算力套餐最大的挑战是定价。
算力套餐:包装还是创新?
目前,算网发展面临业务形态与市场空间不确定的情况下,算力套餐是包装还是算力服务落地的探索?如果推出算力套餐涉及哪些环节?在这些环节中,最具挑战的是哪些?目前算网商业模式尚未成型,算力并网、调度与交易模式有待探索,最大的挑战来自哪些方面?
算力服务的必然一步
算力套餐,本质是算力服务。对于运营商推出算力套餐,多位业内专家表示,无论前景如何,算力套餐是运营商算力服务的必然一步。“运营商既然推算网一体,那么对这个服务进行定价是商业化落地的必然。”鲜枣课堂创始人周圣君表示,推算力套餐只是个时间问题,是有必要的。中国移动是三大运营商中营销最有实力的,由他们去推也是理所当然。
至于用户是否能接受这种以套餐形式来购买算力的服务方式,还需要市场检验。
但在目前算力服务尚且有多个环节未明确的情况下,算力套餐也有包装的成分。“目前什么是真正的算力服务,是针对To B 还是To C,或者说是针对前端还是针对后端,算力服务属于供给侧还是属于消费侧,这些目前没有定论。那在此背景下,算力套餐更多的还是一个包装形式,是与运营商现有的应用结合。”中国联通研究院智能云网技术研究室主任曹畅表示。
但算力套餐的探索意义不可否认。曹畅认为,从运营商来讲,针对这种强算力的应用,如何跟网络结合,如何用用户听得懂的语言去描述,再加上一个合理的双方都能接受的定价,如果能解决这个问题,对未来的算网融合或者算力网络的商业模式探索,或者说对整个算力技术发展的牵引都是非常有意义的。
关键环节:定价与系统平台
运营商推出的算力套餐,是强算力需求的应用,本质上还是业务特性,而不是纯粹的算力。因此,在算力套餐涉及的环节上,与运营商现有套餐类似,算力套餐涉及定价、后台计费系统等环节。
对此,曹畅表示,当前的算力套餐,就是业务的套餐,业务本质的前端特性没有太大变化,所以算力套餐涉及的环节不会有太大的变化。作为运营商,算力跟网络的结合会更多,把算力和业务做一个封装,比如说云手机、VR、AR类似的强算力应用。但另外一方面,算力所用的这种算力的大小,或者说是跟这个网络质量等,会在这个套餐中做一些打包,但是为了让大家好理解,说它所封装的,或者说所呈现出的应该还是这个业务质量相关的一些属性和特性。
在算力套餐涉及的环节中,定价是目前挑战最大的环节。因为算力服务的多样性,如何对不同的算力服务进行区分和定价。“不同的服务该如何定价,套餐该如何去计算?是按照单个的算力去计算,还是混合算力?”周圣君表示,如果一个客户他既用了AI的算力,又用了超算的算力,这个算力如何定价?运营商怎样定价才能够符合用户的需求,这是一个很难的问题。
曹畅表达了同样的观点,他表示,定价如何和业务匹配,什么样的业务质量去匹配相应的价格,目前缺乏一个比较系统的定价模型。
至于算力套餐定价的方向,曹畅认为,算力套餐的定价可能是算和网的综合指标。对于算力服务的定价问题,曹畅认为,不能一概而论,而是一个不断变化、不断探索的过程。他认为,很可能根据服务形式的变化,结合互联网思维出现“羊毛出在猪身上,牛来买单”这样的更复杂的定价和商业模式。
目前看,以任务式,而不是资源式的定价模式更为可行。应该聚焦在客户的需求和有价值的场景,结合给客户最终提供的服务和售价,再去逐步推断算力服务各中间环节的定价模式比较合理。
在算力套餐的后台计费系统的建设上,是否基于区块链技术搭建尚不明确。周圣君表示,算力服务引入不同的算力提供方,如果定价需要算力平台,很可能也会基于区块链技术进行建设,相当于去中心化地做算力交易。ICT资深专家吴少岩表示,区块链技术能够实现线上自动的算力资源分配,但是区块链用于算力调度和结算的部分,目前还没有相应的平台。
对于算力套餐的设计,吴少岩表示,算力套餐是一个很好的提法,涉及到的环节包括需求侧和供给侧。从需求侧来说,目前出现了很多大众化的算力需求场景,对算力使用的要求是简单低成本。在供给方面,算力供给将多样化,算力可能来自于核心云、边缘云、高智能的终端(如智能汽车),首先要对应于场景进行分类,针对不同的行业类型进行细分。经过分类之后,对于整个供给侧,要进行相应的算力设施的提供。
商业模式挑战
算力套餐作为商业模式落地的探索,目前所遇到的挑战本质上是算力网商业模式的困境。目前,算力网商业模式尚未成型,算力并网、调度与交易模式有待探索。
算力网络中吸引较多关注的算力并网和交易面临度量、计费、交易模式方面的困扰,同时各方资源池接口缺乏标准的技术性问题也阻碍并网与交易的实现。诺基亚贝尔执行副总裁、客户体验首席技术官常疆此前在接受《通信产业报》全媒体记者采访时表示,异构算力资源能否采用相同的度量模式,缺乏标准让上层业务不用感知底层资源差异;感知算力是泛在算力的增强,跨域跨网需要标准化体系支撑。
由于算力资源并不像电力那样,能够用“度/千瓦时”这样的单位简单地进行量化,尤其考虑到CPU、GPU、FPGA、ASIC等不同芯片的类型,更是难以进行统一的衡量。目前,计算资源的衡量缺少一个统一且简单的度量单位,如何评估不同类型算力资源的大小成为一个亟需解决的难题。
因此,需要一种共识,在标准规范的基础上,量化异构算力资源和多样化业务需求,建立统一的描述语言,给算力资源赋予可度量、可计费的标准单位。目前,业界研究机构、产业联盟、标准组织等已经认识到这个问题,纷纷从不同角度展开了研究工作,但尚未形成统一的结论。
中兴通讯副总裁尤琰在中国算力大会演讲时表示,交易系统分工方面,在企业完成自有算力调度基础上,市场驱动实现跨企业的算力调度和交易。政府相关部门首先做好数据中心PUE、上架率等关键指标的监控,未来政府监管平台是否发展为全国算力交易调度中心,需要在实践中探索。
采写:赵妍
编辑:晓燕
指导:新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