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母亲节这一天, 你想起了哪本书?
微信ID:ibookreview
『每个早晨,与568000人一起阅读』
生身之人,固然只有她一个,
我们却在书里见过无数母亲。
在她们的身上,有她的影子,
看她的眼睛,有如她们重叠。
母亲,不仅仅只是母亲而已。
她们与她都有着那么多角色,
你认识的,以及你不认识的。
在这个被定义为母亲之节的日子里,
书评君请编辑部的同事们搜寻记忆,
在书籍中寻找“母亲”的角色和意义。
有俄狄浦斯,也有心理绑架,
有胎死腹中,也有心心相念。
在其中一则推荐语里,编辑朱桂英这样写道:
在与母亲相伴的日子里,他觉得她以爱的名义捆绑了自己的人生,抱怨她的刻薄、虚荣与斤斤计较,讨厌她成为自己生命里无法摆脱的观众。而母亲终于离去,亚隆也已然步入老年开始想象自己的死亡,他才开始与母亲交谈彼此所共享的人性,原谅她带来的伤害,也看到她为此承受的重负。浮生一日,恍惚如梦,他终于可以向母亲温柔询问:我做得足够好吗?终于可以用这样的句子表达自己对母亲的爱与感恩:你悦纳我所有的努力吗?母亲的节日,应该是在这样的柔声里。
《儿子与情人》
在母亲节这样一个日子推荐此书大概有些不合时宜。在劳伦斯这部于1913年发表的小说中,曾经震惊世人的“恋母”和“情色”等元素在今天已略显陈旧,而书中的母亲莫雷尔夫人作为儿子生命中沉重而黏着的阴影,更与节日的氛围格格不入。但“母亲”从来都不是一个轻松而单纯的概念,她与子女共生共灭,以痛苦始,以痛苦终,是纠缠在情感与关系中的存在。母亲并不是女人全部或必要的身份,因此不能与女性简单等同。而文学作品中的母亲形象,却往往借母亲之名言他事。高尔基的《母亲》讲的是革命,柔石的《为奴隶的母亲》讲的是阶级,张爱玲的《金锁记》讲的是轮回,而大量怀念慈母的文章其实不过是子女单方面情感的抒发。与妻子、寡妇和女强人等形象相比,母亲最核心的本质就在于与家庭和子女的难舍难分。从这个意义上来说,没有哪部长篇小说能像《儿子与情人》一样直视母亲存在的意义和困境,在俄狄浦斯情结这一母题上超越百年前的这部小说。在情感挖掘的深度和母子间隐秘的悖论关系的演绎上,劳伦斯做到了一种极致。从这个角度谈论母亲,或许至今仍会让很多人不舒服,这也正是本书仍有阅读价值的一个佐证。无论在哪个时代,理解母亲,都不应绕过“儿子与情人”。(推荐人 | 书评周刊记者 修佳明)
《哀痛日记》
1977年10月25日,罗兰·巴特的母亲在经历了半年疾病折磨之后辞世。母亲去世之后第二天,罗兰·巴特开始写作这部《哀痛日记》,一直持续到1979年9月15日。读这本薄薄的日记,我们不能不随着罗兰·巴特思考:母亲的爱和支持,对一个人意味着什么?失去母亲,对一个人来说又意味着什么?
对罗兰·巴特来说,母亲的爱和支持,甚至是母亲的存在本身,是他生命最核心的力量和铠甲。母亲给予罗兰·巴特的不仅是生活上的照料,更有灵魂的庇护。对于罗兰·巴特的写作,她总是给予毫无保留的支持。母亲患病后,罗兰·巴特日夜照料。母亲离世后,他写道:“有几个月,我曾经是她的母亲。她的离去,就好像我失去了我的女儿。”必须要有对母亲百分之百的耐心和亲近,才会写出书中这些如此动人的句子。
我们会在这本书中看到,一个母亲与她的孩子之间的相处,可以达到怎样心有灵犀的高度。反之,一个孩子对母亲的爱,也可以是如此深刻的理解和懂得,而不只是出于血缘联系的“孝顺”。(推荐人 | 书评周刊编辑 张婷)
《给一个未出生孩子的信》
法拉奇,意大利战地女记者、作家,在43岁时怀孕了。这个孩子最终并未出生。
“我打算离开医院去接受这份工作。不管今后发生了什么,我也不在乎。要是一切顺利,你就会诞生,要是不成功,你就会死去”。怀孕三个月后,法拉奇离开医院东奔西跑。
我曾期待读到一位强悍到彪悍的女人讨论女性身体的自主权。但在《给一个未出生孩子的信》中,更多是迂回的痛苦。得知怀孕后,法拉奇当时的男友,希腊抵抗运动领导人阿莱克斯的反应是打掉孩子,费用应两人平分。在一番挣扎后,她还是决定生下这个孩子,却又在本应安胎时决意冒险。这样任性的决定让流产显得并不突然,但腹中生命的死亡空出了一个深渊,她的沉痛、忏悔、质疑与思辨汹涌地灌入其中。
她设置了一场关于女人、母亲与生命的虚拟审判,此间有他人对她的控诉、申辩以及她一次次的自问。刻薄的人或许会说,她用自导自演的审判来开解自找的痛苦。但在我看来,法拉奇带着堂吉诃德的气质在孕期和漫长的以后进行了一场殊死搏斗。她是记者法拉奇,她无法不谈论人性和正义,但理性消解不了痛苦,反而逼她直面。
于是有了这本书,让我对法拉奇有不解、谅解,和在个人成长过程中与她,与“女人”的和解。如果你不介意阅读痛苦,不妨一读。(推荐人 | 书评周刊记者 孔雪)
《学飞的盟盟》
母亲节这一天,我想推荐的不是写给妈妈的书,而是一本妈妈写给女儿的书——《学飞的盟盟》,来自台湾作家朱天心。
朱天心当妈妈是当得有点儿和别人不一样,女儿盟盟在学校里大部分请的假都是被她“强迫”的,动不动就会跟盟盟讲“今天不要去上学了,我们一起去咖啡馆吧。”又或者看着盟盟放学早早回家就会讲“以后放学不要这么早回家,先去外面逛逛啊。”这样不一样的事情多了以后,就有了《学飞的盟盟》这本书。按照天心的说法是,那时候感觉盟盟最纯真的部分要过去了,于是用文字把那些留住吧。
因为从小自己的父母就是放养式的教育,让三姐妹也就那样在书堆中顺利长大了,而父母对他们唯二要求都与品格有关,一不能说谎;二不能说脏话,至于其他,就随他去吧。于是等到天心当了妈妈,只是把这种放养的教育做得更甚。
天心自己说,《学飞的盟盟》并不会被读者成为某种育儿典范去读,而其意义恐怕也只是告诉大家说,还有某种不一样的方式存在着。放养盟盟的天心,对女儿的无限宠爱绝不亚于那些终日紧张子女未来的父母。在书中就有这样一个故事:某日小盟盟说,不想要有下辈子了。“万一下辈子是鳄鱼怎么办。万一,她哽咽着强调。”天心一字一字郑重告诉她,“若她下辈子变成鳄鱼,我一定也变成母鳄鱼,若她变成桌子,我便一定变成一张妈妈桌子。得到了我的盟誓,她擦干眼泪,放心离去。”(推荐人 | 书评周刊编辑 姜妍)
《爱与黑暗的故事》
原本,我想推荐一本女儿的回忆录——阿里阿德娜·艾伏隆,俄罗斯白银时代的女诗人茨维塔耶娃的大女儿,回忆与母亲患难与共的书(《缅怀玛丽娜·茨维塔耶娃》),踟蹰良久后,看见扉页上写的那句话:“我——是你的第一个诗人,你——是我最好的诗!”打了个寒战,决定放弃。才华如星辰般耀眼的母亲,把女儿当成最好的作品,为什么在我看来是这么不自在?
思量过后,我决定再次推荐一本我在不同场合不厌其烦推荐的书——以色列作家阿摩司·奥兹的《爱与黑暗的故事》。这是一个犹太家庭背后的民族群像,虽然火山近在咫尺,但人们依然坠入爱河。这个故事的主角不是母亲。但母亲依然成为全书最动人的谜题。奥兹在十二岁半的时候失去了母亲,这个通晓五六种语言,整夜都可以盘着腿阅读小说,一生浸淫在某种浪漫主义霉菌中的女子,自杀时38岁。
奥兹觉得,一定是自己不乖,才让自己的母亲狠心抛下了自己。每天每夜,小奥兹都摸黑独自坐上半晌,回忆和母亲相处的一幅幅画面。很多年,他都在追踪那个将母亲拐走的死亡缪斯。到底是什么无形的力量夺走了母亲的生命?这个罗夫诺女子,向往的一直是某种情感主义,一种介乎肖邦和密茨凯维奇之间的模糊的梦幻。生命和生活真相的庸俗,杀死了她。
这种无可救药的东西,就此藏在了小奥兹的心底,尽管很多年后,他都没有直接承认,但事实是,38岁自杀的妈妈,留给奥兹的,是一种终身想要摆脱却扎根进骨髓的情感因子——奥兹向往过犹太复国主义的基布兹生活,也终身徘徊在大流散犹太人的自我忧伤中。
当一个母亲用自杀的方式离开心爱的孩子,究竟要用何种方式,孩子才能咽下这个黑洞?(推荐人 | 书评周刊编辑 柏琳)
《安魂曲》
许多人并不会把阿赫玛托娃的长篇组诗《安魂曲》当作一首关于母亲的诗。但在我读过的所有关于母亲的文学作品中,没有其它任何文字比得上它,痛入骨髓,刻骨铭心。
1935年秋,阿赫玛托娃的儿子在黎明时被契卡带走,她的前夫早已被枪毙,丈夫也已被捕。在长达17个月里,孤苦伶仃的母亲总是早早醒来,像做弥撒一样虔诚,拎着包裹,“步行穿过发疯的首都”,在克列斯泰监狱的红墙下排队等候,等待与儿子的隔窗相会;也会奔波于国家各个机构办公室,打探儿子的消息……《安魂曲》所呈现的,不是常态母亲的形象,而是绝望中一个母亲的惊恐与不安、等待与期盼、挣扎与努力。
《安魂曲》是阿赫玛托娃这一段历史的自传。但她写的,也是那个时代那些“苦难将脸颊蚀刻成冷酷的纸页”的失去丈夫的妻子、失去儿子的母亲们的故事。阿赫玛托娃承诺要写出所有这些妻子母亲的故事。她做到了。她让她的哀恸,变成了所有受难者的哀恸,变成了文明世界永远难以忘怀的母亲的哀伤,直到今天,也会到未来,只要人类存在。(推荐人 | 书评周刊主编 朱学东)
《灯光,永远的灯光:我的母亲朱君允》
这是一个动荡时代一位普通知识女性的故事。传主朱君允,出身湖南望族,曾留学美国,与比自己小的戏剧家熊佛西结为夫妻,育有三子女。她在战乱时独自带着未成年的三名子女,颠沛辗转抵达四川大后方,虽然遭遇婚变及战乱,生活困窘,这位知识女性,依然坚持自己的理想,独立抚育了三名孩子,在人生的舞台上,将爱国者、母亲、教师、朋友的各种角色发挥到了极致。这位从不对无理的强权政治和生活困窘屈服低头的倔强的老教授,在文革中竟被折磨到了几近崩溃地步。她的故事,没有什么壮举,也没有什么传奇,却是那个时代一代人命运的写照。
全书文字朴实,娓娓道来,情不自禁。(推荐人 | 书评周刊主编 朱学东)
《妈妈及生命的意义》
我所喜爱的那些人们,叶芝、黑塞或是鲁迅,在他们最好的文字里,他们从来不赞美自己的母亲。而在另外一些文字的间隙里,他们嵌入一些特别的沉默,要他们的读者用更多的凝视与理解,去探看关于母亲的事实:爱与自由之间反复涌动着牺牲与毁灭的冲动,并非全然是和煦柔光。还有那些被女性视为人格独立之典范的思想者,她们拒绝成为一个母亲。
在这个世界上,关于母亲的赞美有多盛大,那悲伤的叹息就有多深沉,很多人对此无力保持诚实。欧文·亚隆是选择诚实的那个人。作为现在世界上最好的存在主义心理学治疗者,他可以与很多人在生命深处相遇,却无法与自己的母亲达成真正的理解;他陪伴很多人去重新发现生命的意义,却无法跟母亲述说人生中幽微的瞬间;他洞悉人性的黑暗与生命的痛苦,且因此闻名于世,可是母亲的孤独与焦灼,直到她入了土,他尚未知晓。
在与母亲相伴的日子里,他觉得她以爱的名义捆绑了自己的人生,抱怨她的刻薄、虚荣与斤斤计较,讨厌她成为自己生命里无法摆脱的观众。而母亲终于离去,亚隆也已然步入老年开始想象自己的死亡,他才开始与母亲交谈彼此所共享的人性,原谅她带来的伤害,也看到她为此承受的重负。
浮生一日,恍惚如梦,他终于可以向母亲温柔询问:我做得足够好吗?终于可以用这样的句子表达自己对母亲的爱与感恩:你悦纳我所有的努力吗?母亲的节日,应该是在这样的柔声里。(推荐人 | 书评周刊编辑 朱桂英)
《万火归一》
他们那天说:推荐关于母亲的一本书或者篇章。
“哦,好吧。又要谈谈自己了。”我当时大概这么想。
“儿子在外闯出了一片天地。”也许我的母亲会这么想,像很多其它的母亲一样,我总想在母亲前面加上一个“一厢情愿”的修辞,但似乎这有失偏颇,这很像是对她们无故的揣测。
想了想我读过的书,终于艰难地想起科塔萨尔的《万火归一》。其中有一篇《病人的健康》,里面有母亲。母亲的儿子死了,其他人争取不让病榻上的母亲迅速接受这样剧烈的噩耗,“但必须考虑到妈妈敏锐的听觉以及惊人的直觉”。我妈妈经常也会这样想,我也时常这么做——不告诉她我在经历一种怎样的生活,没有什么好担心的,天气大部分时间都处在平均健康值以上,诸如此类。
《病人的健康》里的儿子,我没有那么惨:“关于阿莱杭德罗的事要糟糕得多,因为他刚到蒙得维的亚不久,大家正在一个工程师朋友家里等他,他就死于一场车祸。”即时通讯太发达也太烦人了,我在母亲节这个节点,躲在一段图书推荐里告诉她:“妈妈,你儿子很好,不好也不坏,不快乐也不悲伤,希望你能知道。”
也许其他的妈妈看到了这样的消息,觉得这是一条好消息。(推荐人 | 书评周刊编辑 文青)
《女人与母亲:从弗洛伊德到拉康的女性难题》
福建教育出版社 2016年
“女人需要什么?”弗洛伊德的解释是“成为母亲”。在他关于“人类原始历史”的论述中:女孩在俄狄浦斯情结的入口处对母亲厌恶和拒绝,而最终由对“成为母亲”这一理想的认同,俄狄浦斯的冲突才能得以解决。甚至,弗洛伊德认为,男性总是希望把妻子变成他们的母亲,母亲和理想女性对异性恋男性而言,是等同的。
弗洛伊德的思想发源和成熟于西方社会的女性主义理论和运动如火如荼的时期,然而他却坚定地反对女性主义思潮,认为女性应该待在家庭这个精致的金丝笼中,作为母亲而存在。当然,婴儿可以完美的作为母亲满足的对象。这也就是为什么当“母亲”总是作为理想形象而被那些最保守的、对女性充满敌意的极权政府所颂扬时,女性大多时候并不反对。然而,弗洛伊德试图把对男人而言的理想女性,当作女性本身的理想,他一再将母亲(家庭)和女人(性欲望)的混淆,把女人绑绑定在母亲的角色中。由于弗洛伊德的“理想女性”相悖于历史潮流,他不仅饱受女性主义思潮的诟病,也被理论家福柯和布尔迪厄质疑为本质主义——通过把女性特质自然化,被统治的女性也参与到了对她自身的统治之中。
精神分析学派的另一位大师、弗洛伊德的继承人拉康,却提出了以“女人”来反对“母亲”。在拉康看来,女人真正需要的并不是“成为母亲”,而是“成为欲望的客体”,这两者有时是对立的——欲望经常会反对母亲的角色。不同于弗洛伊德的“俄狄浦斯”,拉康在神话中寻找到了另一位女性——一位没有被母亲“污染”的女性——美狄亚,她最终以“弑子”完成了对女性欲望的追寻,恢复她自己作为女人的存在。在拉康看来,女性的欲望,即“成为女人”是非常有颠覆性的。母亲并不是女性的未来,她的未来是在自己身上,是要发现对社会机构具有颠覆性的欲望——而首当其冲需要被颠覆的,对欲望具有强大削弱力的,就是以“成为母亲”为代表的家庭。
在母亲节之际,我想我们需要思考历史学家阿诺•迪克那句耐人寻味的话:“对女性的排斥,伴随的总是对母亲的颂扬。”(推荐人 | 书评周刊编辑 伍勤)
在母亲节这一天,
你想起了哪本书?
本文为独家原创内容,撰文:新京报书评周刊编辑部,编辑:方格,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挺一下坚持原创的书评君
▼
长按识别二维码关注
点击以下 关键词 查看精彩内容
封闭小区 | 民科 | 2016期待之书 | 2015遗珠之书 | 知更鸟 | 引力波 |《美人鱼》| 孔飞力 | 2015年度好书 | 奇葩翻译 | 剩女 | 丰子恺 | 偷书 | 在岛屿写作 | 同性恋群像 | 弟子规 | 康夏 | 权力的游戏 | 小王子 | 孤独图书馆 | 黄家驹 | 腋毛禁忌 | 二十四节气 | 伍迪·艾伦 | 夏日翻书 | 禁烟令 | 玛丽莲·梦露
点击左下角的“阅读原文” 可购买母亲节特推礼品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