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美术馆专题 | 合美术馆:对国外优秀美术馆运作模式的借鉴

王姝 99艺术 2024-01-10








2014年,鲁虹从深圳美术馆退休后,应中电光谷董事长黄立平的邀请,担任了武汉合美术馆的执行馆长。合美术馆开馆展是鲁虹与时任德国汉堡美术馆馆长克劳斯·米弗斯联合策划的“西云东语:中国当代艺术研究展”,紧接着又做了雕塑家傅中望手稿展。这两个具有研究性质的展览,也直接开启了合美术馆以注重学术研究为定位的方向。


作为一位艺术史学家和资深的美术馆管理者,鲁虹不仅完整目睹了中国当代艺术的发展过程,也在很大程度上参与其中。自成立以来,合美术馆坚持以学术研究为基础,即除了展示优秀艺术家的作品外,同时呈现一些优质的艺术家文献展和手稿展,这也正是合美术馆有别于国内其他一些民营美术馆的独特之处。


不过,强学术在当下的环境中,就意味着需要更稳定和持续的资金支持,而这一点是也困扰很多国内民营美术馆的难题。在从深圳美术馆到武汉合美术馆的长达30年的管理工作中,鲁虹曾经考察、学习过国外优秀美术馆的先进管理经验,并尝试与国内实际情况相结合,而在合美术馆,因为有中电光谷与黄立平的大力支持,故走出了一条符合当下民营美术馆运行的道路。


在此次采访中,当我们问及国内美术馆的发展困境时,鲁虹借用了孙振华讲过的一句话“希望在民间”。在鲁虹看来,基于对国内外美术馆行业的调查与研究,完全依靠美术馆的自我造血来维持运营无疑是很难实现的。一座美术馆就应该交给专业的人来做专业的事,而且在当下的环境中,特别需要有情怀的企业和企业家的大力支持。


当然,这也将是一个相互作用的关系。在当下的整个社会系统中,美术馆的功能不仅限于专业内部和小范围人群,另外对于公众不仅有着启智的作用,同时也能为企业赋能,以激发更多的企业与相关人士用当代艺术的创造性思维去发展。


2023年,99艺术成立20周年,“美术馆馆长系列专访”为20周年系列专题中的重要专栏。本期,我们采访了合美术馆执行馆长鲁虹,请他从个人的角度来谈谈合美术馆的管理方式,以及对整个民营美术馆建设的一些思考。



鲁虹

合美术馆执行馆长


Q&A

Q = 99 艺术网

A = 鲁虹



中国的美术馆展览在当下不是少了,而是多了



Q

合美术馆的定位和方向是什么?


A:合美术馆位于由中电光谷建设的武汉创意天地。需要强调的一下,成立武汉创意天地的宗旨:以艺术原创为轴心,以研发、设计和创意为多轴驱动,从而形成推动艺术、文化、创意产业发展和倡导美学生活的多元价值空间,而从这样的角度出发,合美术馆的定位和方向主要是推介优秀中国当代艺术,就我们而言,是希望通过我们的工作,激发艺术家、企业家的创造性思维。



合美术馆鸟瞰图



Q

以此定位和方向为导向,合美术馆的展览、收藏和研究是沿着哪条线索进行的?


A:总的来看,合美术馆非常强调做研究型的展览,由于我本人比较注重对于中国当代艺术史的学术研究,所以我们目前更多的是呈现中国艺术史中比较有成就的艺术家及其作品。而且,在我们之前和正在举办的展览中,不仅强调展出他们的作品,此外也通过文献、手稿,来梳理他们的艺术历程。有时,我们还会把整个场馆的四层楼9个展厅都用来做某一位艺术家的展览。9年多来,我们曾专门举办过张晓刚、方力钧、傅中望、庞茂琨、毛旭辉等艺术家的文献或手稿展,以及85思潮文献展、宋庄文献展、798文献展等,目前还有一些新的文献展也在筹备中。我认为,美术馆的工作和职能不仅仅是展示艺术家的作品,同时更要为观众提供观看艺术家创作的新视角,即要让观众了解某个艺术家是怎样一步步成长起来的,在一定程度上,创作的过程比结果更重要。



“深度阅读:毛旭辉文献展”展览现场

合美术馆 2018



“文化创新洪流中的《美术思潮》”展览现场

合美术馆 2021



Q

对于艺术家的文献和手稿,在很多美术馆的研究中是缺失的。


A:对艺术家文献和手稿的展示、研究这个工作上,国内美术馆与国外相比还是存在不小的差距,包括我们也很缺乏长期性的陈列展。据我观察,几乎所有的西方重要美术馆都是以陈列性展览为主,而以非陈列性的展览为辅,但在国内的美术馆中,几乎都没有长期性的陈列展。



Q

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是什么?


A:我在参观国外美术馆时,还发现了一个很重要的现象,即它们不仅有明确的学术定位,而且将有限的财力、物力集中在了做少数的优质展览上。我认为,一个城市的多元化并不是靠某一个美术馆,今天办这个展览,明天办那个展览,而是多个美术馆不同的学术追求共同形成的。为此,我曾经在《中国美术报》上写过一篇文章,强调中国的美术馆展览在当下不是少了,而是多了,在这方面应该向国外的同行学习。记得当年我去芬兰参观,看到芬兰国家美术馆的一个展期就是一年,由于准备了很长时间,所以展览做得非常好。于是,我来到合美术馆,在黄立平先生的大力支持下,尽可能结合国情向国外的先进经验学习。而且,我们的重要学术研究展都是6个月举行一个,像做徐冰、王广义、张大力的展览时,就动用了四层楼的9个展厅。



“从现实到极端现实——张大力之路”展览现场

合美术馆 2015



Q

6个月的展期,在国内的美术馆运营的实际情况中,可行吗?


A:实践证明,六个月展期是完全可行的。第一,艺术家在6个月的准备期限内会极其认真地准备,这也使馆方和艺术家可以很好的予以配合;第二,如果按我们一层楼3个展览算,半年1层楼就是18个展览,如按流行的一个月办一个展览的办法算,这种半年做一个展览的做法其实是把18个展览的经费和人力物力集中在了一个展览,所以这样展览才有可能做得好一些。


我认为,国内的美术馆应该努力把展览的数量降下来,并把展览的质量提上去。此外,对于中国的美术馆来说,必须秉持一个基本原则,那就是以学术为龙头,也只有这样,展览、收藏、公教等工作才会有质量。同时,每个美术馆一方面务必要有自己的品牌,另一方面要把品牌不断地延伸与深化。




一万多平米的美术馆与10个人的工作团队


Q

这种长展期的模式,是不是意味着美术馆的人员构成和管理也与一些相对传统的美术馆的内部结构有所不同?


A:我在深圳美术馆工作了20年,担任合美术馆执行馆长也已9年多。在此期间,我曾经于国外一些优秀美术馆做过考察,现在回想起来,印象很深的是对德国杜塞尔多夫美术馆的考察,最令我吃惊的是,这个馆一共只有6个人的编制。当时我想,6个人怎么能做成这么好的一个美术馆呢?后来得知,他们的运行方式是把一切问题社会化,即把财务、保安等工作都社会化了。


2014年,我从深圳美术馆退休后,受邀请来到了武汉合美术馆担任执行馆长,馆里的建筑面积有1万多平方,以这个规模,按照国内各美术馆通常的情况,需要有40人到80个工作人员。当时合美术馆的创办人黄立平问我要多少人组成工作班子合适?我说10个人。在我分析了杜塞尔多夫美术馆的管理方式后,黄立平先生立即给予了我最大限度的支持。具体而言,合美术馆建馆以来,包括办公室与业务部,先前是10个人,最近又自然减员了1个人。实际上,只要人选对了,越少越好。



“王广义:存在与超验”展览现场

合美术馆 2016年



Q

在借鉴杜塞尔多夫美术馆的管理经验的过程中,有没有水土不服的情况?


A:在合美术馆的9年多时间里,我一直在尝试怎么把杜塞尔多夫美术馆的管理经验与中国现实结合。具体说,我们实行的是一部一人、一人多岗的原则。比如说公教部主任,除一个星期按规定会发两条微信、一条视频,并组织若干公教活动外,还要负责管理一楼展区的二个展厅,其工作涉及和策展人、艺术家、媒体的对接,还有出画册等等;收藏部主任,除负责收藏与图文档案资料的管理外,还要负责二楼展区的工作与馆内摄影的工作;设计部主任,除负责所有画册、图录、海报馆与内外空间等设计工作外,还要负责三楼展区二个展厅的工作;策划部主任,除负责图书馆的资料管理与学术研究工作,还要负责地下展区二个展厅的工作;展览部主任除负责作品的运输、展陈设计与布展工作外,还要负责摄像与做视频的工作。另外,每年出版的馆刊也是由他们轮流负责编辑的。而办公室的三个工作人员,则要负责财会、接待与物业管理等多项工作。


当然,要与国际接轨,中国的各美术馆还有很多工作要做。虽然要结合好是比较困难的,但我坚持认为,“和先进文化对话”并不是一句空话,必须落到实处!



“徐冰”艺术展现场

合美术馆 2017年



Q

除了艺术史上有成就的艺术家,合美术馆策划和呈现年轻艺术家的标准和方向是什么?


A:其实,合美术馆也举办过一系列推介艺术新人或新作的展览,比如两届“风口-青年雕塑邀请展”、两届“联合·6个展”等等。客观来说,我们推介青年艺术家的力度、效果还不够,尚处在摸索阶段。我认为年轻一代艺术家在新的时代,有属于他们的学术背景以及他们要面对的问题。他们的成长情境与前辈艺术家是不同的,所以推介的角度与方法也要与时俱进才行。


我认为每个时代应该有每个时代的代表性艺术家,在当下这个信息科技时代中,如果年青艺术家面对新的问题,使用新的材料、新的观念、新的表现手法,就会有所突破。而这样的艺术家就是我们今后要重点推荐的艺术家。


过去我们一直在想解决当代艺术与公众结合的问题,从近年来我们策划的几位艺术家的展览来看,一些与科技,新文化结合得比较好的艺术作品,与公众的融合度显然都比过去高很多。时代的潮流滚滚向前,每个时代都会有新的需求、突破与创新,所以,我们今后会更偏重于从新的角度推介此类新的艺术家。


总的来说,我们今后要推介的年轻艺术家,应该是有勇气超越前辈艺术大师创作框架,并努力探索自己道路的艺术家。




2023年中艺术季系列活动之三:“屏幕福尔马林计划——田晓磊个展”

展览现场



Q

强调学术和研究型的展览,普通观众的接受度怎样?会不会曲高和寡?


A:我认为美术馆有一个很重要的功能是启发智慧,并促进人们的创造性思维。因为我们每个展览的展期比较长,所以我们有足够的时间做好公教工作。一方面,我们会借助美术馆的公众号每周有频次地发布与艺术家和展览相关的内容;同时也会组织线下活动,比如邀请艺术家、批评家、策展人进行讲解。一般来说,只要有10个观众预约到馆,我们就会为其安排一位讲解员。我们讲解都是免费的,为的就是做好大众美育和公教工作。



超级课堂——艺术家庞茂琨展览现场



超级课堂——艺术家张晓刚展览现场



民营美术馆能够实现完全的自我造血吗?


Q

不仅是讲解免费,据了解合美术馆自开馆以来,也是没有卖过门票的。所以如何看待当下困扰很多民营美术馆的自我造血问题?


A:我认为,所谓美术馆的自我造血只能说是对运营成本的补充,从世界范围来看,完全靠门票或衍生品等形式来实现完全自我造血是难的。黄立平先生说得好,民营企业创建美术馆的主要目的是回馈社会,同时为企业赋能。合美术馆之前举办徐冰、张晓刚的展览时,很受观众欢迎,也有人向他提出是不是可以卖门票,但他坚持不卖,他认为这是企业回馈社会的方式。



Q

如何看待当下很多美术馆流行的“网红展”和“流量展”的模式?


A:合美术馆目前在策划展览的时候也会适当考虑当下年轻人的喜好,但会有所控制。网红、年轻人到展览来打卡我倒认为不是坏事,虽然有些人不会很认真地看完全部展览,只是在几件比较炫的作品前拍照打卡,但他们因为有比较大的粉丝量,在一定程度上也扩大了美术馆的影响力,让更多人看到、了解到当代艺术。


当代艺术强调的是用新的图像、新的表现手法表达新的观念,并启发人们的创造性思维,从这一点来说,让更多的人——走进美术馆对社会的整体审美和启智是很重要的。而且我始终认为,这些东西暂时是无法用经济来衡量的,但从长远看,其社会的回馈以及所产生的经济效显然是非常巨大的,所以在这个漫长的过程中,还是需要政府和有情怀企业的支持,一味强调美术馆自身造血来维持运营难免会影响美术馆的质量与发展。





“美术馆馆长系列专访”相关阅读

1、卢迎华:一座当代美术馆的专业实践之路

2、蔡影茜:“时代”按下暂停键后,我的一些观点和思考

3、冀少峰:在湖北做美术馆有什么不同?

4、杨超:我为什么一直在提“建构中国特色的美术馆”

5、何炬星:我理想中的美术馆是什么样子的?

6、美术馆专题 | 和美术馆运营与管理的变革之路

7、聂荣庆:“隐语之书”与昆明当代美术馆

8、闫士杰:美术馆的一次考古行动

9、余至柔:又一段征程,向前看,别回头

10、黄勖夫:Z世代的美术馆,该是什么样?





编           辑

人           员

_

Editorial   Board


撰文、编辑

王姝


版式设计

Alien


图片致谢

合美术馆



_

本文为《99艺术网》版权所有,欢迎转发朋友圈;如需转载,请联系后台告知转载事宜,侵权必究。




 
       
     

挑战与重构:99艺术网与中国当代艺术二十年

丁乙:今天,我希望用“没有特点”来形成我“新的特点”

我们为什么要谈论当代女性艺术?

舒群:珠海会议始末

霍克尼大展27年再回东京,巨幅作品首次亮相

A4美术馆15周年大展 | 大卷伸嗣:那些转瞬即逝的“存在”

跨越百年,39位艺术家是如何探讨摄影与绘画的关系的?

冯博一 X 赵子懿:“风滚草”与银川当代美术馆

舒群:北方艺术群体往事(一)

闫士杰:美术馆的一次考古行动

玛丽娜·阿布拉莫维奇:一位从未停止冒险的战士

成都的城市性格受不了“卷”,但也拒绝“躺平”


 
             

点击图片关注 @ 99 ART 公众号

获取更多当代艺术

资讯&观点&收藏知识

[ 商业合作,请联系 ]

99BJ@99ys.com


常年法律顾问:泰和泰律师事务所

Copyright © 2023 99ART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