杀、强奸及偷窃等等,不存在过度和不及的问题。

 

由于德性的生活涉及理性的选择和行为的实践,所以我们可以把亚里士多德的伦理学看作一门实践理性的学问。他清晰地在行为和道德之间划了一条中轴线:人应该努力达到至善,而至善的标志是至福,唯有至德配合适当的外在善才能达到至福。

 

城邦和公民政治

 

亚里士多德的伦理学关心个人的善如何实现,但个人的善不是终极的目的,它要服从更高的目的,这个更高的目的就是城邦的善。在这点亚里士多德继承了柏拉图「理想国」的思想,明确地把城邦的位置于个人之上,认为整体先于部分,个人不能脱离城邦。如果一个人能够脱离所属城邦而独自生活,他要么是神,要么就是兽。由于城邦是一个政治共同体,所以人天生是政治的动物。

 

公民是构成城邦的主要群体,公民是有资格参与城邦议事和审判事务的人群。城邦是共同体,所以公民必须各司其职,为城邦的共同利益着想。在城邦中生活的人应该恪守自己的职责。每位公民因具有不同的品赋而在城邦中负起不同的职务。而亚里士多德认为「善」就是一样东西能够发挥自己天生的潜能,所以他认为有些人天生就具备统治技能,注定要统治别人,这些人身居统治阶级就是善。而有些人则注定被统治。所以公民要学会统治和被统治,城邦才能稳定。

 

政治体制三分

 

亚里士多德认为在城邦中,注定会出现统治与被统治的关系。他的观点和柏拉图不同,并列举出三种主要政体︰君主制、贵族制和共和制。君主制是一人执政;贵族制是多于一人;但仍属于少数人执政。而多数人执政就是共和制。上述三种政体的执政者人数虽有不同,但总的来说它们会考虑到共同体的利益,所以上述三种政体均是正确的政体。而三种政体一旦出现蜕变,就会威胁城邦生活的稳定。例如君主制会蜕变为僭主制,贵族制会蜕变为寡头制,而共和制则会蜕变为平民制。僭主制只为单一统治者谋利益;寡头制只为富人谋利益;平民制只为穷人谋利益。亚里士多德认为上述三种政体无一会为整个共同体谋利益。这三种政体都是不能接受的。

 

在三种正确政体当中,亚里士多德偏爱贵族制。在他看来,一个政府执政时要考虑三项因素,分别是财富、德性和平民。而君主制易陷溺于钟爱财富,而共和制易偏于重视平民利益。只有贵族制才能兼顾三者而不偏不倚。最优良的政治共同体应由中产阶段代表的贵族阶级执政,中产阶段应该强大到可以压倒其余两个阶级,如果未到达到的话,只少应该压倒其中一个阶级。就像他的伦理道德观一样,只有合乎中庸的政体是最好的政体。

 

哲学的源头从前苏格拉底时期(Pre-Socrates)的各家争鸣开始,到了亚里士多德就把古希腊哲学推至巅峰。亚里士多德的影响既标志着一个哲学和科学互相影响的开端,也象征希腊哲学的完结。很多哲学史家说,亚里士多德不仅继承了老师柏拉图的思想传统,也直接从他的祖师爷苏格拉底那里吸取了智者的精神,他把对现实细致的观察以及理型观念相结合,革新了形而上学、逻辑学以及伦理学,不仅在哲学史上流芳百世,更影响了日后的现代科学分类,或许哲学家已经不足已形容这位贤哲的全才了。

推荐一位在日本生活的美女微信

需要代购日本产品的

可加她微信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