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外摄影对着拍”是中国摄影家协会为庆祝中国改革开放40年而精心策划的主题摄影活动,于2018年4月中旬正式启动。活动遴选了5位国际知名外国摄影家(马克·吕布、伊芙·阿诺德、阿德里亚诺·马达罗、阎雷、布鲁诺·巴贝)的40幅拍摄于中国改革开放之初前后的照片,并以此为蓝本邀约中国摄影师对照拍摄中国同地点、同场景或者同行业,甚至同一群人物的当下影像,旨在以生动的影像语言、鲜明的对照方式展现中国改革开放40年来所取得的翻天覆地的变化,彰显摄影的独特魅力。
作为该活动成果之一,画册《影像见证中国 : 中外摄影对着拍》由中国摄影出版传媒有限责任公司(中国摄影出版社)出版发行。接下来的10组作品便选自该画册,跟随中外摄影师的视角,从影像中感受40年的巨大变化。
01
喜看神州第一街 四十年间大变样
1979 年,北京民族饭店窗外景象。阿德里亚诺·马达罗(意大利)摄
2018 年9 月22 日, 北京长安街,从北京民族饭店拍摄的景象。康天鹏(中国)摄
北京长安街号称“神州第一街”,民族饭店位于北京西长安街复兴门与西单之间。
长安街是北京的东西方向主干道,据载雏形是元大都南城墙内的顺城街。明永乐十七年(1419年),将大都南城墙南移二里的同时,拆掉原城墙辟为路,取名长安街,距今已有600 年历史。长安街,其名取自盛唐时的大都城——“长安”,含长治久安之意。明清时,长安街东起东单,西至西单,全长3.7 千米。当时东西长安街之间因为有T 形广场的阻隔而不能贯通。T 形广场是明清时代天安门前的一个封闭严密的宫廷广场。辛亥革命后,天安门广场和长安街的格局被打破。1912 年,长安左门和长安右门边的红墙被拆除,东西长安街得以贯通,天安门广场也开始对外开放。1917 年,长安街修成柏油路面。
长安街真正彻底改头换面是在1958 年筹备国庆10 周年之际。1958 年8 月,党中央在北戴河召开政治局扩大会议,会议决定,为了迎接国庆10 周年扩建天安门广场,建设人民大会堂、革命博物馆和历史博物馆等十大建筑。民族饭店是新中国10 周年的十大建筑之一,高47.4 米,是当时北京较高的建筑。1979 年,马达罗在民族饭店拍摄的窗外景象,正反映了民族饭店之于当时长安街以南片区的建筑高度和长安街当年的交通情况。
继新中国10 周年大修后,长安街的大修后续还有四次,分别是1987 年为迎接亚运会、1997年为迎接香港回归、1999 年新中国50 周年大庆和2009 年新中国60 周年大庆。2019 年为喜迎新中国70 周年,长安街西延至原首钢,形成百里长街。作为世界上最长、最宽,也是中国目前最重要的一条街道,今天的长安街吸引着祖国各地乃至世界各地的游客慕名而来。
1979 年春,上海和平饭店窗外景象。阿德里亚诺·马达罗(意大利)摄
2018 年8 月19 日, 从上海和平饭店屋顶远眺今天的黄浦江两岸。朱耀忠(中国)摄
黄浦江是上海的母亲河,滋润了上海,也见证了上海的蓬勃发展。曾经号称“十里洋场”的外滩,是上海的经典景点,西侧矗立的52 幢风格迥异的古典复兴大楼,赋予了外滩“万国建筑博览群”的称号。这些旧上海时期的金融中心、外贸机构集中构成了旧上海资本主义的写照。上海外滩在旧中国被称为冒险家的乐园,这里曾经承载着屈辱和悲愤。那时,外国在中国设立的租界门口写着“华人与狗不许入内”的牌子,中国人在中国自己的土地上不能自由地行走。1979 年的外滩已经没有了帝国主义列强的蛮横影子,这里充满了祥和平静,但从照片中依然可以看出,在计划经济条件下,当时的国民经济还处于比较落后的状态,和平饭店的对面看到的是低矮的房屋。经过百年沧桑,尤其是20 世纪90 年代的大规模工程改造,黄浦江两岸已经旧貌换新颜。与外滩隔江相对的浦东陆家嘴,现有上海标志性建筑东方明珠、金茂大厦、上海中心大厦、上海环球金融中心等,成为中国改革开放的象征和上海现代化建设的缩影。其靠黄浦江最近的南北向主干道路曾被称为“烂泥渡路”,四五米宽,身处破烂的厂房和简陋的棚户区,晴天扬灰路,雨天水泥路。浦东大开发正是从这条烂泥路边开始的,该路现在已拓宽变身成平坦的柏油大马路,并更名为“银城中路”。
1976 年5 月4 日,广州中心大街汽车站。阿德里亚诺·马达罗(意大利) 摄
2018 年9 月7 日,广州中山四路公交站比四十年前的老街宽了两倍,为市区繁华的中心之一。喻跃生(中国)摄
广州,近代新兴城市,新中国成立后城市交通面貌大为改观,告别了单纯人力车时代。20 世纪50 年代,广州自主生产的木铁结构华南牌汽车开始用于公共交通。1959 年大庆油田产油后,广州随即自主生产了钢架结构的越秀牌燃油客车。1976 年,北京生产出了软连接超长BK670 型客车,广州因自50年代以来即承办中国进出口商品交易会,是国家的窗口城市,当然率先使用。至70 年代末,广州公交线路已达百余条(主城区40 多条),公交车超800 辆,加上轮渡等,运力在当时国内各大城市中位于前列。中山路是一条东西走向、横跨广州市的主干道,全长约7 千米。像许多城市的传统商业街一样,中山路饱经沧桑,也经历过无数次变革。据史料记载,20 世纪70 年代的中山路宽约30 米,其所在的越秀区是古城商都发祥地,而现如今的中山四、五、六路一带也是广州古城最早的商贸区。20 世纪70 年代前,这里集中了全市70 多家老字号店铺。放眼眺望,以岭南建筑风貌为主的两旁骑楼、店铺招牌林立,商铺鳞次栉比,一派商都的繁华气象。经历岁月洗礼的老字号,一度成为擦亮广州的时代名片。意大利摄影家阿德里亚诺·马达罗1976 年在广州中心大街公交站拍摄的照片生动地记录了当时的情景。从画面中可以看出,尽管中山路是广州的商业街区,广州也是当时全国的发达城市,但背景的楼房还是比较土气。前景一辆自行车上的箩筐、斗笠显示出当时城乡结合的背景,这些现在在广州市中心恐怕是很难见到了。不仅如此,画面上除了红旗鲜艳外,人们的衣着还是以灰调为主,既显示了那个年代艰苦奋斗的本色,也反映了当时衣服款式、颜色较少。2018 年9 月7 日,我国摄影家喻跃生在广州中山四路公交站拍摄的照片比42 年前的那张照片气派多了。车好了,背景的楼漂亮了,前景的自行车不见了。人们的服饰鲜艳了,尽管在雨中,依然有女人穿旗袍、裙装的身影。这反映了广州市政交通建设和市民生活的变化,而广州的城市交通变化也就是全国城市交通变化的一个缩影。
1979 年,北京街景。阿德里亚诺·马达罗(意大利)摄
2018 年9 月9 日,北京前门打磨厂胡同灰墙砖瓦房,孩子骑车跟在遛狗的大人身后。吴波(中国)摄
四合院又称四合房,是一种传统合院式建筑,其格局为一个院子四面建有房屋,通常由正房、东西厢房和倒座房组成,从四面将庭院合围在中间。四合院至少有3000 多年的历史,在中国各地有多种类型,其中以北京四合院为典型。只是经过近代社会的曲折、拆分和改造,北京四合院昔日的深邃、安谧被破坏,马达罗照片中斑驳的院墙可见岁月的痕迹。1979 年,除了斑驳的院墙,照片中的年轻母亲和孩子穿的都还是当时依然流行的灰蓝绿,老式竹制童车不仅承担着看孩子的使命,还要负责装煤气罐。这位妈妈步履匆匆,看样子是下班后回家做饭发现没燃气了,孩子也得看,索性煤气罐和孩子都放在了小推车上,这样换煤气、看孩子两不误。进入新世纪以来,北京人的生活向小康过渡,思想观念更为开放。人们的服饰在急速变化,穿衣打扮讲求个性和多变,很难用一种款式或色彩来概括时尚潮流,强调个性、不追逐流行本身也成为一种时尚。如今老年妇女比当年青年妇女还打扮得光鲜,倒饬得漂亮。总而言之,两幅作品定格了两种不同的生活状态和时代情景,记录了珍贵的历史画面。前者为了生活步履匆匆,后者气定神闲、闲庭信步。40 年来,北京普通市民的生活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胡同还是那时的胡同,瓦房还是那时的瓦房,但是居住其间的百姓生活却产生了巨大变化。
20 世纪80 年代,北京小学生等候校车。阿德里亚诺·马达罗(意大利)摄
2018 年9 月18 日, 北京市朝阳区东大桥,放学的孩子们在等待过马路的间隙使用手机。吴宏(中国)摄
1978 年第五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政府工作报告》明确提出“繁荣社会主义教育文化事业”,提出“到1985 年在农村基本普及9 年教育,在城市基本普及10 年教育”。意大利摄影家阿德里亚诺·马达罗20 世纪80 年代拍摄到的北京学生们在等候校车的场景正发生在城市普及10 年教育的时期,也是改革开放在全中国陆续铺开的时期。照片中,孩子们都戴着红领巾,以自己是个少先队员为荣。男孩子服装基本还是灰蓝绿为主,女孩子着装则大部分是五颜六色。从画面看,道路两旁的树木已长出嫩叶,这应是初春的北京,孩子们有说有笑,有相互交流,他们微红的小脸蛋露出稚嫩羞涩的笑容,还有些用好奇的眼光看着摄影师。斗转星移,时隔近40 年,2018 年9 月,中国摄影师吴宏在北京的大街拍摄了一群穿着统一校服的学生,他们在等着过马路。这些学生有一些戴着眼镜,低着头在查看手机的信息,他们感觉不到摄影师的存在,或许他们已习以为常。
20 世纪80 年代,旅客在火车站台上购买食品。阿德里亚诺·马达罗(意大利)摄
2018 年9 月25 日, 在北京至吉林的动车D73 上,旅客通过扫描二维码进行支付,购买水果。刘慎库(中国)摄
20 世纪80 年代,意大利摄影家阿德里亚诺·马达罗拍摄了旅客在火车站买食品的照片。背景的绿皮火车是20 世纪七八十年代我国各主要线路上的标配,白衣白帽标准着装销售食品者也是铁路系统内部的员工,只有大站才有。卖的油旋饼是北方食品,极有可能是华北。这种食品在京包线上最常见。从大包小包人潮如涌的情形看,是改革开放以后。其时,人们外出自由了,哪儿能挣钱到哪儿去。挣钱不容易,花销得省着点。坐火车或中转换乘的时候,已到饭点,虽然有列车员推着盒饭挨个车厢贩卖,这样其实对于乘客来说很方便,但还是贵。在车站买几个饼,也能吃饱,还省一大半钱。看图片,其中乘客的衣着还是集中在灰色或绿色的中山装,上兜别钢笔,典型的70 年代打扮,估计照片的具体拍摄时间应是80 年代初,彼时第三套人民币各面额已经全部发行。现在条件好了,不仅绿皮火车更新换代成了高速动车,运行速度和车厢环境得到了大幅提升,甚至有了改天换地般的变化,铁路系统的饮食销售也是迭代升级,跃升了好几个台阶。一方面品种上过往的简易盒饭已为丰富的套餐、各种小食、饮料、水果等全面取代;二则售货员的工作服也实现了空姐一样的形象体现,饮食推车和食品包装确保干净整洁,而且送餐到位;三则随着中国移动互联的发展、动车WIFI 信号的全覆盖和移动支付的方便快捷,无须随身携带纸币,乘客扫码即可实现消费。
20 世纪70 年代末,河南省开封市两个小孩吃凉粉。阿德里亚诺·马达罗(意大利)摄
2018 年8 月26 日, 河南开封丁角街夜市小男孩让女孩先尝自己的水果沙拉。张治国(中国)摄
凉粉是一种中华传统美食,中原人更爱吃。其主要原材料是凉粉草、大米、红薯和豌豆,以酱油、醋、辣椒油调味而食,清凉爽滑,为夏季风味食品。凉粉的吃法一般有凉拌和煎粉。宋孟元老《东京梦华录》称北宋时汴梁已有“细索凉粉”,可见开封古城食用凉粉的历史悠久。汴梁是开封在宋元明时代的称呼。开封建城距今已近3000 年,作为八朝古都,位于河南省中部偏东的开封其百姓的生活面貌是改革开放之初中国中等城市生活面貌的一个缩影。20 世纪70 年代,意大利摄影家阿德里亚诺·马达罗在开封拍到了市民卖凉粉和孩子吃凉粉的画面。对于这张照片的拍摄,马达罗曾介绍说:“70 年代后期,两个小孩正在小吃摊前吃凉粉。他们吃这种又滑又软的凉粉时,想熟练地使用筷子是一件很困难的事情。的确,那个男孩使用筷子就不是很熟练,两根筷子在手指间不听话地交叉着,而那个女孩使用时却游刃有余。中国人使用筷子已经有几千年的历史,中国小孩从很小就开始使用筷子吃饭,除了一些特殊场合之外,中国的饭店和小吃摊几乎不怎么使用刀和叉。我发现,中国小孩从很小就开始吃和大人一样的菜,而且经常是很辣的菜,他们却乐此不疲。“小吃摊位正对着湖,在龙亭公园前的广场上。那儿是一千年前宋朝皇宫矗立的地方,而开封就是那时宋朝的都城,史称汴京。老奶奶正从罐子里取调味酱准备给凉粉调味,凉粉是这里的传统小吃,有点黏糊糊的,如果不是加了辣辣的调味酱,味道会不那么浓。顾客们分散着围坐在摊子边上的小桌前,她正在摊子上根据顾客的需要给小吃调味。另一张则是2018 年8 月26 日,我国摄影家张治国在河南开封丁角街夜市拍的小孩尝水果沙拉(沙拉最早源于古罗马)照片就是现代生活的真实写照。
20 世纪80 年代初期,沈阳城市景观。阿德里亚诺·马达罗(意大利)摄
2018 年9 月11 日, 沈阳中华路。在这里,路面交通、地下商业和地铁形成了立体交通。陈松(中国)摄
沈阳,简称“沈”,别称盛京、奉天,是辽宁省省会,今天沈阳都市圈核心城市,东北振兴以及辐射东北亚国际航运物流中心,是长三角、珠三角、京津冀地区通往关东地区的综合交通枢纽,“一带一路”向东北亚、东南亚延伸的重要节点,也是国务院批复确定的中国东北地区重要的中心城市、先进装备制造业基地和科技创新中心,有着“新中国长子”和“东方鲁尔”的美誉。沈阳还是国家历史文化名城、清朝发祥地,素有“一朝发祥地,两代帝王都”之称,清末曾是沙俄和日本侵略者的角逐之地,长期是东北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沈阳太原街已有近百年的历史,毗邻沈阳站,1981 年后,太原街在改革开放的浪潮中,凭借其便捷的交通、悠久的商业历史逐渐发展成为一条商贾云集、人流如织的商业街。20 世纪80 年代初期,意大利摄影家阿德里亚诺·马达罗拍摄的沈阳城市景观正是改革开放之初的太原街。彼时沈阳的老字号南轩酒家是当时的豪华餐馆,马路双向共有六条车道,路旁立满了各门类厂家的广告牌。由于临近火车站,马路上行人车辆不少,大辫子电车与三轮摩托车、小巴等并行不悖,隔离栏内还有行人活动。作为我国北方的著名商业街,经过改革开放40 年的发展,如今的沈阳“太原街商业区”主要指以中华路、太原街、中山路为主要框架,形成沈阳现代化气息浓厚的商业中心。2018 年9 月11 日,我国摄影家陈松在辽宁沈阳中华路拍摄的照片,反映的正是今天重整旗鼓后的沈阳太原街商业区的景象。
20 世纪80 年代,陕西省西安市钟楼外街景。阿德里亚诺·马达罗(意大利)摄
2018 年4 月26 日,陕西省西安市钟楼外夜景。王玉新(中国) 摄
西安,古称长安、镐京,承载着我国悠久的历史。大雁塔、钟鼓楼、古城墙、汉宫遗址……这里有数不清的名胜古迹,听不完的历史沧桑。20 世纪80 年代,和全国处于改革开放初期的各个城市一样,西安钟楼外街还是一片灰蒙蒙的色彩,简单的清一色的平房,稀稀拉拉的大辫子汽车,穿着单一色调服装的人们,周边唯一突出的建筑还是久经沧桑的钟楼。当时,对中国有着深厚感情的意大利摄影家阿德里亚诺·马达罗的镜头自然少不了这座十三朝古都。在他的照片中,钟楼外街景房屋低矮、破旧,除了临近路口街道房屋外墙上的天蓝色和马路两旁的碧绿树木,整张照片因为人少车稀、色泽朴素而显得安静古意。路上的人们很多都是选择步行或者骑自行车,生产生活节奏缓慢。2018 年4 月26 日,我国摄影家王玉新拍摄了一张西安钟楼夜景,画面中灯火辉煌,因车灯轨迹形成的人字形金光大道与道路两旁建筑的夜景照明相映成趣,延续大唐建筑风格的大屋檐、琉璃瓦高层建筑鳞次栉比,高度和气势均不再亚于钟楼,好一派国际化大都市景象!以钟楼为中心的交通图,四通八达,成了西安的交通枢纽。钟楼几经修缮,现在既有古代的质朴,又融入了几分现代的气息。如今,钟楼四周簇拥着姹紫嫣红的美丽鲜花,钟鼓楼广场已经成为人们休闲娱乐的中心。钟楼四周商业区已经形成,完全展示出其独特的经济地位。改革开放40 年来西安的城市建设变化可以说用“翻天覆地”来形容丝毫也不过分。城市的发展速度和照片中汽车的行进速度一样,可谓一日千里。
20 世纪80 年代, 扬州老人们在街角买东西。阿德里亚诺·马达罗(意大利)摄
2017 年8 月19 日, 湖南省衡东县白莲镇集市上乡亲们正在购买鸭蛋。蔡小愚(中国)摄
20 世纪80 年代,意大利摄影家阿德里亚诺·马达罗在扬州街角拍摄老人排队买豆皮的照片时,我国粮食还是国家统购统销,品种较少,数量有限。照片中的商品看样子应该是豆皮,属于粮食加工品,自然在计划供应范围内。排队的老人们或提篮或怀抱,略显焦急地等待着,排第一个的大婶好像是在按照售货员称的分量掏兜拿粮票和钱,排第二个的大爷手里攥着粮票或者钱已经有些迫不及待,后面的人也探头看着。1978 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国家大幅度提高农副产品收购价格,缩小农副产品的统购范围和降低征购指标,开放城乡农副产品集贸市场。到1982 年,全国农副产品中油料、肉类产量大幅增长。1983 年,国家正式取消实行了20 多年的布票,肉票、油票也陆续取消。1985 年1 月,中共中央一号文件《关于进一步活跃农村经济的十项政策》规定,国家对粮食、棉花等农产品实行合同定购和市场收购。农村粮食供给制随之取消。1993 年2 月,国务院发布《关于加快粮食流通体制改革的通知》,推动建立国家宏观调控下的自由市场购销体制,各地相继取消了城镇口粮定量供应制度。至此,长期以来实行的票证制度退出历史舞台。仓廪实,天下安。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不仅解决了百姓吃饱饭的问题,而且正从“吃饱”向“吃好”转变。即使在相对偏远的村镇,随着全面深化改革和扶贫攻坚的推进,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正在逐步提升。我国摄影家蔡小愚2017 年8 月19 日在名不见经传、过去曾经贫困的湖南衡东白莲镇拍摄的人们在集市上买鸭蛋的照片中,人们衣着比当年扬州漂亮,商品比当年扬州丰富,颇具说服力。
以上图文摘编自
编者:中国摄影家协会
开本:12开
版次:2020 年4 月第1 版
ISBN 978-7-5179-0819-7
定 价:298 .00 元
从对着拍中见证时代,在对着比中认识变化,中国人的衣食住行工商学乐医随着时代都在发生天翻地覆的变化,其中有经济发展的直接表现,亦有政策演变的客观因果。阅读此书,可从一个个侧面看到改革开放时代的历史。
值得一提的是,在既有活动及展览成果基础上,本书编辑特约专家围绕40 对作品从图片反映的行业、场景等背景信息切入,展开图文并茂的深入解读,同时特别将业内过往对5 位外国摄影家的访谈或评论文字并相关学术探讨穿插其间,将“对着拍”的时代性、学术性、专业性和客观性进行到底。
1、保存下图至手机相册,
2、打开手机天猫扫一扫,
3、选择该图片,即可购买
| 新书 |
| 征集 |
| 影廊 |
| 对话 |
| 技法 |
| 话题 |
| 影史 |
中国摄影出版社|分享影像、阅读与生活
微信ID:cpphphoto
电话:010-65220965
编辑:许瀚文
长按二维码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