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80人的评论“特战队”由总编辑挂帅,这家省级党报出手不凡!

郭 庆 王玉宝 传媒评论 2023-03-14


全文共3735

阅读大约需20分钟


习近平总书记反复强调,理想信念坚定,骨头就硬,没有理想信念,或理想信念不坚定,精神上就会“缺钙”,就会得“软骨病”(《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读本(2016年版)》,人民出版社,第106页)。借用这一句式,笔者认为,如果主流媒体特别是党媒的内容板块中缺少评论,或者说评论缺乏力量、战斗性、针对性、思想性,那么增强主流新闻舆论传播力、引导力、影响力、公信力的建设也会面临另一种意义上的“缺钙”,需要“补钙”。党的新闻舆论工作是党的一项重要工作,是治国理政、定国安邦的大事。面对新时代改革发展的艰巨任务,面临媒体竞争格局的迅速演变,主流媒体要提升脚力眼力脑力笔力,特别需要着力做强评论,打造有力量有思想的评论。




1

评论有力量有思想,

媒体就有“灵魂”有“旗帜”


新闻是对新近发生事实的报道。但是,一份报纸、一家媒体不可能只报道新闻事件,而没有自己的立场主张,不向社会提供观点指引。评论是媒体的灵魂和旗帜。即便是崇尚新闻专业主义的西方新闻界,早在上世纪四五十年代就提出了社会责任理论,提倡做真实、正确而完整的报道并赋予其意义,阐明社会目标及价值标准等等。


在马克思主义新闻观的理论框架下,坚持正确的舆论导向早已成为共识。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反复强调坚持正确舆论导向的重要意义。在新闻舆论工作座谈会上,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新闻舆论工作各个方面、各个环节都要坚持正确舆论导向。他提出的新闻舆论工作48字的职责使命,其中就包括“引领导向”“成风化人”“明辨是非”等舆论引导方面的内容。在全国宣传思想工作会议上,习近平总书记明确指出,聚民心就是要牢牢把握正确舆论导向,唱响主旋律,壮大正能量,做大做强主流思想舆论,把全党全国人民士气鼓舞起来、精神振奋起来,朝着党中央确定的宏伟目标团结一心向前进。把习近平总书记这些重要讲话精神落到实处,最直接最有力的工具就是做优做强评论。


从信息技术和媒体产业发展的最新格局来看,当前受众对评论的需求十分旺盛。首先,传统媒体和商业网站大量开发新闻客户端,商业资本大举涌入新媒体领域,特别是大量自媒体依托微博、微信应运而生,造成媒介数量急剧增加和新闻资讯的严重冗余。其次,媒体竞争日趋白热化,不少媒体特别是自媒体丧失媒体伦理,以造谣、标题党、夸大宣传等手段人为制造似是而非的信息。海量信息加上错乱信息,必然让受众无所适从。第三,社会发展造成观念和利益诉求多元化。因为价值观不同,受众对同一事件的认识不同、表态不同,造成社会舆论场鱼龙混杂、莫衷一是。


这种媒介生态喻示着评论正在迎来巨大的发展空间和存在价值。人们不缺获取信息的手段,也不缺信息本身,缺的是看待、解读、分析这些信息的有益参照,进而形成自己的价值判断和行为指引。这一缺失越来越成为“意见市场”的“硬需求”,既对各类媒体提出了媒介内容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使命担当,实际也为主流媒体提供了有力的竞争利器。因为,主流媒体特别是党媒的竞争优势本身就在于权威、深度和思想性。提供有意义有价值的评论内容,恰好是主流媒体的长项。因此,真正勇于担当的媒体理应抓住机遇,积极扩大高质量评论的供给,打造有力量、战斗性强、旗帜鲜明、价值隽永、思想底蕴深厚的评论,在满足受众需求的同时,更好地团结人民、成风化人、凝心聚力。



2

做强评论彰显担当


知易行难。评论内容的生产和供给与普通新闻资讯的生产和供给有所不同。这对媒体的担当意识和改革力度提出了更高要求。


首先,要培养和汇聚一支高水平的评论作者队伍。评论属于“高端内容”范畴。评论本身要为受众在众声喧哗中提供导向,提供有价值有意义的分析性内容。评论作者必然要充分掌握各类资讯,洞悉资讯之间的相互关系以及资讯背后的深层含义,这要求评论者必须对党委政府中心工作、社会舆论动态、社情民意等保持长期深入的观察,甚至要求评论者具备扎实的理论分析框架和素养。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做强评论作者队伍是提升评论的重要基础。近年来,浙江日报不断加大投入,有效改善和提升了评论队伍的结构和质量。在经过多次媒体融合改革之后,浙江日报全媒体评论理论部评论员和编辑已经从几年前的五六人增加到目前的15人。特别是今年以来,浙江日报编委会着力实施党媒评论提升工程。报社从上至下多次开展深入调研和座谈交流,集思广益研究评论提升办法。为了加强评论工作力度,在报社层面成立了浙江日报评论委员会,由总编辑亲自挂帅担当评论委员会主任,定期专题研究评论工作。同时,发动各个采编部门、分社、集团内其他媒体的骨干采编人员组成了一支多达80人的评论“特战队”。编委会先后数次开会研究评论工作机制,制定新的考核办法和额外奖励制度,要求各采编部门通过每周谈版会和每日采编早中晚三会积极申报评论选题,努力使重大新闻事件报道必配评论成为采编惯例,对新闻信息进行深度挖掘和价值链延伸,从而初步形成了各部门积极申报评论选题的良好态势,有效营造了全报社重视评论写作的氛围。


其次,积极打造“高能级”评论传播平台。一般来讲,各媒体的评论部都没有自己的“线口”,获取信息相对不便,在媒体内容生产体系中的话语权也处于相对弱势。而党报的要闻版历来是刊登重大政经内容的平台,长期处于版面资源十分紧张的状态。这种情势下,舍不舍得在重要版面资源中开辟出评论传播平台,取决于媒体自身对评论定位和角色的认知。


浙江日报向来重视在重要版面上刊登评论。浙江日报头版曾开辟过著名的《之江新语》评论栏目,影响和意义深远。近年来,每逢重大节点刊发的“之江平”署名评论,已成为省内评论界的一块响亮的品牌。此外,在要闻版面资源高度紧张的背景下,又在头版开辟《今日说》《新闻评说》《先行先说》等重要评论栏目,凸显了报纸对引领舆论的重视。其中,《先行先说》评论栏目是近期浙江日报为打造有力量有思想评论新推出的重点栏目,定位于聚焦党委政府中心工作,关注社会重大热点事件、现象和话题。8月30日,温州龙港市实现“镇改市”,消息发布后舆论热议。浙江日报顺势推出《先行先说》栏目,予以深度评析。9月10日,是阿里巴巴集团诞生20周年,《先行先说》栏目次日在头版刊出评论《读懂阿里,读懂浙江》,从一个企业的成长观照整个浙江的改革开放进程,产生了良好的效果。


笔者认为,在当今资讯发达、媒体竞争激烈时代,主流媒体评论更要提升自身的新闻舆论敏锐度和担当精神。越是百姓关注的热点事件甚至敏感话题,社会越需要主流媒体勇立潮头、掷地有声、姿态鲜明、有效引导。在高频度转换的资讯大战中,主流媒体能够提供真正有思想性有穿透力的评论,才能不负自己的职责使命,在舆论场获得应有的话语权和影响力。


3

媒体融合时代要打破对评论的成见


当然,在媒体融合时代,评论自身也要转变形态,创新方式手段。是不是工工整整写在报纸上的文字才叫评论?在媒体融合大踏步深入的今天,笔者认为,这越来越是一个值得探讨和解放思想的话题。


评论的本质特征在于思想性和观点性,目的在于价值判断、舆论引导、提供分析,最后达到凝聚合力、形成共识、团结人民的效果。笔者认为,只要起到这个效果就实现了评论的价值。媒体融合时代,党报正在从纯粹的版面中走出来,从抽象的文字走出来。评论的生产当然也应该根据舆论引导的实际效果和实际需要,探索不同形态和表达方式。


近年来,浙江日报在评论的融合发展方面也进行了积极尝试。除了生产传统的报纸端评论,依靠浙江日报开发出的浙江新闻客户端平台,我们今年以来陆续推出弄潮视评、弄潮音评、长图、H5等评论新形态,鼓励评论员在日常文字写作之外出镜发“声”。视评、音评等新栏目推出后,点击量明显高于普通的文字评论,为更好的传播效果奠定了基础。


除了直观的评论形态,我们还尝试通过互动活动承载评论的社会功能。比如,去年是改革开放40周年,我们举办全国大学生评论比赛,接收到8000多篇青年学子的评论作品。这些作品因为由青年写、发青年声、有青年味,可能比党媒评论员的直接发声更有感染力和说服力。


今年是新中国成立70周年,党媒评论人的一大职责使命就是引导广大人民升华对祖国的情感、强化对国家的认同。当然,一方面我们需要从思想和制度层面总结提炼发展成就和经验,但同时,从社会效果来看,发动受众开展寓教于乐的互动活动也不失为一种新的尝试。我们开展了“爱我祖国·传颂经典”大型融媒体互动活动,得到社会各界普通群众的积极响应,也收到了很多原生态、带有朴实味的视频作品。大家通过亲身参与,积极表达对新中国的诚挚感情。这不正是评论本身一直期待的传播效果吗?但是,这个效果我们并不是通过文字的形式,而是通过融媒体的方式实现的。


在融媒体时代,笔者越来越深刻地感受到,很多时候,对街头人士的一次访谈,普通民众的一首歌,就是一种态度的表达,而且某些情况下更容易引发普通人的认同和共鸣,起到单纯文字评论所起不到的舆论引导、凝心聚力效果。因此,在媒体融合时代,传统媒体人需要改变观念,开阔思路,打破对评论范式的刻板成见,从传统的文字评论、思想影响,走向更为立体化、更具感染力的融合评论实践。而传统媒体人相对具有较强的政治符号理解和建构能力,更应该在媒体融合时代积极尝试多种手段以拓展评论的发展空间。



原创:郭 庆 浙江日报报业集团编委、全媒体评论理论部主任

 王玉宝 浙江日报全媒体评论理论部主任助理

来源:传媒评论



热文回顾

从媒介融合视角看《纽约时报》的新媒体策略

换个地方下铲,多走多问多看,你就有机会独占“新闻富矿”

新闻如何提“鲜”变“活”,浙江卫视记者的这些“细节”令人动容

一连7天刷屏!融媒体互动爆款产品《古城夺宝》

用什么抓住网民的心?

“站不住jio”火爆一时,阅读量达3.9亿,

迎风而行是记者的担当

新闻现场,先救人还是先报道?面对新闻伦理和记者操守,

你该如何选择

逆流而上成为纸媒记者,她说,我的纸里包着你的火

科学报道,一项种豆得瓜的事业




传媒评论

长按二维码关注我们!


聚焦传媒大行业的创新变革

研究全媒体、全产业链的融合创新

打造媒体人交流经验、探讨新知的平台



订阅《传媒评论》杂志其实很方便哦~


您可以在邮局订阅

邮局代号:32-229

全年定价96元

每册定价8元


您也可以通过编辑部直接订阅

订阅方法:发送“我要订阅”至公号后台

或电话 85310377 85310379


欢迎订购~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