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周末看展|丽水摄影师眼中的丽水

影像中国 中摄协影像中文网 2019-07-12

展览开幕丨4月13日  9:00

专题研讨会丨4月13日  9:30-12:00

展览展期丨4月13日—6月13日

展览地点丨浙江·丽水摄影博物馆


时代的观看——丽水纪实摄影三人联展

我们已进入一个繁华博杂的时代,无论外部世界的发展变革,还是艺术自身的呈现方式,都已不再是一体化的扁平样式。摄影也不再仅仅停留在艺术本体的趣味发现,转而投向更为深刻的思想认知。纪实摄影的功能就是记录、见证和表达,它的关注重点不仅仅是可见的外在形式,更是介入到现实本质的观看和理性思考。相对于形式艺术,纪实摄影有更为独立自觉的意识,其视野和角度更加延展,技术追求更趋隐藏,这也是摄影艺术发展必然出现的结果。

此次丽水纪实摄影三人联展是丽水纪实摄影近年发展的局部呈现,也反映了当下丽水摄影创作生态的存在样貌。谭秋民的《高井弄》,用镜头关注了丽水老城区里的一个小弄堂,作品以这一固定空间为载体,贯入鲜活的潮男潮女,呈现出鲜明的时代交错气息。潘世国的《新房》,以伴随中国农民逐步富裕而在传统村落中出现强烈“违和感”的新洋房为线索,延伸出对传统与现代、乡村文化审美、新农村社会秩序关系等话题的深层思考。王华平的《群》,集中反映了不同社会空间下不同社会结构层次的“同类人群”聚集现象,为我们呈现出当下丰富多元的社会生活样貌和文化精神状态。

三位摄影师都是立足于丽水本土成长起来的。2018年,他们的作品入选2018“徐肖冰杯”中国纪实摄影大展,证明丽水纪实摄影通过自身的不断努力和拓展已经获得了外界的普遍认同。任何成功都是快乐的,但其过程未必快乐,摄影创作除了需要常人理解的眼力和脚力,如今更需要突破思想困境的脑力。思想精深、艺术精湛、制作精良,是对一切文艺创作提出的要求,也是广大摄影人努力的方向。

丽水摄影博物馆

丽水市摄影家协会


高井弄

谭秋民


对于丽水人来说,高井弄是一个非常熟悉的地名。

我曾无次地在这条街上来回走过。那时在老地委机关上班,每每去中山街、百货大楼、人民医院或者继光街,我都习惯于从高井弄穿行而过,这里的每一个拐角都熟记于心。可是当我看到谭秋民拍的《高井弄》这一组照片时,我惊讶了,这还是我熟悉的高井弄吗?时光穿越于高井弄,我还能从中拐出?于是乎,我先择了一个周未的早晨,重新从灯塔街再次地穿插到了继光街。为的是重新体味下那曾经轻轻走过的一条捷径,那些在心中烙下的拐点,不为偶遇丁香一样的姑娘,只为能进一步地解读谭秋民的《高井弄》和寻找一些曾经的记忆。

高井弄是条老街,以至于它已经被文化部门列保护范围。这样一条老街,如今装上“新酒”,焕发新春,并成为丽水城年轻喜欢的一个去处,是我意想不到的。对于以一条街为主的拍摄行为,摄影界有一说法,叫街拍,或者扫街。这种拍摄行为由来已久,也成就了许多的摄影大师,比如布列松等等。但是美国的威廉·克莱茵却非常不喜欢布列松和法国摄影家的那种浪漫,他说受够了布列松的场面。显然,谭秋民受布列松影响也极少。如果说许多街拍者试图通过镜头对老街和老街里的人进行一种观看,是一种走肾式猎影,那么谭秋民对老街和老街区的拍摄一直以来就是走心的。从最早的旧飞机场,到刘祠堂背,到现在的高井弄,他的影像都不是那种浮光掠影式的,他的拍摄一开始就有计划,事先深入的调查,做大量的文案,从何时开始拍摄,何处着手拍摄,拍摄的对象是哪些,甚至拍摄的细节事先都作了详案。这样的拍摄方法,融社会学、田野调查于一体,同时注重影像的本体语言。其社会价值和影像本身都值得人们推崇和青睐。

在谭秋民的系列影像中,我最喜欢他最近拍的这组《高井弄》。这组作品不仅在影像本身比前面的几组作品更为成熟,影像的把控更为精到之外,引起我关注的是他的拍摄视角发生的一个重大转折。以前的作品中,他的老街和老街区,还是在寻找一种旧的印迹,他的关注点在“老”,而这组作品虽然同样拍摄于老街,但是他的关注点已从“老”上,关注到当下,把视角转向当下的老街、老街里的人和当下生活。那只昂首翘盼的宠物猪,那些画眉的姑娘,那些纹身刺青的青年,以及那些打扮时髦,生活时尚的画面,来自于谭秋民的高井弄,但是它又不仅仅属于高井弄,它们属于这个丽水,属于当下社会,属于这一个时代。这样的作品才是真正关注现实,关注生活,关注当下社会,有内涵有价值,能让后人回味作品。高井弄伴随着时光会慢慢地变得更老,也会伴随着时光慢慢地融入更多新的元素,但是当下的高井弄已被谭秋民永远定格。

或许你会像我一样,择一时机,从高井弄悠闲地穿行而过,那将是对谭秋民的《高井弄》最好地解读。 

——王培权


高井弄

高井弄是浙江省丽水市中心一条不足200米的的小巷,但因为她的位置非常特殊,是丽水年轻人喜欢光顾的地方。她连接丽水市区两条主要商业街——中山街和继光街,特别是夜幕降临,狭窄的小巷,人来人往,热闹非凡。这里有年轻人喜欢的美容美发、文身店、格子铺,各类风味小吃,装饰品店鳞次栉比。这里充满时尚、潮流和活力,但与色情没有一毛钱关系。不过,由于基础设施严重滞后,许多原住民已搬离,混杂着各个阶层的租客。

实际上,许多城市都有这样吸引年轻人聚集的地方。在我记录的两年里,她既是青年人生活状态的写照,也是时代发展的缩影。追求时尚、讲究生活品味、融入多元文化甚至带点叛逆是青年人不变的主题。这古老的小巷永远充满着青春的活力。

 ——谭秋民




相关评论

高井弄位于浙江丽水老城中心,因地段中有古井而得名,是历史风貌保护老街,近些年渐渐焕发新意,成为年轻人喜欢的一个去处。高井弄在有想法的摄影师眼里,就如同从未落幕、有着无尽可能性的剧场。

谭秋民显然就有想法,他拍摄高井弄是有计划、有方法的。当大多数摄影师拍摄老城老街老房老物这些题材,把镜头聚焦“逝去”,缅怀“最后”时,他却孜孜不倦用心关注不断发展的当下,照片里的场景同样有一种令人感触的时间感。这是能力的体现,拍摄由被动性、接受性的视觉浏览,走向主动性、筛选性的视觉表现,值得赞许。焕发新生气象的老街,形态各异的年轻人,谭秋民由此获取了双重的立足点,生活始终鲜活、成长,在市井变化中提炼出情感,在人性跃动里折射出时代气息。

——姜纬




谭秋民简介

丽水摄影师。专注于纪实摄影以及当代纪实摄影探索。多个专题在中国丽水、平遥、连州、北京,以及印度展出展出。作品先后获2017年丽水摄影节“特别收藏”,第二届“映·纪实影像奖”;入选“伯奇杯”中国创意摄影展、“徐肖冰杯”中国纪实摄影展、浙江省纪实摄影大展;入围侯登科纪实摄影奖。


新房

潘世国


      如果说人类发明的第一道密码是文字,它产生了语言解决了人们的沟通问题,而摄影则可以称之为第二道密码,它在人们面对诸如哲学问题、伦理问题等等方面提供了更多的文字不方便解释的方式方法以及更多可能的空间。对社会各种现象的研究和剖析更加直观和深入。

我推荐潘世国的作品《新房》,是因为我喜欢。

《新房》这组作品可以用稳、准、狠三个字来概括。稳,潘世国是一位资深的摄影家,长期地实践,练就了扎实的基本功,对影像品质的把握,对影调的处理,对画面的构成,以及镜头感足以称之为行家里手。准,体现了他对话题的敏锐性。他总能及时地抓住敏感话题切合时宜地进行深入拍摄,把摄影这一媒介用于对社会性和时代性的解剖发挥得淋漓尽致。这组作品敏锐地发现了在乡村振兴的大背景下,现代资本、现代生活方式、现代观念与传统乡村的冲撞。画面简约,但令人深思。狠,他抓住“新房”这一点位切入,把当下新农村建设,乡村振兴出现的一些矛盾体以“新房”这一载体直接呈现,给我们抛出了一个巨大的问题。

中国传统一直以来以家庭、世族、血亲维系着社会,而房子则是在这一社会体系中社会地位、身份、财产等的象征。一旦有钱了,就会置办田地房产。中国在城市化发展的进程之后,曾出现了千城一面的问题,现正进入一个崭新的新农村建设时期。在这个乡村振兴的过程中,相较于城市化的进程发生的社会化问题会更加复杂。看得见山,望得见水,记得住乡愁。传统古村落和老屋是乡愁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如何在乡村振兴过程中让传统的文化根脉得以延续,让传统文化在振兴中重放光彩,是所有人得以思考的。

新农村要乡风文明,乡村美丽,村容整洁,百姓富裕。诚然,老百姓的生活在发展过程要得到极大地改善,这种改善体现在物质财富的增加,老百姓住所的变化,环境的舒适性,生活习惯的改变等一系列的变化上,但它所牵扯到的问题决不是一个房子问题。老百姓对传统村落和老屋,以及乡村构筑物的认识和利用问题,老百姓改建房屋宅基地问题,新农村的规划问题等是目前迫切需要梳理和解决的。潘世国通过那个突兀的“新房”,让我们看到了那种不协调,但这种不协调将伴随农村的富裕又会快速地在农村一幢幢崛起并矗立,这才是我们真正担忧的。

——王培权


新房

这组影像采集于浙西南及闽北一带乡村,虽然从地理层面而言,这是偌大中国的狭小一隅,但这类景观在中国其它地方也不难遇见,因此具有一定的普遍意义。首先它体现的是一种文化冲突,两种迥然不同风格的建筑强行地结合在一起,凸显出强烈的反差和矛盾。其次是表面的反差背后彰显了主人不同的经济地位,在推进现代化进程中,乡村建设在突飞猛进的同时,也伴生着发展不平衡等系列问题,这一屋独秀和鹤立鸡群的奇观,在这里是贫富反差的现实象征。另外,还可推及乡村建设规划及传统村落的保护,等等。

——潘世国



相关评论

作为一种视觉语言,任何类型的摄影,最终都必须以高度提炼的形象来完成。同时,还必须将这个形象置于能够产生意义内爆的关系之中。或者说,摄影师必须为他所拍摄的形象建构这样的关系、甚至是一个包含多重关系的系统。这个系统具备内在逻辑的同时向外开放——它当然是摄影师个人观看的结果,但也必须对整个社会公共空间具备意义。

由此观潘世国的《新房》,颇有特色。陈旧灰暗的老民居中间,崭新鲜亮的新房拔地而起,“鹤立鸡群”之余亦显突兀奇特——视觉上一目了然的新旧对比,干脆利落地构建了简洁明了的关系,尽可能地减少了观看进入的障碍;而进入之后的感受,却是百味杂陈:高速城市化进程中的乡村正在经历着历史性的变革,新,是物质的进步,也是精神的向往。同时,也不可避免地带来经济上的落差和文化上的断层。细看之下,那些鳞次栉比的低矮旧房,其建筑形制、结构、布局大体相同,展现了一种具有延续性的整饬与稳定;而新房则各有面目,无一相似,且每一栋小楼都是各种实用功能与审美趣味的混合型成果。这既是物质丰富之后选择性的极大扩容,也是原有单纯秩序和文化体系的打破和瓦解。

照片无言,自有深意。在遍布的熟视无睹中撷取此像,足见敏锐,亦足见诚恳。影像本身的经营如果能够更加精到,更加注意各种“物”的细节对“人”的生存状态的反映,则会更有说服力。

——李楠




潘世国简介

龙泉人,丽水市“四个一批”人才,丽水市政府“瓯江文化奖”(突出成就)获得者。多个专题作品在国内外摄影节展出,作品曾入选“徐肖冰”中国纪实摄影大展和浙江省纪实摄影大展。


王华平


移动互联网时代逐渐改变着人的生活方式、行为方式及沟通方式。目前影响最大的莫过于微信里的朋友圈。它将人圈成不同群。有道是物有类聚,人有群分,正是这些群构成了社会的一个个新的单元。

有趣的是,在移动互联网传播语境下,手机软件成为一种线上和线下的微妙链接的器具。我们逐渐发现一个新的现象,就是曾经的线上活动,不断在返回到线下。线上的虚拟活动演变成了线下的真实活动。各种同学会、老乡会、商会、年会、车友会等又以一种群的活动形式真实地开展着,这些不同类型的小群体活动不断地对我们的身份一次又一次地重新划分又重新组合成新群在现实生活中实实在在地存在着。我们扮演着一个又一个角色,演绎着一段又一段活香生色的生活。

摄影家王华平及时地抓住了这个切入点,将“群”纳入了自己的拍摄计划,他把“群”的活动作为自己观察社会的主要载体。巧妙的是,他在观察时,对于“群”的日常生活有着冷静地观察和思考,有着他自己特有的方式,呈现了一个摄影师个体意志独特的审视。他的影像脱离了群体性活动照片一般性的视觉趣味的审美。但是作为一个群体,在影像的处理中又有其内在结构和旋律,以及色彩搭配,这种微妙地处理也正显示摄影师本人高超技术及不一般的视觉素养。而作为“群”中的个体人物身份变化丰富,群体活动里面的个体表情处于沉浸式的情绪与状态,而这种微妙的情绪是处于其中的个体很难察觉的。特别是同一个体在不同的群中所体现的状态更加耐人寻味。也正是这样的一个个切面,让这些人物处于“群”里,又保持着个体的状态,它不是千人一面的群,是我们当下共同演绎的生活。

——王培权


对于日常生活的观察,是我拍摄这组专题作品的真正源泉。我所拍摄的群体人物中个体的表情基本都处在一种沉浸式的情绪,由此试图构建出一个群体的特征。随着互联网的延伸发展,如微信、QQ等即时聊天软件的出现和普及,线上群组功能不断完善,线下群体活动样貌不断丰富,活动形式从线上的虚拟空间延伸到线下的真实生活,人物身份不断变化、转换、重构,成为我观察和思考的切入点。与此同时,这种观察和思考的过程也是自我意志的投射。

——王华平


2014年,浙江丽水市区防洪堤,民间乐器爱好者群体在训练。


相关评论

王华平照片里的“群”,看上去是一些零碎的组成,由于某种临时性的缘故而聚集。“群”里的个体,似乎只有处在集体无意识或有意识中,才真正饰演起自己的角色,而我们观众,才可以在熟视无睹的画面中感到些许的讶异。这种陌生的熟悉,沉默的喧闹,隔阂的融洽,疏离的密切,其间的交织、缠绕、串联,引人入胜。

阅读王华平的《群》系列,拍摄对象的类型不值得深究,重要的是描绘这些类型在特定时空中的作用,以及他们形体和性格的生动显露,如此,每一个“群”就带有丰富的信息。这些信息表明,出色的照片不存在多余对象。多数人日常生活的琐碎景象可能无助于帮衬宏大叙事,但不等于没有意义,它们活灵活现着生存的环境、氛围和质地,撬动我们对此的认知和感受。

 ——姜纬


2015年,浙江缙云某文化礼堂,等候演出的乐队。

2016年,浙江云和长汀沙滩,某同学会在进行合影。

2017年,丽水江滨公园,一群在晨练的妇女。

2018年,浙江缙云好溪边,纤韵瑜伽户外群在举行瑜伽户外展演活动。

2019年,浙江青田,等候入场参加“全国乡村春晚”演出的舞狮队。


王华平简介

2007年毕业于中国美术学院,现为丽水摄影博物馆展陈部主任、丽水市青年摄影家协会主席。目前从事丽水摄影节、丽水摄影博物馆展览策划实施、活动组织等工作。2015年入选浙江摄影“新峰计划”;专题作品《群》入展“徐肖冰杯”中国纪实摄影大展、专题作品《袭山水》获“郎静山杯”中国新画意摄影双年展提名奖等。展览在丽水摄影节、中国(济南)国际摄影双年展、罗平新风景摄影展、中国美术馆、浙江美术馆等地展出。


 


图片不以盈利为目的

仅供交流使用

相关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 更多活动征集◀

影像中国俱乐部新会员 | 中国摄影家协会“在线影展”申办流程 | 云龙的美,要让你知道 | “醉美云龙”来稿选登 |“鄂尔多斯四季美”萧县 | 记得住乡愁 | 浙江天目山 | 世界风光 |“大美祖国” | 人民日报期待你的好照片 |“关注全球减贫 聚焦乡村振兴” | 走遍中国 | 第三届航拍武陵源摄影 |  “丹寨公益影像扶持基金” | 大美秦淮源·健康新溧水  | 第九届全国农民摄影大展  | 截稿提醒 | 大国小家70年  | “绿色白马·智慧园区” | 我们这样用相机聚焦乡村振兴 | 藏在贵州深山里的手工造纸厂 | 亚洲世界遗产影像展征稿 | 第三届天鹅之城中国三门峡自然生态国际摄影大展 | 2018“醉美云龙”全国摄影大展5月10截稿 


▶ 更多人物◀

Walter Chandoha走了 | 全国政协常委李前光:为新时代文艺事业作出应有历史贡献  | 李前光:文艺志愿服务在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大有可为  | 鹿麟:体育摄影如何选择拍摄器材 | 程斌:野生动物摄影不是以拍摄的量和次数取胜  | 谢墨:EOS 6D Mark II让水下摄影越来越自如  |李前光: 摄影在法律上“二等公民”地位应予改变 | 中国摄影文献收藏家赵俊毅逝世 | 病魔凶猛!他还没有倒下

▶ 本周值得篇◀

120121122123124125126127128 、129、130131132133

▶ 更多阅读◀

中国摄协会会员会员数据库 | 人民日报社携手中国摄协战略合作 | 苹果用32台iPhoneXR拍广告 | 荷赛评委选择作品理由 | 被冷漠的荷赛 | 你没读懂征稿要求 | iPhone摄影作品比赛 | 艺术创作抄袭的背后 | 植树节16家党报一起种下“AR树”,“影像中国”品牌可视化 | 2019年全国摄影工作会议江苏常州召开  | 什么让探月工程总设计师泪流满面? | 中国摄协2017年度批次拟批准入会名单公示 | 2017年度批次中国摄协会员发展工作:总量控制、质量提升、兼顾全局、稳妥发展 | 努比亚阿尔法国内发布 | HUAWEIP30系列国内发布 | 感光计划|第二期签约名单公布    

▶ 2019China P&E◀

2019年China P&E将于4月12日至15日在北京举办 | 已有100余家企业参展 | 第十二届华龙奖产品网络评选 | 2019China P&E4月12日北京展览馆等你来

▶人民日报期待你的好照片收藏名单◀

第一期 第二期 第三期 第四期 第五期 第六期 第七期 第八期 | 第九期 | 第十期 | 十一期 | 第十二期 | 第十三期 | 第十四期 

▶ 荐书篇◀

景观摄影 | 罗伯特·杜瓦诺:时尚光影 | 失明的摄影师 | 风景之眼 | 奇趣自然 | 女摄影师眼中的世界 | 济南图记 | 从事艺术工作的人千万别错过这十本书 | 编辑们心中的那些好书 | 卡帕战地流星

▶ 周末看展篇◀

19世纪的中国是什么样子的?黎光波摄影展  | 46位温州摄影师的“2018” | 从西湖出发,积淀形成个体记忆和社会档案 | 韩国影汇展 | 日本3.5万张照片里80年前的中国 | 周海婴作品展  | 舟山女儿拍“我的父亲母亲” | 荷兰摄影家埃文·奥拉夫 | 安哥:把世事告诉市井小民 | 殷业强用20年关注北京远郊的村办石灰厂 | 50年前的香港街头,没有人比何藩记录得更多 | 600多件作品串联起摄影术传入中国后的时代变迁 



(扫描关注我们)



阅读原文,了解更多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