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资本囚笼》第十八章:“这就是工贼的报应”

赵皓阳 大浪淘沙 2020-09-09
前言
新书《资本囚笼》将以付费阅读的形式与读者们见面,本文为全书的第十八章。可在历史消息中或点进文章开头的超链接来查阅之前的更新。本文定价3元,共11280字,可免费阅读前35%的内容。

历史文章:

 

《资本囚笼》前言

 

《资本囚笼》引子:从“葛优躺”到“保温杯”,不同的社会热词,共同的社会问题


第一章:“隐形贫困人口”背后的秘密

 

第二章:消费主义批判——从“网红”脏脏包谈起


第三章:穿Prada的时尚女奴隶


第四章:当你在凝视朋友圈时,朋友圈也在凝视着你


第五章:资本时代的“三驾马车”:消费降级、审美滑坡与多元化的丧失


第六章:微商探秘与莆田假鞋研究


第七章:资本的三重幻境与“杀人诛心”


第八章:互联网科技革命与无产阶级的新枷锁


第九章:用马克思主义战胜抑郁症


第十章:不是“逃离北上广”,而是廉价劳动力注定被驱离


第十一章:一线城市是一场盛大演出,小资产阶级是它最忠实的观众


第十二章: “南锣鼓巷”式的地标,是对一座城市最大的伤害


第十三章:大都市中“边缘白领”与“资本游民”的困境和未来(上)


第十三章:大城市中“新无产阶级”的抗争与未来(下)


第十四章:看不见的资本家和他们的精英代理人


第十五章:“看不见的底层”和被污名化的穷人


第十六章:劳动人民的命,金粉世家的病


第十七章:马云、传教士与996:意识形态的窗户纸,快要捅破了


第十八章:当代资本主义剥削的秘密,隐藏在“管理学”的诸多理论背后


备注:本文与上一篇文章为同一章的内容,但是因为本章节内容过长,超出了一篇推送的字数限制,故而分成两次推送。


(接上一篇文章)


(四)后福特制的幻象

 

从泰勒制、福特制再到后福特制,这些管理制度对于劳动者的控制和福利是不断放宽的,原因很简单,此起彼伏的工人运动和共产主义力量在全球的蓬勃兴起,让资本家们不得不吐出一些嘴里的肉。其中后福特制的终身雇佣、高福利待遇、劳动者话语权增加、工会自由等特点,让二战后到八十年代的西方国家工人,成为了历史上待遇最好的一波无产阶级。

 

但后福特制很快就破产了,原因就是大卫·哈维所说的,欧美国家普遍遭受了“新自由主义政变”:为了顶层富豪的利益,取消了广大民众的众多福利,用哈维的话讲这是一场少数新自由主义精英对全体国民的“抢劫”。

 

“新自由主义”政变有着深刻的时代背景:一方面金融产业日渐繁荣,资本主义经济可以更加便捷的使用“时间修复”来弥补生产过剩、消费不足的问题;另一方面全球化的深入让资本主义“空间修复”更加便捷,资本家可以不再承担本国工人的高福利以避免工人抗争,转而把工厂开在低劳动力成本的东亚、东南亚、南亚等地。

 

举一个例子,英国著名吸尘器(和吹风机)生产商戴森公司在2002年关闭了它所有位于英国本土的工厂和车间,并把生产地迁入了马来西亚。这很明显是出于更低生产成本的考虑,虽然英国政府对于戴森迁厂一事提出了明确的反对,但无济于事。政府只能对大量失业工人进行失业补助和再培训,这就相当于用英国纳税人的钱,为跨国企业追逐更高利润而擦屁股。

 

再举一个更近的例子,2018年美国科技公司Lanetix员工计划组建工会,这预计是全美第一个全部由程序员组成的工会。但是方案刚刚提交,相关工人领袖就被公司解雇。随即Lanetix公司宣布,被解雇的这批程序员的业务交由东欧公司外包——这是一种标准的“资本主义空间修复”。下图为Lanetix程序员街头抗议:“你可以解雇一个员工,但不能阻止一场运动”。



后福特制虽然破产,但其对管理学的突破与发展是客观存在的,许多理念已经融合进当代管理学理论中,影响深远:比如“团队工作”“扁平化”等理念,其实现在中国互联网公司所吹嘘的“扁平化、开放、创新精神、自由、结果导向”等精神,都是西方六七十年代后福特制玩剩下的。

 

当今管理学的主流理念是综合美国后福特制和日本跨国企业的管理经验,其中两大流派最为“显赫”:分别是对人力资源管理和企业文化的研究。

 

类似于经济学中的“理性经纪人假设”,人力资源管理的研究提出了当代管理学理论的一个基石——“人力资源假设”:即公司内部雇员和雇主之间没有明显的冲突,即便有冲突,也是小问题,可以通过科学的“人力资源管理”来消除掉。因此,依靠工会来代表广大劳动者是没有必要的,因为劳动者的权益HR可以解决嘛。同时,“人力资源假设”认为公司内部是一个整体,与公司唯一存在冲突的,就是竞争对手公司。

 

第二大流派是关于企业文化的研究。每一个公司都力图寻找自己独特的价值观、信念、仪式、符号、处事方式等等,用社会学家安东尼·吉登斯的话说:“为了提高员工对公司的忠诚,并且使其对工作感到自豪,公司的管理人员和雇员一起工作来建设一种组织文化……设计出文化活动把管理者和员工聚到一起,如公司野餐或‘放松日’‘便装星期五’以及由公司赞助的团体服务计划等等……”其实绝大多数公司都没有自己的企业文化,为了假装有文化,他们只能通过各种奇奇怪怪的团建来实现。



当代各种花里胡哨的管理学理论背后也不能掩盖资产阶级管理学控制、监视、剥削劳动者的本质。无论是“人力资源假设”还是企业文化建设,其本质都是打着“管理学”的名号,消除劳动者反抗的意志与可能性,只不过是为剥削的事实包上了一层美丽的外皮。

 

按照居伊·德波的理论,这个世界全都是“幻象”全都是“景观”,附着在当代年轻人身上的“景观”除了我们刚刚所说的能带来伪阶级晋升感的消费主义,还有很多其他的浮华幻影。比如说生产活动中的“创造性劳动”。这一类伪概念互联网和新兴行业公司喜欢用得比较多,大致就是给应届生和应聘者们描绘出一种你的劳动是有创造性的、你在公司里自由发挥的空间很多、你很重要、你有自主权、扁平化管理、升职空间大等“景观”。但其本质与其幻象相去甚远。

 

当代白领们的工作,大多包裹在这种“伪自由感”之中。美国社会学家劳里·格雷厄姆专门对当代新型企业的生产方式进行过批判,她指出,团队生产不过是资方控制、监视劳动者的一种新手段,并用来对抗工团主义的力量,资方普遍认为:“如果管理方与基层员工处于一个‘团队’之中,那么基层员工对于工作的不满程度就会大大降低,也应当不会有劳资冲突”。更进一步地,管理者们会向基层员工灌输这种观念:要求提高薪水或拒绝加班会被认为缺乏团队精神。格雷厄姆采访过的一位从事创新性团队工作的劳动者对她吐槽,本来自己对团队工作充满热情,但后来发现只是“来自同事互相监督工作‘到死’的一种新手段”。



对于我们年轻人来说,BAT这些互联网大公司,已经算是非常不错的就业选择了。我有一位朋友,毕业之后家里安排进了事业单位,就是四个人一个办公室有人打热水有人领报纸的那种,但是她觉得实在是浪费青春,就辞职并且立志跳到大公司,去实现人性价值。也是她能力非常出众,很顺利了应聘到了腾讯的岗位。刚入职特别激动地给我发了好几个小视频,拍腾讯大楼里面的工作环境,说你看这是专门给员工用的咖啡厅,你看我们还有一座攀岩墙!还跟我感慨公司食堂提供夜宵,专门有好多胶囊房给员工睡觉,在健身房还能洗澡,完全可以不用回家啦。她当时跟我说哇腾讯真是太贴心了、太人性化了,方方面面都考虑周到了。结果工作了还没一个月就发现了,贴个JB的心,每天十七八个小时工作连轴转要把人熬死了,尼玛胶囊床的房再舒服,也没有真正属于自己的闲暇时间舒服啊。

 

我当时没想扫她的兴,后来跟她说羊毛出在羊身上,公司又不是做慈善的,那健身房的钱还不是你们的血汗铸就的?你看那夕阳下闪着光的多媒体室、咖啡角、胶囊床,像不像你逝去的剩余价值?

 

什么工作环境、扁平化管理、创新性团队,我给这些乱七八糟的公司新话术发明了一个名词——“工作主义景观”,这些都是幻象,但可以给劳动者一种“伪自由感”“伪阶级晋升感”,就像买了一个奢侈品包就感觉自己身份提高了一样。所以现在精神上的小布尔乔亚这么多也不是没有道理的,从生产工作到消费生活,全都是这种“景观洗脑”,这种糖衣炮弹真的甜啊。



微信扫一扫付费阅读全部

    Preview the first 36% of the content for free.

    微信扫一扫付费阅读全部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