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疫情下的社区互助经验 | 疫情下的教与学(内含教师心理健康手册)

社区互助防疫 千禾社区基金会 2023-06-04
今年上海经历了最严格的疫情封控,封控最久的有80多天。许多社区工作者和积极居民在这个过程深入参与社区互助行动。这些经验和反思对于正面临疫情大考的广州市民、社区组织和基层部门来说,具有很大的价值。千禾希望联动这些不同社会主体的伙伴,梳理疫情封控过程中的问题和应对经验,借由线上分享会供大家参考、学习,一起撑广州!两位分享者分别是教师心声社发起人刘浏老师、上海一线教育工作者蔓青老师。以下内容来自她们的分享以及分享会上的互动问答精选。点击“阅读原文”可获取分享会的视频资源。经验关键词:疫情下的教与学、教师挑战、心理健康手册

分享人介绍

疫情下的教与学
蔓青老师分享了她在上海疫情期间的教学经历和挑战。
上海疫情严重后,蔓青老师所在学校接到转线上教学的通知比较仓促,只有1-2天的准备时间。很多老师的教学材料都放在学校里,未能及时带回家。所幸在2020年有类似经验,老师们非常快找到了线上教学的材料。最开始的一个月老师们非常忙碌。因为有很多通知要通过老师传达给学生和家长,也有很多教学内容需要调整。
线上教学的挑战
首先是学生的屏幕使用时间不宜过长。为了减少屏幕时间,蔓青老师安排了两种形式的课程,在线直播上课自主完成布置的学习任务。其次,学生在使用线上设备时,面临很多技术问题,需要反复提醒他们如何使用线上设备上课和交作业。例如作业要求是word版本,有些学生上传了pdf版本,那么批改作业就很麻烦,花很长的时间。再有,线上上课时,有些学生就不愿意开摄像头,因为怕被其他同学截屏作为表情包传到年级群。老师点名时有的学生不回应,比较难监测到学习进度和学习状态。
学生情绪安抚
教师需要安抚学生情绪,减少焦虑。为了解决和学生互动困难的问题,蔓青老师采用了一些小妙招,例如利用腾讯会议拍大合照和签名功能增加课堂互动性上课前让学生选择图片来抒发当下的心情、播放调节心理状态的视频等
家长沟通
蔓青老师通过多样化方式,保持与家长的联系,例如在班级群保持日常沟通;开家长会,告知线上教学的安排;主动向家长了解孩子在家里学习的情况,告知家长孩子可能面临的学业问题以及应对策略;也提醒家长放低对孩子的学业期待,更多关注身心状态。有些家长抱怨孩子过多使用电子产品,但没有看到青春期孩子使用电子产品背后的需求是希望保持和同龄人的联络。她让家长了解孩子与同龄人沟通的需求,并建议学生们组队在线上平台一起写作业,交流学习的问题。这个方式有效缓和了家长和学生之间的矛盾。
线上互动
有家长反馈孩子窝在房间里上网课和打游戏,不和家长沟通,不愿意出门。蔓青老师发起了一个“21天线上运动挑战”的邀请,和学生一起完成21天的线上运动挑战。十几个学生参与了,有些爱好运动的孩子发挥了领头羊的作用,带领其他学生一起运动。这个挑战还创设了新社交的场景,让孩子们以运动为话题增加交流。他们也尝试了新的运动方式,像女团舞和Just dance等。有些孩子的日常生活也发生了改变,愿意和家长一起去散步了。
疫情期间教学对老师的生活节奏和状态也有很大的影响。蔓青老师一开始大部分时间都投入到照顾学生的情绪和满足学生的需求上。为了保持心情稳定,她在初期刻意回避自己心理的一些变化,直到疫情后期才慢慢关照到自己的心理感受,寻找合适的上课空间、平衡线上教学工作和生活的界限等。她建议学校能够对学生和老师的心理状态提前做一些预防措施,尽早干预,会更加有效。
在遇到各种困难时,同事的支持,老师互助社群里得到的力量给她许多帮助。但蔓青老师期待,除了教师互助的自发行为,希望可以得到更长期、更结构化的支持,例如来自教育系统、专业社工、专业心理机构等多方力量合力去支持学生和老师。她坚信,一个有自信有价值和意义感的老师,是能够给孩子带来更多积极正向的影响。

日常教学挑战
即使不遭遇疫情,近些年教师群体也承受很大的压力。刘浏老师总结了教师在线下的日常教学工作中常常面对的四大挑战。
挑战一:高负荷的工作量。教师除了要完成基本的教学任务、批改作业、和孩子沟通、家校沟通等,还承担着大量行政任务,上传下达、收集学生情况填写表格等,也需要花很多时间。
挑战二:教师工作是很高密度的情绪劳动。每个班级大概有40-50个学生,每天面对面相处,教师需要关注学生的听课状态和行为表现,及时给予回应。虽然看起来一天只有2-3节课,但需要花大量时间去回应和理解学生,一天的工作结束后,状态很疲惫。
挑战三:社会大众(包含家长)对教育成效、教师素质期待高。当前社会对教师这个职业的理解,更像是提供教育服务的从业者。不同家长对孩子的教育有自己的理解,希望老师来实现ta对于孩子的教育期待。有些家长对学校呈现出来的教育状态不满意时,可能会向教育局投诉,极端情况甚至报警。
挑战四:教师的教育理想和教育现实的冲突,在年轻老师群体中尤其明显。年轻老师对应试教育有反思,希望更加开阔学生的视野和启发思考。在教育评价方式没有转变下,教师仍然承担很大的应试压力,不得不要求学生反复练习习题。教师希望和学生建立平等关系,尊重学生,但有时候可能直接惩罚和严厉批评的成效更快。
面对这些挑战,老师可能会产生职业倦怠感。职业倦怠会产生耗竭感、自我嘲讽、以及无意义感。它是不断累积的过程,到了临界点时突然爆发。当出现以下早期表现时,老师应及时察觉自己的状态,并且关照自己。
教师职业倦怠的早期表现

教师心理健康手册
当前教师遇到心理问题时,可寻求的支持资源比较有限,通常是吐槽减压、请教同事、在社交媒体搜索寻求解决办法等,而且很少有关教师心理支持的中文资源。当看到了教师心理支持资源的匮乏现状,刘浏老师产生了编写一份教师心理健康手册的想法。

暑假时,刘浏老师在Upbeing发起了行动招募,成立了10人小组。成员很多元,包括了一线学科老师、心理老师、健康&心理行业从业者以及大学生等。大家自主选题,有几位伙伴作为编辑支持协作者。在文字稿完成后,小组成员再组成排版、校对小组。《教师心理健康》手册在今年教师节正式发布,注册了ISCN码,也同步在公众号、豆瓣、知乎等平台。

教师心理健康手册目录

例如手册的第二章节,选取了教师常见的四个心理挑战,小组成员结合自身经历以及查阅的资料,提供了一些应对策略。同时,这是一本强互动性的手册,附录提供了一些量表和关键提问,鼓励使用者们边写边画。

截至目前,有150余位老师填写了纸质版的申领表,近300位自行下载了电子版手册。小组在10月份做了一场回访,收集到的积极反馈包括:这本手册有启发教师开始关注自身心理健康,老师感受到被开导和被理解,不再只归因自己,看到了更系统的成因等。

小组后续将会开展以下的行动:1、开展创伤知情的主题学习小组;2、开发教师心理支持资源地图,收集关于教师支持的很多项目,可能是公益性质的或者收费低的项目,整理成开源资料库;3、共创社会情感学习主题班会。即在班会课加入社会情感学习系列内容,教师对自己情绪的觉察、如何调整身心状态、教师如何处理和家长和学生的边界、学生之间如何处理矛盾等,都属于社会情感学习的部分。这部分目前正在共创中;4、设计教师个人成长手帐。


互动问答精选

Q:刘浏老师,作为行动者,你有关注到自己心理的变化吗?

刘浏:做这样的行动非常有挑战。10个成员之前都互相不认识,一开始的信任关系很难建立,但我们还要去完成有产出的线上协作。这过程中我们需要用结果导向去推动行动。我也曾产生自我怀疑,例如“为什么要做这件事情?要不下次不做了?不想继续修改了就这么发布吧”等想法。当手册正式发布得到很多积极反馈后,我就忘记了之前的纠结,感觉到很值得。

Q:我们对于老师群体的理解确实太少了,好像觉得老师就是在学校里上课,做学生管理。听完分享后,发现老师可以组队行动,踏出校门,可以和其他行业发起联合行动。

刘浏:老师呈现出来的样貌是比较单一,因为老师本身就在一个封闭的系统里,和其他行业连接较少。年轻的老师,90后和00后,更加愿意呈现除了教师身份外的其他面向,老师也是有自己的兴趣和爱好等。
蔓青:之前我和有孩子的朋友交流时,会下意识避免讲一些作为教师的负面感受,怕打破他们对教师群体的期待。现在觉得需要多表达老师的心声和多元面向,比如老师面临的挑战、处境和感受等。最近就有教育研究者开始关注到,教师群体在信息技术是缺乏培训的,在线上教学是需要提升和支持的。

Q:封控几个月后再回到学校,会有什么不同吗?

蔓青:首先有不安全感。因为很多事情突然发生了,突然产生了影响。大家相对来说比较麻木,不知道情感哪里发生了变化,但确实发生了变化。我们可以观察孩子日常的行为和交流过程中,是如何怎么讨论疫情和学校,了解孩子对疫情的认知以及学习的期待是怎么样的。总体来说,孩子的专注力、做作业、和同伴的交往都会受到影响的。

家长要注意到孩子的情况,不同的孩子可能有不同的心情和压力。有些孩子是更适应线上教学的。ta平时在学校里不敢发言,但线上可以先举手,有个独立的发言空间,有安全感。这些孩子可能会排斥返校,担心社交压力。

家长以什么情绪和态度讨论返校以及疫情,也是很重要的。如果家长很担心孩子无法适应返校的情况,感觉到焦虑。无形中,家长的情绪也会影响到孩子的情绪。

Q:之前我女儿恰好在中考冲刺遇上疫情要居家上课。她在线上上课时反而比较专注投入了。线上教学是否让孩子更沉静在知识点吗?为什么会有这样的个体差异?

蔓青:可能还是要看孩子在家里和学校学习的整体状况,看孩子在不同场景的关注点是否有不同。学校不仅仅是学习的场所,也是和同伴以及老师沟通的社交场所。在学校里,是否有社交压力?例如身边有很多优秀同学无形中产生的竞争压力等。恢复返校后,可以思考如何帮助孩子在学校里也能实现ta本来的潜力,达到家里的专注状态。


资源链接

想要了解「教师心声社」以及领取「教师心理健康手册」,欢迎扫码关注。有兴趣参与社会情感学习主题班会共创的伙伴可以在其公众号留言。





在此特别感谢刘浏老师和蔓青老师的经验和故事分享,与我们一起撑广州!想回听分享过程的伙伴可点击下方“阅读原文”获取本次分享会回放(密码:7BWp),如遇链接失效可添加小千微信(ID:gdharmonyfoundation)获取。

本周五晚上,教师心声社将举办一期线上沙龙,感兴趣的朋友可点击海报中的二维码报名。


▼疫情下社区互助经验分享会往期回顾▼
第一场 | 社群管理、团购与特殊群体的保障
第二场 | 社区团购与社群活跃那些事第三场|核酸检测秩序、特需群体援助、社区资源挖掘和志愿服务管理第四场|封控居家生活注意事项、宠物救助和心理健康
第五期|自组织建立、社区团购、志愿者安全和家庭防护
第六期|韧性视角下的社区防控七大策略
第七期 | 信息传播、社区团购、老年群体支持、基金会的响应、持续的社区建设
第八期 |  居家隔离的宠物照顾、宠物救助的信息管理
第九期 |  抗疫互助平台的工作流程分享


2020年,千禾社区基金会发起“珠三角社区互助防疫公益计划”,联合本地的媒体、公益组织、基金会等多元的社区行动者,以社区互助的理念,为珠三角积极参与抗灾互助的个人、公益组织和志愿团体提供小额资助及能力建设,对接爱心资源、发起公众参与及传播倡导等,共同打造有韧性的社区,提升社区应对安全健康问题的能力。
2022年,千禾继续以珠三角社区公益枢纽的定位,广泛链接社会爱心企业、基层部门、基金会、媒体、社区组织和社区能人,支持广州抗疫行动!

千禾社区互助防疫行动简讯(11.15-11.18)

千禾社区互助防疫行动简讯(截至11.14)

捐款及使用情况公示 | 截至2022年11月28日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