别出新,别求怪,我宁愿考“八股”
微信ID:ibookreview
『每个早晨,与580000名智慧型微友一起阅读』
今天书评君推送的文章对高考试题引发的全民吐槽提出了不同看法。“八股”文固然是套路,但世间考试本就是套路,无非套路的好坏高低不同。高考考察的并非是天才和文采,考场也并非“文学”意义上的文章的主产地。高考作为全国性的统一招生考试,它考察的是大多数人的基本理性、基本逻辑与基本表达能力,它并非是一个舞台,而只是一项考核。在此意义上,一份中规中矩的试题,最能够给大多数人在规则镣铐之内竞争的机会。我们不必否定“套路”,我们只是需要更好的“套路”。
认识到这一点,比我们想象得更重要。褪去不合实际的期待,真正的问题才会显现。当下许多高考作文题,为了所谓的创新,刻意贴合时事热点,在形式上变幻花样,但其实质并未达到、或者至少并未最大化考察学生逻辑思考能力与分析能力。抛弃所谓的“创新”外壳,踏踏实实把“套路”的效用最优化,才是当今中国高考作文题的改良路径。
别出新,别求怪,我宁愿考“八股”
文|史三遗
考场之外,每年高考作文题一爆出,都是看客们的一场狂欢。
无味的生活,节令性地被投入了一点味精和盐。人们各自咂摸着味道,笑而不语,横眉冷对,张口狂骂。或者,干脆撸起袖子,自己试贴作文。
狂欢之后,难免得出这样的结果:总有一些被一致认为奇怪而无趣的、水平不高的作文题目。不单要遭受直接的批评,还要被用来放到各种天枰上比一比斤两。天枰的那端,五花八门,有十万八千里之外的异域资源,也有近一个世纪之前的历史材料。
古代科举。八股,指文章的固定八个部分:破题、承题、起讲、入题、起股、中股、后股、束股。
其实,别管作文题或者高考题是怎样的热闹,总有一些不愿动脑子的人,不论三七二十一,都要把锅扔给高考。前两年高呼文科考政治这种假大空的东西无甚用处,这两年又大喊要取消数学。至于“高考无用论”,现实教育制度压抑个性埋没人才,更是八百年的老饭,每年都要拿出来炒一炒。高考作文,因以“话题”命题,是最惹关注的一部分。话题嘛,从政治到人生,谁都能谈上两句。
看客们的批评,其实总是有固定的套路。首先是扣帽子,对于高考作文,则是以类比的方式,称之为“八股”。这臭名昭著的“八股”啊,承载着难以言说的恨意,成为一个几乎无法翻身的贬义词。随着衡水一中、毛坦厂中学等“魔鬼训练”引起的广泛争论,人们更加容易认定高考是一个存在着“套路”的机制。与之相关的,是非人性,是落后,是可恶。
然而,“八股”,或者说套路,真的如此这般吗?
科举选士是古人的发明,其实也就是最早的高考。只不过受限于具体的历史条件,形式上只能是作文。到了明朝,发明出了“八股”这个“好东西”,科场考试就愈发套路化了。“八股”的渊源,远比现今的一般认识要复杂。只不过,用“八股”取士的明朝清朝如今都成了遗事。五·四开始,少不更事的学生们就让“八股”背了锅。
拿着“八股”说事儿的人,大抵没有几个愿意真正爬梳一下这种文体的具体体制,以及科举的历史流变的。于是,作为符号的“八股”就一路误导了太多人的看法,也污名化了高考的命题制度甚至命题动机。这背后的逻辑就是:考试都是套路,套路毁灭人才!
问题能否经得起追问:考试不是套路是什么?套路就一定毁灭人才?
法国学生在“高考”
不如暂且放下高考这个“国粹”,看看大洋彼岸的情形。
美国大学的选拔标准,是语言能力测试(IBT)以及学术能力测验(SAT),同样也是以分数的形式,测评学生的水准。考过托福考试的人应该都知道,满满都是套路,独立写作字数是500,模板就能有300,背熟用熟,考场上稍加填补,很容易写出高分之作。即便是SAT,如果诸位愿意了解一下国内留学培训现状的话,也会清楚看到,针对考试题目的设置,考生以一套或者几套法则应对之,经过不长时间的强化训练,一样可以取得高分。这也是诸如新X方等机构滚雪球一般不断扩张且仍在蓬勃发展的原因。
看清楚友邦的套路,国粹的“呸派”们在惊诧之余,大概又会忙不迭地制造出另外一种不满吧:出什么偏题怪题呢,考生只是想好好说说人话,给我平稳中正一个题目让我把道理讲清楚就好啦!
道理正是如此。本来高考检测的就不是天才、文采、气质等等摸不着看不见难以量化的东西,而是清晰的逻辑推理、准确的归纳概括、精准的语言表达以及对于知识的死记硬背,这些正是我们赖以建立起现代生活的理性基础,也是真正能够通过标准化测试如实表现在试卷成绩上的内容。
对作文题目的戏谑,反应了人们对于高考的某种误解和偏见。即便是看起来主观性颇强的作文测试,事实上,指向的更多是考生的理性能力,而非文采。因此,在高考考场上即兴赋得一首漂亮的旧体长诗,也不能确保作者进入今天的一流大学。这是符合现代社会对于人才的基本需求的。稍有学院经验的人就会知道,即使是在被象牙塔外的看客们高度浪漫化的文学专业里,想要日益精进于学问,在自己的研究领域内有所造诣和见地,首要的素质,恐怕并非飘忽不定难以衡量的所谓文才,而是——并且恐怕仅仅是——理性思考。
从这个意义上说,高考是一种非常现代化的考核制度。
而关于臭名昭著的“八股”,先别急着下定论,不妨查考一下历朝历代科场状元们的应试文章。一篇篇读下来会知道,说其文质皆美,大抵并不夸张。真正的天才,是不会被形式套路限制的,他们依然总会找到辗转腾挪的余地,挥洒得很漂亮。而另一面,资质普通但愿意努力上进的学子,事实上却在这种形式中受到了保护。更为重要的是,他们才是人群中的大多数。
高考是一项考核,并不是一个舞台,它需要尽可能公平地排出高下优劣,而不是为考生提供展演自己的机会。喜欢把高考的问题延伸到大学体制来讨论的人,则更应该明白,高考只是开始,那以后的事情,才是一个年轻人命运的真正展开。
如果认同现代社会的运转机制,认同学术生产的整个过程,那么对于逻辑能力和理性思维的要求,无论在哪个学科里,都应该是重中之重。高考正是检测它们的关键。如此说来,高考既然不是“跳舞”,对于“镣铐” (套路)的批判便是无稽之谈了,或者说,“戴着镣铐”正是高考这个游戏的规则。如何在规则内,依照套路,以逻辑能力和理性思维获得更高的评价与认同,才是其中真义。
本文为独家原创稿件,作者:史三遗;编辑:走走;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挺一下坚持原创的书评君
▼
点击以下 关键词 查看精彩内容
封闭小区 | 民科 | 2016期待之书 | 2015遗珠之书 | 知更鸟 | 引力波 |《美人鱼》| 孔飞力 | 2015年度好书 | 奇葩翻译 | 剩女 | 丰子恺 | 偷书 | 在岛屿写作 | 同性恋群像 | 弟子规 | 康夏 | 权力的游戏 | 小王子 | 孤独图书馆 | 黄家驹 | 腋毛禁忌 | 二十四节气 | 伍迪·艾伦 | 夏日翻书 | 禁烟令 | 玛丽莲·梦露
点击左下角的“阅读原文”
去书评君的小店逛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