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刊出炉 | 2018年第5期“实践研究与创新教育”
《景观设计学》
2018年第5期
035 | 实践研究与创新教育
Practice Research and
Pedagogical Innovation
主编寄语 | 论文 | 观点与评论 | 主题实践 | 探索与过程
© LAF
自1898年奥姆斯特德创立景观设计学学科,到1900年第一门景观设计学课程在哈佛大学设立,景观设计学科及教育走过了百余年的发展历程。其间,行业的不断变革推动着教育体系与教学方法的改变,培养出了一代代契合各时代精神与需求的景观设计人才。
然而,近年来景观设计学科教育的问题愈发凸显:一方面,在人类世的大背景下,城市化进程大步向前,技术发展日新月异,人地矛盾日趋紧张……当前学科教育培养的设计师已难以应对新时代的挑战;另一方面,学术研究与设计实践严重脱节,相关学科已有知识向景观设计实践的转化和运用几近空白。
景观设计学科教育亟待革新。
2018年第五期《景观设计学》即围绕“实践研究与创新教育”主题,展开了探讨。
我们呈现了学科教育存在的问题
现在有很多学校都建在市郊或乡村地区,并且多采用封闭式管理。一到周末,学生们就会像疯了似的全部涌向城市,去体验一个周末的城市生活。那我们的学校为何不能直接建在闹市里呢?过去由于土地经济,这些真正能够培养人的品格的地方都被房地产所占用,并通过土地置换的方式到郊区占领一个更大的校园。教育真正做得好的学校一定是在闹市之中,因为思想产生于与人的交流之中。
李迪华 北京大学建筑与景观设计学院副教授
现在的问题在于,很多人都意识到教育已经出现问题,但都宁愿睁一只眼闭一只眼,或者直接否定、排外,为不同立场的人扣上“离经叛道”“误人子弟”的帽子。如果总是观念相同的老师碰撞交流,意义其实并不大。我希望能够与批判我们教学方式的老师产生对话,共同直面设计教育的问题所在和未来方向。
何志森 华南理工大学建筑学院教师
中国学生最大的问题是在家庭和学校间两点一线的生活中,失去了与真实世界产生联系的机会。设计教育的根本在于教会学生通过“设计”去认识世界、认识城市、认识生活,如果不了解生活、不了解人,何谈去做设计,何谈去创造环境或改变环境?所以,我认为学生入学后的首要目标是要弥补之前缺失的人文教育,但这在我们现行的设计教育体制中是严重缺失的。大多数高校都要求学生直接投入到专业训练之中,把设计变为了一种遵循套路的职业训练。
汪原 华中科技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教授
我认为当前中国院校最大的教育问题在于教学考核机制。建筑设计教学需要很多实践方向的老师,目前的聘用标准却只看重学术能力;新教师进入学校后,其工作质量也仅根据科研成果和论文数量来评判。除了一定人员比例的历史理论及技术教师外,如果几乎所有的新教师都没有实践背景的话,那这个学科可能是有些危险的。
王方戟 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教授
以绘画为核心的传统建筑学基础教育,于20世纪20年代起被中国建筑学的先驱们从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引入国内(以东北大学为典型代表)并逐步影响到全国建筑院校的教学工作,并继而为环境艺术、景观设计等相关设计学科所借鉴。然而,对景观设计学来说,直接借用以建筑学为母体的基础课程是否合适?是否还有其他方法可用于引领景观学科的基础教学?
曾颖 中国美术学院建筑艺术学院副教授
提供了一些教育改革的可能性
相较于技术,理论演变对课程体系的冲击更加剧烈。举例来说,在伊恩·L·麦克哈格的《设计结合自然》一书出版之前,景观设计课程对生物内容的关注主要集中在园艺学,而在那之后,生态学也成为了学科基础知识体系的一部分……因此,如果我们希望通过改革景观设计课程体系使学生们更好地应对不断变化的世界中的种种挑战,就必须致力于推动设计理论的进步。
Frederick STEINER 宾夕法尼亚大学设计学院院长
只有在行动的过程中,我们才会对问题有更深刻的理解,或是看到改变的希望所在。这种行动可以是带学生做实习,也可以是去大众媒体平台上演讲。如果你不站出来做事,总是躲在后面,就连改变的前提都不具备了,哪怕这样做会遭到很多人的批判……除活动、科普外,我们团队也在尝试着写总结性的文章来发表专业论文、申请基金和申报奖项。想要有一定的影响力,光靠我们“自嗨”肯定是不够的,只有获得更多评审机制的认可,使更多实实在在的项目落地,并努力去引领行业未来的方向,才能逐渐在现有机制上实现一定的突破。
刘悦来 同济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景观学系教师
也展示了几例启发性的课程范本
同济大学 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 “小菜场上的家” 实验课强调从现实中找出路,在当代性和地区特征中找到建筑的价值。
2017年学生作业。建筑外部结构为住宅,中空的内部为菜场,以纪念性的形象形成社区中心。
© 肖艾文
中国美术学院建筑艺术学院景观设计系景观基础课程教学实验将教学课堂从室内转移到户外,通过带领同学们在真实的场地中行走、观察和测绘,培养他们形成看待自然景观的新视角,探讨记录景观的新“语言”。
尺规线描
© 韦薇
挪威奥斯陆建筑与设计学院景观设计学课程 “高处胜寒:从北极地到极高山” 先从远方进行审视,通过描绘挪威高山区理解高山景观的特质;而后深入场地,沿一条特定的贡嘎山考察线路进行观察与景观体验;最后提出设计构想,并在北挪威美术馆展出。
生态小册子上的记录成果
© Oskar Hjellbakk, photo by Li Bin
深圳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在各省不同村落进行的乡村更新教学实践带领学生们与驻村社会组织合作,结合教学、研究与实践方法,以参与式设计联合村民,尝试运用当地资源,建造延续乡土文化的公共空间。
利用回收材料的铺地舞台
© 郭子怡
呼吁教育者探索衔接实践与研究的方法
北京大学建筑与景观设计学院王志芳副教授指出,景观规划设计从业人员似乎并不会利用其他领域的知识与科研成果,也没有学会像其他领域的人员一样去做研究。造成这一现象的核心原因是设计实践与现代科研之间的错位,即“整体与解构”“要素与功能”以及“图示与文字”的差异。而解决这些错位的两个重要手段即是深入探索发现与评价问题,以及归纳与图示化科研成果的途径与方法。
图示景观设计实践与现代科研的错位与解决途径
© 王志芳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建筑学院风景园林系岳邦瑞教授认真思考了景观生态规划设计的理论体系、规划设计教学与实践之间的关系,并于2017年正式出版发行了出版发行了《图解景观生态规划设计原理》一书。
书籍封面
© 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比利时鲁汶大学基于实践的都市主义学术研究团队都市主义与建筑研究小组(OSA)将(基于设计的)研究与实践并重,以研究指导实践,以实践检验研究;并进行了长期的合作性探索。
OSA借鉴中国绘画技法来展现三角洲地区圩田景观生态修复土地策略
© KU Leuven students, 2018
美国犹他州立大学通过为主校区制定绿色基础设施总体规划和建立一个绿色屋顶展示项目,鼓励校园内外利益相关者广泛参与;它不仅将教学和实践相结合,其本身也成为了一个在设计过程中进行研究的案例。
绿色屋顶(右)与沥青屋顶(左)绩效对比
亦鼓励实践者注重研究、应用研究
主攻城市设计、规划与景观设计的SWA集团、工程与咨询方向的奥雅纳集团(Arup)与建筑设计方向的MASS设计公司均秉持“在实践中孕育创新”的理念,且拥有专门的研究团队、确定的方法体系与遍布全球的研究实践。
SWA集团的XL实验室沉浸式环境与技术介绍手册中的跨页展示了混合现实、虚拟现实、360°摄像等技术类型。
© SWA Group
黎鹏志所带领的上海塔木景观设计有限公司和上海地朴景观设计有限公司则遵循循证设计手法,通过对循证设计流程中关键问题搜寻和解决这一重点步骤的强调,以严密的推导为设计方案背书。
景观项目中的循证设计路线图
© 黎鹏志
2017ASLA学生组分析与规划类荣誉奖获得者刘京一和张梦晗以呼伦贝尔游牧景观概念性设计为例,探讨复杂设计逻辑和过程在设计实践中的运用。
村庄尺度相互作用规则与演变过程
© 刘京一,张梦晗
2018年是大师陨落的一年,我们告别了一位又一位举足轻重的景观设计大师。
在主编寄语中,俞孔坚借助对四位于2018年去世的与其亦师亦友的景观设计大师的悼念,提醒广大从业者们传承他们对于实践研究与创新教育的积极推动。
在文末,他写道:
虽然一代大师们已悄然离去,但以解救人类及其生存环境、创造更美好生活为宗旨的景观设计学的发展,恰如刚刚升起的太阳,充满希望。
希望以此与景观设计实践者、研究者、教育者以及正在为踏入景观设计行业做准备的学子们共勉,让我们携手推动景观设计学实践研究与创新教育的日益发展。
目录
主编寄语
传承实践研究与创新教育:悼念四位于2018年离世的景观设计大师 / 俞孔坚
论文
韧性都市主义中的生态设计 / Bruno De MEULDER, Kelly SHANNON
身体与体验——以场地为核心的景观基础教学 / 曾颖
综合教学与实践:绿色基础设施规划和绿色屋顶绩效在美国半干旱校园环境中的应用 / 杨波,Nancy MESNER, McKenna DREW, David DURFEE
观点与评论
对教育及研究中的实用主义的反思 / Frederick STEINER
图示景观设计实践与现代科研的错位与解决途径 / 王志芳
以实践为导向的建筑设计教学思考——同济大学“小菜场上的家”系列建筑设计实验课 / 王方戟
中国设计教育探索:从课堂到工作坊 / 何志森,李迪华,刘悦来,汪原
从《图解景观生态规划设计原理》看生态规划设计教学中原理与实践的转化 / 岳邦瑞,费凡
主题实践
让设计决策有章可循:循证设计作为景观实践的方法论 / 黎鹏志,刘博新,高翼文
复杂性视角下的生态设计——以呼伦贝尔游牧景观概念性设计为例 / 刘京一,张梦晗
在实践中孕育创新:建筑、工程与景观设计领域的研究范例 / Anya DOMLESKY
探索与过程
工具与高山景观:一种调查贡嘎山路线的方式 / 李宾
本土资源的延续与创新:仙娘溪村集忆广场 / 郭子怡
简讯
扫描下方二维码即可购买
撰文 / 编辑 汪默英
▽ 推荐阅读
▽ 点击关键词浏览订购《景观设计学》过往期刊
*灰色为售罄期刊
▽ 推荐关注
▽ 景观之路巴厘岛游学
▽ 中国Lab018工作坊
▽ LA先锋奖
▽ 景观中国网
▽ CLA
▽ 望山生活
《景观设计学》(Landscape Architecture Frontiers,简称LAF)由北京大学建筑与景观设计学院、高等教育出版社联合主办,中国城市科学研究会景观学与美丽中国建设专业委员会支持,俞孔坚教授担任主编。LAF为双月刊,刊号为CN10-1467/TU,ISSN号2096-336X,邮发代号80-985。全彩页印刷,每期主题集中阐述,中英双语呈现。
2014年,LAF成为中国国家广电总局首批认定学术期刊;2015年,成为CSCD核心库期刊来源刊;同年,荣获美国景观设计师协会年度交流类荣誉奖。2016年,入选中国(武汉)期刊交易博览会中国“最美期刊”与中国高校优秀科技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