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三张图弄清楚“学校转型”这件事

2017-02-24 沈祖芸 新校长传媒

我们熟悉的并赖以生存的“确定”时代正在逐渐淡出,一个“不确定但又蕴含丰富的可能性”的时代已经来临。当学校大门再也关不上的时候,我们的价值观已经重塑。


作者 | 沈祖芸

来源 | 教育能见度(iedu5252)



在湖南卫视强劲推出“神奇的小孩”专栏里,一位只有6岁的女孩创立了自己的“彤宝食谱”,她不仅能够掌勺八大菜系,拥有几千万的粉丝,而且还想象着长大成为顶尖厨师后要把这门手艺传给自己的女儿。当被问起“为何传女不传男”时,她天真地脱口而出“只有女性才能把饭菜做出妈妈的味道”,在场所有人瞬间被击中。


这个寒假,还有很多“神奇小孩”的出现让我们深感“世界已经是你们的”:上海热播的“少年爱迪生”,有情有义的科学少年们用自己的爱、激情、创意与科学精神解决了一个个生活中的难题;刚刚落幕的“中国诗词大会第二季”,三位上海女生的完美演绎不仅勾起了人们对传统文化的所有回味,还给了广大教育工作者一剂强心针。


在欣喜之余,我们是否该进一步思考另一些问题:孩子们的这些成就都是在学校里获得的吗?都是老师教会的吗?


第一张图:

学校究竟是怎么转型的?


在今天的学校,我们分明已看得到每个孩子的学习路径正在变得越来越多元,越来越复杂。以前如此简单:背着书包上学校,到了学校认真听老师讲课,听完课回家写作业。但是今天,有个叫做“WIFI”的东西完全改变了世界,无论你愿不愿意“看见”,每一个孩子不同的学习风格、兴趣、习惯,甚至节奏,都会直扑你的视野,以前只是科学家研究的学习科学领域问题,却在这个时代里一步步逼近教师们的日常教育生活。


近年来,“重新定义学校”“学校需要转型”等观点不断见诸报端,试图唤起我们的意识觉醒去拥抱新学习时代的来临。那么,所谓学校转型究竟是要从什么型转向另一种什么型呢?


我梳理了这样一张关联图——



你看,学校是如何被重新定义的?仅仅从字面上来分析,以往所谓“学校”,就是学习的地方。然而今天,


  • “学”不一定发生在“校”中,我们在线上线下、校内校外都可能发生着学习

  • “校”又成了“学”的方式的组成之一,除了校以外,我们还可以拥有更多元的学习方式


这样看来,“学”与“校”已经从原先密不可分的偏正词组不知不觉地转变为可以各自拆解成不同含义的联合词组。由此,“学——校”就应该拥有与偏正词组时期不一样的新架构。


再看,学校又是如何转型的?即从以往仅仅是“学习的地方”(要学习、要掌握知识,就去学校)走向一种以学习者为中心的基于互联网技术、思维、体制共同催生下的架构。


所谓互联网技术,就是:


  • 可以支持随时随地的学习;

  • 可以提供无边界“垂手可得”的资源;

  • 可以自然生成伴随学习行为的分析数据;

  • 可以通过最短的“反馈-响应”实现个性化学习……


所谓思维,就是:


  • 变自上而下的行政思维为平台思维;

  • 变我教你听的接受式思维为进阶荣耀的游戏化思维;

  • 变结果导向的补救思维为过程可视的设计思维……


所谓体制,就是:


  • 创新驱动,改变结构

  • 跨越边界,尝试可能

  • 突破机制,敢于授权……


只有技术、人的思维与观念、体制机制三方面的相互结合,缺一不可,才有可能催生出“让学无处不在,让校不可替代”的新架构。这样的新架构初露端倪之际带来的必然是“失控”,而我们需要研究与适应的就是如何在“适度失控”中寻求并建立新规则。



第二张图: 

气象万千的“寒武纪”带来新价值体系


学校的围墙已经坍塌。坍塌了围墙的学校究竟会丢失些什么?又会进来些什么?哪里会是学校的新地盘?——越来越需要学校做出新的抉择,因为人类已经身处气象万千的“新寒武纪”。


在距今约5.3亿年前,有一个被称为“寒武纪”的地质历史时期,地球上突然涌现出各种各样的动物,将原本极其缓慢进化的生态突然提速,它们不约而同的迅速起源、立即出现,一系列与现代动物形态基本相同的动物 “集体亮相”,形成了生命大爆炸的繁荣景象。“寒武爆发”让每一个生命体都成为创新的主体,为地球生命的多样化奠定了基础。


然而今天,我们似乎又在走进一个“新寒武纪”时代,只不过这一次我们清楚地知道谁是“罪魁祸首”——长期以来工业社会的缓慢进化被突如其来的移动互联给颠覆了,社会结构在重构,一个以“大爆炸”式增长为特征的文化“寒武纪”已经到来。


在这样一个时代,你也许没有赶上“天猫”,但你可以在一夜之间创立“紫牛”;你也许没有太多的社会经验,但你可以迅速开启专属自己的创业模式;你无需再有沉重的负累,取而代之的是轻松进入“崩溃—清零—重启”的新状态。不是说一定要循序渐进才能获得什么,这个时代给了你跳跃的玩法。在这种新玩法中,规则不再由“上级部门”制订。社会、企业乃至学校的挑战都变了,我们过去认为的必须把每一步都改善、都做好的逻辑正受到冲击,因为你在现实中特别丰富的经验值,也许拿到虚拟世界里完全不管用,我们需要跨越逻辑。


这个“新寒武纪”的到来,实际上正在重塑我们的价值体系,请看下面这张图——



在传统价值体系中,我们习惯于上级让我做,他们认为我能够胜任这一任务,主语都是他人;而在新的价值体系中,“我要正确地去做、我应该做”这种以我为主语的价值判断变得更加重要。


在传统价值体系中,争当第一非常重要,所以才会出现排行榜、升学率;而在新的价值体系中,奥运会金牌榜谁第一不重要,傅园慧的表情包更有意思,这就说明我们与这个世界不断建立连接非常重要。


在传统价值体系中,强者即使者,优胜劣汰;而新的价值体系中,适者才是强者,成为适应性专家、培养适应性领导力更能存在于未来。


在传统价值体系中,遵守规则很重要;而新的价值体系中,马云、马化腾的出现就是不断超越规则,用创新推动世界前行的范例。


在传统价值体系中,我们用规章制度来执行上级要求;而新的价值体系中,任何一个组织要具有持续生长的力量都需要建立共同价值观,以此自律行为。


在传统价值体系中,我们总是认为信任有风险,逢人只说三分话,不可全抛一片心;而新的价值体系中,信任是联通世界的硬通货,如果只能说出一条芬兰教育的成功秘诀的话,我认为就是社会对学校、学校对教师、教师对学生的无比信任。


在传统价值体系中,我们会更加崇尚顺其自然的文化形成;而新的价值体系中,文化是需要众筹的,可以是股份制的,人人都可以也应该是文化创建中不可或缺的一份子。


综合而言,以往我们更多地期待“目标制胜”,因此,为了目标可以不择手段。而新的价值体系中,我们需要明确自己到哪里去,需要认同那个共同的目标,但实现的方式各不相同,且方式越多元,这个学校组织就越有活力。


这就是来自“新寒武纪”的挑战,它让我们每所学校和每个教育工作者需要直面一个现实的问题:我们熟悉的并赖以生存的“确定”时代正在逐渐淡出,一个“不确定但又蕴含丰富的可能性”的时代已经来临。当学校大门再也关不上的时候,我们的价值观已经重塑。



第三张图: 

新学校里我们该如何相处?


美国心理学家柯特·汉克斯说得好:“我们正步入一个急剧变化的暴风骤雨般的世界,人类正航行在一片未经探索的水域之上,旧的思想观念和过去的老式地图已无法引导我们穿过这片水域”。


近几年的《地平线报告》一再揭示重要趋势:未来5年内,移动互联技术将重建学校的运行方式。


传统的学校结构非常清晰而且固化,有固定的上课时间、课程计划、教学方式。随着学习越来越变成一种非固化的、以学生为中心的活动,教师和管理者认为,我们要制定一套更加灵活的学校规划,从而为学生创造进行真实学习以及个性化研究的场所和机会。


如果想要教室里的学习发生改变的话,就需要整个学校运行机制的改变,学校需要不断地打开自己,以更加开放的心态面对新事物。此外,课程技术整合也改变了学生获得新知识的方式,以及对学生能力的评价标准,诸多的变化最终都将指向学校运行机制的变化。


一场改变结构和运行方式的“新学校”运动犹如地理学上的板块运动一般打破平衡与稳定,建立新格局或新构造。


  • 越来越少的课堂,越来越多的学习;

  • 越来越少的教室,越来越多的空间;

  • 越来越少的讲授,越来越多的交互;

  • 越来越少的编制,越来越多的连接;

  • 越来越少的固定办公室,越来越多的虚实实验场……


于是,学校不再是一种“地点的标记”,而是一种“时空的选择”。


在这样的新学校结构中,我们彼此该如何相处?联盟将是我们必然的选择。


以下两张图可以对新学校内的联盟关系做出解释——



学校内部将不再是自上而下的科层组织,不再以令行禁止的执行为主要相处方式;而在扁平化的组织结构中不断生长出活跃的小组织,这些小组织独立且彼此需要的形成基于共同价值观的“联盟”关系。


这些小组织之所以能够愿意“联盟”,核心出发点就是“应需”——积极响应学生学习的需求。为了这样的出发点,每一个服务于师生发展的小组织就会积极参与其中,而不是被动的参加;就会在平台上暴露与生长,而不是永远站在前台布置要求;小组织之间是通过目标引导而黏着在一起,而非行为规约;彼此之间的信息流动与优势互补是通过平衡传导的力量,而非依靠行政力量平均安置;在相互互补中,彼此都能看到自身行为的价值,而非出于价格所为;当然所有都应该基于信任,而非简单的照章执行。


当小组织之间的联盟具备了这样的重要特征时,从“应需”出发的联盟关系就实现了多方的“共赢”,最终每一个人都会具有存在感,而无论是组织还是个人都会不断生长与发展。




沈祖芸说

在新学校时代,我们需要进化成主动重启的“直立人”。虽然我们永远也不会如学生那样成为数字原住民,但“数字”意识将能帮助我们逐步学会“直立行走”。我们不必轻易去判断移动时代的碎片化学习就一定没有深度、就一定成不了系统;我们也无需产生一旦失控就乱作一团的担忧,相反,用学习与合作的方式去观察,寻找适切的介入点,让自己成为原住民世界中精彩的一部分。


在新学校时代,我们需要转型为拥抱曲折的“专业人”。在一个随时重启的世界里,教育工作者需要思考自己习惯的方式不再以直线方式前行。无数的不确定性让每一个学生的学习路径、每一所学校的发展路径变得多元而非标准化,扭曲、反转、差异、反复等原本总想规避的字眼不断出现在生活之中。学校与个人的未来都取决于拥抱曲折、包容多元的能力。


在新学校时代,我们需要碰撞和融合成具有适应力的“未来人”。当学习成为一种自主的行为、一种自组织的行为、一种协作中的行为;一种可视化的行为;一种没有开始也没有结束的不可控行为,那么,碰撞将成为学校或教育系统运行的基本动力,而融合则成为形成新运行规则的基本状态,也只有在碰撞和融合中不断去适应,并产生更多连接点的人才能孕育出创造或创新的能量。



责编 | 小新君

“新校长传媒”微信商务合作 023-67515741


推荐阅读

点击关键词,阅读更多“校长”相关内容

开学演讲 | 校长第一使命 | 理想学校

校长新定义 | 人物 | 用好资源和工具

对话罗素高中 学校抗霾 学校2.0

学校DNA | 重构学习关系 | 谈谈情怀

 世界牛校 | 未来高中 | 守护青年教师

 核心素养落地 | 教育评价



/ 2017年《新校长》杂志 /

点击下图,马上订购 ▼

/ 《新校长》2月新刊 /

点击“阅读原文”,一键订购!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