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聚落探访VOL.8 | 喜马拉雅山上的「小宇宙」

HUFUJII Lab. 胡藤井研究室 2023-08-30


明年即将迎来东京大学『世界聚落研究50年』,为纪念这项跨越半个世纪的宏大事业,致敬所有曾经参与聚落调查与研究并作出杰出贡献的研究者,本公众号将陆续推出系列文章。『世界聚落数据资料库』将首次公开发布,带您穿越时空,探访聚落经典。




01

神庇护的山谷

 Valley Sheltered by God

    聚落不需要高贵之物,但若无神圣之物,将无法成立。


要谈这则启示,首先要区别高贵之物与神圣之物,所谓的高贵之物,指人类社会中地位较高的族群,以及此族群所拥有或使用的环境或设施;神圣之物则与社会地位无关,属于宗教象征,在大多数的聚落中,两者经常并存,有时高贵之物会以神圣之物的姿态出现,成为统治的力量。神圣之物拥有无限多种表现,且通常无法以一般的描述来形容,无论是什么样的风格,一定可以见到以某种形态出现的圣物。1977年,我们的聚落探访之行来到了尼泊尔……


探访地点:尼泊尔

探访时间:1977年

探访者:原广司 佐藤洁人 芦川智 山本理显 入之内瑛 藤井明 池田智朗 大谷晴朗 木村佳久 吉川彻 Sarah-Ahuja 横山元 船山真理子


加德满都山谷坐落在印度与中国之间,喜马拉雅山脉南麓海拔约1500米处,是尼泊尔的心脏。有巴格马蒂河和其支流从谷地穿过。整个山谷东西32千米,南北25千米。在太古时代,这处盆地曾经是一个巨大的湖泊。根据印度教的传说,毗湿奴(Vishnu)神来到这里,用圆盘将山劈开,湖水也就随之流走。这个传说在地标上是正确的,因为谷底厚厚的黑黏土堆积层,证明这里曾经确实是湖底。



^ 加德满都山谷组成^ The composition of Kathmandu Valley


早在公元前300年加德满都山谷可能就有人居住,因为谷中已知的最古老的物体可以追溯到公元前几百年。已知最早的铭文是公元前185年,最古老的建筑物已经有2000多年的历史。据说,在公元前三世纪,帕奥卡的女儿在玛雅谷建立了一座佛塔。利查维斯最早的铭文可以追溯到464年,他是下一任河谷统治者,与印度的笈多帝国有着密切的联系。公元12世纪至18世纪,玛拉人统治着加德满都河谷及其周边地区,当时普里特维·纳拉扬·沙阿领导下的戈尔喀王朝征服了加德满都山谷,同时也创造了今天的尼泊尔。他在基蒂普尔战役中的胜利是他征服山谷的开始。

 

尼泊尔历代王朝在加德满都修建了数目众多的宫殿、庙宇、宝塔、殿堂、寺院等。在面积不到7平方千米的市中心有佛塔、庙宇二百五十多座,全市有大小寺庙二千七百多座,真可谓“五步一庙、十步一庵”,形成了寺庙多于住宅、佛像多于居民的独特景观。因此,有人把这座城市称为“寺庙之城”或者“露天博物馆”。



^ 路边的小寺庙^ Roadside temple


^ 广场上的寺庙^ Temple in the square


^ 高高矗立的女神像^ The goddess sculpture stands in the city square.

^ 庙宇前熙熙攘攘的人群^ The bustling temple front court


同样值得参观的还有帕坦和巴克塔普尔,这两个城市都是加德满都山谷的一部分,也是除加德满都之外,另外两座较为完整地保留了曾经繁盛过的尼瓦尔文化的王宫城市。帕坦的杜巴广场是整个尼泊尔最精美的寺庙和宫殿的集合。作为艺术鉴赏家的目的地,这座城市充满了木雕和石雕、华丽的建筑,包括几十座佛教和印度教寺庙,以及超过1200座纪念碑。另一方面,巴克塔普尔以其优雅的艺术、精彩的文化、丰富多彩的节日、传统舞蹈和纳瓦里社区的土著生活方式而闻名。



^ Bhadgaon(尼泊尔)的街景^ Street view of Bhadgaon ,Nepal
^ Kathmandu(尼泊尔)的街景^ Street view of Kathmandu ,Nepal^ Patan(尼泊尔)的街景^ Street view of Patan ,Nepal


在加德满都山谷,神圣之物化作寺院和佛像。“有多少户人家就有多少座寺院,有多少人就有多少尊佛”,这是当时人们对于这座山谷的形容。曾经作为从印度到西藏贸易通路上的要塞而繁荣过的这座山谷,长期以来印度教文化一直在这里不断地融和混同,形成了这里的独特的文化体系,而成为这一过程当中主角的就是尼瓦尔族人。


02

尼瓦尔族聚落的表与里

External & Internal of Neward Settlement


在记述聚落的结构或个性时,我们使用了相当多的二律相悖:中心与边缘、上方与下方、高处与低处、圣与俗(的领域)、外缘与深处、内与外、老街与新街、管制区与自由区、一般居民与特殊民族等等。表与里,也是一种二律相悖的结构。聚落教导我们,与其去思考表与里的结构,倒不如对二律相悖的结构本身提出质问。

 

只要大自然中出现「相对的结构」,那么二方相对的状态就是一切的基础,这也是最易懂的结构表现。然而,这种结构有时只是方便我们理解的权宜之计。在现实中,只要一踏进聚落,无论是哪个聚落,都会发现上述几项二律相悖通常是相互关联、适合重叠的。结果是,聚落从单纯的二元构造,瞬间成为复杂的多元构造。此外,二律相悖不见得是二分法,相反地,在聚落现象里或聚落的一部分中,既是中心同时也是边缘的案例随处可见。以场所来看,聚落对中心地区的界定经常十分模糊,例如中南美离散型聚落中的教会(并非全部),明显位于中心,若以不同的角度来看,却也属于边缘。日本某些聚落中也有身兼私领域与公领域的暧昧空间。


^ 非尼瓦尔族的聚落(建在陡峭的斜坡上,修建梯田)

^  Settlement built by the Non-Neward people.

^ 非尼瓦尔族的住居(大多是一层是牲畜,二层是居室)

^ The Non-Neward dwellings.


尼瓦尔族被认为是加德满都山谷的原始居民,他们被看作是在加德满都山谷居住了2000年的民族和种族的直系后裔。尼瓦尔族占据谷底肥沃的平坦土地,有着完全不同于居住在周边贫瘠山地上的各个部族的文化背景。虽然是全部族九成以上的人从事农业这样的一个典型的农耕社会,但这个聚落却是异常的城市化。他们的聚落建立在不适于耕作的小山丘或是和缓山坡上。



纳卡加翁纳卡莎,尼泊尔

^ Nakagaon Nakhsa,Nepal

^ 纳卡加翁纳卡莎,尼泊尔

^ Nakagaon Nakhsa,Nepal


照片为尼泊尔聚落,面向街道的那一面有细致的设计,道路就像舞台,但背面则相反,是完全封闭的设计。

 

从外观看,这是一座中层住居密集而封闭的聚落,但在它的内部,却有着丰富的街路空间。街道整体空间如同人和神共有的起居室一样。在石板路的两旁,浴场,休息场所以及印度教的或者土著的神的祠堂、小广场、作坊等,到处都是繁华的景象,生机盎然。


^ 尼瓦尔族聚落中的街道

^ Street view of the Neward settlement.


住居是3-4层的砖结构,地板部分和屋顶部分都是木结构。虽然是瓦葺屋顶,但是为了保护墙壁不受季风雨水的侵蚀而突出的屋檐,以及支撑它的斜材是这个地区住居最大的特征。在斜材上和开口部的门框,窗框等木构件上都有精细的纹样雕刻。特别是最上一层的横向连通的大窗上的雕刻,华丽而精美,现在作为传统工艺而得到保护。


^ 尼瓦尔族的住居1

^ The Neward dwellings 1


^ 尼瓦尔族的住居2

^ The Neward dwellings 2


^ 调查住居的外观

^  Investigating the appearance of dwellings.


在住居内部,一层一般是劳动场所或是店面,二层是起居室和卧室,三层是厨房和礼拜堂。将厨房设置在最上一层是尼瓦尔族住居的最大特点,他们将各种颜色的瓜果蔬菜等吊挂在窗子外面,无形中为街道增添了几分生活的色彩和气息。



^ 住居平面图

^ The plan of the dwelling


03

图示化的“理想城市形态”

The Graphic style of "Ideal Urban Form"


聚落的另一个启示,是让我们以现象论来看聚落。我们可以透过形态、材质、要素的分布等固定因子,也就是物理观点来理解聚落。同时,我们还可以透过体验聚落中碰巧发生的现象、现象的持续,来理解聚落。

 

在这种情况下,透过光与影、喧哗与寂静等现象学因子,酷热与凉爽的环境论因子,或是开放与封闭、安定与慌张、兴奋与倦怠、希望与绝望、安心与死亡恐惧等这类看似与环境没有直接关系却会间接影响个人的心理因素,我们得以掌握聚落的样貌。聚落因此具有历史性、故事性。简单来说,聚落不是「物体」,而是「事件」。

 

玛那萨拉是印度教将理想城市进行图示化的图版。玛那萨拉的基本形是以方轴位为基础进行布置的。在聚落中有4个主要的门,通过门就意味着通过创造神梵天之口,也就是进入到了安宁的地方,沿东、西、南、北方向开辟道路,就形成格子状的道路网。



^ 守护加德满都山谷的威体努神^  Visnu, guardian of Kathmandu Valley


威休努神是加德满都山谷的守护神,因此,通往山谷的4条道路的入口都有祭祀它的祠堂。街道的布局在16世纪进行大规模改造时,无视过去的贸易道路,一律改为格子状的道路类型。住居的理想类型是根据方位的口字形平面,在中庭有祠堂,在入口的门上画有智慧的眼睛。玛那萨拉成为山谷、聚落、住居的三重套匣,守护着这片土地。



^ Sanga(尼泊尔)聚落的全貌^ An overview of Sanga settlement,Nepal

尼瓦尔族社会,它的生活、宗教、自然浑然一体,形成了一个小的宇宙。印度教的理想城市形态之所以能够在这片山谷得以实现,是因为加德满都是印度教的殖民城市。在印度产生的图像学,并在这片土地上加以实现。

 

END


往期回顾


「建筑文化」

未来已来|建筑学将何去何从?

成都之光建筑实录|在现实「裂隙」中快意人生,于理想「浩渺」前鼓翼前行

轻安课程·回顾︱愿每个人都有能力重新建构自己心中的庭园


「聚落探访」

聚落探访VOL.7|两河流域的「线形住居」

聚落探访VOL.6|沙漠边缘「风之聚落」

聚落探访VOL.5|丝绸之路上的「沙漠绿洲」

聚落探访VOL.4|撒哈拉北部的「璀璨之珠」

聚落探访VOL.3|地中海西岸的「精灵之塔」

聚落探访VOL.2|1972年·阿尔贝罗贝洛

聚落探访VOL.1 |1972年·圣托里尼岛


「建筑家」

建筑家 原广司 Hiroshi Hara(中)|文学是灵感的缪斯

建筑家 原广司 Hiroshi Hara(上)|聚落是创作的源泉

建筑家 小嶋一浩 Kazuhiro Kojima|未能赴约的探访

建筑家 山本理显 Riken Yamamoto|遥望聚落的彼岸


喜欢我们的分享?点个“在看”吧~


東京 / Tokyo

日本東京都目黒区駒場4-6-1

東京大学生産技術研究所Be209-210  

〒153-8505

Be209-210, Institute of Industrial Science, the University of Tokyo

Komaba4-6-1, Meguro-Ku, Tokyo 153-8505, JAPAN


成都 / Chengdu

中国成都市武侯区锦绣路1号

保利中心C座320-321,610041

320-321, Tower C of Poly Center

Jinxiu Road 1, Wuhou District, Chengdu

610041, CHINA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