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刚,王成春∣大学生创业价值取向与心理健康的关系研究
本期 · 精彩
新刊速递 | 华东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20年第12期目录
程天君丨中国大陆教育社会学:中断与损失(1949—1979)——基于“历史的天空”之比较
教育治理体系与治理能力现代化
创新创业教育
黄兆信,杜金宸∣“双一流”建设高校学生对创新创业课程质量满意度研究
王志强,龙泽海∣基于组织支持机制的我国高校创新创业教师能力结构研究
胡玲,杨博∣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效果的影响因素研究 ——基于 2016—2018 年我国 150 所创新创业典型经验高校的数据
摘要
在创业过程中,创业者价值取向对其心理健康有一定的影响。本文通过问卷对36所高校的1855名大学生创业者进行调研,实证检验大学生创业者价值取向与心理健康的关系,并对创业教育是否具有调节作用进行验证。研究发现,大学生创业者经济趋利型价值取向与心理健康存在显著相关关系,其满意客户型、服务社会型价值取向与心理健康存在弱相关关系。创业教育对经济趋利型价值取向存在显著调节作用,对满意客户型、服务社会型价值取向调节作用不显著。
关键词: 创业教育, 大学生, 价值取向, 心理健康
林刚:扬州大学学生工作部部长,教育科学研究院副研究员。
目录
一、问题的提出
二. 研究假设
三. 研究设计
四、实证检验
五、结论与启示
当前,随着“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战略和“双一流”建设的深入推进,我国高校创业教育进入了改革的攻坚期。大学生作为高校创业教育的主体,也是未来创新创业的主力军。但大学生创业者的价值取向、心理健康等问题,客观影响了其创业项目生命周期及创业成功率,迫切需要通过深化创业教育改革予以解决。
一、问题的提出
在实践层面上,大学生创业者面对激烈的市场竞争和失败风险,特别是在当前我国宏观经济增长趋缓的背景下,大学生创业者面临着更大的压力,容易出现多种心理、思想上的问题。同时,在大学生创业者中普遍存在创业就是创办企业、追求个人利益至上、追求财富最大化等认识误区。部分大学生创业者对创业抱有理想化的认知,特别是在创业过程中遇到问题的时候,常常对学校甚至对社会产生不满。实际上,这些现象既是大学生创业者价值取向冲突未得到有效解决的内在使然,也是大学生创业者价值取向冲突导致心理困惑的外在表现。加之,高校创业教育过程中出现的精英化、泛知识化、工具化以及实践功利化等现象,进一步激化了大学生创业价值取向的冲突,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其心理健康,进而成为影响创业成功率的重要诱因之一。在理论层面上,创业者价值取向、创业者心理健康等问题一直是创业教育领域的研究热点,但对大学生创业价值取向与心理健康之间是否有关联,创业教育对二者是否具有调节作用,目前研究较少。
因此,结合心理学、教育学等领域知识,实证研究大学生创业价值取向与心理健康的关系,并分析创业教育的调节作用,对促使高校创业教育改革始终紧扣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增强其价值引领过程的针对性、有效性和科学性,具有一定的理论价值和实践意义。
二、研究假设
价值取向和心理健康关系的研究属于人格心理学范畴。哈佛大学人格心理学创始人之一Allport提出,心理健康的关键在于一个人的价值观念,坚定且明确的价值取向是区分一个人心理是否健康成熟的标志(Allport,1950,pp. 35−78),其提出的“个人价值取向与心理健康的关系”在心理学领域拥有深刻而持久的影响。社会心理学研究指出,人的价值观与其认识、实践等活动密不可分,人格是促使人的价值观作用于活动的中介。价值观是人格形成的基础,但同时人格也是价值观的重要表现形式,两者之间相辅相成。国内学者黄希庭较早将价值观引入心理学,在实证研究基础上提出了诸多合理的教育建议(黄希庭,2014,第30—58页),论证了价值取向与心理健康的紧密关系。
(一)
大学生创业价值取向与心理健康关系
大学生创业价值取向是大学生在一定价值观的支配下,根据其自身需要对创业目的、创业功能及应然状态进行判断和选择时所呈现的倾向性。通俗地讲,可以将其理解为大学生对创业价值的取舍和追求,贯穿于其创业活动全过程,不仅会影响其设定创业目标,也影响其创业活动选择(Morris & Schindehutte, 2005)、创业效果评价等方面,并对创业生涯意向有显著的影响(Gorgievski,Stephan,Laguna,& Moriano,2018)。从心理学视角,可将大学生创业价值取向视为一种创业认知,是刺激与反应的中介,同样的刺激之所以在不同大学生创业者身上会产生不同的反应,都是由于认知(主要是价值取向)的转换,通过认知对刺激赋予了不同的性质和意义。而各种认知之间的协调,是维持心理平衡,促进心理健康的一个重要指标(Biberhofer,Lintner,Bernhardt,& Rieckmann,2019)。因此,从一定程度上讲,价值取向对心理健康有着一定的影响。
价值取向具有实践品格,与行为存在着一致性(陈莹、郑涌,2010),而创业行为的产生受创业者的动机驱动,根据需求层次理论,构建了受经济需要激励和社会需要激励的二维动机模型(窦大海、罗瑾琏,2011)。孔孟义利观是构建中国企业家价值取向的文化基础之一,“义利观”肯定了义与利的统一,承认“利”是“义”的物质基础,“义”是“利”的精神指导(赵薇,2013)。根据孔孟义利观已有研究,构建了“企业家”“企业的企业家”“社会的企业家”3种类型(吴颖,2010),分别对应创业者或企业家价值取向的经济趋利、满意客户和服务社会三个维度。创业者价值取向根据不同情境下的身份认同既有经济需要激励和社会需要激励,也有满足特定目标客户群体需要的归属需求(Yitshaki, & Kropp,2016)。基于此,本文将大学生创业者价值取向分为经济趋利型价值取向、满意客户型价值取向和服务社会型价值取向三个维度。当然,这三个维度在大学生创业者身上可能是层次关系,也可能是共存关系,并且是动态发展的,可用三向度图表示如图1。
图 1 大学生创业者价值取向三向度图
1.经济趋利型价值取向与心理健康的关系
对很多创业者而言,积累个人财富或提高收入是其主要创业目的之一。评估其创业盈利能力是创业者自我评价心理满意度的一个关键维度(Fauchart, & Marc,2011)。赚钱与企业家角色的传统观念有关,而这种观念在一定程度上也体现在创业者身上(Powell, & Baker,2014)。因此,部分大学生选择创业时往往把创业看作是对其有经济回报的活动,并需要一个可接受的收入水平,从心理上感到作为企业家的回报(Khelil,2016)。基于此,本文提出假设:
H1a:大学生创业者经济趋利型价值取向对心理健康有正向影响。
2. 满意客户型价值取向与心理健康的关系
尽管收入对大学生创业者来说至关重要,但许多大学生创业者还关心其他成就。除了为自己创造价值,创业者还通过创业活动为他人创造价值(Rindova,Barry, & Ketchen Jr,2009)。为他人创造价值对大学生创业者来说很重要,往往会增加其成就感,进而对心理健康产生积极影响。创业者可能是第一个引入新的独特的产品或服务,以满足其客户的特定需求。尤其是在大学生中,有创造力并创新一些新的产品或服务成为创业者的基本动机之一(Diener, & Seligman,2004)。大学生创业者通过为其目标客户群体提供一些独特的产品或服务,获得了特定群体认可,将可能转化为心理满足和更积极的心理状态(Bergmann,Hundt,& Sternberg,2016)。目标群体的认可对年轻大学生来说尤为重要,这是促使他们成为创业者的动力之一。基于此,本文提出假设:
H1b:大学生创业者满意客户型价值取向对心理健康有正向影响。
3. 服务社会型价值取向与心理健康的关系
通过创办企业或者非营利组织来创造社会效益也与创业者的角色有关,许多大学生创业者热衷于为一系列环境、健康、扶贫等问题制定解决方案并将其商业化(Adner, & Kapoor,2016)。创业者的新创企业还可能提高公众对未得到解决的社会需求的认知,并促使其他企业采取更可持续的做法。正如现阶段有很多大学生创业者的“公益创业”目标为了服务社会,他们更有可能被贡献社会的创业理念所吸引,满足社会成就心理。扮演服务社会角色是自我效能感的来源,对心理健康具有积极的影响(Stets,& Burke,2000)。基于此,本文提出假设:
H1c:大学生创业者服务社会型价值取向对心理健康有正向影响。
(二)
创业教育对大学生创业价值取向与心理健康关系的调节作用
高校创业教育既包含对大学生创业精神和创业意识的引导与培养,也包含对大学生创业知识技能的传授与提高(李元元,2018)。当前,高校创业教育既要适应大学生个人发展的需求,更要适应国家战略需求和区域经济社会发展需要(杜建群,2018)。当然,创业教育的前提和关键是培养大学生创业者良好的心理素质(陈灿军,2004),这样才能使其自如应对创业中的多方压力。基于此,在分析大学生创业价值取向与心理健康关系时,需要考虑创业教育发挥的调节作用,提出以下假设:
H2a:大学生创业者经济趋利型价值取向与心理健康之间的关系被创业教育负向调节。
H2b:大学生创业者满意客户型价值取向与心理健康之间的关系被创业教育正向调节。
H2c:大学生创业者服务社会型价值取向与心理健康之间的关系被创业教育正向调节。
本文将实证分析大学生创业价值取向与心理健康的关系及创业教育的调节机制(如图2所示)。
图 2 大学生创业价值取向、心理健康与创业教育关系的概念模型
三、研究设计
(一)
样本数据
本文研究数据来源于课题组于2019年1月组织开展的《大学生创业素养与价值取向调查》。调查利用问卷星平台,以网上定向问卷的形式,面向南京航空航天大学、江南大学、南京大学、扬州大学、南京财经大学等36所高校创业孵化园的大学生创业者和创新创业班参加过创新创业实践的大学生,共收到网络问卷1855份,其中有效问卷1518份,有效问卷率81.83%。基本信息部分包含高校、性别、生源地、家庭月收入等信息,主要考虑到城市、城镇、农村等不同生源地来源的创业者、家庭收入不同层次的创业者,其创业经济压力可能不同,这与价值取向、心理健康可能有关联,作为控制变量考虑。
(二)
测评及信度效度检验
Goldberg(Goldberg,1978,pp. 41−42)开发的心理健康问卷测评因简便、省时等特点而广泛用于创业者心理健康测评(Uy,Foo,& Song,2013)。国内有学者用Goldberg问卷测评了解公务员心理健康状况,分析其心理健康状况及与应酬压力、职业倦怠感及生活满意度的关系(宋佾珈、张建新、张金凤,2014)。本文根据Goldberg开发的量表来测评创业者心理健康,依据Goldberg(1978)、Uy(2017)等学者的测量方式,采用5级Likert量表进行测量。问卷问题分为正向心理状态问题和负向心理状态问题:如“您最近能将精力专注于你正在做的事情上吗”“您觉得自己在做有用的事情吗”等6个方面的正向心理状态问题,见表1;“最近您因为担心焦虑而失眠吗”“经常感到紧张和压力吗”等6个负向心理状态问题,见表2。
表 1 正向心理状态问题
表 2 负向心理状态问题
问卷质量高低对调查结果的真实性、适用性等具有决定性作用,为确保问卷具有较高的可靠性和有效性,本研究对问卷进行试测,并对试测结果进行信度和效度分析,根据分析结果判定Goldberg心理健康问卷的实用性和适切性。本次大学生创业者心理测量量表通过SPSS 22.0进行效度分析,正向维度的Cronbach’s Alpha系数为0.798,KMO值为0.828;负向维度的Cronbach’s Alpha系数为0.846,KMO值为0.835;均大于0.7表明具有较高的信度和效度。Bartlett球形检验显著性P值均小于0.001,表明选取测评问题均具有显著性。通过信度、效度分析以及测评问题的显著性分析,得出Goldberg开发的量表适合本次大学生创业者心理健康测评。
大学生创业价值取向测评分为三个维度。经济趋利型价值取向根据Palmroos & Kautonen(2010)提出的创业者收入与满意度,设计了创业者对创造个人财富方面表现的评价及满意度的问题,采用7级Likert量表进行测量,Cronbach’s Alpha系数为0.894,大于0.7表明具有较高的信度;KMO值为0.500,0.5以上表明可以做因子分析。满意客户型价值取向和服务社会型价值取向根据前文提到的Fauchart(2011)等学者测量方式。满意客户型价值取向包括“在目标客户群体中获得强大的社会认可”“成为解决目标客户需求的第一个推动者”等问题,采用7级Likert量表进行测量,Cronbach’s Alpha系数为0.951,大于0.7表明具有较高的信度;KMO值为0.902,0.7以上表明具有较好效度。服务社会型价值取向包括“对社会存在的具体问题提出新的解决办法”“提高公众对特定问题的认知”等问题,Cronbach’s Alpha系数为0.907,大于0.7表明具有较高的信度;KMO值为0.861,0.7以上表明具有较好效度。各因子的显著性均小于0.001,表明选取的测评问题均具有显著性。
创业教育测量根据Lee et al.(2005)等设计的创业教育激发大学生意识,丰富创业者的创业知识,对创业者成功创业起到重要作用,设计了“您对大学创新创业教育的满意度”“您认为创新创业教育对您工作选择、事业帮助如何”等问题。创业教育测量采用7级Likert量表进行测量,Cronbach’s Alpha系数为0.825,大于0.7表明具有较高的信度;KMO值为0.681,0.6以上表明可以做因子分析。各因子的显著性均小于0.001,表明选取的测评问题均具有显著性,如表3所示。
四、实证检验
(一)
假设检验
根据调研数据,首先对变量进行均值、标准差、相关程度分析,然后采用最大平衡值法旋转的因子分析法,降维得到结果值进行回归分析验证假设。相关性分析结果如表4所示。
大学生创业者的心理健康程度与经济趋利型价值取向、满意客户型价值取向、服务社会型价值取向、创业教育均在P<0.01显著正相关,表明提出假设的可能性。同时,进一步采用最大平衡值法旋转的因子分析结果值,通过回归模型对各变量间的关系进行检验。
在回归分析之前,对模型的多重共线性问题进行检验,心理健康程度与经济趋利型、满意客户型和服务社会型价值取向的容许度值分别是0.502、0.208、0.245,均大于0.1;经济趋利型价值取向、满意客户型价值取向、服务社会型价值取向方差膨胀因子(VIF)值分别是1.993、4.812、4.082,均小于5,说明解释变量不存在多重共线性的问题。序列相关DW检验值为1.933,表明不存在序列相关性。
本研究对变量采用主成分分析法进行归一和去中心化;对提出的各项假设采用分层多元回归进行验证,在考虑基本信息中控制变量的性别、生源地、家庭收入、工作经验之外,重点探寻经济趋利型价值取向、满意客户型价值取向、服务社会型价值取向对心理健康的影响。创业教育调节变量分析按照温忠麟等提出的调节效应分析步骤(温忠麟、侯杰泰、张雷,2005)。本研究采用SPSS22.0软件进行假设模型分层回归分析,其结果如表5所示。
根据分层回归结果,创业教育对经济趋利型价值取向具有显著调节作用,进行经济趋利型价值取向*创业教育的偏回归系数检验,确定调节方向和调节效用,如图3。
图 3 经济趋利型价值取向*创业教育的偏回归系数检验注:X轴为经济趋利型价值取向,Y轴为心理健康 。
(二)
结果分析
模型Ⅰ考虑了控制变量性别、生源地、家庭收入、工作经验是否对创业者心理健康有影响。从模型Ⅰ可以看出,性别、生源地、家庭收入、工作经验都对创业者心理健康产生影响,但性别、工作经验对大学生创业者心理健康有显著影响,其他因素影响均不显著。
模型Ⅱ考虑了在控制变量基础上,经济趋利型价值取向、满意客户型价值取向、服务社会型价值取向对创业者心理健康的影响。模型Ⅱ结果显示大学生创业者经济趋利型价值取向对心理健康有显著影响,回归系数0.252(P<0.01),表明经济趋利型价值取向的核心支配地位,验证了假设H1a“大学生创业者经济趋利型价值取向对心理健康有正向影响”。满意客户型价值取向、服务社会型价值取向对创业者心理健康影响结果均是正值,验证了假设H1b“大学生创业者满意客户型价值取向对心理健康有正向影响”、H1c“大学生创业者服务社会型价值取向对心理健康有正向影响”,但影响较弱,不显著。
模型Ⅲ考虑了创业教育的影响,创业教育对创业者心理健康的影响是正向的,但当前的创业教育对创业者心理健康影响较弱,不显著。
模型Ⅳ考虑了创业教育对大学生创业者价值取向和心理健康影响的调节作用。创业教育对大学生创业者经济趋利型价值取向的调节作用是显著的,经过调节其经济趋利型价值取向得到了抑制,证明了创业教育的有效性,因此验证了假设H2a“大学生创业者经济趋利型价值取向与心理健康之间的关系被创业教育负向调节”。研究还表明,创业教育对大学生创业者满意客户型价值取向的调节也起到微弱抑制,H2b的假设得到反向结果,应该是“大学生创业者满意客户型价值取向与心理健康之间的关系被创业教育负向调节”;创业教育对创业者服务社会型价值取向的调节微弱增强,初步验证了H2c“大学生创业者社会价值取向与心理健康之间的关系被创业教育正向调节”。
五、结论与启示
(一)
研究结论
本研究以大学生创业价值取向与心理健康的关系以及创业教育对其的调节作用为研究对象,结合人格心理学、创业教育学等理论,构建了大学生创业价值取向、心理健康与创业教育关系的概念模型,实证分析了经济趋利型价值取向、满意客户型价值取向和服务社会型价值取向对心理健康的影响,验证了创业教育对不同价值取向与心理健康关系的调节作用。结论如下:
1. 大学生创业价值取向影响其心理健康。通过分层回归分析发现,经济趋利型价值取向对创业者心理健康产生了影响;满意客户型价值取向、服务社会型价值取向对心理健康影响较微弱,并不明显。由此可见,在当前多元价值取向并存的环境下,分析大学生创业者价值取向对心理健康程度影响中,经济趋利型价值取向处于核心支配地位,也就是说个体显性价值帮助大学生创业者获取财富占据主导地位,对其心理幸福感有显著影响。
2. 创业教育对大学生创业价值取向与心理健康关系具有调节作用。研究表明,创业教育的调节作用因创业价值取向不同而有所差异。其中,创业教育可抑制大学生创业者的经济趋利型价值取向,进而减弱其对心理健康的影响,验证了创业教育对两者关系的负向调节作用明显。同时,创业教育可微弱抑制满意客户型价值取向对大学生创业者心理健康的影响,微弱增强服务社会型价值取向对大学生创业者心理健康的影响。
3. 本研究还检验了性别、生源地、家庭收入、工作经验等基本个体因素变量对大学生创业者心理的影响,其中性别、工作经验对创业者心理健康的积极影响明显。
(二)
研究启示
第一,统筹推进创业价值观教育与创业心理健康教育。实证分析结果证实了大学生创业者价值取向对心理健康的影响,表明二者之间的关联性,其心理健康离不开对创业价值取向问题的处理,深化创业教育改革务必要将大学生创业者价值取向和心理健康关联起来考虑,统筹推进创业价值观教育和创业心理健康教育,科学发挥创业教育对大学生创业价值取向、心理健康及其相互关系的调节作用。
第二,引导大学生创业者确立多元创业价值取向。大学生创业者的经济趋利型、满意客户型和服务社会型价值取向,其实质性区别是社会责任担当的多少,在一定程度上则是具有强烈社会责任感的创业精神的差异。在高校创业教育中,要以优秀校友、成功(或失败)创业人士的创业精神教育为抓手,发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特殊引领作用,将创业精神培育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有机融合,引领大学生创业者不断调整经济趋利型价值取向,确立创业不仅要有缓解就业压力、实现自身价值的小目标,更要有增强创新能力、努力探索事业新境界的大目标;引领大学生创业者认识到,创业不仅要追求经济效益,更应注重对国家和社会的贡献,确立满意客户型、服务社会型等多元价值取向。建立定性与定量评价、差异性与统一性评价、过程性与结果导向性评价、对比性与阶段性评价相结合的多元化评价机制,尊重大学生创业者的差异性、多样性和发展性,以多元成就动机促使其确立多元价值取向。
第三,注重培养大学生创业者的优秀心理品质。大学生创业者积极的心理品质,能不断激发其确立正确而多元的价值取向,有利于增加其主观幸福感。在大学生创业者人格塑造中,自信乐观耐挫应该作为重要的心理品质来培养。通过指导帮扶、文化引领、鼓励激励等途径,引导大学生创业者进行自我探索分析,不断强化成长的快乐体验,深入挖掘自身优势和潜能,有针对性地进行实践训练,持续培养其自信的心理品质,提高自我效能感。将心理学的“ABCDE技术”等应对技巧和方法引入创业教育,配合常态化的行为训练,培养大学生创业者乐观的心理品质,帮助其调整心态、应对困难。通过创伤教育甚至失败体验,培养大学生创业者耐挫的心理品质,使其感受到“即使创业失败也收获”“创伤后成长是真正的成长”,促使其提升心理健康水平,更要关注其发展的成就感和成长愉悦感。
参考文献(向上滑动阅览)
陈灿军. (2004). 略论大学生创业教育中的心理素质教育. 求索, (1),178—180
陈莹, 郑涌. (2010). 价值观与行为的一致性争议. 心理科学进展, (10),1612—1619
窦大海, 罗瑾琏. (2011). 创业动机的结构分析与理论模型构建. 管理世界, (3),182—183
杜建群, 杜尚荣. (2018). 大学生创新创业课程的价值取向与目标定位. 教育研究, (5),63—66
黄希庭. (2014). 探究人格奥秘. 北京: 商务印书馆.
李元元. (2018). 新时代一流大学教育思想的体系建构与实现路径. 管理世界, (6),1—11
宋佾珈, 张建新, 张金凤. (2014). 公务员的心理健康状况及与应酬压力、职业倦怠感生活满意度的关系. 心理卫生评估, (4),288—292
温忠麟, 侯杰泰, 张雷. (2005). 调节效应与中介效应的比较和应用. 心理学报, (2),268—274
吴颖. (2010). 孔孟义利观: 中国企业家社会责任的文化基础. 南京社会科学, (10),144—149+155
赵薇. (2013). 先秦儒家“义利观”与企业家社会责任. 道德与文明, (2),147—151
Adner, R. and Kapoor, R. (2016). Innovation ecosystems and the pace of substitution: Re-examining technology S-curves. Strategic Management Journal, 37(4), 625—648
Allport, G. W. (1950). The individual and his religion: a psychological interpretation. Oxford, England: Macmilla.
Bergmann, H., Hundt, C. & Sternberg, R. (2016). What makes student entrepreneurs? On the relevance (and irrelevance) of the university and the regional context for student start-ups. Small Business Economics, 47(7), 53—76
Biberhofer, P., Lintner, C., Bernhardt, J., & Rieckmann, M. (2019). Facilitating work performance of sustainability-driven entrepreneurs through higher education: The relevance of competencies, values, worldviews and opportunities. The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Entrepreneurship and Innovation, 20(1), 21—38
Diener, E., & Seligman, M. E. (2004). Beyond Money: Towards an Economy of Well-Being. Psychological Science in the Public Interest, 5(1), 1—31
Fauchart, E., & Gruber, M. (2011). Darwinians, Communitarians, and Missionaries: The Role of Founder Identity in Entrepreneurship. Academy of Management Journal, 54(5), 935—957
Goldberg, D. P. (1978). Manual of the General Health Questionnaire. Windsor: NFER-NELSON Publishers.
Gorgievski, M. J., Stephan, U., Laguna, M., & Moriano, J. A. (2018). Predicting Entrepreneurial Career Intentions: Values and the Theory of Planned Behavior. Journal of Career Assessment, 26(3), 457—475
Kautonen, T. & Palmroos, J. (2010). The impact of a necessity-based start-up on subsequent entrepreneurial satisfaction. International Entrepreneurship and Management Journal, 6(3), 285—300
Lee, S. M., Chang, D., & Lim, S. (2005). Impact of Entrepreneurship Education: A Comparative Study of the U.S. and Korea. International Entrepreneurship and Management Journal, (1), 27—43
Marilyn A. Uy, Shuhua Sun, Maw-Der Foo. (2017). Affect spin, entrepreneurs' well-being, and venture goal progress: The moderating role of goal orientation. Journal of Business Venturing, 32(4), 443—460
Morris, M. & Schindehutte, M. (2005). Entrepreneurial Values and the Ethnic Enterprise: An Examination of Six Subcultures. Journal of Small Business Management: JSBM, 43(4), 453—479
Khelil, N. (2016). The many faces of entrepreneurial failure: Insights from an empirical taxonomy. Journal of Business Venturing, 31(1), 72—94
Powell, E. E. & Baker, T. (2014). It’s What You Make of It: Founder Identity and Enacting Strategic Responses to Adversity. Academy of Management Journal, 57(5), 1406—1433
Rindova, V., Barry, D., & Ketchen Jr, D. J. (2009). Entrepreneuring as Emancipation. Academy of Management Review, 34(3), 375—381
Stets, J. E., & Burke, P. J. (2000). Identity Theory and Social Identity Theory. Social Psychology Quarterly, 63(3), 224—237
Uy, M. A., Foo, M. D., & Song. Z. (2013). Joint effects of prior start-up experience and coping strategies on entrepreneurs’ psychological well-being. Journal of Business Venturing, 28(5), 583—597
Yitshaki, R.,& Kropp, F. (2016). Entrepreneurial passions and identities in different contexts: a comparison between high-tech and social entrepreneurs. Entrepreneurship & Regional Development, 28(3/4), 206—233
上期回顾
华东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20年第11期
尹弘飚丨行为观、心理观与社会文化观:大学生学习投入研究的视域转移——兼论中国高校教学质量改进
【影子教育】
张薇、[英]马克·贝磊(Mark Bray)丨影子教育比较研究的历史回顾与未来展望
席玮, 李莹丨青少年影子教育参与:学校群体与先赋差异——基于CEPS数据的多水平分析
【高等教育】
崔延强, 卫苗苗丨超越自由教育的逻辑架构:大学通识教育的结构性转向
陆根书, 李丽洁丨大学生课程学习经历:测量工具设计与基本特征分析——基于陕西高校2018届本科毕业生调查数据的分析
【教师队伍建设】
夏雪梅, 方超群, 刘潇丨教师具有“以学为中心”的专业眼光吗:基于视频俱乐部的分析
【基本理论与基本问题】
[农村教育]
本刊声明
一、本刊对所有来稿不收取任何费用,也未委托任何机构或个人代为组稿。
二、本刊严禁一稿多投,如因作者一稿多投给本刊造成损失的,本刊保留追究作者法律责任的权利。
三、作者投稿请登陆华东师范大学学报期刊社官方网站(www.xb.ecnu.edu.cn)。
四、本刊联系电话:021-62233761;021-62232305。
华东师范大学学报期刊社
华东师范大学学报期刊社微信矩阵
华东师大学报
哲学社会科学版
华东师大学报
自然科学版
华东师大学报
教育科学版
点击「阅读原文」访问华东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官网
我知道你在看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