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爱因斯坦惩罚整个德国

1914年,德国一批最有声望的知识分子发表了一篇为德国侵占比利时的行为辩护的《文明宣言》,德国几乎所有的文化名流都签了字,包括哈伯、伦琴、普朗克、菲舍尔等93个人。这份宣言后来被称为是“真正知识分子的无耻宣言”。 
签名者里,没有爱因斯坦。

2005年,德国决定将这一年命名为“爱因斯坦年”,并将爱因斯坦的政治信条刻在政府大楼上:“国家是为人而设立的,而人不是为国家而生存。

此距离爱因斯坦永久放弃德国国籍,时逾72年。


在《文明宣言》几天后,爱因斯坦在另一份反对《文明宣言》的文件上签上了自己的名字。爱因斯坦所签的这份宣言,只有4个人敢签名——93比4。

时至半年后,罗曼·罗兰特地与爱因斯坦会面。他在日记中这样写道:“爱因斯坦对于他所出生的那个国家的判断令人难以置信地超然、公正,没有一个德国人具有如此的超然、公正。”但会见结束后,罗兰有些困惑:“在这个梦幻般的岁月里,别的人如果感到自己在思想上如此孤立,便会极其痛苦,爱因斯坦却不然,他刚才还笑呢。”

1931年,他接受《纽约时报》采访时说:“我首先承认我的政治信念:国家是为人而设立的,而人不是为国家而生存。这对科学也适用。“国家应是我们的仆人;我们不应该是国家的奴隶。当国家强迫我们去服兵役时,它就违反了这一原则,特别是由于这种服役的后果就是去屠杀别国的人民或妨害他们的自由。确实,只有在有助于人的自由发展时,我们才应该为国家作出这种牺牲……“有人主张精神裁军应当走在物质裁军的前面。他们还进一步很明确地说,国际秩序最大的障碍是那个被可怕地夸大了的国家主义精神,这种精神取了一个好听的但却是被滥用了的名词:爱国主义。在最近一个半世纪中,这个虚假的偶像到处产生了很坏的和极其有害的影响。“国家的最高使命是保护个人,并且使他们有可能发展成为有创造才能的人。”

此后第二年,他在一份致德国社会党和共产党的呼吁书上签名,促使他们联合起来,以阻止德国“变成法西斯的可怕危险”。这个警告太晚了。1933年1月,希特勒成为德国总理。

1939年8月,因忧虑纳粹德国率先研制成原子弹,爱因斯坦在给美国总统罗斯福的信上签了名,指出:“……有可能制造出一种威力极大的新型炸弹,能轻易地把整个港口连同附近地区一起炸毁,我的义务是提请您注意下列事实和建议……” 
这封信开始了美国著名的“曼哈顿工程”。6年后,日本广岛和长崎受到原子弹轰炸,死伤20万平民。当爱因斯坦从广播中听到这条消息时,惊呆了。他只说了一句:“我真痛心。” 
在余下的生命中,他不时地会回想起这一时期,并深深地悔恨。有一次,在普林斯顿的办公室里,说起这件事时,爱因斯坦迅速地转过脸去,将目光投向远处的山谷和树林,然后,似乎在对他所注视的树梢说话,他低声地、若有所思地、一字一顿地说:“是的,我按的按钮……” 
但事实上,在德国投降之后,爱因斯坦便立即给罗斯福去了第二封信,建议:鉴于美国制造原子弹的理由已不存在,应停止制造和使用这种武器。不幸的是,罗斯福收到这封信时已经病危,还没来得及看,便去世了。 

爱因斯坦余生的大部分精力都用来纠正他所犯的这个“最痛心的错误”。 

1955年4月18日凌晨,阿尔伯特·爱因斯坦平静地离开了人世。就在去世前几天,他还签署了由罗素起草的《罗素-爱因斯坦宣言》,呼吁各国政府“寻求和平办法解决一切争端”。 
这位终生反对权威、追求民主和自由的科学家生前曾说:“我自己受到了人们过分的赞扬和尊敬,这不是由于我自己的过错,也不是由于我自己的功劳,实在是一种命运的嘲弄。” 
因此,他留下的遗嘱是:不举行任何葬礼,不修坟墓,不立碑或任何纪念性标志,骨灰由亲友秘密撒向天空……“这才是真正的、完整的爱因斯坦。”许良英先生说,“这样的人是不可能被超越的。” 

在1922年,爱因斯坦作为哪个国家的科学家获得诺贝尔奖,成为关系国家荣誉的问题。爱因斯坦声明自己是瑞士公民。
人们一般认为,爱因斯坦(1879.3-1955.4)是德国人。《简明不列颠百科全书》有权威释义,爱因斯坦是“德国出生的美籍著名理论物理学家”。爱因斯坦怎样从一个德国人成为一个美国人,需要梳理有关资料。

的确,个人无法选择出生的国家。爱因斯坦1879年出生于德国。16岁移居意大利。17岁放弃德国国籍。22岁加入了瑞士国籍。34岁重新成为德国公民。1933年纳粹上台,他拒绝回到德国,从此定居美国,时年54岁。61岁年正式加入美国国籍。终其一生再未踏上祖国——德国的土地。享年76岁的爱因斯坦,辞世时只拥有瑞士和美国国籍,并非德国人。

有关国籍,在1922年,爱因斯坦获得诺贝尔物理学奖。他在从日本回国的船上得到了获奖消息。按要求,在授奖仪式上,获奖人员要由所在国家的代表陪同;如果获奖人不能亲自领奖,可由所在国家的代表代领。爱因斯坦出国未归,谁能代他领奖呢?德国和瑞士的大臣都声称有此特权。德国称:“爱因斯坦是德国人。”瑞士说,爱因斯坦是用瑞士护照旅行的。德国作证,1920年7月1日,爱因斯坦曾向德国宪法宣誓,他在柏林科学院任职即为“间接的国家官员”,因而属于德国公民。瑞士称,爱因斯坦1901年就已加入瑞士国籍。爱因斯坦适时返回,特别对国籍问题作出两点澄清,一是在加入柏林科学院时曾经声明,“不要改变我的国籍”;二是不反对“获得德国公民权”的说法。

在哲学上,他认为:国家并不是最重要的,人是高于国家的,人本身才是国家存在的目的。“在人生的丰富多彩的表演中,我觉得真正可贵的,不是政治上的国家,而是有创造性的、有感情的个人,是人格;只有个人才能创造出高尚的和卓越的东西。

中国文化似乎难以理解爱因斯坦的选择。这种选择,是应当解释为欧洲人淡漠的国家观念呢?还是应当归结为爱因斯坦追求“世界公民”的个性?其实,在中国人的精神血脉中也存在这样的基因。孔子被一些人视为中国的精神领袖,在其政治理想与政治实践中,也可以看到与爱因斯坦相似的一面。孔子是鲁国人,很难说他是鲁国的爱国主义者。孔子一生颠沛流离,周游列国,目的是向各国输出自己的政治理想和意识形态。他在各国到处碰壁之后,有些灰心地说:“道不行,乘桴浮于海(主张行不通了,我想坐个木筏到海外去)。”(《论语译注》,杨伯峻著,中华书局,1980年,P44)孔子曾经向其弟子们灌输这样的生存法则:“危邦不入,乱邦不居。天下有道则见(现),无道则隐(不进入危险的国家,不居住祸乱的国家。天下太平,就出来工作,不太平,就隐居)。”(同上书,P82)在他眼里,生活在哪个国家,不是固定的,而是可以选择的;这种选择是有条件的,“无道”的可以不伺候。如此看来,爱因斯坦的决定,与孔子当年的信条相比,说明东西文化确有相通之处。

1940年10月1日,爱因斯坦正式宣誓成为美国公民。

(爱因斯坦在白宫)

爱因斯坦不是一个庸俗的国家主义者,他也不是一个狭隘的爱国主义者。基于法西斯德国给整个人类造成的巨大灾难,爱因斯坦作为一个向来主张宽容和解的科学家,对德国民族几乎作了整体的否定

1944年,他说:“德国人作为整个世界的一个民族,是要对这些大规模屠杀负责的,并且必须作为一个民族而受到惩罚,……”爱因斯坦不承认“人民永远不会犯错”的逻辑,他指出,“站在纳粹党的背后的是德国人民,在希特勒已经在他的书中和演讲中把他的可耻意图说得一清二楚而没有一点可能发生误解之后,他们把他选举出来。德国人是唯一没有做过任何认真的抵抗来保护无辜的受害者的民族。”(聂本,页281)这就是国人在指责民主弊端时常用的例证,希特勒是德国人民主选举上台的,德国人当然要为自己的错误选择承担责任。在爱因斯坦看来,罪犯不是希特勒,不是纳粹党的领导,不是国家社会主义运动,而是整个德国国家。1944年,他在《华沙犹太人居留区英雄们的讣告》中写道:“整个德国国家应该为这次大规模的屠杀负责,如果世界上还存在正义的话,德国作为整个国家应该受到惩罚。

2005年,这个当初被爱因斯坦抛弃的国家,将爱因斯坦的政治信条刻在政府大楼上:“国家是为人而设立的,而人不是为国家而生存。

对于人民而言,凡是能向他们提供幻觉的,都可以很容易地成为他们的主人。




近文闲阅:

一头雾水的现实里,有多少人在假装清醒

英国贵族田朴珺小姐

什么是最有意思的旅游

漫谈中共地下党情报史

内燃机“寿终正寝”,人类正在告别工业革命时代

回不去的中国

「创意金融坊」创意设计改变城市!欧洲最新城市更新案例

陈丹青读阿城「遍地风流」:他是作家里的作家

如何观照?

梁漱溟:我累了,我要休息

在一个只有“什么”而没有“为什么”的年代

戴姆勒按下内燃机“倒计时”,工业巨头转型“未来工业”

内燃机“寿终正寝”,人类正在告别工业革命时代

我有一招救香港,不知道李嘉诚先生干不干

当李嘉诚们不再“低调”

「未来工业发展论坛」工业设计与产品设计的区别

梭罗并非因《瓦尔登湖》而伟大

那漫卷四季的傲慢:伦交所何以拒绝港交所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