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创造力九面体——设计思维工作坊的核心价值

2017-09-15 王可越 新思课
导语

五年一度的设计思维大会(d. confestival 2017)今日在德国波茨坦开幕。来自40个国家的350个公司、机构,近千位设计思想者汇聚在此,新思课也将在盛会上分享过去五年的工作坊及项目经验。设计思维工作坊是新思课的核心产品,也是“创新的道场”,借此机会,我们反思工作坊的核心价值,重装出发。



过去五年,新思课团队组织了数十次不同规模的设计思维创新工作坊。参与者有青少年,也有中老年,有中国人,也有老外,有专业人士、高层管理人员,也有职场新人、在读研究生。不同专业背景的参与者持有不同的创新观念,却通过工作坊实现了相似的价值传递。

一次安排得当的设计思维工作坊,仿佛一次精彩的短途“半自由行”,规定了流程时间,也留足了参与者体验的空间。本文分享的创造力九面体,也是设计思维工作坊的九种基本价值。每一次新的工作坊开始,都让我们充满期待,教练与创新者将共同开启新的探索之旅。


1
与人相遇


企业里的决策者、管理者忙着跟数据打交道,对用户的认知常常是抽象且概念化的。设计思维工作坊最令参与者难忘的部分,往往是与真实用户“面对面”的环节。

在观察环节与用户相遇,为经理人打开门窗,把新鲜空气放进专业领域。参与者到大街上、咖啡店跟陌生人搭讪、攀谈,有可能被拒绝,也有机会获得意想不到的收获。遇见活生生的用户,他们不再是图表上的统计数字。他们的不经意之间流露的情感细节都有可能触发创新者更深入的思考。

而在测试环节,工作坊参与者的构思有可能被诚实用户的一句反馈击溃,我们只能迭代反思,重新再来。

与人相遇,充满了未知。然而多数参与者最终会发出感叹:这才是真实世界!充满了变化,又这样丰富、有趣!


2
延缓判断


在办公室,我们通常追求效率,争取快速完成工作,同时避免出错。在设计思维工作坊,我们来点儿“反效率”。工作坊鼓励参与者倾听所有人的意见,放下专业预判,充分讨论,工作坊重视研讨过程,而不是直奔主题的决策。

有参与者说:能否输入更多专业数据和信息?我回答:精英经理人经验丰富,反应敏捷,他们的专业信息不是太少,而是太多。比起专业上的经验,学会忘记(unlearn)更难。执着于“专业性”,意味着坚持“先入之见”,快速“预判”也会占据上风。工作坊给所有参与者一个“走弯路、看风景、获得有趣心得”的机会,让专业人士,回到业余状态。

跨文化、跨专业同样会对“先入之见”形成冲击。无论外国人还是“外行”,也许引发了误解、不协调,但也带来了不一样的灵感。因此,设计思维工作坊不遵从专业和权威,而是保持开放,保持业余的探索精神。


3
从空间中汲取灵感


设计思维工作坊是一次“短期旅行”。参与者离开日常工作空间,进入陌生空间,通过改变场景,开发、释放自我的另一面,这也是摆脱日常行为惯性的必要一步。

比如,我们在大学校园举行工作坊,职业经理人吃食堂,逛操场,与年轻用户充分交流。经理们的心态发生了转变;我们建议同事们偶尔去树林、草地上开会讨论,也会获得意想不到的新点子。

人是情境的动物。在陌生空间活动,就像登上了不一样的舞台,大家不再谨小慎微,更容易跳出“箱子”,作出不同寻常的判断,酝酿更大胆的创意。


4
用时间管理制造紧张感


“时间管控”是工作坊的核心技术。设计思维工作坊鲜明的特征是严格执行时间表。将创意任务切分成若干时间段,每个时间段有明确的内容设置,参与者会更清晰地感受到时间的存在。细分工作坊的时间单元,并分别榨取他们。40分钟的创意效率有可能大于4小时,20分钟快速原型,也会取得实质性突破。

通过时间控制,参与者会会获得关于时间的新认知:快速,并不意味着“平庸”或“无效”。与此相反,最后一分钟总会出现突破、反转。有目的的切分时间段,让工作坊紧凑推进,制造压力,会带来意想不到的创造性效果。


5
拥抱不确定性


在日常工作中,我们往往追求确定性与准确度。运营管理者倾向于用一条“完美的弧线”连接a点、b点。设计思维工作坊用开放性思路,重新界定商业问题,不再依赖于单一、“看起来很美”的经验路径。工作坊中并不存在“完美弧线”,我们进入小径分叉的花园。曲折散步,随时发现。

错误是什么呢?也许你错过了一个绿灯,却错过了一次危险。误会了一句话,却产生了一种全新的理解。从乐观者立场看,错误、误读的岔路,带来意想不到的可能性。不确定性让人慌张,没有安全感,但也是新发现的起点。


6
建立感性现场


在工作坊中,头套和面具——这两种表演道具很受欢迎。

为什么?头套、面具能够帮助参与者迅速转化身份。华丽变身,成为别人,表演不一样的感性。

日常工作时间,公司中不同部门的同事,顶多点头打招呼,顾及礼貌与身份,注重理性,时刻思考着:什么该说什么不该说。设计思维工作坊,提供了更感性,更容易熟络的场域。玩起来,打开自我。“感性现场”为参与者建立连接,带来更全面的了解和信任。


7
迭代思考


所谓“迭代”,就是不断重复、反思已经完成的工作流程,每次重复都是一次螺旋式的上升——只变化一点点,结果也会不一样。

“迭代思考”,意味着向前回溯每个步骤、流程:我们对问题的理解是否片面?访谈对象是否得当?观察是否深入真实?创意是否走错了方向?测试不理想,问题也许出现在洞察、界定环节,或者测试方法、原型呈现方式存在问题。

在每个环节进行过程中,立刻反思,立刻改进,也是最快速的迭代方式。

“迭代思考”不相信一蹴而就的完美,而是每次改变一点点,通过多次尝试,探讨更好的可能性。


8
“做”而不是“学”


在工作坊中,“做了什么”比“学了什么”更重要。知识、信息不再稀缺,知识分子想得多,看得多。过度依赖语言和视觉。资深的专业人士和管理者,通常穿着优雅套装,在会议室里听取ppt汇报。

在工作坊现场,全身心投入体验才难能可贵。参与者需要下场干活,而不是“作壁上观”。工作坊教练起到的是作用是推动、辅助、引导、创造条件……真正的干货不在讲授的ppt里,而是在“做”的过程中,在体验失败的过程中。因此,参与者投入越多,收获也越大。

在做的过程中,不同背景的人会寻求沟通。比如,研发者与市场部门经理,通过共同任务,面对客户,寻找相似的立场,而不是用各自的经验相互质疑。不同专业背景的参与者通过“共同做”,逐渐找到共同的语言,直到达成行动共识。


9
团队智商


所谓“团队智商”,意思是每个人愿意跨出个人的角度,将自己的点子建立在其他人之上。团队参与者的合作态度体现在:愿意倾听不同意见,包容不同的思维方式,愿意并能够得到他人协助。工作坊的创新合作通过“共同思考”实现。

 设计思维孕育创造力的关键是团队合作,让“T型人才”连接在一起工作。工作坊中,不再有上下级,专业者或业余者的区分,工作坊将每个独立的“个人”连接成为“我们”,鼓励集体智慧,培育更融洽的参与文化。


0
总结:让工作坊活起来


对新思课来说,每一次的设计思维工作坊都必须专门策划,原因是:参与者专业、职业背景、公司行业、时间、空间等因素差异巨大。设计思维工作坊是个创新道场,看似简单,实则考验教练团队的策划、执行、应变等综合能力。我们坚持多教练引导,针对客户的集体备课,也借着工作坊的机会,与参与者共同学习,跟各位创新高手一起发现新洞察,共同创造,共同成长。

从另一个角度来看,工作坊的成败不仅取决于课程设计,也跟参与者的参与态度有关。他们的投入度以及开放程度,同样影响着工作坊的效果和最终产出。

策划和举办工作坊本身就是一项“创新挑战”,新思课也在不断反思、创新、迭代。“让工作坊活起来”——这是我们的目标,为此持续探索,也让我们的工作乐趣十足。



王可越、税琳琳、姜浩《设计思维创新导引》,清华大学出版社 2017年7月出版。亚马逊、京东、当当、天猫、新华书店等均有销售。


作者:

王可越,  中国传媒大学教师,博士,从事创新教学及艺术研究。

原创文章,转载及其他有关本微信服务内容的知识产权事宜,请联系d_thinker@sina.com



王可越撰写的相关文章选读:

为什么是设计思维?为什么现在?

什么才是真正的“95后”用户洞察?

如何拯救你的快感?——论感性的蒙太奇

可乐、钻石、运动鞋与方便面——文化情境中的洞察

Aha!这才是洞察!

一场游戏一场梦——创意中的造景与造境

中国式情境——热锅里的生存指南

场景或情境,及其所创造的

看,那多变的假面——Persona与生活中的表演

唯有真实体验才是要紧的——从个人体验到体验经济

我在读空间,空间在写我,如今我们重构空间

真共情,我与你

创意之刀,创意之道

我们辛苦省下了时间,再亲手杀掉它

放下锤子,告别钉子的世界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