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防疫措施迎来大调整,中国在为“软着陆”做准备,但还不是放开

洪广玉 往事陈列馆 2022-11-26

|确实在为放开做准备,但真正放开的“拐点”还没有出现

今天中午,国务院应对新冠疫情联防联控机制发布重磅通知文件,提出优化防控工作的二十条措施,其改变之多、影响之广,令人关注。

这些措施可以简化为以下图片内容(详细的请看原文件):

这些措施毫无疑问都指出了目前防疫问题中公众反映最强烈的问题,可以说大部分人是非常支持的。

但是,大家也会有疑惑,如果执行这些措施,“清零”的难度显然更大了,那我们还能防住疫情吗?防疫政策总的方向是什么?

很显然,目前中国仍然是要坚持“动态清零”策略的,通知中也讲得非常清楚,即“充分认识进一步优化防控措施是为了防控更加科学精准,决不能造成放松疫情防控,甚至放开、“躺平”的误读”。

怎么看待这种“既要坚持动态清零”,又要“放松控制措施”的矛盾现象呢?

我认为,可以从几个角度来分析。

(1)目前的调整首先是迫于现实的压力。因为目前的防疫措施过紧,导致经济、民生、国际交流等各方面损失太大,民众抱怨已经到了一个极限,必须调整过来。这是火烧眉目的现实压力,没有商量余地,不管你后面讨论什么方针策略,现在都必须调整了。

(2)即使是强调“动态清零”,也不可能是过去的那种。一个值得思考的细节是,西部某省疫情因疫情已经封控3个月,但是中央层面并没有发动当初上海那样的“全国支援大会战”。

这里面可能有多种原因,一是各地都有疫情,先要自保,无力它顾。另一方面,大家也知道,那种大会战成本太高。如果没有这样的大会战,那样后面疫情严重的地区怎么办?那么,只能“动态清零”只能是强调“动态”了。

        (3)为什么还要强调继续坚持动态清零这是必须的,这是为了防止滑坡太快啊,要为推进疫苗、准备药物、风险人群摸底、分级诊疗等准备措施争取时间,这些工作至少需要几个月。

这就像一个皮球,一直崩得太紧马上就要爆了,那么必须放气,但也只能慢慢放,不然一下就飞了。这就是政策和文件的学问。大家心里有数就行。

        (4)目前只是在做准备,而不是出现了“放开”的拐点。真正放开的标志其实只有一条:如有阳性不再强制离开住所隔离,只要求居家隔离。只要没有出现这个调整,就不算放开。其次的标志是放弃对密接的追踪。但新的措施里已经放弃对密接的密接进行追踪,这是一个慢慢推进的尝试。

        (5)即使后面再调整,中国的抗疫策略也绝不可能是一下大放开,不会跟欧美一样。简单说,到时候严格的口罩令、居家隔离都是会执行的。

       (6)形势比人强。如果目前的措施导致疫情变化太快,放开的步伐也许比人们预想得更快。

最后说点可有可无的话。大形势个人无法决定,大家可以根据现实情况做一点准备。没有打疫苗的一定要打疫苗,尤其是老人。不要无端焦虑,对于没有基础疾病、打过疫苗的人,绝大部分最后都会平安度过,也不会有严重的后遗症,但准备点布洛芬这样的退烧药是必要的,即使是流感,这些药也可以让你舒服点。

 

如果家中有重病的、有基础疾病的老人,最好还是先保护好,尽量不让他们感染。N95口罩可以准备一些,血氧仪也可以准备一个。如果后续政府工作人员有摸排风险人员情况,一定要积极配合。

往期文章

   ·富仕康大逃亡的年轻人,恐惧的是什么?

   ·防疫有没有“中间路线”?美国大学的样本

  ·认真评价贾浅浅的诗到底是什么水平

   ·“穿和服被带走”,根源在于无处发泄的“民族仇恨”

   ·“新冠后遗症”,它真的很可怕吗?

  ·郑州120事件:院外急救成功率差欧美20倍

  ·梁建章被禁言,技术讨论“清零”了

  ·我国科学家又发现治疗新冠新药?

  ·强制入户消杀,真的有依据吗?


· 新冠源头的那些流言都有结果了吗?

· 根本不存在“假盐”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