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共7969字,阅读约需13分钟
2030中国将回归世界教育中心地位【会刊】
高书国,国家教育发展研究中心战略室主任,博士,研究员
教育中心分为国家教育中心、国际性区域教育中心和世界性教育中心。中国曾经是东亚地区重要的教育中心,也是全球重要的国际教育中心。人类即将进入21世纪第三个十年,中国教育发展成就和发展模式日益受到世界瞩目,并将再一次实现伟大复兴,重回世界教育中心地位。在全球政治经济格局发生重大变化之际,我们有必要为全球教育中心城市建设进行战略谋划。从中心定位、体系建设、开放格局到中国优势、目标设计和战略选择,都需要一整套“中国方案”。
“教育中心”是指在国家教育决策、教育改革和教育发展中处于重要地位的城市,亦称教育中心城市。
教育中心分为三个层次:即国家教育中心、国际性区域教育中心和世界性国际教育中心。世界教育中心是一个体系,一个发展过程。世界教育中心不是在“飘移”,而是一个不断完善的宏观教育体系。
18~19世纪,德国和英国成长为世界教育中心,20世纪,美国成为世界教育中心。在世界政治、经济、科技中心发生转移的大背景下,教育中心正在发生战略性调整。21世纪,日本的东京和中国的北京将成为世界教育中心。预计到2030年,在北纬30°~45°之间,将形成以德国(柏林)、英国(伦敦)、美国(纽约-华盛顿)、日本(东京)和中国(北京)为主的21世纪世界教育中心带,共同引领和带动世界教育发展。
由此可以预见,建设世界性教育中心,是2030年中国教育发展目标的战略选择,也是推进和实现教育现代化的必然选择。
回归教育中心地位是中国教育发展的战略趋势和必然选择
经济强国需要教育强国
2016年12月15日,德国《商报》报道:中国经济发展强劲,增速比所有发达国家都快。预计按购买力平价计算,中国国内生产总值占全球国内生产总值的比例将达到17%,比美国的份额多了近2%。
英国宏观经济分析与预测机构牛津经济学公司(Oxford Economics Ltd.)发布《世界750座大城市未来的机遇与市场》报告指出,到2030年,全球最大的50个城市经济体排名中,将挤进9个新的中国城市,中国城市在未来世界前50城市中占据24席,欧洲将有8个城市跌出榜单。中国24座城市的总量超过北美,是欧洲的4倍。上海在未来30年乃至更长的历史时期内将成为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全球城市。
教育强国是世界潮流,经济强国呼唤教育强国,世界经济中心呼唤世界教育中心。
英国《每日邮报》评论:“中国目前成为世界最大经济体的新闻对于奥巴马来说是件尴尬事,也终结了美国142年来保持的第一经济大国的地位。”中国的经济规模超过美国,对美国是一种象征性的挫折。中国的崛起将改变世界,中国崛起的方式更将影响世界的未来和发展方向。大国崛起必然要对现实世界的利益格局、权力格局和国际体系产生冲击。
2015年和2030年将是两个伟大历史的重要节点,中国将从一个经济大国转变成为一个经济强国,从一个教育大国转变成为一个教育强国,从一个人力资源大国转变成为一个人力资源强国。
”伴随中国在全球经济政治中心转移和综合实力的增强,特别是中国教育培养能力、教育发展模式影响力的不断提升,中国将重回世界教育中心地位。这是中国教育与人力资源开发的一件大事,也必将影响世界教育发展的总体格局。
在21世纪第三个十年到来之际,在一个占全球五分之一的发展中国家——中国,建设教育强国,不仅将推进中国的现代化进程,更将改变世界教育格局和人力资源开发版图。
教育中心地位是教育综合实力的集中表现
依据《世界各国首都大全》和《北京的友好城市》,对158个国家的首都教育情况进行统计发现,113个国家的首都是文化中心,有63个国家的首都明确了教育中心的地位或实际处于教育中心的地位。
世界教育中心具有全球教育思想中心、成长中心、信息中心和研究中心等多种功能,将在全球知识创新、知识生产、知识扩散、知识使用中发挥重要作用。世界教育中心在发展速度、发展质量方面都将高于其他地区,成为世界教育发展的重要增长点。
城市研究专家根据城市综合实力和综合影响力的差别,将城市分为世界中心城市和国家中心城市,伦敦、巴黎、柏林和纽约是典型的世界中心城市。
近500年来,世界政治中先后出现过四个霸权国家,分别为16世纪的葡萄牙,17世纪的荷兰,18和19世纪的英国及20世纪的美国。
意大利是中世纪高等教育的重要策源地,以博洛尼亚等学校为代表的意大利大学是世界最早的高等教育中心。
至17世纪,高等教育中心转移到英国,牛津、剑桥闻名遐迩。
18世纪后半期,法国率先完成了近代高等教育改革,巴黎理工学校和巴黎高等师范学校成为新型的世界高等教育中心。
19世纪中叶,以柏林大学为代表的德国大学成为新的世界高等教育中心,也成为世界各国求学者顶礼膜拜的圣地。
第一次世界大战以来,特别是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美国逐渐发展成为世界高等教育中心,至今仍是高等教育最发达的国家。
教育中心地位是一个国家教育综合实力的集中表现,是反映该国全球性和地区性教育发展水平的重要标志,教育中心对于世界教育改革和发展发挥先导作用,并通过示范和辐射作用,带动国家、区域甚至全球教育整体改革和全面发展。
中国具备重回世界教育发展中心的优势和潜力
从文化历史维度来看,我国在唐代(618—907年)成为世界最重要的教育中心之一。唐朝国力强盛、经济繁荣、文化灿烂,达到了中国封建社会发展史上的最高峰。中国的西安、开封和洛阳,都曾是中国的首都和国家的政治、经济、文化、教育中心。
中国古代教育中心是教育决策和控制中心、封建高级官僚和各类人才的培养中心、科举考试中心和最高学府所在地。有研究表明,中国宋朝的小学教育普及率达到30%以上,在当时的世界处于第一。北京有3060多年的建城史和800多年的建都史,具有深厚而独具优势的文化积淀。在800年间,六朝古都教育发展几乎始终处于全国中心地位和东方文化中心地位。
从未来潜力看,中国是世界经济发展和教育发展的主要成长力量。2016年,中国高等教育毛入学率达到42.7%,进入高等教育大众化高层次阶段。就整体发展水平而言,中国教育已经达到中高收入国家水平,正在跨入人力资源强国的门槛。根据清华大学国情研究中心的分析,2030年中国工程师和科学家数量将占世界近1/3(表1)。
从战略优势分析,中国举办世界最大规模的教育,具有最好的教育成长性,中国教育发展成就受到国际组织和世界许多国家的肯定。具体而言,中国教育具有教育现代化的后发优势、国家整体动力的制度优势、低成本高效率的模式优势、全社会及公民个人参与的教育文化优势、以严谨为基础的教育质量优势。
学术界有一种普遍的观点是:最好的高等教育在美国,最好的基础教育在中国。2017年3月14日,上海版小学数学教材在伦敦书展上签约将出英文版,从今年秋季起变成英国小学教材,就是一个最新例证。
世界教育中心城市建设的中国目标
2030年,世界教育的总体格局将形成以英国、德国和法国为核心的欧洲教育中心,以美国为核心的北美教育中心和以中国、日本为核心的东亚教育中心。其中,欧洲形成以英国、德国和法国为主体的国际区域性教育中心,亚洲形成以北京、东京为主体的国际区域性教育中心,北美洲形成以美国为核心辅之以加拿大的国际教育中心。
中国教育中心城市体系建设目标
伴随中国重回世界教育中心,在以北京为代表进入世界教育中心的同时,作为一个地域广阔的国家,中国也将构建一个以北京(天津)、上海、成都和西安为核心的国家“教育中心”体系。同时,从国际区域教育发展和中国战略目标需求出发,在全面建设省级中心城市的基础上,重点建设昆明、沈阳、乌鲁木齐三个中心城市,在东南亚、东北亚和中亚地区发挥作用。未来中国教育中心城市体系建设分为两个战略阶段。
第一阶段:到2020年,北京建成现代化全国教育中心,上海成为具有国际影响力的教育次中心。
这一阶段的主要标志是:建立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相适应的教育体制和运行机制;北京教育的综合实力和服务能力明显增强,率先基本实现教育现代化,率先建立终身教育体系,教育发展水平继续保持全国领先地位,达到中等发达国家首都的教育发展水平;北京大学、清华大学等部分名牌大学跻身世界一流大学;北京和上海高等教育毛入学率达60%以上,市民人均受教育年限达到12年以上;教育的开放程度和国际化水平进一步提高,教育产业开始走向成熟,并成为首都经济的支柱产业。
第二阶段:2030年,以北京、上海、成都和西安为主,形成全国教育中心的基本框架。北京和上海建成全球重要的国际性区域教育中心。
这一阶段的主要标志是:全面实现教育现代化,教育发展水平达到发达国家首都的水平;高等教育毛入学率达60%以上,人均受教育年限达到14年左右;国际区域性教育机构的总部或分支机构明显增加,北京和上海教育的国际影响明显增强,外国留学生与中国大学生比例提高到8%~10%。
预计在2030-2035年期间,北京将与伦敦、纽约、柏林以及东京共同成为全球五大教育中心。这一阶段的主要标志是:与世界最发达国家的首都齐名,共同跻身国际教育中心行列;成为国际性知识创新中心和教育创新中心;中国教育在促进中国经济社会全面进步和国家科技教育发展的同时,更多地承担教育的国际义务,促进世界教育改革和发展。
中国将在2030年实现对发达国家的战略追赶
在现代教育发展过程中,发达国家长期处于领先地位。但是,像人不可能总长高一样,人均受教育年限是有“天花板”的。教育部教育发展研究中心对1950年-2030年中美教育发展进行了跟踪比较:1950年,中国人均受教育年限仅相当于美国的11.90%,而2030年将可能达到美国同期人均受教育年限的92.2%。
中国成为世界教育中心的战略应对
构建一个与中国大国地位相适应的开放教育体系
国家教育体系都是世界教育体系的一个组成部分,中国教育体系将更多建立与全球教育体系的正规联系和纽带关系,从国家、地区和学校三个层面,加强中国教育体系的国际化建设水平;通过现代信息网络,与国际教育组织、各国大中小学建立基于网络的现代化国际教育体系,使中国教育特别是中国受教育者从中受益。
从教育发展和国家总体战略考虑,中国需要构建以城市为主导的四级教育中心网,形成以北京为代表的全国教育中心,以上海、成都、西安为代表的全国性区域教育中心,以省会城市为代表的区域教育中心和以市、县级城市为代表的地区教育中心,成为21世纪中国教育的增长极,带动全国教育改革和发展。
与此同时,未来中国教育中心建设将形成“三个铁三角”,即中国需要构建区域教育中心体系,支持国家教育中心体系建设。在东北亚,建立以沈阳为主导的现代化教育中心城市,扩大中国教育在东北亚地区的国际影响;在西北地区,建立乌鲁木齐教育中心城市,辐射整体中亚地区。在东南地区,发挥广东、云南和广西的地理优势,志在打造东南亚教育发展中心。
学习型社会是现代社会经济发展的产物,是教育现代化的标志之一。建立学习型社会,就是要建立“学习之邦”,全面培养全民族的科学文化素质。构建人才成长立交桥,推进完全学分制建设,建设学分银行,探索建立多种形式学习成果的认定转换制度,研究普通高校、高职院校、成人高校学习成果积累与转换途径,实现学分转换,拓宽终身学习通道。
各级政府要通过立法、规划、组织和财政等方式,扎实推进学习型社会建设,真正实现人人皆学、时时可学、处处能学。建设国家学分银行,实现各个阶段、各种途径获得学分的积累和转换。
成为世界教育改革和发展的引领者
持续增加教育投入,完善教育资源分配体系
中国教育走向“双向国际化”
中国是推进世界教育发展的重要力量,中国教育国际化是全球教育国际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国愿同世界各国一道,开拓更加广阔的国际交流合作平台,积极推动信息技术与教育融合创新发展,共同探索教育可持续发展之路,共同开创人类更加美好的未来。”
增强中国教育的国际竞争力
中国政府启动“留学中国计划”,提出到2020年,接受外国留学生的规模达到50万人次。2030年,达到100万人次,真正成为一个世界留学生大国。中国将在未来5年向600个重大海外项目提供支持,并将向发展中国家提供12万个来华培训和15万个奖学金名额,为发展中国家培养50万名职业技术人员。
发挥高等教育在沿线国家人文交流中的桥梁作用,发挥沿线各国高等教育界在“一带一路”建设中的智库作用,发挥高等教育在增强沿线国家互信中的催化作用。在“一带一路”战略框架下,教育合作需要企业的深度参与,以产业合作相关布局、项目作为合作办学的着力点和方向,培养出适应“一带一路”战略、沿线各国和地区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人才。
为适应中国教育改革开放的新局面,需要不断总结成功实践经验,不断完善国际教育相关政策。让来中国跨境接受教育的外国人在住房、交通、医疗方面享有“市民待遇”。未来中国将建设一支世界一流的教师队伍,并有可能成为世界义务教育重要的培养和培训中心。
全面参与世界性教育质量评估
世界教育质量评估项目,是一个国际性的教育质量评估工具,也是展示中国教育水平、质量与成就的重要平台。积极而有计划地参与国际三大教育评估项目(PISA,TIMSS,IAEP),客观评估中国基础教育、职业教育和成人教育发展的成就,努力改进中国教育发展的不足,调整教育政策。教育评估的国际评估,是未来中国教育国际化的重要内容,是树立中国教育自信的重要手段。
成为全球教育治理的重要参与者
一方面,中国要成为全球公共教育政策的重要制订者。
中国应积极主动地参与国际教育发展与交流进程,促进全球教育思想、教育体系和教育标准建设。
积极参与联合国主导下的全民教育政策研究与制订,结合中国普及义务教育、扫除文盲和消除性别差距的成功经验,为发展中国家提供培养和指导。研究制订服务地区教育与人才开发的公共教育政策,在区域性国际教育规划、跨境资格鉴定、学历学位授予等方面率先取得突破。
另一方面,中国要成为世界最重要的教育资源中心。
中国是世界最大的教育国家,有丰富的教育资源,包括学位资源、教学资源和教师资源,可以为想到中国学习的外国人提供有质量的基础教育、职业教育和高等教育学习机会和学习资源。到2030年,中国要成为世界最重要的教育信息中心之一。未来中国,将会把开发具有中国特色和世界水平的教育课程资源纳入教育发展议程。
全面提升中国教育理论与模式的影响力
中国教育发展道路、发展模式和发展理论,是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成功的经验总结。从道路自信到理论自信,从制度自信到文化自信,是一个不断持续而又具有重大意义的伟大征程。
中国教育改革发展成功经验的理论总结主要包括四个方面:
一是中国教育改革发展实践路径的科学梳理;
二是研究中国教育改革发展对于发展中国家及其全球教育的深刻影响;
三是中国教育改革发展成功的归因分析与基本经验;
四是深入开展东方教育思想的复兴、影响与竞争力研究。
这是中国教育学者的重要责任,必须提炼出真实反映中国教育改革发展现实,具有普遍价值和意义的发展理论和模式,为发展中国家提供可资学习、具有可操作性的政策路径。
中国梦是中国的,也是世界的。
实现中国教育梦,必须增强中国教育的文化自信,推进人类的物质文化和精神文明。教育思想、教育理论和教育模式创新是中国教育发展的新使命,也将是中国教育对世界教育作出的重要贡献。
(来源:《中国教育学刊》2017年第4期)
《中国教育学刊》阅读链接
教育使命
∣点滴随行
长按,识别二维码,加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