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法典》系列解读——选择之债
2020年5月28日经全国人大审议通过的《民法典》中有诸多令人欣喜的新变化和新规则,合同编中对于“选择之债”制度之明确,也填补了我国债法规则体系之空缺。
实际上,在此之前,实践中也已出现大量与选择之债有关的案例,因缺乏法律依据,法院在判决时的说理和结论亦不尽相同。经筛选,本文选取裁判思路与《民法典》规定较为一致的,广西壮族自治区高级人民法院的(2019)桂民申2168号案例(以下简称“2168号案”),来对“选择之债”进行实务分析。
一
选择之债的定义
选择之债,是与简单之债相对的概念,指在多种给付之中选择其一履行的债。此定义在学理上由来已久,也基本形成统一结论。《民法典》第五百一十五条所称“债务标的有多项而债务人只需履行其中一项”,即是对学理上定义之明确。
何为债务标的有多项?在2168号案中,黎某某、中汽公司、李某某三方共同签订《清算决议书》,其中第二款为“根据2012年2月28日三方签订的《股权转让合同》,黎某某将股份转让16%给中汽公司,转让29%给李某某,中汽公司、李某某双方根据各方享有的股权权益也可以考虑与公司的往来款项,另行商定对价,确定受让股份后51%和49%所占股东权益份额,或重新确定股权比例”。法院认为该款的内容实际为,双方约定债务履行方式包括:其一,在维持当前登记的股份比例不变的情况下,双方协商对价,由李某某向中汽公司支付相应价款;其二,以股东权益折合的股份比例为计算基础,李某某返还差额比例股份;双方可以选择其中一种方式予以解决。据此,李某某与中汽公司双方形成广义上的债之关系,债务人李某某对中汽公司负有给付义务;双方因约定两种选择性给付方式,实际上为选择之债。
二
选择之债之选择权
(一)选择权的行使主体
选择权的归属问题,实际上是立法者利益衡量的问题。若将选择权交由债权人行使,债权人可以在数个给付中选择最符合债权人意愿的给付,有利于保护债权人利益;而如果交由债务人行使,债务人必定会选择有利于自身的给付,选择之债的实现会更有效率。[1]
根据《民法典》第五百一十五条的规定,选择权归属于债务人。但是,法律另有规定、当事人另有约定或另有交易习惯的除外。可见,我国立法思路遵循了更有利于债务履行的思路,“当事人约定除外”之规定也体现出民法上尊重意思自治的内核。同时,为法律规定和交易习惯设定了例外情形,便于未来立法对选择之债制度的完善,也有利于在某些特殊交易情形下实现对债权人的保护。
在2168号案中,广西高院亦直接认定“因双方未约定选择权归属,基于债务人为作出给付行为一方,选择权利益应属于债务人”。
(二)选择权的期限和转移
选择之债的履行,有赖于拥有选择权一方的“选择”。如果不进行选择,则无法确定债务标的,也不利于债务的履行。故而,《民法典》第五百一十五条第二款规定:“享有选择权的当事人在约定期限内或者履行期限届满未作选择,经催告后在合理期限内仍未选择的,选择权转移至对方。”
从此款来看,关于选择权行使的期限,首先应当以当事人约定为准。如果未进行约定的,选择权的行使期限应当是“债务履行期限届满”之时。
而选择权之转移,除了需满足选择权行使期限届满这一条件外,还需要对方履行催告义务。对方催告后,拥有选择权一方在合理期限内仍未选择的,选择权才转移至对方。也即,在无特殊约定的情况下,拥有选择权一方,至少拥有两次机会来行使选择权。
那么对于没有选择权的另一方来讲,为保障自身利益,可以考虑在合同中实现约定选择权的转移条件,或者在进行催告时同时设定一个较短的行使期限。在选择权转移后,也应当尽快行使选择权,向另一方发送通知,尽早固定债务标的。
在2168号案中,在争议双方发生纠纷前及诉讼期间,李某某一直未作出选择,故法院认为其因怠于行使该权利,已经丧失选择权利益。基于尊重双方意思自治及诚实信用原则,该选择权应转移至债权人中汽公司。
(三)选择权的行使
《民法典》第五百一十六条规定:“当事人行使选择权应当及时通知对方,通知到达对方时,债务标的确定。确定的债务标的不得变更,但是经对方同意的除外。”
可见,选择权之行使,是以通知的形式做出。通知到达对方后,选择即生效。未经选择的“多项债务标的”,在经过选择后,即成为单一确定的“债务标的”,选择之债也即转化为简单之债,进而债务人得以按约定履行债务。
规定“确定的债务标的不得变更”也是为了避免因选择权人反复而造成债务迟迟无法履行,损害债权人利益的情况发生。
在2168号案中,选择权转移至债权人后,债权人中汽公司请求确认李某某所持有佳源公司49%股权中的12.64%股权归中汽公司所有,中汽公司股权由51%变更为63.64%,李某某的股权由49%变更为36.36%;实际是行使选择权请求确认债务人李某某的给付内容,即给付以股东权益折合比例为基础计算的差额股份比例12.64%。法院也支持了此诉请。
(四)债务标的不能履行
《民法典》第五百一十六条规定:“可选择的债务标的之中发生不能履行情形的,享有选择权的当事人不得选择不能履行的标的,但是该不能履行的情形是由对方造成的除外。”
此规定显然是基于诚实信用和公平原则,对选择权人加以限制,以保护债权人利益。当其中某项债务标的非因当事人原因而不能履行的,实际上该选择之债就“被迫”转为了简单之债,债务人只得履行剩余可以履行的债务标的。而当债务标的之一无法履行的情形是由对方造成,此时,该方需承担由此产生的不利后果,选择权人可以选择该实际不能履行之标的。
三
选择之债制度中存在的问题
尽管《民法典》对选择之债制度予以了明确,但基于对法条的研读,我们可以预见未来可能出现的部分问题。
(一)预期违约
预期违约,指合同履行期限尚未届满时,债务人明确表示或以自身行为表示不履行合同。在简单之债的情形下,债权人在债务人预期违约的情况下,可以在履行期限届满之前请求其承担违约责任。
而在选择之债的情形下,如果债务人拥有选择权,那么当债务人明确表示其到期不会履行其中某一项债务标的时,该如何理解此行为?笔者倾向认为,因为选择之债本身存在多项债务标的可供债务人选择,债务人明确表示不履行其中某一项债务,并不必然构成对合同的预期违约,而更应当视作是通过否定其中某一项债务标的的形式,行使了选择权。
(二)选择权的撤回
根据《民法典》之规定,选择权的行使,是以通知到达对方为准。那么,选择权人是否有权撤回通知呢?笔者倾向认为可以,一旦选择通知被有效撤回,则不产生选择的效果,选择权人仍有权得以进行选择。理由在于,无论是要约或是承诺,作为当事人的意思表示,均是可以撤回的。选择权通知实际上亦属于当事人的意思表示,那么如果在该意思表示到达对方前,选择权人成功送达了撤回该选择通知的意思表示,理应允许其重新选择。
总之,《民法典》作为我国首部成体系的“民法百科全书”,是我国立法史上的里程碑。其中包括选择之债在内的诸多内容,也是对我国现有法律体系的补充和完善。笔者也期待看到《民法典》生效后,各类新规则在司法实践中的运用和发展。
[注]
[1] 全娜,《选择之债研究》。
民法典主题系列阅读
点击下列文章标题可查看原文
1. 《<民法典>全文正式发布!合同编五大亮点速览》
The End
作者简介
孙彬彬 律师
上海办公室 合伙人
业务领域:诉讼仲裁, 破产与重组, 资产证券化与金融产品
徐卓 律师
上海办公室 争议解决部
作者往期文章推荐:
《最高人民法院关于依法妥善审理涉新冠肺炎疫情民事案件若干问题的指导意见(一)》之逐条解读
《书证提出命令制度迎来重塑——写在新修订<证据规定>实施前》
《公司制作证明在民商事诉讼中的适用规则 ——从<新证据规则>第九十二条出发》
《从“非典”疫情后纠纷看当前新冠病毒疫情对民商事案件的影响》
特别声明:
以上所刊登的文章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不代表北京市中伦律师事务所或其律师出具的任何形式之法律意见或建议。
如需转载或引用该等文章的任何内容,请私信沟通授权事宜,并于转载时在文章开头处注明来源于公众号“中伦视界”及作者姓名。未经本所书面授权,不得转载或使用该等文章中的任何内容,含图片、影像等视听资料。如您有意就相关议题进一步交流或探讨,欢迎与本所联系。
点击“阅读原文”,可查阅该专业文章官网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