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现场 | 留学or工作?坚持or转行?

景观设计学 景观设计学前沿 2022-03-23

主题: 留学or工作?坚持or转行

时间: 2018年12月09日

地点: E6·本土一间

嘉宾: 曾颖、俞胜、何烨、李沛霖、朱利朋

主持: 佘依爽

摄影: 张锦

12月9日,《景观设计学》第35期“实践研究与创新教育”新刊主题沙龙“留学or工作?坚持or转行?”在E6·本土一间举办!

 

本次沙龙共邀请了5位嘉宾——中国美术学院建筑艺术学院副教授曾颖、旭辉集团景观总监俞胜、兼职景观讲师与留学行业观察者何烨、哈佛大学设计学院在读研究生李沛霖和东南大学建筑学院在读本科生朱利朋,涵盖了学生、教育者、甲方、设计师等多种身份,以及国内外多所知名设计院校或事务所的教育与工作背景;他们丰富多彩的求学与从业经历以及对设计教育和行业的深刻感悟为听众们带来了一场设计教育与行业的思想盛宴。【点这里,了解更多本次活动信息】

新刊发布会完整视频请点击“阅读原文”查看



观点分享




曾颖

“怎样把美院的学生带进景观设计的大门?我认为首先要通过亲身探索,让他们建立对场地的真实认知。”

在本期新刊中,现任教于中国美术学院建筑艺术学院景观设计系的曾颖老师的论文《身体与体验——以场地为核心的景观基础教学》引发了众多关注,他在此次新刊沙龙中的分享则为大家披露了课程的更多细节。文中曾提到,为了完成测绘任务,每个学生平均要攀爬茶山三四十次,以不断地加深对场地的感知与理解,而且必须在现场完成记录与绘制,哪怕是下雨天也不例外!虽然学生们也抱怨过,但这样的严格要求时他们能及时记录下自己对场地特征最新鲜实的认识,并形成独特的场地理解与设计方案——例如“逃脱与追捕”方案就是以爬坡与穿越树丛的辛苦为灵感,将地形陡峭、长有带刺植物且时常有爬虫出没的路线与障碍物最少、通行最顺利的路线标记出来形成的。从深入的场地特征观测与描绘,到后期成果展示的多样化形式,这门课程始终都在强调“真实”的重要性。




俞胜

“是继续做设计还是转行?关键是要看自己是不是发自内心地爱着现在的工作。”


近几年来,做甲方也成为许多景观设计毕业生求职的首选。旭辉集团景观总监俞胜将自己十余年担任甲方的酸甜苦辣娓娓道来,畅谈了这一行业的当下与未来。他认为,目前国内庞大的甲方群体是顺应我国城市化的必然产物,他们的存在推动了城市的高速建设,但也因此带来了人员素质参差不齐、行业标准不完备、工程质量难以保障等一系列问题。做甲方不仅要有过硬的设计功底,以便与设计师更好地沟通,还要有明确的统筹意识、成本意识、服务客户和团结团队的意识,以及极高的行业敏感度,并不像许多人以为的那样简单粗暴,只需要“喝茶、付钱、瞎指挥”。在转行的问题上,他建议大家不要过于担忧行业的前途,一时的迷茫或许只是因为自己还没有找到真正想要追求的目标。只要为自己热爱的事物坚持付出,就一定会有所成就。




何烨

“个人与行业的关系就像两条位置时刻在变动的船,要以动态的眼光来看待自己的职业生涯。”

作为一位非学历类国际设计教育培训机构的兼职景观讲师,何烨致力于将海外设计院校的前沿性教学理念与模式传播给更多国内学生,使他们能够绕过留学申请的种种门槛,在多样化的景观设计课程中体验独立探索的乐趣。她的培训课程格外注重思维的引导与启发,鼓励学生基于广泛的资料收集进行自由思考。在职业瓶颈期的理解与应对上,她认为“瓶颈”出现的原因是由于工作后专业知识与技能的增加速度越来越慢,而投入的时间成本大大增加,从而导致整体工作绩效的边际收益降低,取得进步的兴奋感逐渐减弱或消失。人在不断发展,行业也在不断变动,始终以动态、开放的心态来调整自己的职业定位,就能打消许多对不确定未来的焦虑感。




李沛霖

“学生们就像贪吃蛇,被不断出现的新目标牵着走。但教育的关注点不应该是‘蛇’本身吗?”

哈佛大学设计学院研究生李沛霖以一个受教育者的身份,对当下教育的本质问题进行了富有启发性的反思。他认为教育本身就像贪吃蛇游戏一样,学生是“蛇”,为一个个接连出现的新目标而努力奔走。每个学科在不同时期的目标都不同,这种不确定性难免使人无所适从;而如果将关注点放到“蛇”——学生的身上,这种迷茫就迎刃而解:一切教育的共同目标,都是将学生培养成一个“完整的人”,即塑造他们认识世界的能力,而不仅仅是单纯的谋生技能。正如同景观都市主义将景观当作研究城市的透镜一样,“教育”就是一个让学生们更好地理解广阔的人类社会的透镜。




朱利朋

“学会和更多的人聊天,去了解他们口中你所不知道的世界。”

东南大学本科生、建筑至上archigh及“一询”小程序创始人朱利朋,大四期间休学和两位同学共同创立了南京朋诺文化科技有限公司,从事 “建筑至上:建筑领域优质创意社区矩阵”,即archigh及一询的产品开发工作。在许多人看来,暂时中止建筑学学业、转而进行互联网产品研发的朱利朋是一个“转型”的典型例子,但他自己并不完全认同这种看法。他认为建筑设计的许多思维与工作流程具有普适性,与互联网产品研发有相通之处,这些专业训练在创业过程中给予了他许多帮助,并丰富了他对社会价值的理解。他还分享了认知世界的两点心得:解构与多样性。解构思维能让人更透彻地看到问题的本质,从而激发创新;对多样性的尊重能让人认识到自己的局限性,从而不断对外界的一切未知事物保持开放、接纳的态度。



嘉宾对话


由于篇幅有限,以下仅摘录部分与现场观众的嘉宾问答。点击阅读原文回看直播,获取更多精彩的观点碰撞。

佘依爽:在各位看来,当前景观行业的焦虑是否有普遍性?


景观的使命是改善整个社会的环境,保护人类共同的自然资源,对于当下和未来的中国都是非常重要的一个学科。但现在许多年轻人迫于买房、成家等种种外部压力而改行,这个学科该怎么办?我觉得这是现在困扰学生和教师的最大的焦虑。


李沛霖:我觉得每一个个体的焦虑就是这个社会发展中存在的焦虑,在社会发展的不同阶段,它一定是不同的。但不同时期景观行业的焦虑又有一个共通的本质,那就是:景观到底是什么?


何烨:大家好像都把焦虑当成一个不好的东西。但从我的个人经验来说,出国后我曾经一度十分怀念国内的这种焦虑,我想正是因为每一个人都在关注这个时代、关注社会的变化,才会产生焦虑。


俞胜:根据我的观察,在设计院里比较发展比较快的人,在工作大约五年后会更容易遇到瓶颈。这种焦虑非常普遍,但我觉得景观这个行业其实还有很多东西值得我们去钻研,那些内心有着热情和坚持的人依然可以在行业里走得很远。


听众:我觉得不同的人想要从景观这个学科获得的能力可能也是不一样的,请问各位在景观设计专业的学习中,除了那些画图技能、设计手法以外,还学到了哪些有价值的东西?


李沛霖:在我的理解里,景观学科一个最特殊的地方在于将“人”和“自然”平等地对待,这一点跟其他学科的认知体系有根本性的不同。受此影响,我不会做一个盲目的科技崇拜者,也不会盲目地信奉一切都要“以人为本”,而是更关注怎么样去探究世界的本质,并且适应它。

 

何烨:一个是景观设计特别强调时间因素,它所以会培养你形成一个尺度特别宏大的时空观,让你在做项目时将更多因素考虑进来;另外一个就是对所有的事情都会考虑到它的更高一级尺度。

 

朱利朋:景观设计带给我最大的影响,一个是产品的需求分析能力,就是将真实的和我们臆想出的需求区分开来;另外一个就是资源整合的能力,在处理问题时将不同因素考虑在内,最后得出一个综合的结果。

 

俞胜:从业这些年给我的最大的影响就是对这种有温度生活的感悟,让我去重视客户的感受和需求。我希望未来有更多的设计能加入一个客户视角,设计师们也带着这种温度和视角反思自己做过的作品,去重新审视那些只凭自己的笔画出来的空间。

 

曾颖:第一,我希望我的学生们学有所值,在学习景观设计的过程中获得快乐。因此我会设定分阶段的学习目标和作业任务,尽量不让学生熬夜画图,让他们有时间去感受城市的美好。第二,我努力让学生学会探寻事物表象背后的本质,通过掌握分析问题的方法来解决问题。此外,交际和表达能力的培养也是我十分看重的。



在线提问


为了让LAF粉丝们都能参与到新刊沙龙交流中,本期沙龙首次植入在线提问的形式。我们在活动结束后汇总了在线问题发送给嘉宾,以下是嘉宾针对部分问题的解答。看看你的困惑解决了吗?


在线问题一:想问沛霖学长,刚到哈佛大学设计研究生院(GSD)时感到失望的东西直到后来有一些新的理解,经历了怎样的过程?是因为读了更多的东西有了更全面的理解吗?可不可以具体讲一下呢?


李沛霖:理解的过程是潜移默化的,与其说是理解了具体的内容不如说是在学习的过程中逐渐转变了态度和视角。初到GSD的时候,一心想学景观科学中前沿的技术点,但是我们的课程设置并不重视技术点的学习,大部分的技术点老师都只提供资料,需要通过自己课下去学习。而课堂上则是鼓励大家共同探讨设计中的思维方式以及更为宏观的观点,比如怎么以景观为媒介来看待其他学科和社会中的现象和问题。在这样的教学环境下,自己慢慢转变了对学科的认识。景观设计虽然属于应用学科,需要实践和技术,但是在学校的环境中还是应该投入更多的时间来培养自己的思维方式和跨学科的全面思考的能力。


在线问题二:我大专学历,学机械的,自考本科也是机械,不过毕业一直做室内设计及管理工作,能不能去国外直接考研,念建筑或者室内,或者有没有好的建议。


何烨:自考本科学位和统招本科学位一样是可以申请国外研究生的。本科学位非相关但之前一直从事的是室内设计工作的话,申请室内专业(Interior architecture或Interior design)可能更加得心应手。申请用的作品集可以包含工作中的实践代表作,和一两个体现个人原创性的室内设计作品和对某一细分设计类型的有深入思考的相关作品;推荐信的推荐人可以是工作中的上司、客户、合作方。申请建筑研究生需要有建筑创作作品。英国的情况是偏实践的建筑研究生学位(RIBA part 2认证的M.Arch,毕业后有考取当地注册建筑师的资格) 需要申请人有建筑学士学位(B.Arch),而那些不强制需要建筑学士学位的建筑研究生项目更加偏向前沿理论研究并且常常会和城市规划等更大尺度的宏观设计结合。

建议选校之前可以先自己罗列一下你期待研究生课程对你今后的事业有哪些帮助,理清自己的思路。不同研究生项目的资源和侧重点不同,除了看排名,不如看学校的网站、看相关老师在做哪些设计实践、发表了哪些研究、看他们的毕业展的作品做了什么来了解课程具体的情况。


李沛霖:国外不同院校的申请流程和录取标准也不尽相同,但总体来说,本科阶段的专业背景不会直接影响申请结果。美国学习建筑设计的研究生当中,有大量的学生都是跨专业申请的。


在线问题三:想问朱利朋学长 在了解诸多信息之后如何确定自己想做的方向和内容的?


朱利朋:其实我觉得最重要的是听从自己内心的声音吧,自己想做什么一定是自己感兴趣什么。每天做自己不感兴趣的事情是非常痛苦的,也不会是长久的。风口什么时候都会存在,但是什么时候都会变化,我们是不可能一直追着风口去走。我觉得一个正确的思路是,我们去了解未来的一个大的趋势,顺势而为总比逆流而上要容易;然后思考一下自己感兴趣的方向能否跟时代的趋势相结合,能也好,不能也罢,但是需要有相关的准备,之后就是静下心来认真学习,在自己认同的方向下纵向深度发展,等待时机,厚积薄发。


在线问题四:感觉本科毕业后,在行业里多数是在做描图抄图的基础性工作,如果想要创造更多自主设计的可能,是否有比较建议的路径?


李沛霖:首先基础性工作是一个必要的过程,同样可以从中获取设计能力和培养设计思维。其次在项目合作中,需要有意识地分析挖掘其他人做的方案(一般是主创或者项目负责人),学习其中的优点,也可以去质疑,并和项目组中其他成员进行讨论。最后可以利用空余时间对同一个项目再设计一版自己的方案,这样不仅能培养自身的设计能力,还能表现自己的设计热情,从而得到更多可能的机会。


在线问题五:请问怎么提高设计理念呢,只会软件而不会设计没有职场优势?


李沛霖:我认为客观上讲设计理念并无高低之分,提问者可能问的是关于设计能力的培养。而设计能力的培养可以参考曾颖老师提到的几点,如“深度地分析背后的成因”,“全面地思考”,“关于事物的内在联系”等等。


在线问题六:中国从之前的大力发展GDP搞建设,到当下提出的青山绿水生态环境修复,地产行业的应对策略和未来发展方向是什么?


李沛霖:相比之前大量开发的模式,怎样去维护和更新当下的建成环境以及引入新的商业模式可能会成为地产行业未来的发展方向。


▲ 正文到此结束 


撰文 | 王胤瑜     编辑 | 王卿

本文根据沙龙内容整理,未经嘉宾确认



彩蛋本蛋


小编不得不说句题外话:LAF粉丝们的颜值真的是越来越高了哦!这样有颜值又有内涵的线下活动以后怎能错过!

特别鸣谢LAF的首席摄影师张锦为我们参加活动的现场观众随机附赠的写真专辑~


照片里小姐姐们真是跟我们的期刊一样好看

最新一期的“中国最美期刊”了解一下?

《景观设计学》2018年第5期正式出刊

“实践研究与创新教育”

查看本期详细内容请戳【这里】

扫描下方二维码即可购买当期期刊


 ▽ 点击下图查看投稿方式 


▽ 点击关键词浏览订购《景观设计学》过往期刊

*灰色为售罄期刊


边界伦理灾难土壤

海洋评论跨国丨韧性丨教育

大数据人类世高密度全球化考古学

公共健康生态修复传统智慧地理设计

水系统协同使用后评价生物多样性可持续城镇化

感知传达时间市场能效人类学

新型城镇化丨水系统丨基础设施海绵城市

生态安全共享经济丨人工智能


▽ 推荐关注

▽ 景观之路巴厘岛游学

▽ 中国Lab018工作坊

▽ LA先锋奖

▽ 景观中国网

▽ CLA

▽ 望山生活

《景观设计学》(Landscape Architecture Frontiers,简称LAF)由北京大学建筑与景观设计学院、高等教育出版社联合主办,中国城市科学研究会景观学与美丽中国建设专业委员会支持,俞孔坚教授担任主编。LAF为双月刊,刊号为CN10-1467/TU,ISSN号2096-336X,邮发代号80-985。全彩页印刷,每期主题集中阐述,中英双语呈现。


2014年,LAF成为中国国家广电总局首批认定学术期刊;2015年,成为CSCD核心库期刊来源刊;同年,荣获美国景观设计师协会年度交流类荣誉奖。2016年,入选中国(武汉)期刊交易博览会中国“最美期刊”;2016年和2018年,连续两届荣获中国高校优秀科技期刊称号。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