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英国人的厕上阅读 | 吴其尧

吴其尧 文汇笔会 2022-05-19

公共卫生间设计 陈江波、薛文凯、李奉泽


英国人类学家凯特·福克斯女士在《观察英国人》(Watching the English)一书中讲到英国人的“对话准则”(Conversation Codes)时专辟一节讲“不同阶层的语言准则”(Linguistic Class Codes)。在阶层分明的英国,人们一开口讲话就会暴露出自己的社会阶层。

    

莎士比亚同时代的英国剧作家、诗人、批评家本·琼森(Ben Jonson)有句名言:“语言最能显示一个人的身份。你一开口说话我就能知道你的身份。”(Language most shows a man. Speak that I may see thee.)萧伯纳也说过:“对于一个英国人而言,一旦他张口说话就必然会招来其他英国人的仇恨或鄙视。”(It is impossible for an Englishman to open his mouth without making some other Englishman hate him or despise him.)福克斯认为虽然现在的英国社会已经不像过去那样注重阶层间的差异,但所有的英国人都不得不承认:一旦一个英国人开口说话,他或她的阶层地位就立即被确定了。

    

确定一个英国人阶层地位的语言因素主要是措辞和发音。而在措辞中,根据福克斯的研究,她认为有七个词(Pardon,Toilet,Serviette,Dinner,Settee,Lounge,Sweet)最能体现阶层差异,这里限于篇幅,只介绍其中的两个词。中国人初学英语时,听不懂或听不清对方所说,往往会说:“Pardon?”或“I beg your pardon?”,要求对方再说一遍。而在英国,上层或中上层的人是绝不会说Pardon这个词的,在他们看来,说这个词无异于诅咒或谩骂。他们通常会说:Sorry?或者Sorry—what?或者What—sorry?只有中中或中下阶层的人会说“Pardon?”,所以英国上层社会的人经常会戏称这两个阶层的人为Pardonia。同样,中国人把“厕所”一词翻译成英文时习惯用Toilet,在上海的不少地方甚至把“公共厕所”直译为Public Toilet。其实在英国,“厕所”有很多比较委婉的表达方法:Gents,Ladies,bathroom,powder room,facilities,convenience,带有玩笑性质的叫法还有:latrines,heads,privy,一般而言,女性更倾向于说前两者,男性则喜欢说后者。英国的上层或中上层人士听到有人说Toilet这个词就会大皱眉头,他们自己则会说Loo或者Lavatory。Loo看上去像倒写的007,据说007系列电影大为盛行之时,英国上层社会人士竟然称上厕所为:I want to see my James Bond. 当然,这是英国人颇为自豪的英式幽默了。英国人善于戏谑和反讽,尤其是上层或中上层人士,他们常把厕所称为Bog;劳工阶层、中下或中中阶层则都说Toilet,唯一的区别在于劳工阶层发音时往往省略了最后的t。

    

不难看出,英国人讲求阶层差异,同时也注重不同阶层语言文字的不同使用。著名影星杰里米·帕克斯曼(Jeremy Paxman)就认为:“英国是一个迷恋文字的民族”(a people obsessed by words)。很多英国人也认为英国文化是“言语”(verbal)而非“视觉”(visual)的文化,英国人爱好文字喜欢阅读。英国的出版业发达,平均每年要出版15万本左右的新书,人均读书量和人均拥有的报刊数量都超过世界上其他任何国家。英国人特别喜欢阅读各类报纸,超过百分之八十的人每天都会阅读一份或几份报纸(或纸质或线上)。报纸上各种形式的文字游戏和猜谜活动对英国人具有强大的吸引力。英国人读完报纸也特别喜欢给报社编辑写信,内容包罗万象;编辑也都是有心人,会把读者来信编辑成书出版。比如,《第一只布谷鸟》《第二只布谷鸟》等书就是《泰晤士报》历年读者来信的汇编,据说还有第三只、第四只布谷鸟。关于“布谷鸟”系列的书籍,读者可以参看著名学者吕大年先生的文章《第二只布谷鸟》。吕先生的文章写得既有趣又有料,您读了肯定会获益匪浅的。

    

英国人可以在任何时间、任何地方阅读任何文字,阅读是英国人所有休闲娱乐活动中排在最前列的。在很多英国人的家里,厕所里整齐地摆放着大堆书籍和报刊,供如厕时阅读之用,他们称之为“厕上阅读”(Bogside Reading),Bogside这个词显然是“炉边”(Fireside)和“枕边”(Pillowside)的戏仿。福克斯认为,虽然“厕上阅读”在世界上其他国家也流行,但在英国可以说是一种传统,是英国人的积习。我们中国人中也有“厕上阅读”的习惯,但似乎并不普遍。对于很多英国人来说,尤其是男性,如厕时不读点什么,如厕就会以失败告终。假如没有合适的厕上读物,他们会把厕所用品的说明书作为阅读材料。厕上读物主要是那些相对不怎么严肃的书籍和杂志:幽默作品、名人名言录、书信集、日记、各种参考书、旧杂志等等,至于什么人读什么厕上读物则要视不同阶层而定,这就又回到前面所说的英国人对阶层差异的注重了。

    

厕上阅读除了反映英国人热爱读书这一基本事实外,还可以作为英国社会阶层的指向标(class-indicator)。劳工阶层的厕上读物主要是幽默、娱乐或与体育运动有关的书报,比如笑话集、漫画、谜语以及各类体育杂志。还有一些关于兴趣爱好方面的书刊,比如关于垂钓、园艺、收藏、观鸟、散步、养宠物以及针织等的。相比之下,中下和中中阶层人士不是太热衷于厕上阅读,他们如厕时会阅读书籍或报刊,但他们觉得宣扬如厕时的阅读习惯并非雅事,甚至显得粗俗不堪,尤其是这些阶层的女性一般不愿承认自己如厕时有阅读的习惯。其实这是假正经。中上阶层人士倒是不至于这么故作正经,他们的厕所里通常设有一个小型图书室,如厕时可以随手取用。

    

有些中上阶层人士的厕上读物颇为高雅,不无炫耀的嫌疑,选择放在厕所图书室里的不是用来如厕阅读而是用来供客人欣赏的。比如,有人把企鹅丛书、平装本的《简·奥斯丁书信集》和《泰晤士报文学增刊》之类的读物放在厕上书架上,甚至还有人在厕所里阅读哈贝马斯和德里达的书。英国人给人的感觉比较拘谨、内敛、低调,但有时候他们也喜欢炫耀,只不过炫耀的方式比较巧妙而已。试举一例,还是与厕所有关。英国人通常会在家里展示家庭成员获得的各种奖状、奖章、荣誉证书以及照片(包括与名人合影的),展示的地方不是在容易惹人眼目的客厅或卧室,而是在通往厕所的走道两边的墙壁上,英国人风趣地称之为“brag wall”(炫耀墙),我们中国人家里也有这面墙。试想,客人来家里喝下午茶,喝多了自然要如厕,如厕时自然可以看见这些值得炫耀的东西。如此这般,既显示了英国人的低调内敛又达到了炫耀夸示的目的,可谓一举两得。

    

让人感到奇怪的是,上层社会的厕上阅读趣味反而更接近于劳工阶层,他们主要阅读关于体育运动的报刊和幽默类的书籍,所不同的是劳工阶层阅读的体育杂志通常是关于足球等球类运动的,而上层社会人士阅读的是关于狩猎、射击、垂钓之类的。有些上层社会人士的厕所里还放着一些有趣的童话书籍,当然都是经典童话故事。

    

弗吉尼亚·伍尔芙在《普通读者》(The Common Reader)第二辑的最后一篇文章《我们怎样读书》的结尾写道:“然而,又有谁是为了达到一个目标,不论这个目标多么理想,而来读书的呢?难道就没有一些事我们纯粹出于欣赏喜爱而做的吗?难道就没有一些乐趣其本身就是目的吗?阅读不就是其中之一吗?至少,我有时候梦见在最后的审判日来临之际,那些伟大的征服者、律师和政治家前来接受他们的奖赏——皇冠、桂冠、或名垂青史的英名——的时候,万能的上帝看见我们腋下夹着书走过来,他会转过身来,以不无羡慕的口吻对彼得说:‘等等,这些人不需要奖赏。我们这儿没有任何东西可以给他们。他们一生热爱读书。’”喜欢厕上阅读的英国人正是一生热爱读书的。记得旅美学者庄信正先生说他“初读这段话时深受感动,几乎流泪”,而我则是每读一遍这段话都会被感动,直至落泪。


点击“阅读原文”可在文汇出版社微店购买

2019笔会文粹《这无畏的行旅》

【笔会近期作品推荐】

孙小宁:哈姆雷特在这边,苇岸在那边

陈大康:端午赏赐风波及后来

顾文艳:不知何时,我对微信产生了恐惧

彭伟:钱锺书致冒效鲁信函释读

顾真:一位书商的欢欣与悲伤

陈成益:当徐渭遇上天堂电影院

刘慈欣:中国科幻的未来走向何方

王占黑:外星友人与牛仔大叔

刘华杰:三天看病两天看花

侯宇燕:梅贻琦的李庄八日

黄雪媛:写作的热烈与翻译的清冷

谈瀛洲:“六十岁学吹打”

沈嘉禄:汪曾祺的油条搋肉

汤世杰:江流在不停地浣洗自己

陆春祥:陆游听不得姑恶

高明昌:菜园里的不死之物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